帝王的镜子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5730335
作者:雷家骥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刘攽 刘攽,字贡父,临江新喻(江西省新余县)人。他与其兄刘敞(字原父),敞子刘奉世三人,以文名擅于北宋中期,世称“三刘”。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刘敞、刘攽两兄弟同登进士科;刘敞更是廷试第一名,只因编排官王尧臣是其内兄,为了避嫌疑,遂改为第二名。刘敞无书不观,而长于春秋史学,与欧阳修甚有交情,在中央做官也颇顺利。只是因为议论常与众人不同,加上在神宗熙宁元年(1068)才五十岁就死了,所以没有做到宰执的机会。刘攽情况则与兄颇不同,他在中进士后,历任地方官凡二十年,然后才因欧阳修等人的推荐,调京试任馆职(在史馆等馆阁任职),但他与御史中丞(监察机关副长官)王陶素有夙憾,于是遭受排挤,长期以高阶担任馆阁校勘之职。 神宗熙宁中,刘攽迁为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相当于铨叙部司长、礼院副院长)。这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改革学校贡举法,推行学校教育从严考试,并在毕业生中提拔人才的政策。刘攽却反对说:“本朝选士之制,已经实行了百年,历代将相名卿皆由此而生,若说旧制没有得到人才,岂不是诬赖吗?希望因循旧贯,不要轻易讨论更改法令。如果士子能在家自修而足以成德,又何待学官设计课程以督导他们呢?” 宋朝经筵讲读,为了提高君主的尊严,已经废除了前代教授讲座的方式,讲师必须站立讲读,而皇帝则坐着来听课。王安石在经筵,要求神宗让讲师坐着讲,以表示尊师重道。刘攽又反对说:“侍臣在御前讲谕不可以有讲座,避席立语,乃是古今的常礼。君主赐座,是表示人主的遵德乐道;若君主不赐座则自请,意义可就不同了。”礼官们也同意刘攽的意见,于是以后人君听课,讲臣就没有讲座,一直站立到下课为止。如果讲臣年老体弱,这真是一件苦差事。 刘攽曾与同僚争詈,又颇反对新政及新党人物,更曾直接写信给王安石,争论新法的不便。安石大怒,追论其前后过失,将他外放为泰州(今江苏省泰县)通判,辗转升迁为曹州(今山东省曹县西北)知州(州长)。 曹州是盗贼出没的地区,严刑重法也不能遏止。刘攽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于是采取宽平的措施治理,盗贼竟也渐渐减少了。 其后又多次调职,曾充京东转运使(相当于省级的财政长官),调职后由吴居厚接替遗缺,居厚能奉行新党的法令,使京东财政收入增加。于是刘攽被追诉在任内废弛事务,降为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县)盐仓的监仓官员。 哲宗初期,刘攽复升为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知州,不久调入为秘书少监,但他称疾求去,朝廷遂命他为知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然而,苏轼等四人上言,力称刘攽博学强记,善于文章,治理政事可比美于古代的良吏,具有多方面的才干,能固执于正道,应该优加赏赐,让他留在京师。因此,刘攽到达蔡州数日之后,就被召拜中书舍人(中书省机要官)。回京不久,竟因病不起,享寿六十七岁。

前言

序余秋雨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泽畔的悲歌》(楚辞);《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是为推荐。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余秋雨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主编寄语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概要

雷家骥,祖籍广东,现居台湾,文学博士。专长中国中古(魏晋至隋唐)史,为《中国中古史研究》创刊人兼总编辑(2002年迄今)。曾发表论文60余篇,专书10本,现任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为《中古史学观念史》、《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和《武则天传》。

书籍目录

上篇
《资治通鉴》及其修撰者
第一章 司马光小传
一、司马光的家世与青壮年 / 003
二、新、旧党两巨擘──王安石
与司马光 / 010
三、白首执政与著作 / 022
第二章 《资治通鉴》同修者略传
一、刘攽 / 028
二、刘恕 / 030
三、范祖禹 / 034
第三章 《资治通鉴》编集的意义、结构与
工作情况
一、编集的背景与缘起 / 043
二、编集精神与结构 / 045
三、实际工作的概况 / 049
下篇
第一章 周纪
一、三家分晋──通鉴的开始 / 055
二、三家分晋的由来与才德论 / 059
三、秦的崛起与周的灭亡 / 065
第二章 秦纪
一、秦朝统一的要素──客卿 / 072
二、几乎改变历史的一击 / 075
三、秦的灭亡 / 082
第三章 汉纪
一、改变历史的餐会 / 090
二、制礼与叔孙通 / 095
三、外戚政治与王莽篡汉 / 099
四、东汉初期的用人与士风 / 108
五、东汉的宦官与外戚 / 113
六、第一次党锢之祸 / 118
七、第二次党锢之祸 / 125
八、大冲突的结局 / 133
第四章 魏纪
一、曹丕篡汉与司马光的正统论 / 144
二、从几段重要谈话看三国发展的趋势 / 149
(一)曹、董会谈与挟天子都许 / 149
(二)刘、葛隆中三分天下 / 151
(三)遥想公瑾当年与东吴西进的政策 / 153
(四)先抗曹魏,再图相争 / 157
第五章 魏纪
一、三家归晋 / 163
二、魏晋风气 / 170
三、五胡乱华的背景 / 176
四、由群雄角逐至南北对峙之局 / 183
五、民族的同化融合 / 189
第六章 隋纪
一、最后一次的欺人孤儿寡妇及南北统一 / 200
二、开皇之治 / 206
第七章 唐纪
一、唐初继承问题 / 214
二、武则天的篡位 / 223
三、从开元之治至藩镇之乱 / 230
第八章 后周纪
一、冯道──五代十国的一个典型官僚 / 237
二、陈桥兵变的空白──《资治通鉴》的结束 / 242
结语 / 246
附录原典精选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 256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 269

编辑推荐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编辑推荐: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作者简介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分为三部分:上篇介述《资治通鉴》主要编修者司马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生平及其志业,简叙《资治通鉴》编修的缘起、意义、结构与实际工作的概况。下篇则是选择《资治通鉴》所述的内容,依照原书周、秦、汉、魏诸纪的次序,做扼要的介述和讨论。每一专题即成一节,原则上分就司马光的选择观点、叙述方式、评论意见等,加以介述。最后部分则是结语,交代了一些在前面两部分不便介述的事情,也将前二部分的某些问题做一综合解释,协助读者对《资治通鉴》全书做综合了解。

海报:


 帝王的镜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爱看史书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考据癖,没准还会有点细节记忆强迫症。每次遇到具体的年代,关键的、有趣的、特殊的历史事件,都想用大脑记住,以便今后落笔写文或开口畅谈时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人脑不是机器,可书中精华又太多,怎么办?做摘录?用电脑或手机的笔记功能?对于大部头的书籍来说,这些劳动都比不上买一本原本的导读类的书来的省力和方便。《帝王的镜子》就是这种导读类的书,不过它与市面上大多文学名著的导读类书籍相比,有两大区别:1、它是史书的导读书籍,著作者需要有对于史实的充分了解。否则万一把古人的虚构故事当成事实来谈,岂不是要贻笑大方?所幸该书作者是位历史行家,态度十分严谨,毫不像市面上一些书籍用众人早已熟知的故事拼拼凑凑糊弄读者。2、作者写的很详细,绝非夸夸其谈或者纯粹摘录原文,而是将原书的精华彻底浓缩并对历史进行了分析。《资治通鉴》原书价格很高,内容也很多,通读必定要花很多时间,《帝王的镜子》充分做到了吸引读者这一点,虽是史书的浓缩版,却毫不晦涩难懂。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于司马光及其他一些编纂者的生平,以及该书成书始末做了简介,这些对于有考据癖的人来说是十分珍贵的资料。第二部分根据资治通鉴全书各系列编排的顺序对于书的内容进行了浓缩。全书采用白话文记述,且对历史局势进行了适当的分析,通篇围绕中国政局变化的缘由,一些人物对政局变化的影响所展开。作者不但是个史学家,也是个文学家,很多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毫无直接从文言文翻译而来的生硬感。最喜欢作者精炼的用词,孙礼“涕泪横流”,司马懿“故意错乱”,孙皓与刘禅是“不相称的一对活宝”,作者实在是太幽默了。对于不懂或者不通文言文,且没有时间看完《资治通鉴》原版翻译大部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福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资治通鉴》原书的选材、笔法、评论做出了分析,还在全书末尾摘取了原文的精华章节供人欣赏品评,于是读者被吊足了胃口,在即将看完此书时感觉意犹未尽,心里忍不住惊叹:原来《资治通鉴》是一本这么复杂这么精彩的书,看来得仔细品读了!惊叹之余,全书戛然而止,但作者的目的也恰到好处的达到了,既让人了解资治通鉴,又让人在充分学习之余,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     1月4日读了部分雷家骥《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感觉还不错,帝王的镜子这个取名,也比姜鹏的“帝王教科书”的取名好,因为是借鉴的意思,而不会让人以为,当皇帝,真的有许多权谋上的教条。《资治通鉴》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诸侯分晋作为记载的开始,是很有深意的。司马光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而三家分晋,却是天子自坏其礼。周朝的灭亡种子,因此种下了。“君臣之礼既然崩坏,从此以后,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莫不泯灭,生民之类莫不糜灭,岂不哀哉!”司马光的史识在这里,也表露无遗了。但是,追溯起来,这件事又得回到五十年前,韩赵魏联合消灭智氏,瓜分智氏领土的事情。司马光写这一段,有他的时代背景在。他评论道,从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国家颠覆灭亡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岂仅智伯一例呢。“司马光这段评论,与他处在宋朝党争的当时是有某些特别的意义的,也就是说,他对宋神宗用王安石等来变法,是非常反对的,尤其是对新法本身反对更激烈。在研究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我们有一个认识,司马光尽管与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他对王安石的才干佩服而不满意,对王安石的德,他似乎有保留的态度,因此司马光写这段评论,似乎就是暗示神宗与王安石及其新政而来。弦外之意,大概就是暗示宋神宗失于明辨才德,而王安石正是才优胜于德。事实上,司马光的‘臣光曰’,往往有借题发挥的意味。”这个发现,我觉得很有见解。司马光写商鞅变法,着重点在于立信,“司马光的看法,商鞅处在攻战之世,天下趋于以诈力相尚,但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商鞅犹且不敢忘信以治理其民,何况是四海治平之政呢。”看来,司马光的评论和裁取材料,还是针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而发。他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反对改革的方法和行为。本书写得很有趣味,很有识见,我现在还只读到秦纪部分,作者还善于比照史记,将历史的不同侧面表现出来,也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于司马光的保守看法,读来挺有意思。比如,韩非子游说秦国,以武力作为手段,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司马光认为,“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感其国以及人之国,所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如今韩非为秦国策划,而首先就想亡他自己的国家,真是罪不容于死呀,何足怜悯?”在作者看来,“司马光这段评论,就后世国家民族观念来看,是非常适当的。但如果就春秋战国时的观念来看,这似乎有商榷的余地。当时所谓的‘天下’观念,通常指中原华夏文化覆盖的地方而言。只要服膺华夏文化的国家,当时的人并不过分加以歧视或排斥。因此孔子有周游列国,孟子也有周游列国,以游说诸侯的行动。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这种观念之下,使得很多才智之士,在他们国家不能获得重用,而能施展抱负于秦。”这种见解,就很简洁有力。荆轲故事,司马光认为燕国的太子丹是个轻举妄动的家伙,用行刺“张燕而弱秦”,是愚蠢之事。但是,对比《史记》,会发现司马迁的看法很不相同。太子丹跟荆轲分析情势时,体现了很开阔的国际视野,实际上,是很有眼光的,并不是一时意气用事。他派荆轲刺杀秦王,一方面,是秦国的政策也是如此,不断收买或暗杀他国的大臣(“暗杀与刺客,是春秋以至汉代很流行的社会风气之一”),另一方面,他的目的还在劫持秦王,以归还流过被侵的领土,或者把秦王暗杀了,造成秦国内乱,六国趁机可以攻破秦国。雷家骥通过对比通鉴和史记的不同,将一件事情的不同历史价值观一一展现,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写法,很有意思,也很高超。书中还写到了刺客豫让,这个人物形象,让我想起金庸笔下的光明左使范遥。金庸大概是从司马迁那里得到了启示吧。有空可以写点我自己的《金庸识小录》。秦的灭亡,跟赵高很大关系。李斯是法家,赵高算不算?赵高其实不是宦官。他跟胡亥提出策略,“收举遗民,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这让我想起毛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毛是不是从这里得到治国的启发?有待考。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编者良苦用心
  •     买来发现是类似导读的本,也罢。反正没什么时间去读厚的像砖一样的原著
  •     精简易董
  •     传统经典,性价比高,买来给学生看的
  •     2014.7.10看完。
  •     深入浅出,让人有点想读原著。作为一部宏篇史书的导读,作用很是到位。不过原著越读到后面,内容越详实,理解会越困难。司马光的见解却有独到之处。
  •     质量上乘不过觉得采取的章节有问题!三家分晋就选取的很好剩下的就剩下故事了
  •     文言文能读透彻的太少,这样去诠释确实更有阅读欲望。。。
  •     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     这个系列都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