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书评

出版社:上海书店
出版日期:1989
ISBN:9787805691107
作者:林语堂
页数:945页

关于此书的版本

这本书有很多版本,我觉得最好的还是郁飞(郁达夫之子)翻译的。本来林是让郁达夫翻译的,还给了很多建议。最后由其子完成。可惜这个版本现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我有一本也已经翻烂了。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本就是向西洋人介绍中国社会的,其他的都没有加以关注。既然是小说,就该看其故事和人物。最令我心惊怜惜的是曼娘。最令我心向往之的是姚思安。最令我唏嘘仰望的是姚木兰。曼娘为再传统不过的中国女子,温柔娴静。从小习得一身伺候夫婿照料家庭的好本领,对经亚更是无可挑剔。如同画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及至于三十二岁仍被人认为弱冠年华尚嫌多。一生自爱:年少时与经亚虽说已算订婚,并且相互倾心,仍旧是走得稍近都担心自己清白;为不避嫌地照顾重病的经亚,仓促嫁入曾家算为其冲喜;经亚一周后病逝,她更是终生自爱连越界的念头都未曾有过。总觉得这样的丽人,应该一生顺风顺水,有一个相爱的夫君。相夫教子,为家事和儿女在本身已有的美丽之上再增添为人妻母的成熟魅力。一辈子,就这样过去。林语堂在书中解释说,曼娘与经亚乃动了凡心的仙人,被贬下凡来体味爱情的美好与痛苦。可是,又可是。为什么让经亚早早撒手人寰,徒留曼娘一人在世间遭受战乱之苦。视清白为生活的曼娘,在日军进到他们暂时栖身的小屋之前就自缢而亡。但是,但是,但是。那些丧心病狂的无耻之徒,竟然,竟然,竟然连一具尸体都不放过。待曼娘的养子阿瑄回来寻母,看到的,是吊着的曼娘,被扒去了一半衣服。曼娘终生爱护,未曾有男人看过的身体。就这样。就这样。就这样。就这样裸在外面。到这里我真的是怒极了。如同看到一朵极美的花朵被摘去一半花瓣,花不成花,美无以美。让人恨不能早点来到呵护这可怜的花儿,恨不能守在这里狠狠地煽给毁花人以耳光,质问何以玷污这等人间美玉。而我却只能,只能看着残花,哀恸。式微,式微,胡以归?姚家主人姚思安的一生,是我最为心向往之的。年少是一个贪酒好色胆大妄为的浪子,喝酒、赌钱、骑马、击剑、打拳、玩女人、养歌女、蓄娼妓、浪荡江湖,交结公卿。对其家庭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而婚后却忽然转变,成为真正的道家圣贤。杜绝一切对身体有害的行为,对书籍、古玩、儿女之外的事不再有兴趣。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虽说因为夫人的溺爱养出了姚体仁这个不孝子,却也有木兰莫愁两个懂事的姐妹花,和虽不算多出色但也足以慰藉的小儿阿非。待家里出了一系列事又独自云游四海,无欲无求。十年之后,仿佛得道成仙来归。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与儿女相聚。最终无憾地离开人世。(于此再记一笔,姚思安临死前,木兰向他询问中国能否战胜。他答曰:问曼娘中日是否会开战,若她说是,则中国必胜;若她说不一定,则中国将败于日本。曼娘决然说是。我迄今不能理解林语堂这一桥段究竟是为何。)年少时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及至逐渐年长,改正以往的错误,专心于自己的爱好与子女。年老再去过一段出世的高人生活。当然这是需要一份相当的家境来支持的。故只能为愿望,心向往之而已。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因战事落难,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姚木兰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其令人赞叹的地方。木兰从小听得父亲的话: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在她的生命中,这个道理扮演了她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木兰并非传统的女子,因为父亲早早接受新思想,她未能缠脚,曾深以为憾。虽然没能和深爱的孔立夫成亲,但与曾荪亚的婚姻还算美满。生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怎样生活。木兰便是能享受生活的人,怎样的日子都能过出趣味来。荪亚爱称其为“妙想家”、“妙想夫人”,并非仅仅出于丈夫的爱意。本就生的端庄美丽,自由一份卓然不群的坚定自信。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除去传统女子所会的做饭绣花等等,还会吹口哨、唱京剧、鉴赏古玩。并且不是整日不出闺门的小家碧玉,却是喜爱攀登高山,喜爱看壮观的景色。后又有机会去得杭州,过想象中简单淳朴的田园式生活。偏偏曾荪亚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去找年轻的女学生。木兰不得不重新开始关注衣服,在饮食住房生活上不断创造新奇,以成熟的精细优美不断给丈夫以新奇之感。可怜天仙般的木兰满腹才华妙想,却只用来取悦曾荪亚这样的凡夫俗子。到国破家亡逃难途中,善良的木兰不顾自身硬连续救下四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刚出生幼儿。天性追求理想。即使逃难途中,仍能显现性格中至美的一面。而这样的木兰,其实生命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完成别人对美的理想。自身并没有对命运加以抗拒,或者挣扎。她最大的遗憾,想必是未能嫁给孔立夫。而以她更顾大局的性格,当时却一定会选择嫁入曾家。呜呼哀哉。孔立夫才是能令她快乐的人。倒不如让我看一个狼心狗肺的坏女人。姚木兰这样才貌双全,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忍辱负重,外柔内刚的完美巾帼女英雄,我就是受不了。最看不惯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的结局。这样一个璧人,却是像砖块一样,到处为人填补漏洞。善良完美到不行。我女儿要是敢这样,那我一定……打断她的腿!!!

小感触

我爱姚木蘭,爱孔立夫,但也知道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未尝是好的,就像莫愁之于立夫,蓀亚之于木蘭,才是很好的配合。许多人即使有热烈的爱情存在,也只该埋藏在心底。想想过去真的可笑,可笑到有过“非君不嫁”的念头,如今早已没了当初的执着,始终是爱自己要多很多。我正有一个与姚老爷一般的父亲,懂得顺应自然之道,谙熟许多人生的真谛,能够与之开怀畅谈,正如那句“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何其有幸。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痕永远是无法抹平的,但它确实有这样的作用,让人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让一切回到起点。

看了前几章

最近翻了几页京华烟云。还未到精华处,仅看到曼娘将要出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的缘故,看书不像从前那样用心了。大学时曾看过几页《京华烟云》,只看到木兰走失。非常喜欢看,看的很投入。后来到处找这本书找不到。现在再看同样的章节,却有点无动于衷了。甚至像在网上看电视一样,想要马上看最后一集。于是也翻到最后一页去找结局。结果发现手里的书只是上册,没有结局。木兰的性格是独立、有主见的,总希望自己像个男孩儿。而不像赵雅芝那样风姿绰约,充满了女性气息。相比起来,赵薇应该更接近木兰吧。曼娘美丽,却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妈妈也不敢为自己的女儿冲破传统观念。现在看来,是多么愚蠢。明知面临当寡妇的命运,却没有阻止女儿嫁过去,这是什么妈妈!哪怕拖延一阵也好。曼娘是为了爱,曼娘的妈妈是为了什么?曼娘埋怨木兰:“我爱你,我也恨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寄希望于木兰去阻止婚事吗?木兰却没有辩解。作为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她是怎么想的?还是当时自己也不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

读『京华烟云』

刚刚读完林语堂的这部《京华烟云》,对姚思安和姚木兰父女俩的气质气魄悠然神往。女主人公姚木兰,是个坚强睿智,并且善良美丽的女子。有超尘脱俗的心胸情怀,有温柔雅致的情趣修养,做事情又极为务实能干,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恐怕已经找不出那样的女子了。虽然爱情不算全遂了心愿,但总归也幸福平安。很温馨的结局。而姚思安则真正算得上是个神仙般的人物,少时浪荡不羁,及至中年却能收住心性,老来更是仙风道骨,自由散漫的脾性颇有老庄遗风。如果将来自己老了也能有这个心胸志趣,也算不枉此生。京华烟云算不得爱情故事,也很难说是历史剧。几大家族的盛衰变迁也许会让人感慨不已,但我觉得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那一些生动鲜活的角色来来往往。新旧交替,那些优雅、羞涩、彬彬有礼、气质高贵的旧人、旧文、旧礼,都已经被统统替换掉了,掩埋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会再有,不会再见。掩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也油然而生。

欸乃一声,来日方长

我是先看的赵薇版的电视剧,才来重读经典的。无意跟妈妈说起剧情,虽说只看了几集,但是我总觉得无比的压抑,那些木兰所忍受的委屈、误会仿佛真真是发生在我身上一般。我一直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这次看电视剧的感受会如此真切,倒是妈妈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抓到了头绪,她说:“小燕子还受得了这些气啊?”妈妈叫她小燕子。那个清宫里面跳上跳下嘻嘻哈哈敢爱敢恨走四方的女子。忽然想到,看着赵薇在京华烟云的装扮,恍然以为这女子不是逆来顺受的木兰,而应该是在鞭子下有倔强眼神的陆依萍。之所以委屈,是因为她给我们的感觉是倔强的,所以受到委屈再忍气吞声反而更让观众于心不忍了。这是电视剧选人的优处了,若是换了一般苦情剧的女主来诠释木兰,定无法让观者心底的怜惜唤醒得如此淋漓尽致了。我后来还跟妈妈开玩笑,难怪林语堂先生要说“全书写罢泪涔涔”了,在这样一个战乱的恐怖背景下这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女子身上,也难怪从中以小见大、痛心疾首了。最后找来林语堂先生的原著。好几日的焦灼也多亏林先生用文字矫正现代的商业创作,虽然故事仍然悲情,但是起码让木兰在与立夫擦肩错过扼腕之后,不再为电视剧里刻意夸张的她的婚后生活而悲痛了。

粗粗浅浅说几句

昨晚看完了《京华烟云》。本想好好地做一通读书笔记,再写一篇书评,无奈电子书中的文档乱码,所作的标注化为乌有,有时间对照电子书和下载的word版一一辨认吧,因此今天只能写一些粗浅的感悟。这部长篇小说以姚家和曾家为主线,讲述了两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态万象,内容之丰富、思想之丰厚,现当代鲜有小说能及。有人称这本书为中国版《飘》,但我觉得也有点像《红楼梦》,只是本书不如前二者精致深沉。尽管小说背景为晚清至民国初期,作者并没有赋予小说显著的政治倾向,更不用说将小说人物作为政治代言人。但作者确也通过小说表达了一种处世观,那就是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特别是从旧派转向改革派的姚思安,他之远离政治、寻找真我、随缘随顺,都秉承了道家的仙风道骨。他因此而不受时局动荡影响,并获得了人生智慧。相反,流连于晚清政界及其传统文化的曾家,却被时局牵着鼻子走,最终也未能获得理想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状态。小说主角姚木兰是姚先生精神的延续,她嫁给曾家三少爷意味着给家里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最终使得自己的小家庭进入了父亲理想的生活模式。至于立夫、环儿等完全的革新派,则被姚家二小姐莫愁牵制,以致革新不能演变为革命。小说立意、情节、人物、情绪等方面,值得玩味的还有很多,总体而言展现了其时的真实社会面貌,尤其展现了社会动荡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尤其是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可以看出的是,作者林语堂对这人对事始终充满温和的同情之心,对这些人事的纠葛、挫折、败坏充满了理解之意,他所着力展现的就是事情本身,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而我读完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习俗有了新认知,那并不是以西方为参照系判断的渣滓,而是精华与渣滓并存,而其中的许多精华都在西方入侵后被国民误读为渣滓了。

别样的苦难——京华烟云

自小就不怎么爱看电视,一生中所看的电视剧很有限。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深受爸爸收藏的那一套武侠小说有关。整日价沉迷书堆里,哪里还有心思看电视。何况,稍大的时候就知道同一作品,书比之于电视,好上百倍,加上对大陆剧冗长且类似的剧情难以忍受,慢慢地,也就与电视脱节了。现在随便翻到一个台,里面的广告对我来说大多都是新鲜的。迷上林语堂是从《京华烟云》开始,是初中时。那时候已经很爱《红楼梦》了,所以可能是因为很对口味,一下子不能自拔——这种沉溺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大学四年都没办法全心全意爱上自己所学的专业。林语堂写这本书时,用的是英文,旨在向西洋人介绍中国。正如他的女儿林如斯说的那样,“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这句话说得很是,如果读过这本书,便能理解。抛却追究皇宫贵族、政权朝野的去向,林语堂从百姓的角度去描写清朝灭亡后的中国。然而与那些悲戚苦难的现当代小说不一样,《京华烟云》虽写动荡的人世,写飘零的生命,却自有一番积极乐观、逍遥自在的风情。受庄子文化影响,林语堂将道家思想融入书中,寄托于姚思远的身上。而姚思远的女儿姚木兰,则将这种思想升华到一种洒脱自然的境界。爱慕孔立夫,却甘愿嫁给荪亚,并安然地享受婚姻的美好。她知道自己所爱与所需是不同的,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从舒适的角度来看,她与荪亚,莫愁与孔立夫,都是绝配。木兰生性矜贵,喜爱自由,荪亚从小就喜欢她,并且很疼她。孔立夫严肃谨慎,加上家境贫寒,为人拘谨谦卑,也不懂得疼爱人。但是莫愁就不同了,她性格安静坚韧,笃定,不怕贫苦。有时候命运正是这样,所爱的不一定是舒适的。现在的人急躁躁地将它界定为爱情与物质的掐架,并奋力指责选择了舒适的女人,好像她们一定要吃得苦中苦,否则就是罪大恶极的丑人。而林语堂在这样的问题还没凸显的那个时代,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种方式带着点哲学的意味,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谈林语堂寄于这本书里的哲学,未免浅显了些。书中的哲学,贯穿于历史演变、风俗变迁、人物性情变化之中,过渡时代的中国,经历了前朝坍塌,战争,新朝政,改革等,人物渐渐老去,一个又一个地死去,在灾难中,在病痛中。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国家与人的命运在一点点改变。又写多了。照应前文所说,同一作品,书比电视胜上几筹。我始终觉得2005年电视版《京华烟云》是失败的,不忍目睹的。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瞥几眼时,就发现它将温婉美好的莫愁丑化成了刁蛮任性、毫不讲理的形象——我完全没办法接受核心人物被改成这样,其它的就更不愿看了。去看书吧。静下心来读它。

仿红楼梦仿得太多了。相比之下,觉得红楼梦写的好多了。

仿红楼梦仿得太多了。相比之下,觉得红楼梦写的好多了。木兰完美得不真实。还是应该好好读红楼梦。有味道。仿红楼梦仿得太多了。相比之下,觉得红楼梦写的好多了。木兰完美得不真实。还是应该好好读红楼梦。有味道。

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

因为同学的力荐,也因为出于对看过了的电视剧改编的原著的好奇,昨天看完了《京华烟云》。可以算是中国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历史缩影,只是文笔没有那么好,尤其是在看过《四世同堂》之后。想说说,最喜欢的木兰与立夫之间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很干净的感情。文字的感觉不同于电视剧,尤其是林语堂先生那个年代写下的文字与现代编剧造出的电视情节,更是天壤之别。那个年代的感情,藏在礼教之下,很多微妙的情愫都潜藏于内心,在现代人看来,自然构不成电视剧情节的需要了。于是木兰与立夫可以在电视屏幕里泪眼婆娑执手相看吟咏诗经,而书中的他们,只是在礼貌的对话中,咀嚼着发酵的温情。立夫想起木兰,也只是泰山顶上她轻轻把头发拨开的一瞬...他们之前,甚至算不上爱情。木兰闯虎穴就立夫的那个章节让人击节,于木兰而言,救完立夫后,心里汹涌的感情便理智收束,藏于心底最不为人知的角落。但于她,已足够。无缘的人生,更何况还是在那样的年代,也只能发乎情止乎礼了。现代编剧,倒是让他们穿越大半个世纪,真正谈了一回恋爱呵,这点倒也不错。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初次接触《京华烟云》,还是在银幕上看到姚木兰对嫂子的百般容忍。当时还小,以为姚木兰是没有勇气抗争,不配这个英气的名字。后来却渐渐领悟,人们欣赏木兰的忍让,并不是因为她的不在乎,而是在于让的道理,要自己退让,顾及他人,便也渐渐爱上了这个随遇而安的女子。林语堂先生有言,“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个生于富家的女子,淡然逍遥,秉性风雅,即使后来成为村妇,仍能从优雅的山居生活中获得乐趣,如庄子般心无旁骛,淡定自若。所谓“出世,入世皆在于心”也寓理于此。木兰似乎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璞玉,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凝固其中,引人艳羡。但人生总会有遗憾,如木兰与立夫的错过。或许命运就是如此,如果让木兰顺应内心,嫁给立夫,未必是好。书中也说:“也许木兰会成为像杨继盛太太那样的女人”,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木兰很可能会鼓励立夫参加爱国运动,并得到杨继盛一家那样的下场。可是不能与深爱的人在一起,这种遗憾是否正是另一种幸福?木兰与立夫,是精神上的知己,与荪亚,是世俗的夫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也难说着呢,谁又能参得透、断得明?其实木兰的性格深受其父姚思安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这是一种顺应天道,遵从自然的生活艺术。这也是木兰听从父母安排,嫁给荪亚的主要原因。在其后的一生中,虽然木兰仍怀着对立夫的爱,但她对荪亚是始终如一的。甚至当丈夫出轨时,也能泰然处之,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没有懦弱的忍让,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包容大度,成熟稳重,巧妙解决,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理解木兰的忍让,也许有人认为这忍让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但我认为,“对家和为兴,对友和为贵,对国和为天”,正因为木兰从不埋怨命运,欣然面对生活,并享受安然,所以说她既有革新精神,又可以忍让,顾全大局,是位集东西方美于一身的女子。其实更令人佩服的,是木兰对世事深刻的见解,“人在福中要享福,莫在福后空回想”,“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姚木兰带着道家对人生的领悟,面对日本侵略者,沉着应对。她觉醒了,改变了,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满腔希望,为了大义不计较个人辛劳。她的心中当初只有曾家,只有自己的小家,但最后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已经不容许只顾自己的小家了,她已经和千千万万的民众一样,溶入到国家这个大家之中。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同命运不懈斗争,信仰“宝剑锋从磨砺出”,无论最终是否能赢,精神上始终是一场胜利;另一种是随缘而往,随遇而安,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怨不嗟,享受生活,如同木兰一样,这是一种平凡的幸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后一种幸福比较容易获得。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主观的力量,而是要如木兰一样,亦静亦动,拥有一颗平常心,方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左看庭前花开花落”,轻倚斜阳看落花,斜风细雨不须归。

是非题

猜不透立夫的心思,木兰是真的爱他,木兰也爱荪亚,又不同,一个是发自身心,一个是表面,“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胖子和秒想家

看的时候,仿佛像木兰在漫无边际的岁月里悄悄期待与立夫的相遇一样,在厚厚的人生故事里,寻那一点点爱情。立夫与木兰几近完美。不过看到结局,荪亚却令人感动。荪亚整个故事里都默默的存在着,逃难那一段,荪亚始终叫木兰做秒想家,故事也默默结束了。这个有自知之明,幽默,宽容,不俗气而有义气的胖子,默默的鼓励着木兰的妙想,一直守着木兰,不容易,很安静,很动人。


 京华烟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