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十锦细锣鼓

出版社:王刚、 周莺燕 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012-12出版)
ISBN:978780740993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十锦细锣鼓”是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长期以来吸收了昆腔的艺术特色,而加以独特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古代社会,艺人的生存十分艰难,为了生计,艺人之间常出现相互倾轧和排挤的现象。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为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获取更好的收益,除了应付同行相恶,还积极地提高自身演奏技巧,并开拓创新曲牌,以新求胜。锣鼓经作为吹打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向以粗犷、激越、高亢的艺术特征见长,因此被称为“武场”、“闹场”;但泗泾地区的十锦细锣鼓则一反锣鼓经原有的艺术特征,呈现出细腻、柔和、典雅而节奏感强的新特点,故此,十锦细锣鼓中的“细”字便可辨出有别于其他锣鼓经。由于“十锦”具有这些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受到观众的青睐,但凡有钱人家喜庆日子,举行三天以上的排场,必然要请吹打艺人演奏十锦细锣鼓。但有钱人毕竟为数不多,且喜庆日子又非时常便有,加之十锦细锣鼓节奏感强,演奏要求高,演奏人员要求少而精,一人起码须熟练演奏三种以上乐器,这便使其演奏难度增加。于是,能配合默契的演奏班子很难轻易组建起来,十锦细锣鼓的演奏机会较其他曲乐也明显偏少。据考证,近百年里,泗泾镇上演奏十锦细锣鼓已查明的总共只有三次:第一次是甲子年(1924)泗泾镇上出灯游行:笫二次是抗战胜利后(1945)出灯游行;第三次是泗泾镇上晋大昌漆店老板周鹤林的长子在1947年大婚之时,除此三次,别无他考。 正是由于十锦细锣鼓的演奏技巧要求高、从业人员要求高,古时艺人之间相恶,技不外传等原因使十锦细锣鼓长期以来湮没在民间。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由于年代久远,即便当时曾参加过演奏的人,现在也早已忘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老艺人先后谢世,就拿1947年最后一次参加演奏的八位老艺人来说,在1986年民间器乐曲集成普查时,仅存刘关元、刘补贤、沈书生、沈文武四位先生,其中二刘年已古稀,二沈也年近花甲,加上仅仅随师配演过一次,早已印象模糊。 而亲自教授的老艺人姚柏生老人,一起参加演奏的姚梦青、刘雪卿、赵仁龙均已先后过世。现如今,连1986年普查时仅有的四位老艺人也已作古,所以“十锦细锣鼓”事实上早已失传。

名人推荐

松江是元、明、清时耪江南地区的文化重镇,尤其是戏曲和音乐艺术十分发达。『松江古戏乐』乃是清初戏曲艺术呈现出『花雅之争』的背景下,从民间戏曲和其他地方剧种、民间小曲(山歌小调、里巷歌谣)脱胎出来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器乐演奏的器乐曲音乐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叶长海 《曲如山海·十锦》所呈现出来的锣鼓经应当也属于苏南器乐曲范畴就曲谱来看,它的锣鼓经的确有其独特之处和标新立异的地方。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打击乐专家 李民雄  苏南锣鼓是烘托场面,让人兴奋、引起注意力,但是《十锦细锣鼓》不一样,它就像是江南地区的人在讲话,有人物有情节,富有生活情趣。 ——上海爵乐学院教授、二胡演奏家 王永德  在将手抄本《十锦细锣鼓》由工尺谱译为简谱的过程中,我惊讶地感受到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纯粹音乐,而是具有戏剧性的音乐。但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仍是音乐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形式是松江民闰艺人们的创造,包是对中国音乐的重要贡献。 ——松江区文化馆音乐干部、民间音乐学者 王子展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十锦细锣鼓寻迹 十锦细锣鼓的文本发现 松江——曲如山海的文献名府 十锦细锣鼓与戏剧 十锦细锣鼓与音乐 十锦细锣鼓的独立形式——剧乐 《曲如山海》与“十锦细锣鼓” 概述 《十面》 《赏荷》 《闻铃》 《十锦》 《起布》 《催试》 从“剧”到“乐”的演变 丝竹与锣鼓:两种形式的演奏 歌唱的加入 乐队的布局 独特的器乐使用 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十锦细锣鼓的传承 “阳春堂”的记忆 历史的追踪 近代传人 乐的命运与乐人的坎坷 古乐遗响 古颐园里听古乐 十锦细锣鼓的现状与保护 对十锦细锣鼓文化遗产的思考 参考资料 后记

编辑推荐

《泗泾十锦细锣鼓》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泗泾十锦细锣鼓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