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3
ISBN:9787108011107
作者:[美] 乔治·E. 马尔库斯,米开尔·M. J. 费彻尔
页数:266页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美国Rice大学两位著名人类学教授马尔库斯和费彻尔。他们是人类学的后现代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国际人类学界享有很高声誉。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的专长是民族志方法论与文化批评,他们曾在多篇论文和《写文化》(1986)等著作中提出人类学与人文学科的文本问题,对于人类学学科的反思和重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第1章 人文学科的表述危机

第2章 民族志与解释人类学

第3章 传达异文化的经验:个人、自我与情感

第4章 叙说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过程:大体系里的可知社区

第5章 人类学回归于文化批评

第6章 当代人类学的两种文化批评方法

结语/注释/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自1986年出版以来。《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已成为欧美文化人类学乃至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和理论反思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施赖德(Schneider)说:“这是一本出色而非常重要的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还是一本全面体现了当代学术气氛的作品……”
本书牵涉到社会人文科学的普同论--相对论之争,对于中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范式和本土理论思考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也关注到社会科学的文本形态问题,对国内研究者很有帮助。此外,本书“实验民族志”和“文化批评”的概念也已引起国内学界重视。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两本人类学著作之一,买了许多年,至今方读,读得很慢,因为很受用,深受书中观点的启发,对我的人类学民族志的写作会很有帮助。后现代的本质是文化开始反思自身。解释人类学,本质上是人类学开始反思自身,这种反思包括:对异文化的态度是否客观、是否禀持文化相对论、对本文化是否反思与批判、对民族志写作是否有危机感并具备实验性。最重要的是民族志写作的表述危机,传统民族志的写作是一种作者绝对权威的、上帝视角的表述,但这种表述在后现代遭遇了质疑与否定,后现代不相信这种看“起来如此”的报导式的表述,更看重表述者对表述自身的怀疑——一种元写作。在“怎么写”的反思之上,人类学民族志的写作分为了心理动力民族志(民族志如何能够围绕着个人的概念和本土话语对情感的界说来进行改造从而为揭示所有社会的文化经验提供最透彻的洞见,如罗伯特·莱维的《塔希提塔:岛民社会的心智与经验》、奥贝耶斯科尔的《马渡莎的头发:关一起个人象征符号与宗教经验的一项研究》)、现实主义民族志(生活史,如马尔国丽·索斯塔克的《妮莎:一个昆布须曼妇女的生活与言辞》;生命周期,如米歇尔·骆萨多的《知识与激情:伊龙哥特人的自我概念和社会生活》;仪式,如文森特·克拉潘扎诺的《重返仪式:摩洛哥人的割礼》;美学文体,如约翰·切尔诺夫的《非洲人的韵律和非洲人的感受》;戏剧性事件,如布拉德·索尔的《萨拉依鲁雅:一个萨摩亚人的神话》)、现代主义民族志(如法弗雷特—萨达的《致命的言语:博卡吉人的巫术》;文森特·克拉潘扎诺的《图哈米·一上摩洛哥人的图像》)。在如何表述的焦虑状态中,人类学家们寻找种种实验性的民族志写作方式,在其间怀疑写作的有效性,怀疑田野作业的科学性。进而,以文本的“间隙”为企机,人类学开始批判自己的本土文化,从观点上、态度上、写作方式上,以文化相对论的方式为异文化解释,批判西方文化的中心主义,颠倒“野蛮”与“文明”。所以人类学成为“文化批评”。于中国人而言,这本书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的民族志几乎还是传统民族志:对一个区域的制度或事物或仪式进行上帝视角的全知全能的解说。中国民族志几乎未出现现代主义的实验。中国民族学家们有待学习西方的方式与视角,中国的人类学家方不是一个个的“土包子”。同时作为批评的人类学,于中国而言,正好可以批判汉文化的中心主义与精英主义,揭示汉文化的“本土殖民”的真面目。这种种反思,恰恰是中国人类学所缺乏的。
  •     本没有真假,所有的描述和纪录都只能是盲人摸象,大家都只能描述和纪录一部分而非所有和全部,这一点像人生,你只能寻求一条或几条(有限)的道路,而非所有的都能尝试。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不错的起点~~
  •     經歷兩次睡着終于讀完了,中間部分真的很枯燥
  •     知识量很大,观点也很新颖,看完后有很大的收获
  •     作为“实验”的民族志写作,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最后提出的两个观点(原文表述忘记了,个人印象写的):基于认识论的和基于文化比较的“由熟转生”的反思方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其实人类学多少都一直在践行这样的方式,只是对于文化的批评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更为突出了而已,由此而来的“实验”的民族志写作是其表现。
  •     翻译没有传说中的差嘛
  •     不仅仅是人类学。
  •     民族志大纲,要补的课太多了以至于不敢嫌弃翻译....
  •     最值得纪念的一场阅读
  •     老大的翻译,能没看过吗
  •     一串的地方民族志书单
  •     表一表读书前详后略的重要性。。。
  •     好艰涩,费老大劲才啃完
  •     我想念梅菜扣肉里的梅菜的味道。该书叙述方式有路路哥之风~
  •     后现代人类学的扛把之作,相较与写文化的极端倾向,它的反思还是很中肯的。
  •     可惜买的不到纸质版的了。此书什么时候再版呐!
  •     比《写文化》好读得多,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 sign
  •     作为对未来的探索还需检验~但作为学术史,已然十分犀利~
  •     。。。我已然看不下去了这种研究类著作。。辛苦了翻译的蓝蓝~
  •     到最后的两种文化批评的方式——认识论批评和泛文化并置——的差别其实并不遥远啊,很多时候不都是纠缠在一起的吗……啊还是去看民族志仔细斟酌好了;怎么觉得文章还是写的略啰嗦,表述危机似乎还是没有讲透,怎么突然战后就把对统一规律、制度的追寻转移到意义、观念了呢;以及我对开头提到的贝特森的控制论还是挺感兴趣的。
  •     好几次,试图,但是都被弹出来
  •     不算很激进嘛~~
  •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     翻译的始终不那么准确。。
  •     导师课上读的第一本书
  •     值得反复咀嚼。
  •     概念引得太深了吧。。。这种反思自身总觉得有危机感却毫无实验性可言。
  •     太好了。值得多翻几遍,有很多思考。
  •     时代分析,颇为“激进”
  •     4-6好像都没读?
  •     对传统民族志表述危机的反思和修正,揭示民族志的两种实验趋向和作为文化批评的两种方法,探讨在一个均质化和贫富分化的世界体系中如何描写文化的差异性,整本书实质上讨论的焦点是知识的危机。
  •     这书理当再版!!
  •     嗯 很有启发
  •     学科反思
  •     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异文化就是好,越原始越古老的人类文明就越是时下现代社会最好的批判参照物,但事实却往往是,一个久居城镇的人来到蛮荒偏僻的小山村,喝着井水,吃着咸菜,与种种千奇百怪的各种虫类为伴,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即使是偶尔看见了萤火虫,最终还是想逃离。好龙的就是叶公
  •     大概自己读书不够多,亦或是翻译不好,读得有点吃力,不过大概搞清了人类学里的后现代意涵。还是得多看民族志去,这书简直像本书评集。。
  •     什么才是好的民族志?
  •     比莱顿有趣一点点
  •     翻译翻译翻译!!!
  •     压力太大~就这么写了一篇读书报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