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里的飞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108031525
作者:秦里
页数:386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唐代建筑 合十顶礼四大名旦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二○○二年五月×日,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在山西芮城县中龙泉村的村路上东张西望。四周都是麦田,看不到人,很安静。我们已经走错好几次路,还是没有找到广仁王庙,正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不知怎么就看到了庙的屋顶,大鸟翅膀一样,停落在麦田的中央。朱红色小庙搭配绿色麦田,措手不及的美丽。那座小庙仿佛是从天而降。“麦地里的飞檐”——当时这个词就这样进入脑海,而且觉得它美好恰当,完全符合当时的风景与感想。“以后如果写点儿什么,就用这个突如其来的名字吧。”五龙庙,学名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文宗太和五年(八三一年),在保留下来的四座唐代木建筑中,排行老二。庙其实很小,山门,正殿,再加一小圈围墙。只有正殿是唐代遗构,单檐歇山顶,殿身五开间,进深四椽,平面长方形。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干巴巴异常枯燥,却是讲每座古建筑都不可避免的基本数据,就像一个人填表格时不能省略性别和年龄一样。想象一下古人挥舞着大斧砍树盖房子,四根木柱围起来就是“一间”,柱子之间横向的距离是“开间”,纵向的距离是“进深”。 间数越多当然越宏大。故宫里面皇帝的金銮殿有十一开间,这座乡下的五龙庙只有五间,顶端两间又特别狭窄,可以想象出,整座建筑不是很大。跨上一米多高的台基,我们拍打着严丝合缝的灰砖老墙,感觉有点儿沉闷。所有的柱子都砌在墙里看不见,只有中间的木板门与两旁的直棂窗,为这片严肃谨慎的老灰砖,点缀了几点暗淡的朱红色。春天下午,阴郁,但比较温暖舒适。五龙庙的小院子里长着很多茅草,围墙处就是成片麦苗,碧绿茁壮,已经长到小腿的高度,空气里有一股农家稼禾的殷实味道。我们的车停在远处。刚才在村口经一位大妈指路,老车颠簸进村,然后土路越来越窄,只好停下来,沿着麦田问的小路走进庙里。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能够如此这般躲进安静的村庄与麦田的角落,感觉有点儿如愿以偿似的幸福。古诗中的田园意境,也许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活方式,却是极好的旅行目的。像大多数城里人一样,我们一直习惯的是周末农家菜式的田园。天气好的时候拉家带口奔赴郊区,坐在小板凳上吃一条老乡的侉炖虹鳟鱼,回来时再捎上二斤板栗三斤葡萄,仅此而已。现在真的置身于遥远陌生的山西乡下,真的走进了货真价实追求产量的麦地,感觉竟然比较——异样。诗中说“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我们环顾四周,麦地中这一座近乎潦倒的古庙,姿态不是跑,是蹲坐。大殿的门锁着,找不到管理人员,无法进入。 从门缝向里张望,黑暗中见一个很小的簇新的小老头儿泥塑,穿闪亮黄缎袍,应该就是龙王老人家了。据墙上石碑记载,庙前曾是五龙泉水的源头,是当地的灌溉水源,很早就建了五龙庙祭拜。龙王曾经被封为广仁王,所以这里的正式名称是“广仁王庙”。穿着新衣服的广仁王,表情非常有趣,好像拿捏不定应该威武些还是亲切些,于是在介乎两者之间犹豫。快下午四点的时候,太阳短暂地从云中游荡出来,朱红色的门窗在阳光下面变得明亮,暗淡陈旧的古殿也有了一点儿柔和的亮度。我们围着古殿前后左右地乱看,努力要找出一点儿唐朝的证据。这座殿真是唐代的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像我们一样充满怀疑。砖石砌得那么整齐,非但没有古老岁月的破旧感,那种垒砌的方式看着也非常近代,与想象中的唐朝相距十万八千里。书上对唐朝建筑最通俗的形容,往往说它们“斗栱粗大稀疏,屋檐平缓深远”。我们于是绕到殿后,从围墙的一段缺口处特别打量屋檐的形状。果然,比常见的明清大殿平缓一些,向外伸张的幅度也要远,一些,四下里铺开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形容屋乏檐的侧面很像一只凤鸟。立柱顶端和屋檐转角处共有十六组大斗栱,即使我们这样的外行也能感到它们的与众不同。就像一堆简单利索的大钉子,将屋顶和立柱“咔”地连在一起,干脆利落的手段,绝对担得起“疏朗”二字。据记载,这座庙一九五八年曾经大修,当时打算恢复唐朝的原貌,但在修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正脊的花纹无所依据,鸱尾的式样不太对头,台基和檐墙也采用了新式条砖。结果不但没有回到唐朝,也没有能够保留下大修之前的样子,成了一座经过改造的古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斗栱+新墙体。不过,这座技术上“犯了错误”的大殿,实地看来并不让人特别沮丧或者失望。老实说,倒退十年,我们也许还会振振有词地质问“这怎么可能是唐?!”但是,现在,我们反而更愿意安静地接受现状。唐代的斗栱,清朝时改建的门窗,一九五八年新砌的墙体——这些分属于不同时期的构件,各自代表着一段历史,意外却又必然地拼在一起,貌似荒唐,也许比人为的精确到位的复古,更有意思一些。用时尚的话说:这是mix&match!五龙庙之所以属于唐代,因为它的内部梁架是难得的唐代原构。古建筑一般以梁架作为断代依据,即使外观走了样,只要内部的梁架骏骨犹存,还可以算是唐代遗构。这种内外有别的古建,书上往往会特别注明“唐建清修”或“宋建清修”之类。五龙庙距芮城县城十分钟车程,那里有大名鼎鼎的元代永乐宫,游人都去了那里,这座久远许多的唐代古建反而成了不起眼的乡下小庙,孤零零没人知道,像一条好汉落了草。我们也是先去永乐宫,然后一路打听才找到这个小庙。老实说,它实在太普通了,它所在的中龙泉村也太过平常。古殿的前后左右,除了麦地就是老乡的民宅,本分的乡土环境中躲藏着这么一个有来历的古殿,那种先抑后扬的效果,就像在羊群里发现了一匹骆驼,或者在人群里看到一个身怀绝技的大侠。田野上的寂寞,置身民间草莽中的落拓,掩不住麦地里真正的飞檐!不只是麦地里的飞檐,也是玉米地里的飞檐,豆子地里的飞檐,蓖麻丛中的飞檐。五月份去山西,会见到成片的麦地;十月份去,麦地都变成了玉米阵、摇摆的大蓖麻阵,或者是埋着豆种的一片红色泥土;而在八月的盛夏,三晋大地上到处都有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那样灿烂的大规模盛开的葵花。 古代建筑的大屋顶们,从这些欣欣向荣的庄稼里努力探出头来,平地而起又颤巍巍的壮观,在游客的眼中很有一点儿象征的意味。用夸张些的话说,就像是琐碎日子里挥之不去的理想,即使不太切合实际,也要努力地雄伟壮观一番,要在那平平板板一成不变的小日子里,稍微弄出一些起伏的气象。选择“麦地”作为这一类风景的代表,因为麦子毕竟是咱北方的主食、华北平原上最常见的庄稼,而且围绕着“麦地”还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千年前的萁子写过《麦秀》:“昔日的王宫啊,已毁坏的不成样子。宫殿的院子啊,今日种起了庄稼……”海子的《熟了麦子》、《麦地》、《麦地与诗人》。苏格兰人的《假如你在麦地里遇见我》:“假如你在麦地里遇见我,不用怀疑,我一定是在奔跑……”快到黄昏的时候,天彻底阴了下来。我们离开五龙庙,动身去三门峡。路边就是黄河。浩大水面在乌云下面百无聊赖,漫漶空阔,懒洋洋地淹倒了几棵大树。一头老牛正在岸边耕地,几个孩子沿着河岸飞跑,黄河人家的炊烟被风吹散,一缕缕白色在河滩与远山之间缓慢游荡,像一群虚无缥缈的传说,或者像一次毫无力量的挣脱。过三门峡大桥,开始下雨。雨点有小孩儿巴掌大小,啪啪啪拍打车窗,不依不饶的激烈。五台佛光寺唐朝+斗栱阵+梁思成如果只选择看一座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可见它的无上地位。我们去佛光寺的时候,事先看了太多介绍,真到现场反而乱了方寸。大殿本身的古朴美丽,前辈的寻宝经历,还有那些著名的复杂的老斗拱们——这三股力量实在过于强大,还来不及顶礼膜拜,就被一阵阵经典与权威的气势完全打倒。记得从半开的寺门向里张望,见大殿一角飞檐扬起,檐下的老斗栱历历在目如一排参差的大牙。当时的感觉就是:“啊,终于看到了!”

前言

传说在古代大雪山的北方,有三个又笨又虔诚的和尚,他们觉得佛法实在高深莫测,怎么学都不太明白,于是就想:即使不明白佛法,但佛教的圣迹总是清清楚楚的,总可以看到吧。三人结伴出行,四处去寻访圣迹,希望在云游的过程中最终领会佛法的奥妙。我们一直很喜欢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可惜对书中的术语总不太明白,于是决定向和尚们学习,亲自去现场看看。一旦看了一座古建,知道它是“四座唐建之一”,很自然地就想知道“另外三座在哪里”。顺着这样的思路,渐渐地将保存下来的四座唐建,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全都看过一遍。在全国一百四十多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中,我们看到了七十多座。整个过程就像收集邮票,凑齐了一套才会心满意足,缺一两张就要念念不忘。三年来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全民长假,我们按照书上的介绍寻找老建筑,’按图索骥,不亦乐乎。山西是古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我们一共去了七次山西,四次河北,二次河南,一次天津,一次辽宁,一次福建,一次浙江。共十七次旅行,凑成了从唐代到元代这三十八篇古建筑旅行游记。

内容概要

秦里,北京人,喜爱旅行,喜爱历史,喜爱阅读。一九九五年开始在《明报》发表散文、游记、小说,此后为《旅行家》、《乐》、《书城》、《居》、《北京月讯》等多家报刊杂志撰稿或主持书评专栏。近期走过而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泉林,据说面对那里的流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书籍目录

前言 三个和尚第一章 唐代建筑 合十顶礼四大名旦  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  五台佛光寺 唐朝+ 斗拱阵+ 梁思成  五台南禅寺 屋顶上有神鱼  平顺天台庵 今昔是何年第二章 五代十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  平遥镇国寺 三进古城  平顺大云院 有靠山,蛮好的  平顺龙门寺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第三章 辽代巨构大言天下无敌手  大同善化寺 冬天里的积雪  大同华严寺 暗黄的,朱红的,黑色的  蓟县独乐寺 渔阳肇鼓动地来  义县奉国寺 佛像之美丽  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辽塔群峰  涞源阁院寺 沿着边界线第四章 宋代诗篇 深殿古塔飞檐起  正定隆兴寺 寺院的仪仗  太原晋祠 三大国宝建筑  高平开化寺 那座陌生的山上  晋城青莲寺 古刹秘语  长子法兴寺 玉石门框  晋城玉皇庙 前因后果二十八宿  平顺九天圣母庙 夕阳无限好  高平游仙寺 太行山上的宋朝  济源济渎庙 清者自清  宁波保国寺 江南作派  福州华林寺 三山二塔一条街  泉州开元寺双塔 紫云飘绕处  莆田元庙观 古建之华第五章 金代精工 瞻前顾后的承启  应县净土寺 藻井空中之花  朔州崇福寺 金代五绝  荆庄大云寺 时光的旅行  西溪二仙庙 西溪春色  高都东岳庙 建筑意的存在第六章 元的杂曲 唱念做打都精彩  北京妙应寺白塔 喇嘛塔初入中土  霍州署大堂 粗枝大叶的个性  芮城永乐宫 全真派的鼎盛  洪洞广胜寺 琉璃的光芒瞬间  洪洞水神庙 庙会之古往今来  临汾牛王庙 话说戏台  万荣飞云楼 秋风 黄河 远眺第七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  每个时代的面孔  我们的行军作战路线  五个版本的结束语附录一 我们见到的古代佛塔附录二 我们见到的古代雕塑附录三 我们见到的古代壁画附录四 中国历史上的旅行者主要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

《麦地里的飞檐》:旅行也可以是一种收藏;捕捉飘荡的灵感,选择醉心的主题、做足案头的功课、设定心仪的目标,然后敞开胸怀、按图索骥,把大好河山和人文风物一一收入囊中。

作者简介

《麦地里的飞檐》讲述了:跟随老木头的行踪,驱车遍访中国大地上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足迹走过了仅有的四座唐代建筑、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现存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木构中约七十座有代表性的建筑。旅行者做了大量的案头资料阅读和实地考察考证,然后用玲珑剔透的文字和略显稚嫩的镜头,呈现出散落在中国乡间田野里的建筑瑰宝,发掘出古老建筑所蕴涵的坚韧而昂扬的生命力。

图书封面


 麦地里的飞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当我第一次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摘落,捧在手中,封皮上那醇厚又富有生机的小麦色,攥住了我的心神,将要把我带往那不曾熟谙的檐角上、梁柱间。三位旅行者,利用几年来的闲暇时间,按图索骥,寻访中原大陆上保存至今的木构古建筑,在晋中大地以及黄河南北留下了连绵的车轮印,将多年来的旅行笔记整理合一,便有了我眼前的这本《麦地里的飞檐》,记有三十八篇,自唐至元。这是一趟长途的古典旅行,似乎与现在的旅游活动有些背道而驰,有一部分古建虽拥有贵重文物,但知名度并不高,人迹罕至,又年久失修,甚至已被派作他用,不复往昔的光彩,与山林原野为伴,在那些看惯了明清建筑富丽堂皇的人们眼里,可能并不能带来多少直观的美,但是那些刻在飞檐和支柱上的历史感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带给你的体会是无法被取代的。自唐代四大古建为始,麦地里的飞檐,黄土上的禅寺,宽阔低平的屋檐,尽情地向四周伸展,如同振翅滑翔的鲲鹏,带你从大唐盛世的上空掠过,那硕大的斗拱和深灰色的瓦当,与明清的金碧辉煌相比,更是印证着唐人那深邃的开阔大气。辽代古建的体积宏大,甚至达到了历代的顶峰,宽阔的高台加上巨型的殿堂,灰色的庑殿顶恰似梯形,矗立半空中,庄严肃穆教人望而生畏,而应县木塔的高大古朴,早已成为我国古塔史上经久不衰的建筑典范。及至宋代,柔和细腻的风格显现出来了,重檐歇山顶少了一份直白,多了一份委婉,四面突出的抱厦藏于屋檐之下,九条屋脊与屋檐长短交错,是一曲几经传唱的优美音律,相比之下,宋人更在意细节的美感。金代则是为元明清的华丽作派开创先河,精细的小斗拱和眩目的藻井,完美地填补了古建的内部空间,而雕花门窗和彩色琉璃的出现,似乎在为遥远的紫禁城埋下了伏笔。封底也是一如封面般醇厚的麦色,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确实啊,那些散落在凡尘间的古建遗产,又有谁能够保证将它们尽收眼底呢,但是,经意或是不经意间的一相逢,便能够胜却当今纷繁世界的无数,檐角、梁柱、斗拱、琉璃、喜爱它们的返璞归真,喜爱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喜爱这种洗尽铅华,静守一方的姿态,宛若在麦地中稍作歇息的灵鸟,我为之神往。木之美,历史的厚重,能工巧匠的智慧,古人今人心神的交集,这便是当你独自伫立在一座古老殿堂前,脑海中的所及所想。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
  •     那些在阳光里显现温暖的、在田地里兀自伫立的、在烟熏缭绕里无奈的木头建筑们,因为年代够久远而枯老又丰富的建筑,原来是这样的美丽。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古建筑就是一个于现代建筑的区别而已,无非就是寺庙、古塔、寓所、戏台,看过了书才知道,那些老木头们,坚挺到现在的老木头们,无一例外有着显赫的名声和背景,足够骄傲足够震撼。那些硕大的屋檐、秀美的窗棂、屋顶的鸱吻、、、都是他们身份的密码和烙印,于是在旅行途中再遇见这帮老木头们,也多了一份欣赏和喜爱。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端午节 麦子黄的时候去趟山西访访古
  •     古建筑之美,如题。
  •     图片对应得比较差,文字也散乱了一些。不过作为外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书,也算是不错了,信息量偏少,每处的门票图片很好,正好我有收集门票的爱好~
  •     我喜欢的类型,但写的一般。
  •     这一套书都很喜欢。书名起得美,内容给我这个外行看刚刚好,不深奥,温婉的娓娓道来。
  •     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另:照片很清晰,与文字配合得不错。
  •     最后有一章叫人说山西好风光,书里涉及的唐宋辽金元的古建,绝大多数都在山西境内,所以这句话实在不虚。比较感动的是写辽代大同善化寺冬日残雪中的高台大殿,比起佛光寺之外的那三处唐建,辽建反而更能体现出唐人开阔宏大的气息。作者的文笔是那种文艺青年的调调,不过写到后面也难以激情退却,只剩叙述排比和堆积材料,略显乏味。当旅行变成一种计划,那么去完成这个也就不免成为束缚,而过程中的意外则更可能让人心绪不佳。探访古迹实在也是个艰辛的事,而见到的时候,很有可能寻觅已久的古建或者在翻修,或者关门,或者只剩一间破屋了。读这本书,不时可以碰到类似的情形,都让人感慨。不过作者确实作了很多案头工作,所以出去玩还是要作功课的。另外,此书之前还出过岳麓版,两相比较,可见编辑出版也是能成书能毁书的啊。
  •     挺不错的,虽然说不上经典,但这总感觉会让你想要一个人去走走,找寻一下时间留在你身边的痕迹
  •     令人心动的古典之旅,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
  •     看来还得去趟山西。图片少,编辑差,三星半。
  •     掉落在田野里的古雅!
  •     ……我还是规规矩矩看梁老爷子的《中国建筑史》好了……
  •     就想建筑旅行。。
  •     比起说是一部介绍古代木构建筑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游记。介于二者之间,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不过书中的木建筑的介绍还是很到位的,即便是一些散落在非旅游区的木建都被挖掘出来了。
  •     古建筑旅行 小志。参考。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百年征战只为江山一塸,多少戏台、寺院、阁楼和官署毁在焚火中。高中时想过学建筑,迷恋西方古典系列,后来念的专业完全不对路,倒也没什么感叹。ex倒是学了建筑,每天熬夜出图…可惜物是人非。回过头说这本书,秦里写『麦地里的飞檐』,到底是半路出家底气不足。在时代和美的冲击下笔根不稳,很吃了些壶嘴倒汤圆的亏。引用材料多出自梁思成的古建笔记,自我发挥的部分虽然真诚但欠火候。论文字,只能给三星,加上额外一星,为那份明知不易依旧要做的热情。
  •     图文并茂,实地走了一遍,作者写的基本属实,可用作出行参考。
  •     我想去山西。佛光寺情结还没了结。
  •     应该是外行看古建里比较好的了,但文字总是隔了一层,游览目录的意味倒是很浓厚的~
  •     一样的“外行看热闹”,写得还真不如朱衣点头。不过,这样的古迹观光行,也正是我这几年在力行的。由此,加一颗星推荐下吧。
  •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希望自己是一条龙鱼,坐在屋顶或是大大的屋檐下发呆。因为那书中对古建筑的描写实在精彩,让人由不得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年代、忘记了身边的烦恼,一下子没有防备的跌进那些有着古建筑的麦地或山间。每一次在游走中与古建筑相遇,总是被它的美丽所震撼,无论是阳光下还是暴雨中,总是会觉得眼睛不够使、知识不够用、感觉太丰富,我不知道从哪一个角度或是用哪一种文字去描述遇见古建的惊喜,为此常常感到难过。而这本书象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伴侣,是我应该在旅途中带上的书,也是在准备和回味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那种书。喜欢古建筑是需要一些对它们的了解的,这本书里关于古建筑知识的介绍非常形象生动,象——说到悬山,从侧面看屋顶是一个简单的“人”字,不象四面坡的庑殿那么庄严,也不象帐篷似的歇山那样活泼。——于是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和“人”、和四面坡、和帐篷相对应的屋顶,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知道了这些大屋顶的名字。更喜欢一些细节的描写,独特而更引发读者的兴趣——屋顶上有黄色琉璃瓦的大鱼,鳞片波光闪闪,鱼尾巴象小喷泉一样分了叉。迟钝的大嘴巴大眼睛,呆呆望着,一副好脾气的模样。——好可爱的屋顶大鱼,竟然会令人向往。有时候,书里的话会引发心灵的共鸣,仿佛忽然间找到了最恰当、最合适的一句话那么的亲切和激动——老木头缓缓地挡住了砖石的刚烈招数,象太极拳。—...—大手大脚的木头们相互勾肩搭背,像一群满不在乎的大男人,众目睽睽之下显示着自己的粗壮豪放。……这些有趣的文字,点缀其间,更显得这本书的缤纷。当然,照片功不可没,这种书是一定要有照片的,配合文字的出现,搭配得非常出色,让读者在需要的时候一错眼,就能看到图片里所要表现的。另一特点,是每段章节后面的“明信片”,简单扼要的说一下这段章节的活动范围和大致情况,配一张门票,有时候那门票的锯齿撕边还在,更显得身临其境,更显新鲜。体贴的地方很多,像附上了朝代记事表、参考的书目等等。读这本书,不象是在看枯燥的古建筑资料,也不象是在看单纯的游记,更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小说,主角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古建筑,我就是那龙鱼,忽而在屋顶上发呆,忽而在屋檐下奔跑,游走于书中的字里行间。 阅读更多 ›
  •     太经典的书籍,把我们活的教材全部跃然纸上。
  •     文字朴素真诚,读这本书仿佛同他们一起去旅行,很棒的作品
  •     2010-127
  •     外行看古建 文字虽单薄 胜在真实和热忱 让更外行的我有点启发
  •     没看完,标。做的事情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写得实在是太低级了。
  •     没啥大意思
  •     文笔美感倒不算多好,但描述诚恳舒服,很喜欢这种比较偏静的游览跟观看。厚度来讲不能一下读太多,会觉得千篇一律敏感降低。可以按图索骥做一个山西深度游的线路啊QAQ
  •     分不清是散文 游记 还是旅行攻略 什么都说了点 但是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     才翻五分之一,到期了。。囧。。
  •     外行的热闹 ■高亮亮 这是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却有一个意象化的名字——麦地里的飞檐。作者在第一篇探访唐代建筑五龙庙的游记里,就透露了书名的因由。一座朱红的小庙掩映在绿色的麦田中,犹如从天而降,美得猝不及防。虽是乡间的小庙,却已显露唐代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特征。“麦地里的飞檐”一词就这样在作者的脑海中蹦出,提纲挈领地把全书的意境括在里面。 又难免地,藉此生出诸多感怀:“古代建筑的大屋顶们,从这些欣欣向荣的庄稼里努力探出头来,平地而起又颤巍巍的壮观,很有一点儿象征的意味。用夸张些的话说,就像是琐碎日子里挥之不去的理想,即使不太切合实际,也要努力地雄伟壮观一番,要将那平平板板一成不变的小日子,稍微弄出一些起伏。”这“夸张”有趣的很,简直是通感——将古建筑们氤氲成了某种意象。可就是这样的通感让本书显出了趣味,一种浸润在文字和态度里的味道,一种地地道道的“外行的乐趣”。 外行的身份,使作者的古建筑之旅饱含着丰富的形式感。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几乎无所不在。作者寻访的是上起唐代、下迄元代的古建筑实体,并特意将寻访的范围限制于纯粹的木结构建筑。作者非常强调“木结构”这种属性。木材在很好的阳光下散发出的温暖,在阴郁的天气里露出的沉重和静穆,踩在楼板上的吱呀声……作者所描述的这些木的质感...,支撑着作者对于古建筑的概念,也在帮助我们完成对于古建筑的想象。 作者在探访每一处古建筑之前,都会认认真真做好功课,翻阅大量的专业资料,从鉴赏性的图书到尘封的历史档案。范围极广,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可谓煞费苦心。于是,在面对古建筑时,那种莫名的感动就会变得异常强烈而具体,有着“在诗意和画意之外,建筑意的愉快”(梁思成语),“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跃出了文本,呈现在眼前,恍惚感与久别重逢的真切感夹杂在一起。手里触摸的更像是梦想;于是,这外行的乐趣有了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有了后面的热闹。事先翻阅的资料里那些专业性的枯燥在丰饶的真实面前开始漫漶,文字退成一种背景,无比鲜活的是感观——在纷繁中变得敏锐而通透。 无数真切的细节扑面而来,这些在资料里稀松平常的细节却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就像作者在五台南禅寺遭遇的“鸱尾”(古代殿堂建筑正脊两头的装饰件)。这唐代的“屋顶上的神鱼”开启了作者的“遐想”:将其与后朝的“螭吻”进行比较,体会出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差异。唐代抽象、略带神秘主义的“鸱尾”正印证了唐代建筑厚重、朴实的特征;而明清的琉璃华盖上夸张的“螭吻”甚至是“龙吻”,也自然映合了明清的繁缛细密。 此时,知识和知识之间有了现实的链接,顷刻间变得通畅。知识总是别人的,感悟才是自己的。 这种阵发性的彻悟状态让作者更加从容,那些貌似“误读”的通感也就越发精彩,就比如开篇的那个“夸张”。看似一鳞半爪、若有所悟的通感,其实是在还原被艺术、被美感穿透的瞬间,简单而直接,始终在提防言及艺术时的夸饰和矫情。所以整本书完完全全是一副“外行的热闹”,时而缤纷喧腾,时而落寞寂寥,却始终是有些小情趣的凡人的真切感怀。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关于艺术的“外行的热闹”是怎样产生的。最初是触动,一点及面,被饱含穿透力的瞬间所击倒,是某种契合也是某种超越,形成了持久性的召唤和感动。但这种穿透难以重复,也难以期待,接触多了,反而变得含混,言说的欲望开始消褪,感观变得迟钝,产生了通俗意义上的审美疲劳。于是就会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技巧到风格史,专门性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区分细节,区分一个与另一个之间的微妙。再加上体察与积淀,就会使感悟型的欣赏转向融通式的领会,感官被打开,不断的触类旁通,有一种豁然之感和明晰后的愉悦。同时又会体会到语言的极限,许多敏锐的感受难以言传,只能化为深深的意绪,或者渲染成氤氲的意象。 在我看来,整本书清晰地演绎着这个过程。我们若以这种角度来看待这本书,似乎也很体贴“外行的热闹”的意蕴。 阅读更多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