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女性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214150042
作者:[美]罗莎莉
页数:205页

内容概要

罗莎莉,中国女性研究学家,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亚洲哲学》等杂志发表《内外、礼仪与两性差别》、《关怀的伦理:个人、政治、全球》、《当代中国的女性特质与女权主义》等论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儒学、中国性以及“仁”的道德人格
孔子之前的儒者:“儒”和它的模糊起源
“儒”、国家和中国性
典型的“儒”: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
第三章 阴阳、性别特质及其互补性
阴阳和男女对立二元
阴阳与关联宇宙论
阴阳互补与性别层级
第四章 内外、两性之别与恰如其分的礼仪
内外、礼仪化与文明
内外、功能区分与层级性别体系
第五章 妇德女教类文本与女性所独有的“内”领域
《列女传》、《闺范》和女性传记的传统
妇德女教类文本之《女四书》
对于女性文化的质疑与“妇言”之德
第六章 儒学与中国的性别歧视主义
性别压迫和儒家道德伦理
案例研究:守寡和缠足
第七章 儒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道德的酝酿
性别问题和女权主义政治
儒家女权主义的概述:一种混合特质
反思与总结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儒学与女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0~作为父权制家族的支柱,男性特权与祖先崇拜等宗教行为和孝道伦理道德相联系。而所有阶层之女性是没有等级的,她们的官方头衔完全依赖于家族中获得成就的男性成员;文和政都处在外领域内;女性扮演只能生育男性后嗣的功能性角色。51~52“女性”一词是新兴知识分子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项发明,首先它代表这将女性设想为束缚在家或家庭关系网中的妇女这种表述方式的终结;其次,它象征着“女性”一词“现代化”的开启。将“女性”视为妇女的传统认知方式体现了家庭关系在性别序列中的优先地位。而女性最初从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一个是“女”(未婚女性或女儿、少女),另一个则是“妇”(已婚女性或妻子、母亲)。129~130在明末清初,女性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性别得体的问题。根据内外区分所标识的男女之别,考虑到女性的性别身份,文化在“内”领域——恰当的女性领域——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不同于男性,博学多才的女性没有进入“外”领域的合法途径。而在“外”领域中,男性的才能可以为政府所用,因而男性杰出的文化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由于缺乏合理性,女性杰出的才能常常被视为与她们的性别身份或公共利益不相干的无用的社会剩余。如果女性杰出的文化才能远胜过她的兄弟或丈夫,但却始终没有发挥其才能的合法途径,这将给她的家庭带来痛苦而不是荣誉。……在“内”领域中女性杰出的文化才能完全处于非实用性状态。知识女性对于她们“无关紧要”之文化才能的矛盾心理标志着“内”领域中的性别身份与“外”领域中的文化追求之间的无言冲突。131尽管章氏的《妇学》颇为盛行,但清朝女性出版作品的数量仍旧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我们无法想象知识女性在她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调节诗词创作、出版之公共艺术与非文化“内”领域中沉寂之间的冲突。134西方世界主要从智力的有限性特征来定义“女性”范畴,这表现在亚里士多德、奥古斯汀、康德和尼采的主流哲学传统中。与西方所定义的“女性”范畴不同,中国女性表现为缺乏理性和意志。中国女性以有限的、适合女性的“内”领域为表征,“内”领域掩藏了女性的才能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无用的技能。因此,无论是否具有文化才能,传统中国之女性在本质上都是外化于文化领域的无名氏,也就是说,她们不属于值得记忆的领域——一个盛名得以流传下去的领域。158寡婦守節在社會層面上所具有的象徵意涵,首先或主要表現為忠於配偶的傳統美德,丈夫和妻子之間的終身結合類似於忠臣和明君之間的政治倫理關係。與適用於男性的科舉制度相比,守寡相對於女性而言也是實現社會流動的一種途徑,也就是女性憑藉自身的德行獲得最高的社會榮譽——帝國的表彰,而不依賴於父親、丈夫或者兒子。160~162關於纏足的解釋:與其他具有性別歧視成分的社會行為不同,纏足行為需要女性的直接參與。換言之,沒有女性持久而積極的參與,纏足將無法進行。當然,纏足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毫無疑問地收到男性性慾望的推動。人類學家布雷克將纏足行為解釋為“母親為了告知女兒如何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得以生存下去而甘願承受的折磨”。纏足給女性帶來身體上的傷害,極大地限制了女性能夠參與的活動範圍,因而有助於將女性限制在“內”領域,固化了女性作為妻子受限制的、從屬的性別角色;也有助於強化女性之忠貞、順從等保守性美德。收到束縛的雙腳所帶來的不僅是女性的陰柔之美,它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一種得到社會認可的標識。正如文化教育標示著男性的女性文明,纏足行為也標示著女性的禮儀文明。也就是說,在儒家追求自我修行的背景下,纏足行為被演化為對自我肉體的重塑,對自我肉慾的嚴格限制,就如同“修身成仁”般。(布雷克)170~作者的目的是“通過在儒學框架內描繪出建構女權主義理論的前景來超越女權主義者對於儒學的消極評價”。設想一種有關儒學或儒家女權主義之混合式男女平等主義,能夠拓展女權主義的理論視野。儒學中需要矯正的是基於性別的內外勞工分工,而不是追求完美人格(仁)的整个儒学体系。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妇女史研究太囿于书面文本了,它无法核查文本与实践之间的缝隙。
  •     针对五四以来国内外学人把儒学跟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联系起来的思潮,这本书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化脉络出发,重新考量其在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范畴探讨的男女关系的本源含义,并采用思想史与社会史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守节、缠足、纳妾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典型现象做了深刻探讨。无论是在儒家思想史领域,还是在女权主义研究领域,本书都值得作为重要参考。
  •     非常好的研究,梳理了儒家的性别理论的本源含义及其产生的因由,以及政权收编儒家后导致的性别压迫后果。
  •     挺好的,有启发,最后一章有点科幻。
  •     看得我笑岔气了
  •     第一本海外儒学对女性研究的著作,总的来说收益颇多,帮我看到在原本以为代表着压迫、不人道的缠足、守寡背后,其实恰恰是中国女性通过扭曲的方式来获得自主权、对抗家族长。此外,对西方女权惯用的sex/gender性别分析,作者通过对“阴阳”的文本研究反驳了将此方法无缝衔接到中国女权的做法。当然作者的结论就见仁见智了
  •     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