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儒平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9529797
作者:周芳
页数:36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索隐:驺县之峄山。驺县本邾国,鲁穆公改作邹。《从征记》:北岩有秦始皇所勒之铭。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传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日:“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索隐:蒲车,谓蒲裹车轮也。扫地而祭,席用苴秸,集解:应劭日,秸,禾稿也。去其皮以为席。如淳日,苴读日祖。秸读日戛。晋灼日,苴,藉也。索隐:《周礼》,祭祀供茅苴。《说文》云,苴,茅藉也。 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集解:苏林日,当天中央齐。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萏南郊山下者。索隐:顾氏案,解道彪《齐记》云,临蕾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脐也。《小颜》云,下者谓最下也。二日地主,祠太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集解:徐广日,一云之下上峙命日峙。索隐:此之一云,与《汉书·郊祀志》文同也。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圆丘云。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集解:徐广日,属东平郡。索隐:监音阚。《皇览》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也。四日阴主,祠三山。索隐:小颜以为下所谓三神山。顾氏案《地理志》,东莱曲成有参山,即此三山,非海中之三神山也。五日阳主,祠之罘。正义:《括地志》云,之罘山在莱州文登县西北九十里。六日月主,祠之莱山。集解:韦昭日,在东莱长广县。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集解:韦昭日,成山在东莱不夜,斗人海。不夜,古县名。索隐:案解道彪《齐记》云,不夜城古有日夜出见于东境,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也。斗入海,谓斗绝曲人海也。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日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索隐:《山海经》云,琅邪台在勃海间。案,是山形如台。《地理志》琅邪县有四时祠也。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畦币杂异焉。

前言

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周芳同志的《坑儒平议》。这是她的学位论文,后来又经过了认真修改。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头等大事之一。这件事的始末,却有重新检讨的必要。这本书,就是周芳同志重新检讨的结果。其内容是什么,结论又如何,不必在这里说了,读者翻看内容就是。这里要说的仅仅是,第一,这是周芳同志认真钻研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我是赞成的。所根据的材料,也是可靠的。第二,希望读者能冷静地对待该书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距离你原来的观念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因为无论我们的感情如何,历史问题,毕竟要以弄清史实为根据。而且我们的感情,也应该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之上。第三,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敢于面对真实,才有光明的前途。是为序。李申20111119自序历史要赏善罚恶,以训后世,前提是我们所展示的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学术界历来习惯把“焚书坑儒”定位为历史上秦始皇最大的暴政、最臭名昭著的劣迹,似乎这是一个毋庸质疑的定论。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当代学者可能会疏于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本书以“坑儒”为考察对象,在秦汉时期这样的大背景下完整地展现秦始皇“坑儒”始末,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现有的历史材料出发,以儒者的发展为线索,力求比较公允地探讨秦始皇“坑儒”的原因、结果、影响等,尽可能真实地展示历史原貌。“坑儒”是历代儒者谈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从太史公司马迁就已经开始了,《史记•儒林列传》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儒者大多论及此事,及至今世,这个问题同样受到当代人的关注。但是对于这一事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很多疑点仍须斟酌: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是不是把儒生都坑尽了?“坑方士”怎么演变成“坑儒”的?“坑儒”是国策还是个案?本书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再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有关研究,进而澄清一些误解和模糊之处。“坑儒”事件的始末,首见于《史记》,所以研究《史记》所载之“坑儒本事”,是追踪“坑儒”这一焦点话题的起点。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导致“坑儒”事件的原因,是秦始皇求仙药的活动。关于“坑儒”事件的始末,还有一种说法,出于东汉时期卫宏《古文尚书序》。在此序中,“坑儒”被演绎成为秦始皇蓄意针对儒者的一次毁灭性的行动。这也是许多学者认为秦始皇“坑儒”有深层次动机的一个原因,学术界还从政治、政策、文化、秦始皇个人的品质等角度对“坑儒”原因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发现要考察“坑儒”的真正原因,还是要回归到《史记》所载之“坑儒本事”,即回归到方士们求仙药上来。秦始皇“坑儒”实有其事,但是通过对事件本身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事件并不是针对全体儒者的蓄谋已久的国策。对秦汉之际儒生的生存状况的考察,是将“坑儒”定性为个案的最有力的佐证。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却为历代文人所诟病,是历来遭受非议最多的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暴政。这与“焚书”、“坑儒”同提,汉兴后“儒术独尊”不无关系。同时这中间也纠结着对儒生和方士的不同理解,所以弄清儒的本义及其在秦汉之际的性质,对于更好的认识“坑儒”的历史意义有重要的作用。

内容概要

周芳,女,1981年生,江苏苏州人。2008年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师从李申先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传统的用途与滥用——以“天人合一”为例》,并参与了《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八章的整理工作。

书籍目录

论 述 部 分
绪论原儒3
第一章坑儒本事7
一、 《史记》所载坑儒本事7
二、 卫宏所说坑儒本事13
三、 后世学者对坑儒本事的认定17
四、 对卫宏说的质疑20
第二章坑尽儒者辩22
一、 坑尽儒者论22
二、 对“坑尽说”的质疑25
三、 坑尽与否之辩28
第三章现代学者论坑儒32
一、 现代早期坑儒论32
二、 现代对坑儒事件的主流认识(上)34
三、 现代对坑儒事件的主流认识(下)38
四、 近年来对坑儒事件的重新讨论41
第四章坑儒本事检讨43
一、 卫宏说不可信43
二、 被坑的仅是部分犯禁“诸生”45
三、 秦汉之际儒生的生存状况47
第五章平议: 秦政与坑儒50
一、 秦朝与儒生50
二、 方士的罪过53
三、 坑儒与党锢56
四、 儒者与坑儒58
资 料 部 分
史书记事63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63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69
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71
汉•刘向《说苑》卷二〇《反质》73
汉•王充《论衡》卷七《语增篇》74
唐•孔颖达《古文尚书正义》75
唐•杜佑《通典》卷一六三《刑制上》75
又卷一七〇《峻酷》7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六7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76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下77
宋•苏辙《古史》卷七《秦始皇本纪》77
宋•郑樵《通志》卷四《秦纪》78
宋•吕祖谦《大事记》卷七7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〇《学校考》80
又卷一六二《刑考》80
元•董鼎《书传辑录纂注》卷首上80
元•方回《古今考》卷六80
明•胡广等《书经大全原序》81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七八《秦始皇本纪(汉•司马迁)》81
明•周琦《东溪日谈录》卷一二82
清《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上82
清《御定渊鉴类函》卷四〇82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83
清《陕西通志》卷七六83
又卷九九84
清•马骕《绎史》卷一四九《秦始皇无道》84
清•李锴《尚史》卷七《秦本纪•始皇帝》86
卫宏新说87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七87
唐•孔颖达《古文尚书正义》87
唐•颜师古《汉书注•儒林传》88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儒林列传》88
五代•刘昫《旧唐书•玄宗本纪》88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89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七89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六89
又卷六一四89
又卷九七八90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90
宋《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六《馔食》90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六《果实部》91
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八91
元•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上91
元•董鼎《书传辑录纂注》卷首上9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〇《学校考》92
明•胡广等《书经大全•原序》92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三二92
明•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七93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三93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六《地理》93
又卷二〇八《果品》94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三《草木》94
清《御定骈字类编》卷一七七94
清《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六95
又卷三四《地部》95
又卷四〇四《果部》96
清《大清一统志》卷一七八96
清《陕西通志》卷八96
又卷七三96
又卷七六97
秦汉儒生状况资料98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98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99
汉•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99
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100
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101
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106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申屠蟠传》107
附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六109
附二: 明•王祎《大事记续编》卷一八110
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五110
(孔安国)《尚书序》112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二113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卷下114
宋•王观国《学林》卷一114
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卷一116
又卷七118
又卷一三119
宋•郑樵《通志》卷六三120
又卷七一121
又卷七八上121
又卷一七二122
宋•洪迈《容斋五笔》卷四125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125
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九127
又卷一〇128
又卷一二128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一130
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序》131
宋•夏僎《尚书详解•尚书孔氏序》132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二134
元•董鼎《书传辑录纂注》卷首上135
元•吴澄《书纂言•书今文目录序》13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〇136
又卷一七四138
又卷一七七145
又卷一八四145
又卷一八五147
元•黄镇成《尚书通考》卷一147
明•冯琦、冯瑗《经济类编》卷四九148
明•唐顺之编《文编》卷三四149
明•贺复澂《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八三151
明•朱睦《授经图义例》卷一一153
明•唐顺之《稗编》卷一153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二六156
清•徐乾学等《御选古文渊鉴》卷一三157
清•蔡世远编《古文雅正》卷三159
清《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四160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下161
清《钦定仪礼义疏》卷首上162
明《河南通志》卷六九162
清《御定渊鉴类函》卷二〇一162
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一169
明•梅鷟《尚书考异原序》171
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一172
眀•陈第《尚书疏衍》卷一《尚书考》176
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一177
又卷三178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179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卷一二179
明•程敏政编《明文衡》卷二一180
杂记与述评182
秦《始皇帝坑儒生制》(《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二)182
秦•李斯《焚诗书百家议》(《文章辨体汇选》卷一四九)182
汉•刘向《战国策序》183
(汉•孔安国)《孔子家语序》183
(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孔氏传》184
汉•班固《汉书•五行志》184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185
汉•王充《论衡》卷一二185
又卷二一186
汉•左雄《上顺帝陈吏事疏》(《东汉文纪》卷一二)186
汉•王符《潜夫论》卷一《贤难》187
汉•崔瑗《东观箴》(宋章樵注《古文苑》卷一六)189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189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陈王列传》190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191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徽《九章算术注原序》192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一193
晋•袁宏《后汉纪》卷二二194
唐《晋书•律历志》194
晋•潘岳《西征赋》(唐•李善《文选注》卷一〇)195
宋•刘敬叔《异苑》卷四196
梁•沈约《宋书•律志序》196
唐•姚思廉《陈书•儒林列传》197
北齐•魏收《魏书•李崇崔亮列传》197
北齐•魏收《魏书•乐志》197
魏晋南北朝•邢邵《请置学及修立明堂奏》(《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
一〇九)198
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隋文纪》卷四)199
北朝•卢思道《后周兴亡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一一五)200
隋•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下202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序》202
唐•岑文本《拟剧秦美新》(《文苑英华》三五九)204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205
唐•卢照邻《悲才难》(《卢升之集》卷四)206
唐中宗《幸秦始皇陵》(《御定全唐诗》卷二)208
唐•徐坚《初学记》卷九208
唐•吴筠《宗玄集》卷上208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210
唐•贾至《旌儒庙颂并序》(《唐文粹》卷二二)211
又《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唐文粹》卷二八)212
唐•李竦《偃武修文论》(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四二)213
唐•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华阳集》卷下)214
唐•郑亚《会昌一品集原序》214
唐•蒋凝《坏宅得书赋》(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六三)215
唐•徐寅《过骊山赋》(《徐正字诗赋》卷一)216
唐•刘蜕《嬴秦论》(《文泉子集》卷三)216
唐•李益《华山南庙》(《唐诗镜》卷三四)217
唐•司空图《铭秦坑》(《司空表圣文集》卷一)217
唐•杜佑《通典》卷九〇217
唐•李翱《复性书上篇》(《李文公集》卷二)218
唐•章碣《焚书坑》(《才调集》卷八)220
唐•杜牧《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樊川集》卷三)220
唐•林慎思《伸蒙子》卷中《合天》221
唐•张弧《素履子》卷中221
唐•罗隐《焚书坑》(《罗昭谏集》卷四)222
南唐•李煜《题金楼子后并序》(《全唐诗》卷八)222
宋•徐铉《舒州新建文宣王庙碑序》(《骑省集》卷一二)222
宋•柳开《扬子剧秦美新解》(《河东集》卷二)223
宋•王禹偁《四皓庙碑》(《小畜集》卷一六)224
宋•夏竦《焚书坑铭》(《文庄集》卷二五)225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八三226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范文正集》卷八)226
宋•苏颂《校风俗通义题序》(《苏魏公文集》卷六六)227
宋•陈襄《咸阳宫赋》(《古灵集》卷二一)228
宋•颜太初《东州逸党》(《宋文鉴》卷一六)229
清•陈焯编《咏许希》(《宋元诗会》卷四)230
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传家集》卷六八)231
宋•司马光《补王通传》(《宋文鉴》卷一四九)232
宋•欧阳修《廖氏文集序》(《文忠集》卷四三)234
又《帝王世次图序》235
又《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文忠集》卷四八)235
又《问进士策三首》236
又《传易图序》(《文忠集》卷六五)237
又《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劄子》(《文忠集》卷一一二)238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一八238
宋•李邦直文《宋文选》卷一八239
宋•苏轼《儒者可与守成论》(《东坡全集》卷四〇)240
又《荀卿论》(《东坡全集》卷四三)241
又《历代世变》(《东坡全集》卷九二)242
宋•苏辙《古史叙》242
宋•苏辙《古史》卷三一243
宋•苏辙《私试进士策问二十八首之一》(《栾城集》卷二〇)244
宋•晁以道《儒言》244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二五244
宋•张耒《冬日放言》(《柯山集》卷八)245
宋•孔武仲《书儒林传后》(《清江三孔集》卷一八)245
宋•陈师道《理究》(《后山集》卷二二)246
宋•秦观《法律上》(《淮海集》卷一四)247
宋•萧参(森)《希通录》(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248
宋•晁说之《善术》(《景迂生集》卷一三)249
又《刘氏藏书记》(《景迂生集》卷一六)249
宋•黄裳《黄帝秘文序》(《演山集》卷二〇)250
宋•毛滂《上监司乞修县学书》(《东堂集》卷六)251
宋•杨时《策问》(《龟山集》卷一五)251
又《送吴子正序》(《龟山集》卷二五)251
又《与陈传道序》252
宋•李纲《梁溪集》卷一三四253
又《三帝论》(《梁溪集》卷一四三)254
又《论顺民情》(《梁溪集》卷一五三)255
宋•郑樵《六经奥论》卷二256
又卷四257
宋•程大昌《雍录》卷七258
宋•胡宏《程子雅言后序》(《五峰集》卷三)259
又《书传散失》(《五峰集》卷四)260
宋•胡寅《答张子韶侍郎》(《斐然集》卷一八)260
宋•刘子翚《高阳长揖》(《屏山集》卷一五)261
宋•张九成《孟子传》卷二三261
又卷二四262
又卷二六263
宋•张九成《上李泰发参政书》(《横浦集》卷一八)264
宋•王之望《策问》(《汉滨集》卷三)265
又《吊成安君文》(《汉滨集》卷一六)265
宋•范浚《对秦问》(《香溪集》卷五)266
宋•刘棐《咸阳》(《宋诗纪事》卷五〇)267
宋•梁安世《秦碑一纸并古诗呈王梅溪太守》(《宋诗纪事》卷五一)
267
宋•孙奕《示儿编》卷一二267
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一下268
又卷五上268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〇四269
又卷一三八270
宋•叶适《习学记言》卷四五270
宋•陈傅良《西汉论•韩信二》(《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九)270
宋•林之奇《荆轲刺秦王》(《拙斋文集》卷一三)271
又《卢生与侯生讥议始皇始皇怒乃坑儒生》272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二〇272
宋•夏僎《尚书详解》卷六273
宋•傅寅《禹贡说断》卷一273
宋•陈经《尚书详解》卷二三273
又卷二四274
宋•周紫芝《读高帝纪》(《太仓稊米集》卷四)275
宋•李石《策问》(《方舟集》卷七)275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一六275
宋•陆游《万卷楼记》(《渭南文集》卷二一)277
宋•杨冠卿《客亭类稿》卷八277
宋•陈子颐《五帝三代之记如何》(宋•魏天应编选、林子长笺解《论学
绳尺》卷八)279
又《叔孙通为汉儒宗》279
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卷一七280
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卷六280
又卷一〇281
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卷首》281
又卷一282
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一〇四《周礼折衷》282
宋•王应麟《通鉴答问》卷二283
又卷三284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五285
又卷三八285
宋•王柏《送立斋入京序》(《鲁斋集》卷四)285
宋•马廷鸾《商鞅》(《碧梧玩芳集》卷二一)286
宋•周密《三学之横》(《癸辛杂识后集》)287
宋•邓牧《伯牙琴•君道》287
金•李俊民《庙学落成》(《庄靖集》卷一)288
元•耶律楚材《西游录序》(《湛然居士集》卷八)289
又《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湛然居士集》卷一二)289
元•刘祁《归潜志》卷一三289
元•郝经《文说送孟驾之》(《陵川集》卷二二)291
又《朱文公诗传序》(《陵川集》卷三〇)292
元•方回《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续古今考》卷六)293
元•方回《离骚九歌图》(《桐江续集》卷二六)295
元•陆文圭《跋蒋民瞻咏史诗》(《墙东类稿》卷九)295
元•赵文《欧阳氏藏易赞》(《青山集》卷五)296
元•王恽《伏胜(封乘氏伯)》(《秋涧集》卷六六)296
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一八)297
元•张起岩《汉济南伏生祠堂碑》(《元文类》卷二〇)297
元•刘壎《秦不绝儒学》(《隐居通议》卷二六)298
元•吾衍《闲居录》299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论秦蜀》299
元•陶宗仪《说郛》卷六下299
元•王恽《黄石公说》(《秋涧集》卷四六)300
元•侯克中《怀古六首》(《艮斋诗集》卷一四)301
元•叶懋《五言古诗》(《鄱阳五家集》卷一一)301
元•黄溍《博古堂记》(《文献集》卷七上)301
元•胡助《始皇》(《纯白斋类稿》卷一〇)302
元•陈高《感兴》(《不系舟渔集》卷三)302
元•郑玉《耕读堂记》(《师山集》卷四)303
元•汪克宽《重建祁门县儒学记》(《环谷集》卷五)303
元•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东山存稿》卷七)304
元•何异孙《十一经问对》卷五305
明•朱元璋《鼠啮书论》(《明太祖文集》卷一〇)305
明•宋濂《诸子辨》(《文宪集》卷二七)306
明•陶安《送刘秀才序》(《陶学士集》卷一三)307
明《品官丧仪•总叙》(《明集礼》卷三七上)308
明•姚广孝《杂诗》(《古今禅藻集》卷一八)308
明•胡广等《书经大全原序注》308
明•刘炳《咸阳怀古》(《刘彦昺集》卷六)309
明•郑真《题陕右峄阳碑》(《荥阳外史集》卷三六)309
明•周是修《述怀》(《刍荛集》卷一)309
明•梁潜《爱民四》(《泊庵集》卷二)310
明•杨守阯《古诗》(《甬上耆旧诗》卷八)310
明•薛瑄《安邑县修孔子庙碑》(《敬轩文集》卷二一)311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九四312
明•胡居仁《居业录》卷八313
明•周琦《荀子书》(《东溪日谈录》卷一二)313
又《秦》(《东溪日谈录》卷一三)314
明•夏良胜《中庸衍义》卷一《天命之性之义》314
又卷三《修道之教之义》315
明•陈献章《道学传序》(《陈白沙集》卷一)315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一六《续停骖录中》316
明•张宁《重修海盐县儒学碑》(《方洲集》卷一八)316
又《秦始皇》(《方洲集》卷二七)317
又《汉太祖高皇帝》(《方洲集》卷二八)318
明•董说《七国考》卷一〇《以书葬》318
明•何乔新《六经》(《椒邱文集》卷一)319
明•朱诚泳《骊山怀古与汤以修纪善同作》(《小鸣稿》卷八)320
又《恩赐胜览录》(《小鸣稿》卷一〇)321
明•刘麟《与窗友蒋子谭文》(《清惠集》卷一一)321
明•孙绪《无用闲谈》(《沙溪集》卷一六)322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323
明•夏言《申议天地分祭疏》(《明文海》卷五三)324
明•杨慎《焚书起于韩非》(《丹铅总录》卷一三)327
又《丹铅余录》卷一五327
明•杨慎《荀卿李斯吴公》(《升庵集》卷五一)327
明•张居正《三代至秦浑沌之再》(《明文海》卷九四)328
明•李濂《纸说》(《明文海》卷一〇五)328
明•尹耕《诚斋先生易传序》(《明文海》卷二二一)329
明•海瑞《备志稿引》(《明文海》卷二三八)330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一七331
明•孙承恩《管城答文》(《文简集》卷三九)332
又《秦儒》(《文简集》卷四三)333
明•王世贞《赠李于鳞视关中学政序》(《弇州四部稿》卷五七)334
又《札记外篇》(《弇州四部稿》卷一四〇)335
明•王世贞《读孔丛子》(《读书后》卷一)335
明•胡应麟《策一首》(《少室山房集》卷一〇〇)336
又《读吕览》(《少室山房集》卷一〇二)337
明•冯从吾《天道说》(《少墟集》卷一四)338
又《论荀卿非十二子(阁试)》338
又《古文辑选跋》(《少墟集》卷一六)339
又《泾野吕先生》(《少墟集》卷二〇)340
明•孙瑴《古微书》卷八341
又卷三〇341
明•刘宗周《知命赋》(《刘蕺山集》卷一七)341
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四342
明•蒋德璟《题桃源索隐册之一则》(《明文海》卷三〇三)342
明•李天植《咏史》(《明诗综》卷七三)343
清《幸鲁盛典》卷九343
清《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上谕》(《四库全书总目》卷首)343
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八344
清《四库全书考证》卷二四(史部)345
清(乾隆)《御制诗四集》卷四九346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346
又卷一六《拟题》346
又卷一八《朱子晚年定论》347
清•施闰章《房枢部文集序》(《学余堂文集》卷五)348
清•黄虞稷《授经图义例序》348
清•陈廷敬《经义考序》(《午亭文编》卷三五)350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〇351
又卷一三九351
又卷二九七351
清•朱彝尊《授经图序》(《曝书亭集》卷三四)353
又《王维伏生图跋》(《曝书亭集》卷五四)353
又《书论》(《曝书亭集》卷五九)354
又《秦始皇论》355
清•王士祯《秦穆公墓》(《精华录》卷一〇)355
清•姜宸英《黄老论》(《湛园集》卷四)356
清•田雯《咏史》(《古欢堂集》卷三)356
清•吴景旭《焚书》(《历代诗话》卷五三)357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357
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四358
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余录》(《经问》卷一八)359
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四书剩言补》卷二360
清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孝经广训序》(《西河集》卷三六)360
清•姜宸英《董公传》(《湛园集》卷五)361
清•姜炳璋《诗序补义》卷七361
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一一362
清•陆陇其《读礼志疑》卷六362
清•邵泰衢《史记疑问》卷上363
又卷下364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二365
清•惠士奇《春秋说》卷二365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四九366
又《五礼通考》卷一二三367

编辑推荐

《坑儒平议》编辑推荐: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损失,是秦皇暴政的代表之一。而对坑儒事件,则有以司马迁和卫宏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作者通过丰富、翔实的资料考证了秦皇坑儒的始末及其对此后儒学发展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更接近历史真相。《坑儒平议》二十几万字的资料,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坑儒平议》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论述部分,以“坑儒”事件为考察对象,从现有的历史材料出发,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儒者的发展为线索,探讨秦始皇“坑儒”的原因、结果、影响等,完整地展现秦始皇“坑儒”始末,对以《史记》和卫宏为代表的对“坑儒”始末的不同看法进行客观的评述。其二为资料部分,将相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编选,展示事件的本来面貌。


 坑儒平议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作为资料汇編還是不錯的……为焚書坑儒做翻案文章,可备一说。
  •     翻来覆去、颠三倒四
  •     也是人间奇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