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301236222
作者:宋亚云

书籍目录

目 录 3
第一章 绪论(17000字左右) 6
1.1 写作缘起 6
1.2 相关研究综述 7
1.2.1 三大语言学派对作格的研究 7
1.2.2 汉语作格动词研究述要 8
1.2.3 作格动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0
1.3 研究方法 13
1.3.1 以往研究方法的回顾 13
1.3.2 本书研究方法 15
1.4 研究材料 16
1.4.1 语料选择范围 16
1.4.2 关于语料选择与处理的补充说明 16
1.5 本书结构安排 17
第二章 设立作格动词的理由及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 19
2.1 为什么要在上古汉语词类系统中设立作格动词 19
2.1.1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的"外内皆可,在所驱遣"说 19
2.1.2 陈承泽(1922)《国文法草创》的"致动"、"意动"说 20
2.1.3 高名凯(1957)《汉语语法论》"内动""外动"无别说 21
2.1.4 李佐丰(1983)的先秦汉语自动词体系 22
2.1.5 管燮初(1994)《<左传>句法研究》的动词三分体系 25
2.1.6 崔立斌(2004)《孟子词类研究》的动词两分体系 26
2.1.7 殷国光(1997)《<吕氏春秋>词类研究》的两分和兼类 27
2.1.8 张猛(1998/2004)对两分体系的扬弃及其三分设想 28
2.1.9 易福成(1999)的谓词四分体系 29
2.2 本书关于上古汉语动词分类体系的初步设想 29
2.3 各类动词介绍 31
2.3.1 粘宾动词Vt :宾语不可悬空的动词 31
2.3.2 中性动词V? :宾语可以悬空的动词 32
2.3.3 不及物动词Vi 43
第三章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原有11万字,删减为7万字) 61
3.1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61
3.1.1 以往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61
3.1.2 本书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64
3.2 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66
3.2.1 最常见句法特征:用于AVO和SV句式 66
3.2.2 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 101
3.2.3 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句法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06
3.2.4 作格动词的其它句法语义特征 108
3.2.5 从被动标记的添加看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的区别 115
第四章 反宾为主、使动用法与作格动词句(原有4万5000字,删减为3万6000字) 120
4.1 概述 120
4.1.1 反宾为主 120
4.1.2 临时活用 122
4.2 不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反宾为主"类受事主语句的纠葛 124
4.2.1什么是"反宾为主"的句法 124
4.2.2 既往之研究 128
4.2.3 个案研究 130
4.2.4 小结 139
4.3 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属于活用的使动句的纠葛 141
4.3.1使动用法研究概述 141
4.3.2《吕氏春秋》的使动用法 146
4.4 上古汉语的动词系统小结 148
第五章 作格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原有12万字左右,删减为万字) 152
5.1 概述 152
5.2 "破"类强及物性作格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 153
5.2.1 破 153
5.2.2 败 160
5.2.3 灭 166
5.2.4 断 173
5.2.5 绝 179
5.2.6 折 185
5.2.7 裂 191
5.2.8 残 194
5.2.9 毁 198
5.2.10 成 205
5.3 "出"类弱及物性作格动词的及物性进一步减弱或者丧失 210
5.3.1 出 210
5.3.2 退 215
5.3.3 去 216
5.3.4 起 221
5.3.5 坏 226
5.3.6 活 232
5.3.7 怒 235
5.4 "正"类作格动词(由形容词发展而来)逐渐脱离作格动词的范畴 238
5.4.1 正 238
5.4.2 平 241
5.4.3 固 244
5.4.4 明 246
5.4.5 乱 249
5.5 小结 253
5.6 作格动词的其它演变特点 255
5.6.1 兼语式"俾/使/令(+NP)+作格动词"增多 255
5.6.2 新兼语式"V1+NP+作格动词"增多 257
5.6.3 作格动词做定语增多 259
5.7 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形成 260
5.7.1 特点总结 260
5.7.2 作格动词使动用法的衰退与动结式形成的关联 261
5.7.3 余论 261
第六章 作格动词的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形成 263
6.1 汉语动结式研究述评 263
6.1.1 以往关于产生时代和判断标准的各种意见 263
6.1.2 重谈判断动结式的标准问题 277
6.1.3关于动结式研究的材料问题 285
6.2 从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看述补结构在汉代的产生与发展 285
6.2.1 概述 285
6.2.2 从《史记》与先秦文献的比较和《史记》的内部差异看西汉的动结式 286
6.2.3 东汉七方面的证据 296
第七章 结语 327
参考文献 330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的听课感受 宋亚云(汉语史 2002 级博士)有人说北大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两年前,我来到了北大。 如今,匆忙的博士阶段倏忽将逝,听课的感受却依然历历在目。在即将告别 小巧而精致的未名湖畔、消身于温馨而博大的图书馆时、在所有对北大往事的淡 忘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想深入而细致地记下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记下老师们 的每一次难忘的笑容,记下每一次听课之后的激动与充实,记下每一次走出老师 家门时感到的鞭策和鼓舞,还有那每年一次的汉语史新年聚会…… 有人说北大厚重。这只有在当你接到老师给你的一串长长的必读书目、只有 当你上课时领到一摞摞讲义时才能感受到。在蒋绍愚老师的《近代汉语研究》课 上,这一点感受是最为深刻的。蒋老师每次上课都要给同学们精心准备讲义,济 济一堂的教室总是人手一份。每一节课的要点都一清二楚,重要的例句、观点毫 不保留,而蒋老师的讲述更是有条不紊、丝丝入扣。他的语言简洁而流畅,他的 板书细腻而整饬,他的问题切中要害而又启人心扉,他的批评入木三分而又毫无 学阀之风。他讲述的内容总是站在学界的最前沿,他的讲义总是年年更新、次次 增补;每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他总是能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听后让人有一种 怡然理顺、疑窦顿开之感。这门课我听了两遍,每次都觉得收获常新、受益弥深。 如果蒋老师还开这门课,如果时间允许,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那就是:再听一遍。 有人说北大宽广。这只有在当你艰难地选择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分配给众多的 大师讲课时才能感受到,只有当你惶惑而又兴奋地不知如何决定阅读老师们等身 著作中的哪一本时才能体会到,也只有当你痛苦地徘徊于几个专家讲座教室而不 知听谁时才能意识到:只有北大才能让你这样忙碌和犹豫。就以我们语言文字学 专业来说,名家教授大都在国内赫赫有名: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 王福堂、裘锡圭、王洪君、陆俭明……聆听他们的讲授,无不如沐春风,当某一 学期他们一起开课时,那种选课时的抉择之难呀,那种上课时的占座之苦呀,还 有那种课后按书目到图书馆抢借之勤呀,至今还令人感慨良多。每学期,除了校 内老师的课令人目不暇接之外,海内外专家的讲座也让人喘不过起来,就以这学 期来说,一口气来了近 10 位知名学者:李添富、龚煌诚、丁邦新、宁继福、蔡 惟天、徐烈炯、何元健、冯胜利,等等。他们带来新的学术信息,他们摆下谦虚 的擂台,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留下了学术争鸣后的灼见,他们也带走了北 大学子棘手的提问…… 有人说北大民主。这只有当你谨慎而小心地将老师的疏漏或错误告诉他却意 外地被大大鼓舞一番之后才能感受到,也只有当你在课堂上经常看到面红耳赤的 争论、听到激烈的辩驳之声时才能感受到。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篇论文中谈到蒋 老师“相因生义”的观点时闪烁其辞,不敢指出一点问题,蒋老师看后告诉我: “你怎么不敢批评我的观点?有话就说。”在课堂上,他还特意说欢迎大家给他 的书挑毛病,他说他只会感到高兴而绝对不会怀恨在心,因为只有这样学术才有 发展、才有进步。蒋老师总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换来的却是学生 “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在他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对他更高的景仰和尊敬之情。 在宋绍年老师和邵永海老师的《<马氏文通>研读》课上,在杨荣祥老师的《汉 语语法史专题》课上,几位老师引导我们读书、组织我们讨论、帮助我们写论文、 热情的答疑解惑、慷慨地借书、细致地批阅。在这里,没有习惯的溢美之词,没 有流行的吹捧之语,这里只有经典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有传统的“教学 相长”和“寓教于乐”;在这里,时间不知不觉在流逝,可视野却在一点点开阔, 学问在一点点长进。每当我想到即将离开他们来到新的岗位时,我不由暗暗珍藏 每一次上课时的点点滴滴…… 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北大听课有感 崔彦(汉语史 2004 级博士)我于 2001 年秋天入校。此前,我工作了 10 年。与同学相比,我和他们的差 距显而易见:10 多年前的书本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工作期间没有接触过语言 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糟糕得很。但是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我的学业有了长 足的进步:很快拉近了与其它同学的距离,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年考 上了本校的博士,有机会在本专业内进一步深造。 回首三年来在燕园学习的时光,个人的勤奋与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中 文系的教学方式对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首先是在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张渭毅老师 开设的“汉语语音史”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他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 门课,然后以那些大学者们年轻时代的成就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向学的信心, 克服畏难情绪。这样的授课事半功倍: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课余 时间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可以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学年论文题目;一方面也加 强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充分准备解答指导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 学习热情,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正视那些所谓枯燥、玄妙的课程。 其次,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则是多方位的,灵活的。第一,老师会让学生亲 自动手做论文目录,搜集若干年来相关专业的论文,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研究以及 基础研究,确定哪些研究已经是定论,哪些研究还有开发的空间,从而为今后的 研究确定范围。第二,采取教学相长的授课方式,课堂上是学生做报告,老师倾 ,他提倡学生 听,或者是定期讨论指定书目。比如耿振生老师讲授的“古音学” 。第三, 亲自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他授课的特点是“不愤不启” 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多写读书报告,鼓励求真创新。我们每一位研究生每学期向 导师上交 1-2 篇读书报告,导师会择篇帮助推荐发表,我的两篇论文就是在张 渭毅老师的指导、推荐下发表的。第四,鼓励学生了解各家学说的优缺点,开启 多方学说。中文系邀请众多的语言学界名师给我们讲课、做报告,使我们有机会 目睹他们的风采,例如丁邦新先生、梅祖麟先生、端木三先生、罗杰瑞先生、龚 煌城先生,尽管他们的学术观点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比较,吸收各家之 长,利于交流。第五,在教学中,重视各家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既了解结论,也 知道研究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利弊,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总而言之,北大的授课方式充满了情趣,如饮醍醐,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 感受到老师的风采,学到知识。尤其是在学期结束之时,我们总能够从老师的精 彩的谢幕讲演中找到吉光片羽的灵感,而这会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向学。 我对北大古汉语教研室教学风格的感受 谭代龙(汉语史 2002 级博士) 作为大学,自当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科研, 当是为教学服务的。我认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的老师,是把教学和 科研结合得最好的老师,而且比其他地方都更重视教学。现在很多高校的老师都 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这样很不好,当然,这是由于评估体制造成的。科研方 面,北大古汉语教研室老师们的成果,举世瞩目,教学方面也是做得最好的。这 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课程的设置,既注重传统,又注重最新的研究动向,这反 映了自信和胸怀。北大古汉语教研室老师们的授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那 种师生平等、民主的氛围。例如我们听蒋绍愚老师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和“词 汇研究专题”课程,张联荣老师的“古汉语词汇研究”课程,耿振生老师的“音韵学 研究方法论”课程,朱庆之老师的“佛教语料学”课程等等,都能感受到这种氛围。 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辩论,乃至互相发难。对于有些问题,老师们也非常坦率 地承认自己没有研究,甚至考虑有不够之处。老师们欢迎同学随时对讲课有考虑 未周之处提出批评意见,等等。这些都给从外地来听课的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 印象,尤其是看到有同学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同学在课堂上学到 了知识,学到了研究方法,把握了最新的研究动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未 知的兴趣,培养了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对于学术精 神的深刻理解,造就了古汉语教研室师生们的辉煌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才让我们如此地热爱北大。 古代汉语课程―汉语语音史听课感想 金春梅(汉语史 2002 级博士) 在进入北大的第一学期,我上了张渭毅老师的《汉语语音史》课。这门课是 给本科生开的《汉语史》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从外校考入的研究生也去旁听,我 也是旁听生之一。除了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外,每次上课开始时发的讲义,抄在 黑板上的参考书目和定期布置的书面作业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那些 参考论著即使一时来不及阅读,但是这些书目也不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语音史的 锁钥。张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做了几次,每次都得到了认真的批改,有一次宋亚云 和我居然还被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一番,真是很新鲜的经历。记得有一个下大雪 的周末晚上,张老师还在教研室给大家补课,我们也都冒雪从万柳赶到学校去听 课。那时我真是羡慕那些北大的本科生,因为他们可以从本科开始就学习系统、 全面、严格的语言学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听课感受 李伟群(汉语史 2003 级硕士) 在这里听课最深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已站在了学术的最前沿并充分感受到北 大的民主与自由。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上课大多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在探讨一个 问题时他首先会把各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列举出来,并对这些观点的长处以 及不足之处作一番评析,再谈自已的观点并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种博 采众家的对比分析往往很能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促使我们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地 去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 论,教研室的老师们都很鼓励这种做法,比如蒋绍愚老师、杨荣祥老师他们就多 次表扬过在课堂上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提出自已的看法。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面红耳赤的争论、听到激烈的辩驳。蒋老师 就曾说过:“我一向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过老师,学生如果都比老师差,学问就一 代不如一代。”我想,这里的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学问的 方法、做学问的态度以及胸怀。我想,这可以称得上是北大兼容并包这种传统的 具体体现。 来北大学习的几点体会 黄斌(汉语史 2003 级博士) 1.齐全的课程结构。 (1)系统的古代汉语基础课: 、 《古代汉语》《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 、 系列古代典籍选读。 (2)不同层次的汉语史专题研究: A 古代汉语各分支领域的纵深课程: 、 《汉语音韵学》《古汉语词汇研究》 、 《古汉语语法研究》《训诂学》等。 《唐诗语言研究》《佛典语言研究》《说文解字研读》B 专题研究: 《〈尔雅〉研读》《马氏文通研读》。 如 C 代表教师科研实力与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中古汉语研究概况》《佛教汉语语料学》《汉语词汇史研究专题》《汉语 音韵学方法论》。 2.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1)教师备课认真,教学进程规范严格: A 开课时发给学生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开列详细的参考书目。 B 各门课都能为学生提供文本的或电子本的讲义、课件。 C 课程中有专门的练习训练,并严格的指导训练和批阅。 D 有专人从事教辅工作,课余有专门的课外学习阅读和讨论交流的安排。 (2)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方法多样。 A 教学内容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又注重学科新动态、新成果的介绍。 B 既有基础知识课程,又有理论研究课程。 C 教学方式既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专题发言和学生讨论等形式。 3.雄厚的师资力量。 (1)师资队伍强大。本学科有博士导师七人,硕士导师四人。 (2)各位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从本学科 的内部分支结构看,分别有语法、词汇、音韵领域;从时段上看,分别由上 古、中古、和近代各领域。这样的学科配置,覆盖了本专业的各个分支领域。 4.良好的外部学科环境 (1)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密切的交流,从而保证本专业始终处于学科的前 沿。 (2)本校相关学科的强力支撑。 A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专业学科队伍强大,成果突出, 为本校的汉语史专业提供了 B 北京大学的其他学科也相当齐备,能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宽广的选 择空间和学习机会。如有同学选择学习古梵文。其他如文献学、历史、 哲学等学科。 我的听课感受 李建强(汉语史 03 博) 我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学习,突出的感受是这里具有很浓厚的学习 氛围。 这里的教师热爱学术,以学术研究追求真理为最大乐事。他们都是某一方面 具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深厚的基本功,同时又具有宽广的 知识面。老师们思维活跃,热爱学习。我曾不止一次看到,汉语史专业的年轻教 师经常听本系其他专业和外系相关专业的课,认真的做记录,积极提问题,很谦 虚地当学生;在开会休息时,老师们在一起常常是讨论问题,而不是用来闲聊。 这些细小之处正反映出教师们治学态度和人生追求,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 用。各位老师非常高兴和我们交流,没有架子,这有助于激发学术智慧,促进学 术观点的产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格外注重学术交流。仅 2004-2005 上学期,就请 到台湾竺家宁、万金川、龚煌诚、李添富、丁邦新、语言所张洁、孟蓬生等诸先 生来演讲或讲课。敢于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取长补短。 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丰富。往往新书一上世,图 书馆、资料室马上就采购,资料室中还有大量珍贵的学者赠书。有些极重要的著 作或文章以前只听说过名字,现在在这里找到了。丰富的图书资源为教学和科研 提供了保证。 所以我认为能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是极难得的机会,北大中文系将来一定会更 好。 我的听课感受 邵丹(汉语史 2002 级博士) 关于中文系的本科课程,我曾经听过几次邵永海老师的《古代汉语》课,感 觉跟我以前上的《古代汉语》课很不一样,邵老师基本上不写板书,每一课他都 准备了 powerpoint 课件,补充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有图片,有最新的研 究成果,既生动形象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和课堂效率。而且邵老师很注重与同学 们的互动,除了课堂上的提问以外,邵老师经常会留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课下去思 考、去查资料作准备,然后下次上课的时候请一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邵 老师再总结。 关于研究生的课程,我觉得这里跟我从前学习的学校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 上课不再是任课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同学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例如张双棣老师 的《<说文解字>研读》、耿振生老师的《汉语音韵学研究专题》课,都会留出一 些课时让同学上台发言,然后再在班上展开讨论。这一点做得最充分的是宋绍年 老师的《<马氏文通>研读》课,整个学期的课程都是由同学担任主讲,宋老师只 是起了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课程一开始,宋老师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排 入课时表,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题提前做好准备,包括介绍书上的内容, 目前的研究情况,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发现的问题等。每次课有两个课时,一个课 时由作准备的同学讲,另外一个课时由其他同学提问、讨论,宋老师也参与提问 和讨论,最后由宋老师点评和总结。 我的听课感受 陈雪竹(汉语史 2003 级博士)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课是研究生必修课。蒋先生针对近代汉语的特点,没 有采取按时间分期介绍语言特点的授课方式,而是从近代汉语中提取若干关键问 题,分别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既对近代汉语的概况有所认识,而且对重 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研究。蒋先生在授课中不仅仅介绍研究成果,更注重讲解研 究方法,并从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出发深究各家结论不同的根源。这样提高了 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并激发研究热情。 蒋先生在每次授课中针对没个热点问题不断补充最新研究动态,学生可以从中获 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我的听课感受 黄高飞(汉语史 2004 级硕士) 我是今年从广东的一个普通的师范院校——湛江师范学院考上北大中文系汉语 史硕士研究生的。在北大燕园学习,始终是一种朝圣的心境。近一个学期的上课、 学习以及和老师的接触互动,我又找到了本科时在母校的那种师生亲密无间的感 “湛师和 觉。我很爱我的母校,也很爱北大,很爱我的汉语史方向。有人问我: 北大有什么不同?”我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如果一定要作个说明的话,我只谈一个方面就够了。 > 很多高校都有古代汉语 这个课程,但是象北大中文系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样门类齐全的课程在全国 来说是绝无仅有的。通过对比,我觉得北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的最大特点是:注重 基础。这个学期我旁听张渭毅老师的“汉语史(语音史)”课,这是本科生的课 程,我觉得自己学得很吃力,因为基础不扎实,很多知识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张老师说,本科生大一就开音韵学课,大家最少都要系联一遍《广韵》,所以他 们的中古音基础都非常的扎实。我们本科也有音韵学的选修课,由于学校的性质 吧,课程都基本是介绍性的。本来要系联《广韵》的,但是时间紧,老师就要求 我们只系联“支”一个韵。张老师课程内容很充实,作业也独具匠心。他特别强 调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加深理解,达到灵活贯通。为了了解汉语声 韵母的发展演变,他要求学生绘制演变过程表。据上一届同学说,他们那时侯足 足画了两米长的一幅。他还组织学生为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制作电子版 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王力先生的上古音体系。我想,经过这样的训练,扎实 《说文解字》研 的基础就具备了。这在其他高校是不可能的。 > 张双棣老师的“ 读”课更是体现了这一传统。他讲《说文序》就讲了两个月,一个字一个字地讲, 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向学生都交代清楚。讲正文时,根据每一个小专题,也是一字 一字的介绍。他要求大家开课期间要把《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读一遍,到时候 交一份详实的读书报告。这就是强势要求大家读书,打好基础。 > 耿振生老师 的“古音学”课,更是注重基础。他给我们开了长长的书目: 、 《音学五书》《古韵标准》 《六书音韵表》 《诗声类》 《音学十书》《切韵考》《清代古音学》《汉语音韵学》 《切韵音系》《切韵研究》 《韵补》《毛诗古音考》《国故论 衡》……这些都是音韵学的看家书。耿老师说,开这个课的目的不是让你去发现 多少问题,而是要你来了解音韵学来龙去脉。 > 坚实的基础是建构大厦的保证。 我想,这是北大古代汉语教学的最显著特点。 对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课程的一点感想 刘进(汉语史2003级博士)我从河北大学硕士毕业,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汉语史方向的博士生。通过两个学校 课程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名师云集,老师们在教学上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是用自己写的书来教书的,后来蒋绍愚、 耿振生等许多位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贯彻到教学中去。 耿振生老师开设的《音韵学专题》这门课程,和以往讲授音韵学的传统思路不同, 主要针对博士生授课,将所要讲授的专题教学内容以十种方法论为线索贯穿起 来,老师先将自己每个专题的研究成果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每种方法论指定 一名学生做主题发言,老师点评,然后所有师生共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