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2908
作者:[德]赫尔曼•鲍辛格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书籍目录

总 序
中文版前言
2005年新版前言
导 论
第1章 作为“自然”生活世界的技术世界
一、民间世界与技术世界
二、技术的魔力
三、技术因素的“自然性”
四、作为回归诱因的技术
第2章 空间的扩展
一、“地点的统一性”
二、视域的消解:财富的可支配性
三、作为扩展助力的异域风情
四、家乡——力场与布景
第3章 时间的扩展
一、加速度与动态平衡
二、民间文化的复兴与保护
三、活动余地的紧缩
四、对历史因素的呈现
第4章 社会的扩展
一、阶层文化与统一文化
二、作为“模仿系统”的民间文化
三、感伤的反讽化迹象
四、皮格马利翁问题
译后记 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
一、什么是“批判的”民俗学?
二、现象学:如其本然地看
三、本质直观:现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作者简介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喵星包子的这位“导师大人”真是自信得可以啊!这书如果真的“跟现象学没半毛钱关系”,至少不知这位“导师大人”怎么解释鲍辛格自己的说法:“不过,‘地点的统一性’还是可以得到证明并且从现象学上加以说明”(汉译本,第83页),德语原文:“Die ‘Einheit des Orts’ lässt sich jedoch beweisen und phänomenologisch begründen”(第56页),英译文:“However, the ‘unity of place’ can be proven and substantiated in phenomenological terms”(第34页)。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写六十年代的德国,也像极了如今的中国。Bausinger老爷子如果看到那些民俗小清新,大概也会呵呵吧。总觉得国外学者用材料比较活泛,不像国内死啃着一个村的田野报告不放。户老师翻得很人话,除了一些地方看不懂。【其实导师大人私下说过,这书跟现象学没半毛钱关系。也不知是真是假~另外从作者的观点看,我一直感兴趣的“民俗教育”是不是成了个伪命题?
  •     技术的实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由此改变的人与人的关系。鲍辛格半个世纪以前就在尝试打破技术世界与民间文化的二元对立,然而当下的中国民间文化呢…
  •     理论太高深,确切说读不懂-_-#
  •     技术(时间、空间、社会的扩展)与民间文化
  •     德国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 译后记说的很清楚,别国经历过的,中国同样要经历,没有例外。
  •     挺受启发。里面有些观点确实到今天越来越明显。
  •     破除民间与现代技术社会的二元对立,民间文化的历史化现象,社会等级文化的解体和交融—这三点对现在的民间文化研究都太关键了,这可是60年代的作品啊。
  •     其实史家的发现就是从过去汲取,比照现在,尽量使自己不会因为今天而对过去产生偏差
  •     看得一头雾水……
  •     第一次接触民俗学著作,,这本书在学术界地位之高,,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区分开,站在民俗学的角度阐述了,民间文化,审美取向,情感归宿,语言风格,阶级文化等等等。成书于六十年代,正是后工业化时代和消费主义来临之际,值得深读
  •     持中而论,该书的观点现在成了”一般常识“。然而,在具体的学术史语境下反观,这本书对民俗主义的讨论和以及 民俗学向文化研究的拓展都是很必要的。
  •     60年代中的教授资质论文,提到了一些现象。比如所谓贵族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19世纪之后地位的置换,他认为的民间文化保护的实质,技术和民间文化的关系,读完感觉总体是一个乐观的人主要观点是一直以来在一个健康的互动里就不是前者侵入后者的关系,技术和socalled民间世界一直相互渗透。第二本日常生活虽然是谈话录但比这本好看,感受到了户晓辉翻译时的吃力
  •     技术世界是新的民间世界。
  •     还不错
  •     非常认真的读完写了笔记,这本书太棒了,关注日常的民俗。1961年出版,2014年翻译到中国,但即便现在看仍旧觉得非常吸引人。经典之作~
  •     很棒的一本书,对民俗学产生了兴趣
  •     属于不得不读,读了又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启发
  •     最近看过的最棒的书。金句太多都拿小黑板记下。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东西,不过是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认知。所以要超出现象的经验,获得本质的经验。翻译虽然吃力但是翻得很不错,通俗易懂,双手鼓掌。
  •     男神鲍辛格于60年代的教授资格论文,是对德国民俗学二战羞耻过去的能动反映,闭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因为鲍辛格本身在德语系因而许多语言学上的例子较为晦涩,但是能看到的是——鲍辛格并未否认技术时代所带来的影响,却又同时承认民间文化的另一种生存。他的经验文化研究也在此基础上打开了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另类之路。不畏革新,不弃旧联。
  •     本书探讨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发展规律。与相当一部分民俗学学者苛责科学技术与现代性对传统民俗的破坏不同,作者在这本书里对技术发展更多给予积极的肯定态度,强调其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与解放。这本书也是促使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扛鼎之作。国内包括岳永逸在内的民俗学学者,应该都深受其观点的影响。
  •     服。
  •     只凭序言就能给五星,因为这是我一直太想了解的东西
  •     实证主义的幻象害苦了民俗学!不厌其烦地堆积例证,用大量的证据说明一个弱弱的观点,是民俗学的通病,此种平庸之病,甚至连擅长思辨的德国人也不能幸免。全书唯一让我读来津津有味的是《空间的扩展》一章中关于家乡崇拜与异域风情的论述。【异域风情其实不属于异域,而属于每个人的内心,是每个人尤其是乡下人想象异次元世界的先验形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