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出版日期:2014-6-18
ISBN:978753393976X
作者:易中天
页数:197页

内容概要

易中天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7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帝国之初
少年天子
黑锅与嫌疑
喋血京师
弥天大谎
政变事出有因
七国之乱
第二章 独尊儒术
可疑的独尊
新儒生
仕途即前途
受辱,还是去死
又见秦政
非儒非法非主流
第三章 高度集权
谢幕的帝国
把王侯变成羔羊
要钱更要命
打掉地头蛇
一国两府
第四章 官治天下
职业官僚
再反封建
中央与地方
牧民与牧官
仕途广阔
条条大路通长安
第五章 是非功过
外戚政治
大将军卫青
匈奴问题
政变与政改
罪功岂在悔轮台
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后记 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

作者简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可惜秦历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五年,而汉武帝刘彻于16岁登基后在位达54年,是清朝之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加上他的文治武功,对内不拘一格举人才,削弱诸侯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汉武盛世的统治基础;对外强势对抗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跃然纸上。对易中天教授的熟悉起源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他以“接地气”的幽默口吻、独辟蹊径的观察视角、有理有据的推理过程重新解构了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历史事件,因此,当我听说易中天教授要出版跨越三千七百年的《易中天中华史》时,就摩拳擦掌的翘首企盼。机缘巧合,让我有幸在这套系列丛书尚未出版完整的情况下,先翻阅了最新的一册《汉武的帝国》,果然又一次陷入熟悉的“易”式读史中。众所周知,历史往往是“有选择的铭记和遗忘”。要想在有限的资料中还原客观的真相,敢于对史书质疑,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易中天教授则精于此道。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则是他对于“独尊儒术”的解读,指出独尊其实是挂儒家的羊头,以此稳固政权,卖法家的狗肉,采用法术及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实则是““霸王道杂之”,形成后世两千年的中国主流统治思想。在本书中,对于大多数资料来源都做了确切的注释,考证精神可见一斑。易中天教授改变编年体的线性叙史方式,以历史、思想、政治、制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块状描述,有利于将相应的史料集中于其陈述的观点之中,值得当代历史教学参考一二。我建议本书最后的大事年表应该位列本书故事的开头,这样有利于不熟悉汉朝历史的读者先有宏观印象,再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那帝国的风骚。文/卢育涛 2014.08.01
  •     每一次翻开尘封的“中华古史”,总会被夏的质朴、商的绚丽、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繁华、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深深地吸引着;有时也忍不住会思索起我们中华民族昨日的辉煌与成就。今日拜读易中天老师的《易中天中华史》中的第八卷《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第一次感受到用诗一般的文字书写的历史是怎样。中国的历史渊源悠长;虽然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但是他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华这片大地的未来。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汉朝的强悍不是以强凌弱,不是蛮横霸道;而是为了久被压制的中华民族长出一口气。你或许会认为汉武帝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但是他的帝国却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中最光辉璀璨的一笔。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内法外儒”的治国体制,对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怀柔,对大臣施以酷刑进行约束。他对人才不拘一格,纳良任贤,委以重任。对于整个“汉武的帝国”来说,最让我感到欣喜和震撼的还是那攻不可战无不胜的大汉军队;强大的军队不仅为“汉武帝国”赢得了尊严,而且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大汉成为了真正的帝国。历史总是有喜有悲;在“汉武的帝国”中,有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也有让人愤然发指的事情;司马迁因言语而治罪,汉武帝亦受蛊惑的影响和小人之言造成父子相残的惨剧······。历史不是一个人在演绎,只靠汉武帝一人也是不能谱写“汉武帝国”这段历史。曾几何时像卫青、霍去病、李广、主父偃、霍光、桑弘羊、东方朔这些名臣、名将也为这个帝国燃烧了自己与汉武帝一起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华章。在易中天老师的笔下,他们仿佛穿越了千年在这敲冰玉屑中继续着他们的传奇。
  •     读完了易中天《汉武的帝国》1.这是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一段,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正是这段历史使得中华威名远播,恐怕汉族也得名于此吧。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的气魄和胸襟开场,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底蕴!2.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女人,吕后就是刘邦背后的女人,没有吕后及其家族,刘邦难成其大业。不过,刘邦死后,吕后的强势导致是外戚势力膨胀,使得政府陷于外戚篡权的死循环怪圈中,甚至被斩断为东西两段。3.马致远《汉宫秋》: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到底是千里马更难找,还是伯乐更难遇?卫子夫的出现引发了后边一连串故事,真可谓“一个女人引发的故事”。虽然卫子夫嫁给刘彻后,才有了郑家(卫子夫、卫青)和霍家(霍去病、霍光)的平步青云,但他们并不是酒囊饭袋,卫青、霍去病一代名将,霍光位极人臣。难道是上天专门为汉武帝准备好了这些人才,以助其成就大业吗?4.夏侯胜批评了汉武帝,最终却得到了汉宣帝的礼遇,让我想起X姥爷。现在的科技和文明比汉朝先进很多,在胸襟和气度上并没有先进太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百代先行汉制
  •     这一本感觉不太好
  •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尽烽烟
  •     打卡
  •     杂史论而为众说,难矣,而此书甚佳。
  •     大汉帝国的豪迈,壮阔,侠气。帝国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基因。
  •     两相对比,姓资还是姓社,儒家还是法家,都是幌子。
  •     贪多嚼不烂,大方向的论述还行,偶尔有点纰漏。作为历史圈外的人士,易教授是想把历史圈的水搅浑吗,嘿嘿。
  •     这本总体没有上一本好 对于一个对汉武帝很熟悉的人来说 新的内容和观点都有点少。
  •     深爱大汉www
  •     打8折7.2,科普下历史还是值得的,至少看的下去。霍去病讲的很少,略失望
  •     重在讲文化讲社会,对于历史事件着墨不多,而且事件也不是按照时间进程介绍的,而是根据不同章节所要阐述的重点去选择性介绍的,所以通过此书可以了解文化社会和政治,但要了解历史事件和故事,则不建议读此书。
  •     汉族战斗力和开放程度的巅峰!
  •     帝王之术乃驭人之术。汉武能够与秦皇并列,是他的文治武功卓著,平七国定匈奴通西域扩疆土,基业都建立在他能够知人善任,忠臣良将能为其驱使。重儒家还是法家,只在于它是否是帝王手中利器,背后操纵利器的是权谋之术,这才是那个无形的手。读史明智(志),比生硬的啃社会学、心理学有实用价值,无外借鉴先人待人处世之道,要么学做个不倒翁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要么寻找偶像以此做人,纵然舍身取义,赢得生前身后名也不枉一生,如后世在为司马迁李陵叹息之时,油然有一身肃然起敬。
  •     文官和文吏那一章非常有收获。
  •     比起易中天其他基本,这本算是比较好的了
  •     罢黜百家,罢的是官学,独尊儒术,尊的是术,而不是道。有理想有政治抱负的文官不受重用,趁手好用的刀笔文吏大行其道。依赖人治,皇帝就要培植亲信,汉唐酷吏、明代太监无不如此,皇帝要牵好宗室、外戚和文官这三头牛,也是心累。
  •     可以一读,没有中华根系列的出彩。读完对汉武的大一统有了更深的认识
  •     观点脉络都到位了,内容还是不够充实
  •     简略所以读起来流畅
  •     越来越觉得中学生要读中国史就读易中天的这套书,比之很多中国通史要好得多。
  •     组织路线之争在文官和文吏,政治路线之争在王道和霸道,思想路线之争在儒家和法家。思想文化领域是不能一家独尊的。没有百家就没有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有风骨和气节。帝国与封建,官与吏,想起现在提的治吏简政,向法靠拢?能真正做到吗?
  •     法儒并用为千年的帝制定下了基调!
  •     通俗易懂的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想探究真相可以参考后面的注解。我觉得很不错了。
  •     卷8:儒法并用、经济改革、一国两府以及圈圈叉叉圈的牧官和选官。。
  •     此書議史甚於敘史,易中天故事之前都講過了,此處再敘史也确有不宜。書中主要明晰了漢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獨尊儒術,而是作為實用主義者的雜家,吏治和官治並存,極大的中央集權,嚴法苛政,統一思想或者説不讓別的思想擾亂統治。其有看似高明實則不然之處:把傳統朝廷大臣的權力漸漸轉到內臣大司馬這邊,雖然讓自己極權蓋過宰相等,但也為自己的子孫埋下不安定因素。首任大司馬是衛青當然沒問題也看不出問題,可後來的王莽呢何進呢
  •     独尊儒术这块说的还不错
  •     秦皇汉武,并不是开国皇帝的刘彻何以留下如此美名?在朝五十多载,卫青、霍去病、张骞、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一系列列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人物都是这个君王的臣子,可见其雄韬伟略、君王志气。这书从儒法之争、汉武的国策、对外对内的方略入笔,填入作者的态度及客观的思考,为我等小白领略汉武大帝之雄伟的冰山一角作出了贡献,读完很充实。
  •     对武帝之前“诸吕之乱”有待回顾和加深理解。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解。汉武帝是崇尚法家的假儒家。因而集权,因而改进行政体系,因而伦理治国。重用文吏,也开疆拓土平定匈奴。游侠郭解的例子很能说明中央集权的迫切,印象深刻。
  •     听易中天讲故事还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因为易老师揣摩人物内心的活动是很有一套一套的,仿佛易老师就是其本人似的。
  •     刘邦、刘彻、刘秀… 刚发觉汉代掌门人大多都是单名…
  •     周朝的分封制,是彻底的放权;始皇帝的中央帝国,彻底集权;高祖、文、景奉行黄老,偏放权;到了武皇帝,则重新开始集权。反复的淬炼,至此,中华文明的底色基本成型。
  •     读过的所有关于解说历史的书都是易中天老师写的,文笔犀利,逻辑很严密。
  •     如果种花志被禁,大概因为此册影射太多了。替吕后翻案,汉武必当如此,完成秦未竟事业。
  •     “独尊儒术”的大旗下,是务实的法家谨慎,专业的刀笔吏。 二十一世纪的刀笔吏,无儒生之饱读,之坚守,还是抱定唯一标准,专业即可,无多摇摆。
  •     那时候的儒家还一派清新,武帝披着儒家的外衣,执行法家的实质,成就了帝国霸业,功过是非留给后世评说
  •     2017-4-2 本卷解释了不一样的吕雉和刘邦,也解释了不一样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只尊儒术,汉武帝是个聪明又霸道的君王,皇权的集中从此开始。
  •     内容不多,读起来很流畅,而且也是浓厚的百家讲坛风格...
  •     没有采用流水账的叙述方式。
  •     着重介绍了政治、经济;官僚制度、意识形态的改革,有用。
  •     在我看来,刘彻一生最大的失败在于错杀了刘据,制造了巫蛊之乱!不然西汉帝国还可再有200年而不倒!
  •     政治化的儒学
  •     从来就没有独尊儒术,儒法并用才是帝王之道
  •     汉民族之始
  •     刘家之乱中有效有力的文景武帝
  •     讲的比较简单但是清楚,汉武帝的部分略少啊
  •     少年天子多不得善终,然而汉武帝却书写了华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上承文景之治,下启昭宣中兴。汉王朝成立伊始可谓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然而风雨飘摇中文帝的温柔一刀,景帝朝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列祖列宗已经做好种种铺垫等待一代英主的宏图大展。汉武帝之恶几近秦皇,然而他懂得广开言路任人唯贤,故此才有武帝盛世的局面。政治上任用新儒家公孙弘,法家酷吏张汤,颁布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实现中央集权。经济上任用桑弘羊,垄断金融,盐铁专卖,使得国库充盈。察举制的创立让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军事方面,卫青深入塞外,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汉帝国强悍至斯!原来东方朔只是一俳优。而最让人联想的还是郎署中的济济一堂:任子的官二代,赀补的富二代,察举的穷秀才,计吏补郎的刀笔吏……峥嵘世界,大汉独尊!
  •     大汉天子的那些事
  •     论说多于叙说,对汉的官僚制度剖析很清楚,信息量不小,需要再读
  •     易老在厦大好像是教美学的,在百家讲坛主要是说三国。不过我感觉其专业主要方面还是在两汉,整个中华史以两汉写的最为详尽。其他部分感觉功力不够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