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乡愁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0825156
作者:阮义忠
页数:176页

内容概要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30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卓有贡献,其中尤以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以及1992—2004年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近期出版有摄影随笔集《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都市速写簿》。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一个时代的刻痕
3 家门
4 妈祖庙前的石狮子
7 跛脚七仔
8 二哥的兰花
10 马祖芹壁村的老人
13 如梦似幻的那堵墙
14 记忆中的龟山岛
17 一个时代的刻痕
19 一个村落的伤口
20 俯瞰众生
23 时间之舟
25 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
26 安住身心于当下
29 家乡的水肥车
30 鲜明的刺青,模糊的脸
32 迪化街的叮咚声
35 传递乡愁
37 让光明雕出生命轮廓
39 乱弹戏干旦
第二单元 家园去来
43 等待的母子
44 开往淡水的末班车
46 家园去来
49 淡水线怀念之旅
50 有一个礼拜五
53 秋风中的行者
54 追风的小孩
57 男子与狗
58 梦境的窗口
61 也是启发
63 拴链和没拴链的
64 闲适的小日子
67 淡水码头忆老友
第三单元 难得的时光
71 无言歌
72 士官长和他的狼狗
74 返乡途中
76 难得的时光
78 好山好水好埔里
80 一个美浓的早晨
83 坪林茶农
84 没有意外的世界
87 不存在的画像铺
88 故乡头城的海边
91 唱《劝世歌》的盲妇
93 一个时代的典型
94 迷人的北埔老太太
97 明德水库吊桥
99 下棋的老友
100 珍贵而非凡的一瞬间
102 想起了大姐
104 石碇村的小孩们
106 菜园里的小姐弟
109 观音山前的小女孩
110 补破网
112 南澳村的假老头
115 坚持做自己的小孩
117 最深沉的乡愁
119 老传统与新潮流
120 撒娇的小女孩
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
125 梅山部落的“莫”
126 突兀的摄影经验
129 庆安宫的王船祭
131 精神折磨
133 阵头团员
134 盼望收工的牛头马面
136 静悄悄的戏台
138 后台的假寐
141 澎湖的收惊婆
143 代代相传便是不灭
145 马祖地中海的纯朴笑容
146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
148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
150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
153 在福隆海水浴场留影
155 为难得的团聚留纪念
157 两个世界
159 误入禁区
161 时间、空间的线索
163 以心映景
165 龟山岛的召唤
166 乡愁不再狭隘

作者简介

《正方形的乡愁》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20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书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正方形的乡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黑白胶卷与方形构图是一类形式,是一种载体,不是懒人拯救空洞烂片的借口。真挚的乡愁,藏在清晰的面容与模糊的时间里。阮义忠的这本影集的大陆版本于14年初出版,收录了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使用120画幅相机拍摄的台湾诸地民生,四单元的主题我个人分为“家园旧貌-往事不再-间隙之乐-愁后之喜。顺序阅读全书的感觉正像初见封面上一个正经一个憋笑的两个孩子,从黑白影调的怀旧感迈入旧人旧物被定格的一刻,再回到色彩齐全的现实里,恍惚间走过了台湾大大小小之地,遇过了反映时代面貌的陌生面孔。当今作者虽在宝岛上安心事业与创作,读者却好像跟作者再次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怀旧旅途。本书平摊两面正好容纳下单张照片与相应文字,彼此间没有先后联系,适合从任意一个故事开始随性翻阅。不过随意的心态倒是更能体现作者创作的认真,每张照片从对主体与场景的清晰记忆讲起,再描述拍照时的心态与细节的突出之处,最后多以事物存在与自身心态的今昔对比作结束。无论读者是只奔着照片还是文字或是两者通吃,有益理解的叙述多少能让人记得“人文摄影”是个组合而非强行凑合,被摄事物的文化含义第一层出现在照片上,第二层藏在作者的行文里,第三层则等待每个人的自我理解。为什么有某张照片,为什么记得照片里的东西,为什么今天会去看那张照片,都在平淡的文字里说得清楚。我最喜欢的一张是第三章里《一个时代的典型》,多年的西装外套露出一许毛线却盖不住身姿端正的老人的温和大方,团团皱纹将他和善的眼神衬得清晰,扶正帽子的手势成为照片主题的闪光点, 平凡的小镇老人正在缓缓展现出他的绅士风貌,他直视镜头的瞬间,无意间成为了直击看客心坎的纪实经典。旧时代的品格在新世纪里的争执越来越多,然而个人素质本非靠形式新旧区分好坏,追求自我完善的人们,总免不了重拾被时间筛选后的珍珠。愁不是空谈,虽有照片留存至今,而照片里的人和地,绝大多数已无迹可寻,感伤之余,倒不如想想,重回故地后,自己会不会也是后来人的故人了。
  •     文/夏丽柠台湾人是最爱犯乡愁的,从吴念真的乡音到余光中的邮票,隐隐地总觉得他们的心里缺失了什么,像少了一个家,有时又好像一个国。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变革,我们也开始背起行囊背井离乡。忽然间,也感觉鼻子酸楚,泪眼涟涟。可那时是绝对体会不到思乡和惆怅的,充其量心里塞的满满的怯懦不安。担心有朝一日还混不出个人样,穿不上华贵衣裳,无颜还乡。多年以后,衣着终于华丽新鲜,可却找不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即使找到,也依晰莫辨。莫名的悲哀直上云霄,你把故乡丢了,丢在人生奔跑的路上。人生会丢掉很多东西,朋友、爱人,亲戚,从来没人想到,暮年之后丢掉的是一个地方。那么大的一座山,那么清的一条湖,那么绿的一片草……现在,它们在哪里,你全然不知道。宜兰在台湾的东北部,盛产兰花,也盛产阮义忠和简媜这样的文艺青年。阮义忠生长在乡下,一大家子的人,小时候吃喝都是问题,日子不那么富裕。或许是文艺的天性萌动,他从高中开始读哲学、习钢笔画。退役后进入杂志社开始拍照。倘若离开故乡走进繁华的大都市,故乡便成了一通乡音的电话,一封盖着黑邮戳的信和一叠返乡的火车票。他比我们幸运,他会拍照。他可以把故乡搁置在取景框里。“咔嚓”一声,故乡就是他的了,可以随身带走。《正方形的乡愁》就是阮义忠随身携带的故乡。尽管乡愁这个词儿,听起来不那么令人喜悦。但是,我们依然品味出了其中饱满的情感。有乡愁的人是幸福的,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至少你还有故乡令人惦记,至少还有一种情绪叫做乡愁。阮义忠有台120相机,用6cmX6cm胶卷,拍出来的照片是正方形。我觉得正方形是个特别无趣的形状,不富于任何变化,中规中矩,让欢乐来得一点也不痛快。可是,当正方形的景框里是一扇旧门,一座磨光的石狮子,一位垂老的男人……的时候 ,正方形登时生动起来,生活让它变得凸凹不平,而在固定的形状之内涌动的是五味杂陈的丰富人生。《一个时代的刻痕》里收录的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那是一个永远消失了的年代。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它一点点地消退,直至完全淹没在所谓的文明和进步里。然而,《家园去来》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愁,阮忠义的镜头从田园转移到了站台上,火车上,公路上,码头边,一次次的归去来兮,构成了我们与故乡的相聚和分离,人生多像一出戏。《难得的时光》完全是一副淡淡追忆的画卷,岁月是个神偷,将故乡生活的时光从我们的记忆里一点点地偷走。不想遗忘,却终将遗忘。在本书的结尾,阮忠义说,乡愁不再狭隘。我觉得他是向岁月和时间妥协了,内心里坚硬的东西开始融化。曾经心驰神往的宜兰乡下已经变成另一副模样,曾经新鲜好奇的台北已经像处故乡。这有点像周作人的说笑,听说年轻时喜欢的姑娘过世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所有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时,人就踏实了。如果记忆里的故事再也找不回,那我们何不如勇敢地失去,放下我执,接受当下的安定。故乡是胜产乡愁的地方,而乡愁升起时,我们正在一点点地失去故乡。PS:第一段可能遭骂,但是乡愁这个词我的的确确在台湾的文学作品里读到的最多,大陆人心里原来好像没有乡愁这玩意,是近二十年人口流动加大后才有的。转载请告知
  •     读阮义忠的作品集《正方形的乡愁》,让我有种登上时光之舟的感觉,在那些由120胶片机拍摄的正方形黑白影像不经意的交错之间,我的小舟早已踏上了时光隧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小时候,家里有一台120,父亲经常给用它给同事朋友和亲人拍照片,然后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冲洗,他的工具简单到只有两只方凳、一盏台灯、还有两个分别放了显影粉和定影粉的水盆,却能冲洗出深浅不一,大小不一,虚实不一的各种黑白照片。我因好奇,时常会央求父亲加入进去做他的助手,却也因调皮趁父亲不备而用镊子夹一张还在显影或定影的相纸出来试图一看究竟,结果此片不是过暗就是过淡,成为废片……后来父亲还尝试为我和我的许多同窗好友都洗了1寸免冠照片,而一度成为我少年时代最大的骄傲。阮义忠的正方形的影像虽承载了七、八十年代台湾人的时代境遇与别样的人生,却和我父亲那些老照片一样带给我相同的感动,它引领我回到那旧日时光,恍惚间曾经的人与事,曾经的简陋、贫寒但不失热度的家、少年时代的自己,风华正茂的父母亲……都在眼前了,如此想来,有点怅惘,有点喜悦。怅惘的是对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曾经带给人的灰色记忆的喟叹,喜悦的是透过模糊的影像又见澄明的世界、澄明的人间世事,感受切肤的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态度。阮义忠说:对于摄影师来说,被拍下的陌生人,在某种意义下,都是乡亲。透过那些倾注了自己无限感情的作品,阮义忠不仅记下了至真的每一个人,至纯的每一段景,还记下取景器在摄录影像瞬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长久地留存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丰厚的生命积淀。另外这些拍摄在几十年前的黑白照片,还清晰地保留着胶片的痕迹,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与当下那些琳琅满目的摄影装备之作品没有可比性,但是,我知道它保留的不仅是色彩,更多的是保留了依稀莫辨的生命记忆和人物、山水、花鸟,甚至各种老物件的精神气,而阅读它的人之所以感动,就是那里有我们的回忆和我们一同走过的岁月。老照片似故乡,在每一个期望远行的人的心中,都是不完美;老照片也似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是最完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阮先生总能把落魄的人拍的好优雅。
  •     总体上最喜欢的是“难得的时光”章节。阮义忠先生对被摄影的事物和人、摄影器材、摄影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像那些过去时代独有的刻痕。尽管主题围绕“乡愁”,但字里行间,更像对过去的一种敬意。刻章师傅十年如一日的坐在一样的位置干着一样的事情,阮义忠先生也从年轻开始记录刻意或不刻意的“瞬间”,再回头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以心映景”里阮先生说从未感觉过重复,生活里的所有细节,随着岁月流逝,常常会展现新的意义。是啊,难得的时光~如果大陆版能尽善尽美的改进排版就更好了。
  •     摄影师眼中的台湾。文字是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为摄影师讲故事的角度:有拍摄当时的想法,也有拍摄时带出来的更长久之前的文化。 每一张照片的文字不长,有些模版化的感觉。不过摄影师通常不是作家,按照片的结构来写作有时也是局限。
  •     老头还是走过不少湾湾乡下的~
  •     kindle电子书版,这次打开来终于有图了。黑白的影像,淡而有味的文字,再配上范宗沛的那张邓雨贤……去往遥远的旧时光,陌生的地方,相似的情感,萦绕心间。摄影是什么呢?乡愁又是什么呢?
  •     摄影圈有句玩笑话:“x格不够,黑白来凑。构图不慎,方形来救。”整体水平不低,但纪实意义还是更大些,作者的愁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多数文字温柔平淡不如照片的历史感强烈,关于台湾乡下各处的今夕对比倒是有些意思。
  •     上次去诚品的时候,来来回回摸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因为太重没有买。台版最大的有点在于根据书的内容做成了正方形。然而我读的依然是简体字版,所以看到120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被从边上切掉一部分的时候还是相当难受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着整洁的阿公。
  •     淡淡的乡愁
  •     看着就想起林风眠的方形小画,乡愁看黑白的,所以说彩色照片才难拍,杂物太多。
  •     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所站之处便是故乡。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环境不能掌握,心境却可以。
  •     120相机正方形构图的感觉是非常赞的,但是文字没能引起太多共鸣
  •     大多是较为随意的拍摄,慢慢攒着,时光压缩成了乡愁。
  •     三四十年前的台湾乡土,很多地名都没有听说过,多纳、南竿,构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台湾。和大陆一样,这些地方也再难找回过去的印迹。寻乡之愁,最后发现“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所站之处便是故乡“。
  •     只有照片好
  •     总感觉这帮人赚足了地域形态的资本
  •     阮义忠自身的摄影实力不容置疑。 只是这本书的排版真的不好,好好的正方形照片被书的中缝裁断,很难看啊。
  •     摄影+散文似乎是流行了。
  •     当各色行人站在平静水面上的一叶小小的扁舟时,人类本为命运共同体的意象就特别强烈。
  •     记得住乡愁,“乡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差异感,失落感。而这些离愁别绪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沉淀和提炼的。我不是很赞同“吾心安处是吾乡”,我以为真正的“乡”应该是既让你心安又让你愁思。
  •     照片都很棒,果然黑白才是王道!图文配,一个个关于乡愁的故事就展开了。怀念过往却不囿于过往,心安处即故乡!
  •     两个礼拜前,老孙在和我上西方哲学史的课堂上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之后好几天我就放在书桌上没有看。周六下午一下午加上傍晚这一会儿看完,做了几处摘抄。“舞台效果”和“戏剧性张力”是突然间看到的两个词汇。对于使用120相机6*6的胶片,每一张胶片都是摄影师自己的舞台吧。 最喜欢书里面这样一句话: 在人物的眼睛最有神,表情与肢体语言最自然的时候,灵魂就会跃然而出。人的一辈子可能没几次机会在灵魂现形时被定格,即使被定格,自己也不一定看得到。然而,素未谋面的人却能从这样的影像中得到共鸣,因为那不只是一张容颜,还代表了她的本真。
  •     到底为什么不能做成正方形的开本 而要每张照片都从中缝截开???
  •     乡愁是一种情绪,是精神和心灵的刺青,永远无法抹去!
  •     感觉这类文字的意义并不大,也就没有细看。书中摄影的意义重在历史纪实吧,惊艳的也还是有。但比起之前的摄影展精选出来的还是粗糙了些。
  •     淡淡的乡愁味道。
  •     #kindleunlimited#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动人的短篇。
  •     近几年常常去台湾,对于我而言其实不算陌生。行走在台湾,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会忍不住的想要用影像和文字留住一切,哪怕只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
  •     阮义忠的摄影能够深入人心,但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里面的文字。 八十张照片传递了无数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能够抓住人心,就是照片被截成两段看起来有点不爽。
  •     乡愁可以是空间上的一个地方,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一段往昔。
  •     让我对纪实摄影有了一个新的理解。第一次觉得,有时候我们拍下一张很棒的照片只是前提,最好是可以向他人讲述一个故事,关于照片里的人的故事。
  •     实在不喜欢文字太多的摄影集,照片本身就有意义,一个标题不能再多了。
  •     让人更加期待双反了
  •     摄影当然需要技巧和时机,如果加上各种后期和滤镜则更美,但最重要的总是照片里的故事和照片里的人。
  •     看不见的(过去的)城市
  •     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共鸣感太强烈了。
  •     维维安迈尔让我对双反有了强烈兴趣,这本书让我开始对120胶卷着迷
  •     三星半
  •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人文摄影的,看了阮先生的书后,对“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对周围人事物的关怀和珍视。从人文摄影中更能够体会到内在的真实朴素美。喜欢。
  •     现在为何乡愁如此炽烈地萦绕于心头?或许真真是今不如昔?亦或许是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社会沧海桑田巨变,由此所生的不适和无力而遂感“人心不古,世道浇漓”?许多东西正在不知不觉间消失,它们并没有被记录的幸运,它们就这样悄悄消失了,在下一代人心中没有任何记忆,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唉,故乡与童真,那些人与那些事只可在记忆中爬梳索寻罢了。
  •     没有看到哪部影集中的照片被中缝分成两半,但是这很有特点啊!每张照片都很大,四四方方很震撼。最惊喜的是本书的电纸书很贵很贵,校图书馆里寻地到!迷上正方形构图~ (375)
  •     一般般,封面那张照片很有趣
  •     与其说是聊摄影,不如说是聊生活
  •     那套可以买台北一栋楼的哈苏
  •     看着看着就没了…
  •     作者的每一张照片都摄于那个我还未出生的时期,并且远在台湾。年龄地域的限制,所以我理解不得作者笔下的乡愁是怎样的。觉得那个年代的一切都很纯粹美好,所以喜欢拍照的好处之一大概就是可以记录感动,定格美好。 摄影最有趣的就是扑捉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不仅对焦于个别的存在。
  •     120照片
  •     最近连续看了好多case,深感自己与所在团队在做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事(矫情一下),这与资本的逐利性一点都不矛盾。说远了,我们以“把莆田系赶出中国”为己任(再矫情一下)。说近了,前几天恰好认识一个台湾彰化的90后,他在香港中文读分子生物学,送他去福田口岸聊了一路,台湾的医疗水平全球领先,恰好有几个细分领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著名的长庚医院是什么样的状况,台湾的这位95年本科生的见识、谈吐与逻辑让我刮目相看。同样是中文大学的在读生,相比之下,坐在后排的那几位内地生(硕士)却是那么的空洞,好像除了时尚之外啥也不关心。用来读书的时间没有以前充裕了,近日翻看了台湾阮义忠的“影像故事集”,恰好与台湾这位青年给我的印象联系起来。想想我曾祖父在台湾的后代们应该也是很优秀的青年吧,我是相信基因的。
  •     看完只觉得书名起得太妙,不能再恰当。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2016.08.28~2016.08.30 一图配一文 让人安静下来的黑白照片 眼睛仿佛跟着照片飘到了几十年前的宝岛 像极了大陆的现在 摄影玩到最后 拍出的作品是否动人 无非取决于拍摄者是以心映景 还是以眼观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