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美学批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1223017
作者:[德]豪格
页数:325页

内容概要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1936年出生于德国耐卡河畔的埃斯林根,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自1959年以来,他担任《观点》杂志的出版人;1994年,他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辞典》的出品人;1996年,他成为柏林批判理论研究所负责人。

书籍目录

第一篇福特式标准化大生产下的商品美学导 言/3第一部分/9 1.商品美学起源于交换关系中的矛盾/9 2.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商业资本主义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途径/14 3.贵族们追逐爱情、享受奢华和市民们头脑清醒时的心醉神迷;巧克力、茶、烟草、咖啡/15 4.资本主义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和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问题——批量生产产品的美学/18 5.垄断的首要效果,同时亦作为手段:使用价值(“品牌”)美学  垄断——类似赝品;为了名称和借助名称而斗争;Rosy诉讼  Rosy Rosy;表现形象的竞争;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政治争论  中的观点仅是为了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戈培尔是  品牌专家/21 6.商品美学的非现实性和与之相对的广告赠品的现实存在性;  商店失窃与广告赠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32 7.垄断的第二个效果:美学方面的革新——使用中的过时现  象;扔掉旧东西,买进新东西;旧唱片很无聊;领带变得宽大;  自1967年危机以来的男士成衣制造业的出路:还穿灰色套  装的是胆小鬼;年轻人是理想顾客,因此人人都要被迫变得  年轻……/38第二部分/44 1.对感官的技术控制:概况/44 2.资本主义世界中纯粹的外观拥有更高的地位/46 3.美学抽象和哲学前奏/48 4.商品的美学抽象:外表一包装一广告形象/49 5.对被加以装饰的外表狂热追求的镜像反映,并沉醉于其中/50 6.被腐蚀的使用价值和它对需求结构的反作用/53 7.以性感的表象为例研究商品美学的双重意义/55第三部分/58 1.销售对话——买方和卖方的角色面具/58 2.销售者的模式化/64 3.售卖地点、售卖行为和将商品融入某个体验过程;冲动式购  买和注意力涣散且追求娱乐的大众/70 4.购买者世界的模式化:服装作为包装;爱情的表达;美容品;  体味的去除和功能转化/75 5.男性的模式化——男性美容品;每天浆洗的内衣;男子气概  的外表形象;男性性器官登上商品舞台/82 6.感性世界模式化的趋势——被迫返老还童的社交天才;使用  青春魅力;居住地的风景就是性的风景,在那里人们不会老  去,但却会死去/93 7.商品美学,广泛的重要性——“暇步士”牌和某品种狗的流  行;主体与客体通过商品美学的相互构建;资本主义的自然  史/101第四部分/109 1.西方社会的商店/109 2.员工入口/114 3.威尼斯的可口可乐信鸽/120 4.“无意义的工作”和“商品意识”/123 5.无阶级社会表象下占优势地位者的二次剥削和阶级利益/125 6.社会主义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与之比较中,使得资本主义  的特性得以明晰;幻象工业;普通大众生活层面和国家层面  的再现;作为虚假社会主义的法西斯主义/127 7.资本占有中的艺术及其作用:广告中的商品诗歌,与之相对  的是诗人反抗广告时的无能为力;独立资本的代表/144 第二篇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导 言/157第一部分/162 1.数字化表象时代的广告/162 2.“形态变化”和“数字虚拟广告”/164 3.旧的和新的;对抗性的交流;为什么不是商品符号学;商品美  学成为商品化学;“使纸张变得美味的艺术”;雀巢用于饼干  的“Crousti测量仪”和“啪嚓声”/167 4.“品牌”成为美学化的使用价值垄断;创造品牌成为业务分  支;萨克森州起诉萨克森庄园;革新;品牌之战代替了产品间  的竞争/171 5.品牌描述成为普遍有效的消费价值承诺;高攀名人显要以抬  高身份;品牌扩张;品牌成为投资资本;品牌成为“企业标  识”;扩展到主体;将顾客培养成消费者;“校园货币”成为品  牌杠杆;商品销售;品牌逻辑在政治领域和日常公共生活领  域中的延伸;品牌形式延伸到与之相对抗的阻力中/175 6.作为商店一店铺聚集一品牌结合体的购物中心;与休闲度假  俱乐部的相似之处;购物成为伪休闲活动;城市中的一个私  有化的城市;在商店里徒步运动;一种从来不能兑现的诺言;  Aldi模式;耐克城;连锁书店/180第二部分/189 1.电子商务;为初创企业做营销;dotcom死亡名单/189 2.怀疑地接受;厌烦广告;在反对广告活动中逃避;商品的边缘  化、;广告成为娱乐/193 3.广告的实现化问题;谷歌模式;市场推广中的个人化的界面;  许可性广告/198 4.“赤裸进来,盛装出去”;给主体穿上衣服/203 5.消费主义困境/208 6.商品美学成为全球化的吸引力;去贫穷的地方旅行/212 7.全球化商品的美学/215第三部分/222 1.市场和媒体的共生现象/222 2.营销活动的扩张和“出售活动”的转喻/224 3.文化的过度商业化/226 4.从商品美学向使用价值的过渡/227 5.团结一致地开拓市场/228 6.通过品牌扩张进行迂回广告;赞助行为/234 7.作家的起义对赞助活动的依赖;在金融危机中的暴露/238第四部分/242 1.批判的衰退和“无条件的服从”/242 2.反对使用价值的简化/247 3.不谈现实/253 4.模拟/255 5.“老百姓的鸦片:每天19:00点”/257 6.艺术和“全然表象的美学”/258 7.批判重又归来/263注释/269

编辑推荐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编著的《商品美学批判(关注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全球化市场和信息科技背景下的大型广告活动以及全天候运作的媒体形态和特点,反映了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商品美学的含义和变化。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引领人们从批判的视角看待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大众消费社会。本书自出版以来即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和标杆之作。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1971年出版的著作《商品美学批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且经久不衰的反响。在其中,豪格通过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即便在四十余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众消费现象。
2009年出版的《商品美学批判:关注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即是在1971年的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全球化市场和信息科技背景下的大型广告活动、全天候运作的媒体形态和特点、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商品美学的变化,从而再一次揭示了这样的事实:由于商品制造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满足人们幻想的商品美学表象上,商品的真实成分越来越稀薄,因而并不能给商品的购买者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这本书不仅经典,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引领人们从批判的角度看待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大众消费社会。


 商品美学批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商品美学批判》是阅读之后让人击节赞叹或者掩卷深思的一本书。秉承德国思想界一贯的严谨传统,著作者深刻入微鞭辟入里地探讨了当代商品社会诸多“主流现象”、“主流思考与行为模式”乃至所谓“时尚”的诞生渊源,以及隐藏其后的令人颇感惊愕的冷酷事实。所有不愿随波逐流湮没于物欲潮流、屈服于外界强迫的价值标准的人,都应该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能把这样一本经典著作很好地译介、呈现出来,翻译者的水平值得称道。希望北大出版社一如既往坚守学术追求,在出版业继续做领先的思想者与发掘者,为有价值的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好书。
  •     总有人感叹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想那也许是因为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当你的欲求增多了,你的注意力自然就要分散,在每项欲求上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少。然而欲求总是会不断产生的,时间挤占时间,于是我们就觉得生活节奏就越来越快了。但是欲求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所欲求的又真正是我们所需求的吗?在《商品美学批判》中,豪格给我们提供一种过去或许未曾注意到的视角。一、商品美学批判种种在这本《商品美学批判》中,豪格从最基本的交换行为出发,纵览上千年人类历史,并集中讨论了资本主义诞生之后的种种活动,企图对商品美学进行批评。豪格在第一篇《福特式标准化大生产下的商品美学》中第一部分的开篇即点出了交易中的两个难点,一是交换物须有质的差别,二是如何判断物的等价。交换物的质的差别,也就是其使用价值上的差别。如果一方的拥有物并没有另一方所需要的功能,那么实际上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既然对另一方没用,那交易就没有必要产生。但如果有使用价值,那就需要以等价的物品交易,因为没有人愿意白白吃亏。于是一般等价物产生了,它发展到今天也就是货币,相伴产生的还有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交换价值。但是,没有获得对方的物品之前,我们无法掌握它的使用价值,我们只能凭借它的外观感受到使用价值的承诺,于是“感性成分在这样的互相关系中成为经济功能的承担者”——我们根据感觉进行交易,而这种感觉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品的外在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生产。但商品生产并不是以创造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为目标的,而是为了出售。出于资本变现的立场,销售者不断通过构建品牌、广告、潮流等商品美学,强调甚至虚构了使用价值承诺,以期扩大甚至创造购买者的欲求,使商品得以出售。豪格在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了商品美学的基于商品交易产生的特质之后,又着重分析了对感官的技术控制——“这意味着通过技术手段产生的外表形成诱人的迷惑力,从而对人们加以控制。” “对感官的技术控制不仅用在获得他人劳动成果上,通常也用在社会和政治控制中,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明,至少在圣像崇拜中就已经体现出对感官的技术崇拜了。”这一部分的分析将商品美学的本质——资本变现通过对感官的技术控制掌控消费者的欲求而得以实现——揭示了出来,并为后来扩大讨论面打下了基础。第三部分通过一个个的小专题探讨了商品美学在交易中各个部分的模式化影响,包括买卖双方的角色、具体销售者、购买体验、男性、感性世界等,从而自然地从对商品的美学装饰的分析,过渡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商品形式(具有一定功能的美学外表)的关系分析。通过将讨论的视角引回作为主体的人,豪格在第一篇的第四部分引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商品美学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并以法西斯主义和诗歌为例,探讨了商品美学在政治和艺术领域发挥的作业与产生的影响。第二篇《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是第一篇的变调和发展,通过对全球化、数字化表象时代的剖析,重温了商品美学的就特点,也提出了商品美学特征的新发展。第二篇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广告和品牌两种商品美学形式的具体现象,二者都是抽象的、符号化的表象。第二部分则分析了广告在数字时代的进化和主体性凸显的过程,商品美学过多地转移到了广告之上,使得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商品被符号化了,变得比之前更虚幻,“不只是物品,还有消费活动本身,也是可以被消费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商业对文化领域的入侵,当市场和媒体“互相渗透达到某一个程度时,就出现了商品美学的界限取消。”无孔不入的商业力量和商品美学渗透进了我们文化与生活的方法面面,从人体表皮到宇宙空间。最后一部分则展现了目前学界对于商品美学入侵的种种反映,以及对于商品美学的批判重又归来的趋势。商品美学没有实体,它如同幽灵一般游荡在现实生活之中,它又如消费宗教的传教士般不停地向我们传递消费的精神鸦片,以“坦塔罗斯的幸福”诱导我们挥霍徒劳的激情。而《商品美学批判》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商品美学、审视人与物的关系、审视自身的视角与机会。二、商品美学批判思考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过:“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其实还有更悲惨的话也可以用在商品美学批判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消费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在知道自己用消费代替了思考的时候,仍然继续消费。如同不停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可怕的不是要不停的推石头,而是对自己注定要每天推石头这种无法改变的命运的绝望感。根据豪格的说法,我们依据感觉进行交易,而这种感觉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品的外在影响。那么在这个被商品美学渗透包围的世界里,我们能够独善其身吗?我穿着一套三年前买的衣服,我觉得还不错。妈妈看见了,她说这套衣服都旧了,买件新衣服吧,穿起来显得人精神。一个女生看见了,她会想哎呀这个男的打扮真土。对于一个理智的人,商品美学并不直接对你进行影响,而是通过影响你身边的人进而对你产生影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商品美学所营造出来的虚幻潮流中,你或许可以凭着看破假象的理由拒绝参与其中,但对于被商品美学渗透的社会来说,这意味着你的缺席。而在社会中的缺席,不仅可能影响他人对你价值的评价,甚至有可能引发自身对于身份确实而产生的焦虑。是的,商品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更可怕的是这种掌握霸权的商品美学还在不断成长进化,似乎要让你完全心悦诚服地对它拜倒它才肯罢休。以广告为例,一开始的广告只是单纯的宣传产品的好,当你厌倦这一套之后,它开始变着花样推销这种产品可以带来的美好感觉,再当你厌倦之后,它进化了,出现了“许可式广告”。这种广告以积分、赠品、一对一的市场营销等形式进行,从单方面的宣传变成了互动,不再是说教而是变成了引导,使得潜在消费者从一个广告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广告的主动获取者,进而扩大商品的影响。 甚至,如同书中举的那个雪碧的例子,广告以自我否定自我结构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其本质仍然是属于商品美学的。科技的发展也同样为商品美学提供了大施拳脚的空间。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曾经告诫过我们:“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科技的发展让人的生活更舒适,商品美学也想让你消费得更舒适。小小的电视屏幕在播放新闻节目时,中间一个主持人,背景一个画中画框,上面一行天气预报,下面一行滚动新闻,可能左边或右边还有最近股价简讯。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谈到,谷歌推出的图书数字化检索,号称免费提供图书的扫描本。以商品美学批判的观点来看,虽然这一行为是免费的,号称我们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图书,但是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看,也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承诺大大超越了我们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只是表象很美好罢了,我们并不会用到那么多,更何况谷歌推出的服务都是为了它的广告推广业务做的铺垫而已。这些广告即使不会把我们引向消费陷阱,也会是我们分散注意力,使得“文本的内容凝聚力和论证、叙述的线性全都被抹掉了。”在这一层面上,商品美学不仅对我们的感觉产生了影响,还有可能在科技的辅助之下,通过媒介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得注意力分散,思维碎片化,更适应于同时处理多项事物,而不是专心深刻地钻研一项工作。那我们真的没救了吗,真的面对商品美学的霸权无力反抗了吗?不。需求和感觉,我们最致命的弱点也正是我们最强力的反抗武器。商品美学正是通过对需求的把握和感觉的技术控制营造虚幻的欲求,从而激起我们的购买欲,把不是必须的欲求之物虚构成必不可少的需求之物向我们兜售。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明确地区分自己的需求和欲求的情况下,只要把握住自己的感觉,避免冲动性消费,那么我们就可以逃脱商品美学的陷阱了。我可以穿着三年前的旧衣服告诉妈妈,只要我吃好睡好锻炼好,穿着旧衣服也可以很精神。我可以对着嘲笑我的女生微信,告诉她潮流总是会变的。我可以关掉电视机和电脑,钻进书堆里读我喜欢的书,而不必在众多广告之间频频切换。即使在商品美学的社会里,我们也可以诗意地栖息。当然,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不可能完全抛开新技术的产物,如果搜索引擎的使用令思维的碎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在应对这种趋势时如何有效地保持适当的精神专注和深度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三、真实的商品美学批判当我们用商品美学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自身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许多的虚幻性,我们甚至可以尝试着分析它的虚幻性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下面就以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分析商品美学在其中的多重运作。《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宣称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在女生选择环节第一阶段“爱之初体验”,男嘉宾等登场亮相,同时男嘉宾悄悄告诉主持人他所选择的心动女生。第二阶段“爱之再判断”会播放几段男嘉宾的VCR视频,分别包括自我介绍、情感经历、好友采访。视频播放完毕后主持人会引导男女嘉宾进行一些交流。第三阶段“爱之终决选”也是播放一段VCR视频,在这三个环节中女嘉宾都可以选择是否灭灯,如果对男嘉宾特别有好感,也可以随时通过大屏幕打断流程,通过爆灯告知男嘉宾。若男嘉宾顺利通过女生选择的三个阶段没有被24盏灯全灭,在环节他就可以保留最多3位女嘉宾,进而可以了解她们的三项基本资料,并在最后选择其中的一位牵手速配。《非诚勿扰》以交友为名行娱乐之实,打着反映“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旗号,其实不过是为了制造种种噱头以提高收视率。(一)节目的商品美学现代中国社会男女性别比例并不均衡,在加上城乡差距,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许多适婚男女青年确实有寻找另一半的真实需求。《非诚勿扰》准确抓住这一点,将参与者定位为以20到30岁为核心,相比大龄剩男剩女更充满可变性和魅力。而这个核心年龄层,带动了所有亲朋好友,只要家有适婚青年,全家都可以看这个节目,这样无疑把80%的观众都锁定成目标观众群。但我们应该了解,如果我们不需要找男女朋友,那么便不存在《非诚勿扰》所说的婚恋需求,即使我们有婚恋需求,难道只是坐在家里看看电视节目就能解决问题么?即使参加了节目也未必能就能解决问题,节目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现场的两次选择,即使有男女嘉宾牵手成功,我们对于他们的后续发展也几乎完全无法把握。它甚至无法给我们一个使用价值的承诺。整个节目在包装上充分运用了商品美学。首先,整个演播厅是暗色的,只有男女嘉宾所在区域和中间连通的一条道路是鲜亮的,它们与动感炫丽的灯光和鲜艳的大屏幕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舞台,它把参与节目的嘉宾的真实状态隐藏,而只表现出他们对于情感的渴求。其次,音乐音效的使用也充斥着娱乐化的味道。女嘉宾灭灯和爆灯时有不同的震撼的音效、主持人和点评老师偶出妙语时有滑稽的音效。嘉宾出场时动感的音乐、嘉宾讲故事时煽情的音乐、主持人和点评老师调侃时调皮的音乐……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并经音乐从未间断,企图以此将观众带入相应的情绪氛围之中。但刻意做作的音效、女嘉宾灭灯时现场观众的掌声、伤感音乐忽然变得动感等因素都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荒谬的快感。在节目音乐音效的自我建构与解构中,我们可以发现快餐化、娱乐化的商品美学成分。最后,节目把交友的环境简单的划分为女生选择环节和男生选择环节两个部分,这是为了加快节奏,也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性,更是一种通过权力的反转营造快感的手段,暗含观众对于虚幻的权力的想象。(二)参与者的商品美学在舞台的一端女嘉宾们列成一排,以数字标号,如同货架上待售的商品。只有在镜头较长时间地对准她们时,画面才会简单地显示出她们的姓名、职业、以及一句话的简介,如同货架前的标签。她们的打扮没有重复,性格各有特点,好像总有一款会适合男嘉宾。虽然她们在节目中大部分时间好像都是掌握着权力,在“看”男嘉宾。但她们也在被男嘉宾“看”,更被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看”与消费。男嘉宾似乎有选择的自由,但他其实已经被限定在了商品美学的控制之中,并且在节目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弱势。“出售者的角色面具展示的是在时尚装扮外表下的谄媚顺从的姿态和礼貌。而购买者的软肋在于它的无知和对自己的优越性的自信。”男嘉宾其实对女嘉宾了解之少近乎于无,当然,除了她们靓丽的外表。但女嘉宾们都是被商品美学打造的角色,能够上场的女嘉宾都是经过节目组筛选的能够产生影响带动收视率的,服装与化妆也由特定的机构提供。主持人孟非在主持《非诚勿扰》之前已经主持过江苏卫视的几档重要栏目了,《非诚勿扰》选择他作为主持人,很明显是想凭借他的人气在开播初期吸引关注。在点评老师的选择上,长期参与节目的黄菡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由她提出的点评看起来比较具有专业性。另一位则通常是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非诚勿扰》通过将他们引入节目,进而将关注他们的人变成节目观众。相应的,主持人和点评老师也通过节目的人气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其实就连点评老师这个词都是一个商品美学的体现,“老师”在日常语境中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掌握知识的人当然比没有掌握知识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在《非诚勿扰》节目的舞台上主持人和点评老师掌握着最高的话语权。(三)广告的商品美学电视节目为什么要想方设法提高收视率,因为那样可以吸引到商家的投资,电视台可以获利。于是,电视节目在作为一个商品面向观众的同时,也在面向商家。电视节目以自己在观众中的影响为筹码,与商家交换资本。《非诚勿扰》由香飘飘奶茶冠名赞助播出,主持人的主持稿背面、点评老师的桌子上都有这份广告的品牌标识。香飘飘奶茶就是对《非诚勿扰》出资最多的商家。如果说婚恋节目与饮料企业的广告结合形式还是太明显,能被有经验的观众所察觉的话,它与婚恋交友网站的合作就颇为隐蔽了。参加《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除了直接在官网上报名的之外,大多来自百合网、珍爱网、世纪佳缘三个互联网婚礼交友平台的推荐。婚恋交友网站不少,只有这三家能与《非诚勿扰》合作,其中的利益关系可想而知。除了直接的金钱往来,婚恋交友网站与电视婚恋交友栏目的联合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扩大各自的受众群体。在《非诚勿扰》这里,媒体、广告、参与者在商品美学的影响下合谋,“在‘一个领域内的’不断地互相链接,同时也创造了这样的共同资源,他们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的索引和暗示的链条’”,进行了一场虚幻的狂欢。在男女嘉宾相遇的短短十几分钟中,言语交流寥寥无几,他们在对方眼中更多是通过商品美学所虚构出的对方的幻象。并不是说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在之后的交往之中不能认识真正的对方,只是既然要在拨开重重迷雾后才能坦诚相见,那又何必跳进这个被商品美学牢牢控制着的牢笼里被大众消费娱乐呢?身边对得上眼的人,不比节目中的幻象们更真实,接近他们自己的定位与你的需求吗?商品美学从交易中产生,通过对感官的技术控制虚构了重重幻象,甚至成长为一种隐秘的霸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可能不仅控制我们的感官,还可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使我们日益浅薄,放弃深刻的思考,进而在快餐时代娱乐化的消费浪潮中失去自身的判断力。豪格尝试着在《商品美学批判》中探讨了商品美学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的影响,但他没能明确地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或许他已经说了,保持自省和批判。只是,在译者糟糕的翻译中,豪格的思想已经支离破碎了。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的经典著作!好书好译,诚恳推荐!
  •     行文流畅,入木三分!
  •     商家绞尽脑汁设计包装,越是包装精美、广告影响力强的卖得越好,于是消费者一并被设计了。学术经典,内涵深刻。
  •     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不过还是值得一读的。。。现在读书,开始先学会看到优点,吸收了,才去思考缺点和不足。。。如果只看到缺点。。。书很多时候就白读了。。这句话送给以前某个时期的自己。。
  •     属于快餐书里的学术书,学术书里的快餐书
  •     终于写完了——这泥煤是boss级别的作业诶蛇精病啊——这个读书报告。这意味着我终于可以刷淘宝了;换句话说,即,我又回归到了商品美学的诱惑之中。譬如~。是不是这样讲话会逻辑感爆棚呀。
  •     翻译实在不怎么样……(要暴露身份了吗!)
  •     大三上,美学课程,罗成老师。
  •     老师要求要买,纸质和排版都不错
  •     很有意思
  •     有那么点意思,但是翻译尼玛不说人话……
  •     写的算是深入浅出,不晦涩。即使不研究这个拿来读一读也能对当下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审美状态和物质需求做一重新审视与反思。
  •     至少是推荐的,悬搁这新颖的角度不论,至少外国尤其是德国学人的那股啃劲儿力透纸背。
  •     书的内容很好,自己就是文化研究的……但是翻译实在不行
  •     当年的美学作业。当时接触的外国作品少,便觉得译文读起来别扭,看多外语文献,倒觉译得还算顺畅。观点不难懂。每次买买买剁手的时候,都觉得当年美学课老师让读这一本,真是用心良苦啊。
  •     就像是浮士德那样看这书看得想死~
  •     人人都在消费,尤其是女人,但很少有人对消费进行思考……
  •     当年的美学作业,泪。
  •     德国人就是爱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让我等汗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