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眼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08660242
作者:亚妮
页数:408页

好 推荐平凡人群的不平凡,有血有肉……

平凡人群的不平凡,有血有肉……………………………………………………………………………………………………………………………………敬畏生命和人生,活在当下,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很多事不要问意义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问亚妮为什么拍这个片子,往下看了以后我想问拍这个片子的意义在哪里?再接着往下看,被那些没眼人的故事湿了眼眶的时候,我想,或许有些事情并不需要什么意义。都市里的人很爱问意义,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每一件事都带着满满的功利心,恨不得干了什么都能够获得十倍的回报,这样或许很高效,但是时间久了以后,会不会感觉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再喊着:我只想做一些在你们眼里看来没意义的事情,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傻逼事,那又怎样。亮天是从没眼人中走出去的人,他活在精彩纷呈的都市里,按理来说亮天应该会有城里人的精明才对,但是亮天没有,当这一群没眼人来城里开个小演唱会的时候亮天私下包了红包让亚妮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工钱,为了啥?不为啥,就是为了给人一点钱,有些人笑亮天的多此一举,想要给红包直接给不就行了了么?还非得整一个排场,将红包当作人家的卖唱收入,这就是亮天的善良之处,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存这些人的自尊心,那些曾经努力挣钱的人 都知道没有什么钱比自己辛苦挣得更理直气壮了。亚妮采访到补亮的时候她的外貌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过去曾有个机会让她过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只要当初她跟着亮天走,但是补亮没有,就算是有感情,也不能走,她还有一个更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做七天的补亮。或许有人会说补亮不是一个聪明的女生,要是她厉害点的话也不至于放弃让自己远离贫困大地的机会。有些人活着他们不为了摆脱眼下的困境,反而她们需要眼下的这份困境,因为这里面有她们想要付出的人,有她们想要照顾的人。如果离开了,那么她的整个世界也就崩塌了。肉三死的时候我哭了,这个乐呵呵的死胖子走的时候还好没太多的痛苦。肉三的侄子是博士,在魔都这个大城市读到博士的人留在上海会有好的发展吧,但是他没有,不但没有读金融这种多金的专业立志摆脱贫穷,反而读了眼科,想着以后回家乡来医好家里的没眼人。为了摆脱逆境而拼死努力的人大有人在,这是大家追捧的励志,但是为了帮助别人看到光明而努力奋斗的人却不是能获得所有人的表扬,也罢,他们也不需要这种表扬,所有人都在朝着成功奔跑时总有一些人在往回走,对于这些人而言总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光亮在指引他们行走。当我看到这些在大山中的故事时,也就能够理解亚妮卖房子贴钱赔钱的去拍这片子的原因了,很多事情不需要理由也不需问意义,或许理由与意义这样目的性太强的词眼不应该用在某些人某些事身上,他们只是在做着她们觉得应该做想要做必须做的事罢了。

你就当在听一个故事

嗬!很厚实的一本书!其实不用太关注作者本身,或者说是她的身负的那些光环去看这个作品,说实话,我也比较土,从没听说过亚妮,比较打动我的是老屎蛋的“眼没了,心就亮了”。眼睛让我们看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看得多了,心就乱了,就蒙上了尘,所得到的快乐也就没那么纯粹了。我个人乡土情结很重,所以这样的题材我很爱看,忽略艺术价值,单说这个故事本身,我觉得亚妮还是很圆满的把这个故事给说清楚了。除了老屎蛋的故事,有些强行情怀,没怎么看明白,既然那么喜欢那个疯女人,为何最后宁愿走山野不守着她过日子呢。连最后老屎蛋到底有没有人送终我们也不得而知。好吧,权当作者是为了强行感动。你就当是在听一个故事而已,何必那么较真呢。我们在看故事,也在故事中寻找自己身边熟悉的身影而已,我想像屎蛋这样的人的故事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庄中肯定有所重复。一个女人做一件疯狂的善举确实容易引起社会的好评,她的十年坚持也确实不易。如果我们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的。

【拾光书屋(书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之前看过电影《推拿》,把我看哭了,再看这本《没眼人》的时候,好像是之前的泪没流尽,这次一起痛快地哭彻底了。我是一个看韩国爱情片还有日本动漫都不流一滴泪的男生,但是看到这种不知道是心酸还是同情,我感觉更多是嫉妒吧,我总是会流泪。其实我从来都不觉得盲人是看不见的,其实他们看事物看得比健全人要透彻得多。亚妮的确不只是在电影和主持行业很成功,她在做人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十年时间,对于女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时间,青春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不是浪费,她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值得人尊重的,但是这需要牺牲很多。这本书倘若加上AR技术,配上声音,就活脱成为一部纪录片了。书中筛选的图片构图和含义都很重要,配上文字的表达,使我们身临其境。这本书写得很随意,感觉就像做笔记一样,没有什么修饰也没有任何添彩,只是朴朴实实的一本记录着现实的笔记本。亚妮是通过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才间接接触到没眼人的,而没眼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有说道的。传说是二战的时候,有一支由盲人组成的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部队,太行人管这些人叫没眼人。她是和田青一起主持一个歌唱比赛,田青偶然发现了一个放羊人的歌声,被其打动,便邀请他去参加比赛。最后那个名叫石占明的羊倌拿了个歌王奖,人们对这个结果也有很大的异议。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生活在偏远农村,远离城市化工的人们,才华确实远胜城里人。后来亚妮是想采访一下歌王的老爹,而偶然得知没眼人的。石老爹十分了解关于没眼人的历史,亚妮则被故事吸引,这也成了她与没眼人那千丝万缕关系的引子。没眼人总共11个,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他们组成了一个有完整组织结构乐队。一开始亚妮只是个外人,观察并记录着没眼人的生活。直到后来,她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健全人和盲人之间没有任何界限,这幅画面是最美而又最温馨的。故事中也有心酸,也有快乐。书中的一切都不是演出来的,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磕碰,都会打架,都会为了守护自己认为是正义的事物,但终究他们是团结的。亚妮自己也说,拍没眼人是找不到动机的。那么没眼人的快乐是源自于什么,有两种答案:田青:没有欲望和掩饰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坦然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没眼人老屎蛋:眼没了,心就亮了!

十年的坚持真心觉得不值,,,,,,

初看见这本书简短介绍的时候,吸引我的是没眼人抗日的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我以为本书会挖掘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却没想到那只是一个噱头而已,本书真正所讲述的也只是没眼人的琐碎杂事,然后加上后面的拍电影的流水账,没眼人生活的艰辛的确让人触动,然而却没必要放大他们所谓的快乐,我真正想告诉亚妮,他们的快乐是人类对于苦难的无奈和习惯,也就是说,不管任何人,面对没了眼这样的痛苦以及山里艰苦的环境,他都会从悲伤逐渐走出来接受现实,寻找快乐,人这种动物,是很贱的,很糟糕的环境,也能顽强活下去,并且还会很快乐,不是因为多么坚强高贵,只是因为对于苦难的麻木和无奈,强调这样的快乐,会让人感觉矫情。书本中有涉及到他们大量的民歌,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听听他们的演唱。亚妮想展现的没眼人生活想要突出了没眼人的善良、快乐、情怀,而我却没能为此感动,也许是我的心充满了冷漠,或许是故事内容空洞,矫情。后来的部分就是亚妮讲述自我拍电影的过程,讲的很细,太啰嗦。最后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太多有意义的内容(尤其忽略了那段历史),充斥着全是没眼人自己以及老婆孩子之类的琐碎之事还有拍电影的流水账,还有作者最后一张美丽的艺术照,我不知道书评里为什么都是一片叫好声,不过我还是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所感。

一座山,一群人,一颗心。

绵延万里的太行山,延缓了大拆大建的现代化步伐,穷乡僻壤中,活跃着、跳动着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族群,一段匪夷所思的历史。这群盲艺人,山里人叫没眼人。战时,是编外情报部队。战后,走山流浪卖唱。唱的是辽州小调,吃的是派饭,睡的是铺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七十年的传承就这样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没有人在意他们唱过什么,更没有人知道他们经历过哪些。或许,正是横亘面前的这座大山,阻隔了尘世的喧嚣,抵挡了世俗的羁绊,简单纯朴的大地,使得他们更自由,更快乐。他们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没有欲望和遮掩。他们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因为能坦然活着和死去。他们的善良、豁达和快乐,是城里人丢失了很久或正在丢失的东西。老天在关掉一扇窗的同时,会打开一扇门。这扇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门里走进来的,是一个叫亚妮的杭州女人。从此,没眼人的奇闻轶事,逐渐为人所知。为了一群要饭的瞎子,十年如一日,不计成本的付出、投入,她的朋友说疯子才干这事,她究竟图的是啥?有人问亚妮拍没眼人的真正动机,她说,十年前没有,十年后也没有。她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下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圣经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耶稣和门徒出耶利哥城的时候,遇见一个讨饭的瞎子巴底买。瞎子大声喊叫耶稣,求得医治。即便被人责备,仍不气馁。耶稣就站住了,问能为他做什么。他说要能看见。耶稣说,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于是瞎子立刻看见了,就在路上跟随耶稣。瞎子不是能看见了吗?为什么不回去工作生活,却起来跟随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传福音的耶稣?老队长屎蛋说,眼没了,心就亮了。我想,巴底买瞎子没眼,心却是亮的:笃信耶稣。所以复明后,本乎恩因着信,跟随耶稣,以期得到那上等的福分。我想,亚妮不但眼睛是明亮的,心更是亮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本书,想带出山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族群、一段历史、一种能让现代人回归和冥思的过往!我想,这就是她的心声:矢志不渝的初衷,坚持不懈的动力。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时代在身体跑得太快灵魂都快跟不上的今天,我们是否关注过我们的心,是在蒙着灰,还是敞亮着?

[拾光书屋(书评)]人生的纯粹

初初看到这本书是有框架的,认为无非是大山里的传说,特殊的人群,似曾相识的亚妮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世界。而真正拿到书则不然,这是本有份量的书!不只是他大16K的版本个多帧的图片,还要那灰色的调调原始却动人心魄。一如那真真切切的文字直入肺腑。是真的不是故事书,却从讲故事开始,“十年生死两茫茫“李清照的诗句诠释了许多东西,也概括了人生。十年说长不长,挥手之间,十年说短不短,一个城市人和大山深处的纠葛。故事的起因很简单,不过是一场“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名额擂台赛”。作者是主持人,一个放羊娃的声名鹊起,一部纪实片{进城记}打开了作者对左权这个太行山脉深处地方的大门。引出了放羊娃的山歌王爹,以及他口中真正会唱的以走唱为生计的11个没眼人的故事。太行山脉,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地区。踏实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东部的界线。大约六亿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后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因为特殊的地理地貌,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太行山的游击战开展的如火如荼。没眼人的传说从这里开始。因为是瞎子的缘故有因为会吹拉弹唱,他们可以出入鬼子控制区,可以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所以组成了编队。解放后因为无法证明的编制问题,就一直自给自足的走村串乡的红白喜事的走唱养活自己的小团队。因为大山深处人们对眼睛失明的恐惧,往往家庭有眼疾的孩子也会送给这队伍里让他学习一项谋生的技能。11个人的纠缠,如何生活,还有和尘世的恩恩怨怨,在作者铺心铺肺的一路随行上和深入浅出的了解,每个相关人物的接触,才把一切故事和恩怨徐徐展开。作者是个随性豁达的人,而且热忱并执着。看每一帧照片她真诚的笑容都不禁被她感染。事无巨细的参与,一见如故的亲情,不顾一切的深入,毫无偏见的坦诚。十年的时间,无数的金钱的艰难筹集,都不是几句话,几张图片可以描述的。一路坎坎坷坷的走来,积累的无数的素材和胶片和无数的感动。同11个没眼人园北京梦,园他们的乡亲梦,其中无数次的奔走个中的滋味不可言述。小时候曾经回过自己父亲的老家,很偏僻的农村。井里打上来水是绿色的,山羊是你牵它不走的,半夜是连床一起抬出来院子里睡的,因为有跳蚤大人们在烧草绳熏。村里的路是黄土很厚的,爸爸妈妈走亲戚要走很远路我做门槛上等一天的。人是纯良和本分的。读亚妮的书就立刻感同身受的闻到了乡土的气息。被那些人呢那些事感动的不止一次的落泪。我相信这是纪实而不只是故事。当看到“念念“葬礼上,凭空的一声女腔高歌时真真的感受到了震撼,泪扑扑而下。中国人是有民族性的,纯粹的人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而引导走完人生的人。期待亚妮的电影,正如她写道“眼没了,心就亮了“。

一个女人的真性情

忽然有一天,网络上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一个女人和这个女人的一本书,怀着好奇的心态,入手,谁知道就放不下了。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是一个女人十年的坚持,那些关于梦想,于是关于未来的字眼在我脑海中又开始吵闹不停。一个人,对一件事,坚持十年,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情,我曾坚持过七年的日记,轻而易举的便被搁置,后来再怎么想捡起来,都是懒懒的样子。书中故事有时候读起来真真假假难以分辨,简单平凡的人生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戏剧性,让人难以置信!我本来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入手之后,我看了看,四百多页的书,光是整张整张的图片旧有150多页。我开始在心里很鄙夷的想:和《大鱼海棠》一样,又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概念来炒作的作品,十年,怎么写还能写不出400页的书来呢,竟然用这么多图片来撑场子。当然这样的想法,就算是在现在,还是没有完全在我的认识中消除,最让人讨厌的是,竟然书中出现了两个大破洞,那感觉就像是新买的衣服在最关键的部分破了一样,让人很不自在!但是因为亚妮的文笔和讲故事的方式,还有书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性情,让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一不小心就会热泪盈眶。但是也会种担心在心中,她这样的记录方式,会不会打破了这些没眼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于光明而言,在没眼人队伍里的十年,是有亚妮的十年,但她的纪录片总会有结束的一天,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呢,会怎样?还有,为什么在做音乐的时候,不用没眼人自己的调调来做呢?总之,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和疑虑……

最难写的评价,最深刻的书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到,最难写评论的作品了。来来回回,两周了,总是写了删,删了写,总觉得没办法真正表述出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感受。没眼人是讲一群没有眼睛的人的故事的,书的印刷和设计,我都很喜欢。纸张很舒服,柔软而脆弱,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变旧、变脏,适合放在书包里,走路累了,在商业街的某个角落,忘记吵杂,看一段。线装,不怕反复翻阅,认真的书,没有胶装,干净利落,可以整本书摊平,设计者是真正读书的人,知道我们这群蠹虫心意何在。不会无奈的读到最后,整本书支离破碎。不知道一个浓妆的女人会叙述这样的故事。我不太喜欢女人浓妆艳抹,至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觉得穿着精致,生活细腻是我能接受的,那些在八九十岁依然穿着旗袍保持身材不变形的女人,一直是我心目之中最为倾慕的女神。而那些满脸BB霜,一脸网红相的女人,就让人着实倒了胃口。淡妆是对自己好,浓妆是不想让人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不坦荡的人,不可能有好的作品。所以我忽略了亚妮。在看这部作品之前,我对亚妮没什么概念,至于所谓的名头,更是没有任何印象,亚妮的有些照片让人不悦,眼角眉梢,过重的化妆。读到后来,也便理解,亚妮的生活轨迹,需要这样的妆容。故事很大,也很小,这样一群没有眼睛的男人,为了生计,在山里奔走,生活的疼痛,几次三番触动心中最难受的那个角落。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每次进山,都能见到生活在边缘的人,这种生活,并不鲜见。但是么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重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和生活,为什么会有城里和农村的区别,只是问来问去,完全没有答案。亚妮的故事里,偏偏给了这样的答案,那些始终不愿在城里生活的灵魂,那些虽然漂泊却依然眷恋土地的人们,就这样在亚妮的故事里,活脱脱的跃然纸上。还有那些想走走不了的人,那些想活着却离开的魂,亚妮就这样带他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女人灵魂最深处的庞大以及深刻。书看完的时候,我大约有两三天不想再看别的东西,太多东西需要消化。太多事情需要想,而这些,我想正是亚妮想要我们反观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经验以及想法。而亚妮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重新看她,这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妆容下,坦荡的灵魂。

历史烟尘中的没眼人

作为一个山西人,虽然对山西没有太多的依恋感,但每每遇到与山西有关的事情,还是会心动,忍不住了解一下。不久前,一名同事说找地方玩,最好是有点历史感的,我随口说可以去山西。她说,山西几个有名的景点都去玩过了,整体的感觉还不错,但,她小心地说(知道我是山西人),就是总是感觉有点土。其实她多虑了,我自己也很清楚,包括许多去过山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那确实就是土。山西的土,和北京飞沙尘暴时的土不一样,不是浮尘,是黄土,抹去了似乎还会在;不轻浮,反而厚重。山西的土,甚至不是现实中可见的土,而是压在人心上的土。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只要去过山西,见过那些大大小小的景观,都会感觉到呼吸中的那一丝凝重。山西的土,不止是土,是积累千年的历史的烟尘。山西由于地理原因,东西有山,南有黄河,北接塞外,与外部交流不太容易,尤其在古代,所以并不是建设大型城市的良好区位。历史上没有在山西建都的大王朝,也没有特别厉害的诸侯王再此立业。凡是从山西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在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很少有再回来的。因此也无需和外界频繁交流。所以山西整体比较封闭的。这种封闭,造成了一种时间的停滞。时间在山西变成了黄土,一层一层累积下来,很多时代的景观也静静地蹲了千年。而生活在山西的人们,也习惯了这些了景观,习惯了这些黄土,身上也带着时代呼吸的遗迹,看着许多景观和自己一起复归尘土,就像看着太阳东升西落,花开花谢。山西之外的人,尤其是对历史或者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只要接触到了山西,就会被吸引,被震撼。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景观或文化,就这样肆意地放着,似乎没有想着去收藏、去保护。文物或文化的保护意识,可以专门通过去教育去提升,但世世代代的惰性很难改变。这种惰性,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见惯了沧桑变化的淡然。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心怀感激。就像亚妮倾力十年,为左权没眼人所做的。在《没眼人》一书中,我们能看到山西的一个剖面。这些没眼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在山中唱着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辽州小调。他们有着现代的烙印:据说给八路军当过情报员,一直保留着讲纪律、打背包、开会之前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习惯。但他们一开口唱,那便是另一个世界。用亚妮的话讲,那是神的世界。他们能不能接触到神的世界,我们不知道,虽然老屎蛋算卦极准,甚至能准确预知自己去世的时间。我们知道的是,某些历史的烟尘落在了这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中、这帮没眼人的身上。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早已逝去的世界中的中国文化气息。这些人生活在现代的左权,离我家乡都不远,说着让我感觉很亲切的方言。他们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但并不为其所扰。他们的行事方式,总是出人意料,但又让人赞叹。在亚妮的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各种让人忍俊不禁或热泪盈眶的场景,让我们对这些人肃然起敬。与山外世界的接触,总会让一个封闭的世界发生极大的变化。就像亚妮的《没眼人》开始时提到的羊倌变成了一个见面敬军礼的现代人。这种变化很难说是好是坏。一方面不能因为想保留文化就让一些人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接触让人脱离封闭的环境后,一些文化必然会消融,就像没眼人唱的辽州小调。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保留一些影像资料,而这些人终会消逝,且无后来人。他们负载的文化和他们一起消逝,消逝得庄重,有尊严,就像肉三和屎蛋,坐着,安然而逝。--------------------------------------------------------------------------------------------------------如果愿意做关于读书方面的交流,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坐观堂闲读记

眼亮者更应心亮

前两天看完了《没眼人》,中午到货,晚上就看完了。很久没有这么迫切地看完一本书。内容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十年跟拍一群出没在群山中的“没眼流浪艺人”,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而这本书是故事里的故事。这群活在深山中的没眼人,其实也并不超凡脱俗,他们想赚钱也想娶媳妇,他们有爱着的人也有牵挂的对象,他们之间一言不合也会吵吵嚷嚷。但是他们不偷不抢有情有义地靠技艺生活着,他们会奉献自己的积蓄帮助别人走出大山,在先天恶劣的条件下,坦荡生活本身是值得尊敬的事。而他们在离世之前,最大的愿望都是下辈子,做一个亮眼人。我们生来理所当然拥有的可能是有人一辈子求不来的。有个没眼人说,眼没了,心就亮了。但眼没了和心亮了不是因果关系,是一种更为难得的得到。我们有一双亮堂的眼睛,生来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看到和感受更多,学习得更快,更应该有一颗亮亮堂堂的心。才不辜负。 电影还不知何时放,希望这部电影可以顺利上映。

【拾光书屋(书评)】 无眼心明

那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阳光,没有五颜六色。我们都已经看到厌倦的寻常景色,他们只能通过想象去“观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他们就是那群拄着拐杖,走街串巷卖艺的盲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不注意的角落,艰辛的寻找自己的生计,在没人关注的时候亚妮发现了这群特殊的人,在听说了从抗日战争开始就为八路军谍战服务,被山里人称为“没眼人”的奇特队伍里的故事之后,决定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那个群体,可以让他们不那么辛酸。并且这一决定整整持续了十年,而且至今都在拍摄他们的故事。首先要对亚妮致以敬意,当在电视台里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放弃名利,去关注那样一群没人关注的人,在现在这种浮躁一切向钱看的年代,一个女人能够做出这种决定,确实令我们这些男人汗颜。而这本十年磨一剑的书也是难得的好书,我甚至不敢一口气读完,想要慢慢品味这些在繁华都市之外厮守着自己的家乡的人,当一个羊倌在歌唱比赛上一唱成名之后,那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亚妮想要给他做一个专访,想要让人们了解这种生活在中国农村里的原生态唱法歌手,不料,反而发现了一村的歌王,以及被他们称之为八路的没眼人。这些“上天不要的人”由11个盲艺人传承组成,以流浪卖唱为生,在石老爹讲诉的故事里,没眼人从抗日战争开始就为八路军谍战服务的故事,如今的没眼人是当年那支没眼人队伍的徒弟,虽然早已与八路无关,但是仍然保留的一些规矩仍然带着八路的习惯,比如打铺盖,比如兑工分时候按照民主集中两步走,集体背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仍然保留下来的细节证明他们跟当年那支八路队伍割扯不断的联系。他们年年在太行山沟里的1700个村庄流浪,落地谋生,仰头望天。老乡们管饭,他们管唱,就这么过,不变!我印象最深的没眼人里面老队长屎蛋,他不仅是参与过送谍报的那批没眼人里面仅存的以为还在世的,更是现在这支没眼人队伍规矩的守护者,七天说屎蛋,你看屎蛋,一只脚都踏在棺材板上,还照守规矩,尿壶随身背着,尿到了都撒在尿壶里,再找个背人的地方去倒,从不随地尿,烟灰也是,就往嘴里送,从不随地扔,你们城里人都及不上那老瞎子文明。喇叭咧咧大嘴跟我揭短,狗屁文明,屎蛋就是从小被人嫌弃怕了,被人骂怕了打怕了,只要能吞下肚的东西都吞下肚,他就是条狗,野狗。转而又讲,这条野狗是个人物,老乡都认!看到这句话总有些莫名的心酸,他们并不欠别人什么,甚至还为共和国成立做出过贡献,到头来反而被人待如野狗。在匪夷所思的没眼人世界,在层层揭秘之中,我们看到了一段闻所未闻的战争与和平的传奇,看到了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生命一种生态蜕变的诘问。

沉到故事里面就好

几天前去了一趟凤凰,觉得这书挺好,便把它留在了那里的一个小小青旅,楼下是杂货书店,经常有行走在路上的人,在那儿一待,就是一整天。我想,未来可能会有某一个人,在那个有时光味道的小书店里,翻开这本书,收获一份难得的感动。书店的老板说,现在这个社会,往往忽视了盲人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身体上的残缺,但是他们很多人,比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心里更加似明镜。然后还说了他认识的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在特殊大学里面上学的大学生,男生,正常生活基本没问题,还在尝试做生意,甚至在炒股方面,也是他人所不及的。然后感叹,如果他眼睛能看见,该是聪明到什么地步了!我说,如果他眼睛明着,可能就不会这么聪明了。就像屎蛋说的那样,“眼没了,心就亮了”。一双明晃晃的眼,不一定有一颗亮堂堂的心。世上人心,多少是有混浊污秽的。书的前半部分是在介绍这一支没眼人队伍,11个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只是那几个人的故事太过辛酸,不愿相信自己的眼,让人看了直叹,这不是在拍电影呀!这是活生生血淋淋发生在这座山里的故事,是热乎的,是贴近我们生活又似乎遥不可及的生活,是发生在上个世纪鲜活到这个时代的残存的印记,是不多几十年就要随着当事人入土的残念。我不喜欢他们的故事,因为太残酷了,看过后,心里面是压着的,但是这种故事,因为它的真实,可以直击人心,所以也让这本书,有了很大的读下去的价值。书的后半部分讲了亚妮拍电影的故事,亚妮这种人,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羡慕的人,有了要做的事,带着自己的情怀,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无畏向前,现代社会,这种人,又有多少呢?更何况她投身的事业,是艺术性的,可以谋得的利益,也是极其有限,即使有这本书的出现,《没眼人》的电影上映,收视率想必也是不会太乐观,因为大的市场,是被浮躁化了的,真正沉心下来做艺术,欣赏艺术的,也是没有多少了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好像是在读莫言的小说,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倒不是不相信作者,只是有一些东西太过神秘,我也分不清是真,是假,是小说,是现实。就像屎蛋的算卦,这样准,好似预料到将来一样,就像坟头上纷飞的白色纸片,似乎灵异事件,让人觉得虚无缥缈。但真实虚幻本就难分,我也不愿意去费心去想了,沉到故事里面就好。

十年采风·细雨润物

《没眼人》通过亚妮在中国西部太行山深处的发现,用10年时间的跟踪纪录拍摄,讲述了发生在一支从抗日战争开始就为八路军谍战服务,被山里人称为“没眼人”的奇特队伍里的故事。这支队伍,由11个盲艺人传承组成,70年来以流浪卖唱为生。没人知道那些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调,其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就保全在没眼人队伍里;没人知道这个与世隔绝的族群,如何在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中爱恨;没人知道这些“上天不要的人”,有着怎样极其另类的活着和死去的轮回世界;而那些亦真亦假的故事或传说,包涵战争悬史,关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生命一种生态蜕变的诘问。我们将穿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没眼人世界,在层层揭秘中,看到一段闻所未闻的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揭开一个全能主持一姐“神隐”十年的传奇经历。亚妮,国家一级导演,浙江卫视《亚妮专访》栏目制片人,一位集主持、编导、制片人于一身的当红全能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然而,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她毅然离开了这个岗位,开始做起了没眼人的纪录片。这一做,就是十年。▎一挥鞭,一声唱,让她闯进一个“没眼人”的世界 ▎没眼人,传说,“二战”期间,在西部太行山深处,有过一支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所有的人全是瞎子,但太行人管这些人不叫瞎子,叫没眼人。没眼人流浪卖唱为生,踪迹缥缈。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档案、没有记录,只存在于老乡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中。他们在太行山卖唱,行走于茫茫大山,却保存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2002年,亚妮为浙江卫视的一档节目采访“羊倌歌王”石占明,来到山西省左权县,石匣乡红都村。拍完离村时,亚妮突然听到一阵嘹亮的歌声,原来旧祠堂的戏台上,一群盲人正坐在铺盖上唱歌。如此独特的声音和欢快的旋律,竟让她失声痛哭。从此她放弃晚礼服,同11个“没眼”男人在太行山流浪,开启了一段她毫无设计、淬砺心志的跋涉。10年跟踪采访拍摄,亚妮已经经历了几个没眼人的离世,她成为这 11 个没眼人队伍的完整鉴证者,她为他们拍摄电影、著书,希望通过这些讲述,记录下一个族群、一段历史、一种能让现代人回归和冥思的过往,并用“没眼人”命名书和电影,希望这个词能勾联历史、能触摸乡土。10年后,亚妮带着新书《没眼人》归来。2016年,6月23、24日,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及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分别进行了两场以“亚妮和没眼人的故事”为主题的活动,在介绍亚妮新书《没眼人》的同时,11个没眼人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王为念和崔永元分别担任两场活动的嘉宾主持。据悉,《没眼人》目前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无关怜悯,只有震撼 ▎亚妮:我想带出山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族群、一段历史、一种让现代人回归和冥思的过往 2015年的大年初一,亚妮从杭州赶往太行山,目的地是一个叫左权的地方。几千里地,这个女人只为和11个流浪卖唱的盲男人吃个年饭。这11个盲男人就是传说中的没眼人。他们管亚妮叫“杭州女人”,信任她如大家长。“杭州女人”不仅拍他们的故事,跟他们同吃同住,还帮他们解决难题、实现愿望……十年时间,她觉得没眼人身上最让她感动的是认命,这种认命是积极的,是通透的、豁达的。不管再卑微的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痕迹的权利。亚妮介绍自己的这本书无关怜悯、只有震撼。在两场活动中,她都分享了肉三的故事,肉三已经去世了整整七年。肉三所谓的家,是他姐姐的家。姐姐叫喜籽,她一个人养了6个瞎男人,包括肉三在内的6个弟弟,一个舅舅,她男人带过来的小叔子和她自己的不但瞎还傻的一个儿子。5个瞎男人春天出去卖唱,冬夏全窝在家里,吃喝拉撒都由喜籽操持。她男人活着的时候还好,怀上第二个儿子才三个月,她的男人就死了,6个瞎男人的地都得归她种,日子是真的苦。但尽管如此,她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那样子给亚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眼人的那种善良,简单,淳朴,让亚妮几度落泪。亚妮说,没眼人面对死,不是恐惧,不是结束,他们认为是从这个世界走向另一世界,是一个欢快的事情,没有悲伤。没眼人眼里没有光,但心是敞亮的。而我们看似光鲜,但其实未必有他们明白和快乐。就像屎蛋说的那样,眼没了,心就亮了!▎坚持,从百十号的摄影组到孤身一人 ▎亚妮用10年时间跟踪纪录拍摄,2006年,她开始以左权盲人宣传队为关注对象,创作电影《没眼人》,一干十年。电影还未问世。拍着纪录片和电影,押房子、找贷款,倾其所有,花了几百万元,录下500多小时的影像素材。这个活儿一接就是十年!卖了房、借了债,只为更多的人知道左权盲艺人的故事。只是前几年,她都是带着百十来号人的摄制组,这一次,她孤身一人,因为电影拍到末了,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的杭州女人,几近倾家荡产。为了心中的那部电影,她放弃了一切,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身边三个人先后去世了,包括鼓打得最好的“肉三”,他病死前,万分遗憾地说:我是等不到你的电影了。几乎每个“没眼人”都在盼望着,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尊严的绽放。在山区,亚妮晚上有时不得不和“没眼人”睡在一起,他们都是光棍,长年不洗澡,身上的臭气令人窒息,偏偏亚妮对气味异常敏感,她连农村厕所都进不去,然而,她忍了下来。“那片净土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上瘾。”每隔一段时间,亚妮就会深深地思念那里,迫不及待地要飞向那里。因为在那里可以大声地去笑,可以为自己而歌唱。在那片现代文明尚未侵入的世界里,人人都是那么快活,只要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觉得很满足,他们对着天空自由地歌唱,高兴也唱,伤心也唱,没有人旁观,他们只为自己。他们还没有学会尔虞我诈,不会为职称、荣誉、金钱而穷凶极恶,他们没有假面,他们的笑发自内心,异常单纯。▎在黑暗中聆听光明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胡琴琴你就开花/咯吱吱你就响/父母养育我费心肠/兄弟情难忘 /就像没眼人所唱的这首《桃花红杏花白》欢快的旋律一样,生爱恨死对他们而言,总是那样的快乐,通透。亚妮说,有人问我拍没眼人的真正动机,其实十年前没有,十年后也没有。我只想留下那些被称为非遗的歌,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下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四千多年前,一个叫辽的地方在供奉祖宗的祭祀仪式上,有一种手足舞蹈的吟唱,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当地娱乐的小调,称辽州小调。小调古老的曲牌曲目口口相传,很多歌山里人不仅倒背如流,内容还可以因时遇事现编随卖。一场唱,经常就是娱情议事的会;几声吼,就是解闷消愁的药。那种乐趣就像水和阳光,自古缠在他们的日子里。到了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又零二年,一个叫左权的将军,为抗击日本侵略,牺牲在那个地方,辽州就改成了左权县,辽州小调改叫左权民歌。没眼人唱的就是这些流行于太行山的小调,而且只唱这些。“盲宣队的队员们大都孤身一人,没有成家,有的甚至没有亲人。相同的命运和爱好让我们聚在一起,成就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成就了一种对歌唱的执着。”亚妮说,他们的歌唱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命本身。农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了,没有人再愿意跟“没眼人”学艺,现代化正在改变这里的一切,包括纯净的心灵。世世代代的向天而歌,渐渐成了“文化馆民俗”,而“没眼人”们正悄悄退出历史舞台,仿佛从没来过。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有观众问亚妮,后悔过吗?亚妮说,在拍摄期间爸爸病危,七天之后去世。当晚,她坐在殡仪馆父亲的灵柩前守灵。空空的脑海,飘着的竟是没眼人的歌。她父亲是打游击出身的老革命知识分子,曾担任宁波日报社的社长和总编。这十年中,为没眼人,亚妮把女儿扔给了父母,还花掉了父亲积攒多年的二十万元的稿费。父亲没有一句怨言,这更让她有种罪该万死的感觉。她说,如果再次让她在没眼人和父亲之间做选择,她一定选择父亲!父亲火化的那天上午,七天来电话,他说他们为亚妮父亲唱了一天一夜的歌。那歌,飘了那么远的路,从西北一直飘到东海,飘到守灵的那天晚上,飘进她的脑海。于是,亚妮又感动!两种情感纠结在一块,她说她已经不知道是否后悔,只知道拍摄好这部电影,才对得起父亲。▎崔永元:她是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有心人 ▎崔永元:中国不缺女明星,也不缺女主持人,缺的是亚妮这样的人!崔永元在北大讲堂谈 “没眼人”的新书,“我一口气看完,半夜给她发短信,说写得太好了。真正是“山村野曲,直抵人心”。“我和亚妮姐非常熟,因为她是我们主持的前辈,年龄虽然不大,我们以前是看她节目的,后来我们也做了这个行当,她在这个行当做的特别优秀。我不知道用什么来衡量,比如做过多少节目,是什么样的收视率或者得过多少奖,这个亚妮姐全都达到了。但是她最辉煌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岗位,就开始做了没眼人的纪录片,和他们一起做了十年。我觉得十年对一个人,对一个主持人,对一个女主持人来说太长太长了,这十年她一直在拍没眼人的纪录片,拍他们的电影,还写了这本《没眼人》的书,时常会有一点她的消息,这些消息有时候会让你特别高兴,就是她又拍了多少素材,有时也会让你特别难受,我知道她把自己的钱都花没了,变成穷光蛋了,但是她自己觉得很幸福,很荣幸。”崔永元在北大讲堂谈到冯骥才先生记载中国消失乡村的速度,乡村聚落一个个的乡村大概每天消失100个,很多这种乡村的习俗、文化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有一天没眼人的这些艺术也会消失,伊玛堪也会消失。乡村群落、民俗文化都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机体的组成部分,没有什么有用或是没用。终会有一天,这些一丝一缕的丢失,会造成文化的遍体凌伤,会让一个民族显得丑陋不堪。我们应该对每一个民间艺术的种类充满感情,发自内心的维护他们,让他们存在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像亚妮姐表示敬意,因为中国实在是不缺女明星,也不缺女主持人,缺的是什么呢?缺的就是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有心人。亚妮姐做到了!走山的盲棍声,穿过岁月,依旧响在太行的沟沟壑壑;阳光般通透璀璨的歌,仍然腾挪在无尽连绵的山峦;自由无欲的笑,就着千家饭,裹着淳朴快乐的日子…所有,窜起的不仅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更是点亮渐渐暗去的人性光芒、唤醒本原欢乐的神话。全能主持一姐在当红时期消失十年,去拍一部纪录片、写一本书,卖房、欠债,这是需要何等勇气和智慧。更确切的说,她更是为了信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亚妮让更多人看到了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到了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她带出山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族群、一段历史、一种能让现代人回归和冥思的过往!

情怀泛滥的时代,纪录电影的正确状态还是真诚

——《没眼人》 文/塞北1573 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从屏幕上消失了十年,拍摄山西左权11个没眼人的故事。前段时间,朋友圈、微博几乎被这本书刷屏。 作者亚妮,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很熟悉,回顾作者的一路,可以发现在这之前可以用“馅儿饼一张接一张的掉到头上”来形容: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她陪别人考浙江电视台,自己却被录取;又是凑热闹,就被选上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丹凤朝阳》的主演小凤;稀里糊涂地被《红楼梦》剧组选中,却决定出走,参演苏里执导的故事片《点燃朝霞的人》;后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栏目《亚妮专访》;导演、编剧、知名主持……直到她开始做《没眼人》,“跌摸滚打”十年时间,四处筹资金,抵押房产,在太行山里和这支队伍朝夕相处,最后成了他们嘴里的“杭州女人”。 因为羊倌石占明的故事,而引起了寻找和纪录的欲望,作者亚妮开始了这场没眼人的纪录,也是这本《没眼人》的主要内容,和书中讲到的拍摄一样,书本身也是纪录,记录了电影背后的故事。感动我们的是这11个主角:他们全部都是瞎子,有的是先天有的是后来才瞎的,太行人管这些人叫“没眼人”。他们以流浪卖唱为生,穿越了一段二战期间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纪录的是这11个没眼人的现在。每人杵着盲棍、背一个打包好的铺盖,上面挂着洗刷干净的尿壶,这些就是没眼人的全部家当,铺盖要留着,死的时候用来陪葬。他们平常走山演唱,只唱太行小调,我去搜了听,一种地道的西北糙味,原生、朴实,像从前那种坑坑洼洼的老墙。 由这11人产生的关于人性的关怀和人文的追溯,让人反思。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群没眼人,文明在这个地方的断层,使之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更得以延续,比如送葬,走棺,甚至他们偶尔的“打水”,土语夹杂着黑话的日常,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些民俗遗产,是真正独特而宝贵的文明。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淡,和对于眼睛的渴望,在书中表达的悲怆凄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唯有萦绕山里人间的情义能在这残缺的生活里带来一些慰藉。像念念,像养活了6个瞎男人的肉三姐姐,决定要回山里的博士... ... 从残酷中触摸到最简单的生活本质,“终于明白世上的憾事十有八九都是好心酿成”。 其中很酸楚的补亮、七天和亮天的故事:补亮,是念念和没眼人队长程贵捡来的,亮天的妹,七天的姐,也是童养媳,为了补七天的光亮。哥哥亮天是有眼的,大学毕业后在太原打工,亮天又给补亮找了份工作,二人在太原讨生活。后来攒了几年后,亮天决定去北京,补亮要回山,临走那晚,两人终于说起了他们之间,亮天意识到他对补亮的爱,补亮心里放不下七天,而当她回去后,七天却让她走。最后,补亮嫁给了梨花河村的一个羊倌。“落下的花瓣还在,红红的像你的腮,只要这春天还桃杏开,你就藏在俺的怀... ...”骨肉之间,爱情之间,补天的命究竟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认不认命在面对这些真实的残酷的时候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让人感动的还有亚妮本身,从书中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这场纪录其中付出了多少,时间,资金,人力,心力,十年间,没眼人去世了3个,再也看不到电影。而电影还未上映前,书的横空出世在先,心里来说还是说不清的揣测,像10年魔戒,12年大鱼海棠,情怀被强行安利后,待到看作品本身时就不够专心,有所权衡,不过这些也只有等作品出来才有答案。 而不管怎样,这十年的坚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诚意十足。十分认同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这是一个绝对另类的群体,有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有极其独特的活着和死去的轮回世界,不直接深度进入这个世界,不滚在一起吃喝拉撒、插科打诨,那就是雾里看花... ...”这是所有纪录电影该有的状态。很多人吐槽现在的烂片横行,炒情怀和卖IP成为最大的宣传,却拯救不了粗糙的本质。只是越是这样的环境,像亚妮这样真诚踏实的纪录也更显得珍贵,少一些情怀消费,多一些蛰伏探究,毕竟作品本身优秀才经得起宣传。 最后,愿每个没眼人下辈子都有双好眼。2016.8.5

每一个没眼人,都有一个浓到化不开的故事

春天的时候,每天下午坐班车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总会看见一个一瘸一拐的男人紧紧的拉着一个看不见的女人过马路。两个人穿的破破烂烂,又矮又瘦,走路很慢,有时人行道的绿灯已经转为红灯,而他们还没穿过马路。但是男人一点也不紧张,仍然紧紧的拉着女人的手带她慢慢的走。那种关心、呵护,那种温馨和爱,每每看见都忍不住让我好奇,这两人的组合有着怎样的曲折和相依为命,有着怎样的感动和深情……看到《没眼人》的封面和介绍,恍惚间想起了那个被瘸腿男人紧紧拉着手的瞎女人,但是我知道《没眼人》里肯定有比他们更让人动容、震撼的的人和事,事实真的如此。没看完一个篇章,了解没眼人的故事,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似乎有些无法释怀。总是喜欢默默的在黑夜里睁大眼睛回忆着每一个人的故事、思索着他们的信仰和生活,体会着他们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亲情和爱情。不得不赞叹作者的伟大创举,能让我们了解这群特殊的人,让我们感受着他们那种极其另类的活着和死去的轮回世界。《没眼人》讲述了太行山中一支没眼人的队伍,11个没眼人,年年月月行走在太行山沟里的上千个村庄,以流浪卖艺为生。在这个特殊的队伍,不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每一个人还都有一段让人伤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作者通过平实的记录和讲述,一个个关于没眼人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故事便呈现在我们眼前,真实而遥远,震撼而伤感。每一个没眼人,都有一个关于失去眼睛的故事。故事中的11个人,无论是天生就看不见的肉三、天和,还是后来失去眼睛的七天、屎蛋、喇叭等人,每一个关于眼睛的往事都犹如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在当事人看来已经化为淡淡的往事,他们坦然接受,但在我们看来这其中有多少艰辛和无奈。七天的故事曲折、惊险而动人,因为他的眼睛,妈妈差点在他出生7天的时候害捂了他;而喇叭是因为小时候和解放打架被糊了一把沙子,而光明是因为在外地打工时喝了假酒……这11个没眼人,每一个失去眼睛的过程、接受自己是没眼人的过程,再讲起来可能也不过给别人听的一个故事。但是听者有意,细细思来,那是怎样的一个哀伤、心碎和说服自己接受的漫长痛苦过程。就如光明一样,他去过北京、广州打过工,最终因为喝了假酒了失去了双眼,他的老婆带着孩子跟别人跑掉了。他刚入队的时候天天哭,还没问话便开始大哭,那种心情和处境,想想都觉得心颤……我们常常感叹老天的不公,因为他给予每个人的多少都不同,我们总认为他给别人的比自己的多、比自己的好。但是相比于这些没眼人来说,我们实在已经很幸福了。面对老天赐予的东西,他们坦然接受,仍然积极努力、真诚乐观的生活着,而我们在却总会抱怨老天、社会的不公,让我们得到的太少。每一个没眼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那么真,那么让人动容。这11个没眼人中,文中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但是每一个人的故事却是那么的让人感动,那种纯净美好、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亲情、爱情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多么不可求、不可得的美好。屎蛋积攒了五十多年的两千八百六十四块七毛钱,交给了他记挂了一辈子的疯女人二梅;一心想生有眼人的念念,在生下儿子七天后发现他是没眼人时,曾起心结束他的生命,本就不忍下手终因大儿子亮天的一声大喊放弃;肉三的姐姐喜籽,一个人养活着6个瞎子,但是面对这些不可思议的重担,她默默承受这一切劳苦艰辛的那种淡然;在喇叭和旺香相互撕扯的的爱情中,旺香在选择喇叭和自己丈夫时的为难、纠结和那些眼泪,离开之前和他一起逛街,把手里的400块钱推来推去;没眼人带着已经逝去的老队长程贵的小号,几经周折终于站到天安门广场“听”升旗了却他的夙愿的庄严;一直喜欢这光明的桃花,在见到没眼的光明后主动照顾他并且大骂解放的情景……这一切的一切,真实到让你心颤,真实到让你觉得有些不可能。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他们依旧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轨迹,他们没有因为看不见就一直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他们对于亲情、爱情的那种理解和付出,超越了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每一个没眼人,他们都有着善良、积极、真诚淳朴的心。看《没眼人》,看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想到更多的是他们的缺陷和他们所经受的那些苦难。他们走街串巷赚钱是多么不易,老队长屎蛋攒了50多年,也不过攒下了2800多块,但是为了亮天能出去上学,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凑了1200块的血汗钱给他;在天安门听升旗的时候,一群人向着天安门的城楼跪下了,报了生辰八字后,一排人齐齐的向地上磕了响头,求毛主席下辈子都给双好眼睛;一生下来就没眼睛的肉三,他的好脾气,在队伍里任谁、怎么骂,他都不怒,天生好脾气,好到甚也不愁,成天一脸的笑,死了人也笑。在拍过河的戏中,他的一只脚穿的鞋因为踩进了冰窟窿冻成了冰疙瘩,他还是一副笑,婴儿一般,换上新鞋以后马上觉得分外幸福,一点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肉三的外甥—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在舅舅的葬礼上沉默寡言,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但是回到家里只说家乡话,读书为了舅们,上博士学眼科也为了舅们,毕业以后依然坚持要回家乡……这每一个篇章中的每一个人,在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同时却还为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无私付出,让你真切的看到处在这个特殊群体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的坚韧和沉重。他们所为、他们所想可能让人无法理解,甚至做出的某些事情也根本不合我们的逻辑,但是却正是因为他们的善良、淳朴,才让我们感动到一塌糊涂。整本书里,我比较喜欢肉三,一副红光满面肉嘟嘟的脸,却每每被笑容霸占着,一看见他,整个人都觉得心情好了!就如作者所说:“看着肉三的笑,世间没有仇怒,天下一片祥和”。每一个没眼人,都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有点传奇的味道。虽然在我们看来,用自身的条件去衡量,总觉得他们处于苦难之中,但是相比之下,我们不一定比他们快乐,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可能不如他们乐观看得透。他们对生命的感悟直接而彻底,他们不遮掩,他们没有遥不可及的欲望,他们简单而快乐。因为: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坦荡荡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亚妮说,“我见过的没眼人共11个”

亚妮说,“我见过的没眼人共11个”七天:37 岁,生性淡泊,从来与世无争,是没眼人的主唱、现任队长,又是唢呐、胡琴高手。七天是有过眼的,只是有过的时间不长,而他有眼到没眼的波折,以及他一家与没眼人的牵扯,正是串起我电影的线,自然他后来就成了电影的主角,自己演自己。屎蛋:77 岁,没眼人的老队长,主吹笙,兼打鼓。老头胆小,但吹打说唱数他本事大,尤其是词编得好,遇事逢人,信口就来。可这本事也害他差点丧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乡革命委员会让他编唱当时的中央文件“十六条”,老兄唱着唱着就唱歪了,成了酸曲儿,被造反派打个半死不算,还在他脖子上挂了块“反革命”的黑牌,挨村游斗。以后只要政府的人让他编歌,他都死不开口。装了一肚子的老歌,那种听了让人痒痒的酸曲儿,到山旮旯里,或跟你熟了,知道你不会告发他,才会唱。老头还有一绝,卜卦,极准。喇叭:30 岁,一落地全村都听到他震天的哭,像安了喇叭,就此得名。喇叭有个外号,叫“秀才筒子”。“秀才”,是指喇叭上过学,一直上到高一,又是没眼人里的多面手,唢呐、二胡、笙,弹唱吹拉样样精通;“筒子”,拿屎蛋的话讲,是指他一根肠子见屁眼的直性子。喇叭打小跟同村一个叫解放的人厮混得几乎拜把子,可他的世界却是因为解放,在15 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后,就彻底黑了。那年解放和喇叭各领一帮村里的娃在河里头玩“打鬼子”,打到后来两帮娃真打了起来,结果解放一把沙甩糊了喇叭的眼。喇叭不停地揉,越揉越糊,越糊越疼。入夜他爹让他盛饭,他就在灶台摸开了,还嚷着点灯,他爹才发现喇叭瞎了,抄起砍刀要追出去杀人,喇叭娘跪地求了半宿才歇事。后来修水库,解放炸断了半只胳膊炸瞎了眼,喇叭的爹只说了一句话:天意哩。解放:大概60过半,不知道爹娘,只知道解放那年有户人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解放。解放精明算计,25岁前是有眼的,还当过两年的村长,后来养父母死了,他的眼瞎了,就跟了没眼人。解放天生跑调,不会唱,只能拉二胡,二胡又拉得唧歪,屎蛋嫌他笨,有点瞧不上他,可那回屎蛋唱歪“十六条”被免了队长,接替他的就是苦大仇深、根红苗正的笨解放。跟解放掐的人是喇叭,就因为那个夏天造下的孽。光明:40岁,不知是先天内向还是后天苦难,沉默寡言。光明进队最晚,主拉胡琴兼全套打击乐。他30岁前有一双明亮的大眼,去北京、广州打过工,拿他的话“甚也见过”,拿没眼人的话,是个上过场面的人。肉三:49 岁,大名陈喜兆,因为280 多斤肉,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从来都是肉三,大名没人叫。肉三天生没眼,耳音奇好,队里各种乐器定音,经他的耳,逃不过一丁半点儿,外号“肉音器”。肉三的绝活是鼓,只要是鼓,没人打得过他,所以也称鼓王。肉三好酒,别人随铺盖背尿壶,他背酒壶,尿到了总是随手抓,可他的尿长,一泡下去,别人就别想尿了,所以谁都不愿把尿壶借给他,为这肉三没少挨骂。只是任谁、怎么骂,他都不怒,天生好脾气,好到甚也不愁,成天一脸的笑,死了人也笑。跟他形影不离的人是光明,后来肉三胖到得肛瘘,得有人收拾他的屎尿,只有光明肯干。招财:25 岁,3 岁得了场病,眼再也看不见了。8 岁那年过了年,他爹买了把笙,把他送到屎蛋跟前当学徒,可留了不到一个月,哥们不吃不喝在地上打滚,咋到哑,还是那句,是个人就不干那活儿。屎蛋把他送回家没几天,他爹又把他送了回来,说,不学就往死里打。屎蛋把看家的本事都拿出来教他,到我走进没眼人的时候,招财已经把笙吹得不在屎蛋之下,也是唱曲的一把好手了。小子白白净净的一张俊脸,又特别擅长用假声扮唱女人,小辫总说他,投胎时走岔了道。小辫:42 岁,为了避灾,从小家里给他梳小辫当女娃养,由此得名。小辫厚道勤快,勤快得没他歇下的时候,也属“走岔道”的那种。他主弹三弦,先天好嗓子,加上唱功细腻,和招财搭伴唱夫妻,能把人唱掉了魂。眼镜:61 岁,细心好面子,梆打得好。他的一只眼模模糊糊能瞧见点东西,所以到哪都是他打头,队里算账、去村里要钱也是他。眼镜原本有双好眼,17 岁就当了村里的会计。可那年学大寨,村里村外折腾,花冒了集体的钱,有人赖他贪污,哥们上了火,白条黑条一张一张捋,算盘拨拉得手抽筋,熬了三天三宿,吹瞎油灯后,眼再没亮起来。过了19岁,家里给他说了个比他大15 岁的寡妇,还带了三个娃。寡妇上门那天,没眼人去唱,唱完他就拽上屎蛋跑了。眼镜是有大名的, 叫邓三顿。邓三顿?这谁取的名?听起来就是等三顿!你想,要等三顿的人,可不就是讨吃的主!然,哥们不管等三顿还是凑三顿,天下面子第一,瞎了四十多年,从不摘眼镜,拿小辫的话说,装!可再装,这辈子就是硬邦邦等三顿的命了。这名和命的照应,有时就这么蹊跷。天和:60 岁,天生没眼,还结巴,但背唱词谁也背不过他,三国、水浒、西厢红楼,能说得上来的戏,给你唱上几天几夜不带重复的。天和就因为结巴,很少发声,队里有他没他,无关紧要。大头:54 岁,因9 岁时在河里炸鱼,炸瞎了双眼,炸聋了一只耳,还搭上齐手腕的一只手,所以啥事都慢好几拍,跟天和好成一双。大头除了打铜铃,唱是他的强项,虽然生来哑嗓,可就像越剧的尹派,顺着沙哑别有韵味,夜里静下来听他唱,会忘了中国还有上下五千年。

作为一个山西人 只想对亚妮说声谢谢

之前并不了解这群人,知道看到中信出版的这个书,在感动的同时特别想谢谢亚妮十年的坚持,让这样一群特殊的盲艺人可以被明眼人关注到,听过他们的酸曲儿~特别触动,这不是来自艺术家的震撼,就是一群盲人用心去唱,听的人便会觉得他们眼睛也亮了。书里平淡的记录着这些故事,但细细品读,确是最真实的感动。我是特别感性的人,喜欢管闲事,还特愿意传播大爱,所以我买了 五本送给了身边做媒体工作的老乡,这么做只是希望可以为他们出分力,也希望从看过这本书后,亚妮不是一个人。

谈不上什么怜悯,你不一定有他们快乐

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写在《没眼人》出版之时(一)因为不了解而生好奇,因为好奇而去努力了解,因为了解而生敬畏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真的是看着亚妮的电视节目长大的。她从来都是身着华服出现在各大电视晚会的现场,亦或者在《亚妮访谈》的节目里。然而,她告诉我说,其实她是一个电影导演,而且是国家一级导演,拍过百余集纪录片……然后《没眼人》的书稿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辗转送到我的手上。一开始有点儿懵,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世界,因为不了解而生好奇,因为好奇而去努力了解,因为了解而生敬畏。没眼人,是一群“瞎子”,传说在抗战期间是一支八路军的情报队伍,但是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档案、没有记录,只存在于老乡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中。他们在太行山卖唱,行走于茫茫大山,却保存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辽州小调作为西部民歌的支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是一群在一般人看来生活在世界最底层的人,他们活着或者死去,原本没有人会关注,尽管他们个个身怀唱念吹打的绝技,以及演绎着各种纠缠动人的人生故事……直到有一天,亚妮像发现了稀世珍宝一样找到他们,发现并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管亚妮叫“杭州女人”,信任她如大家长。“杭州女人”不仅拍他们的故事,跟他们同吃同住,还帮他们解决难题、实现愿望……这个活儿一接就是十年!我会沉浸在没眼人的故事里:老屎蛋把积攒了五十多年的两千八百六十四块七毛钱交给他记挂了一辈子的疯女人二梅时,那一直抖一直抖的手;一心想生有眼人的念念,在生下儿子七天后发现他是没眼人时,曾起心结束他的生命,却又不忍下手的痛苦;肉三的姐姐喜籽,一个人养活一家6个瞎子,面对命运压给她的不可思议的重担,默默承受的淡然;七天和他的哥哥亮天,山沟沟和北京城的不同命运,以及互相无法适应又彼此牵挂的兄弟情义;喇叭和他的旺香那牵扯不清的爱情,为了给养女团圆留住娘,父女俩在树下不断磕头的画面;没眼人带着已经逝去的老队长程贵的小号,几经周折终于站到天安门广场“听”升旗了却他的夙愿的庄严;还有亚妮跟着没眼人走山的时候,晚上,一群瞎子执意为她留一盏他们从来不会开的灯时的温暖…… 从来没有看一个书稿看到几度落泪。(二)我们都想做把金子打磨得更亮的匠人接这个选题,我仍然犹豫了一段时间,一是我的团队并不擅长做纪实文学,我一直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二是,这本书也有可能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我不太确定了解一群山里流浪艺人的生活状态对大众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我问亚妮,你信任我们吗?我们之前没有太多做这类书的经验。亚妮说:我看过你们做过的书,没问题。我问亚妮,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辛苦做没眼人的片子?亚妮说:有时候我也会有困惑,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和几乎所有的积蓄,而且几乎把没眼人最隐私的内心都摆到大家面前了,这是不是理智的行为?但如果我不去记录他们,他们就会消失了,连带他们的生活和这些属于非遗的技艺,那些唱词唱调,那些活生生的故事,消失了多可惜……我是编辑,我一直觉得书于我就好像有生命一样,从选题开始就会跟你产生关联,从生疏到密切,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会不可逆转地流失,而另外一些则会成为编辑生命中的一部分。《没眼人》就成了这一部分。跟亚妮合作是一个既愉快又痛苦的过程,愉快是因为我们有一样的目标,痛苦是因为几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并且十分坚持。十年来有大量的没眼人纪实照片和电影现场照片需要甄选和编辑到书稿里面去,所以我找到了最能信任的设计团队,设计之前开了好几次会,时间前后历经10年,图片的质量差别很大,需要大量的调图工作,但又要调得看不出来调过了,因为亚妮坚持要所有图片保持纪录片的质感,而书又需要保持风格的完整性。每一个认真的作者都会对自己的作品极其重视,这句话多加一个“了”还是去掉一个“的”,这样的小细节,亚妮来来回回改了无数次,对于一些出版规范的修改建议,她会来回斟酌好几天,我理解,写了十年了,临出版的时候,会更加的忐忑不确定吧。改到第十遍的时候设计师崩溃了,改到第十五遍的时候文编崩溃了,改到不知道多少遍的时候我也要崩溃了……其实从读者角度是看不到这样的过程的,不是作者写完就自然成了一本书的样子的,从书的初稿到最后呈现的图书之间,有一个漫长的编辑过程。很多人都说我们出书节奏太快,但其实对于工匠态度的追求我们也没有放弃啊,快与慢,有时候大概只是在情怀之外是否愿意再往前逼自己一步的是效率的问题。(三)老屎蛋说:眼没了,心就亮了我特别喜欢田青老师的话: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坦然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他说的是没眼人的生活状态。亚妮说,我写没眼人、拍没眼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可怜他们,而更想让人们感受这群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快乐自由的状态,我们现代人已经远离这样的状态太久了……作为这本书最初的一批读者,亚妮的目的达到了,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了她一个人不顾一切投入其中所产生的力量和成果。这种力量吸引了好多人来为没眼人努力。给《末代皇帝》做电影音乐、并最早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的音乐家苏聪,为《没眼人》做了电影音乐,他在德国收到亚妮给他寄的近5个小时的混乱的初剪样,便答应了这份差事,多次往返中德,在北京录完了唱和全部民乐部分,在山西绛县录完了鼓,又在德国录完了音效,最后在俄罗斯用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录完了交响乐,所有的步骤一丝不苟,分文不提。音乐完成之后,亚妮进山去给没眼人听。没眼人对音乐是极其挑剔的,他们经常说,没了眼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不是用眼能看明白的。听完苏聪的音乐之后,他们说:苏聪的前世是个没眼人,有眼人弄不出这么好的调调来!这大概是他们能给出的最高等级的评价了吧……还有,贾樟柯是《没眼人》电影的艺术指导。没眼人的老队长老屎蛋据说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每每在亚妮陷入困境的时候给她指明方向,我理解这大概是经历人生沧桑之后所领悟到的生活大智慧。“眼没了,心就亮了”是他的原话。现在,书已经在印厂,而我们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我们还在也还在各种折腾,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完美我们的营销方案,让《没眼人》为更多的人所知。“不管再卑微的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痕迹的权利”,这本书无关怜悯,只有震撼。没眼人眼里没有光,但心是敞亮的。而我们看似光鲜,但其实未必有他们的明白和快乐。我的团队是中信的商业社,除了专业做商业领域的图书以外,我们也坚持用商业的逻辑来做每一本书的销售。我希望不管是《没眼人》的书,还是亚妮之后的电影,都可以用商业的逻辑来赢得读者或者观众的认可,而不是类似下跪这样的方式。亚妮的作品是金子,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金子打磨得更亮,让它的光芒为更多人看到。

她与他们的故事

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杭州女人”。他们,是一群无人知晓的的“无眼人”。因为“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擂台赛”的举办,与羊倌石占明的“歌王”夺魁,以及对“歌王”的后续采访种种缘分,让她与他们相识,有了她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并把“没眼人”的故事记在了书中,留在了影像里。她,就是著名主持人、导演亚妮,为这群“没眼人”写了一本书、拍了一部戏,都叫《没眼人》。说是讲述了11个瞎眼男人的故事,但是涉及的人物却不止这11个人,还有他们的家人、朋友,一切的一切,只为让世人知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世界。在书中,我们知道了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在抗战年代,他们是一支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在现在,他们依旧默默无闻,可以说,如果没有亚妮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让我们知道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也许只有执着如她的人,才能与他们一直接触多年,才能冒着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的风险坚持为他们创作图书和影片,不顾众人的反对,带着支持她的人穿梭在太行山内,终于她成功了……没有辜负支持她的人,尤其是那些“没眼人”们。有人会说,抗战时期支持抗战的多了去了,身体残疾的人也多了去了,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没啥大不了的。其实,不然。作为盲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日寇的残酷,他们临危不惧为抗日队伍送情报,这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要知道,看不见敌人的存在才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书中并没有讲述太多当年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艰难;当代的“没眼人”们依旧不忘当年的传统,一切事务要求的规规矩矩,板板整整,明眼人也许都做不到像他们那般。他们看不见,却情感丰富,将所有收入给亮天交学费;将从来不会亮起的夜灯留给一个明眼人;不管如何艰难,都要完成已故人的心愿。还有他们那独特的唱腔,和信手拈来的唱词,这些都是后人无法享受到的天籁之音,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样的声音会越来越少,希望他们的天籁之音会永远被世人聆听、铭记。

【拾光书屋-(书评)】人生之路梦为眼

人活着总要有点理想,当亚妮看到这个世界阴暗角落里的痛,还有一群人在挣扎,只为能够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在别人鄙夷的眼光里,在被驱赶到繁华之外的一隅间,在乡村山落里寻找生活的方向。故事发生的很偶然,当时只是因为在一个民歌比赛中的一匹黑马的原生态唱法引起了身为比赛主持人亚妮的兴趣。可能她也不会料到当时的一时兴起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正当红的主持人到如今耗尽家产的寻梦人。不仅是她自己,另一位故事真正的领路人,荣膺歌王桂冠的石占明,也因为这场比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没有让他们名利双收,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名利皆抛,一个是更加落魄。相对于繁华的都市来说,这场比赛也许仅仅是他们的一次娱乐,但是对于偏远山村的石占明,这也许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虽然他自己也不敢报得奖的念头,但是最后歌王桂冠到手的那一刻,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在村村都是歌王的家乡,他的那点本事微不足道,但是走出大山带给都市观众的那份新鲜感,不禁让人们眼前一亮,于是人们好奇他是从哪里学的这些,这份好奇促使亚妮走进太行山里,发现了一群意料之外的人,也是在哪里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七天、屎蛋、喇叭、解放、光明、肉三、招财、小辫、眼睛、天和、大头,这一代十一个没眼人,除了屎蛋,其他的都早就已经跟传说中那支为八路军送情报的队伍没有关系了,他们只是一群残疾人,有先天就没有看到过阳光的人,也有后天因为事故意外失去光明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看不到阳光世界里的他们都不得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他们一起走街串巷,在太行山沟里的1700个村庄里流浪,老乡们管饭,他们管唱。这是一群我们眼里的弱势群体,不管是山村里的相亲,还是靠着他们接济生活的没眼人队伍,在过惯了灯火酒绿,看遍了世界风景的城里人看来,都太落后,落后到不屑一顾,他们只能相互扶持,在看不到阳光的世界里,在老乡伸把手的路上,“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可能你我都在城市的角落里,看到过一些人或拉二胡,或伴着不那么“悦耳”的嗓音唱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曲子。他们也许跟那支没眼人队伍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因为相同的残疾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相比我们来说,他们的路更窄,会招致毫无道理的鄙夷嫌弃,好像对他们厌恶就能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感一样,我想这时候我们身体健全的人是不是能给他们身处黑暗世界里的人一点光明,给他们一点希望,他们不是乞讨,不是骗吃骗喝,而是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所以请理解那份痛苦,那份对生活挣扎的勇气,哪怕只为了证明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还有自己善念带去的温暖。

电影《没眼人》导演纪实手记

在还没有看完本书的时候,我就发了条豆瓣广播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亚妮的这本《没眼人》真的很好看,因为真实。必须怒推。”看完全书之后还是这样的感受。知道这本书,源自于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条链接,说是一位主持人放着主持工作不干,跑去穷山僻壤拍什么纪录片,一拍就是十年,而且把房子抵押上了,还是个女的。然后我很好奇,于是点进去看了。然后,就知道了亚妮,然后就对这本《没眼人》非常感兴趣。亚妮是国家一级导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卫视制片人、导演、主持人。这部《没眼人》拍摄了十年,到现在还在制作中。主要讲述的是太行山11个盲艺人的故事,传说他们的前身是“二战”期间,在太行山深处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队员全部是瞎子,但太行山人不管这些人叫瞎子,叫“没眼人”。抗日结束了,但“没眼人”这支队伍却保留了下来,他们就在太行山里流浪卖唱。亚妮知晓了他们,觉得他们是左权民歌的传承者,于是,就决定为他们拍一部纪录片,讲述“没眼人”的故事,系统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原生态歌唱。而本书,就是亚妮拍摄《没眼人》这部纪录片前因后果的记录。文中告诉我们,知晓没眼人,源于羊倌石占明,对,就是那个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赛歌王奖获得者石占明。石占明的父亲石占明告诉了亚妮没眼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绝对另类的群体,有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有极其独特的或者和死去的轮回世界,不直接、深度进入这个世界,不滚在一起吃喝拉撒、插科打诨,那就是雾里看花,不知道他们如何苦乐聚散,怎样报恩泯仇,尤其不了解他们来世今生的爱恨。于是亚妮准备了行囊,到山里跟着没眼人流浪去了。此后的十年,亚妮都是和他们一起吃年饭。想来,这样的坚持,仅凭毅力是不够的,是对文化的尊重,是对艺术的尊重,才支撑着亚妮一路走下去。因为这当中,遭遇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恶略的环境,他人的不解,而是资金的短缺。这部纪录片耗费自己巨大,跨时长,又没有专业的演员,光前四年,素材量就已经超过了五百小时。没眼人卖唱,平时一落座,先是最年长的屎蛋一喊打镗,然后一位叫肉三的跟着咣咣地敲锣,一直敲到听唱的人陆陆续续围上来,就吹打开来。11个没眼人,11个故事。亮天、补天和七天之间的纠缠不清的爱,让人感动;肉三的葬礼让人悲伤;喇叭的爱情让人难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善良、豁达和快乐。这是城里人丢失了很久或正在丢失的东西。也许,这也是亚妮呀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吧。可能在读者看来,没眼人生活艰苦,物质条件极差,是不会开心快乐的。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不快乐,他们活得很豁达,有些甚至比有眼人还豁达。他们毫不掩盖自己的欲望,七情六欲真实表达。也许,正如田青说的“没有欲望和掩盖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大部分人活得没有没眼人快乐。

另外一种人生

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北大的百年讲堂。十一个人坐在台上,没等发布会开始就一直坐在那里,然后等发布会结束,一共大概4个小时左右。那天见到了亚妮,只觉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但我不知道,10年前,她这么火。在发布会的现场,听着亚妮讲没眼人的事,有些颇具传奇色彩,而有些,让我泪如雨下。肉三的姐姐、屎蛋的神通、肉三家的博士,以及他们与亚妮相处的点点滴滴,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在这扇窗的外面,是我从未见过的世界。那天同样拿到了《没眼人》这本书以及亚妮的签名。很厚重的一本书,我想,不沉甸甸的书里,可能满是让人心生悲悯的人与事。在一个周末,当我翻开书中的第一页,里面是亚妮没有任何粉饰的文字,让我一气读下去,不忍心停下来。读完这本书,掩卷遐思,我觉得,没眼人不需要悲悯。他们就这样坦荡地活在天地间,心像天空一样开阔,一切的不幸与哀伤、凄惶与苦难,在他们这里,都不算什么,只在唱一唱,生活还是那样子。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一直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来到这世间,生老病死,经历出生、求学、成家、生育、死亡的环节,孩子们重复着我们的故事,那么,我们来到这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看完《没眼人》之后,我突然发现这个诘问是多到苍白。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生存,就是个过程。人们总说:生命中存在无数的可能。其实,回首来处,你可以过的人生,只有那一种,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我们无从准备,也无法演习,所以,老天给你什么,你只能感恩,无法反驳,无法反抗,无法逃避,无法挣脱。没眼人的世界里,不是对命运的屈从,也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随波逐流,更不是接受了命运不公之后的自暴自弃。他们是真正坦然地接受了这个命运,觉得没什么不好,有眼没眼,其实并没有比正常人少些什么。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他们觉得一切命运的结点都是因缘使然。这一点,我深深认同。可以十年前的不个不经意的决定,会让十年后的一件事成为理所当然。活到这个年纪,我不但任命,也学会的感恩。所以没眼人的人生态度让人钦佩。他们就这样行走于太行山的山水间,坦荡而自由,高兴了唱,难过了唱,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可以通过歌声,表达心声。唱完了,一切都归于尘土。我想,许多人或许都没有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情怀。前些天舅舅去世,刚刚46岁,我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这样没有了,正是好年华。看完这本书,内心反倒平静了。我希望自己可以像没眼人一样,活得坦然自在,无拘无素。他们并非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看过《没眼人》你会发现,一切所谓文明的道德在太行山的大山中,都不奏效了。太行山中的人们,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法度与准则,这些在我们看来也许不可思议,但这让他们生活得更加鲜活而有力。亚妮的笔触时而狂野,时而细腻。在道出没眼人背的一个个感人泪下的故事时,也给了我们这些文明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人生的意义。我们或者,就活在当下,用力地活,我们死去,就安详地走,坦然接受。或许真像老屎蛋说得那样:眼没了,心就亮了。看完《没眼人》,我的心,也慢慢亮了。不再纠结于一分一毫的得失,不再困惑于人生的起伏,不再迷茫于生命的意义,不再追问为何上天独独对我不公平。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我们就欣然接受吧。这或许是尘世中的另外一种人生。

国家一级导演 与 冯小刚、宁浩、贾樟柯、魏德圣的差距

1.本书的致命伤我不清楚亚妮在写作本书时,读者是谁?电影学院的学生?电影圈内的同行?抗战历史的发烧友?山西民歌文化的爱好者?弱势群体的关注者?有文化情怀的企业家与政客?诚然,也可以把《没眼人》理解成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或者说是记录。但定位不明晰还是这本书的致命伤。真正要命的,是本书的叙事,常常失控。搭配先入为主的生硬插图,刻意煽情的段乱此起彼伏。当然,真情流露是好事,但落实到文字,其节奏的掌控非常差。导演想说很多,但谋篇布局的能力很差,杂乱无章的叙事遮蔽了本书的两大看点:太行山盲人民歌团体的民俗记录,以及相应电影与纪录片的融资、摄制细节。2.关键还是用电影作品说话通观全书,看得出,导演兼作者亚妮,是有情怀,有人脉的,有激情的,但是,虽说十年磨一剑,然而电影仍然在后期制作中,千万投资人的血本至今无法回收,不禁让人感叹:这位国家一级导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似乎眼高手低了点。比圈内人脉,体制内的亚妮应该不比体制外的冯小刚差。十年磨一剑,饭局不断、拍片不断的冯小刚把青春献给了电影,整出了《1942》的灵魂叩问,并兼带着制作了费力不讨好的1942河南大饥荒的纪录片;而享受国务院津贴、同样饭局不断、同样声称把青春献给电影的亚妮,请到了大老板出钱,请到了苏聪这样的艺术家做配乐,但是,做出了什么呢?主旋律的命题作文《廊桥情缘》?不好意思,没看过,我还是想请亚妮用《没眼人》证明自己,我期待着。比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亚妮也是不输宁浩、贾樟柯的架势。在《没眼人》一书中,亚妮导演流露出看不起票房,看重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也没什么,艺术家大都这样,有追求是好事。但是,有追求的同时,也要有本事不是?作为国家一级导演的亚妮,不知是否看过宁浩的《香火》,看过贾樟柯的《小武》。同样是采用业余演员,甚至是运用民间人本色演出,宁浩的冷峻、贾樟柯的通透,都显露出描摹社会生态的强大功力。崔永元评价《没眼人》一书是“山村野曲,直抵心灵”,我期待着亚妮的电影,也能如是吧。比历史激情,魏德圣、也不如亚妮。魏德圣的《導演.巴萊: 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手記》,显然要比《没眼人》要实在、平实的多。魏德圣没有那么多叽叽歪歪的情怀,但拍出了伟大的作品,因为他有信念。而亚妮的信念是什么呢?诚然,能在山里陪盲人歌唱团流浪,前后累积数月之久,是值得认可的。但是,她热爱的这段盲人演艺团参加游击战的抗日史,有多少人性的叩问呢,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性呢?对于这部将出炉的历史题材类电影,我满心都是问号。国家一级导演 与 冯小刚、魏德圣、宁浩、贾樟柯、的差距,似乎很明显了。但不要紧,只要有电影出现,看官就会给一个公道的评价的。

有眼不识没眼人

十一个没眼人,刚好凑成一支足球队的首发。他们用腿走山,用嘴唱歌,在太行山下流浪,在一座又一座村落之间串联。一个叫亚妮的杭州女人,不经意间闯进了他们神秘而又平凡的生活中。这一闯,搭上的是整整十年的光阴,和几乎全部的家当。而一种难以描述的独特情缘,却维系在她和十一个没眼人之间,成为抹也抹不掉的一生羁绊。她把她和他们的故事写成书,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有不少珍贵的照片。依我看来,这是一部即便不能称之为经典,也绝对算得上奇书的作品。刚翻开时,以为只是一部关于没眼人的纪实文学。可翻着翻着就变了味,杭州女人拍电影的故事逐渐成为了主线。不过故事的有趣程度,并没有因此褪色。杭州女人拍电影时遇到的各种甘苦,以及没眼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生与死的爱恨纠葛,却让人生这出戏变得更像一出戏。不管戏里还是戏外,反正都是戏。你很难用寥寥数语评价亚妮的写作风格,不知道是否日复一日被辽州小调耳濡目染,那种文风竟然也变得如太行民歌般轻盈洒脱,游移不定,又带着一点莫名其妙的诡异。一如她笔下没眼人背铺盖、挂夜壶、记工分、混闺女等各种无奇不有的民俗,这些料儿本身就充斥着被添油加醋后的迷幻色彩,未经证实又极易传诵,在亚妮时而虚无缥缈,时而入木三分的笔下,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到本书结尾,一部拍了九年的电影,仍旧没有制作完毕。没眼人,已经死了俩。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好像没有谁是胜利者。你我这样的观众,似乎除了等待电影上映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听到没眼人的歌声。在这个超级英雄和青春偶像霸占大银幕的今天,拍几个瞎子艺人的电影,确实太难吸引投资人和观众的目光。可是大家,明明都是有眼的人啊。


 没眼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