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日本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218096530
作者:[日]小代有希子 著,翟新 审读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小代有希子(Yukiko Koshiro)
◆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
◆ 大平正芳纪念奖得主
小代有希子是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大学、科尔盖特大学、贝茨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客座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著名东亚和当代中国研究基地韦瑟黑德东亚研究所学者。
她所著的《跨太平洋的种族主义与美对日占领》(Trans-Pacific Racisms and the U.S. Occupation of Japan),因为对太平洋地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大平正芳纪念奖。

书籍目录

前 言 被“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及不为人知的战略思考
第一部分 “二战”前复杂多元的对苏战略观
第1 章 寻求主导地位:向左苏联,向右美国 14
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和西方国家一道派出军队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扼死在摇篮中。但出乎世人意料的是,在短暂的冲突之后,日本和苏联的关系却前所未有地融洽起来,特别是日本的共产主义者,更是将莫斯科当作崇高的圣地。
《苏日中立条约》:企图改变东亚格局的战略性目标 14
近代日本:激进思想和革命运动的交汇 17
预判战后地缘格局的洗牌 28
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新秩序 38
第2 章 “大东亚”精神:占领亚洲的理想蓝图 45
很少有人知道,20 世纪上半叶旅居日本的美国人是备受歧视的。相反,共产主义的苏联倒是让日本充满复杂的情感,到底应该和俄国发展怎样的关系呢?弥漫全日本的泛亚主义又把俄国定位成了什么?
拉拢俄国人实现泛太平洋理想 46
国际社会的“名誉白种人” 49
《喀秋莎》风靡日本 60
叶卡捷琳娜和她的日本爱人 62
伪满洲国的“哈尔滨组织” 71
第二部分 考量东亚大陆的霸权争斗及其归趋
第3 章 在东亚创造权力平衡的理想状态 84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日本政府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兴趣,帝国军方更试图通过对中共发表的宣言来一窥这一“神秘”团体的面貌。与此同时,延安与莫斯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谁将主宰中国命运,是国民党还是莫斯科,抑或延安?日本的高层认为极有可能是后者。
抗衡国民党—华盛顿联盟 84
丧心病狂的日本兵士及腐败的军事集团 97
反日情绪与民族革命的成功结合 100
国、共、苏的三角政治 107
“佐尔格间谍组织”与“大陆跨越计划” 115
第4 章 朝鲜:太平洋与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 124
在长达30 余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是日本的囊中物,“欧亚—太平洋战争”战争爆发后,日本一度气势凌人,可当形势逆转后,日本突然发现,世界强权不仅想打垮自己,更打算瓜分其庞大的帝国。1944 年,它们已经毫无顾忌的“侵入”了朝鲜半岛……
对日朝一体化的“和平试探” 124
消极被动的机会主义者 128
一边忍受家长式统治,一边遭受骂名 147
开辟远东第二战场的补偿条件 150
第三部分 谋求战后苏美在远东对立的局面
第5 章 和平斡旋:争夺优势而上演的闹剧 154
战争中的盟友是怎样走上了彼此对抗之路?原本平分天下的构想如何演变成了两极对立?在即将战败的阴影下,日本将何以自处?骄横不再的日本帝国又迫于形势制定出怎样的亚洲战略?世界新纪元的到来,对日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尊重”苏联对南库页岛的索取意图 155
《近卫备忘录》:和平主义者之谋 164
“以敌制敌”的终战策略 171
如何在美苏争端中夹缝求生 176
“麦淇淋式马克思主义者” 188
第6 章 挫败苏联独霸东亚的野心 194
日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向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同时发起挑战,可欧洲战事的完结恰恰预示着这一棘手的局面。帝国的统治者在此时已经开始谋划体面地退出战争,如何处理朝鲜的战后问题,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战后生存。
“绝对国防圈”策略 194
“大津号作战”计划:应对美苏双线进攻 197
中美联合的“黑金刚石行动” 204
朝鲜半岛:美苏角逐控制权的舞台 211
四国托管的复杂政治局面 218
第7 章 不可一世的帝国:瞬间崩塌 225
战争的失败已成定数,帝国的未来岌岌可危。当此之时,日本国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民情绪,从激烈到沮丧不一而足。1945 年的8 月,空前的灾难降临到东亚的狭长岛国,不可一世的帝国在短短十几天之内灰飞烟灭……
“三位一体行动”:“小男孩”与“胖子”唱主角 226
对《波茨坦公告》采取“默杀”态度 229
摸不着头脑的投降方式 248
日本没落后,谁能攫取最大的利益? 252
附录《关于接受三国公告事宜》 257
第四部分 虚构战争史:欧亚的销蚀
第8 章 回顾战争:美国造成了日本的“拒不认罪” 260
麦克阿瑟向全世界宣告战争结束时,提到了太平洋上的血腥厮杀,提到了仁慈的上帝与人性的进步,却没提及中国战场,没提到日本在欧亚大陆的侵略战争,预兆性地描摹出今天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对亚洲人民犯下战争罪的军国嘴脸……
仁慈的上帝、精神的复燃和人性的进步 260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计划 273
红色中国:美日安全同盟框架内的潜在敌人 277
日本文学里的侵略史 282
走出超级大国意识形态所定义的历史 287
后 记 重新认识历史,才能真正走向和平 291

作者简介

鲜见前例的绝密档案研究
再现日本官方对亚太地区的
战局推测及战略考量
◆ 日本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悍然发动侵略,并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憧憬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欧亚帝国?
◆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怎样的观察和预测?它早已知晓最后统一中国的人将是毛泽东?
◆ 原子弹并非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早已密谋全身而退的日本,直接塑造了苏美冷战、朝鲜分裂、蒋介石败走的历史格局?
“二战”后,日本主流学界对战败的叙述总跳不出“太平洋战争”的桎梏。这种历史观导致战后日本人对亚洲侵略行径的集体遗忘。亚洲要想走出战争的阴影,首先应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欧亚—太平洋”战略思考与规划。
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帝国大本营销毁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对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评价以及随着败局日显,战时领导人制定的生存策略,并客观公正地详述了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
日本史学界的深刻反省之作


 躁动的日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过去的七十年里,身为这场战争的受害一方的人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与愤怒之中。然而,在众多回忆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了对这场灾难源头的探寻和省察。而这本《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的作者小代有希子却注意到了这个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如果不正视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也就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当然,对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大多数人忽视,一是因为结果已经板上钉钉,关注一个战败国的意图对很多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二是日本军方销毁了大批的文件资料和相关证据,试图掩盖事实。也正是这两个事实的存在,使得作者的研究弥足珍贵。  作者通过对各种遗存下来的资料的梳理,使得二战前后日本的野心和战略意图逐渐变成清晰而明朗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的五大工业化国家之一,也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无疑推动了日本在主导亚洲方面的野心。同时,近代日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后,各种新思潮在日本交汇,更加促进了日本扩展的野心,这种经济加文化的膨胀,无疑成为了催生日本对外扩张战略的温床。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很少见到的关于日本共产党的活动,可以看到虽然经历了日俄战争,日本人在情感上的近俄远美的倾向,也可了解到俄国艺术家在日本的发展的事实。在这些大背景下,“占领亚洲的蓝图”逐渐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慢慢形成。为了达到“联俄拥亚”的目的,日本在对中国的分析和研究上,没有少下工夫,钱穆先生就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见过到中国来“求学”的日本人。但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却不是正常的。他们的研究态度大多是建立在“极端鄙视”的基础上的,而在意图上,则希望把中国困住,让中国永远不再有翻身之地。  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的确是日方处心积虑的结果。因为他们已经大致可以估算出,当时的中国政府绝对无力与日本军队抗衡。而战争初期的走势也初步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也甚至已经打算好,进一步联合苏联,挟制伪国民政府,遏制美国在亚洲势力的扩张的计划。不过,百密一疏的是,他们忽视了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  虽然,1939年,伊藤武熊的《关于中国抗战能力的研究报告》已经指出:国民党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日本人所期望的),但中国共产党深受老百姓的用户和爱戴(这是日本军政界所忽视的),“日本在军事上不可能战胜中国,只能从政治方卖弄寻求出路”,但是,直到1944年,日本军政界才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政权,而这一切是在经历了众多来自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挫败感”而不得不面对的是事实。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多线作战,已经无法从美方获得支持,所以他们更重视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在日本方面看来,苏联一旦对日宣战,对日本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此时的日本依然没有放下对亚洲的野心,这一点体现在日本对朝鲜采用的双重策略上(一方面要抵抗美国,另一方面则要抵抗苏联)。由此可见,此时的日本虽已经并入膏肓,但依然怀着虚荣无比的帝国梦。  在正式宣布投降的前夕,日本依然试图取得对自己最好的结局,向苏联投降而不是向美国投降。然而,这个天真的想法随着两枚原子弹的爆炸而不得不以流产告终。  最终,满怀着帝国梦想的日本,却成为美帝国的附庸。这个出乎日本意料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不过,回首日本的帝国梦想,我们可以看到,当它脱亚入欧时,它深受老牌殖民主义帝国的影响,走上了一条以小占大的武力殖民的道路。而当世界霸权由新兴的经济帝国主义接手时,日本反而得到了另一种殖民思路。日本会不会在这种新思路上走下去?这种新思路会不会再次激起一些日本人压抑在心底的“帝国梦”?这两问题的答案恐怕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后才能准确做答。
  •     关于日本,中国人都是很憎恨的,因为日本近一百年来的行径在中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曾经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使日本成为中国人民不共戴天的仇人。而《躁动的日本》这本书被誉为“日本史学界的深刻反省之作”,书中作者提供了诸多不常见的视角和观点。作者小代有希子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借助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大本营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她全面公正地剖析了日本帝国的野心。通过看本书,可以了解当年的日本侵略历史,认识真正的日本,应为只有学习历史、牢记历史,才能避免历史的再现,通过不断强大自己,来遏制日本这个亚洲的“麻烦制造者”。本书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讲述二战前日本和苏俄及美国之间复杂多元的战略关系,展现出日本和苏联之间并没有因为对于共产主义的而妨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因为日本政府来说苏联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危及其国家政体,另一方面日本人民憧憬苏联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所以一定程度上摇动了流行于民间和学界的自甲午、日俄战争之后苏联一直被日本视为宿敌的看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日本对于中国、朝鲜东亚大陆的霸权争斗及其归趋,其中讲述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兴趣,并且日本高层认为极有可能将来由中国共产党主宰中国命运,并且早已有意识日本会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及关于朝鲜,日本高层则希望日本帝国灭亡后美苏能够在朝鲜形成权力的平衡。第三部分,讲述了在连续战败的情境下,日本当局如何谋求战后美苏在远东对立的局面。其中写道,日本当局在当时的情境下,不仅制定了避免同时与苏美两军对决作战的策略计划,还制定了保全朝鲜半岛而体面退出战争的战略计划。这又要动了民间的美军一颗原子弹打蒙了日本的说法。其实并非日本没有精神准备。第四部分,虚构的战争史:欧亚的销蚀,作者解说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难释重负的症结所在。显然,本书通过详细的史书资料来再现19世纪到二战结束时期的历史过程,带给读者对于二战和日本欧亚——太平洋战争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可以说是一部富于探索特色和能激发讨论的著作。
  •     日本的心思——评《躁动的日本》文|杜子腾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即将迎来,而我们这一代对于老一辈人感同身受的战争经历是否记得?我们眼中的二战史又是以何种姿态呈现?看一看当前主流史观片面的陈述在教科书、电视剧以及宣传领域的表现,不得不说我们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桎梏里,难以从更加宏大的历史环境与背景中还原历史的原貌。“手撕鬼子”只是艺术领域渲染仇视的感性化表达,除了激起民族主义的“幽灵”外,无益于对历史真正审视。二战之于中国人,似乎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这样的视角,无疑是缺乏全局认识的。进一步说,我们大陆的教育更是在这种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刻意回避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所以,我们的历史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塑造的,每个人都值得思考一番。《躁动的日本》可以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究其原因,其一是著者小代有希子对于战败前日本战略观的有理有据之分析;其二则是机密文件和绝密档案的一一曝光。除了这两大原因,还有颇值得一提的战前日苏关系、日美关系以及日本分别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这几大关系的梳理是整个日本战败前决策的关键点与权衡所在,同时让战争以一种日本决策高层的视角还原,这对于了解战时日本以及战后日本都将是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将“太平洋战争”的提法抹去,重新还原“欧亚—太平洋”的历史原貌,则是本书在层次上的拔高之处。今天是昨天的儿子,而下梁之歪则源于上梁之不正,今日日本的历史史观之形成完全拜昨日战略决策所赐。若要探析今日日本之行为,回归二战时的日本以及更久之前的日本是不是更加明智?小代有希子的观点综合而概括之,则是日本对于一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对于英美国家控制下自己作为亚洲国家主体性身份的不被认同。重建世界秩序,以其庞大的“大东亚共荣圈”为战后亚洲秩序的设想,联合德国、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亚洲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让亚洲人管理自己的事务”成为“最好”与“最坏”的目标打算。显然,排除欧美势力的渗透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构想之下,日本与苏联的关系理应是“惺惺相惜”,互有支持。但亚洲主体性的构想在当时不得不面对意识形态上的难题,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渗透,这加剧了日苏关系的复杂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苏联亚洲身份之认同始终大过了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阻击,这也是小代有希子通过历史与大量数据使我们嗅到的一股清新之气。除此之外有关对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判断,同样不离日本亚洲主体性的构想。依附美国的国民党政权之胜利显然是有悖于其战后亚洲的构想,所以你会看到日本对共产党延安政权的支持。而对延安政权的支持则基于其与社会主义苏联和而不同的立场以及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政治强人的判断。这一点很耐人寻味。而日朝关系以及基于朝鲜半岛的苏美中日的力量博弈,小代有希子都有着极为卓绝的回顾与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总而言之,以单一的视角与回望历史,后果只能是脑残式的叫嚣。与其冲着日本飙国骂,不如捧着本书看国势。什么时候理智胜过了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什么时候你才能坐下来真正议事。读懂了战败前日本的心思,我们再来回望我们的历史,你有什么新发现?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作品,在朝鲜、日俄关系提供了很多资料,然而在CCP方面,却是浓厚的费正清式粉红色印迹
  •     日本学者史料功夫扎实,但如何在众多材料中提炼出清晰的主线,甚至搞出理论,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一部历史著作有点高了
  •     向左苏联,向右美国 。二战期间隐秘的日苏关系,从战前拉拢苏俄进入泛太平洋圈,到战争末期承认延安政权,貌似超越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却终成泡沫。
  •     国际政治外交只遵从 丛林法则,其间的残酷和复杂是一般民众无法想象的. 里面包含大量内幕,引人深思.
  •     几乎一无是处的9流作品,小日本的史学家跟他们的AV碟一样,表面花里胡哨,其实无病呻吟败絮其中,完全是30-40年代日本军部史料的流水账,既无独到论断,也无吸引人的猛料,表面很中立,其实三观并不正,絮絮叨叨的无数废话,无非是吹嘘小日本军阀当年如何如何英明神武(很早就看出TG潜力,对苏联也很有预见性),然并卵,根据历史事实看,倭寇领导者都是清一色的眼高手低之辈,自作聪明自取灭亡自作自受
  •     书中用翔实的资料,向读者展示了日本二战至战后重建过程中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对日本大陆战略政策中被战后选择性忽视部分的重提,非常引人思考。 阅读过程中,建议关注史料,积极思考,推荐一读
  •     写战争写历史,写那个时候的世界环境,如果不勇敢探究过去,怎么有勇气面对未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