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9573256885
作者:蔣勳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蔣勳
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有《舞動紅樓夢》、《舞動白蛇傳》(以上為遠流版)、《給年輕藝術家的信》(聯經出版社)、《吳哥之美》(藝術家出版社)、《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圓神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生活美學的起點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口中的滋味 · 美好的記憶
酸甜苦辣的豐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餚
【衣之美】
身體與服裝
創出獨特的服裝美學
珍惜美好物質
【住之美】
把「房子」變成「家」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味
保存小鎮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學規則的「移動」
快感≠美感
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作者简介

《天地有大美》是美學大師蔣勳首部生活美學力作,集結了蔣勳2004年在IC之音主持的「美的沉思--蔣勳時間」(榮獲2005年第40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節目中所主講的生活美學講稿,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

在《天地有大美》中,蔣勳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美感生活並不貴、不遠。他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從本書中習得如何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最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尋得心靈釋放和寧靜。

本書部分照片於蔣勳住所實地拍攝,以蔣勳收藏的美好生活器物為主,表達生活美感處處皆可花心思呈現之意,與讀者共享他的居家美學。

■本書目錄

【食】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口中的滋味 · 美好的記憶
酸甜苦辣的豐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餚
【衣】
身體與服裝
創出獨特的服裝美學
珍惜美好物質
【住】
把「房子」變成「家」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味
保存小鎮文化
【行】
合乎美學規則的「移動」
快感≠美感
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天地有大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天地有大美,以往只需感受而不必著文立說,故不言。感於現代人的匆忙,蔣勳先生說了......我們究竟在活着嗎?如果活着,我們活着的感受何在?是否在忙碌中逝去了?心亡為之“忙”,意謂“心死了”。停下腳步,細心品嘗生活的美,是古代“亭子”所留下的意義。蔣勳先生的一再強調,值得深思。
  •     台版装帧及印刷都极佳下面是序言后的第一篇。生活美学的起点 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范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谈论美的定义;也可以从艺术史切入来介绍古代埃及产生了哪些优美的艺术品,或者古代中国、印度有多美好的雕像或书法作品。如果现在不是从哲学切入,也不从艺术史切入,我想可以从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就是从「生活」切入。我特别将「生活」两个字放在美学前面,是希望美学不要太理论,不只是在大学里的一堂课,不只是一些学者、专家拿来做研究的题目,而希望美学,最后能真实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社会已经相当富有了,各式各样艺术活动非常频繁。七○年代以后可以在台湾看到很多表演活动,甚至包括了国外最顶尖的团体。巴黎、纽约、或东京可以看到一些最有名的音乐家如傅尼叶(Pierre Founier)的大提琴演奏,而台湾也办过多次装置展览(Installation),所以在艺术上我们好像也不见得逊色;最好的舞蹈团体像德国的碧娜鲍许(Pina Bausch),或者美国重量级的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都曾经来过台湾。可是我所怀疑的是,如果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谈,我们会觉得台湾现在有这么丰富的画展、音乐会、表演等艺术活动,许多大学设有舞蹈系、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都是跟艺术相关的科系,但为什么常有朋友忽然就会提出一个疑问: 「我们的生活品质为什么没有相对地提高?」 我想我们讲这句话其实心里蛮沉重的,我们不希望它是一种批判,因为到世界各地旅游时,我只要离开台湾大概两、三个礼拜,就会开始想念台湾了。其实我们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不至于会用比较恶意或不负责任的批判来看待这个地方,可是的确会很有感触。这个感触是说,一方面想念台湾,一方面每次从国外一些重要的都市回到台湾的时候,飞机低飞到一个程度,你看到了底下的街道、看到的底下的建筑,你会开始觉得:这就是我要回到的地方吗? 特别是建筑。 台湾大学裡有不少建筑系所,现在一些重要的大学也设立一些建筑设计相关的科系。可是走到街道上抬头看看建筑物,我们自己居住的建筑究竟是什麽样子?相信当我们很诚实去面对这件事时,其实是蛮感伤的,我想这个感伤是源于听到来台湾的外国朋友有时候会说: 「你们的城市真丑。」 你心理面会有点生气,因为觉得这句话从一个外国人的口中讲出来,有点歧视或污辱的感觉。可是,我相信很多朋友私底下聚在一起时,也会说到这句话。 我想大家可以一起来建立一个梦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把「美」放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从窗口看出去,会看到什麽样的景象?是不是很多被称为「贩厝」的四楼到五楼公寓建筑,底下是骑楼,有一些商店,很多的招牌,那招牌大大小小,晚上常常会亮起各式各样的霓虹灯。 我们还有一个最奇特的景观,就是铁窗。如果你不曾到世界各地去,大概无法瞭解台湾的铁窗有多特别。我们看到大家刚搬进新公寓,就习惯性找人来装铁窗。铁窗材质其实非常粗糙,大概不到一、两年油漆就己经斑驳了,然后就开始生鏽,非常的难看。钉入的方式,就是把整个房子像监牢一样地笼罩起来,我想不管从外面来看,或者坐在房间裡面往外眺望,都没有景观可言了。我要强调的是,铁窗当然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因素,就是防盗吧!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安全感,我们觉得随时都会有小偷闯进来,所以加上铁窗、铁门、两三道的防盗锁,甚至再加上警铃。可是很多朋友也说,其实好像也没有什麽防范的作用。也许现在窃盗的科技比我们住家的科技要好太多太多了,他要打开这个锁、剪断那扇铁窗,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铁窗已经变成某一种习惯,大家一住进去就开始装铁窗,没有经过反省,也没有经过思考。 记得自己住进一间靠近河边的简单公寓时,我没有装铁窗,所有的邻居都来讶异地问说: 「你怎麽没有装铁窗?」 好像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变成我也坐下来问自己说: 「为什麽我没有装铁窗?」 我想这是一个好问题,也许是生活美学裡开始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我为什麽要装铁窗?有什麽帮助吗?如果不装铁窗,我会不会有一些更好的心灵视野?」 给自己一个窗口 我们希望在生活美学裡,「美」不再虚无飘淼,不再只是学者专家口中的一些理论,我们希望「美」能够踏踏实实在我们的生活裡体现出来。 西方人常常讲「景观」,就是说你的住家有没有View。当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个空间,例如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条漂亮的街道,行道树绿油油的,这些都叫做「景观」。大家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住家,看看从窗口望见的是什麽? 七○年代后期我刚从欧洲回来,有个好朋友将台北南港附近一栋公寓的四楼免费让我借住。那栋公寓取名为「翠湖新城」,听到这名字就知道View一定很好,虽然铝门窗做得粗糙,房间也不怎样,可是我打开窗户,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其实称不上湖,但水面全是布袋莲。布袋莲是一种浮在水面的绿色植物,夏天会开出漂亮的紫花。我很高兴地住下来,写作、读书、听音乐时,都可以从窗口看到这个翠湖。 接下来一段时间因为在编杂志,我花了一点时间到南部采访,大概不到一个月后回家时,发现回家有点困难,因为那区域正在施工。然后我爬上四楼打开窗户,觉得好像在做梦,因为那个湖不见了──它被泥土填满,上面已经开始在盖大楼了。大楼很快就盖好,变成我窗口新的View。结果朋友到我这儿来做客喝茶的时候,都会问说: 「你们家好奇怪!为什麽叫『翠湖新城』?旁边根本没有湖啊!」 我不知道该怎麽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故事,其实变成我心中对生活美学裡居住环境改变的一种沉痛回忆,我们的环境可以在一夕之间改变的,而且好像所有的自然都没有办法被好好地保护下来。所以后来我在澹水河口也是四楼的居所,设计了十二扇窗子,全部可以往外推开。我当时心裡面有点赌气,心想:「看有谁多厉害,可以把我的河填掉!」这十几年我住在这个河口,每天可以看到河流的涨潮退潮、黎明光线在河上的倒影,还有满月时分月亮从大屯山主峰后面升起来,满满月光全部映照在河水裡。 最早朋友们来拜访时都会指责我: 「你干嘛住到这麽远!找你都不方便。」 因为那时还没有关渡大桥,得坐渡船来。可是现在他们非常喜欢过来,当他们在台北受伤的时候,觉得太过忙碌的时候、或是心情烦闷了,他们觉得有一个地方可以坐下来跟我喝茶、听一听音乐,然后我也可以不要那麽花时间照顾他们,他们自己坐在窗口看着河喝着茶,过一会儿会说: 「我心情好了!我走了。」 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可以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轻鬆,找回自己。 我们不要忘记汉字裡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大家写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我觉得如果给自己一个窗口,其实是给自己一个优閒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涨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大胆地说一句话: 「艺术并不等于美。」 台湾富有之后,这些年来也特别重视文化工作,举办许多艺术的活动。例如市政府、文建会这些主管单位举办的艺术节,加上私人企业主导的展览等,于是有些朋友会说: 「好忙喔!住在城市裡,我每天都要赶画展,晚上要赶音乐会。」 像艺术季常常维持一个月的时间,由于觉得应该支持艺术季,而且这些活动很多是从世界各地请来的表演团体,错过了蛮可惜,所以每天晚上就去看表演。几天后往往就和坐在旁边的人熟悉起来,因为大家买的位子都差不多,见面就会打招呼。我印象很深的是大概连续一个多礼拜,我每天晚上都在剧院碰到一个朋友,他也见到我,然后有一天他坐下来以后就跟我说: 「好累喔!今天晚上又有表演。」 我忽然笑出来了。因为去看表演、听音乐会其实是放松,结果我们却变成了匆忙。如果变成了匆忙,这个艺术有没有意义?艺术其实是要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到最后如果艺术多到好像我们被塞满而没有感受了,其实是适得其反。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已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我会从这样的基准点去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面的角色。 生活美学裡包括周遭所有存在的事物,像之前提到的铁窗与公寓建筑,是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在一个城市的发展期,我们会发现好像到处是工地,许多许多的房子匆匆忙忙地盖起来,如同雨后春笋。外来的朋友曾批评说: 「为什麽台湾的城市这麽丑?为什麽没有自已的风格?」 我们知道巴黎有它自已的建筑风格,伦敦、纽约也发展出建筑上的特徵。有一个名词叫做「天空线」,在纽约的曼哈顿,会有人问: 「在什麽地方看纽约的『天空线』会最美?」 「哈得逊河口那几座大楼的剪影是最美的!」 我常常用「天空线」的观念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自已的城市,我在想应该从哪裡来观看我们的「天空线」?好像这个城市是从来没有被规划过的,它的溷乱状态可以新旧杂陈,老建筑与新建筑之间产生这麽多的矛盾与尴尬。 这几年大家意识到要保护古迹,认为台湾有很多古考传统留下来的民居、庙宇其实非常珍贵,应该予以保护。可是,我记得有一次担任某个保护古迹委员会的委员,当时感到最痛苦的一点是,古迹的确被保护下来,可是古迹周遭近到只有两公尺的地方,就盖起一些大楼,这庙宇被整个包围在一片奇怪丑陋的建筑当中。当时我们的感觉是: 「为什么西方没有这样的问题?」 你没有办法想像罗浮宫四周会有奇怪的大楼出现,所以法国的朋友到台湾会问: 「怎麽你们故宫的对面,会出现这么一栋奇怪的大楼?」 他说如果罗浮宫的周遭有这样的建筑,将是不得了的事情,全民都会起来抗争的!我们才意识到我们不只是要保护古迹,其实还要保护古迹周遭空间裡,可能两百到三百公尺之间所有「天空线」的干净。如果这个天空线被破坏了,这个空间被破坏了,等于是这个古迹被淹没掉,也被挤压死掉了。 很多朋友应该还记得台北市有个古迹是「北门」,大概是几座古城门里最漂亮的一个。在日据时代拆掉很多清朝的城墙和城门的时候,这个「北门」被当时的建筑史学者认为应该要保留下来。可是有一段时间为了新城市的交通,建造了一条快速环道从「北门」旁边挤压而过,甚至连半公尺的距离都没有,压迫到了这个古迹──你会觉得「北门」是一个年岁很老的老太太了,然而旁边的年轻人呼啸而过,似乎骑着重型摩托车把她震得摇摇欲坠。这个环道现在已经拆掉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让我们难堪,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历史没有被好好对待。 所以我相信生活美学的确是要回到生活的周遭。相信很多朋友的周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不管在美浓、鹿港、新竹、台北──到处都有老房子,这些老房子是怎样被对待的?如何被对待的?我们过去有没有善待传统美学的正确、健康的态度?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对待前人,后人就会怎么对待我们。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裡,一个市镇中,因为我们尊敬之前的历史和传统,以后的人才会尊敬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如果我们对所有过去人留下的东西如此草率、如此践踏、如此糟蹋,可以想像下一代人也会把我们留下来所有的东西,随便地糟蹋和践踏,如此这个地方就存留不下任何美的情感。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所以现在回到了一个问题点,是不是生活在台湾的朋友非常缺乏安全感?才会用一道一道的防盗锁,一层一层的铁窗铁门把自已关起来。我们在害怕什么?这种安全感的缺乏,是社会上真实存在许多窃盗、许多不安全的威胁吗?还是说我们心理上已经对人根本不存在尊敬了,我们觉得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窃盗。这种防范,使得大家的心理在一个不安全的状态,最后生活要谈美,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我的意思是说,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我在「生活美学」这样的题目裡,跟大家谈谈的内容可能是:我们在吃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在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所有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去设计而和人产生情感关系的。我们的住,房子是怎样被设计的?所谓的食、衣、住、行,不过是人活着最基本的一些条件而已。可是我们知道所有先进的国家,生活美学是实际在食、衣、住、行当中体会出来的。在欧洲一个传统城市的居民,对食物的讲究是有品味的;服装的讲究,价格不一定贵,可是穿出个人的风格。我们知道所有的交通工具在设计时,考虑点都是跟人的空间感有关的,所以当交通设计没有弄好时,人在都市中就变得匆忙与拥挤。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居住的空间,所以城市的美学才会如此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试试看把生活美学拉近到食、衣、住、行,开始实际改善这四个层次。 谈到生活美学这样一个课题,我还是会回到我自已的窗口。多年前在都市里的居住受到了很大的创伤,觉得为什么一个城市二十四小时都充满了噪音?为什么周遭的空间是这么溷乱?有时候你坐在窗口泡了一杯茶,希望安静下来可以读一本书,忽然就看到一包垃圾从上面的楼层丢出去了。我们无法理解垃圾为什么是这样丢的?这个街道是谁的?垃圾可以这样丢出去!当然这样的现象这些年慢慢好转了。可是十多年前这个受伤的经验,使我搬到城市边缘,居住在河流的旁边,自已有了一个小小的简陋公寓,四楼,可以看到外面的河水,我决定不要钉铁窗,虽然所有的邻居、朋友好意地提醒我: 「你怎么可以不钉铁窗?」 在台湾买房子,第一个就是钉铁窗、铁门,但我还是坚持找了朋友设计十二个木头材质往外推的木窗。我在巴黎居住过,巴黎在一八五○年代以后,曾有一位市长叫豪斯曼(Hausmann),设计出很多现在仍然留存的建筑:大概是五层楼到六层楼,那时候也没有电梯,每间房间都有一个小阳台、落地窗,落地窗外面有木头做的百叶窗。这个木头百叶窗其实并不完全为了防盗,基本上是为了隔离阳光,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关起来。我也曾经到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隆纳,观察到有些街上的铁窗做的非常漂亮,几乎变成艺术品,以粗重的铸铁或是铜条设计出非常美的花样,有的是藤蔓,有的是百合花。巴黎没有铁窗,巴塞隆纳有铁窗,可是做成了艺术品。所以我会希望当我坐在窗口眺望河水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不同的景观和视野出来。 刚搬过去时还没有关渡大桥,回家还需要坐一个小小的渡船,过河大概要三分钟到五分钟,不定期地开船。可是我也觉得下了班以后为什麽要这麽匆忙,坐在码头上等渡船来的时候,我就在那边读书,看一看四周的河水,看一看夕阳的反光,看一看红树林的生长,然后渡船的人来了,我跟他聊一聊天,他说: 「今天都没有什么人,所以我来得比较晚。」然后跟我抱歉说:「你是不是等很久?」我说:「没有关系!」他就划着船带我过河,我在家前面一个小码头上岸返家。 我觉得其实生活的美学,好像如果你心情改变了以后,并不会觉得这样不方便,也不认为这种不方便剥夺了自己;相反地,你反而觉得每一天最美好的时间,是下班以后回家的这一段渡船的经验。可是后来因为决定要盖关渡桥让交通更方便,渡船被取消不存在了,我反而很怀念那艘渡船。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其实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迴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个城市里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都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如果去国家公园或古代的园林裡,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弯曲,因为它告诉你说,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学裡所体会到的意义,会和现实当中不一样。我们在现实当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赚钱,都是在匆忙的状况。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说,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叫做「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它是一个建筑空间,但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说: 「不要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 所以那个亭一定是可以眺望风景的地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说: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 我们白天上班真是够忙了,可是下班以后时间是自己的,我们停下来吧!去听一些自已要听的东西,去看一些自己要看的东西,一个礼拜上五天班真的也够忙够辛苦,压力极大。现在不是有周休二日吗?那么这周休二日可不可以停一下?停下来其实是回来做自己,问一下自己说: 「这两天我想做什麽样的事情?」 坐在河边发呆也好,或者带着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树叶,可能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变红了;或者去聆听下雨时雨水滴在水面上的声音……套用苏东坡《赤壁赋》的句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意思是说,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画廊,不用去博物馆,不用去赶音乐会、赶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     老师推荐过来的书。前辈的人读着书,写着书,承重走进当代。当代的人不读书,后代的人会喜欢读书吗?懂得美的人知道怎样享受美,美赐予其财富。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食”这一方面写得最饱满,到最后“行”的这部分内容很稀疏了。但看的时候心情会放慢下来,还是挺愉快的。行文风格偏口语化,好像就是口语的笔录?这么做的话,其实本身就不太美。
  •     “忙”是一种心情的感受,把心放慢,用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前提是感官没有被“贪婪”搞得迟钝。
  •     关注生活中的美,纯粹的美
  •     亭子,忙,亭子,忙,我在淡水生活,巴黎,我在淡水生活,巴黎。台湾的建筑,台湾的建筑。。。
  •     让我很感动的书
  •     美學來自生活中的點滴,植基於生活中的細節
  •     就喜欢听老头子碎碎念^^
  •     对衣、食、住、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很多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平时在生活中很喜欢看一些有人生哲理性的语录或者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这本书提出了要获得人生的快乐其实不必去读这些,更应该把重心放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这一点我感触很大。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哈是台湾的书诶 正点
  •     他家真好。。。。
  •     和蒋勋一贯的理论一样,提倡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活在當下。
  •     台版书捧在手上很舒服,竖排繁体,本身就是一种美了。
  •     是蒋勋的书里读得最慢的一本。但看的过程中还是在想,我要怎么样带蒋勋来看我所居住成长的城市呢?我要带他去半岛逸龙阁吃午餐,带他尝妈妈烧的牛腩盐水虾排骨汤;带他去茂名路看别人做衣裳;带他坐黄浦江上的摆渡;带他看我们的五原路桃江路。
  •     一直就爱
  •     扎实的物质基础是享受生活之美的前提条件 等到你不再为生存而犯难的时候 才能够不紧不慢的去谈「美」
  •     一口气读完的是“住”,空余才将整本书看完,美学生活,还是要自己开心才好
  •     頗嘮叨的。
  •     和老婆一起读的,嘿嘿
  •     看不下去惹
  •     忙,就是心亡;亭,就是停一停;慢生活,让你我寻回自己的心
  •     無法欣賞這種表達無法喜歡這種任誰說都不差的看法。
  •     喜欢蒋勋的文字~
  •     打发时间用的书 有点情趣
  •     这书再版之后改名了《品味四讲》,似乎逼格更高了,跟《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更成体系。然后我还是更喜欢“天地有大美”的书名,大气又清丽。言论整理而来的书集,有絮絮叨叨之感,像是听老教授讲课,偶有重复,偶有看遍人生的哲理感言,但亲切慈祥,觉温暖有用,丝毫不觉得厌烦。主旨之一是,放慢速度,用心感悟。之二是从自己的家慢慢扩大,开始关心到整个社区、整个社会。这是我很喜欢的观点,“推开家门,外面的世界也都是我们居住的空间”。之三是“你有,而你可以选择用或不用,才是美”,要自行掌握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结尾提出的“来日方长”我很喜欢,透露出老教授对年轻人的叮嘱与期望。另外,先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对小镇的依恋、对“衣服有记忆”的感触,深深打动震撼了我!
  •     依然觉得如果有这样一颗心,善于观察生活的心,在哪里都会体验到无边的美
  •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緩慢之間有平衡感的生命。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家,絕對不等於房子。漢字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它的結構很有意思,就是“忙”這個字,心字邊一個死亡的亡。因為你太忙,可能心靈的感受全部停止、全部沒有了。我們明明創造了一個漢字,告訴你“忙”就是心靈死亡的開始,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心境悠閒就變得十分重要。
  •     从某个意义上,这本书和你原有的生活价值产生了共鸣。衣、食、住、行,美不在于看了多少次艺术展览与表演,它扎根于你生活的本身。另外蒋勋的文字本身简洁,明了,耐读。
  •     聽完。
  •     3,5 stars
  •     太失望了 书名最好看。不过失眠的晚上看看书心就静下来了
  •     我的生活美学启蒙书。Life can be beautiful。
  •     poppy的书
  •     蒋先生的书总是能够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看下去,道理也许很复杂,但是说的事浅显易懂,然后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仿佛是镜子般映照出来,我不是正在过那样的生活么,那些有关回忆和感知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忽略了而已。。。所谓生活美学,无非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发现平凡的美好而已。。。只是很多我们都遗忘了,遗忘了我们发现美好的能力。。。
  •     图可以看,文字一般了,相较于蒋勋的其他书而言。但总的来说是一次阅读享受。
  •     写得很细腻,而且用黑简单的话就让你觉得很温馨!
  •     美 隨處可見~~
  •     从衣食住行体会美、活出美来。很有启发。不过因是讲话稿整理而成,稍缺乏文学性。
  •     “我们必定是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间;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
  •     :港台读物
  •     能靜下心反省生活中想要&需要的差別。
  •     每一處的人生風景都有值得停下來仔細感覺的必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