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日记37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53800615
作者:星云大师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拒绝的艺术精华语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没有做不到的事。◎人若没有敞开心扉,就像是一道道封闭的门窗,思想永远在有限空间,而不能超越。◎“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无明外,有时也会增加勇敢、好奇、放下与自在。◎与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礼贤下士,尊重对方;若拒绝,将因缘推开,则什么都没有了。◎我的个性是随缘不变,但随缘非随便,非随心随意,而是迁就现实,随顺别人意思为对方着想。◎凡是有人跟我们接触,必定要给对方希望,一个肯低头、谦虚、弯腰者,必定会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视人如己,否则不会长养慈悲。◎人有善的理想、原则时,要能改变环境,不要被环境改变。刚开始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安于环境,进而改变环境。◎面对信众无限期望热情的要求,不要轻易拒绝,就是拒绝也要有代替。凡事不要轻易拒绝,能干者工作一定会皆大欢喜。◎与人赛跑所以会落败下来,是因为力气不够;人不主动,力气就会不够。“主动”就是要让自己自动化,不要让别人来摆布我们,要做个主动、有表情的人。◎世间上的宝藏财富不在银行,不在荷包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田里,只要我们开发自己的心田,就是“发心”。九月〓一日〓〓星期五这两天各报对选举的回响,似乎比较注重各层面的音声,其中《民生报》上的“民生论坛”中题为《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及“《中国时报》”上作者郭正典先生的《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很多信徒看了都反应:“越来越有公平的声音。”节录如下——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民生论坛社评陈履安先生宣布要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后,政界有些人即不断在讨论,质疑他的佛教徒身份和过去的修行活动,甚至怀疑他历年学佛的动机,且声称其宗教身份会影响到台湾的政教关系云云。近日以来,质疑、嘲讽、批判者的文章,与支持、辩护的文章都越来越多,仿佛成了一个真正值得注意或探索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佛教徒陈履安或星云参与了政治,就成了大问题,而长期从事政治运动的基督教长老会,却不存在这些问题?难道某些教派教团从政、干政是合法的,某些宗教若涉及了政治便应受质疑?这是什么逻辑?每年选举,透过国民党“社工会”的运作,各宗教其实都会发表声明或宣言,支持国民党。可是,这些支持仿佛都是“应该的”,一旦支持了非当权者,支持者便仿佛有罪似的。这正是台湾当前社会病态之一。许多事,只有某些人才拥有特权,只有他们能做;别人同样做了,就是居心叵测,就无正常性!像陈履安一宣布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上被指为滥用其职位及行政资源,可能违反行政中立,并鼓噪要他立刻辞掉监察主管部门首长职务。可是,同样的逻辑,为何不用在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先生身上呢?背德者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却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以道德为攻伐异己之工具,这比单纯的败德者,更为可议。就像林洋港出版《诚信》,政界别有用心者不去检讨政治人物应有的诚信原则问题,反而指谪他缺乏民主素养,未弄清楚民主时代权位是不能再私相授受。可是,林洋港所指出的,只是李登辉先生多次公开表明不连任,这与私相授受有何相干?背信者不遭责难,反而去羞辱相信诺言的人,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这里举了一些参选人的言行来做分析,并不是为了支持谁或打击谁,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病了,风俗浇薄、是非错谬,而舆论界似乎仍在鼓扇这种风气。显而易见的真理,在权力及利益的操作下,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其实是世所罕见的。保持我们清明的辨别能力,恐怕需要每位民众自求多福。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郭正典在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领导人大选中,陈履安先生的参选无疑地是最出人意表、最震撼人心的举措,有人叫好,有人猜疑。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曾舍弃王位,走度化众生的宗教之路,但度化众生也不一定非现出家相不可,历史上有许多当政者是佛弟子的例子,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宣宗、清世祖等帝王,不是受过菩萨戒、皈依就是出过家。他们以帝王之尊弘扬佛法,反而更能济世利民、广度有情,为何佛弟子一定不能从政呢?盛唐是我国最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不仅高僧辈出,连皇帝也多是佛弟子。以前的佛弟子可以当皇帝,现在的佛弟子为何不能选领导人?佛教徒常给人洁身自好、消极避世的观感,这可能与时下佛教徒一心念佛,但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式有关。近年来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助,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才稍改人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佛教徒已开始入世了。佛教本来就有大、小乘之分,往生净土只是小乘佛法;效法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普度有情”及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才是大乘佛法。陈履安先生在两岸关系紧绷、台湾内部政经动荡、社会不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投入选战,这在笔者看来,正是大乘佛法的显现,也符合禅宗“直下承担”的精神。将陈履安先生的参选视为“将自己包装成宗教家,遂行的却是政治图谋”,恐怕不是持平之论。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有一段“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或可提供给与履安先生有相同疑虑的人参考。九月〓二日〓〓星期六闻老报人陆大声先生因车祸在家疗养,特地打电话到三藩市去慰问。陆先生在电话中提到,此次车祸是发生在费城附近,住院期间顾毓琇先生前去探望他,并劝陆大声先生平时要多诵《金刚经》,还说未来的世界是禅的世界,禅的书籍不可不涉猎……听完电话,马上嘱三宝寺的依通法师,代表我前去探病,并送给陆先生一部《金刚经》。晚,和住众进行“师徒时间”,提醒大众——◎要发心做当机众,代众生发问。佛说法时,每一部经皆有当机众提出问题,大家暂且将自己放开,做个当机众,有些人不敢问,或了解别人想要知道什么,可代为发问。◎三十年来,我为台湾佛教在弘法利生及各种事业上,确实尽了不少心力,佛教蓬勃发展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就目前的佛教而言,未来必定比现实美丽,因未来的佛教在制度上,如:寺院建筑式样、僧服、称呼、戒律、法会、共修、早晚课诵等,一定会趋向统一。在彼此沟通上也会加强,如:禅净密、南北传、四众弟子、各地区妇女会、金刚会、义工会、青年会,由一个区域而到全世界,由聚会的因缘而取得彼此的沟通了解。◎未来的佛教,寺院建筑不在山林,而在市区的十字路口;内部不仅有大殿,更有大会堂;不仅有佛像,更有僧众、信众;不仅有大寮,更有大会议室;不仅有禅堂,更有佛学院;不仅有客堂,更有教室;不仅供膜拜,更有宣讲。◎未来的佛教不仅有农产田野,还有工厂设备;不仅有杂志图书,更有报纸电台;甚至有代表佛教的体育队,如棒球、篮球各类球队,在世界体坛上表现;以及信众生活所需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信托公司,以解决生活的需要。◎未来的时代,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须有佛教的仪礼,像庆生、佛化婚礼、祝寿、开会都要以佛教的仪礼加持;民众都能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每逢香期(六斋日)都到寺院受持八关斋戒。◎未来的佛教,僧众不仅能当教师,更能在大学当讲师;不仅能当护理,更能当医师。佛教未来的前景,一定比现在更美丽。九月〓三日〓〓星期日上个月我为《讲义》整理了近百篇有关人情味的文稿,这一个月给自己的功课是着手整理《星云百语》第四集的文稿,其中有一篇《不知道的乐趣》——不知道的乐趣“知”是一种欲望,是一种罣碍,不知道就没有欲望。不知道父母(长官)喜欢哪一个儿子(属下),就不会痛苦,知道后会很苦恼。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知道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不知道可以解决问题,给人骗不知道无所谓,知道后很痛苦。我人在美国,台风过境台湾南部,佛光山受台风吹袭徒众不让我知道,怕我担心,等一二个月恢复原状后,我再回去,因不知道就不会去罣碍。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无明外,有时也会增加勇敢、好奇、放下与自在。我遇到很多难相处的人,但因我事先不知道,才学会了做人处事的方法。在《战国策•信陵君杀晋鄙》中,唐且谓信陵君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知道”与“不知道”哪一种好?并没有一定标准,知道有知道的烦恼,不知道有不知道的乐趣。九月〓四日〓〓星期一污泥可以长莲花,沙田可以育禾苗,外境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成为一颗有用的种子。希望自己受益的一句话,徒众也能受用。我总感觉未来比现实美丽,记得一九四九年元月来台时,当时台湾生活条件与我在南京、上海的繁荣景象差距实在太大了,那时台湾的佛教也大都停滞在神坛庙观、杀生拜拜的阶段,没有丛林的规模,更没有教育、文化事业,不禁心有所感,于是就在《觉生》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回忆比现实美丽》,叙述佛教在大陆对人才培养与文教事业的用心。如今,台湾佛教的蓬勃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未来,我总抱持无限的希望,期待“未来比现实美丽。”最近有一些感想,提出来与大家分享——◎接待来访客人要依参访地点“分工”,不要一大堆人挤在一起,负责引导的人,要让客人觉得很“安心”,知道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所在很重要。◎订规矩要依法不依人,才能树立权威。◎身为当家师、知客师每天至少要向住持口头报告一次,如果一连三天都没有报告,非称职的知客师,因没有尽到承上启下的责任。主管不喜欢属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报告,得不到讯息。◎各工作小组间,也要有定时会报,若没有,彼此默契就不容易养成,自然就不易达成共识。◎报告内容要衡量,常住必须要知道的,如人来客往、人事之类,如果一二个星期仍报告不出内容,则表示太没有观察力,太不重视本身工作。◎对自己的缺失,有的人“习惯”说没办法改,一个人会不会进步,就要看他有没有学习性。◎做人要老实,不要怨恨,不要发牢骚。◎年轻时要学会看书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中年时要培养修行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老年时要懂得保健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讲政治,除追求自由民主外,还要考虑到是否幸福安乐,民主讲究沟通与了解,这才是民众需要的。◎民主政治下,每一个人皆有权利参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盛衰,唯有佛教是一直平顺的在发展,可见宗教是超越时空的,只有宗教是一辈子的事,其他皆如过客。◎我本身没有什么党派,而且这也不重要,因心中只有芸芸众生,台湾目前要追求的是人权的尊重、政治的自由、人格的尊严!◎人有了仇敌要去化解,去施恩惠,不要去结仇结怨、不顾人情。与人为善,皆大欢喜,是处事不可少的原则。九月〓五日〓〓星期二上星期在罗嘉眼科因黄斑水肿做了一次眼底照相,今再前去复检,依照片显示,右眼一切正常,左眼因眼底微血管破损,致使血流到视觉中心的黄斑部位,故造成伤害而影响视觉,只要不再继续恶化(不再出血),视觉就可以保持得十分良好。造成眼底血管破损的原因是高血压及血管弱,保持血压正常是很重要的。在眼底血管破损部位,罗医师为我做了雷射治疗,右眼打了一百十七次,左眼打了两百十四次。离开罗医师诊所,在出口处碰到不少信众,表示对我四月份在荣总手术的关心及康复的祝福,有的人在握手时紧紧不放。“握手”对一个公众人物是免不了的礼貌,但如何握得恰如其分,也是一门学问。“公”,是对年老者的尊称。古时五等爵的第一等,即称为“公”,故“公”是尊称、无私、公平、出于众意者,始称之。通常社会上一般人:尊称年老的男人为“公公”公平不偏为“公允”有公权的人民为“公民”公平正直为“公正”公家的田地为“公田”大家不吃亏为“公平”社会公共的安全为“公安”许多人共同的地方为“公共”由众人所决定称“公决”公务人员办公的地方为“公审”大家所承认的事称“公认”公开表演称“公演”为公众服务的官吏为“公仆”公开查询称“公署”公众的评论称“公论”公共的道德称“公德”依法令从事公务者为“公职”众人共同的利益称“公益”公开的书札称“公启”大家推举称“公推”世界公认的道理称“公理”行政机关所发行的报章称“公报”开放而不秘密称“公开”不隐瞒也不顾忌称“公然”公平正直的道理称“公道”公众自由通行的道路称“公路”同业人员互助合作的会址称“公会”费用由各人平均负担称“公摊”请求大家看称“公鉴”忠实奉公不计个人损失称“公而忘私”一切事情按照规定办理称“公事公办”九月〓六日〓〓星期三我经常巡视各别分院道场,当地住持向我简介道场法务活动时,也不忘向我介绍当地信徒,常常不经意地从他们口中听到,某某信徒过去常常来此共修,现在很少来,甚至根本不来了。我当时随口就说,你们没有替信徒添油香!信徒向寺院道场添油香、修福做功德来护持道场,也需要寺院法师给他们添油香。要如何替信徒添油香?我回想这一生当中与信徒接触,受过不少的赞助,但我也替信徒添了不少油香,如:令其法喜、主动向信徒招呼、奉茶、满其所求。中国寺院长久以来,即有向信徒添油香的例子,像丛林的挂单制度、供养上书斋主姓名、回向、洒净、祝祷、每逢岁末的腊八粥、灶符、春联、普同供养等,将佛教的关心,送进每一个家庭。佛光山在海外建道场,为信徒接机送机、义诊、云水医院、开示、共修等,都是在替信徒添油香。除了这些传统寺院向信徒添油香的方式外,现在信众到道场来,我们要如何替其添油香呢?我们可以向信徒赞美、微笑、亲切、服务、说法、尊重、慰问、解决信徒困难等方式来为其添油香。有供养心的信徒常为寺院添油香,有供养心的法师也要不时为信徒添油香。九月〓七日〓〓星期四人与人之间是互助的,没有人可以独立生存;像瞎子与跛子,也要彼此互依才能生存。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不要任性推拒,不看重别人的立场。若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凡事一拒绝,就什么都没有了,与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礼贤下士,尊重对方,若拒绝,将因缘推开,则什么都没有了。拒绝人情,拒绝因缘,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能干的人绝不会随便拒绝别人。拒绝不可伤对方的心,人生任何经历,都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拒绝此种生活方式(环境),就要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来代替。有人找我讲演、开会,我分身乏术,且深悟凡事不一定非我不可,故而找人代替。我因“拒绝”而有所“代替”,世界会更宽广。凡是有人跟我们接触,必定要给对方希望,一个肯低头、谦虚、弯腰者,必定会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视人如己,否则不会长养慈悲。把“人”、“我”隔开是不可行的,人我必须是要一体,才好做事。九月〓八日〓〓星期五一个人不认识自己,即不识大体,如何成功?我在二十岁时,并没有想到我要做什么,只晓得跟着大家学,勉强说很向往当作家,但却不敢想。这一生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为程度比我差的人读书、读报,且是倒着念(对方正面看,我倒着念),从中培养出不少乐趣。我的个性是随缘不变,但随缘非随便,非随心随意,而是迁就现实,随顺别人意思为对方着想。早期为报纸、电台供稿是随缘,没有领其职务是我不变的原则。我一直主张可以化导社会(随缘),不要为社会所化(不变)。关怀社会是随缘的原则,不干治是不变的原则;面对应酬的场面,在鱼肉荤腥旁吃我的酱瓜咸菜也是随缘的原则。有人批评佛门既然主张素食,又为何要有素鸡素鸭的名称?我吃素几十年来,都没有看到什么鸡鸭,只吃到豆皮、豆腐,这也是随缘的习惯使然。在世界各地行脚,信徒供养我住五星级总统套房,为不拂其好意,不得不随缘;简单的榻榻米也是我的床,这是僧众朴素的不变原则。我非刻意结交达官显要,只是礼貌上的随缘。平时我吃稀饭也好,吃面也可以,这是一种随缘性格,我的原则是只要吃饱即可,吃什么并不是很在意。我常因为太随缘,而受了不少伤害,但人太不随缘,就容易变得古怪、执著、孤僻、不通融。随缘可减低我们过度的执著。人有善的理想、原则时,要能改变环境,不要被环境改变。刚开始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安于环境,进而改变环境。我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安住,表示我有随缘随喜的性格。但我不会同流合污,而有很清楚的是非善恶观念,因为我很认识自己。九月〓九日〓〓星期六今阅读《张老师》杂志,有一则关于如何培养内在美的短文,值得徒众参考——内在美即指内在的美好品德,包含的范围有:个人思想、看法、谈吐、行为、举止、态度、应对、进退、精神等。其中有几项内在美的基本特质,如:1.  随时保持愉悦的面孔与心情。2.  有容人雅量、不计较别人错失。3.  诚实面对自己的过错。4.  具有亲和力,让人喜欢亲近。5.  保持一颗欢喜的心并乐于助人。6.  欣赏别人优点而不嫉妒。7.  积极工作、不怠惰、不抱怨。8.  不断充实自己。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具有“不比较、不计较”的胸量,因凡事不比较、不计较才能彼此取得合作。人一生烦恼皆由比较、计较而来,能不比较不计较,那又是一番海阔天空的意境。平常我也有到处结缘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喜欢我,简单几句韩文、日文、英文、客家话、广东话等口头招呼,我都很用心学,为的是想碰到当地的人士时,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寒暄,给对方欢喜,希望徒众也都能有此性格。

前言

平凡的人•不凡的事业简志忠小时候规定每天的日记要交给老师批阅,总让我有被窥视的感觉,心里不是滋味。因为日记是个人的私密记事,文具社里卖的日记本不都是附锁的吗?然而星云大师从一九八九年起,为了顾念《普门》的发行量,开始提供日记给《普门》连载。八年来,他把个人的生活、工作、思维……全都公诸于世。所以他遍布世界各地的信徒,虽然不能每天陪侍在师父的身旁(那需要很好的体能),只要读《星云日记》,就好像与师父长相左右。只是大师已然是个透明人,他把一切摊在阳光下,光明磊落,毫无隐私。星云大师自认是个平凡的人,而我认识的大师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出家,却视众生为他的家人。年除夕我前往拜访,请问他春节的行止,他说:“由北往南去各个道场走走,信众这么护持我,我平常又这么忙,只有利用春节去看看他们……”淡淡的几句话,却是真情流露。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生前也曾告诉我,他是慧开法师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每隔一段时间,星云大师总是会打电话殷殷垂询,并表示对他的感谢,傅老对他们师徒的情感和大师的谦冲印象深刻。大师光明磊落的个性、有情有义的特质,在佛法中升华成波澜壮阔、浩瀚如大海的慈悲心。他发下弘愿,要把自己在佛法中得到的好处,让众生都得到,就是这样的愿心,使一个自认平凡的出家人,成就了影响无数心灵的不凡事业。

名人推荐

星云大师写日记的风格,不同于一般人所写的日记,仅是柴米油盐、爱恨情仇等等。他是用“心”去观察世间的千妍百态,更是从“心”的深度去作评论,引导世人向内心世界作深层的探索。《星云日记》所揭橥的真谛,即是要人们以佛在心中的态度,去看问题、提问题和评论问题。也就是明白指出,只要善心所至,即能广度众生。因此,我对《星云日记》是以超脱尘俗的价值观去欣赏的。——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吴伯雄    我非常敬佩星云,因为他是一位最不像出家人的出家人,最不像高僧的高僧。佛教讲“障”,事实上我最怕和出家人或高僧接近,因为他们好像也有“佛障”,高高在上的姿势,使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慈悲,而我这位基督徒却很喜欢和星云大师接近。——著名作家 柏杨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前是马丁•路德,现在是星云大师。——著名史学家 唐德刚教授    当前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令人仰慕的身教与言教;当前社会最需要提倡的就是大我与大爱。《星云日记》正是融合了星云一身的身教与言教、大我与大爱。这套《星云日记》是人生的大书,它不只是个人成长的写照,更是内心深处的省思,它透漏了作者的热心、关心、用心。任何人读了这些日记一定会获得领悟、获得启示。——台湾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  高希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星云大师一生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消除了寺庙佛教和人间烟火之间的鸿沟。这无疑让佛教这一流传了两千五百年的古老宗教,在我们现代的信息社会显示出了新的活力和意义。——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

后记

编辑后记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内容概要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十二岁礼志开上人出家,1949年赴台湾,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并翻译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种文字,流通世界各地。于大陆出版的有《佛光菜根谭》《释迦牟尼佛传》《佛学教科书》《往事百语》《金刚经讲话》《六祖坛经讲话》《人间佛教系列》《迷悟之间》《人间万事》等八十余种。

书籍目录

目  录自 序 星 云 /1平凡的人•不凡的事业 简志忠 /7拒绝的艺术(1995年9月1日—9月15日) /9不比较、不计较(1995年9月16日—9月30日) /53义工精神(1995年10月1日—10月15日) /99善 听(1995年10月16日—10月31日) /147编辑后记 /205

编辑推荐

岳麓书社出版的《星云日记》是星云大师的全套日记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融合星云大师一生身教与言教、大我与大爱,是星云大师人生励志类经典作品的集大成之作,详实记录了大师生活哲学和智慧语录,是一代高僧行仪风范的完整典载。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 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星云日记》也可每册单独阅读,从星云大师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

作者简介

岳麓书社出版的《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这也是星云大师一生所写的全部日记,详细记载了他每日的弘法行程、演讲、活动、心得、计划等,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本书为第37册。


 星云日记37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