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2642318
作者:李静睿
页数:180页

内容概要

毕业于南京大学,以前是记者,现在暂时失业。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一本小说。

书籍目录

十一种人生
1 沉默的冬天
2 死者
3 高跟鞋上
4 月光下的路
5 潮湿的烟花
6 伤心凉皮铺之歌
7 二哥
8 茶馆
9 卖毛线的女人
10 岸上的歌声
11盐•城
一个小城
小城

作者简介

我试图讲出那些不可安慰的故事,但这不过是一个太容易被虚妄安慰的小城,就像一圈一直输一直输的麻将,它总能想象着自己会有转手和一个三番的时候,却不知道牌局已经走向终点,那些输出去的筹码,早已被时间兑换为现金,永远地不可翻盘。


 小城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有人舍不得,弥足珍贵;有人不舍得,那又怎样。我的人生终于有那么一次开始感慨散席的悲戚了,这算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人生就是靠运气的 特别我们这种服务业 有机会你把握了 挺好 加油吧 孩纸”“哈哈哈 相聚离开 总有时候 ……”一个在我现在的工作中认识的朋友打算离职了,在我溢于话语间的依依不舍中,他对我说了上面的话。说实话,当初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个行业的流动性有多高,一年下来10%的流失率根本不足为奇,这也奠定了我与同事之间相处的基本交际距离。不过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之间的擦身总是不会全按个人的想法来走,我以为我可以对每一个同事大方、得体地say goodbye,今天却发现不尽然。昨儿老师从本部开会回来,讲公司里就一个小孩儿在,还是办理离职的,我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我一直挺喜欢的姐姐。这位姐姐和我似乎交集不多,但人性就是那么奇怪,虽然没有交流但我却能判断或者单方面的期许,我们俩人是可以很默契、无障碍地沟通的两个人。呵呵,我好像一直活在我这样的认知里交朋友,包括上面那位“相聚离开”的朋友。交朋友、依赖某些人、就想和某些人交谈,这真的是一件很没谱儿很让人摸不清思路的事儿,我也不再想去理清这其中的所以和然后来,我只知道,这是一种让人喜欢、值得人珍视的情感,我可能是那个主动者,也可能是那个被动者,这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真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不太擅长两个人更亲密、更长久地相处下去的我,反而更适合半分幸福、半分遗憾地微笑着say goodbye!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前方所谓“远大前程”等诸多虚妄刺激着、安慰着的世界,一方面我们其实内心深处知道这就是一个不可安慰的、应该惨淡直面的历程,但这都不重要,有样东西是永恒的,记载着、承载着、承受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就是——时间。Goodbye,过去的每分每秒每人每事,Goodbye。
  •     作者失业,我也是这样的状况,所以还是心有灵犀的。目前,我也是准备研究地域性的文学,我会像作者一样去深刻思索和见证地方性题材的奇葩现象,因为地域性也是属于民族性的地方,都会参与到全球一体化的融合演变里。很好的一本书 ,力荐
  •     本想慢悠悠地用一天一个故事的节奏读期盼已久的《小城故事》,我坚持认为这样写满细节的书适合在每一个黄昏时分打开我昏黄的床头灯细细咀嚼,可心急的我却在早起的早晨、睡醒的午后和睡前的床头灯下走进那个小城。依然是絮絮叨叨,但我在无边际的絮叨里却找到许多温暖,即使每一个故事都透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或是淡得可以视而不见的悲伤。在失业又失恋的寒冷冬天,她坐在古旧平房里孤独地发呆,但在阳光的鼓励下她很快站了起来,穿上高跟鞋去菜市场买菜。她说:“高跟鞋是另外一种鼓励,我新买了尖利的黑色细跟长靴和温柔的宝蓝色粗跟裸靴,踩在石板路上得小心滑倒,但徒然增加的八厘米好像带来了不同的空气,整整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沉睡的身体开始苏醒,我开始重新留意自己皮肤是否光滑、腰上是否有赘肉,小腿有没有被拉成美丽的曲线,高跟鞋正在呼唤我对人生的残余斗志。”一拿到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直接翻到了《高跟鞋上》这一章,大概是因着自己对高跟鞋的迷恋和执迷不悟吧,“鞋跟叮当作响地敲在路面上,是一切生活里百听不厌的伴奏”,我相信每一个高跟鞋上都有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姑娘,不管是穿着达芙妮细高跟的都市丽人,还是穿着白色仿皮高跟的小城姑娘。我的大学从一双宝蓝色的鱼嘴高跟鞋开始,以两双宝蓝色的平底单鞋结束,怎么听都有点灰溜溜的味道,于是我决定重启我的高跟鞋人生,来重新唤醒我对人生的雄心壮志。阿花的微博里时不时会贴出新做菜肴的配图,或是心血来潮用玫瑰腐乳汁烧的花生猪蹄,或是精心用小牛腱子做的自制卤牛肉,或是细心用半个小时给鸡爪子剪完脚趾甲后做的泡脚凤爪。她在《小城故事》中毫不掩饰甚至大大展现了她对食物的钟爱和天然的熟稔,那样信手拈来自然而然,连摔炮在编织袋里爆炸的焦味都能联想到春节前的家里的烤香肠,即使生活再不堪的人也会津津有味地吃着豆瓣酱,扯点野菜进去卤汁里,去竹林里挖胖胖的冬笋,我一直坚信热爱食物和烹饪的人儿总是热爱生活的。在毕业酒上她穿着时髦、刚刚穿的耳洞上叮叮当当地响着廉价彩色耳环,这样急不可耐又意气风发地幻想着她“自以为笃定的远大前程”,以至于留给她的家家(即外婆)“越来越沉默的冬天”;她离开小城奔往那后来被称为“虚妄的远大前程”后几乎把小城的人忘了,假期回去,她用近乎怜悯的口吻说道:“这里不过是我们的夏日假期,却是他既有的全部人生”;许多人她没有再去看过,“仿佛如此就可以视而不见”。 虽然她讲述的是小城里十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可我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清晰地瞥见了她自己的影子,我想,她试图讲出的那些不可安慰的故事,也许是在为安慰自己寻找一个出口吧。突然想起她的旧文《配菜人生》,于是在终于忙完琐碎后已经疲惫不堪的晚上十二点我仍坚持打开电脑重温她的配菜人生,她写道:“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写别人的故事,有些人只能写自己的故事,更多的人跟我一样,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切碎改装,混迹进别人的故事里...我的碎片被油炸清蒸爆炒或者涮成火锅之后,也并没有那样面目全非,我当然一眼就能从把它认出来,然后说:哼,你也就有这点不入席只能做配菜的人生。”读完后顺便温习了一遍她的《泡菜坛子与一个盘子》,她说,人生要这么完整干什么,它又不是一个盘子,它只是眼前这个傻乎乎的泡菜坛子,我只享受那些我扔进去的东西,即使它们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传奇。从这些“普通虚妄”的话里得到安慰和力量,于是我照例在睡前将双腿靠在墙上,坚持认为可以拉伸出美丽紧致的线条,然后仔细地在腿上擦上身体乳,早晨的一杯咖啡、读几页书或是新买的裙子配小高跟就可以成为我早起的动力,即使刚刚才伤心地跟一个很重要的人离别。不知不觉我也学会了用很多的形容词和细节描写来讲述生活,这样就可以把生活描绘成别人看不清的模糊模样,正如我学会了用大笑来掩饰尴尬和不知所措,虽然有时候自己还是感受到了四处漏风的沮丧。我奔跑着忙碌着说着大笑着,认为这样就可以忘掉那些随时都会浮现出来的关于告别的句子和某些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人的脸庞,我坚持认为把它们切碎塞进每一个在阳光下闲聊欢笑的空隙里就可以把本来就不太多的悲伤稀释再稀释,直到面目全非,直到可以视而不见,仿佛可以永远视没心没肺地活在某个角落,不去细想生活本应该有的幸福模样和现实的不尽人意,然后人生可以优雅地永远向前。因为尽管我们都不过是他人生命中的配角,但配菜对于一个泡菜坛子而言却是永恒的主角。新浪微博:@青浅玛2013.10.29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至少小城的感觉浓郁。
  •     四川自贡的小城里,尽管不是同一个城市,但里面细节的描写就像我小时候经历的一样,有些细腻的心思在我小时候我也有这样想过。
  •     看多了腻歪,小城其实是有它美的所在的,阿花太左,整本书里的小城被她用笔写的破败不堪,脏兮兮的感觉。最后那些可怜的小人物都死了。
  •     套路化和距离感太明显
  •     2016.07末。记不得最后读完的日期了,只是因为书的主人才有机会接触类似的文字。故事刻意了些,文字倒算不得矫情,大概不是特别认同书里的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吧。我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有平凡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故而没办法欣赏这本故事里的与众不同吧!
  •     不知道算不算中国小城版的《十一种孤独》。
  •     生活而已。
  •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出版纸质书 豆瓣试读过后毫不犹豫买了 如今我自己的处境倒可以代入第一个故事中去 当时的感觉又浮现上来了 那样精确的体认很难得再有了。
  •     每个写作者都有故乡 然而这本并没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
  •     每篇都差不多,所以容易腻。
  •     很久前看过作者的短篇,非常惊艳,但这本让我觉得可读性不强。
  •     自我重复的太多了,读一两个故事觉得好看,却发现整本都是同类型。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想去四川,吃海椒,凉皮,烫饭,泡菜,兔头……再点一杯毛峰
  •     小城里基本有两种人,一种是太过小城的人,一种是格格不入的人。至于其他的面孔,谁都是一样的,不值得被记住。
  •     是不是只有我们小城青年才知道这样的故事有多真实呢?
  •     油腻腻的。。。
  •     我喜欢凉皮铺之歌。
  •     第一次读李静睿的书,可能因为鄂西和川蜀很接近的缘故,有些习俗和生活气会让我产生朦胧的相似。小城里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但每一个人的故事在生活的琐碎唠叨中也都沉寂了下去。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对海椒对烤香肠对豆瓣鱼对凉面凉皮的描写,穿插到故事中,这些食物也有了种奇妙的反应,对食物的描述确实有汪曾祺的影子。也就是12篇短小说,以为能一气呵成的看完,却在武汉湿漉漉又昏沉沉的梅雨季翻阅了一周
  •     写尽了细碎平庸的生活,却带着那么一点绝望的气息。那才是生活的真面目。
  •     很有才华 如果意境能够更加深远 会更好
  •     中国终于也断断续续地出现这些和耶茨卡佛塞林格有着相似精神的故事,虽然欧化的精密句法勾画的还是和《祝福》一般浓酽纯正的本地风味。“生活太具体了”,在这些无所谓幻想的庸俗的细节之云中,闪动着诗意的金屑。
  •     短篇小说 小城 当代
  •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故事'
  •     人间烟火与泞淖 静睿写实如写梦 精细残忍。 有那么一两则 她抽丝而去 便泪如山倒。
  •     其实这一本的语言风格已经在为《小镇姑娘》埋下伏笔了,看完这本书也相当期待阿花出个长篇。记得小镇姑娘的封面都是阿花在微博上征求过我们粉丝意见后挑选的结果。十一种不同的人生,十一声叹息。文学一定要站在某个高度来俯瞰某个群体,自身不带有道德评价,而是让读者来思考和评判。阿花做到了,她的情怀,有一点鲁迅的味道。
  •     每个故事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都希望在没有对方的日子里,我们在庸常的生活里都变得越来越好。
  •     十一个故事,基本上可以用一个excel表格拉通:人物、性别、与作者关系、主要事迹、结局等项目做个小数据分析,启发后来者进行类似的文学创作。
  •     作者果然短篇功力最好。细腻柔软的笔触,生生写出来小城里的随风即逝的点点滴滴。
  •     十一个小城故事,每一个都关于个人微小的生之挣扎和命运,每一个都似乎是悲剧,被这种诡谲的命运安排吸引,但又有不甘,好像童年和故乡在文学笔下总是以忧郁、悲伤的色调为主。
  •     2015Sep
  •     经常看她的微博,后来就看了这本书。挺喜欢那些细节描写,但看多了觉得很雷同。最喜欢第一篇。
  •     这里有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旁观之外是对现有生活的侥幸 曾活在城乡边缘的我 太容易进入这个“小城”
  •     没有作者的散文好看。
  •     十一个人物,十一则故事,描绘了小城中的市井百态。这些故事都不是能够令人难忘的情节桥段,读过之后很快便会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它们却是小城文化的最佳诠释,那些冷漠悲凉温暖喜悦,都在字里行间的咀嚼里得以品味。
  •     故事还是很好读的
  •     一种冷静的克制的离开当地之后的对当地生活的写作。和苏童不同,不那么神经质。
  •     家长里短 平时的身边小事儿 但是看着并不乏味 喜欢看 不知不觉就看下去了~
  •     很流畅了
  •     2014
  •     重读时发现之前看过的情节几乎全都忘掉了,这大概也是这类以情绪和氛围见长的小说的好处……同一篇小说用电子和纸质两种媒介来看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有的小说写得轻巧,读纸书会注意到它的闲笔之处,未免感到轻浮;而有的小说读电子版会觉得臃肿,读纸书反而会觉出绵长和耐看来。李静睿的小说明显属于后者。
  •     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     刚开头几篇还不错,看多了就疲劳了。重复的景色描写,重复的美食,重复的悲剧结局。
  •     文笔和洞察力是极好的。
  •     说实话读起来有点失望。感觉作者很刻意的在讲在写,就是那种奇怪的不真实感,有些矫揉造作。这种类型的书近年来出版了不少,也读过几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真的很棒。
  •     话说作者的生活是我心中追求的啊!
  •     脑残粉盖章。
  •     出生在一个相似的小城,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真正的“悲悯”,我只知道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已经拥有人心难得的善意——处在那样的环境里,这样程度的善意几乎是极限了。
  •     很好看吖!特别喜欢细腻充满细节的故事。她总不满意自己的小说,而我却看细节看到着迷。其实她可以写出更出色的故事,只不过她不肯写自己的事情,又看书太多,看过的桥段她都不屑再用,逼得自己绞尽脑汁想情节。如果她在情节上再把脑洞开大一点,就是一流好手,写剧本拍电影啥的应该不在话下。
  •     缺乏人文的怜悯之心。也没有日常生活平凡之美。
  •     以为已经过了读这种书的年纪,结果看着看着竟然还尝出了些味道。
  •     再匆匆翻一遍,发现已经完全记不得上一次通读时书中的任何内容了。有点点失望的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