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32759019
作者:艾·弗洛姆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艾•弗洛姆 译者:孙石艾•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心理学大师,20世纪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1900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22岁获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32岁以客座教授身份执教芝加哥心理分析学院,后定居美国。弗洛姆以精神分析学说探索文化与社会问题,往往能抓住现代人心灵问题的核心及社会思潮的演变,不卖弄理论,笔触冷静,又饱含感情,深受学界和普通读者的欢迎。其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人本伦理: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第三章 人性与性格
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第五章 今日的道德问题

编辑推荐

《自我的追寻》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姊妹篇。弗洛姆以伦理问题展开心理上的探讨,道出现代人困惑的症结,以及社会的病态与原因。他鼓励人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摆脱人为痛苦的桎梏,从而追寻真正的幸福。

作者简介

《自我的追寻》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姊妹篇。弗洛姆以伦理问题展开心理上的探讨,道出现代人困惑的症结,以及社会的病态与原因。他鼓励人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摆脱人为痛苦的桎梏,从而追寻真正的幸福。


 自我的追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弗洛姆的经典《逃避自由》的续作,可孙石翻译明显是将别人的中译本拿来再修改的,很多地方不通顺,措辞生僻,甚至逻辑不通,且孙石明显没有读过弗洛姆《逃避自由》、《爱的艺术》,这本书是《逃》的续篇,《爱》是弗洛姆生平著作关于爱的总结与改进,弗洛姆的这几本书有明显的关联性,可在孙石的译本下,本书中与这两本相关联的段落,翻译得很不恰当。发现译本有问题后,我是参照三联的《为自己的人》译本对照阅读的,后面就直接放弃读孙石的译本了,很好的书,对人自我成长寻找有帮助,自我意识模糊的人可以选来阅读,不过,我认为三联的《为自己的人》译本更好。
  •     这本书虽然分类上属于心理学,但其核心却是伦理学和哲学。事实上,在前言部分,弗洛姆就强调了心理学与伦理学、哲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似乎有志于建立以哲学为中心的心理学。正因为如此,此书并非普通的以心理分析为主的通俗读物,而是一本严肃的、客观的专业著作,对于毫无基础的人来说,读起来乏味枯燥而且费力,许多地方要反复读才能理解其含意,即便如此,如不能深入体会,也会读过即忘。书中阐述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极权和人本。伦理有极权伦理和人本伦理,人的良心或者说道德感也分为极权的和人本的。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极权偏向于权威,往往是由外部强加给我们的,一般由权威所建立。对孩童来讲,父母、老师、学校、社会所灌输的观念,所建立的道德标准,如果是从他们的利益来考虑,而非我们本身的利益,都可以归结为极权。与之相对的人本,则是从我们自身的利益来考虑,所反映的是我们真实的需求,我们的心声。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必然要经历一个与极权的对抗之路,如此才能真正地成长,发展自我。在这对抗之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些失败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以牺牲真实的自我为代价。自我与极权的对抗,往往是导致各种内心冲突和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这种对抗也是一种驱动力,驱策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法,摆脱极权的枷锁,追寻内心的自我。与一般心理读物不同的是,弗洛姆并非单纯地提出问题,也不是单纯告诉人们该怎样去做,而是经过严格的分析论证,沿着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脉络,对不同哲学家、心理学家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和辩驳。比起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这种有理有据的辩驳,无疑更加让人信服,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心理学的问题。弗洛姆提出问题,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如潜力的发展受阻,就会产生种种问题。创造力,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总的来说,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能力),以实现人的潜力。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自由与民主的观念,如果不是基于个人创造性的体验,而是由强迫个人相信这类观念的党派或国家所提出的,它们除了沦为不合理的信仰之外,毫无意义可言。对上帝的神秘信仰与无神论者对人类的合理信任之间的差异,远少于前一信仰与加尔文主义者对上帝信仰之间的差异。加尔文主义者的信仰上帝,是基于自认无能与畏惧上帝的权能。人不能没有信仰。我们这一代与今后各代的严重问题,乃是此一信仰究竟是对领导者、机器、成功的不合理信仰,还是基于我们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体验所产生的对人的合理信仰。良善与邪恶的后果,皆非处于必然或命中注定,其决定全在于人,在于他能够认真地关切他自己、他的生活及幸福,在于他愿意面对他与他社会的道德问题,在于他有成为自己以及为自我而生活的勇气。若非以我们的寿命而以历史的里程衡量,我们的时代只是中世纪某一可能性
  •     活着的标志在于创造力,爱的基本因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     自我,是那个能够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的那个我。人类智慧的本身充满了困惑与缺陷,充斥着狂热的激情与疯狂的理智。爱是变现个人爱的力量。爱,是为了是被爱的人显现出人的特质,使被爱的人得以成长与获得幸福,因为这是自我所希望的,因为自我要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做出肯定。这就是爱的能力。人疯狂,人一生都在抵触抵抗违背违背自我声音的冲动。
  •     好枯燥,弃了
  •     翻译太差劲了。
  •     自私和爱自己的区别在哪里?爱自己和爱别人是矛盾的么?自私是负面的么?自私就不能爱别人么?
  •     “人生的主要使命,是使自我生长,成为与他潜能相符的那个人。人生奋斗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他自己的人格。”
  •     又要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呢
  •     自我从识别他人开始,人格和性格到底如何分类
  •     人本主义的著作,确实也如此,如果自己不快乐,只能说明我们的方向走错了。
  •     “自由、有理性和有活力的人时善良的人,因而是快乐的人。”
  •     对问题和现象的解析非常透彻,《逃避自由》一书论述了对自由的逃避,本书则从正反面对自由意志进行了讨论,亦即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享乐不是自由生命的目的,其只是实现自我过程中的产物。
  •     初入门。 难懂
  •     翻译太烂了,第一遍通读后还有一点感觉,回头看的时候前面内容根本搞不懂
  •     粗略翻了一下 感觉语言有点生硬,需要耐着性子读
  •     可是能翻译的太烂 看着累得要死
  •     其决定全在于人,在于他能够认真地关切自己、他的生活及幸福,在于他愿意面对他与他社会的道德问题,在于他有成为自我以及为自我而生活的勇气。
  •     一直都想看的书,质量不错。
  •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和之前的阅读与思考重复,匆匆翻过,没有什么收获。转过一圈,回来再继续读弗洛姆
  •     我擦~~人生第一次读少于十个人评价的书.....有点枯燥,但是受益匪浅
  •     很好的书,对于个人在现实中的追求分析得很清楚。值得一看,翻译再好一点就更好了。
  •     成熟和自发创造性的人,其自体感觉是从体验他自己是具有力量的行为者而产生的。这种自我感觉的意义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我就是我。”在市场指向方面,人所面临着的是自己力量变为一项被人拿去的商品。他不是一个拥有力量的人,而是遮掩力量的人,因为他所关心的不是在运用力量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而是在售卖权利过程中他是否成功。他的力量和力量所产生的作用之间便有了距离,变为与其不相关的东西,是被其他人评价和利用的东西;因此,他的自体感和他的自尊同样起了动摇;这种自体感的构成变成基于他所扮演的一切角色:“我就是你所需要的。”
  •     感觉翻译得有些拗口。其余内容什么的还不错。
  •     弗洛姆的书,对于每一个人都会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于国内大批大批缺乏信仰的人。
  •     好书,但并非所有观点都无懈可击
  •     人的性格倾向的探讨
  •     细看了关于人格和爱的部分,看的时候内心很安宁~
  •     书本纸张质量一般般,发货速度慢!
  •     可能是之前读过 逃避自由 这本书带来的感触不大,但还是把成长、自我这些问题带入了我的脑袋!弗洛姆论述了很多,没有说如何具体实现创造性,可能因为自我完善的方法是不可言喻的(历史中一定有完人的存在)。
  •     弗洛姆以其卓远的人本精神感染了我,将社会学结合心理学也是我向往的方向。他坚信人即目的,人的目标即是实现其人的发展与潜能,通往此目标的途径是创造性的行为,而信仰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全人类的信仰。本书于我更像是自我反省的镜子:在爱的行为背后不过是基于个体脆弱不安的寻求依赖与共生的动机。而似乎也不懂得爱自己与了解自己,也在无名权威之下忘却了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正如信仰本身或许需要坚实的体验作为基础,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却还不够强烈到让我产生信念,这并非作者的过失。而弗洛姆有时给出的论点似乎缺少更深阐述,有时让我有些突兀,这或许是不足之处。
  •     感觉翻译很有问题 但还是有所获
  •     一如书名,好书。
  •     没读完
  •     作者论述了几个典型的人格,提出了创造性的人格,算是典型的人格心理学书籍。翻译的水平薄弱了些
  •     最初被这个书的名字吸引,后来刚读了序言我就强烈感到我是这位作者派系的!读完也果然帮我明确了很多朦胧的理念!
  •     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于认真关切自身,用理性面对与社会发展及伦理道德之间的问题,用内在创造性不断追寻真正的自己。
  •     人本主义
  •     对个人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认识自己的性格与行为提供指导。
  •     逃避自由的续篇,个人自由的伟大辩证,也在其中让我看到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状态。浅显易懂,逻辑缜密,发人深省。即便最后会像萨特那样反转,弗洛姆都永远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
  •     2014 02 10 人本主义 晦涩 根据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实践经验、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批判 弗洛姆认为性格的根本基础不在于弗洛伊德认为的各种类型的里比多中,而是在特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即同化过程(获得并同化事物)和社会化过程(使自己与世界发生联系) 弗洛姆的这套“人道主义伦理学”理论意在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应该立足于人,而且也对人提出了标准,这个“人”应该是生产性性格在性格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即具有成熟的人格,具有真正的爱(既能爱己又能爱人),重视自己的自身利益,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而现当代的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屈从与市场、成功、舆论等的“匿名的权威”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异化成金钱、地位、权力,而不是在于真正的自身利益;人的精神空虚、贫乏以及孤独……
  •     自我 创造力 其余皆是虚幻
  •     还没看完,翻译有点点不流畅的感觉,但是Fromm的书合我的胃口。
  •     本书从社会、家庭环境以及个人本性善恶观等角度对人类个体的心理情感做了一次较全面的分析,透过本书可以对自己生活中的心理反应做出较为科学的分析,可以更为理性的做出判断而避免误入歧途。 ——2016.1.13
  •     喜欢。
  •     维持自我的存在,依照斯宾诺莎的解释就是成为他所应该成为的人。理性可以指示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变为真正的自我。
  •     快递速度快,纸质好,关键是书好!
  •     弗洛姆的每一本书大约都可以拿来当教科书用?充满了定义、解释、结论以及事实支持。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读的时候不是很通顺(Fromm写书不应该这么晦涩的),而且有些地方明显看到不恰当的翻译痕迹,严重影响阅读。讨论的伦理问题和人生价值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有必要找原著再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