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7204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页数:492页

内容概要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书籍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目录:
第十五卷 元 代
第一章 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第二章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
第三章 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
第四章 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
第五章 五征西夏之战
第六章 蒙古侵金之战一——边堡塞内诸战役
第七章 蒙古侵金之战二——黄河以北诸战役
第八章 蒙古灭夏、金诸战役
第九章 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诸战役及初期四大汗国之建立
第十章 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欧洲诸战役
第十一章 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报达诸战役及后期四大汗国
第十二章 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
第十三章 蒙宋战争之二——忽必烈灭宋各战役
第十四章 元初靖乱各战役

作者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13:元》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书中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书中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首先要力赞这套《中国历代战争史》之独一无二,国之瑰宝。此套书籍对我来说,如获至宝,因为国内在这方面的系统公开的研究成果基本是一片空白,除非人人都学马亲王一样自行钻研古籍学成鬼才,否则在这套书之前,如我一般的普通读者想要在这个领域学到系统的研究成果,基本处于实际不可能的状态。而即使鬼才如马亲王,想一人掌握这书中所有知识,恐怕依然希望渺茫,为何?为什么说出版这种人人都能读的白话文研究成果很重要?因为这套18册的书,由台湾多位专家联合起来用了17年才最终编篡成书,又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人花了5年才联手完成修订,这18巨册,500万言,789幅地图的成果,如果是吾辈单独去钻研学习,我很可能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发掘完毕——现在呢?我只要集中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读完这一整套书并总结出我自己的笔记来,而且以后随时需要,随时可以翻看。同样,这书广泛印刷出版之后,其他众多这方面的向学之人,都只要花费仅独自钻研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时间就可以从此书中大量受益。文化传播,必须如此方有效率。如果历史学家都只专注在各自业内发表学术成果,与大众通俗读者界隔绝,那我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之失传实在没有值得奇怪之处。此等古魂唯有融入人民之奔涌活跃之血脉,才能广布天下,渊远流传。现在,过去之不可能已经化今日之手到擒来。就为这一点,这套书怎么赞都不为过的,所有有志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同学,你们还等啥,终于从食不果腹变成满汉全席了,动筷子啊。这第十三本是讲元代战争的,其中值得记录之知识宝藏,非常丰厚,我阅读时逐章做了笔记,而读完之后,还觉得零散的笔记不过瘾,觉得实在太有必要总结为一篇探讨蒙古文明纵横天下武功的全面分析。(以下诸文,大部分是我个人感想,个别段落或章句则直接引用书中雄文)元朝起于太祖铁木真,铁木真之雄才大略,与其年少时经历多有关系,他是典型的流亡王子,祖父时代多有雄才,父亲也是征战四方之英豪,然而一次战后外出,不幸被仇家擒获毒杀。而部众也被其他部族勾引,四散离去。家中只剩数人,孤苦伶仃。因此家族亲友数次遭受外人欺辱,自己也曾被人俘虏,几乎丧命,终以智勇得脱。铁木真年少时,也颇有个人之勇武传奇,然而他真正开始作为军事政治领袖等级的人发挥才干,是从驱虎吞狼,向王罕和札木合借兵灭掉蔑儿乞人夺回妻子之战役开始的。蔑儿乞人袭击铁木真的部落,夺走铁木真的妻子,铁木真本人出逃幸免。本来以铁木真家道衰落,再遭袭击族人死伤四散,实际只剩虚名,绝无独力复仇雪耻之实力,然而以先父和王罕有世交,先晓以义,又诱以蔑儿乞部落之财富,遂成功向王罕借兵四万,又以王罕之兵为依仗,向本族中札木合也借兵二万,于是大军由铁木真而起,直捣蔑儿乞人居住地。而抢夺铁木真妻子的蔑儿乞人部落诸首领根本就不相信铁木真有能力借来王罕和札木合援军,消息传来还以为是铁木真吹牛自我陶醉,结果毫无准备,敌人打到眼前了才慌忙带随从逃遁,整个部族连作战都没有就纷纷逃散被人肆意掠夺……如此傲慢自大、招摇生事、毫无警惕……侵害他人还不知道日夜提防,以主观想法臆断军国大事,真是自取灭亡。(而这一战也说明了其他一些问题,虽然游牧民族号称马背上夺取天下,随时备战。但其实还是需要时间。如果仓促之时,被别人突袭到居住地之前,还是备战不及。估计是需要收拾营帐,穿戴盔甲兵器,集合马队,保护妇孺才能作战?以后蒙古大军经常将大军集中地周围聚落烧杀抢掠殆尽,也有为安全考虑的原因。由此可证明游牧民族的战略防御能力确实不如农耕民族拥有城墙塔楼要塞等固定防御工事等缓冲庇护来得好。)铁木真最初的大型作战,就显示了他善于使用谋略,能听旁人进言,这一特征,在他之后的征战史中,反复发挥巨大作用。铁木真借人之兵起事后,虽恢复自己部族地位。但仍相对力量弱小。故而依附扎木合帐下,此时,他未必便有天下之志,然而札木合却量小傲物,常讥笑其失妻获子之事,其他部落族长,亦以札木合缺乏雄才,并不十分拜服。于是铁木真终因愤成谋,决定倾覆札木合而夺其部众,取而代之。于是先与札木合帐下诸部落领袖暗自结交,诱以霸业前景,待脱离札木合帐下,便有众纷纷来投。于是遂立铁木真为汗,王罕祝贺,而扎木合则心有不满。铁木真势力初建之时,周围强邻环伺,所以他低调发展了足有十五年,依靠长期和平,建立了自己的军队。铁木真之初期外交,除频繁对周边示好之外,有两件事值得提出,一是交易,一是间谍渗透。他对于前者肯下资本,并曾征集物资以周济王罕,甚至掠夺敌方物资以接济邻国。其所作交易范围之广,路程之远,常超乎想象之外。故可断言,铁木真已将交易通商视为外交战之一项力量。至于间谍渗透工作,更是铁木真汗之所长,他随时随地组织分遣队,深入敌人后方,联络朋友以执行心理作战,运用谋略以分化敌人上下团结,转而倾向与己。至于刺探情报,粉碎敌方国际联系,扩大国际间利害冲突与矛盾等,乃其余事。因为铁木真重视间谍的继续向外发展,故从不表其功,提其名,免被敌人发现。铁木真独立称汗之后,札木合极为不满,因为惧其来袭,乃上下一心,戮力图强,并组织其宿卫队,易造成坚强之战斗核心体系,此即之后整个蒙古军团之创业起点,意义重大。由此观之,铁木真之成为成吉思汗,时事逼迫其发挥才智之故,极为重要。到铁木真势力独立建立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既有札木合联军的小规模战斗冲突,又又有自己帐下部落主儿勤部生嫌隙后貌合神离,到处传播铁木真的负面信息,打击其声望,部落实力开始走下坡路。而铁木真为摆脱此困境,展开的大规模作战是针对札木合同盟中的塔塔儿部族的。为了征讨塔塔儿部族,铁木真战前用了大量连环计策,先遣使往金,密告塔塔儿部落作为为金朝守御长城之部族,加入札木合联军是一种叛金行为,请金朝讨之,若金朝不信,则派人假扮塔塔儿人侵扰金之边境,直到激怒金朝出兵。金朝既出,必号令各属国出兵相助,有敢不从就可以借金朝之力讨之,于是在此计策之下,铁木真即可获得领导北方各部族之事实。而塔塔儿部作为金朝边疆警卫,长期担任镇压蒙古人的职责,使金朝与塔塔儿反目,不仅蒙古人和突厥人大仇得报(同样增强铁木真威望),又可以撤去金朝北方藩篱,更可以粉碎札木合之军事同盟,而亦可以得到对不随自己讨伐塔塔儿部落之势力的征伐借口,真是一举数得之计。此计能够成功,与金人不派自己的使者驻扎当地,监视状况,获取情报,实在有极大关系。没有可靠的本国独立情报来源,无法判断真伪,这才被铁木真所利用。情报战之重要性可见一斑。本章中对当时蒙古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各部的战略决策之优劣高下,亦有细断。彼时与铁木真敌对之势力其实甚多,几乎将他陷在包围网里,然而铁木真善用盟军,用兵神速,料敌长远,充分发挥内线作战之优势,而其敌人犹豫观望,备战低效,每次都无法真正对铁木真形成夹击,甚至连有效突袭其后方都来不及,终至于被铁木真各个击破。而在进行远程作战时,铁木真的效率也非常高,与王罕部共同击破突厥乃蛮部之作战中,就用了汉尼拔与拿破仑(拿破仑且是后人呢)之战法,越过山脉长途行军,去攻击敌人无防备之大后方。一战,或者说连一战都谈不上,就摧毁敌人大半力量与人力补充、后勤总基地,将其战略指挥之能力展露无遗。铁木真的谋略,情报,宣传战,已经成为他每次作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真正接战之前,对敌人的侦察、渗透、宣传、瓦解、颠覆、误导已经竭尽所能达到最大效果。而相比之下,他的敌人对这方面的能力几乎没有意识,或仅处于谗言小人这种初级水准。故而对铁木真的信息战攻势全无招架之力,不要说进行反攻了。于是以这种指挥能力上的巨大差距,铁木真逐次击败札木合联军,臣服其他蒙古各部,突厥克烈部王罕叛盟后击败旧盟友王罕收其领土民众,进而在突厥太阳汗来犯后击破太阳汗,遂统有蒙古与突厥两大游牧民族势力的几乎全部力量和领土,蒙古成吉思汗帝国,由此建立。此后征讨伐灭西夏、金、中亚东欧、南宋等国度领域,皆以此帝国之实力为基础。在与其他游牧民族征战过程中,因双方兵种战术大体类似,铁木真所依仗的优势主要在他治理军队之严明组织纪律,招贤用策之英明,以及对敌信息战之巨大优势,而在之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中,与敌方民族的文化特征相差较大,于是战略战术之差异带来的优势遂更加明显。总结整理到这里,就有必要细数一下蒙古军团的用兵方式了。实际上,蒙古军队作战常见的那些基本战略战术,几乎将13世纪人类技术能够达到的水准,发挥到了极致,并由其军国主义体制加以绝对化的残酷和严格执行。战略层面:蒙古军没有后勤补给路线,而是随军驱赶牛羊食用其产品,并用野外捕猎打渔进行补充。作战之前必先侦察敌国,招募内应,许诺报酬,并将驻地周围四围之地蹂躏甚远,以免为敌所先发袭击,并顺带掠夺储备补给品,还有大批掠夺来的奴役和妇女供营中使用。以屠城毁城确保其战略安全,对败者完全剥夺其一切财产人身权利,并对不战而降和战败投降的对手给出两极分化的差别待遇,进行心理攻势。利用敌国内部宗教矛盾进行分化,有宗教压迫的地方此种战略特别有效。(蒙古的宗教开明政策非常值得一提)先利用骑兵机动力带来的野战优势完全破坏战略要点周边地区,使其彻底孤立,再集中力量进行攻城。战术层面:攻城中使用周边地区掠夺来的奴隶作为苦役,并设伏引诱城中军民出来伏击之,多有斩获。攻城之际则强迫奴隶和其他民族的征发军团先登城,轮番攻击,日夜不息,务必使围城中人疲劳至无法作战。注意雇佣和掠夺中国和波斯工程师进行水火土木等工事筹备,蒙古人之征服史上,从水攻,土木工事,到火攻,火炮,水军等能力,无不从其他民族那里有效吸取,并以军事国家民族之特有效率大力发挥。使得蒙古军队在大多数战役中,其技术实力远胜对手。(仅对金,宋两国作战时,工程技术层面略有势均力敌的感觉)蒙古兵宁用诈术破敌,而不常使用兵力。务必尽其所能,袭破敌军,诱其中伏。其遇敌也,先在远处发矢,败走时亦控弦以射,仅于战胜时使用白刃。“成吉思汗用兵极力节省人力,尤其是蒙古本族的人数不多,可靠的同文化的北亚游牧各族的人数,也远不及汉地和西域的人数之众,所以他必须如此,才能获胜。他的军队虽然人少,但由于指挥灵活,动作疾速,易于集中,反而常用以大吃小的战法。他更善于使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努力避免去打营帐,使士兵的损失,尽量减少。”(诱敌,诈败,从开围一面到退守待援等无所不用)“他能发挥军队的最高机动性,再加蒙古将士的坚忍和节约的生活,都能使统帅们的事务简化,而采取有效的神速活动,同时也不为军需所累。”“作战原则务必以彻底歼灭地方残存力量为中心,每占领一地,主力军追击败敌,不予喘息机会,另以若干部队留在后方,从事有系统的肃清工作。安定之后就开始调查占领区的人力物力,把它也编入总动员的范围之内,从事于新的征服。”另有一种“拉瓦战法”:将疏散与密集二种队形混合而成。先用千名至300名之队,在前方与敌接战,此种先头部队使用疏散队形,十名一列甚至单骑,保持相当之间距,在宽阔之正面,形成有两翼的弧形阵型前进,指挥官与军旗、号令、传令兵留于此等弧形之纵深或侧翼,以便下达命令。而在弧形前锋后面,则组织一支隐蔽的密集队形支援部队,(人数更多)用百人纵队之密集队形,随同前进,以前方之疏散骑兵或地形为掩护,避开敌人观察。前锋接敌之后便使用箭射戟戳等方法激怒之,诱其应战,敌人前进迎击,则立刻疏散后撤,不与交锋,然后重复回转,仍旧实施前法。若敌人出动主力对弧形中心实施攻击,即出乎意料陷入隐蔽密集支援部队之阵地,遭受正面打击;同时弧形之两翼,也由侧后出击,并于行进中逐渐缩小间距,改为密集队形以增强包围打击力量。凡能善用此法之骑兵,常能以寡击众,溃敌歼灭。此战法之优点包括,广正面弧形散开前锋,一方面构成己方掩护幕,隐蔽主力之行动与安全;一方面作搜索与测知敌人部署弱点,以便主力进击;另一方面又成为诱敌之饵,使敌人在战斗中遭受意外冲击。再引《黑鞑事略》,这里应该是大兵团作战的方针:“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千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这个过程中显然是要射箭攻击的,否则就变成敌前马术表演了),再不能入,则后队亦如之。”“方其冲敌之时……步(布置)兵左右及后方,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则四面八方一起俱进,敌人鲜有不败者。”这也就是采用梯次编队冲锋手法,而前军横过之后,并不是折返,而是对敌人进行侧翼乃至后方的包抄——昔日汉尼拔也在坎尼会战中用包围阵型围歼灭优势敌人兵力,因为双方都是步兵为主,机动缓慢,故而需以中军后退引敌人进攻,才能完成两翼包抄。而蒙古骑兵的机动力,超越其在陆地上所面对的一切敌人,所以完全能够以主动出击迅速完成此种包围,而无需敌人中计,所以自由度灵活度效率超出太多。总结下来,蒙古帝国的军国主义体制,使其国家力量基本全力集中在作战方面,一来有其民族生态特性之原因,二来客观上也因为其疆域不断扩大之后,即遭遇新势力的挑战,而蒙古中前期几乎没有战略防御方法,维护安全之唯一途径,便是将制造威胁之敌国攻灭——然而征服之后,自然又会遇到新的势力挑战,由此遂征服之战不断。而由于其文明较为原始,其主力军队维持战斗力所需之后勤补给较为简单,且精兵良将,故而能进行长远之战略行军,掠夺敌人即能够进行长期供给。相反,农牧文明既不能集中全部国力于战争,维持军队之代价更为高昂,最致命的是诸多领导阶层因为和平繁荣富庶而腐化堕落。且除有高墙防卫之大城难下,诸多财富物资均分散于难以防备的原野,于是一旦遭受蒙古劫掠,则国内残破,实力日衰,而在这种文明衰退之恶劣环境中,蒙古人依靠放牧和奴工,依然可以保持其战斗力如常。而农业文明要打击游牧文明之补给基地,则非远程奔袭,至其囤积人口、财产、放牧之营帐地不可,在蒙古帝国对外作战中,此等事情基本从未发生过。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军队主力之机动力存在天壤之别。蒙古以骑兵对其他民族之步兵为主的混合军队获得行军优势,以驱赶牛羊随军及捕猎、就地掠夺对其他民族之车载运粮获得后勤优势,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战术机动优势。此等机动力优势,意味着他们几乎永远拥有战场之主动权,且能自由选择对敌人进行战略或战术上的分割包抄。而敌人若要效法蒙古,就只能在效率、速度、或兵力至少一者乃至多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作战,所以基本没有效法之可能。而在战术上,除对城市进行战术防御,以及依靠地势或水脉,进行山地战或运用水军之外,蒙古之敌人的优势简直乏善可陈,野战多处于完全劣势,蒙古之骑射冲击皆能之骑兵大军,除非以同等类型而数量训练指挥更佳的部队方能野战胜之外,唯一能获得战术优势的部队,仅有以重甲、长矛、大盾之方阵兵为最外,强弓劲弩手于内层,再内部则为防护辎重,外围则有骑兵相呼应支援,此种巨型混编方阵,则于野战方有战而胜之可能性——然而此等军队之机动力和展开效率,颇为缓慢,于追敌更是几近无望,(若骑兵脱离本阵远追,被蒙古军换马还战歼灭的概率极高。)故而若出击迎敌于野,则己方无法抓住战机消灭敌人,敌方却可以时时寻找战机骚扰我方,寻机歼灭。若没有既定战略行军目标,则纵不以军败,天长日久,粮草不济,终究不可持。故唯有先以城防战使蒙古军顿兵挫甲,再以此等重兵迂回断其必经之归路(如能水运,则大善),一战而围歼蒙古大量有生力量,然后乘胜追击,占领其根据地,巩固防御,补充军备粮草,如此反复,方有希望。而蒙古之敌,多因其内部政治之颓丧腐化,国事不振,从未真正贯彻此等战法,故而终次第灭国。实际上,蒙古帝国得以四处征服,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其领袖才能出众,领导有方,能任用贤才,广招勇将,训练精兵,整顿国力,故而每与敌战,策良,军锐,机宜,势强,焉有不胜之理。反观蒙古之敌,政治清明管理较善者,多半国力弱小,而国土疆域强大者,往往政治腐败,不仅统治者自身无能,且不能任贤,不能纳策,不能强军,不能知敌,此皆由政治之坏而造成。其实此等事实,足以证明一条规律,即人类组织和个人,能统一高效管理的人员、疆土、组织复杂程度,均受时代和技术之限制,超出有效范围,则必低效,空有巨大外形而内部已然腐朽,反不如小型、简单之组织结构,在竞争中更有效力。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分析下,蒙古征服过程中,历次主要对手的特征与策略。1、 金国:在蒙古崛起的过程中,金国可以说是其最强劲的对手与最致命的威胁,因为这是唯一能够集中大规模力量,破坏蒙古战略后方的强大邻国,而事实上,金国能够长期遏制北边诸游牧民族之发展,并作为其宗主国而存在,与其持续的对外干涉和策略运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实在是因为后期金国统治集团自身出了问题,内政既然衰朽,外交军事上自然犯下一系列错误,放弃了既有国策,从而导致蒙古迅速膨胀,乃至不可收拾。而金国既然无法对蒙古的扩张进行遏制,其他各国,在不断扩张的蒙古帝国面前处于战略全局的劣势,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金国对其北部边疆之外的土地,因嫌其贫瘠,并没有占领打算,故而主要政策集中在对其间游牧民族分化瓦解,挑动内斗的手段来坐收渔利。这一手段大多数时候还是颇为有效的,但是由此亦和不少游牧民族结下世仇,铁木真之前半个世纪,他祖父之时,蒙古就曾经集结部落力量大举攻打金国,夺其二十余团寨,金人前往征讨,战而不胜,遂固守求和,反复乃成,然后金国在北方边界构筑三道边堡“长城”以对蒙古进行战略防御,然后依然将主力南下攻宋,实行其北守南攻的战略方针。但于北部,并非单纯防御,而是一边继续挑动游牧部族之间斗争,一边经常派出军队前往蒙古人居住地执行屠杀灭绝政策,称之为灭丁。此灭丁政策至少执行了三十余年,蒙古势力一直受其压制,直到成吉思汗这一代,才因为金国内部问题停止,于是蒙古人遂回到其固有土地,然后图谋复仇。金国也对北方各游牧民族采取施恩、厚封、分化、离间等政策,挑动他们内斗,以免成为金国祸患。这本是世间常有之事,不过我发现玩这套的最后基本全都玩脱了,罗马亡于哥特,金亡于蒙古,而明亡于清,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丢得干干净。说到底没把你的主流文化、经济、意识形态覆盖过来,没有形成共同体认同,只靠远程挑拨终究不可能永远得志的,只要失败一次,本地原生势力就可能成功坐大,然后异族宗主国影响力难免要被驱逐。二战英国有难,澳大利亚白人是不用号召,倒贴的都要参军打仗给自己的文化源流出力,反观南非白人,即使建立一先进国家,等到黑人掌权以后依然不免慢慢被排挤驱逐,固然有种族之别,但黑白混血又不是做不到,又不是什么不同类别的生物,说到底还是共同体认同未能把不同种族叙事包含进去的关系。不用功于扩展文化、经济、政治影响力,只知道耍权谋小把戏是没前途的,这一点于今天亦有参考价值。而未能采取共同体扩张之上策,长城之战略防御与外部干涉以及灭丁政策,仍然可以称之为平实有效之中策,若金国能确保长期执行,则蒙古崛起之事,几无可能。然而金国不仅自断其策,对北疆之外放松干涉,更因为缺乏情报机构,反而被铁木真连环计策利用,自己攻打了协助驻守长城的塔塔儿部落,自毁其边防力量,然后更因其国内问题,放任铁木真势力多年中日益坐大,终于使其北部边疆,出现一巨大团结之仇雠敌国。然而即使此时,金国仍然有许多可为之策,三道边堡长城之战略防御,为游牧骑兵之克星,若能正视蒙古之重大威胁,改变金国北守南攻之战略,与西夏,南宋分别修好,集中国防兵力于北境,并协助西夏防御,则虽击灭蒙古依然难事,但保守国土疆域,不受涂炭,仍是完全能够做到,若能坚持等到铁木真病逝,蒙古之权力结构,又会变化,自有转机。然而金国不仅未能进行这一战略方针,反而轻敌懈怠,遂遭蒙古一度入侵,被大举劫掠。这并非因为战略防御手段本身的错误,而是如果不配合以战略进攻或干涉去牵制敌人,而任由数十年间敌人在墙外自由发展壮大,主动权不在己方,则迟早祸至。西夏向金国臣服为盟的八十年中,蒙古军先手三次征伐西夏,而金人束手旁观,已是愚不可及,而后更无视巨强在侧,而与西夏,南宋再度生衅,不以为盟,反相攻杀,多年徒劳无果,虚耗实力,终于蒙古大军西征归来,开始南下攻略。蒙古人在五攻西夏终于战胜之后,便获得了战略上绕过金国长城的进军路径,这和后世清借道蒙古绕过明长城,德国由比利时绕过马其顿防线均是同一方法,说成吉思汗为后金与德意志之祖师爷,亦不为过。于是遂出西夏,遂借道于宋,对金国进行多路战略迂回包抄,使其军队疲于奔命,不暇自顾,终于战而摧之,主力既灭,金亡不日而至。故而一切正确的战争指导,皆以充分的信息战为基本前提,知己知彼,方有百胜全功,否则信息战输掉的一方,则白兵战的效率严重衰退自不待言,有盟友多离散,有人众不能用,有良策不能行,几乎只能被迫制按照敌人的思路去行动,纵有十倍百倍于敌人之力,又焉能不败。而一切有效的战争组织,更须以其精干高效的管理指挥系统为前提,否则整个国家力量无法完全调集。内乱纷争尚不得平,又何以抵御外敌。金国之教训,几乎囊括之后所有被蒙古征服之国家的失败教训。金国之败亡,对于近现代政治也有很强参考价值,其实这可以作为美国对外干涉合理性的佐证。若放任其他国家之危机发展,最后威胁到本国安全实在常有之事,故而对外干涉,站在国家安全角度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美国人在情报战上下的功夫,相对其现实需要实在远远不足(中情局越战时候就被二逼军方排挤,这几年干脆都快招不到人了),所以执政和军事当局在行动时,往往无法采取正确策略。执政当局经常意识不到不同阶段文明的发展特征而错漏百出,不是在落后地区试图强制推行牛头不对马嘴的西式民主,就是在已经有民主意识萌芽的地区扶植独裁者,倒行逆施,打脸不断;而军事当局作战思路保守落后,固步自封,用力过猛,经常不能采取正确战略战术,而反复做出用铁锤驱蚊的愚蠢举动,把别人陶器店砸得一塌糊涂。故而徒然对外耗费大量国力,招致非议仇恨,于其国家安全,却是出了百牛力气,未必获得一牛成效。此类事例,皆反复证明,在大规模作战之前,彻底有效的信息作战是绝对必要之前提。否则纵国力强盛,所作所为不过无头苍蝇,自招祸患。2、西夏:西夏作为一个小国,相对其国力而言,在成功抵御蒙古侵略方面,可以说成绩是最为突出的,蒙古先后五次征讨西夏才屠灭之,成吉思汗亦在征讨末期病死,且病死前,还要让蒙古人养成习惯,在饮酒前必先说“唐尤特的种绝了”以为警言,可见西夏抵抗力留给他印象之深,忌惮之重。然而西夏虽以其地利城坚,能够久守不灭,终究因为其小国孤立主义政策缺乏战略远景,遂在蒙古大势之下,遭受灭族之灾。当铁木真初兴之时,草原上其他部落向西夏求援,西夏统治者即只口头允诺,而不实际出兵,只整修国内防御而已,等到蒙古大军入境,虽然城郭防御可以保证战略要点不被攻下,却无法保护四野农田资源和城外人口不被掠夺杀戮一空。几度防御作战,均得不到外部援助,不得已依附蒙古之后,仍不积极响应,未能在蒙古西征中派军支援,依然保有其孤立主义政策,终于招致蒙古最终的进攻,夏主不得已出降,却已经无法避免被屠戮族灭之命运。此又一大陆国家无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确保生存安全的例证。3、 南宋宋朝的弊病之多,我已经懒得再一一重复,朝政既衰朽堕落,军事外交自然不堪入目,于金朝尚且不能胜,何况迅速灭金之蒙古?南宋于蒙古作战,初期尚能坚持几年,固有地方名将之努力,以及山川险要,河泽遍布妨碍蒙古使用其传统战术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蒙古因为忙于其他地方之战事、以及内部事务,未用全力。而仅用前锋游击级力量,便搅得宋朝山河残破。而等到蒙古内扰结束,大军云集之后,宋朝高层仍然忙于权力斗争,宫廷享乐,无知自傲已至极限,则灭亡实属咎由自取,毫无同情余地。4、 花刺子模蒙古本来并无攻取花刺子模之计划,只遣使为盟通商而已,花刺子模君主对蒙古盟书内无礼之内容,也颇有度量,两国议成,本能至少保有一段时间之和平。奈何花刺子模国内,政治并不稳固,君主之母别立派系,与之隐然分庭抗礼,而屠杀蒙古商队抢掠其财物的花刺子模边关守将,恰恰是后党重臣,恃宠而骄,这才犯了君主律令,招来亡国之祸。既开战,则花刺子模之被动防御,战略部署僵化的问题,很快就被蒙古军队所乘,以战略迂回迫其军队回转,之后正面主力伏兵亦出,两面夹击攻灭花刺子模主力。且花刺子模国内,民族派系成分复杂,政令不一,军心有二,于是灭国不在话下。5、 欧洲诸国此时的欧洲诸国大多处于小邦国王国阶段,国力既弱小,彼此之间也不完全团结,常有内斗分歧,而其军队主要是近战骑兵步兵,虽有远程武器而缺少成建制使用,于战术上受蒙古极度克制,比如东欧之马匹,虽然体大力强,冲击力十足,然而蒙古骑兵并不正面与欧洲骑兵交锋,而是边射边退,且战且走,等到对方因追击而步骑分离,人疲马乏之际,再换马转身来战,自然很快歼敌,而失去了骑兵支援的近战步兵,只能沦为骑射手的活靶子,围射之下崩溃逃窜只是时间问题。而此类国家,即使组成联军以弥补其数量缺陷,由于号令不一,训练缺乏,指挥失当,同时兵种克制之问题如故,固常为蒙古军团所大败,一战便要死掉六七个国王。于是鞑靼遂成欧洲之祸,诸多城市,或投降而受奴役,或抵抗而被屠灭劫掠一空,蒙古人祸患之重,甚至改变了欧洲的民族版图势力,以至于蒙古军团退兵东归之后,欧洲幸存者之祈祷还要加上,“愿今后永远不触犯鞑靼人之怒”。6、 报达(以巴格达为中心之伊斯兰文明)报答在蒙古征服中的表现,基本可以作为神权政体的完全反面教材。其教主苏丹脑中所想,皆为本国能一直延续到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妄想,对外招兵作战缺乏效率,对内吝惜钱财克扣军饷,贤才不用,良策不依,终于招致灭亡。其中有两个事例,极好作为此等君主愚蠢之例证。其一是写诅咒信和派预言者恐吓蒙古军队首领,说什么自古以来,进攻本国之领袖,均已身死国败,然后预言者则占卜说,你不退兵,将有大瘟疫,马病倒,人死光,国内闹大灾,等等等。诅咒信自然传为笑谈,而蒙古将领一边继续进军,一边与预言者约定时日,到期预言不兑现,就斩之——后来果然没有兑现,于是砍了这预言者。另一个则是其王都被围攻,不支投降之后,蒙古军队尽发其宫廷内室之金银器皿,藏匿宝藏,堆积如山。蒙古将领将许多金银财宝装在大盘中,让教主去吃。教主为难的说,“金不可食。”蒙古将领便说,“既然你知道金不可食,为何不用这些巨额财富武装军队,广招人才,发举国之力来抗衡我?如此焉有今天之下场。”教主遂叹,“此天意也。”(其实天意个屁,完全事在人为,至此仍不悟自身之过,真是无可救药。)7、 木刺夷(也称亦思马因教派,即山中老人哈桑所建立之阿萨辛杀手教派势力)木刺夷以其恐怖主义暗杀手段,为周边国家广泛鄙视防范,所以其国度被攻,自然绝无人会来援。然而木刺夷的城堡均建立于山崖险要之地,而且其境内多山,蒙古大军不易发挥其作用,于是乃采用逐渐消耗之策,诱敌出战,于是一次就围歼五万之众。并反复施加军事压力,并不集中力量去强攻堡垒,而是尽量将兵力用于击破各处之薄弱防御,掠夺其地方财富资源人力。长期攻战后教主鲁克赖丁终于感到自保无望,于是派其弟作为使臣商谈投降,虽如此,仅为缓兵之意甚大,且狡猾反复,并不出降,而蒙古人当然不会任人摆布,于是不停进军威胁,步步紧逼,最终鲁克赖丁终于被迫出降。这类号召教众进行自杀式恐怖袭击的教团,其教主多为卑鄙懦弱之徒,也是近年来常见之事,故而蒙古可以成功逼迫其投降,然后再带着教主,不费一兵一卒,即拿下其他所有堡垒。皆尽夷平,获其人众土地。然而此等恐怖主义谋杀教团,显然不可能为蒙古人所安心信任,所以在其教主前往朝拜铁木真的路上死掉之后,蒙古军队或因预谋,或防备其报复,就将已经收纳于帐下的该教团族人,全部屠杀,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没有放过。于是阿萨辛杀手,除外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零散成员之外,从此绝迹世间。欧洲北非等地遭受的恐怖主义祸患,亦从此消除。蒙古人之手段,固然残酷,然而恐怖主义不容于世间正常秩序,族灭也是迟早咎由自取之事。纵观所有被蒙古帝国一一征服之势力,可以总结出一颠扑不破之真理,世上文明兴衰败亡,根本上是先由其内部权力分配不良,管理技术不善造成的发展停滞、内部分裂导致。而后才是因为外患攻侵。此等教训,有史以来,车载斗量,难以计数,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于人类社会,乃是永恒的研究命题,故而蒙古帝国之得失,于今天仍然有极大的学习价值。本书中有一结论,我并不赞同。此书以蒙古人对外收缓攻势、回军内部争权、以及内战等例子,试图得出结论,即选汗大会并非一完善权力交替制度。我对此却有非常不同之看法,选汗大会,固然未必尽善尽美,比起农耕民族之世袭继承制,却优良了不是一点半点。如前所述,一个大国,其实力受统治集团精神面貌和管理水平所影响,极其明显,而世袭继承制度下,王位继承人连续数代之暗弱平庸,实在稀松平常,国内于暂时和平安定中懈怠,统治集团忙于权力斗争而不思改良国政,大权在宦官、外戚、太后、宰相等一干权力代理者手中转来转去,朝政污秽堕落,乃是常态。以世袭继承制这一根本性错误制度作为权力核心基本前提,再试图以各种选拔人才和权力代理来解决问题,无异于建高楼于泥潭之上,不管上层设计如何巧妙,不过暂缓其恶性结局到来的期限。而选汗大会此等地方自治加贵族议会选王之制度,可视为现代代议民主之先声。首先确保君主交替的法统稳固性,继而可以确保每一任新君主,即使自身实力并不出众,也有占优势之其他贵族的支持,仍可维持其国度统治稳定,且地方分权制下,中央君主能力低下,也并不妨碍政令独立之地方汗国发展。更不用说其他贤能之继承人及其派系,纵然一次竞争中未能胜出,仍可积蓄实力,等待下一次选汗大会。故而若能常保选汗制度作为国家民族之政治共识,则作为国家元首的大汗,不会长期软弱,而即使一时软弱,分权制下亦无碍其他地方封国自身建设,更因权力和平更替之制度可能性的存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极少进行破釜沉舟,你死我活的全面厮杀。选汗制度固非尽善尽美,然而相对世袭帝制常见之致命弱点,有此三项重大优点,实在是一项先进得多的政治制度。而汉族谋臣,进以诡辩,诱以名利虚荣,鼓励元世祖忽必烈践踏其自身文化传统,自行称帝,这才导致了元朝内部大规模叛乱战争,而忽必烈之后,元朝统治即迅速堕入传统帝国腐朽衰落之老路,与丢弃民主拥戴帝制,实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昔日美利坚合众国之建立,其基础精神,便大量借鉴印第安原始部落民主制的规则,蒙古帝国以较原始文明征服欧亚大陆之大半部,建立帝国,主要依靠武功,其自身独有之文明优势,并不算多,而选汗大会之贵族民主制,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传统。可惜权力者一日私权膨胀,难免受专制国度谋臣说客之蛊惑,欲登至尊无上权位,于是以一人一念之私,毁权力平衡之祖制,换天下百代凋敝,终于国家倾覆。此虽人性固有弱点使然,亦是因为当时在意识形态和权力平衡设置上,缺乏真正有效的制衡力量。而今后之人类社会,如何调节此等平衡,当是一极端重要之课题。吾辈亦当永远铭记权力平衡与管理技术之重要性!其他零碎感想记录:1、生于富豪权贵之家的继承人,若非经历类似成吉思汗少年时代般百般艰辛屈辱、挣扎求存,忍辱负重之生涯,实在很难获得诸多优良品质之铭刻。2、蒙古以屠城杀戮抢掠一空以制造战略安全空间的手法,在现代已经不可行也不为贵,如果说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可以与金朝之反例作为对比,女真人本来也是马上得天下的凶悍民族,然而破辽击宋之间,疆域力量膨胀过速,一时难以消化,反而使得女真人势力日益汉化,失去战斗力,而多民族管理繁杂,实力交错之下,人心日向和平无事,结果边将告警,居然囚禁之,而放任强敌在境外进行战争准备。故而若要保持民族战斗力,民政方面先不说,军事方面维持一支系统独立善战的军队,实在非常必要,而不能贪多嚼不烂,以其他意识形态及装备习俗皆未统一之多民族军队滥竽充数。放在现在的话,就是企业集团等,切忌盲目扩张,分散实力,反而失去看家本领,立身之长。即使进行战略转型,也必须进行严格论证和诸多警惕。3、别人举国来攻,而被攻者力不能集,心不能一,边有患而中央不听不救,亡可指日待也。军事实为政治之一部门,未有政治腐败而军事能精强者,故政治实为军事之母。4、蒙古最后一次对金作战,以拖雷率三万人进行长途迂回,从宋借道,其派军入川,先安自己侧背,再进攻敌人侧背,尤为教习迂回战略者之良师。5、元初平叛过程中有一场战役值得一提,双方皆为蒙古军队,叛军一方下马持弓,严防守备栅栏内,而征讨军先派一部迂回至敌后,尔后前后两军,同时大吹号角,并前后夹击进攻,两方并吹,声音震天,于是栅栏内守军无法判断,误认为这是己方号令,于是也纷纷上马冲出栅栏,开始冲锋,由于丢弃了防御工事,阵型大乱,遂被征讨军大败,追奔五十里,尽得其人马庐帐。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国内本领域独一无二的巨著,正在读,史料之丰厚感觉已经碉堡,属于无可比拟级别——废话,因为此类图书中文作品领域根本就没有和这套书同一重量级的竞争者存在。啥叫独霸天下,这就叫独霸天下。
  •     这本是这一个系列里读的最慢的一本,因为那么多蒙古人名真是太让人头疼了……
  •     文明浩劫。杀人如同宰鸡牛
  •     经典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