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6120705
作者:李汉林 编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 1987年的调查 整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和急剧变迁的时代。这个时期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特征是: (一)在经济体制上,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整个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主要标志是:1.国家计委管的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已从1984年的120种左右减到60多种;2.国家统配物资已从1984年规定的256种减到20种,商业部计划管理的商品也已从1979年的188种减到23种;3.建设资金由政府渠道开支的已从1978年的76.6%下降到1986年的31.6%,由银行渠道解决的已从23.4%上升到68.4%;4.1986年工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已达63.9%;5.主要生产资料由企业自销的比重上升,l986年钢材自销达32%,水泥48%,煤炭25%;6.各类商品已实行浮动价和市场价的比重,农产品占65%,工业消费品占55%,生产资料占40%,一般小商品也都放开随行就市;7.1986年城市融通资金达300亿元;8.出口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79年的5.6%提高到1986年的12%;9.至1986年止,向国外筹借资金达206亿元,引进技术一万多项,开办7700个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及3277个海外企业(《世界经济导报》,1987)。 (二)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上,由于初级农产品在这一时期的超常规增长,从而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因。有人估算,在这一时期,农民的消费和积累增长能够说明国民经济总增长的62%以上。这就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的近9个百分点中,其中有5—6个百分点是来自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自农民经济行为的贡献(周其仁、杜鹰、邱继成,1987:10—26)。这样的一种增长格局,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全国性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基本的农产品突然遇到了“仓容危机”,粮食和棉花也开始出现剩余,对粮食的国家统购,从当时政府的财政实力上已逐渐感到了一种不堪承受的压力(周其仁、杜鹰、邱继成,1987;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1987;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8;高尚全,1989)。 (三)正是基于上述的这些分析,人们进一步判断,中国已普遍地结束了以温饱满足为中心的必需品消费阶段,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不再来自于满足广大国民的低层次的消费,而是来自于非必需品的消费。根据当时的分析,城乡居民的食品收入弹性都降到了0.7左右,而用品、住宅及某些服务的收人弹性都大于1,其中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收入弹性高达3以上(周其仁、杜鹰、邱继成,1987:10—26)。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背景下,消费结构的急剧变化,首先带来的是国内外消费示范效应的双重压力。在国际上,大量凝聚先进科学技术成就的消费品开始涌人中国,不仅在更大的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的消费,而且也强烈地刺激了人们对凝聚在消费品之中的那些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欲望和向往,因之也构成了对人们本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强烈的示范效应以及无形的巨大社会文化的压力。在国内,一些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的那些情不自禁的炫耀性消费,也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羡慕与妒忌、攀比与模仿、失落与愤怒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消费的示范效应的压力变得愈来愈大,使得当时刚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得愈来愈不堪重负,各个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因之而变得愈来愈尖锐了。 总之,1987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生急剧转型和变迁的时期。在经济体制上,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过,这种转轨基本上是按照从地方到中央、从农村到城市这样一条渐进的路线推行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经济体制中存在着社会结构上“改革”和“未改革”双轨并存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上,初级农产品的超常规增长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刺激因素,但与此同时,粮食和棉花等基本农产品也开始出现“仓容危机”,国家统购政策在财政上遇到巨大压力;在消费结构上,从生活必需品消费到非必需品消费的变化,首先带来了国内外消费示范效应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处于双轨体制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所产生的差异,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矛盾的根源,使人们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被相对或绝对剥夺的负面感受。总之,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同步的失调局面,特别是双重体制带来的双重行为及其价值观念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社会震荡”,也使人们在比较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失落与被剥夺的感受。

书籍目录

专题研讨 社会发展的四个理念 研究论文 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剥夺感 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研究 全球化的转型与挑战——金融社会学的考察 劳动关系转型中的中国工会——以国家治理参与为视角 制度变迁与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激励机制嬗变——基于鄂西南河镇的研究 研究述评 代表性的承诺——个案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国际视野 变迁过程中的全球现代化——有关现代性的重新思考 书评 进步如何是一种幻象?——评乔治•索雷尔的《进步的幻象》 意识形态的终结抑或嬗变?——由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引发的思考

编辑推荐

《社会发展研究(第1期)(2012)》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社会发展研究(第1期)(2012)》以中国现代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重点,以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发展问题的诊断以及与发展经验关联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探讨为主题,鼓励从学科综合、交叉的角度,对处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及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社会发展研究(第1期)(2012)》由李汉林主编。


 社会发展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