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07-01
ISBN:9787561707180
作者:张瑞璠
页数:406页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编 六艺教育的源流
第一章 六艺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六艺教育的起源
一 自然形态教育的萌芽
二 礼乐教育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
三 原始的文字教学和军事教练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 夏商官学
二 西周官学
第三节 六艺教育的发展
一 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二 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
第二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主流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讲学活动
二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三 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四 以礼乐为主的教学内容
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仁政”学说
二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扩充”本性论
三 反功利、重动机的道德修养论
四 “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论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论
三 培养“大儒”“雅儒”的教育目的论
四 从“法后王、一制度”出发的教育内容论
五 重视理性判断作用 提倡“重己役物”的道德修养论
六 “天官”与“天君”并重的智力发展论
七 尊师、“积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论
第四节《大学》与《学记》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二《学记》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支流
第一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 墨子的生平和墨家集团
二 兴利除害的教学宗旨
三 “贤士”教育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
言谈”、“博乎道术”
第二节《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 论“义理之道”与道德教育
三 论“和”与“适”的乐教本旨
四 论“疾学”与“尊师”
五 论“达师”与“善学”
第二编 法制主义的教育
第一章 法家与礼法之争
第一节 法与法家
第二节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第三节 先秦的礼法之争
第二章 人性之辩――法家的教育作用论
第一节 人性之辩的缘起
第二节 人性“趋利避害”说
第三节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论
第三章 以“公”定德――法家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节 法家的道德观及道德规范体系
一 道派与德派
二 法家以道率德的思想
三 法家“明于公私之分”、“废私立公”的道德准则
四 法家论道德规范
五 先秦道德观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节 法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章 “四民分业”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四民分业”与教育
一 关于“士”的教育
二 农工商的教育
三 其他法家人物论农业教育与兵士教育
第二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一 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二 法制教育的制度
第三节 私学与社会教育问题
第五章 贤才之辩――法家的人才观及人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举贤”主张的统一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上以“尚法”反“尚贤”
一 关于最高统治者的人才标准
二 关于官吏的人才标准
第三节 用人标准上以“用人以能”反“用人以贤”
第四节 法家论术治教育及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一 术治教育
二 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第三编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
第一章 道家及儒道关系
第一节 道家的政教主张
第二节 道家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儒道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
第二章 儒道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两种学习理论
一 学习论上的区别
二 学习过程论
三 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互补
一 关于教师
二 关于教学辩证法
三 关于学习心态
四 关于整体性原则
五 关于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乐教特征及儒道之争
第一节 乐与乐教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关于乐教的争鸣
一 乐教内涵问题的论争
二 对乐教功用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
一 自然美与教育
二 艺术美与教育
三 社会美与教育
第四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
第二节 人格的建构
一 道德认识论
二 道德情感论
三 道德意志论
第三节 品德与修养
一 道德规范的确认
二 人格品德说
三 修养方法论
第四节 儒道人格理想与双重人格论
后记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资料汇编综述之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