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谈美国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5-10
ISBN:9787500100782
作者:斯特兹・特克尔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斯特兹·特克尔(路易斯·特克尔)(Studs Terkel,1912年-2008年),美国作家及广播员。特克尔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进行创作,他使用磁带录音采访,将普通人的观点记录在书中。
特克尔出生于纽约,在孩提时举家搬到芝加哥。1932年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34年毕业 于该大学的法学院。他作为作家及演员,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昵称“斯特兹”来自于詹姆斯·T·法雷尔小说中的一位人物。从20世纪40年代起直至1998年退休,特克尔一直是芝加哥广播界的风云人物,在采访方面极具天赋。他的地方电视节目《斯特兹地盘》(1949-53年)广受好评。
一生中十八部著作,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四十五年来从不停歇的广播节目,成为芝加哥城的显著标志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他被批评者称为”脆弱易感的平民主义者”,亦被更多学界人士推崇为口述史类别的重要推动者;他喜欢穿着红白细格子衬衣,热爱站在街头听普通百姓讲他们的人生、感触、恐慌与希望。
斯特兹·特克尔(Studs Terkel),是一个社会学、历史学领域和广播行业必不能忘却的名字。10月31日,特克尔因心脏病并发症离开人世,享年96岁。
他一辈子做了无数采访,其中不乏马丁*路德*金、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巴斯特*基顿、马龙*白兰度和鲍勃*迪伦这样的名人,但更多的是那些本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我们在历史书上知道了大萧条,我们听到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声音,我们也可能读过一战退伍老兵在街头卖苹果的故事。但是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的历史是关于将军、总统、明星和名流的,可那些底层的无名人士呢?这就是我感兴趣的东西,这就是我所谓’自下而上’的意义。”特克尔曾这样阐述他的想法,并用了一生去实践。
1966年,特克尔的第一本口述史著作并第一本畅销书出版,题为《断街:美国都市采风录》(Division Street: Report from An American City)。书中以芝加哥市民为走访对象,七十位不同阶级、民族、肤色、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政见的人—-中下层为主,作者故意不找宗教、教育、新闻、写作界,说他们平日饶舌已足—-对着录音机倾吐胸中的喜怒哀乐。编写时每人的故事各自成篇,不做褒贬,读来如与邻人絮语,生动亲切。
《断街》的成功作法一直贯穿到特克尔之后的著作中。1970年的《艰难时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口述史》(Hard Time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共有一百五十人篇,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均有涉及。一个商人回忆道:”连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都遭受了巨额财产损失。简直无人能够幸免。”一个特克尔的同事则指出:”害怕失去,尤其是害怕财产损失,是迄今犹存的三十年代后遗症之一。”
无论政客、囚犯、民权人士还是三K党成员,都肯在他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特克尔说其实自己在采访上并无过人技巧,只是”相信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讲述”。
”采访不是质问,而是探索,通常是一种对过去的探索。所以我觉得最温和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问题。”特克尔曾说,”而温和的问题就是:接着发生了什么?”
此后,特克尔一部部推出人们颇为关心的讨论话题,每部都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1972年的《工作》(Working: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讲述从银行经理到贩夫走卒的职业甘苦;1975年的《正义的战争:二战口述史》(The Good War’: An Or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讨论战争究竟有无正义非正义之分,以及它最终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此书获得当年非小说类普利策文学奖。
1980年,《美国梦:失与得》(American Dreams:Lost and Found)出版,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在经历了19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氢弹导弹、古巴危机、肯尼迪遇刺、反战、民权、性解放、学生运动、水门事件……之后,特克尔逢人便劈头直问:”你的美国梦如何?”尽管人们的回答毁誉不一,但特克尔还是在书中流露出对美国人民的信心与宽容。《纽约时报》当年曾有书评说:”读之希望油然而生。”
但到了1988年的《大分裂:对美国梦的重新思索》(The Great Divide: Second Thoughts on the American Dream),不足十年的时间,情形却大为不同。被采访对象中,约一百名持有大学文凭的人当中,有一半不知道苏联在二战中是美国的盟友。当听说苏联也曾参加过二战,有几个人竟为之愕然。一位政治活动家则回忆道,他在大学校园里演讲时居然发现,台下没有人知道美国还有过一个胡佛总统。
同样是对美国梦的探讨,此次特克尔则显示出无尽的忧虑:”这是一种’全国性的老年痴呆症’,好像所有人都得了历史健忘症。”
从某种意义而言,特克尔的著作正是对美国民众历史记忆的挽救,尽管它们并不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但”在描述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况方面,其他学术著作实难望其项背”(《时代》杂志评语)
特克尔此后还陆续出版《种族》(Race: What Blacks and Whites Think and Feel About the American Obsession )、《老龄化》(Coming of Age: The Story of Our Century by Those Who’ve Lived It )、《观众》(The Spectator: Talk About Movies and Plays With Those Who Make Them)等等,一生笔耕不辍。去世那天,他的床头还摆放着一本《又及:一生倾听的深层思考》(P.S. Further Thoughts From a Lifetime of Listening),这是他的最新一部著作,将在本月内出版。
斯特兹*特克尔出生在1912年,泰坦尼克沉没的一个月后。他的父亲是多年重病缠身的裁缝,母亲曾是马戏团演员。1923年全家自纽约迁至芝加哥后,家里开了个低廉的小旅店,主要提供给蓝领工人们居住,年幼的特克尔在这些租客身上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了解。
另一个供他学习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华盛顿广场公园,当地人戏称之为”精神病院广场”(Bughouse Square),那里每天都有平民的街头演说。”很多演说都没有实际意义,除了一种:人生的意义。”特克尔回忆说。
1932年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碰上经济大萧条,他没机会当过一天的律师、法官,而是先后做了一些诸如工会联络、音乐评介、广播肥皂剧剧本创作等工作,有时则在广播剧中扮演不得善终的反派角色。
1945年前后,特克尔终于在芝加哥一家广播电台有了自己的节目,主要介绍爵士乐。他的认真和热情从这时现出端倪,除了爵士,特克尔常常主动推荐一些当时不为人知的乡村音乐、民谣、歌剧和圣歌,还会请曲作者或演唱者到节目里做访谈。195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爵士巨人》(Giants of Jazz),是爵士乐领域的名人传记合集。
当1950年代初期电视行业出现时,特克尔又被请到电视台主持一档名为”斯特兹地盘”(Studs’s Place)的节目。在这个背景设定在一家小酒馆的节目中,特克尔展现出他过人的采访和主持天赋,他常常挥舞着手臂,身体向谈话对象微微倾斜,快速而流利地吐出一连串得体而幽默的话语。观众们感觉他不是在做一个采访,而是在做某种平等的对话,无论谈话对象是什么身份,他总是显示出对其本人和谈话内容的真正关注。
然而他的电视生涯并不长久。特克尔热爱在各种他支持的请愿书上签名,又曾在节目中公开反对麦卡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这无疑是自丢饭碗,他很快因拒绝”悔改”而被开除,还被当时的政府列入了黑名单。
失业状态又一次开始。直到1952年10月的一天,特克尔偶尔听到一家电台在播伍迪*古斯瑞(Woody Guthrie,美国伟大的左翼民谣歌手),他好奇除了他之外还有谁知道并播放伍迪的音乐,于是打电话去电台问。这家芝加哥新成立的文艺电台WFMT很高兴找到了这个此前很出名的音乐DJ,完全不顾黑名单的禁忌,立即将他雇佣下来。
此后,特克尔在WFMT忠实工作了四十五年。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做一个小时的评论和采访节目,电台还允诺他不加广告,不限定内容,不干涉政见。这个每天上午十一点开播的栏目(1980年代后期移到每天下午五点半)逐渐成为芝加哥的标志栏目,节目片尾语更成为芝加哥人的名言警句:”放轻松,但别放下(Take it easy, but take it.)。”1980年,特克尔凭此广播秀赢得皮博迪奖(Peabody Award,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1960年代中期,特克尔已年过五十。旁人在此年纪都想着怎么退休,他的事业却在此时迎来新的机遇。
当时瑞典人杨*米尔达(Jan Myrdal)以陕西柳林为背景写的《来自中国乡村的报道》(Report From a Chinese Village)一书反响很好,内容是对毛泽东治下的普通民众的采访集。出版商急于寻找一本美国的同类书,后来潘塞恩图书出版公司(Pantheon Books)的编辑和经营者安德烈*希夫林(André Schiffrin)找到了以采访闻名的特克尔,并说服他利用职业的优势做一些有特定主题的采访。
尽管特克尔的第一反应是”他疯了”,但还是依照策划做了一次尝试。这些访谈后来结集成书,即为《断街》。
从此,特克尔和希夫林的经典合作开始了,后者负责想出一个个点子,前者将这些想法一个个实施。后来希夫林被排挤出潘塞恩,自创新新出版社(The New Press),特克尔也毫不犹豫跟着把自己的作品出版权转给刚刚起步的新新出版社。他一生总共出版了十八部书,其中十七部都交由希夫林负责出版。
1997年,特克尔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以表彰他为美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去白宫领奖时,他被门卫拦在外面查验身份。这个一辈子不会开车、不懂电脑甚至用录音机采访也会按错键的人—-他曾因此误删掉许多采访录音,包括对哲学家罗素的采访—-拿不出驾照或其他有效证件,最后掏出一张芝加哥捷运局老年卡才得以过关。
2004年,特克尔在家里被自己的一堆书绊倒,从此健康情形每况愈下。他对生命早已看开,在一次复杂的心脏搭桥手术后,医生说他应该能活到99岁,特克尔笑笑:”我觉得到95岁就可以了。”
他已为自己写好墓志铭:”好奇心没有杀死这只猫。”因他一生的工作动力全源于好奇心三字,至死也未停歇。他又在今年早些时候留下遗愿,要求把自己与老伴的骨灰一起撒在芝加哥的”精神病院广场”上,”我知道这是违法的,但—-让他们来告我们吧。”

书籍目录

CONTENTS
TERRY PICKENS newsboy
CARL MURRAY BATES stonemason
ROBERTO ACUNA farm worker
SHARON ATKINS receptionist
JACK HUNTER college professor
TERRY MASON airline stewardess
BERYL SIMPSON former airline reservationist
JILL TORRANCE model
ARNY FREEMAN actor
RIP TORN actor
EDDIE JAFFE press agent
NICK SALERNO garbage man
LINCOLN JAMES factory mechanic
MAGGIE HOLMES domestic
FRITZ RITTER doorman
RENAULT ROBINSON policeman
PHIL STALLINGS spot-welder
WILL ROBINSON bus driver
JEAN STANLEY cosmetics saleswoman
DR: STEPHEN BARTLETT dentist
FRED ROMAN auditor
ALICE WASHINGTON order filler
JOHN FULLER mail carrier
CONRAD SWIBEL gas meter reader
DOLORES DANTE waitress
THERESE CARTER housewife
DONNA MURRAY bookbinder
NINO GUIDICI pharmacist
MARGARET RICHARDS realty broker
EDDIE ARROYO jockey
ERIC NESTERENKO hockey player
GEORGE AND IRENE BREWER neighborhood
merchants
KAY STEPKIN director of bakery cooperative
CATHLEEN MORAN hospital aide
ROSE HOFFMAN public school teacher
PAT ZIMMERMAN alternative school teacher
CARMELITA LESTER practical nurse
BRUCE FLETCHER tree nursery attendant
REBECCA SWEENEY nun to naprapath
FRED RINGLEY ex-salesman.farmer
GLENN STRIBLING service station owner
DAVE STRIBLING Glenn Stribling's son
STEVE DUBI steelworker
FATHER LEONARD DUBI priest
BOB PATRICK policeman

作者简介

《美国人谈美国》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特克尔的第三部著作,选本的篇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所选各篇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面貌,只是对编辑体例和个别字句做了一些改变和删节。
本书作者以出自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的语言,真实地 叙述了美国人对这个社会的评论与发自内心的看法。


 美国人谈美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目前接触到的美国,很假,我对美国的想法,很天真。想象中是,人们的居住环境像主妇们的紫藤街一样,二层小楼带车库,楼前草坪绿莹莹,家家都有SUV……one child one room。外在的被我理解成这样,可想而知,精神层面,我是白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美国比我国超前30年(主要指意识形态,精神层面,高铁什么的咱就不说了,没什么意思,我也坐不起),文章里采访80年代17/8岁的孩子,我都觉得比目前的我想的多,想的深,有些事情看的很明白,差距在哪里,是那时的他们独立思考、执行力能、个人见解都已经形成,开始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而且他们毫不犹豫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他们确只是在读高中。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非常牛逼的口述历史,普通人物的有趣生活
  •     1988.10.27
  •     这是一本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谈论美国的书。它不能用来了解今天的美国,但却有助于理解今天的美国何以如此。
  •     "美国梦寻"作者Studs Terkel的另一本书.英语注释读物,原名Working. 我看的是八十年代的版本,记得是绿色封面.
  •     了解美国平凡人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