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刘伯温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39966236
作者:度阴山
页数:404页

内容概要

度阴山,20世纪70年代末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在阅读明代史料的过程中,注意到刘伯温在大明立国过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遍阅史料,综合古今刘伯温研究成果,试图还原刘伯温作为千古帝王师的真正地位,为读者全面展现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最可靠的刘伯温大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族传奇:文韬武略的世代传承
第二章 少年奇才,23岁进士及第
第三章 仕途黑暗,告别官场寄情山水
第四章 起义迭起,元王朝委曲求全
第五章 临危受命,平贼乱力压时局
第六章 痛苦的抉择,弃元投明
第七章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第八章 谋全局,首战建奇功
第九章 “操纵”天象,大明天命所归
第十章 生死决战,献奇策屠灭陈友谅
第十一章 千年预言:迷雾中的《烧饼歌》
第十二章 朱、刘再联手,围城绞杀张士诚
第十三章 进献国策,稳固大明江山
第十四章 逃不脱的宿命,二次获召回京
第十五章 遭奸臣构陷,再度归乡
第十六章 悲情一生的谢幕
第十七章 传奇故事在民间

作者简介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翻开本书,看千古第一谋臣刘伯温如何谋己、谋人、谋兵、谋天下,更谋百年!


 帝王师:刘伯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神机妙算,观天象知天下,一个神一样的传说,但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风水五行,世间有万象,前知是历史,后知是断言。历史是会重演的,因其有客观的规律,人也会重新出现,因人性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人们总喜欢将一种情感赋予于一人,此人便于传说中成神,诸葛如此,刘基亦如此。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传说是一种喜爱之情,但历史的真实是一种血性与人性。不过我倒相信风水,并不完全否定风水是一种迷信。而风水才是一门真正博大精深的学问,因为风水学是一门极其综合的学科。它将地理、天文、生物、心理、美学、气象学等完全综合,然后直指人的心理,成一种“信”。大道由天,小道由心,而道由心生,心象于天象。而天象于世间为万物生长的规律,循之而来,便是得道;逆之而行,便将天谴。天机不可泄露,知天却往往抵挡不过人性锁事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瞬间的反应,或错或对只是一念,而真正可以抵挡的是平静而行,方才行得永远。遗忘的是往事,过往的是追忆,流淌的是血性。如果江湖一笑泯恩仇,淡然天下又何归?问世间有情缘,不能于人性论时世。每个开始,都沾满了血泪。如果人生不过一次过往,平淡无奇了若尘。
  •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诸葛亮是传说中的宠儿,这大半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安邦治国功勋论,刘基胜一筹。但若论大智慧,我崇孔明。自始至终,刘基都清楚朱元章是人渣,但仍然义无反顾追随。他认定只有朱才能让他尽展奇才。生命最后的五年,在朱故意的冷淡与捉弄下,刘基生活在恐惧与死亡的阴影里。诸葛亮辅助刘备只得天下三分之一,但自始至终,刘备尊他爱他,他也尊刘备,为他呕心沥血。他的生命中一直有友谊有温暖有牵挂有责任。追随错误的领导,你所有的努力、奋斗和忠诚,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挖一个越来越深的坑。良禽择木而栖,这才是志向高远者的大智慧。
  •     【刘伯温的启蒙教育】1、刘伯温少而聪颖与他父母的启蒙教育不无关系。刘伯温的父亲刘爚深信这个孩子不是凡俗,从小就对他进行励志教育。刘爚时常跟年少的刘伯温讲自家祖宗的光辉历史,令年少的刘伯温很小就在心中立下了光宗耀祖的志向。刘爚时常陪伴小刘伯温推演玄学、讲授历史,刘伯温的母亲富氏则传授他儒家经典。因为从小的熏陶,刘伯温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识经典,令老师颇为惊讶。2、刘伯温十岁时,青田县有土匪与官家抗衡。官家求助于刘爚,刘爚却放手让十岁的刘伯温来想计策。他提出的蒿草计帮助官府顺利地平定了土匪。这也算是刘爚的教育方法之一,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3、刘伯温十七岁时师从理学大师名士郑复初,郑复初教他一年后,便撒手不管了。因为他的悟性实在很好,从小就喜欢自学,并且善于自学,爱好广泛。他后来写了《多能鄙事》一书,书中所涉含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他后来的见微知著、料事如神,大概与他年少时所打下的这些基础不无关系。博学的人多能触类旁通。【少年刘伯温的性格】从小少言寡语。作者说从道家角度而言,这有利于涵养精气神,从儒家的角度而言也符合“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原则。【刘伯温的仕途之路】1、23岁进士及第,24岁才授县丞。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受百姓爱戴,却多不为官场中人所待见。他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事在人为,没有平台,便自己搭平台。从初入官场之时,他的仕途就已注定一路坎坷,但他一直能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因而,后来才有大器晚成的一天吧。如果他一受挫折便随波逐流,也就没有后来建功立业的刘伯温了。他的这段故事,对年轻人来说,也算是一段警醒吧。未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诸葛亮帮助刘备从一介布衣成为三分天下的君主,刘伯温却使落魄和尚朱元璋独享天下建立大明三百年的基业。刘伯温大半生都对元朝的统治阶级抱有幻想一心进入官场为政府做事为人民谋福为自己光宗。这本书对刘伯温的一生介绍详细,并且对元末明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做了很好的还原
  •     水分废话太多,主线不清晰,感觉作者主要目的感觉在黑朱元璋上
  •     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测
  •     作者在写的时候很主观,这些历史小说可以先看看做个铺垫,后期如有兴趣,还是得研究正史。
  •     你自以为手段精妙 ,纵然走不出吞吐天下的乾坤步 ,至少搏一个逍遥一方的玲珑局 。你神机妙算,被世人称为通晓500年,可你最后却一步走来一寸灰 。
  •     故事成分和作者的杜撰过多,对刘伯温个人史实描述只占了很小比例。可做娱乐读物,与作者写的王阳明相比逊色很多。
  •     神棍
  •     作者真罗嗦,讲一坨废话故事,看不到10页夹一个故事,要是看实体书,早把书撕了。刘伯温用一个故事开证明他的观点,证明你妹啊,我们可以想到另外一个故事,想你妹啊,刘伯温继续证明到,你特么怎么还不死。这算是个奇书,读了几百本第一次叫有人这么写书的,一星给你的辛苦费
  •     而立之年才知道刘伯温到底是谁!只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刘伯温很厉害!
  •     言语幽默,很有代入感
  •     净扯淡
  •     跟着老朱混的最后都没好果子吃,哎
  •     写的不太好,但是史料支不支持就不知道了,和我上一本刘伯温还是差很多的。
  •     感觉对刘伯温本人的事情叙述的不够到位,朱元璋的篇幅过多。
  •     讲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史料有理有据,作为一部小说是不错的了,唯一不足个人觉得结尾有些冗长,开始絮絮叨叨了,前半部分还是很精彩!
  •     好歹看了前三本感觉尚可,谁知到这居然读了不到两章味同嚼蜡,什么刘伯温父亲教导和所谓“严肃历史”那段,没看出什么反差来,反衬的作者疑似夹带私货误导读者,弃
  •     这本写的没有张居正那本好,感觉晚期太凄凉了,而且过于神化,没有感觉到智慧的存在。
  •     像小说的传记,刘伯温像是算命的军师,这就太过于神话。事实上从书的结尾,朱元璋的分封,以及一百多年后明皇帝对刘伯温的推崇就可猜到,刘伯温的神化是一百多年后开始的,这跟杜甫、关羽、诸葛亮很像,多半是后人为了某种目的而推崇所致的。整体来说,这就是一部上帝视角的小说。
  •     伟大的人总是悲剧的
  •     写的可以,有趣文笔现代化语言幽默化,偏写实。不过感觉重点是写朱元璋有多坏啊,略有贬低朱元璋提升刘伯温道德高尚之感,写实又有情感偏向。不像三国演义那么夸大诸葛亮,真实感还是弱,这样的伟人没在身边感受不深啊。了解历史,了解刘伯温,了解奇门遁甲趣事够了,有人期望从史料转载的东西好到哪去呢?史实就那样,你写的好编的就多,写的少又被说没用,反正吧好书可以看看
  •     秀才遇见兵有礼说不清
  •     一般般,当小说看。
  •     啰嗦,反复,野史
  •     觉得写的一般
  •     这本书的评分人数不多,但是我经常看见这个封面
  •     知天命又如何
  •     作者一贯的笔触。
  •     踽踽而行的老人在时光道路最远的光芒处...乱世纷乱,力不能行,前半生郁郁不得志,后半生在朱元璋丑陋的嘴脸下如履薄冰,尽管助朱家一统天下,但出谋划策时从情理上...却不能真心实意。好的臣子却不能遇到一个令人才德信服的君主,悲哉!
  •     传说插入的太多。。。。
  •     一般般
  •     对于一位历史人物,作者的语言风格过于随意,文中的观点过于自我,在看的过程中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实在是不太喜欢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
  •     人物轶事似的,没有一点历史厚度。
  •     很难写出新的东西,因为刘基辅佐朱元璋的经历都非常熟悉,至于刘基起落的真正契机与原因,只能是留在江湖上的传说了
  •     真的看不下去了。跟作者另外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差的太远。 刘伯温高深莫测,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容易失控。他的悲剧跟别人无关,只跟他自己有关。
  •     读过书,感觉刘伯温简直不是人,是神了。这书不能当历史看,应该当成民间传说看待
  •     人物小传
  •     看完这本,把度阴山拉黑。
  •     听书历史
  •     没觉得刘伯温有多了不起,却发现朱元璋怎么那么讨厌。
  •     还真是小说笔法…全本都在说刘伯温很厉害,可是都在抒发刘伯温很厉害的感情,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史实或者故事去支撑,看得我一脸尴尬。
  •     正说刘伯温,戏说朱元璋。细节描述不够,感情色彩太强,个人立场过于鲜明,描写朱元璋像个大恶棍,这样的人怎么能在年仅40岁的时候就得了天下呢?!!刘伯温则像个大神棍,做事情全靠占卜,没有推理分析!! 作者写作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但是作为时下流行的畅销书,有时候会误导读者,适得其反。
  •     乱世时用能人,盛世时打压能人。朱元璋怕刘伯温成为司马懿。
  •     不知从何时兴起了这种戏说历史,文字功力实在是让人难以恭维,许多史实也不清楚。总的来说,想读文学,你别看它,想读历史你也别看他,想满足好奇心打发时间,看看也罢
  •     可读性强,但作者的个人观点倾向是有的,我觉得这没什么大问题啊,好评。
  •     只是觉得些本书写的好像刘基根本就不是一个主角,完全是一个时不时出现的副角,还有感觉作者对朱元璋个人色彩太浓,用朱秃子来写书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呢?第三还是王阳明那套知行合一,有点唯心了
  •     乱世攻城略地,拿下元朝万里江山 盛世安邦治国,定下大明百年基业 作者学明朝那些事儿的文风,岂不知文学积淀远不如人,虎头蛇尾,后来的传说故事可有可无,降低了此书整体效果。主观色彩太明显,捧刘扼朱。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关于刘基文学史书确实少有记载,也和明朝暴政有关吧。
  •     正在读
  •     各种幽默夹带各种小寓言和史实讲哲理,挺吸引人的,可读性蛮高。自古伴君如伴虎,光芒太过无人容啊。
  •     在喜马拉雅听了另一本王阳明才选择了这本继续听,不过略失望,不如写王阳明那本好。那本可以称为传记,这本只能说是传奇,作者并没有扒开围绕在主人公刘基周围的历史迷雾,可能受历史资料所限吧,还是有点近巫的刘伯温就像另一个近巫的诸葛亮,还原一个历史传奇人物的真面貌真是不容易啊
  •     与其说是在写刘伯温,不如说是在啰里八嗦的骂朱元璋。杂乱无章,本来三万字就能写完的内容活生生的让作者写出三十万字。浪费时间,能不看就别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