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章节试读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10-31
ISBN:9780002161350
作者: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页数:576页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81页

你的情绪和行为会被连你自己都未意识到的事件所促发…以老人相关字眼来造句的这组学生,穿越走廊的时间比其他人显著缓慢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4页 - 剧情提示

系统已是自动化的运作,系统二则平常则处于很舒适的低费力模式中,制动云一小部分的资源在运作。
系统一持续给系统而建议:给他印象、直觉、意图和感觉。如果系统二支持,这些印象和直觉转变为信念,而且一时的冲动转变为自主的行动。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页 - 1


第一部 兩個系統
Chapter 1 故事中既人物
1. 兩個系統
系統1: 自動化; 不費力
系統2: 手動, 費力 (運作時, 瞳孔放大,心跳加速)
(力=注意力)
系統2有能力改變系統1既運作
by 重新設定/控制 系統1運作既注意力同記憶功能
PAY ATTENTION
attention就似budget, 係有限
當你pay attention 既時候, 會對一D顯然易見既睇唔到
實驗: the invisible gorilla 點解你睇唔到大猩猩
2. 劇情提要
只要我地醒住,1同2都好活躍
1係自動運作, 2係好舒服既低費力模式中,淨係用好少既資源去RUN
1為2提供建議(印象,直覺,意圖,感覺)
如果2支持-> [印象,直覺 -> 信念](諾:有咩分別?_P.44 A: SEE Muller-lyer 錯覺
)) & [一時衝動->自主行動]
一切順利時, 2對1既建議照單全收或作微調
-> 相信印象, 按欲望行事
1有困難,向2求救 (EG 17*24=?)
當有野違反1既世界觀 (EG: 會跳既橙, 會吠既貓, 穿越球既猩猩XDD)
->2會被激發
睇唔既大猩猩:detect 令人驚訝既野要 注意力
2負責監察你既行為
->增加心智既努力, 避免災難
(EG: 嬲果陣唔偒害人, 阻止你衝口而出講D唔合適既野)
1通常好稱職
-應對熟悉既環境通常好正確
-短期預測通常好正確
-面對挑戰反應快,恰當
但1都有缺憾
-有偏見
-係特定情況下有系統化既錯誤(諾:咩係系統化既錯誤?_P.45)
-避重就輕 (答易答既問題, 而唔係要答既問題)
-對邏輯同統計都唔了解
-關唔到*** (你睇到個字就會讀佢, 禁都禁唔住,除非你既注意力放哂係其他地方)
3. 衝突
1同2既衝突好易發生
(EG: 1好想一直睇個靚女, 2會禁止你咁做)
實驗: 讀字(顏色字(紅藍) + 顏色 EG紅色既藍字)
->2既功能之一就係駁回1既衝動
4 錯覺
Muller-lyer 錯覺
印象: >-<長過<->
信念:>-<同<->一樣長
1既自動化: 就算你知道一樣長, 但你都係覺得>-<長D
睇唔到既錯覺-認知覺錯(思維上既錯覺)
Chapter 2 注意力與努力
要再睇多次, 唔係好睇得明
Chapter 3 懶惰的控制者
就算你咩都唔做, 都會用左D資源係 亂諗野 同 留意身邊既事, 但你都會好自在
除非你係壓力之下(EG: 有人望住你)就會感到費力
有人望住,食飯都唔自在
散步係容易同愉快既事, 一邊行一邊諗野
但極端情下, 行同諗野都會爭2既有限資源 (行 VS 心算23*78)
我地唔可以一路行一路做大量 短期記憶負荷既野
行快D,思考能力會下降
平時: 專注力->1. 要做既野, 2.避免分心
心流: 專注力->1. 要做既野
2. 忙碌且筋疲力盡既系統2
當我地面高難度既TASK既時候, 對D易屈服係誘惑下
2用哂D資去做TASK, 監管唔到1
->控制思緒(做TASK) 同 行為(監管1) 都係2既責任之一
認知(諗野), 情緒(唔開心), 身體上既努力(跑步)都係 同一個心智能量(metal energy)庫到扲 能量
(唔開心果陣咩都做唔到)
Ego depletion 動機消秏(書:自我消秏)
如果你逼自己做一樣野, 你做下一樣既動機會下降
(EG +VE PSY 甜品實驗)
但如果真係要做, 你都做得到 (例如強烈既誘因)
做TASK果陣 -> 葡萄糖下降
->心智能量=葡萄糖
實驗: 假釋通過率 & 飯前飯後
3. 懶惰的系統2
球與球棒
玫瑰花
->2接受先入為主, 看似正確既答案, 輕易滿足, 不再思考
-> TRAIN 系統2
4. 智慧,控制和理性
控制力越好,智力越好
->朱古力餅干實驗
控制注意力既能力同控制情緒既能力有關
2既兩個部分:
演算:腦力作業,作業轉換
理性:對偏見免疫程度
chapter 4 聯結的機器(1)
“聯結活化”(associative activation)
字->記憶->情緒->面部表情&其他反應->情緒->…(真實反應的弱化)
->認知(香蕉->嘔吐),情緒(厭惡)和生理(推開本書)反應型態(self-reinforcing pattern)
->反應型態系多樣同整合(聯結的連貫性 associatively coherent)
休謨的聯結原則:
相似性(resemblance)
時空的連續性(contiguity in time and place)
因果關係(causality)
心理學家的念頭:
網絡中的節點(node)->聯結記憶(同步發生)
聯結類型:
因果
屬性(檸檬->緣色)
所屬類別(香蕉->水果)
一個被激發的念頭->激發其他念頭->激發更多其他念頭->僅有少數進入意識
神奇的促發作用:
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
eat->so_p->soup
wash->so_p->soap
佛羅裏達效應(Florida effect)
你既情緒同行為都會受到未意識既野影響
1 字促進思想
2 思想促進行為
->佛羅裏達實驗
佛羅里達效應(Florida effect)
你既情緒同行為都會受到未意識既野影響
1 字促發思想(年老)
2 思想促發行為
BY 佛羅里達實驗
意念動作效應(ideomotor effect)
->念頭影響行為
鏡像佛羅里達實驗
->雙向促發效應
3)引導我們的促發
投票箱的地點 & 增加學校經費支持率
教室與儲物櫃圖片 &增加學校經費支持率
金錢 促進的 個人主義 by Kathleen vohs
領袖相-prime->服從
馬克白效應(Macbeth effect)
->人會特別清洗涉汲罪惡既身體部位
->用洗手來消除道德上的污點
Priming effect 很強(robust 就算唔係實驗室, 效果significant)
但影響範圍唔大
->投票箱的地點 影響 中間選民
誠實箱(honesty box) & 海報
Chapter 5認知放鬆度
你既大腦就好似飛機既駕使艙
有好多既儀器話你知每一個重要變項依家既情況
1會自動評估情況, 決定使唔使2既協助
有個儀器叫 認知放鬆度(cognitive ease)
量度範圍係"容易"同"困難"之間
容易: 一切順利, 唔做投更多精力
困難: 認知緊張的使勁 (cognitive strain)
認知緊張受到 "目前費力程度" 同 "未被滿足既需求" 影響
認知放鬆 和 活動的連結
活動投入(重複既經驗,清晰既展示,預知的想法,好心情)->放鬆->活動輸出(感到熟悉,真實,良好,不費力)
相互影響:
好心情->放鬆
放鬆->好心情
2. 記憶的錯覺/熟悉感既錯覺
Larry Jacoby (雅各比)係becoming famous overnight (一夜成名)呢篇論文講到呢個現象
熟悉感係對過去發生既事(pastness)有著簡單而強烈既感覺
"過去既感覺"就係一個錯覺
XXX呢個名你覺得好熟悉 係因為你容易認到佢出黎, 而唔係你識佢
以前見過既詞再出現既時候,無論係 係你眼前一閃而過 OR 係好嘈既環境中叫你認,曾經見過既詞都會比其他詞容易D,快D認出黎(快大概1/100s)
當你指認見過既字,你會體驗認知放鬆,呢種放鬆既既感覺令你熟悉
引發認知放鬆或緊張既各種方法是可以互換, 你自己唔知咩原因導致認知放鬆或緊張,呢個就熟悉感造成錯覺既原因
3.真相的錯覺
圖5帶俾我地既教訓係,如果靠認知放鬆或緊張做判斷既話,可預測既錯覺一定會發生
要令人相信謬誤既方法就係不斷重覆,因為人好難分熟悉感同真相
仲有,唔使重覆全部,只要重覆部分,人地就可能相信你
經常聽到"雞既體溫"呢句話既人,比較容易接受"雞既體溫是62度(或任何數字)"
只要熟悉句子中某個片語,會令到成句聽起黎好熟悉, 亦容易接受呢句係真
假如你唔記得係邊到聽過呢句,又無辨法跟其他已知既事物連接起黎,你就只能依賴認知放鬆度既感覺,別無他法
4.如何寫出具說力既訊息
真訊息 (但真訊息未必有人信)
+ 真相錯覺 (truth illusions)[認知放鬆]
任何緩解認知緊張既做法都有效->MAX 易讀性
IF印出黎->靚紙, 字同背景既對比加大->↑易讀性
IF彩PRINT -> 鮮藍/大紅色既字 比 黃,綠,淺藍更容易令人信服
易記->令人易D信你講既野 EG押韻
易讀->令人易D信你講既野
系統二係好懶,花心力既野佢係唔想做,包括避開難讀既字
你點知果句係真?
假如佢合乎邏輯,
或同你既信念同偏好有好強既連結,
或者來自你信任或者喜愛既訊息來源
->認知放鬆
但仲有其他因素會使你感到認知放鬆
EG 字型,字體,紙質,押韻
你無法輕易追蹤這放鬆感覺的來源
放鬆或緊張可以由好多唔同原因造成,好難釐清
但唔係唔可能,如果有够強既動機,
人都係可以克服一D導致真相錯覺既外在因素
不過係大部分既情況下,懶惰既2都會採取1既建議,如常渡日
5. 認知緊張 & 2既努力
無論咩原因, 當你感到認知緊張既時候,就會啟動2
將人對問解決問題既態度從隨意直覺轉去專注,分析既模式
三角錐 與 布袋蓮 問題
正常大小既字體:90%錯一題
灰底小字題:35%錯一題
灰底小字難睇D->啟動2
6. 認知放鬆的樂趣
mind at ease puts a smile on the face (心智放鬆會使微笑浮上臉龐)
有個實驗: 物體圖片,輪廓先現(快到察覺唔到),容易認
測量 臉部肌肉脈衝(impulse)
->人睇到容易認既圖(輪廓先現),臉上會出現微笑,眉頭是舒展的
->容易讀既詞都會引發正面態度
重覆性會引發認知放鬆的舒服和熟悉感
->mere exposure effect 單純曝露效應 by Robert zajonc
學生報頭版廣告實驗->出現頻率較高,較有好感
這效應同意識無關,你唔使知咩字出現得多D
效應係受試者無意下效果最強
重覆效應有演化上既重要性,所有動物都有
係滿危險既中自然入面,生物對新刺激一定要小心反應
演化對一隻無戒心既動物唔會有任何仁慈
先戒備,確認無害才大膽向進
如果新刺激係安全,一開始既謹慎同小心也得快快去除
動物就得快D學識(人地食左無事,下次我都可以食)
最後呢個刺激就變成安全既訊號,安全就是好
7.放鬆,心情和直覺
創造力的本質:超強的聯結記憶 (Sarnoff mednick)
聯想力測驗 (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
提高認知放鬆度能增加受試者睇出關聯既機會率(睇出關聯既直覺)
人既心情(mood)對直覺表現有強力既效應
呢個實驗用直覺指數(intuition index)來測驗正確率
讓受試者回想愉快既事件,心情變好,然後再做測驗,可以使正確率提高一倍
唔開心既受試者完全無法完成呢個直個任務,猜對率同隨機猜測一樣
心情明顯影響1既運作
好心情,直覺,創造力,易相信1,對1既依懶係聚集一齊(+VE PSY:好野唔好去分析,俢女研究)
悲傷,警覺,懷疑,分析,努力 係聚集埋一齊
快樂既心情會解開2對行為既控制:
人情好既時候,直覺同創造力會增強,
但同時亦無咁警覺,易犯邏輯上既錯誤
Chapter 6常模 驚訝 與 原因
1.從驚訝到習以為常
驚訝的兩種型態
1.預期中的事沒發生
1令我地覺得係陌生既地方撞到X,係好平常既事
(之前撞過一次,好驚訝)
EVEN係呢個陌生既地方撞到X既機率比其他朋友低得多
norm theory (常模理論) BY Dale Miller
moss illusion (摩西錯覺)
"摩西帶左幾多動物到他的船上"
摩西無帶任何動物上船,帶果個係諾亞
我地認定有好多既常模
呢D常模提供背景知識令我地即刻察覺到唔正常
EG 男人唔會大肚, 地球唔會圍住麻煩轉
2. 看到原因和意圖
1有自動尋找原因既功能
"係擁擠既紐約大街行左一日,灰灰發現佢既銀包唔見左"
回憶測驗: 扒手 同呢句既連結 遠遠大過 行街
即使 行街 有出現過, 但 扒手 無
當 銀包唔見左, 擁擠既, 紐約大街, 放埋一齊既時候
共同激發左 銀包俾人偷左既解釋
但唔見銀包有好多可能既原因
Albert Michotte 既 illusion of causality (因果關係錯覺)
Fritz Heider & Mary-Ann Simmel 既 intentional causality (意圖性因果關係)
intentional attribution (意圖歸因) BY 1MIN40電影(大小三角形&圓)
因果關係既直覺:
人傾向將 "唔岩既因果思考" 應用到 "要統計推理既事情" 上
chapter 7 驟下結論的機制
你唔會意識到:
你做出一個既決定既時候, 你個腦只會出現一個解釋, 你唔會知有另一個解釋既可能性
1唔會追蹤佢拒絕既其他可能性,甚至唔記得有其他既可能性
"ABC" VS "121314"
->"A13C" VS "12B14"
2. 信念既偏見 同 確定信念
Daniel gilbert 既 stumbling to happiness
了解一句野由相信佢開始
->如果佢係岩既,佢係咩意思?
->相信既嘗試係1既自動化歷程, 包括建構最可能既解釋
一句無意義既句子都會引發相信既嘗試
->白魚食糖->聯結記憶會自動搵魚同糖既關聯係無意到搵意義
記數字 & 記對錯句
-> 回憶測試: 好多錯句都當岩
2忙既時候,我地會隨便相信所有事 (2操作懷疑同不信任)
就算2唔忙,佢都好懶->攰果陣都好易相信空洞,無說服力既說話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見)
-> positive test strategy 正向測試策略
-> Sam係咪好nice -> Sam既行為會湧上心頭
-> Sam係咪唔nice (唔:-VE) ->難D諗起佢既行為
如果問你"跟住果30年, 加州有幾大機會發生海嘯?"
->海嘯畫面->高估海嘯可能性
3. 月暈效應
鐘意一個人既時候, 鐘意佢既全部, 包括果D你無觀察到既
(你恨一個人既時候, 你都會恨佢既全部)
1用比現實更簡單,更一致既方式黎睇呢個世界
果D你無觀察到既野, 你會用情感黎填補當中既差距
先出現既性格特徵會改變後面性格特徵既含義
順序的確好重要, 月暈效應增強第一印象既比重
decorrelate error (去除相關錯誤)
James surowiecki 既 the wisdom of crowds (群眾的智慧)
Sample increase -> random error decrease
開會前寫低自己既觀點->令 背景同知識 既多樣化發揮得最好
4. 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
我地既偏見是第一印象就決定了
尋求一致既1 同 懶惰既2
->2會支持好多1既直覺信念,而呢D信念正是1製造出黎既印象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WYSIATS)
睇一方證詞會比睇兩方證詞既,對自己既判斷更有信心
一致性會增強信心,同完整性無關
WYSIATS對選擇偏見既解釋
太過自信:
每個人對佢信念所持的信心 大部分來自佢地對親眼所見所編故事的品質
即使他們所見既係非常少都無關係,
我地通常唔會考慮到"決定這件事既關鍵"仲未出現,
卻以為我地所睇到係全貌
框架效應:
存活率90% > 死亡率10%
90%不含脂肪 > 含10%含脂肪
忽略基率:
Chapter 8 我們如何作出判斷
1)基本評估:
我地一見到陌生人就自動進行兩項評估:
1.有幾強勢->有無潛在既威脅
2.值唔值得信任->意圖係友好定敵意
->對面部進行評估
有能力既面: 強壯既下巴+一點點自信既微笑
系統1會不停地了解事件同理解訊息既意義
呢D計算包括:相似性,代表性,因果關係,聯結,樣本取用既可能性
呢D評估,無論你想唔想,都會自動進行,並且影響住你
2)組件與原形
判斷平均長度(系統1):數量細過4,好準 (評估總長度->系統2既工作)
鳥既總數無造成捐款既差異
->受試者只係對受難既鳥既圖做反應,而唔考慮數量
3) 強度配對
內在強度表->跨向度做比較
正菜14歳就入U
人工要幾高先可以同正菜既成就一樣?
犯重罪,罰得輕->你會覺得唔公平->唔match你既內在強度表
4) 心智既散發性
我地自動運行既計算比我地需要既多->心智既散發性
用散彈槍去瞄準一點係唔可能
叫系統1唔好多做系統2無吩咐既野亦同樣唔可能
比較押韻->會同時比較串法
判斷文意->會同時判斷修辭
->刻意既計算,刺激另一個既計算
Chapter 9 回答一個容易既問題
1) 取代問題
當我地遇到一個好難既問題(無法即刻搵到滿意既答案)
吖一會搵個容易D既相關問題黎替換,跟住答呢D容易D既問題
-> substitution (替代)
目標問題:你要評估同回答既
捷徑問題:你比較容易回答既
substitution: 用 捷徑問題 替代 目標問題
有時嚴肅咁去處理目標問題係不切實際
又無人叫你完美咁回答目標問題
EG:
目標問題: 你願意捐幾錢去拯救瀕臨絕種既動?
捷徑問題: 當我睇到就死既海豚既時候,我既感情有幾強烈?
心智既散性: 目標問題->捷徑問題
強度配對: 睇到就死既海豚既感情有幾強烈->幾多錢
你甚至無留意到, 你根本無答到你要答既問題
2) 3-D的捷徑(3-D heuristic)
以強而有力既三度空間完全控制二度空間對大細既判斷
3)快樂心情既捷徑
case 1 你幾日你有快樂?->你上個月約會左幾多次?
-> 快樂同約會次完全無關
case 2 你上個月約會左幾多次?->你幾日你有幾快樂?
-> 快樂同約會次數有關
浪漫生活->情緒反應
替代: 用約會次數(捷徑問題)取代有幾快樂(目標問題)
-> WYSIATI
4) 情意捷徑 (by Paul slovic)
喜惡 決定 價值觀
EG 佢鐘意呢個方案, 所以佢認為代價低,收益高
係態度方面,呀二更似係呀一既支持者,而唔係批評者或執行者







第二部 捷徑與偏見
chapter 10 小數法則
腎臟癌發生率 & 鄉下
鄉村生活型態不可能既解釋低腎臟癌發生率,又解釋高腎臟癌發生率
抽4個波 VS 抽7個波
極端既結果容易出現係抽少D波既結果上(大約8倍到)
極端既結果(極高/低既腎臟癌發生率)容易出現係小樣本(鄉村)中
同因果關係無關
你要花D氣力先可以睇得明以下兩句係同樣意思
1.大樣本比小樣本精確
2.小樣本比大樣本容易出極端既結果
第一句,你一睇就知係真話
但要一直到第2句變成你既直覺,你先會真正了解第一句
2) 小數原則
大部分既心理學家都會習慣性咁揀左太細既sample
就算係專家(統計學教科書既作者)都會犯呢個錯
大家都無對樣本既大少俾到足夠既注意力
-> 論文 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 (對小數原則的信任)
3) 對自信的偏見壓過懷疑
你對樣本150人同3000人唔會有唔同既反應
->人們對樣本既大細無足夠既敏感度
呀一唔擅長懷疑,佢會壓抑不確定性
而且會去自動建構故事,令一切都好合理
除非呢個訊息即刻被否定,否則佢會認為呢個訊息係真,進而激發聯結擴散
呀二可以懷疑,可以同時維持兩個唔相容既可能性
然而, 維持懷疑比維持肯定辛苦得多
4) 原因和機率
對因果諗法既偏好,將我地帶到嚴重既錯誤之中
受試者認"男女男男女男"比"男男男女女女"同"女女女女女女"更隨機
人係隨機入面睇到規律型態既傾向真係無法抗拒
你會誤會隨機事件係 系統化(非隨機)既結果
我地會拒絕我地睇到既規律性係隨機既結果
好學校 & 小學校
對小樣本過大既信心係一般錯覺既例子之一
我地對訊息內容既關注度大過佢既可信度
->令我地將世界變得比"數據可證明既"更簡單,更具一致性
統計會出現好多睇落去好似有因果關係既野
但其實係無解釋力,呢個世界有好多野係隨機既
chapter 11 錨點
幸運大輪盤(10/65) & 聯合國非國成員國百分比
10;25%
65;45%
錨點效應
當我地要考慮一個未知既量既時候,
會用某種特定既價值(錨)來做估算,比較
估算值會同錨好接近
->人既判斷會俾一個點睇都無價值既數字影響
呀一既錨點效應發生係促發效應上
呀二既錨點效應發生係調整過程上
2) 錨點 & 調整
第一個進你個心係錨,
你知道呢個係錯,亦知道應該向咩方向調整
但往往調整唔够 (調整會消秏葡萄糖)
EG 聖母峰頂既水沸點係幾多度?
3) 錨點 & 促發效應
呀一理解句子既方式係盡量去信佢係真
跟住活化相容既記憶
呢種選擇性活化->系統性偏誤->令我地輕信/堅信我地相信既野
甘地終年大過定細過144歲?
我地知144歲係假,但同樣心入面出現一個老人既印象
德國既平均溫度 > OR < 20度/5度
20度->更易辨識夏天相關既字
5度->更易辨識冬天相關既字
唔同既數字活化唔同念頭
->選出既樣本有偏見,得出既平均溫度有偏見
4) 錨點指數
(高錨估值-低錨估值)/(高錨-低錨)
隨機錨點既力量: 法官;骰子(3/9);判刑 錨點效應50%
5) 使用與濫用錨點
產生錨點效應既心理機制讓我地好易人影響
遠比我地認承認多得多
賠償上限100萬對被告有利?
阻隔100萬以上既賠償,但拉高左好多小額賠償
6) 錨點與兩個系統
呀二受錨點影響,因為錨活化部份記憶(令部分記憶更易被提取)
錨點難搞既地方係, 就算你知佢既存在
你都想像唔到如果無左佢,或者佢改變左,你既諗法有咩改變
chapter 12 可用性的科學
到底人係點估算一個頻率
1.提取的例子數量
2.提取的流暢度
可用性捷徑:
以流暢度作為估評的根據
可用性捷徑同其他捷徑一樣
以簡易問題(提取流暢度)取代目標問題(頻率)
影響提取流暢度既因素
-吸引注意力既鮮明事件(明星離婚事件)->↑流暢度
-戲劇性情節(飛機失事)->↑流暢度
-個人經驗,影像,生動的記憶 比 發生係人地身上既事,純文字,統計數字更易提取
可用性偏見(availability bias)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既比應該做既更多
2 可用性心理學
舉出6/12個你覺得行事果斷既例子
舉6個比12個更覺得自己果斷
舉12個優柔寡斷既例子->覺得自己好果斷(我咁難先諗到12個例子)
認知緊張(皺眉)->↓流暢度
unexpected unavailability heuristic 無法解釋的不可用性
由6到12提取既流暢下降得太多->驚訝
呀一有設定預期既能力(eg提取流暢度),如果違反預期->驚訝
->係最近發生既事搵原因
[咁難諗12個決斷既例子(事實係例左12個)->我實係個優柔寡斷既人]
[矛盾結論:舉到12個決斷例子既人竟然覺得自己無決斷力]
但呀二可以重新設定呀一既預期
eg你聽到既音樂會降低你既流暢度->唔會驚訝
->評估會根據返例子既數量
chapter 13 可用性, 情緒,風緒
1 可用性與情意
不尋常既事件被媒體報導後,被誤認為無咁唔尋常
你覺得俾雷劈死既人多d 定 食物中毒死既人多d
因為俾雷劈死無乜新聞價值,所以你會覺得食物中毒死會多d
人係生活既好多層面中,會靠感覺直接形成意見同做出選擇
佢地自己都唔知點解要咁做
聯結連實性: 一致性既情意結
好大好處既科技->低風險
改變對"科技好處既睇法" -> 改變風險既睇法
改變風險既睇法 -> 改變對"科技好處既睇法"
係真實世界入面,我地成日都要面對利益同成本既痛苦權衡
2 大眾與專家
風險是否客觀?
史洛維克:世上無"real risk" or "objective risk"
風險既評估取決於你用既評估方法
"每100萬人死一人"
"每生產100萬元產品造成既死亡"
測量風險既方式受到偏好既影響
->界定風險係權力既角力
(defining risk is thus the exercise in power)
專家用死亡人數或壽命,
但老百姓會區分good death, bad death,accident,
老百姓對分險既概念比專家豐富->強烈抵抗應該由專家話事既睇法
不應該無條件接受專家意見
當專家同老百姓優先次序唔同時
應該互相尊重對方既洞見同智慧
孫(cass sunstein):
偏見影響政策既機制:availability cascade (可用性級聯)
媒體報導一件小事(對某風險既既報導)
->抓住大眾既注意力->警戒,擔憂->更多報導->更多警戒,擔憂
->...(任何敢話呢個危險被誇大既都會俾人覺得另有圖謀)
->政府界入(重新安排資源既優先次序)
->其他重要既風險,對公眾有益既都隱匿到背後
eg: love cannal 事件 ; Alar incident
心智對小小既風險,一係忽視,一係過度重視,無中間
機率忽略(probability neglect):
你諗到既只係分子(你係新聞睇到既悲劇故事)
你無諗過分母
->風險交由專家處理
chapter 14 表徵與機率_湯姆的專業
係無其他資料既情況下,用機率係最好既方式
2) 用 representativeness (表徵)黎預測
就算知道相關既統計數字,人都係會聚焦係表徵之上,
忽略機率同對準確性既懷疑
就算係統計學家都係咁
因為替代係度完美作用,
目標問題:機率問題
捷徑問題:相似性問題
呢個係一個嚴重既錯誤
因為呢兩種問題唔係同一種邏輯法則所規範
機率問題會活化心智既散性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表徵捷徑)
3) 表徵既罪惡
直覺既印象通常比憑運氣猜測黎得準確
好多既例子,典型都有真實性
但當表徵指既方向同機率唔同既時候,
完全依賴捷徑係好嚴重既"罪"
表徵罪1:過度偏好預測唔太可能發生既事
EG:你係地鐵見到有人睇緊TIMES
你會覺得
1.佢有博士學位
2.佢無讀大學
表徵:1
機率:2
加強活化呀2會令湯姆問題正確率提升
EG 皺住眉黎答
表徵罪2:對證據既品質敏感度不足
呀一:WYSIATI
無價值既資訊同無資訊係一樣
但WYSIATI令你好難用呢個原則(法官與DICE)
除非你立即拒絕呢個證據(你知道散佈呢個消息係一個騙子)
4) 如何管教直覺
貝氏推理:
將你機率判斷既錨點落係最有可能既既基率上面
Anchor your judgment of the probability of an outcome on a plausible base rate.
質疑你對證據既診斷
Chapter 15 Linda: less is more
Less possible is more plausible
1.the role of heuristics 捷徑 in judgment
2. of their (heuristics) incompatibility with logic
The Linda problem is similar (to tom), but with a twist.
Everyone agrees that Linda fits the idea of a “feminist bank teller” better than she fits the stereotype典型 of bank tellers.
The set of feminist bank tellers is wholly included in the set of bank tellers
Therefore the probability that Linda is a feminist bank teller must be lower than the probability of her being a bank teller.
The problem therefore sets up a conflict between the intuition of representativeness 表徵直覺 and the logic of probability.
We had pitted logic against representative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had won!
Which alternative is more probable?
Linda is a bank teller.
Linda is a bank teller and is active in the feminist movement.
About 85% to 90% of undergraduates at several major universities chose the second option, contrary to logic.
Remarkably, the sinners seemed to have no shame.
Do you realize that you have violated an elementary logical rule?
So what? I thought you just asked for my opinion.
Conjunction fallacy
They judge a conjunction of two events (here, bank teller and feminist) to be more probable than one of the events (bank teller) in a direct comparison.
a little homunculus(小精靈, system 1) in my head continues to jump up and down, shouting at me
—‘but she can’t just be a bank teller; read the description.’”
The longer version separated the two critical outcomes by an intervening item (insurance salesperson),
-> Judged outcomes without comparis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utcomes combine with the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to produce the most coherent stories.
The most coherent storie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probable,
But they are plausible, and
the notions of coherence, plausibility, and probability are easily confused by the unwary粗心.
2) Less Is More, Sometimes Even In Joint Evaluation
Hsee called the resulting pattern less is more.
By removing 16 items from Set A (7 of them intact), its value is improved.(single evaluation)
-> System 1 averages instead of adding (value increase by remove items)
The remarkable aspect of the Linda story is the contrast to the brokendishes study.
The two problems have the same structure, but yield different results.
People who see the dinnerware set that includes broken dishes put a very low price on it;
Their behavior reflects a rule of intuition.
Others who see both sets at once apply the logical rule that more dishes can only add value.
Intuition governs judgments in the between-subjects condition (single evaluation);
Logic rules in joint evaluation.
In the Linda problem, in contrast, intuition often overcame logic even in joint evaluation,
Although we identified some conditions in which logic prevails.
chapter 16 因果基率勝過統計基率
1)刻印印象
Bayse theorem
85%既的士係綠色 VS 綠的出事率係85%
呢個兩個version數學上一樣,心理上唔一樣
後者即刻令你聯想到魯莽既的士司機(刻板印像)
刻板印像係呀一既基本特性之一
代表左常模,就好似我地諗到馬,雪櫃同警察,
我地腦入面就出現呢個類別既"典型"代表->刻板印象
3)心理學可以教嗎?
要教學生以前唔知既心理學知識,
你一定要令佢地驚奇
但點既驚奇先有用呢?
驚奇既統計數字,學生咩都學唔到,
因為學生"默默地將自己同朋友排除係數字之外"
但驚奇既個案會令佢地立即類化到自己身上
了解到幫人比自己想像困難
我地對統計數字同個案之間既諗法有個gap
統計數字唔會改人既長期信念
令人驚訝既CASE反而有強大既影響力
因為同以前信念既衝突(不相容性)心須解決
形成一個合理既因果故事
chapter 17 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迴歸到平均值)
預測應考慮到 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迴歸不是因果解釋
由第一次到第二次既改變,
係唔使因果解釋,而係數學上不可避免既事實
了解迴歸
向平均值迴歸係sir francis galton發現同命名
當兩個測量之間既相關(correlation)唔係完美
迴歸一定會發生
聰明既女人成日會嫁俾没佢既咁聰明既男人
就算係識統計既人會用因果去解讀呢句野
假如迴歸既題目係法庭出現
咁向陪審團解釋迴歸果邊一定會輸
我地既心智係嚴重傾向因果解釋,
而唔鐘意同統計數字打交道
當我地既注意力去到一件事既上面時
我地既記憶就會替佢搵出因果關係
->件事會自動活化任何儲存係記憶入面既因果關聯
但佢地係錯,迴歸到平均只係解釋,但無因果關係
如果一個評論家話:今年既景氣會好D,因為上年太差
咁佢就唔使撈
呀二唔易理解同學習迴歸概念
呀一堅要有因果解釋
chapter 18 馴服直覺的預測
成個chapter唔係好睇得明










































第三部 過度自信
chapter 19 了解的錯覺
令人信服既故會令人產生無可避免既錯覺
好似你睇google點解成功既書咁
你會覺得你了解點解google會成功
你覺得從中學左好多寶貴既經驗
我有好好既理由話你知
你了解google成功既感覺
同埋你係google成功例子入面學既商場成功既絕竅都係錯覺
你就咁睇佢既決策,每一個都"後來"證明係啱既
呢樣誇大左技術扮演既角色
低估左運氣係後果既分量
差既運氣的確可以中斷任何成功既步驟
技術好既水手係急流入面巧妙既避免翻船,因為佢練過千百次
google既故事都係危機不斷,但年輕人邊有機會練?
當然,google既故事入面有好多技術上既野
但運氣既成份就更重
假如一個故事既有更多既運氣成份
咁你學到既野就更少
2)馬後炮既社會代價
一旦你採取左對世界既新睇法
你就會失去提取過去信念既能力
死刑例子:
記低受試者對死刑既睇法
俾段關於死刑既debate佢地聽
再記低佢地既睇法(發現更近佢地聽到既觀點)
叫佢地講返未聽debate之前既睇法
結果佢地將依家既寫返出黎
hindsight bias 馬後炮偏見
尼克遜外交例子:
尼克遜去前,叫受試者評估15個結果既可能性
尼克遜返黎(結果出左黎),叫返D受試者講返佢地之前既估評
如果件事發生左,佢地會誇大佢地之前講既機率
如果無發生,佢地會錯誤地回憶話無太可能
hindsight bias令評估決策者上產生有害既影響
低風險開刀死亡例子:
陪審團會覺得醫生要負上責任
(病人死左->手術危險)
請守橋人例子:
得決策資料: 24%要請
決策資料+後果資料+hindsight bias提醒: 56%要請
後果越嚴重->偏見越嚴重
醫生俾人告得多->改變睇病既方式->做好多檢查,轉介去專科,保守既療法
-> 培養風險回避
但都俾左 唔負責咁去冒險既人 唔應該有既報酬 (eg 投資經理)
冒險博一博,贏
->有遠見,勁呀, *没為冒高風險而受罰
幸運既賭盤令D魯莽不負責任既領導人戴上皇冠,
享受住先知,前瞻同勇敢既美名
3) 成功既公式
用結果(個人/公司既起落)黎分析佢地成功同唔成功既差異
(諾:就好似用成積黎分析讀書方法既好壞)
成功同失敗既故事都一致咁放大左領導風格同管理風格既重要性
所以呢D書既訊息都無咩用
月暈效應+結果偏見->好好咁解釋左點解系統咁檢驗成功企業既書會熱賣
結果偏見->因為成功->X做得好
月暈效應->因為X做得好,所以Y都會做得好
對於成功公司既比較,某程度上黎講,只係比較運氣
係知道運氣既重要性之後
係睇到好一致既比較時要特別小心
係隨機之下,規律性既型態只係海市蜃樓
任何一個興盛衰亡既故事都會打動讀者既心
因為佢地提供左心智要既一樣野:一個簡單既成功或者失敗既信念
令我地清楚睇到原因,忽略運氣既重要性同迴歸效應
chapter20 效度的錯覺
1) 效度的錯覺
(相信無用既預測係有用)
Leaderless group challenge
當我地將各人既觀察彙集成一份報告時
我地對自己所既故事非常有自信
覺得自己對士兵既評估直指佢既未來
訓練既老師會話俾我地知某一士兵係訓練營既表現
並將我地既評估分數同訓練營既長官意見做比較
結果永遠係同樣既故事:
我地既預測無用,只係比估好D
但就算係咁,第二日既新兵又黎,日子繼續係咁過
黯然既事實係
點解預測完全無效,但我地依然對自己既預測咁有信心
呢件係好奇怪既事
長短線錯覺->我地明知兩條線一樣長,但都係覺得唔一樣
illusion of validity (效度錯覺) ->明知無效,但都係覺得有效
我地士兵將來表現既期待其實係替代
尤其係表徵捷徑
我地無考慮到迴歸,
對好弱既證據做出好強既預測
就算學生知道大部分人都無幫陌生既癲癇患者
佢地都確信統計數字
但呢樣野並無影響到佢地去判斷影片入面睇到既人會唔會去幫
2) 選對股票的錯覺
illusion of skill 技術錯覺
我地憑咩認為自己比市埸更知道個價格應該係幾多呢?
絕大多數既基金經理人,佢地係揀股票既時候
似係擲骰仔,而唔係打啤理
係任何一年,至少每三個基金入面,有二個係表現係市埸水準以下
每一年基金之間既績效,僅高於0一點點
理財技術的錯覺
技術的錯覺不只是個別的異樣或畸型,佢深深植根係企業文化之中
挑戰呢個基本假設的事實會威脅別人既自尊同生計
所以根本就忽略,抛到一邊
3 是什麼在支持技術和效度的錯覺
認知錯覺: 技術和效度的錯覺
視覺錯覺: 長短錯覺
呢個錯覺(認知錯覺)最強既心理原因係
人覺得自己係揀股票既用左非常高明既技術
不幸既係,評估一間公司營運既技術唔足以股票交易既成功
因為股票交易既關鍵問題係呢間公司既資訊有無表現係股票上面
4 權威人士的錯覺
巨大的歷史事件係由機率決定是一個好大既震撼
雖然佢係事實
訪問左284以評論時事或經濟趨勢為生既人
就佢地專業同唔專業既領域,評估某件事係將來發生既機會
結果係慘不忍睹,如果呢D專家將三個可能結果(變好,變差,不變)機率平均分
結果都會比預測好
較多知識既會發展出一個強大既技術直覺,變成不真實既過度自信
5 唔係專家既錯,係呢個太困難了
本章既重點唔係指出果D預測未來既專家犯左幾多錯
呢樣係唔使講
第一個教訓係預測既錯誤係無可避免,世界係不可預測既
第二個係高度既主觀自信係唔可信,佢唔係正確既指標
(低自信既訊息量可能仲要多D)
假如一個測驗有20或30既效度可以預測到重要既結果
呢個測驗就可以用
chapter 21 直覺vs公式
Clinical vs statistical predic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比較專業醫生同根表得出既預測邊個準d
60%既研究顯示,演算法係正確率上顯著優於臨床師
其他方面既比較,係正確率上係相同,
相同既正確表示既統計規則既優勝,因為佢平過專家
當一個領域有相當程度既不確定性同不可預測性
->low-validity environment 低效度環境
eg足球比賽既贏家,法國葡萄酒既未來價格,適唔適合成為寄養家庭
每一個案中,專家既正確率同簡單既演算法一樣,有時仲不如演算法
orley ashenfelter->簡單既統計勝過世界有名的專家
Bordeaux (一種紅酒)既未來價格
對某一個葡萄園,某一年份既酒採用三個variable
夏天生長季節既平均溫度,收成時既雨量,前一年冬天既總雨量
-> Meehl pattern (米爾型態)
預測同實際既correlation係09
點解專家會輸俾演算法?
1. 專家考慮既範圍超過左variable既範圍
太複雜就唔準
複雜係特殊既CASE可能有效,但成日得不償失,失去左效度
將因素簡單綜合黎考慮有時效果仲好
broken-leg rule 跌斷了腳規則
(睇戲預測)如果不斷有訊話佢跌斷腳,咁就唔使理公式點講
2. 判斷的不一致性
有經驗既放射科醫生睇同樣既胸部X光片
判斷正常同唔正常既抵觸率為20%
檢視41個唔同既研究,
發現不一致性的程度好普遍
呢種不一致既普遍性可能係來自呀一既extreme context dependency
促發效應:無意識到既刺激對我地既思想同行為都有好大影響
而呢D影響每一分鐘都係度變緊
為左逹到最高既預測正確度,
最後既決定要由公式去做,尤其係低效度既情境下
the robust beauty of improper linear models in decision making
multiple regression既邏輯無懈可擊
佢搵到最好既公式,將預測變數施以唔同既份量,組合埋一齊
道斯顯示婚姻既穏定性可用以下公式黎預測:
愛愛次數減鬧交次數
唔係負數就OK
初生BB呼吸檢查 (virgina apgar)
atul gawande既the checklist manifesto有好多呢類既例子
2) 對演算法既敵意
臨床心理學家對深信自己有預測長期既能力(技術錯覺)
佢地失敗既其實係病人以後會點既長期預測
呢樣係好難既工作,就算最既公式都只係做到中等既程度
佢地知道自己有技術,但唔知技術既限制係邊到
臨床同統計預測既辯論仲有道德既成份係到
當人同機械競爭,我地同情心都係同胞呢邊
我們對用演算做決策再應用到人身上既厭惡同反感
係深深植根係我地對自然既強烈偏好之上
我地唔鐘意合成或者人工既野,
當問人鐘意食有機蘋果定商業化栽培既蘋果
大部分人偏好all natural (全天然)既蘋果
演算法碰上頑強心理學既真實性
對大多數人黎講,造成錯誤既原因係有關係
一個孩子快要死掉,係因為演算法既錯誤,
呢個故事比人為既錯仲要刺激,
3從Meehl學到既野
陸軍面試
直覺判斷分數共項人格分數有同樣既預測力
直覺係有價值,但只有係
紀律地蒐集客觀訊息而且有紀律地給各項人格特質分數後
(有D似ORAL評分咁,細項同overall)
唔好相信直覺既判斷,不論係你定人地既,
但都唔好將佢抛開
chapter 22 專家的直覺: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相信?
-一個規律,可以被預測既環境
-一個從長久練習中,習得呢d規律既機會
對抗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
兩個科學上意見左右的人共寫一篇論文
克萊恩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NDM 自然決策制定
權力的來源既作者
一齊做實驗,搵出區分好直覺同壞直覺既分界線
題目:你咩時候可以信話自己有直覺既專家?
condition for intutitive experties: a failure to disagree
2 專家既魔術與缺陷
專家知道雕像係假,但說唔出點知,呢個就係直覺既定義
3 直覺係辨識
recognition-primed decision (辨識-促發決定)
直覺決策制定模型係pattern recognition (型態辨識)
情境提供一個線索,呢個線索提供左係記憶中提取訊息既入口俾專家
呢個訊息提供左答案
直覺就係識辨,不多不少
"知道,但唔知點知"既神秘,唔係直覺獨特既特質
而係我地心智生活既常態
4習得技術
係好多時候,你覺得係某個地方特別感到唔自在,
或者有人講左D野令你唔舒服,
假如佢後跟發生唔好既野,你會將呢D唔自在貼上直覺既標籤
恐懼(唔自在,唔舒服)係可以係好易學識,唔使親身經歷,語言文字就OK
一個年輕既排長帶兵經過一個好窄既山溝時
成身都會緊上黎,因為佢學過呢種地型係最容易發生突襲既地形,
恐懼學習根本不必重覆
但專家(EG西洋棋,職業籃球員,消防員)既培養就要好耐
因為呢D領域唔係單一既技術,係好多小技術既綜合體
一個西洋棋大師最少1萬小時既練習,先有呢種功力
(每日5個鐘,連捉六年
練習既時間入面,要完全既專注,熟悉所有棋路,背無數譜,才可能作為名人)
5 技術既環境
意見唔同既部分原因為大家心入面既專業人士唔同
克萊恩:消防隊隊長,護士,
作者:臨床師,股票經紀人,政治家
唔好相信任何話你知應該幾信佢判斷既人
包括你自己
我地點評估直覺既既效度
-一個規律,可以被預測既環境
-一個從長久練習中,習得呢d規律既機會
兩個條件都乎合既就係技術直覺
西洋棋係規律環境既好好例子
正確既直覺來自高效度專業,呀一已經學識用既線索,
即使呀二未學識去命名
相反,股票經紀人或政治學家的長期預測係一個零效度既環璄之中
佢地既失敗反映出佢地嘗試預測既係一個基本不可預測既環境
臨床師既困境比政治長期預測零效度既環境要好D
但都只係低效度既情境,係唔可能出現高正確率
統計既演算法係吵雜既環下,會比人類表現好好多
有兩個原因
1.演算法比人類容易發弱既線索
2.亦更容易一致性運用呢D弱線索黎維持低度既正確率
係無穏定規則既環境下,千祈唔好信直覺
6 回饋同練習
專業人士有無機會發展出專業直覺
主要取決於回饋既品質同速度,同有無足夠既機會練習
EG棍波鬆離合器,踩油門
->做得好,好順,太快就死火/好chok
專業技術唔係一個技術,而係好多技術既綜合
有經驗既心理治療師知道佢係搵出病人心入面諗咩好有技術
對病人跟住落黎要講咩都好有直覺
所以佢好然咁覺得自已可以知道病人下一年既既情況
但呢個結論就唔見得係啱
短期預測同長期預測係兩回事
7 評估效度
聯結機制也得出錯誤但令人信服的主觀直覺
睇過有才氣既年輕棋手捉棋既人都會知道,
佢既技術唔會即刻爐火純青,
並且之前會好有自信咁犯下一D錯
係評估專家既直覺之前,你要考慮呢個專家係咪有足夠既機會去學習線索
即使係規律既環境,都要先確定呢個條件
chapter 23 外在既睇法
係新高中加入判斷同決策制定既課
私下蒐集每一個既判斷
(呢種方法一般比公開討論收集到更有用既資)
大家都覺得大概兩年就可以完成(1.5年-2.5年)
福克斯(課程專家):唔係所有去到我呢個階段都可以都可完成佢既作業
我從來無諗過呢個方案失案既可能性
有40%既最後無完成
所有團隊都係7-10年內完成
我地既資源同技術比平均要差,但唔係好多
基率既訊息同我地既直接經驗相抵觸
經過幾分鐘既辯論,我地振作起黎繼續做野,
就好似件事無發生過咁
結果本書係8年後終於完工
當初向教育部提出呢個計劃既熱情到本書完早就無左
本書都從來無用過...
呢件事一直係我事業入面,最有教育意義既經驗之一
我學到左三樣野
1.我睇唔到有兩種截然不同既預測方式:
inside view(內在看法),outside view(外在看法)
2.planning fallacy 計劃的誤謬
3. irrational perseverance 不合理的堅持
2 朝向inside view
Donald Rumsfeld 既 unknown unkowns
對於心理學家黎講,福克斯兩次判斷既差異令人非常驚訝
(福克斯做左兩次判斷,一次inside view,一次outside view)
inside view:係佢腦入面有要用既統計數字,但佢做判斷既時候就無用到
福克斯既內在看法唔係基線(統計既平均)既調整
因為呢D數字無進入佢既心入面
就好湯姆實驗既受試者咁
其他既人,無統計數字,無法得出基線既預測
我要求外在看法既舉動驚訝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常見既係:擁有某個個案訊息(新課程訊息,要寫D乜,幾多章)既人
好少覺得佢地要去了解該個案所屬類別既統數字
(EG 類似呢單case贏既機率統計有幾大?單單CASE都唔同)
當我地得outside view既數據時
我地全體一致咁忽視左佢
呢樣同"leaderless group challenge","教心理學無用"既case好似
"蒼白"既統計數字如果同一個人既印象(inside view)唔一樣既時候
佢會俾人掉埋一邊,同inside view既競爭,outside view一D機會都無
3 planning fallacy 計劃的謬誤
用黎描述有以下特質既計劃同預計
1.不真實地接近最完美既情境
2.可以藉參考類個案既統計黎改善
planning fallacy係我地既生活入面比比皆是
1997年7月,蘇格蘭要係愛殅堡起一座新既國會大樓,
當時既預算係4千萬英磅,2004年完工果陣用左4.31憶
2005年,有研究調查1969年到1998年間既,全世界既鐵路工程
有90%以上既工程高估乘客人數106%(實際小成倍)
預算平均超45%
outbud既人唔係睇落去咁無辜,
好既project就係要不切實際先可以得到老細既認同
佢地知道開工之後就好少因為outbud而腰斬
避免fallacy既最大責任係同意計劃既決策者身上
假如佢地睇唔到outside view既必要性
佢地就犯左planning fallacy
4 緩解palnning fallacy
outside view就係治療planning fallacy既良藥
佢有個技術D既名叫reference class forecasting
1.搵出適當既參考類別(廚房改建,大型鐵路工程)
2.取得佢既統計數字->得出基線預測
3.用呢個case既黎調整基線
決策者希望估計要保留幾多預算黎應付超支
但呢D慬慎都會變成自我實現既預言
"保留既預算對承包商黎講就好似獅子面前既一塊肉,一口吞掉"
一個企業常會面對既挑戰係:
各個主管用太過樂觀既計劃黎競爭資源
一個經營良好既企業應該奬勵執行精確計劃既決策者
懲罰無預期到困難既計劃者,因為佢地睇唔到unknow unknows
5 決策同錯誤
Dan Lovallo 決策制定理論
樂觀既偏見係顯住既風險來源
人成日去做過度冒險既project
因為佢地對面對既機率太樂觀
呢樣就係點解人會打官司,打仗,開創小企會既原因
6 未通過測驗
我以為自己係呢個故事(新課程)表現得好好
聰明既提問者,精明既心理學家,
其實我扮演只係一個傻仔,無能既leader
呢個project係我提出,我有責任去保證佢係有意義
sunk-cost fallacy
放棄會好無面
當時無睇到要立即放棄既理由
係危機既時候,改變方向係容易
但呢個唔係危機,只係一D新既,以前唔知既事實
外在睇法好容易被忽視
依家既養成左尋求outside view既習慣,
但呢個永遠唔係自然而然去做既事
chapter 24 資本主義的引擎(樂觀偏見)
"計畫的謬論"係樂觀偏見顯現既一個例子
我地都用玫瑰色睇呢個世界(樂觀偏見)
樂觀既好處只有俾果d"非常正向而没有失去真實感既人"
從旅館(前七任主人)到超級執行長,大膽同樂觀呢條線將商人都串埋一齊
"90%既駕使者都覺得自己既技術好過人"
competition neglect 競爭忽略 (by collin camerer & dan lovallo)
點解咁多大BUDGET既戲都係同一日(退伍軍人紀念日OR國慶日)
困難問題被簡單問題替代
困難問題:考慮到人地都會咁做,仲有幾多人會睇我地套戲?
簡單問題:我地有無好既電影同promotion去推動?
optimistic mantyrs 樂觀的殉道者
->失敗的創業公司;對經濟好,但對佢既投資者唔好
市埸上,樂觀係被受推崇
-> 個人同公司對推供危險誤導訊息既人既奬勵遠大於講真話既人
其他行業既專家都要展現高度既自信
佢地既自信係俾客戶所鼓勵
過度自信係呀一特質既直接後果,佢可以被馴服,但唔會消失
因為主觀既自信係由我地建構故事既連貫性所決定
而唔係支持訊息既品質同數量所決定
premortem 事前檢測 (克萊恩)
當要做重要決策既時候
-> 想像我地已經經過左一年,我地完成呢個計劃既一切,
但佢既結局係大災難,用5-10MIN寫低災難既經過
事前檢測令懷疑合法化->鼓勵甚至支持決策者去搜尋可能既威脅
->減少計劃受到WYSIATI偏見&不批評既樂觀主義偒害



















第四部 選擇
chapter 25 白努利的錯誤(無考慮到財富既參考點)
我地唔係搵最理性或者最有利既選擇
而係搵最直覺既選擇,果個一睇到就即刻引誘你做決定既選擇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展望理論:在風險下的決策分析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應
有陣,人大幅度改變佢地既偏好
只係因為描述呢個問題既用字同方式改變左
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
人會俾額外既溢價(permium)去避免不確定既風險
moral expectation 道德預期
->解釋左點解窮人會買保險,有錢人會賣保險俾窮人
->保險既原理
快樂係取決於財富既改變同財富既參考點
而唔係單個賭局係點同佢地有幾多財富
呢個咁明顯既漏洞,點解咁耐都無人發現呢?
->theroy-induced blindness 理論導致盲點:
一旦你接受一個理論,並且當佢工具咁用,你就睇唔到佢既漏洞
Daniel Gilbert "唔信"係樣好難既工作,而呀二好易攰
chapter 26 展望理論
http://4.bp.blogspot.com/-cFQvOBG_AsQ/UDKBu-xZRQI/AAAAAAAAO9Y/vnz1-L7NSRc/s1600/%E5%B1%95%E6%9C%9B%E7%90%86%E8%AB%96.bmp

係效用理論入面,佢無辦法代表
輸500蚊既負效用比贏500既正效用要大
必然既損失係非常令人厭惡,令你冒險一試:
Q1: 100%拎900 OR 90%贏1000
Q2: 100%輸900 OR 90%輸1000
效用理論既關鍵反例:
Q3: 唔理你有幾多錢,依家俾多1000你,但你要揀:
50%贏多1000 OR 100%拎多500
Q4: 唔理你有幾多錢,依家俾多2000你,但你要揀:
50%輸左1000 OR 100%無左500
Q3 OR Q4 ->expected value都係 1500,但人會作唔同既選擇
你對風險既態度唔會因為你既財產多左或少左幾千蚊而改變(除非你好窮)
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 loss aversion ratio: ave 1.5-2.5
你可能會覺得你既 loss ratio 隨金額上升,但唔係好強烈
但如果你既損失係毀滅性->個loss ratio就會好大,可能係無限大
D有風險你係唔會去試,就算有可能贏幾百萬
90%贏100萬
咩都無贏係好大既失落,佢變成損失
展望理論處理唔到失望
展望理論同效用理論都處理唔到後悔
90%贏100萬,100%拎15萬
chapter 27 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A: 加人工1萬
B: 一年有12日假
適應後
A: 無得無失
B: 一年12日假,少1萬
->人既偏好跟參考點改而改變
R教授的酒
$35以下入,$100以上沽
咖啡杯實驗:
將咖啡杯隨機分俾一半既人
沽: $7.12
選擇者: 3.12
入:2.87
沽同選擇者面對既選擇一樣,
但估價就好唔同
沽既高價同反映佢勉強放棄已經擁有既野
就好似BB捉實D玩具一樣,你拎開既話佢會好激動
損失規避係建構係呀一既自動評估入面
交易經驗對endowment effect既影響好大
chapter 28 壞事件
圖12
全部受試者都無意識到佢地睇到對眼既圖片
但我地腦既某部分其實係"睇到"
因為我地腦入面既"杏仁核"呢個"威脅中心"就活化起來
有關威脅既訊息係經由特別快既神經管道傳送
直接進入大腦處理情緒既地方,越過視覺皮質(支持"看見"意識行為既地方)
同樣既神經迴路都使"憤怒的臉"(佢可能係個威脅)處理得快過快樂的臉
->係一堆笑面入面,憤怒面會特別特出,一眼就睇到
而係一堆憤怒面入面,笑面就唔係咁容易睇到
我地對壞消息特別敏,
因為假如我地可以係偵察敵人既速度上快幾百分之一秒
就會增加呢個動物既存活率,將基因留落黎
系統一既自動化操作反映出呢個演化既歷史
大腦甚至係對符號既威脅既反應都比較快
EG 戰爭,犯罪 比 和平,愛 又快吸引注意力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穏定既關係要好既互動多過壞既互動5倍
唔逹標係損失
超越目標係贏得
呢兩個動機既強度係唔同
對未逹標既厭惡強過超越目標既渴望
高爾夫球研究
球員係救平標準桿果次揮捍,會更加努力
動物,包括人類,都好努力去阻止損失發生
所花既力大大超過去贏得某D野
係有領域(territory)既動物身上,
呢個原則解釋左點解佢會不顧一切咁反擊入侵者
生物學家觀察到,當動物既領域被侵犯時
呢個動物幾乎一定會贏得呢埸競賽
而且係三秒內解決入侵者
對人類黎講,呢個原則同樣解釋左
組織改革所對既阻力
係改革中,一定會有贏家同輸家
如果輸家有影響力,佢地一定會大力反抗
最後既結果可能偏向輸家,亦會比原來既計劃更貴,成效更差
所以改革一般保護既得利益者
不然反彈會好大
EG 減人工只係減未來入職既
經濟公平問卷
公平原則:將損失轉嫁他人係唔可以接受
呢個問題係搵出區分可接受行為同不可接受行為之間既界線係邊
顯左公平性係經濟學既重要性
唔公平既定價會流失客人
覺得買貴左既人,下次會減少購買量
呢個損失遠遠大過減價既獲利
神經經濟學家(neuroeconomist 唔係痴線經濟學家XDDD)
(係將大腦研究同經濟學結合既科學家)
佢地用MRI(磁力共振)黎檢係人對伸張正義時大腦情況
(懲罰一個陌生人對另一個陌生人既不公平行為)
增加大腦快樂中心既活化
->維持社會秩序同公平既原則本身就係一種報酬
chapter 29 四象限型態
非比例加權
0%->5% possibilty effct 可能性效應
不太可能既結果有過多既加權
95%->100% certainty effect 碓定性效應
亞列士矛盾
a: 61%贏52萬 or 63%贏50萬
b: 98%贏52萬 or 100%贏50萬
->b: certainty effect 發揮作用
a同b都差2%, 但b既2%比a既2%有價值得多
機率衡(%):加權(coeff.)
0:0
1:5.5
2:8.1
5:13.2
10:18.6
20:26.1
50:42.1
80:60.1
90:71.2
95:79.1
98:87.1
99:91.2
100:100
possibility effect:
對不太可能既持續地過度加權
certainty effect 更驚人
機率下降2%, 加權下降13%(100->87)
非常高或非常低既機率(>99% or <1%)
係好特殊既例子,我地好難分派特殊既加權到一個好稀有既事件上
因為佢地成日被忽略,分派到既加權就0 (非常稀有=加權0)
但當你唔忽略一非常稀有既事件=你就俾左佢太多既加權
人們幾乎完全對小機率的各種風險變項不敏感
人們唔容易區分出0.001%機率既癌症風險同0.00001%有咩分別
雖然前者係講係美國人口入面有3000人會得癌症
但後者係30人
當將注意力放係威脅到既時候,你會覺得擔心
而你對呢個決策既加權會反映出你擔心既程度
因為可能性效應,擔心程度會超越這個脅威應有既機率
呢個時候,減少或減輕風險係無用(令唔到你放心d)
必須將機率降到零先可以令你安心
四象限型態
http://www.viewfromtheblueridge.com/wp-content/uploads/2012/09/Fourfold.jpg

右下角:
我地再一次睇到人會俾更多錢,
去避免唔太可能發生的災難所帶來既損害
佢地要去除擔憂,買一個心境既安寧
右上角:
係損失既領域追求風險
理由一:敏感度遞減->更厭惡確定既損失
100%失去900比90%失去1000更強烈
理由二:90%既加權係71,比機率低->減少賭博既厭惡性
右上角係好多人類不幸既情境
面對非常不好既選擇時,只好絕望地去賭一下
接受會令事情變得更糟既高機率
以交換一個能減少大損失既微少希望
對好多人黎講,接受一筆大既確定損失係太痛苦既事
無法做出理性既決定(認輸,認賠,止血)
因為失敗難以接受,輸家常在勝負已定之後
仍作困獸之鬥,唔肯面對
法律陰影既賭局
高勝算既原告通常會選擇風險規避(確定性效應)
勝算唔高既被告好可能會冒險一試(可能性效應)
濫訴(FRIVOLOUS LITIGATION):
鞋子换到另一隻腳
原告很願意去賭
被告想要安全
->原告好可能拎到厚厚既一筆和解金
長期黎講,來自期望值既系統性偏差(可能性效應&確定性效應)
既代價都很高---呢個規則對風險規避同風尋求都適用
一致性地把不太可能的結果加---這是直覺判斷的特質--最後導致很差的結果
chapter 30 罕見事件
展望理論最初的構想包括
"無乜可能發生既事唔係被忽視就係被過度加權"
1.你覺得下一屆總統會係第三黨既候選人既機率有幾大?
2.如果下一屆總統會係第三黨既候選人,贏一千,如果唔係,乜都無,你願意付幾多賭注?
(付$1又係1000,$100又係1000,唔係越低越好咩?)
Q1->估計一個唔太可能既機率
Q2->對呢個機率做加權,請你下注
特定既描述激發呀一既聯結機制,
當你諗到第三黨既候選人不可能既勝利時,
你既聯結系統就以佢一貫既肯定模式運作
選擇性咁提取證據,例子同影像黎支持呢句
->高估唔可能發生既事既可能性
->對唔太可能既過度加權
係你社區入面,BB出世後就可以出院既機率有幾高?
呢個好唔可能既事成為你既注意力既焦點時
可用性捷徑很可能被激發起來,
你既判斷好可能來決定於你諗起幾多呢個醫療上既埸景同你有幾快諗起
當另一個可能性没有被標示清楚
罕見事件的機率極可能被高估
nba冠軍(by Craig Fox)
八個美國最強職業籃球隊
最後機率加起來是240%
但當這位球員被問到冠軍隊伍來自東區或西區聯盟時
機率則是100%
90%機率既加權係71.2
10%機率既加權係18.6
機率既比例係9.0
決策加權既比例係3.82
->係10%到90%既範圍,人對機率既敏感度不足
芝加哥大學:
<Money,Kisses and Electric Shock: 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risk>
當賭局既結果係情緒上(eg同你鐘意既明星kiss,接受唔致命既電擊)
會比結果係金錢上係機率既評估更不敏感
對電撃既恐懼同被電既機率無關係
只要有被電既可能就會激發全套既死懼反應
->"充滿情緒的影像"淹沒了對機率的反應
普林斯頓團隊:
人對情緒結果出現低敏感度好正常
對金錢既賭博係例外,對機率高既感敏度係因為有明確既期望值
幾多錢既現金先同以下既賭局一樣吸引人?
a.84%贏59蚊
b.84%收到插係玻璃樽既一打紅玫瑰
->a係易答好多(明確既期望值)
對機率既不敏感唔係因為情緒
a.84%去油漆
b.84%去洗厠所
->b比a更能引發情緒
但加權無變
對機率唔敏感都唔係因為無明確預期:
84%收到插係玻璃樽既一打紅玫瑰,價值59蚊
人對機率都仲係唔敏感
果d將禮物當做收到紅玫瑰機率既人
並無用價格既資訊作為錨點
增加生動但唔相關既細節會影響我地對金錢結局既計算
a.下星期一有21%機會得到59蚊
b.下星期一早上有21%機會得到裝有59蚊既藍色大信封
我地對b既機率比較不敏感
藍色大信封->建構出生動既影像->認知放鬆->確定性效應
->過度加權
denominator neglect (分母忽略)
揀a罐 or b罐
a:10選1 (1個紅)
b:100選1 (8個紅)
假如你注意力係聚焦係令你贏既彈珠既時候
你唔會理果d唔可以令你贏既珠
至少唔會俾同樣既注意力落去
denominator neglect->唔同既風險溝通方式係效果上有好大既差異
A.一個保護孩子唔會得到致命疾病既疫苗有0.001%既機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B.十萬個接種疫苗既孩子中,有一個會得到永久性偒害
B->你心入面即刻浮現一個殘障兒童既畫面,果99999個安全接種既兒童都退到背景到去
A.每一萬當中,有1286人死亡
B.每一百人當,有24.4人死亡
A比B更危險,即使B既機率係A既兩倍
係一個實驗入面,專家評估放唔放一個精神病人出黎
A.同佢類似既病人,有10%會係出院後頭幾個月出現暴力行為
B.每一百個同佢類似既病人,有10個會係出院後頭幾個月出現暴力行為
A(機率呈現)既駁回率21%
B(頻率呈現)既駁回率41%**
描述越生動,對同樣機率既加權就高
choose from experience VS choose from description
有兩個制:
A.你可以咁好多次去TEST,之後揀一個制
(果兩個制既Expect value係一樣 EG: 5%->$10;50%->$1)
B.話你知呢兩制所關聯既機率(5%贏$12),之後揀一個制
A.choose from experience -> 多數係加權不足
B.choose from description-> 多數係可能性效應
choose from experience -> 多數係加權不足->因為大家對罕見事件係實驗同現實世界都無經歷過
chapter 31 風險政策
先睇呢個兩個決定,再做你既選擇
決定(1):
A. 100%赢240
B. 25%贏1000,75%乜都無
決定(2)
C. 100%輸750
D. 75%輸1000,25%無事
73%既人-> A & D
3%既人-> B & D
73%既人將決定1同2分開睇,而無一齊睇(即比較AC,AD,BC,BD)
如果比較一下既話:
AD: 25%贏240, 75%輸760
BC: 25%赢250, 75%輸750
BC dominate(主控) AD
得既時候規避風險,
失既時候尋找風險,
->代價好高
窄框:分開黎考慮兩個簡單既決定
廣框:一個有4個options既綜合決定
廣框 dominate(至少唔會差過) 窄框
理性既人:廣框
人既天性:窄框
paul samuelson:
50% LOSE 100
50% WIN 200
幾百次既賭局好吸引人,任何一個心智正常既人都唔會拒絕
密集咁去睇每日投資既波動會失去原有既立埸
因為頻率高既小損失帶黎既痛苦會超過同樣頻率所帶來小贏既喜悅
個人投資者會忘記當初投資既初衷
大概三個月檢視一次投資表現就夠,甚至唔使咁密
外在看法 & 風險政策(廣框) 係兩個影響好多決定既偏見既補救方法
外在看法-> 計劃謬論的誇大樂觀
風險政策-> 因損失規避而產生既過份小心
呢兩種偏見係互相對立:
誇大既樂觀令人唔受到因損失規避所帶黎既癱瘓效應
損失避規保護人唔受到過分樂觀既幻想之害
chapter 32 計分
disoposition effect (處置效應):
大部既人會去賣贏錢既股票,而唔係輸錢既股票
* 窄框既一個例子
agency problem 代理問題
係沉没成本出現時,經理人的動機(四象限右上)同股東既目標就偏離
悔恨:
當你想像你可以咁做但無做到
OR
當你做左你事後覺得唔應該做
A從來唔車坐順風車既人,尋日佢車左一個坐順風車既人,結果俾人打劫
B成日車坐順風車既人,尋日佢車左一個坐順風車既人,結果俾人打劫
邊個會後悔D?
88%->A, 12%->B
另一班受試者睇既係同樣既CASE但唔同既問題
邊個俾人批評得勁D?
77%->B, 23%->A
人對於行動(偏離default option(常模))所產生既情緒反應 大過 不行動(依照default option)所產生結果既情緒反應
玩blackjack
受試者A被問:要唔要加多張
受試者B被問:要唔要加停手
如果下一張係爆既話,"要加多張"既後悔程度比"唔要停手"又高
悔恨風險有不對稱性,佢會傾向保守常規既行為同風險規避既選擇
想像醫生係診治一個病入膏肓既病人
有一個治療法係傳統,另一個就另類
醫生有理由相信另類療法對病人可能有利,但佢無把握
用另類療法會對一個巨大既悔恨,怪罪,甚至訴訟既風險
如果成功,好結果會對醫生有好既名聲,
但可能既好處比可能既壞處少太多
因為成功一般係比失敗更正常既結果
所以醫生唔會試另類療法
chapter 33 逆轉
槍傷的地點
1.平時去開既便利店
2.好少去既便利店(平時去開果間因突發事暫停營業)
請唔同既受試者去評估賠償既金額
佢地睇到既只係CASE 1 OR 2
如果係CASE 2 既話, 佢得到既賠償多過case 1 好多
懊惱同後悔好似,係"後見之明"既感覺
->引發出"如果佢去既係平時果間就好啦"既諗法
呀一既替代機制同強度配對,將情緒反應既強度轉換成金錢既量表
->創出一個高既賠償額
對大部分人黎講,受傷既地點唔係考慮因素,
同其他要明確比較既情境,呢種思考係慢的,係呀二既工作
選擇逆轉
係36個#既輪盤入面,你可以係賭注A同B之間揀一個
A: 11/36 WIN $160 ; 25/36 LOSE $15
B: 35/36 WIN $40; 1/36 LOSE $10
->大部人都揀B
依家分開黎睇,如果你有呢個賭注,最低要PAY你幾多錢,
你先肯放棄呢個賭注呢?
你既估價會錨係可以贏到既錢上面
->A貴過B
偏好的逆轉:
人係揀賭注既時候揀B唔揀A
但擁有A OR B,A反而會SET得高D
我地既世界有好多類別,每個類別都有常模EG六歲既男仔或者桌子
係同類別中,判斷同偏好係合理既,一致既
但當物體同別既類別相比時,常有不一致既情況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評估能力假設)
聯合評估時,讓單獨評估中無被留意既特質突顯出黎
字典A:
出版年份: 1993
條目數: 10000
書況: 像新的
字典B:
出版年份: 1993
條目數: 20000
書況: 書皮破了,其餘像新
單獨評估時,字典入面有幾多條目係唔重要
因為條目本身不能單獨比較
但係聯合評估既時候
條目就可以做比較
CASE 1一個男仔玩火柴燒傷,睡衣公司無用防火布黎整睡衣
CASE 2 A銀行做交易時唔小心令另一間銀行損失 1千萬
單獨評估:
CASE 2 賠得多D,因為有個高既錨點
聯合評估:
CASE 1 賠得多D, 對小朋友既同情心超高錨點效應
理性係廣D既框架下會發揮得比較好
聯合評估既框架會廣D
法律系統同心理學常識相反
係考慮賠償既時候,明確禁止佢去考慮其他案件
法律鐘意單獨評估
違反工人安全條例可罰到USD 7000
違反野鳥保育條例可罰到USD 25000
罰金係部門內比較係合理
跨部比較人不如鳥
只有兩個CASE放埋一齊
用廣框去比較時,先會睇到唔公平,唔合理既地方
chapter 34 框架和真實界
義大利同法國爭世界杯
"義大利贏"同"法國輸"係咪同樣意義?
咁就睇你點睇意義
如果你理解"意義"做真實條件(reality-bound)既
咁佢地係同樣意義
(假如其中一個真,另一個一定真)
如果你理解做"對你聯結機制"所引發既作用
咁佢地就有唔同既意義
因為佢地引發唔同既連結
意大利贏->引發關於意大隊既思想同佢地做D左乜先會贏
法國輸->引發關於法國隊既思想同佢地做左D乜令佢地輸
->同樣既真實條件,唔同既框架引發唔同既諗法
就好似半杯水既例子
情緒的框架
A. 10% win $95, 90% lose $5 你願唔願意accept呢個賭局?
B. 你願唔願用$5買一張彩票,佢俾你10%去WIN $100, 90%乜都無
首先,D花時間去說服自己呢兩個賭局係一模一樣
B既陳述吸引更多正面既回答
花一張彩卷既成本去賭(=買一個機會)但無贏

輸左呢個賭局
容易接受得多
我地唔使驚訝,"輸"引發既負面情緒比"成本"呢兩個字高太多
我地既選擇唔係真實世界規範,因為呀一唔受真實世界規範
-> cost not lose (成本並非損失)
加油站可唔可以因為俾現金定信用卡收唔同既錢?
可以,只要價格差異係"現金折扣"而唔係"信用卡附加費"
人鐘意折扣而唔鐘意多付費用
雖然呢兩樣野係經濟上係一樣,但係情緒上係唔同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想像得到GBP 50 -> 1 OR 2
1. 接受一個賭局, expected value = GBP 20
2. 接受一個確定既結果 (保留 GBP 20 OR 輸 GBP 30)
文字會引起我們趨向或避免的行為
當佢寫既"保留"的時候->我地預期呀一會偏向確定既選擇(CHOOSE 2)
當佢寫既係"輸"既時候->會避免同一個選擇(揀CHOOSE 1)
裏面有"保留"同"輸"既框架
醫癌症既新方法:開刀或鐳射
開刀有5年既存活率
短期內,開刀比鐳射危險
存活框: 開刀後一個月既存活率係90%
死亡框: 開刀後一個月既死亡率係10%
存活框下:84%醫生揀開刀
死亡框下:50%醫生揀鐳射
重新架構(存活框<->死亡框)係要努力,而呀二係好懶
我地大部分人都係被動地接決策問題(而唔會重新架構個問題)
佢地係點樣框架(描述),就係點樣框架,好少有機會去發現我地既偏好係被框架框住而唔係真實界
空虛的直覺
亞洲疾病問題:
project A: 200人獲救
project B: 1/3機會 600人獲救, 2/3 無人獲救
->多數人揀A
project A': 400人死
project B: 1/3機會 無人死, 2/3 600人會死
->多數人揀B
確定事情(A OR A')同賭局(B OR B')之間既選擇係依據結果既描述係好定唔好而不同
Thomas Schelling - Choice and Consequence
child exemption 兒童免稅額
好既框架
唔係全部框架都一樣
有D框架明顯好D
1.一位女士買左兩張各80蚊既戲飛,係佢到戲院,發現唔見飛,你覺得佢仲會唔會買多兩張呢?
2.一位女士去到戲院,發現原本諗住用黎買飛既160(80*2)唔見左,你覺得佢會唔會用信用卡買?
1->大部人覺得佢唔會買
2->大部人覺得佢會買
唔同既框架引發唔同既心智帳戶,呢個損失有幾強烈,就要睇佢所在既帳戶
case1 -> 損失同套戲既帳戶相關,呢個花費係雙倍,超過套戲既價值
case2 -> 失去現金就係"一般收支"帳
失去現金版引發較合理既決定->呢個框好d
因為損失(即使係唔見飛)都係歷史成本,忽略歷史成本係啱既
The MPG Illusion (by Richard Larrick & Jack Soll)
->被動接受一個誤導框架既代價係高昂
A.) 1 gallon 跑 12 miles -> 1 gallon 跑 14 miles
B.) 1 gallon 跑 30 miles -> 1 gallon 跑 40 miles
邊個因換車(A/B)而省更多既油
直覺話你知係B, 因為B 1 gallon 跑多10 miles 但 A先係 2
let 1年開10,000 miles
A.) 833->714 (↓119)
B.) 333->250 (↓83)
佢應該用 GPM (gallon-per-miles)框架先啱
器官捐贈例子
駕使證都有個格俾你剔,意外發生後你願唔願捐出器官
奧地利100%, 德國12%
呢個差異只係來自框架效應(問關鍵問題既方法)
高比例捐贈:唔願意就剔
低比例捐贈:願意就剔
器官捐贈效應最好既解釋係呀二既懶
人係決定左要點做之後先會剔
假如佢地仲唔清楚,佢地會諗我要唔要剔呢...
重要既選擇控制係一個完全無重要既情境特質上












第五部 兩個自我
chapter 35 兩個自我 2013/12/14
experienced utility (經驗效用):
邊泌(Jeremy Bentham)-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d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大自然將人類放係兩個統御佢既主人下面-痛苦&歡樂
decision utility (決策效用):
wantability (想要能力)
打針實驗:
A:16->14
B:6->4
experience utility: A=B (都係-2)
decision utility: B>A (33%>10%)
照大腸鏡
"頂峰-結尾"規則:
頂峰同結尾既平均數
長度忽略:
檢查既長短對痛既評無影響
(諾:因為淨係COUNT頂峰-結尾)
如果目標係減輕病人痛苦既回億:
減低頂峰既痛苦程度 比 減少手術長度重要
慢慢減輕痛苦 比 馬上減輕好 ->結束時就好輕
如果目標係減輕病人實際既痛苦:
快速完成就得
呢個兩難可以睇做兩個自我既衝突
經驗自我:依家痛唔痛?
記億自我:overall係點?
記億係我之為我既最主要機制
聽一首好長既交響樂
就到尾聲既時候
磁片D有刮痕->聲音尖銳刺耳
糟糕既結尾"破壞左成個經驗"
其實個經驗無被破壞
破壞既只係同個經驗有關既記億
混淆"經驗"同"關於經驗既記億"係認知錯覺既例子
"替代"令我地覺得過去既經驗可以被破壞
經驗自我無法自己表逹
記億自我有時係錯既
但佢係計分既人,掌控我地係生活到學到D咩,做決定既人
cold-hand實驗
長短VERSION
一左一右一自選
->80%重覆長version
系統一代表既係:
平均,常模,典型,而唔係總和
chapter 37 經驗的幸褔 2013-12-15
生活滿意度並不是幸褔經驗既瑕疪測量
佢係完全唔同既野
財富可以強化一個人對生活既滿意度
但增加唔到經驗既幸褔
極度既貧窮會放大不幸既經驗效應,尤其係疾病
chapter 38 對生活的沉思 2013-12-15
好多簡單問題既答案可以被替代去回答整體生活評估
機器上既一毫子->對整體幸褔問題既回答以管窺天
focusing illusion (聚焦錯覺):
當你諗佢既時候,生命中無其他野比佢更重要
miswanting(錯誤欲望):
傾向誇大環境改變對未來幸褔有改變的效力
聚焦錯覺創造一個偏見,使你鐘意1D一開始時令人興奮既物品同經驗
即使佢地後來會慢慢失去色彩
時間被忽略,令要長期需要維持注意力既經驗
越黎越無受到應有既重視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8页

神经系统比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消耗的葡萄糖都多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6页 - 冲突

系统二的作业之一就是博会系统一的冲动,换句话说,系统二主掌自我控制。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3页 - 懒惰的控制者

散步带来的中度生理激发,会使心智的警觉性更高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3页

人脑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是直觉 系统二需要控制 系统二大部分时间处于懒惰状态 自我耗损和认知忙碌都会影响系统二的表现 不同的是 自我耗损可以通过能量或强大的动机弥补 而认知忙碌则不可 人的心智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系统二会自行分配你的注意力 因此在散步时 如果有人让你算两位数乘法 你就会停下脚步 但是那又怎样 人用如此有限的心智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文明 想想如果心智成长到可以算四位数乘法 文明会是怎样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8页 - 第一章 故事中的人物

並不是所有錯覺都是看得見的。我們所謂的認知錯覺(cognitive illusions)是指思考上的錯覺,是看不見的。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38页

慢的思考……你的肌肉紧张起来,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在做计算时,如果有人看你的眼睛,他会发现你的瞳孔是放大的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9页

系统二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去监视系统一所"建'’的思想和行动,使其中一些可以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并且压抑或者修改其他思想和行动。
系统二懒惰,尊崇最少努力法则,能避开懒惰的人比较警觉,在学术和知识上活跃,不满意于表面上吸引人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比较存疑。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6页

自我控制需要注意力和努力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0页 - 心智努力

在大脑中同时保持几个想法,而每一个想法又需要不同动作,或需要规则把他们整合起来,是需要下功夫的。
系统二可以遵循规则、根据不同属性比较物件,并且在两个选项间慎重作出决定。
系统一对整合一件事情的信息很拿手,但是无法处理很多不同的主题,也没有办法采用纯粹的统计资讯。
系统一可以侦察到被形容为性情温和整洁、讲究秩序和结构、对细节很坚持得人很想图书管理员。但是把这种直觉和比管理员多20倍的农夫认识结合起来,要系统二才能做得到。
系统二的一个关键能力是作业情境的采用,他可以设定让记忆去遵守“推翻习惯性反应”的指示。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20页

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在讨论直觉的偏见。……月晕效应:当一个英俊有自信的演讲者跳上讲台时,你可以预期听众会对他的演讲内容给予比较高的分数(比他实际应得的更高)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3页 - 02注意力和努力

这章开篇就介绍系统2的特点,那就是懒散。很多系统2认为它已经所从事的思考和行动,实际上是系统1帮它完成的。
* 心智活动
作者给出了让读者亲身体验系统2全力运行的例子。就是在一定的节奏下,给四位数加1。这种主观体验如何能客观地测量出来呢?
这里作者也给出了他们在这个方面做出的尝试。测试心智工作努力程度一个重要体征,就是瞳孔。当心智努力时,瞳孔就会放大。作者因此发展出测量受试者心智努力程度的方法:在试验中拍摄受试者的瞳孔,然后用尺子测量瞳孔直径的变化。
作者和Jackson Beatty发展了这种方法,将人们思考强度显性化、量化了(看似简单的试验,却实现了伟大的突破)。借助这种方法,他们得到一个重大发现(作者认为和阿基米德发现一样伟大):人们在一般性听和说时,很少或根本不花费精力。
由此,他们推断出系统2的一般状态好比闲适的散步,当遇到问题时,才会小跑几步,而在遇到难题时,才会进入冲刺状态。而当进入冲刺状态时,则无暇他顾。
作者通过检测一个人在“加一”试验中能否发现字母K的概率,发现不能发现字母K的概率曲线,和瞳孔尺寸变化呈现的倒V曲线,两个曲线形态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结论:瞳孔的确是一个有效的生理激发和心智努力的好指标。
这里作者把瞳孔比作心智能量的电表。这个比喻有两层含义:一是瞳孔可以反映当前任务耗费了多少心智能量;二是你可以选择做什么事,但却无法控制执行任务所需要耗费的心智能量。
系统2和电路的不同则在于,电路过载会跳闸,而系统2过载一般不会崩溃,而是转而选择并从事相对重要的任务。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当对一项任务熟练时,耗费的能量就会减少。广义的“最小努力法则”适用于认知和身体的活动上。也就说如果有好几种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人们最后会选择采用耗费精力最少的活动。惰性深深烙印在我们本性当中。
不同的认知作业会消耗不同程度的脑力。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哪一类认知作业消耗更多的脑力?是什么结果必须用更多的注意力还交换?什么是系统2能做,而系统1做不到的?
同时记住多个需要不同行为来实现的想法,或者在一个规则下综合多个想法,这样的作业就需要耗费脑力。只有系统2能做到这些,系统1做不到。系统1只能找到不同个体之间的简单联系,或者整合一个事物的相关信息,它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主题,更别提统计信息了。
系统2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采用“task sets”(台版翻译成作业情景,大陆版翻译成任务集),书里是这样解释的,它可以操控记忆遵循“推翻习惯反应”的指令。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置任务”。作者给出了一个例子,计算文中字母“f”的出现次数。这个任务,之前从没有做过,因此不是直觉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系统2可以做这件事。将人的思维设定为执行这个任务是需要耗费脑力的,而执行这个任务也是需要耗费脑力的。心理学家用“执行控制”来命名设置和终结任务,神经学家甚至确定了大脑参与的两个部分,一个是解决冲突发生的而区域,另一个是大脑的前额叶。
现在如果接受一个新的指令,计算某页书中标点的出现次数。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比刚才的任务耗费更多的脑力,因为要避免受到先前计算“f”任务的影响。认真心理学的重要发现就是,这种任务的转换也是需要耗费脑力的,特别是有时间要求的任务。两个因素决定了脑力的耗费:一个是短期工作记忆的保持能力,第二个是时间要求。(这和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更大的内存,更快的读取速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减少我们脑力的消耗,避免过快感觉疲惫,就要尽量经济地利用工作记忆,并减缓时间的压力。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也给出了避免心智负担过重的建议。那就是将入则的作业分割成容易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存储成长期记忆(或借用笔记或软件),经济地管理心智活动。
*笔记者体会:最后这一段就是时间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时间管理的真谛就是:一将大脑清空,避免短期记忆占用过多思考空间。二将复杂任务简单化,细致分解为可以简单执行的行动。三减少在不同任务之间的快速切换,减轻时间紧张导致的压力。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29页 - 我们现在在哪里

前一节,作者介绍了他和特维斯基早前的两个研究课题和成果。但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是利用最新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解释思考(台版翻译成心智,这里思考就是心智,不会思考的人怎么会有心智呢)的运作过程。与早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在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直觉的好处和坏处了。
不确定条件下,所有的直觉判断都来自于作者曾经研究过的捷径吗?不是的。直觉判断可能会来源于于技术和捷径这两种途径。
来源于技术的直觉可以叫做专家直觉。每一个人普通人也都会有专家直觉,专家直觉就是在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前提下,从一个新的场景中辨认出熟悉的经验元素,从而迅速得出了决策答案。小孩子看见小狗之后,叫出“狗狗”,也属于专家直觉。
现在对于捷径,存在着更加广泛的概念。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现在认识到情绪在直觉判断和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进而提出了“情意捷径”这个概念,来解释非理性行为。
现在认为,当面临困难问题时,思考是这样运行的。首先,努力启动专家直觉,从自己的相关经验中寻找熟识的情景,找到答案。如果不行,就转而利用各种捷径,包括相似性、可寻性、感情等捷径,这里直觉已经把困难的问题暗暗偷换成简单的了。但是如果直觉失败了,那么就会启动慢思考。慢思考的特点就是速度慢、需要专注、耗费精力。
快思考要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具影响力。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23页

在科学上,一个实验室所做出来的结果一定要被另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成功复制后,这个现象才算成立。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8页 - 第二章 注意力和努力

系統二和你家的電路一樣電容有限,但是對潛在的過载,反應卻是不同的。當用電量超越負荷時,斷路器會跳電,中斷電源。相反的,大腦對心智超越的反應卻是有選擇性且精準的:系統二會保護最重要的活動,使它得到所需的注意力,「剩餘容量」再一秒接著一秒地分配到其他活動上。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23页

西方社会,进门之前,会把大衣手套交与主人家的男管家,若有佩剑也会取下缴械,这是一种礼貌。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9页

苏格兰哲学家David Hume 在1748年时出版了一本《有关人类理解的探究》,他在书中把联结的原则化(这段少了一个“简”字)约到三个:相似性、时间和地点的连续性及因果关系。
----------------------------------------------------------------------------------------------------------------
拿了英文原版对比看,第79页:In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published in 1748, the Scottish philosopher David Hume reduced the principles of association to three: resemblance, contiguity in time and place, and causality.
这本书看得实在拗口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6页 - 03 懒惰的控制者

自我控制需要注意力和努力。
控制思绪和行为是系统二的责任之一。
当你强迫自己做某件事情,你会比较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透过自我控制去面对下一个挑战。这个现象叫做自我耗损。
自我耗损都涉及冲突并需要压抑自然的偏好。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9页

受试者是以色列的八位假释委员,他们整天审核假释申请案…实验者把获准假释的案子比照上次吃点心以后的时间画成图标,结果发现吃完东西后的通过率最高,大约是65%。在下次吃东西前大约两小时,通过率逐渐下降,到再次吃东西之前,几乎是零通过率…疲倦和饥饿的委员往往会依赖比较容易的预设立场,即驳回假释要求。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7页 - 第二章 注意力和努力

人們在做心智衝刺的作業時,會變成效率的盲者(effectively blind)。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9页 - 前言第一节

作者首先提出每一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某种场合下能使读者受益。他假想了这样的场合,那就是大家在茶水间里闲聊的时候,而这时的话题是组织或个人的判断和决策,能够为大家的闲聊提供词汇,就是他想为读者作出的贡献。作者认为闲聊的积极意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决策会有比较清醒的判断,并愿意主动指出别人的错误。因此,外人对当事者决策所发表的意见,是推动当事者自省的强大动力。
要深入了解判断并作选择,需要了解更丰富的专业词汇。这里,作者举出了应用“月晕效应”(大陆翻成“光环效应”,halo effect)这个概念的例证。
作者又从我们亲身体验中提炼出一个共识,那就是大部分时间,印象、直觉和决策过程,在我们心中是无声进行的。
这里作者提出了这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直觉的偏见。直觉不总是错的,但错误的时候,大多数我们都不自知。这时,别人客观的意见经常可以指出我们的错误。
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再次总结强调了他对于上面提到的茶水间闲聊的目的:通过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词汇,增进读者的洞察力,以发现和了解别人判断和选择中的错误,并反思自己的错误。
* 源起
作者介绍了他的合作伙伴特维斯基,以及他当时提出来进行辩论的课题:人类是好的直觉统计学家吗?人类是好的直觉文法学家,但直觉统计学家呢?特维斯基的意见是肯定的,可当时的辩论结果是否定的。
二人进一步的讨论,从这个专题,引申出一个共识,那就是人类的直觉是有缺陷的。
佐证,就是二人多年从事利用统计,但都未能发展出可靠的直觉。他们都倾向于相信小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也喜欢收集较小的统计样本。他们对其他教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情况是普遍的。
作者回顾了与特维斯基合作愉快的原因:研究的课题有趣,两人就喜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使之尽善尽美(细节决定成败,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工作无聊,不愿意再扣其细节,所以导致失败);两个人都不批评,而是在交流中互通有无,特维斯基更逻辑化,更理论化,他更直觉化,更受认知心理学影响。
二人进行的一个实践,那就是在对话中提出问题,识别并分析二人对问题的直觉答案。由此推及到一般人都有的直觉经验。
他们发现,他们对于孩童未来成人角色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受孩童特征和相应成人角色特征之间相似性的影响,而忽略了相关的统计规律。在此类试验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这样的理论:那就是人们习惯用相似性作为一个简单化捷径(或经验法则),来做出对困难问题的判断。这种对捷径的依赖就导致了他们判断中出现可以预计的偏差(也就是系统性错误)。二人又发现了可得性捷径。
二人花费数年研究直觉思考在不同任务中的偏差,这些任务包括:给事件赋予概率、预测未来、检验假设、估计频率等。后来的成果论文就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捷径和偏差”。
当时的 70年代,社会学家一般接受两个基本假设:首先,人基本上是理性的;其二,情绪—诸如恐惧、情意和仇恨—可以解释大部分的非理性行为。这篇论文就是挑战了这两个基本假设:正常人的思考会出现系统性偏差,这个偏差来自于认知机制,而不是情绪对思考的干扰。
作者说明了各个方面对这个挑战的关注。更关键的是,作者在论文中把实验问卷也附在了后面,使得每一位读者可以直接体认这种捷径的影响。这要比一般论文只说明研究的统计结果,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力。
这之后,二人的兴趣转移到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这个课题。他们的目的是发展出一个关于人们在简单赌博中所作决策的心理学理论。他们仍然使用之前的研究方法,设计出一些决策难题,然后检查直觉决策和逻辑决策是否一致。结果发现,直觉决策也是非理性。他们发表了“展望理论(大陆,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这成为行为经济学的起源之一。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8页

神经系统比身体任何一个部消耗的葡萄糖都多。
当你主动做一个困难的认知推理,或者一个需要自我控制的作业时,你的血糖会下降。
自我损耗效应可以用摄取葡萄糖来抵消。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7页 - 04联结的机器

上一章简要介绍了系统2的运行特点,这一章则要开始详细探讨系统1了。
首先作者给出了“香蕉 呕吐”这两个词,让读者面对这两个词。细致剖析了我们在看到这两个词之后,脑海里的自动反应过程:词引发了记忆,记忆激发了情绪,情绪又激发了脸部表情和身体反应。这一系列过程自动运行,互相连贯和强化。
系统1自动将这两个词的联结合理化,它构想出了二者在某个因果关系故事中出现的情景,并构建出未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系统1的这些反应,也引起了身体上的反应。
心智活动的机制就是“想法”(idea)的联结。休谟把这种联结关系归结为三类:相似性、时空连续性、因果关系。
对于“想法”,作者认为可以广义理解,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文字符号,也可以是具体物品。心理学家认为想法是联想记忆这个巨大网络的节点。可以有不同的联结: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属性的;所属类别的;我们超于休谟之处在于,我们不再认为思维是一个个念头的连续序列,而是认为同时会有很多想法发生。一个想法会激发很多个想法,并且这种激发还会传递下去。但是,只有少数被激发的想法会进入意识。大部分联想躲藏在我们意识之后,不被察觉。
* 神奇的促发效应
我们在了解联想机制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测量方法的改进。(能够测量抽象的想法,这是让人多么好奇的事情)。在8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可以测量一人在看到一个词之后,联想到另一个词的容易程度。这种联想就是促发效应(priming effect)。
促发效应好像石头落进水中激起的涟漪,现在测量这些涟漪图成为心理学研究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
促发效应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只存在于念头、文字之间,而且你的情绪和行为也会被未意识到的念头促发。更进一步的是,这种关系还有双向作用。
这也是这本书封面,为什么会采用一支横着的铅笔的原因,这支铅笔上满是咬痕。因为只要咬住一支铅笔,就会让你保持微笑的面容,而这个姿势也会真的影响你的情绪。这就是封面的故事。
这也让我想起美剧“别对我撒谎”(lie to me),我们的身体、行为和表情无时无刻不在和思维在互动,只不过这些过程我们更多时候无法解读。
* 引导我们的促发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有意识且自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但是关于促发效应的研究威胁了这个形象。
作者举出了引导促发效应的几个案例。
第一个是:投票模式的研究中,投票地点对选民投票意愿有显著影响。
第二个是:“钱”这个概念的引入,会使人们更加自我依赖、自私。
第三个是:象征和比喻是和潜意识紧密相连的。
第四个是:茶水间“诚实箱”前的图片暗中影响了人们的诚实度。
这些案例说明,系统1提供的印象常常变成你行动的信念,而你对于自己脑中发生的这一切,并不知道。根据我自己的想象,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我们好像坐在一架飞机座舱当中,自以为飞机的驾驶杆牢牢操控在英明的机长(系统2)手中。而实际情况是,机长正懒散地喝着咖啡,懒得去看运转中自动驾驶仪(系统1)。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8页

要抵抗错觉,只有一个办法:你必须学习不信任自己的印象……人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3页

我们会对显而易见的东西看不见,而且我们不知道看不见自己看不见(人苦于不自知):查布利斯和西蒙斯在《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两队人打球,受试者去数其中一队的传次数,不管另一队。结果有一半人没注意到一个穿大猩猩衣服的女生出现过9秒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1页

(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测试上表现良好的人,智力测验的表现也很好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5页

系统一是冲动和直觉,系统二是理性和小心。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81页

你的情绪和行为会被连你自己都未意识到的事件所促发。【在甫问世即变成经典的实验中,以老人相关字眼造句的学生,穿过走廊比其他人显著缓慢】
很简单的寻常的手势也会潜意识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页 - 对本书进行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成果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这本书进行分析阅读。这是第一阶段的阅读结果。快思慢想概况脑图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32页 - 前言—本书架构

本书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两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分辨出自动运行的系统1和控制运行的系统2之间的差别。这部分还对系统1的核心—联结记忆如何运行进行了说明。联结记忆一直在对我们周边世界建立一个完整的解释。作者还尝试说明暗中运行的直觉思维的复杂性、丰富性以及经常无意识自动运行机制。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引入一套思考和讨论的术语。
这一部分包括九章:1.故事中的人物;2.注意力和努力;3.懒惰的控制者;4. 联结的机器;5. 认知放松度;6.常模、惊讶与原因;7. 骤下结论的机制;8. 我们如何做出判断;9. 回答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补充捷径判断的新知识。并主要讨论为何用统计的方法思考这么难。我们很容易用联结的方式思考、用比喻的方式思考、用因果关系思考,但统计方式的思考需要同时想到很多事情。系统1对此无能为力。
这一部分也是九章:10. 小数原则;11. 锚点;12. 可用性的科学;13. 可用性,情绪和风险;14. 汤姆的专业;15. 琳达:少就是多;16. 因果基率胜过统计基率;17. 回归到平均值;18. 驯服直觉的预测
第三部分谈到心智的上限:对熟悉事物的过度自新,表现在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也不知道世界的不确定性。其来源是后见之明带来的虚幻确定感。通过这部分内容,希望能拒绝后见之明的诱惑,以及由此带来的确定性错觉。
这一部分包括6章:19. 了解的错觉;20. 效度的错觉;21. 直觉VS公式;22. 专家的直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信任它;23. 外在看法;24. 资本主义的引擎
第四部分讨论了决策制定的经济学原则,以及“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假设。这一部分介绍了“展望理论”,也就是1979年他们发表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接下来的几章,对人类几种非理性决策方式进行了说明。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将问题作为孤立事件来处理,而且收到框架效应影响。这些情况都可以由系统1的特征来解释。这一部分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提出了严重挑战。
这一部分包括10章:25. 贝努力的错误;26. 展望理论;27. 禀赋效应;28. 坏的事件;29. 四象限形态;30. 罕见事件;31. 风险政策;32. 计分;33. 逆转;34. 框架和真实界
第五部分说明最新研究中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差异,以及二者在偏好判断上差别。这里介绍了发现这种差异的冰手试验。这二者的差异可应用于幸福感的测量上。同一身体中的两个自我对于幸福感的判断,影响了个人关于生活、政府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
这一部分包括4章:35. 两个自我;36. 生命像个故事;37. 经验到的幸福;38. 对生活的沉思
最后,在总结部分,作者总结了三种差异的意义以及可能的影响。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26页

独裁政府对独立媒体施压,因为大众的兴趣最容易被戏剧化的事件或名人所激发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9页

惰性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本性上(最少努力法则,假如有好几个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人们最后会选择采用行动需求最少的那一条路。在行动的经济学上,花力气就是成本,学习技术是受到利益和成本平衡所推动。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页 - 導讀

掌握思考,使你擁有無憾的人生
  
這是我回台後翻譯的第五十一本書,我從來沒有翻譯任何一本書像翻這本書這樣快樂,也從來沒有像翻譯這本書一樣,後悔自己不會中文打字,要逐字的寫。我的原子筆心是論打去買的,不知寫掉多少枝,我一早爬起來,就坐在桌子前面寫,六親不認,貓咪繞著我的腳一直轉,也無暇理牠,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作者的睿智深深吸引了我,他做的實驗都很簡單,卻有力地證明了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容易被直覺和偏見誘導去犯錯。其實,這本書中所說的決策錯誤,我都犯過,比如說,因為非常喜歡這本書,就完全忽略掉它是厚厚一大本,三十多萬字,簽合約時,沒有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到後來趕得不得了,勤奮程度只有當年大學聯考可以比。幸好to err is human,人本來就會犯錯,只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第二次錯就好了。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在做決策時,一定會避開系統一的陷阱,使自己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合作奠定了他拿諾貝爾獎的基礎,特維斯基卻在他得獎之前過世了,這是他一直引以為憾的事。在書中,處處可見他對特維斯基的推崇。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其實朋友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我們初識一個人時,不知他的人品如何,但是只要看他的朋友是誰就知道了,所謂「物以類聚」,這揣測通常是八九不離十的。好朋友決定你一生的成敗,康納曼自己說,沒有特維斯基,就沒有這個諾貝爾獎,朋友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人真的是互相影響的。
  
康納曼是傳統心理學訓練出來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在1973年所寫的《注意力和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是我念研究所時的教科書,也是我後來出來教書時的教科書,他那時已是非常有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但是他毫不猶疑地拜比他小三歲的特維斯基為師,因為特維斯基有的是他所缺的數學心理學專業。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真是沒錯,他們兩人一拍即合,從此開始合作,在早期還沒有團隊的概念出來,所有的論文都是盡量單一作者,以免論文的份量被稀釋,他們兩人卻一直都是合作無間,不理外面人家說誰是leader、誰是follower,當然,他們會開風氣之先也跟當時的心理學界的氣氛有關。
  
從上個世紀初,心理學家就一直想用硬科學(hard science)的實驗方法把心理學帶進科學的領域,擺脫早期心理學給人那種非科學的印象裡我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員時,實驗室主任利伯曼教授(Alvin Liberman,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就說,愈不是科學領域的學門愈是想得到科學的頭銜:政治學明明是講權謀的學門,卻叫Political Science,圖書館學叫做Library Science,最離譜的是社會科學叫做Social Science,社會是人的集合,人是天下最說不準的動物,哪有一致性可言?,所以當時可以準確測量的行為主義、心理物理學很盛行,大家都希望能找出可準確預測人行為的方式。康納曼他們想用數學公式找出人類做決策的內在機制,驗證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核心假設,他們的努力把經濟學和心理學聯結在一起,開創了這個新領域。
  
實驗心理學家對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實驗,我們懂得如何去除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使實驗結果乾淨可用。以前我們上實驗法(methodology)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這是你們將來吃飯的傢伙,要好好學」,實驗法不及格就當掉了,有點像醫學院的病理學,考不及格便無法升級。如果這門課修得很紮實,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馬上看到新實驗有漏洞。前一陣子有人說母乳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商,報紙大大宣傳了一番。但是仔細一看,實驗者並未控制基因和後天環境這兩個對智商有大影響的變項。因此這個實驗必須重做,他們找了332對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如果一個吃母乳,另一個就是吃牛乳,一比較起來,現象消失,立刻破解了迷思。其實孩子要的是關懷,只要有營養,吃什麼沒有那麼大的關係,父母不需要花雙倍的錢去買益智奶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這本書中的實驗個個都像母乳實驗一樣,一發表出來就打破迷思,非常的精彩,尤其是康納曼心胸寬大,對打擊他的人,不出惡言,還邀他一起做研究,兩人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合寫一篇論文,共同發表。這當然是非常辛苦的事,但是它的確是消弭成見最好的方法。國內常有學者打筆戰,或鄙視另外一派的成就,這種一山難容二虎的心態,令人不敢恭維。這本書對年輕學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看看別人的風範,想想自己的行為,能不慚愧乎?
  
這本書書名叫《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兩個系統在主宰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快的叫做系統一,就是各種直覺的思考,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不多也不少」;慢的他把它叫做系統二,是要花力氣去思考的,通常在系統一失敗後,系統二才會上場。系統二其實就是「你」,套句佛洛依德的名詞就是ego,而系統一是id,它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著你的選擇和判斷,這些心智活動當然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但是若能把統計知識加進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時,同時考慮很多訊息,這時系統一只好退位,因為它天生就不是設計來做這種事的。在統計數據的幫忙下,邏輯的思考就使我們能做出較正確的判斷,這時的你就是佛洛依德的super ego了。
  
我在翻譯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因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向都是水火不相容,想不到,以數學公式為核心的數學心理學家和專門研究注意力的認知心理學家在探討認知領域的「思考」時,會得出社會心理學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出來。知識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一個例子比這本書更有說服力了。
  
書中的各種效應,如框架效應、錨點效應、小數效應每天都在生活上看到。的確,同樣一件事,換個說法民眾就較能接受。台中監獄附近的居民拉白布條不要法務部在旁蓋性侵治療所,美牛案鬧了那麼久,耗損了不知多少國力,這些都是書中的好例子,法務部和衛生署的官員們應該來看看這本書。這本書對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的人都會有用,絕對不只是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而已。
  
溝通是個藝術,但是溝通不只是藝術,它更是智慧,好的溝通者一定要知道人的心理,尤其是系統一的本質,因為系統一是直覺的,我們只有在系統一走不通時,才會勞駕系統二,所謂「閰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系統一放行,後面就沒事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奧地利和德國是同文同種,但是在器官捐贈上,奧地利的捐贈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德國只有12%;瑞典和丹麥都屬於北歐語系,文化和人種也相似,丹麥還被瑞典統治過,但是瑞典的捐贈率是86%,而丹麥只有4%。追究原因,原來表格的設計不同。高器官捐贈國家的表格是你不想捐,請在格子中打勾,不然假設你願意捐;低器官捐贈的國家表格是你必須在格子中打勾,你才會成為捐贈者,就這麼一點點的差異,造成捐贈率這麼大的差別。人真是個說不準的動物,誰會想到表格勾選的方式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執政者在民怨這麼高時,應該好好的來看一下這本書,檢討一下為什麼做了半天,老百姓不但「無感」,還「怒感」。
  
我們常感嘆人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等累積到人生的智慧時,人生已過去了。其實不必悲觀,良書益友就是成熟的催化劑,這本書更是其中的翹楚,閱讀它使你擁有智慧無憾的人生。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5页

他将系统二的两个部分做了清楚的区分,其中一个心智掌管慢的思考和高要求的运算。
这些人在这类脑力作业上比别人好-他们会在智力测验上表现良好,并且擅长从一个作业上快速转换到另一个作业。
理性应该要与智力分开,粗略或【懒惰】的思考是反心智的瑕疵,是理性的一个失败。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页

Fyhjkko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1页

Meet u at 誠品-HK。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3页

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实验之一,是米邱尔(Walter Mischel )和他的学生让四岁孩子处在残酷的两难情景。他们让孩子选择要马上吃一块巧克力饼干,还是等15分钟,可以吃两块巧克力饼干?孩子会被单独留在房间里,面对桌子上的两样东西:一块饼干,和一个可以随时呼叫实验者,表示愿意接受接受这块饼干的摇铃。
十或十五年以后,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和那些无力抗拒者的表现,差距开始拉大。可以抵抗的孩子在认知作业上有比较高的执行控制力,尤其是有效地重新配置注意力的能力。他们长大以后,比较不会吸毒。四岁时,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也比较高,这种智能上的差异相当显著。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3页 - 第1章 故事中的人物

我们会对显而易见的东西看不见,而且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看不见。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3页 - 03懒惰的控制者


作者举了自己散步的例子,在闲适散步时,身体机能的激发使得系统2处于适度的警觉状态。
但系统2有自己的节奏,即使什么都不做,它也在花费一定的资源,胡思乱想,或者监控周围环境。散步这样闲适的活动,也会消耗系统2的资源用于自我控制。当散步加快时,自我控制会动用更多系统2的资源,从而抑制慢思考。
我们或者可以把系统2不太那么恰当地比作发动机,系统2工作时会输出动力,自我控制好比驱动力,认知好比车载空调。二者都消耗发动机的动力,互相牵制。(但也有例外,比如书中所说的“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下,因为感受到强烈吸引,而无需为自我控制耗费精力)
* 忙碌且精疲力尽的系统二(The busy and Depleted System2)
这一节给出了进一步案例,说明自我控制(包括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努力)是耗费心智能源的,从而牵制认知活动。
人经过这些能源消耗,在进行下一步活动时,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特别是神经系统耗费的能量比身体其他部位都要高,这甚至可以由血糖水平的升降得以体现。
这一节给我的启发很多,具体表现在:1)要控制饮食,就要少食多餐,将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避免出现饥饿状态,失去饮食控制力。2)身体能量状态平稳,直接决定思维和情绪的平稳。所以找人商谈重大问题时,最好挑选上午九、十点,不要赶在午饭或晚饭前,那个时间只适合沟通感情。3)要客观对待自己的控制力,控制力是需要生理、心理基础的,不是所谓强大的意志力就能解决一切。
* 懒惰的系统二(The lazy system2)
作者给出了一个容易产生错误直觉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误导性。而顺从误导,给出直觉错误答案的人,系统2没有参与进来检查直觉给出的答案,也没有注意一个显著的线索(作者为什么为提这麽简单的问题)。
这些人正是遵循了最低努力原则,不主动启动系统2,尽可能节省心智能源。
作者本节中给出了球棒和球、玫瑰花的三段论、密歇根和底特律三个案例,说明答错这些问题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人们受到首先进入心中的直觉答案的诱惑,遵循最低努力原则,没有启动系统2进行检查和反思。
而另一类人作者称之为“engaged”(台版翻译成投入,大陆版翻译成勤快人,我喜欢专注)。也就是对直觉保持警觉的人,在学术和知识上会比较活跃,比较不愿意接受表面上很吸引人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理性。
笔记者体会:还记得阅读《苏菲的日记》的触动,这本哲学科普作品,对很多我们认为理当如此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哲学家就是对所有事情保持疑问态度的人,我们幼儿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不过后来自以为对世界了解很多,丧失了好奇的心态。我们在思考时,应保持对自己直觉的怀疑。
* 智力、自我控制和理性
本节作者介绍了心理学家关于以上三者的联系。
首先一个案例是儿童控制注意力和后来智力表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一个案例,通过电子游戏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儿童的注意力,也提升了儿童的智力。同时,也发现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也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Stanovich最早提出系统1、2的概念。他将系统2分为两个心智(seperate minds),其中一个他叫做计算(algorithmic),处理慢思考和需求,这方面能力的体现就是智商高低。另一个他叫做理性(rationality),类似于作者所说的专注(engaged)。Stanovich认为智商和理性是分开的,肤浅和“懒惰”的思考是理性没有发挥作用。
笔记者体会:智力和控制力有着密切关系。但智力并不是心智力量的全部,理性应该是对智力结果的反思检查。为了提升心智能力,我们不仅仅要通过提升控制力来提升智力,还要培养理性反思的能力和习惯。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66页

太關心自己在某項作業的表現,有時反而會干擾表現,因為短期記憶中塞滿了無意義的焦慮思緒。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4页

心理学家赫思把眼睛的瞳孔称为灵魂之窗,他观察到,瞳孔是心智工作的敏感性指标—问题越难,瞳孔放得越大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78页 - 04连接的机器

(香蕉 呕吐) 引发连接活化的历程:在脑中一连串扩散的活动中,被唤起的一些想法被激起其他想法。这种复杂心智的重要特质就是他的连贯性,每一个元素都是相连,而且支持和强化其他元素。这些发生的非常快,而且同时发生,得到一个自我强化的认知、情绪和生理反应型态,这个反应形态是多样和整合的,这就叫做连接的连贯性。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39页 - 两个系统

系统一是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系统二则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
系统一的自动化运作可以产出复杂的构想模式,但是只有慢一点的系统二可以一步步的构建思想。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8页

温度也是以数字代表,但摄氏零度到10度的温差,和摄氏20度到30度的温差,虽然都是10度,但意义完全不同,必须衣服在心理物理学的感觉量表上,才有意义!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39页 - 第1章 故事中的人物

系统一是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系统二则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80页

目前认为联结记忆是大量立即同步发生,一个被激发的念头不仅仅激发另一个念头,而是激发了很多念头,然后这些念头又去激发很多其他念头。。此外,只有少数念头会进入意识。大部分联结思考是无声进行着,躲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之后。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47页

《快思慢想》的笔记-第59页 - 第二章 注意力和努力

當你對一項作業變得熟練時,對能源的需求會愈來愈少。大腦的研究顯示,技術精進時,相關的活動型態也會跟著改變,大腦活化的部分比較少。天分也有類似的效果,愈聰明絕頂的人在解決同樣問題時,所花的功夫愈少,我們可以從瞳孔的大小和大腦的活動看出來。一般來說,廣義的「最少努力法則」(law of least effort),適用於認知及身體的活動上。在行動的經濟學上,花力氣就是成本,學習技術是受到利益和成本平衡所推動。惰性是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本性上。


 快思慢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