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与账簿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108056747
作者:李伯重
页数:407页

内容概要

李伯重,男,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厦大社会经济史和明清史专家傅衣凌。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李伯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担任执委会委员的中国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
写作缘起与若干说明/ 1
第一章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新史潮/ 2
二、全球史/ 8
三、公共史学/ 16
四、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与东亚世界/20
五、15-17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大夜局的开端/25
第二章贸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 30
二、丝绸之路: 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网络/ 34
三、大航海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开始/48
四、舞台: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 53
五、道具: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商品/ 57
六、演员: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66
七、主題曲: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白银/87
第三章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军事革命
一、军事与经济化/ 96
二、火药革命:16世纪以前世界火器的发展/ 100
三、16世纪的历史转折:近代早期西欧的军事革命/ 114
四、"中学"外传:16世纪之前火器技术的传播/ 124

作者简介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审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存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火枪与账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当今史学界,把西方的大航海运动,视作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标志,已经几乎成为共识。最著名的世界史普及性教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也是以1500年为界,将世界史分为地区史和全球史这样上下两卷。按照这样的界定标准,晚明时期的中国,恰好处于早期的全球化时代。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赞同“晚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的说法;然而真正把晚明时期的中国,放在早期全球化背景下加以考量和分析的论著,仍然相对较少。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樊树志先生于2015年8月出版的《晚明大变局》一书,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而新年伊始,三联书店推出了清华大学李伯重先生的《火枪与账簿》一书,则代表着中国史学界在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看待和分析晚明时期中国的最新成果。相较于《晚明大变局》,《火枪与账簿》一书尽管在篇幅上明显短小许多,但在论述的聚焦性和系统性上,可谓是更胜一筹。在李伯重先生的笔下,晚明时期的中国,尽管在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天朝上国朝贡体系的格局,但实际上已经是危机四伏——一方面,荷兰、葡萄牙等欧洲新兴国家,出于殖民主义和商业贸易的双重需求,积极在中国沿海地区寻求殖民据点和更多的商贸机会;另一方面,隔海相望的日本、东北方向的满洲、西北方向的蒙古、西南方向的越南和缅甸,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在迅猛提升,不断对明帝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地位提出挑战。这种诸强争锋的地缘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而这种经济全球化,又促发产生了军事全球化的进程。至于西方列强和明帝国的四邻国家,军事上的革新与投入,是挑战明帝国权威与地位的必要保障;而反之对明帝国来说,军事上的革命,则是维护自身帝国地位,保障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必然之举。这样的内在动力,使得在这一历史时期,无论是明帝国,还是其周边国家或政权,在军事现代化程度上,跟此时的西方各国相比,可谓是毫不逊色。经济上的全球化和军事上的全球化,成为理解这一时期东亚世界变局的两把钥匙。经济全球化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本和利益的无上追求。在李伯重先生看来,这种利益至上的追求,已经让身处这一大变局之中的许多人,开始摆脱家国情怀的羁绊,转而完全以利益关系,作为衡量其举动的唯一标准。汪直等人抛弃父母之邦,成为倭寇的首领;郑芝龙在明帝国、日本、荷兰之间腾挪自如,今日是敌,明日便成友;一些所谓“兄弟之邦”,转眼之间就成为刀兵相见的敌人。所有这些历史现象背后,只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可以解释,那就是“利益”。面对这样的“丛林法则”盛行,东亚世界里的主导者——明帝国未能充分认识最新的国际形势,从而创建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相反,却反应迟缓,行动不力,不仅没能利用新形势带来的机会,反而被其带来的挑战弄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最终走向灭亡。李伯重先生在书中,对明帝国在履行国家角色与国际责任方面的失败之举,表示出强烈的惋惜与遗憾。李伯重先生早年重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最近几年才把研究视角转向晚明时期中国和东亚世界的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在经济史方面多年来的深厚积淀,使得他在这本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世界历史变迁的书中,非常看重军事变革、政治动荡和地缘关系变化背后的经济因素与驱动力。正基于此,他不只反复强调资本和利益追求在这一时期东亚变局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命名为“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样的分析视角,不只跟马克思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一脉相承,也能在中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参与新时代下的全球化的今天,给我们以足够多的借鉴与启示。鉴于以上原因,这样一本“小书大作”(万圣书园刘苏里先生语)的论著,一定能在国内史学界和学术界,发挥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2017.1.15中午作于竹林斋(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17日的腾讯文化“华文好书”栏目。)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组织二手材料,对于了解晚明的变化,特别是技术与经济层面有帮助。但经济史出生的研究者,总让人感觉到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的味道。大约是无可避免的”后见之明“。
  •     虽然有点像诸多阅读笔记的整合,但脉络是清晰的、视野是宽阔的、观察是透彻的。总而言之,晚明中国面临着一个“反C形包围圈”,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肇始于此
  •     第一章可看。其它章节还是绝大部分来自别人的研究成果,作者自己的东西很少。书中部分论述不准确。
  •     华南学派的人写全球史还算是有那么一点看点——果然还在起步阶段
  •     特别好,可按图索骥。
  •     刚买几天后,李老师在会上就又送了一本。大赞!
  •     全球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交流与扩张的历史。早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各国之间既有贸易又有冲突,晚明政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军事改革,但这种改革,成果有限,并没能挽救明政府的灭亡,反面给摘桃子的清政府以各种便利,基于此,清政府享有了近两百年的太平局面。本书对军事的描述非常详尽,可以看看,本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祖国危机这一章中,对晚明政府构成威胁的除了西方国家和周边小国外,李把满洲也算做了外来的侵略。这可能不同于以往的观点。另,在结束语中,作者透露出来的意图是:在另一本书中作者会把晚明政府为什么没有建立起现代政府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前所末有冲击的问题会交待清楚。期待李老爷子的下一本。
  •     作为一本通识读本无疑是合格的
  •     全球史视野下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李先生史观的宽领域、长时段给人启发良多。李先生确实是以研究经济社会为主,但是并没有忽略社会文化外交政治的交织作用,用整体意识去剖析单一领域。
  •     晚明在吸收西方国家技术上的成果是显著的,但组织结构上的落后还是导致了国家的衰亡。ps:并不喜欢全球视角下的历史研究。
  •     这本书比较奇特,虽然李伯重认为阅读是学术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并非一定要走到舍弃所有注释的地步。以阅读性见长的黄仁宇的书,同样也可以用尾注的形势进行回避。李氏对地理环境的描绘实在有点繁琐,繁琐到有点忽视观念的地步了。我想看他的永历西狩,不过很可惜,毕竟这本书做的工作更多是综述而不是研究。整体上这是一本侧重物质与量化,而轻视观念与思想的半通俗读物。应该会卖的很好吧,这样的小开本,定价也不贵。
  •     记得我导师说过,相比于很多知识分子爱用的阶级这些概念,地理、气候、战争、贸易这些真实的东西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更强的解释力,只是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懂这些,只是在概念里跑来跑去。李伯重这本书大概是一个读史多年人的反思,理论性未必强,但是这种勾连讲军事和经济勾连在一起的想法,大概离历史学越远,离历史本身越近吧。
  •     把晚明时期的中国与东亚格局变迁,放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加以分析和考量,给出了一个框架清晰、内容充实的崭新历史叙述。尽管作者早已声明,书中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来自国内外前人学者的贡献,但作者对这些最新研究贡献的系统整合和再叙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     其实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是前两天我在三联书店,听了他的讲座,相当于这本书的发布会吧。其实,因为这场讲座,很感谢李伯重,他在我对历史学习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启发。
  •     刻薄一点说是对布罗代尔和拉铁摩尔的观点变换材料重新组合。譬如为论证晚明军事变革成果延续到清,把明清两次情形大抵相似的对缅战争硬说成一胜一败,类似史料上的毛病不少。但文笔流畅,虽然散乱但对1500年代全球化的视角的确颇有新意,给四星不为过。
  •     开篇把全球化脉络讲的还行,后期一些战役背后的经济问题缺乏深度挖掘。
  •     伪装成全球史的中国近代史。如与欧阳泰《决战热兰遮》对照读,即可看出中西方学者在解读明末在战争技术方面的方法论差异
  •     主要在于系统性,很少有这样格局高,脉络清的成果了。任何精专的研究都要在既定格局下深入,或否或立,别无他法。
  •     16世纪起,全球逐渐变成一个彼此关联整体。追逐利益的商人奔走于各地,用贸易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商人不仅带来了贸易,还带来了纷争与冲突,而为了解决冲突,各国引进新式武器,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军事革新的道路,最终导致地区强权竞相出现。处在众多地区强权包围之下的晚明虽然也进行了有限度的军事改革,但终因周遭强敌环绕,疲于奔命,无力回天,后起的大清借助晚明军事改革的成果与自身的特性,终打造出近代以前最后一个中华帝国。李伯重先生放眼全球,从经济、军事与文化的角度入手论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普遍冲突(一体两面),可谓宏观博论。第五、七章和代结语的论述过于潦草,似乎并没有写完,期待爷爷专著的出版。
  •     精彩的早期经济全球化入门读物。也可以当作晚明史的全球史写法。
  •     还不错
  •     此書火器史部分參考黃一農,應知皇太極和漢軍八旗對火器發展的貢獻,但李先生不提,難免過分拔高明朝的作用。 另,李先生對中外關係了解甚淺。李伯重提及明入越時,明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三十萬」,顯然不知道鄭永常的論述。陳學霖在劍橋中國史的描述只根據明實錄的動員而漏掉京營,李先生似乎不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