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日本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0日
ISBN:9789881706805
作者:湯禎兆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湯禎兆,長期從事寫作活動,興趣亦由文學至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範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等;寫作區域由香港延伸至台灣及內地。同時從事文化教育性工作,講授日本流行文化及電影欣賞。
個人博客:http://blog.roodo.com/tongsiu/

作者简介

此書是作者湯禎兆繼《整形日本》後的延續。
全書分三個部分,分別是「女人」、「男人」,和「消費」,每個部分除了相關文章外,更以對談作結,而對談學者包括: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俊雄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效能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
此書之為《命名日本》,是湯禎兆透過在九十年代後,各類型字詞在日本出現的原因,並探討字詞所帶出的文化想像,和背後的意義。
人妻、女子鐵道迷、女子高生、主婦、悠長假期、落水狗、化妝狂、巨乳、購物狂、腐女子、老頭、武士道、足球、寅次郎、欺凌、百貨公司、感淚、郊外、文壇、御宅族、M型社會、AV等等。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並不單為追趕潮流。這其實是為讀者提供認識日本社會當地語境的新綫索,讓大家考察日本人在過去二十年,如何透過創作新的詞彙與概念去面對社會不安,重新認識自己及他們身處的環境。
從窺看日本的文化現況,預警香港的文化斷層。


 命名日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选择这本书阅读完全是出于本人对日本的好奇和热爱。提到日本,往往国内人就会夹杂着许多压抑的情绪在里面,这种情绪真实存在却又过度夸张,使得我们很少用客观、积极的眼光是看待日本,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好的惰性,毕竟历史是在发展中进行的,过去可以反思,但将来更要维持。说这么多题外话,其实是想表达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而已。回到本书,这是一本已介绍现代日本的流行语或特殊群体现象的快餐式读本。我一直觉得日本是这个世界上群体性生活最为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了西方社会高度流程化的持续性,一切将就纪律和组织。同时日本又长期受着中国儒文化的影响,使得个人魅力要遵从皇权命令,一切要以集团领袖做行为指标,男权当道。在这中西文化加大和民族自己的融合后,就形成了日本的社会框架:群体性、单一性、纪律性、男权主义。可以说日本人是以群体而活,没有了群体或脱离了群体的单个日本人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命名日本的各个群体现象就不足为奇。日本人需要一个标志、一个符号来引领他们聚集在一起发挥能量。无论是腐女、人妻、落水狗,还是2009年最新流行命名草食男子、历女等等无外乎都是在归纳一个个群体,让其现象化,明确化。日本人很喜欢这样,因为有组织有明确系统的社会才是他们生活发展的依靠,而这在国情复杂,各地的社会次序差距很大的中国大陆是看不到的。 所以如果要以一个快餐的方式去了解日本了解日本流行,或许这些群体,这些名词会让你很快有个概念。
  •     華人世界對日本的崇拜不因為戰爭仇恨而減退年輕一代更是盲目,以為日本甚麼都好,日本的明星、衣著、潮流,不追貼即屬落伍一群,每每令我聯想到自強運動的中國,學西方國家的表面而缺乏內在成功本質的改進。給自己一個機會,讀讀這本去,認真了解仰慕背後的真相,反過來審視自己以及居住的地方。為什麼研究他國文化的論述我們趨之若鶩,研究自身環境的文章棄如敝屣?崇拜的背後,因為看不清別人,更因為看不清自己。
  •     开始我的"阅读世界之旅"了.第一站便是日本.说真的,对于这个国家,真是陌生的很.除去民族历史教育,其余的涉略不多.不过有一个日本的朋友,两个从日本回来的老师,几个小学在日本读书的学生。。。。。他们给我的记忆都不错。只是,从没有好好了解过他们。社会学的视角,思考+批判。而我只是涉略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总会掺杂一些仇恨情节在其中,老一辈的人仇恨心理或许更强烈一些。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这种记忆的伤痛似乎淡薄了许多,或许是未曾经历体悟不到当事者的悲痛,唤起我们民族热情的是那些书籍、电影、照片呈现出的历史资料。爱国,不等同于仇视敌对国家,古人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抗一个国家就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内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度被国人贬低为“小日本”的称谓随着时代的更替渐渐消失了,如今日本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不得不值得我们去探究。
      
      如果说对日本的认知源自民族仇恨,在我尚未有机会踏上日本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时候,更希望能通过多种媒介了解她的发展。
      
      我问过我朋友如果有机会出国最想去的国家是哪里,他说是日本,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记得他说日本是个注重质量和细节的国家。第一次研究日本是从一本叫《下流社会》的书开始的(确切的说是了解日本下层人群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状态),后来读过村上春树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部文学作品,轻松愉快。看过日本电影《入殓师》,觉得温馨且真情,不知是否在国内影院有过上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看评价都很不错。
      
      原则上要抵制日货,实际中却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因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看身边占据了多少日本产的生活用品?酷爱的相机是佳能的,曾经使用的书包是MUJI的,将来的家居也考虑买MUJI的。似乎会招致“愤青”的谩骂(过去我是个忍气吞声的“愤青”,现在的我是个睁只眼闭只眼的“粪青”),更多时候这种骂声代表了一时愤怒的冲动。就像一位为了取悦别人而跳艳舞的英语老师说过的那样,“如果别人以此发泄能获得一种快感,却觉得也是件好事。”
      
      前两天和同事吃饭边聊天,说到他的朋友到日本玩。他朋友向站台的候车人打听乘车路线,由于换乘时坐反了方向,公车司机不仅调头把他们送回到站台,还数落了那位乱指挥的人一顿。如果换作我们是不是要让你买了票还叫你下车?
      
      似乎跑了主题,说到《命名日本》这本书,我是和她在三联书店有了第一次邂逅从而在卓越网上买的。其实说这本书吸引我的,莫过于日本“猖獗”的色情文化,许是荷尔蒙的作祟,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日本这个国家敢于明着“性乱”而又不违法。
      
      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到那个国家生活工作几年。不过据说日本的物价贵得惊人,但月收入较国内而言高的不是一星半点,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到日本赚钱国内花了吧。好像是一想天开的事情,不仅要考虑是否有银子到那边生活,或许没等到带回国内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一位初中毕业后就到日本学习的同学不久前回来了,有机会聚会时和她聊聊日本文化。
  •     这本我还没读完 不过渐渐有些失望了 不过阿汤的整形日本还是不错的
  •        在说到这本书之前不妨扪心自问,对你来说究竟什么叫做”日本“?地图上那个在大公鸡嘴边弯成一个弧形的弹丸之地?曾经在上一代心中留下过不可磨灭记忆的侵略民族?抑或是有着滨崎步等一干红歌星、109、新宿girl、hello kitty、化妆品与奢侈品这些流行指标的消费大国?还是有着京都金阁银阁寺三千院祗园舞伎又或者北海道薰衣草小樽运河这些象征着某种独特美学的承载地?甚至是你秘而不宣在硬盘里藏着的AV的第一来源国?
       日本究竟是什么?我不想掉文一解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因为这也不是汤祯兆在书里要探讨的主题。而一千个人心中可以有一千个日本——管你是浅尝辄止的猎奇,或者是蠢蠢欲动要去为了研究当代的日本做些准备工作,都可以在汤祯兆这本书中拼凑出一个你心中的日本。倾向于接受我们懂得的东西是读者的共性,我们曾经怎么想象日本,在读完这本书后,或许都能为那个想象中的日本找到一些更鲜活的例子。
       对AV感兴趣的大可以在书中找到对于女优生存状态的叙述(虽然另有专著《AV现场》),也可以了解得到其实日本的AV产业也早已渗透了娱乐化的精神,可是知道综艺游戏化的SOD的招牌AV作的人却甚少,我们不过是在消费这别人的想象力,而失却了自己的色情创造。
       大称自己是”腐女子“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腐女的朝圣地在哪里——汤祯兆会告诉你,而且会顺带分析一下腐女子和御宅族的关系,顺带比对”落水狗“美学,实在是一个了解流行文化的好指南。
       又或者我们不需要那么新的词汇?那么不妨关注一下《寅次郎的故事》,看小人物是如何让成了日本人的国民性偶像。又或者我们不需要看起来那么浅薄?那么听听汤祯兆讲”下流社会“”M型“社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郊外、欺凌、人妻、温泉、中学女生、自行车、武士道、奥姆真理教……看汤祯兆在书里洋洋洒洒沿自己选定的路线将他眼中的命名日本娓娓道来实在可以是个受益匪浅的事情。至少对于大部分无法用原文读日本人怎么描述他们自己的读者来说,有这样一个作者将他多方面的观察和经验、阅读和经过脑袋处理过的思想产物的精华介绍过来,不失为是一幸事。
      
       然而若阅读仅停留于此也不过是猎奇。汤祯兆的本意在封面上写的清楚”插手日本,预警香港“。或许起得有些骇人听闻,不过书的立意若仅在于贩卖日本文化,则和一般的消费品无甚区别,读完便可束之高阁。
       不论是此次的《命名》还是先前的《整形日本》,所谓”命名“和”整形“不过都是一种手段,用来在充满变数的社会中寻找、预测和想象这个社会的方向。日本一向擅长于命名,不仅是汤祯兆在这两本书里提到的关键词,日本人一直在不遗余力的为社会中新出现的人群或者现象命名,每一年的”新语、流行语大赏“都会充斥着一些新词,比如今年的”草食男子“指在社会压力下失去侵略性对恋爱和结婚不感兴趣的男性,又或者几年前描述40岁左右处境微妙女性的”Around 40“,均代表了社会变化下出现的一些新心态,背后有其广大的市场和消费人群在做支撑。
       而反观香港和内地的媒体,在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脉络时一些关键词(包括新词)亦不可不被提及,就好像”超女“”80后“”蚁族“等等,我们在尝试命名的同时也就是在尝试着去把握当代的脉络,考究它们在什么年代和背景下产生,寻找到一些属于”日本“”香港“”中国“的特殊谱系,去看看所谓一个国家的文化究竟是从何而来,又要往何处去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在积极的尝试为自己的文化把脉,而我们通过阅读,也可以各取所需,了解一个更真实的日本,又或者启发对于当代祖国社会的思考。
       《命名日本》和《整形日本》的深层意义在于此。它不会说教的告诉我们这就是日本,也不会满足于光怪陆离的表面现象,而是提供一个入口,好叫读者一窥光怪陆离之后各种价值观和文化激荡的真相。合上书之后是就此止步不前还是抓住汤祯兆给的钥匙继续深入前进,则是读者自己的选择。
      
       评判通俗社会学书籍时人往往会陷入怪圈,若作为学术则觉得沉闷,作为普及读物又嫌浅薄。不妨换个角度——有一种书作为学术书籍却充满各种有意思的见地并且可读性高、值得普及;而作为普及读物,又遍布着作者不着痕迹信手拈来的”书袋“,教我们读的时候自然有理论的痕迹可循——有这样一本书在手,岂不乐哉?
       至少汤祯兆的这两本在我看来是既有趣、又能沿着作者的研究态度再往里深入的。若是要求再高,就该是寻找别的书籍的时候啦。
      
  •     一般
  •     汤老师一系列的书风格一致,引用各家观点向香港乃至全国人介绍邻国的现状。日本有很多tags,值得被一一解读,外人们看着稀奇,活着的人只觉得习以为常。就像如今读来,许多“日本式”社会现象在中国也已是常态。
  •     2008.03.13 購於 旺角 開益 已售
  •     我觉得这书很好..用港人的心态去读.如果用国人或其他地方性的心态去读的话..........
  •     他倒是挺能扯得……挺有意思的
  •     一般一般= =
  •     看完了,没什么感觉。
  •     粗糙
  •     哈,我到现在,还记得书里的德岛阿波舞和经典日剧《悠长假期》。
  •     文章深刻的让人想去膜拜
  •        选择这本书阅读完全是出于本人对日本的好奇和热爱。提到日本,往往国内人就会夹杂着许多压抑的情绪在里面,这种情绪真实存在却又过度夸张,使得我们很少用客观、积极的眼光是看待日本,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好的惰性,毕竟历史是在发展中进行的,过去可以反思,但将来更要维持。
       说这么多题外话,其实是想表达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而已。回到本书,这是一本已介绍现代日本的流行语或特殊群体现象的快餐式读本。我一直觉得日本是这个世界上群体性生活最为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了西方社会高度流程化的持续性,一切将就纪律和组织。同时日本又长期受着中国儒文化的影响,使得个人魅力要遵从皇权命令,一切要以集团领袖做行为指标,男权当道。在这中西文化加大和民族自己的融合后,就形成了日本的社会框架:群体性、单一性、纪律性、男权主义。可以说日本人是以群体而活,没有了群体或脱离了群体的单个日本人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命名日本的各个群体现象就不足为奇。日本人需要一个标志、一个符号来引领他们聚集在一起发挥能量。无论是腐女、人妻、落水狗,还是2009年最新流行命名草食男子、历女等等无外乎都是在归纳一个个群体,让其现象化,明确化。日本人很喜欢这样,因为有组织有明确系统的社会才是他们生活发展的依靠,而这在国情复杂,各地的社会次序差距很大的中国大陆是看不到的。 所以如果要以一个快餐的方式去了解日本了解日本流行,或许这些群体,这些名词会让你很快有个概念。
  •     每篇都不長,容易讀。雖然有水過鴨背之感,但還是值得放在家裡,以備不時之需。
  •     和另一本有些重复
  •     好的地方写得不详细,不具体。似乎是个人印象吧!?
  •     宅男腐女们都可以读读吧。。。
  •       文/袁兆昌
      
      一般读者以为台湾吸纳日本语较香港有活力,不消多说,单看西门町「杂志疯」店子八成出售日本空运的流行、时装、设计等杂志便可猜想一二。然而,当《命名日本》跨境抵步,竟令当地读者惊叹台湾渺小,更有人写网志长文,用此书侧击追打台湾本土的日本文化观察随笔「过于肤浅,流于草率」。台湾读者zen 用书中「落水狗美学」为例, 「发现在台湾似乎明显被误读」,怎不教两岸三地读者追读下去。
      
      再读此书以台湾为例的地域、百货公司等命名观测,如台中市「小欧洲」(精明一街)、台北101 附近的新光三越,借台湾的命名,侧读日本市郊百货公司由地标与发展的象征意义,延伸为公共空间的互用并存(祭典),甚至维持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消费模式基础」,相比于台湾在合资后的命名游戏,百货公司作为城市化的牵头功能,失败的例子或许陆续有来,也正好与上文所指的「台湾误读」作个小呼应。
      
      如不明白幽默大师阵内智则作品有讲广东话、模仿成龙电影的片段,此书也有提供解答: 「港日的流行文化互动,其实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一面倒,而且彼此都有利用对方的流行文化材料,来丰富自己的工业内涵」,东京台场彩虹桥前甚至有被命名为「小香港」的商场!
      
  •     文笔和技巧太有限了。
  •     认可。
    “这是舍而忘我的一种禅宗的精神。是看不到而且唯心的,当然一切也都是追求自然平衡后得到的平和。是骨子里面来到的自信,那是民族的血性。”
    当学习是过程,你才能体会到骨子里面来到的自信。
  •     在阅读的趣味性上,没有《整形日本》多,但视野和思考的角度依然很独特。
  •     关于日本流行文化的解构书。
  •     即使流行文化的背后也有复杂的学问,日本文化对周边的影响不容小觑
  •     好吧``么么你
  •     谢谢,有机会我会去看的
  •     曾经有些前人慨叹,国人研究日本远远不够,时光播迁,近况依然如此,知己知彼防人之心才能落到实处落到痛处,那些傻逼愤青们只会浅层次的叫嚣,“抗日”路漫漫其修远,有心的人们“刚八代”。 看看网络语言,小日本的影响还真不小。
  •     確實泛泛而談
  •       开始我的"阅读世界之旅"了.第一站便是日本.
      说真的,对于这个国家,真是陌生的很.
      除去民族历史教育,其余的涉略不多.
      不过有一个日本的朋友,两个从日本回来的老师,几个小学在日本读书的学生。。。。。
      他们给我的记忆都不错。只是,从没有好好了解过他们。
      
      社会学的视角,思考+批判。
      而我只是涉略而已。
      
      
  •     真矛盾,那港人心态就不是地方性心态吗?
    就书中很多将日本与香港社会现象做对比来讨论我并非有任何不解与非议.
    我只是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本书,我不适合而已.
  •       研究日本社会与文化的书很多,我现在渐渐的发现中文系的人写书容易掉到自己所构想的一种态度狭隘上来.
      
      就一些社会现象而言,书中不时出现作者与一些学者讨论与对话,这些内容有点显得强逼读者去阅读了,就如同自己放了个屁还要大家来闻.这种现象是自己舒坦了而别人无益的.
      
      我以为很耐读的此书,读了一次之后便已忘记书中说了些什么内容,更不想再阅读一次,作者的整形日本我还没阅读,希望不如这本这么烂.并希望作者作书不要好象是趁热打铁.
      
      
      
      
  •       《命名日本》
      
       中国出版的关于外国的书,最多的是美国,其次就是日本。关于我们的邻居日本的书太多了,但是很多很多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好像是观光的游记一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却很难懂得深层的原因。这一点和关于美国的书不一样,关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入的论著出版,这可能是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大量华人进入其中,深入到美国的方方面面,而日本则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人很难融入日本的文化当中,更难进入到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高端领域,所以自然就很难出现这样的书了。
      
       以前读过作者的《整形日本》,和这本的感觉差不多,都是一些游记似的简单介绍,我跟喜欢《冰眼看日本》那样的在日本生活多年,对日本社会剖析得很深入的书。
      
      
      
  •     微观细致,又能将零零总总汇起来。但只能就现象写现象
  •     日本的社会问题,迟早要被我们遇见,因此汤老师的预见会让我们更有准备
  •     隐含的归属感
  •     有些地方写的不错,主要是又理解了一种所谓“命名”的写作方式
  •     楼上倒是很武士道精神。不过目前这一套似乎不那么起作用。学习是过程还是结果呢?那么如果是结果,就没有比较的悬殊落差。如果是过程,就不存在谁是对手的问题。中国现在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足矣。学习是目的不是一味追求结果,满分又怎样?论语讲学习是一种自我长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是端正态度后的一种做人的方式而不是方法。这都是无法别人告诉你的,只有自我约束和学习。这是舍而忘我的一种禅宗的精神。是看不到而且唯心的,当然一切也都是追求自然平衡后得到的平和。是骨子里面来到的自信,那是民族的血性。
  •       (感謝網友隨無涯翻成簡體文章,簡體版請見回覆。另外《命名日本》的簡體版已經上市。)
      
      日本是一種要求
      
      香港文化長期受著日本文化的影響,從潮流風尚到社會結構,日本對香港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對照和參考意義,因而也有研究的價值和趣味,這是長久以來的共識了。香港不時有人撰著關於日本的文章,而我和很多人一樣,從小就看湯禎兆。當看到有電視劇以「日本」作招徠(《和味濃情》),我還以為製作方面會已經參考過湯禎兆《整形日本》、《命名日本》等暢銷普及的著作了,畢竟湯氏著作已經成雅俗共賞的招牌,謝安琪和陳珊妮也推薦過。
      
      為什麼我如此天真得近乎無可救藥?接下來我還是必須將《命名日本》提升到電視這樣的大眾傳媒(希望只是暫時)未能企及的高度。
      
      命名:知性與個性
      
      日本是一個大量生產術語和專有名詞的社會,許多名詞我們也都耳熟能詳,像御宅族、電車男、腐女、人妻等等,相信都能在許多人腦中勾起某個鮮明的形象。湯氏追趕這些名詞和社會現象,腳步之快不是我們這些不懂日語的傢伙所能企及——或者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對這些術語和名詞,都當成某種gimmick泛泛聽之不曾認真,又或者純粹跟隨表象和行為模式而未深入內裡。許多女性可能會出於趕時間而在交通工具裡旁若無人地化粧,但即使我許多自稱「美容精」的朋友,恐怕也沒想過要聲稱自己已超越「女為悅己者容」、在車廂裡化粧可以一種是無視社會現實和規條的行為。
      
      我們熟悉日本人的執著。他們對某物或某種身份的認同,總伴隨著一連串的要求。湯氏把這些要求的正面能量也傳達過來:若搞不清「聖地」是秋葉原還是池袋,就不要自稱腐女信徒!你看這原來是一種知識的要求。從書裡探討的社會現象中,我們看到沉溺的個人,但湯氏寫來非常冷靜與知性,並無沉迷於花花表象,而是把現象形成背後的脈絡梳理出來,也常以同情的語調提到困囿於規範的個體所面對的重負。日本對於湯禎兆,是一需要認識、理解、處理的對象,我想像那是因為他曾在日本工讀數年的鍛鍊出來的心態。阿湯寫日本,多數時是理性清明、水波不興的,偶然難得流露對寺山修司、鐵道和溫泉的激情。而作為經驗讀者,我覺得他偶然的狂喜、激憤和痛省,最震撼人心。
      
      追尋個性 自我要求
      
      湯氏常提到,命名是一種策略,為自我尋覓個性與空間。這就是一種中正平和的說法。書裡的文章與對談,多次談及「個性」在香港難以生存,這裡帶出的實是一種積極與自強的態度,讀著讀著我發現阿湯總是以帶厭煩的語調提到年輕人的「撒嬌」心態;又恨鐵不成鋼,為何沒有人走出來自稱港女,像購物女王中村兔那樣無懼污名我行我素?不過阿湯不會直接呼籲反抗。其實命名何嘗不是一種決斷與背負?面對污名與指責,就是個性的鍛煉。由此看來,策略就是個性。
      
      近期以日本作招徠的《和味濃情》令人失望,因為我們在裡面其實找不到比較具真實感的日本。劇中在日本的拍攝手法,大量以旅遊節目的廣角鏡頭,強調食肆、食物和景點,人物個性和劇情則被犧牲至浮泛而肢離破碎。經典動畫《伙頭智多星》早已把對食物的誇張崇拜打造為「日本特色」;而在近年飲食節目的洗禮下,演員只學習那種飲食節目主持人的虛假反應,把大量的食物知識變成嘮叨,好像完全不懂表達崇敬與熱情(別說《伙頭智多星》,重播中的《大長今》也不像飲食或旅遊節目啊)。電視劇為了贊助,竟去模仿旅遊或飲食節目,泯滅了電視劇的身份和個性,這種不智令人驚訝。商業世界確實經常會有無理的命令,正是這時我們應該想起日本人的執著與自我要求。
      
      《命名日本》是專欄結集,但目次井然,書中作者與四名文化名人的對談,更精準指出了現時香港文化的弊端。阿湯一向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儘管他一口斷定我既非腐女子亦非落水狗,但我還是會再問他「我是不是乾物女?」各種命名詞彙的吸引力,就像被自己錯過的人生之可能性。我記著他提過的學者名字,去年讀了四方田犬彥的《可愛力量大》(台北:天下文化,2007),深受啟發,在保衛皇后運動裡說服同志們抗議時要帶玩具皇冠;接下來該看酒井順子的《敗犬的遠吠》(台北:麥田,2006),坦然準備30歲來臨,放聲高吠。
      
  •     可能是近代史背得太熟,真的特别憎恶厌恨日本!但不得不承人,他们确实比我们更先进!是的,先进!主要是个人素质,估计我们至少还需要50年才能够达到他们现在的水准吧。恐怕得等50-60年代出生的教育缺失的(未受过高等教育)一代人死掉及计划生育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吧。80-90年代出生的人及他们的后代或者可以成功,前提是GCD别再继续腐败下去了……
  •     蜻蜓點水
  •     誰說的?有消息嗎?
  •     - - 指我这里吗?
  •       刚看到这本书时,觉得还不错,
      毕竟书里面谈的话题对我写论文都可能有帮助。
      可惜,买了回来看了一下,觉得一般般,
      感觉,作者对书中的话题都是很泛泛地一笔带过而已,
      没有太多的深入。
      所以,买了后其实觉得亏了。。。
      本来不想当成快餐来吃的,可惜,真的只是快餐而已。
      
      可能作者以前对此类话题写得太多了吧,现在觉得没有必要写深入了,
      可是,对于第一次看过他书的读者来说,这MS不太好。
      书中的图也不是很喜欢,唉,不能说烂,只能说,不是很喜欢。
      希望下一本会更好些。
  •     抛开对历史的态度不说 绝对赞成向日本学习 内敛/精致/追求完美到极至 这些都是中国人极度缺乏的 唯一有一点不值得效仿的 日本人谦卑也过了 万事都会首先责备自己 人生因此而压抑和承重。。。
  •     from 20080323 to 20080331 my 1st gymbook
  •     这本书你要联系香港再来读。。。 首先你对香港都不了解 也就没必要读这本命名日本了 去另外找一本专门讲日本的书读吧
  •     人一穷,就下流啦
    比如我,就很穷,
    吃穿,干的工作都很下流
    习惯就好了
    怕就怕自己不承认自己是根草
  •     始终不屑于去谈及日本,终究是底蕴不同。
    与其花时间去学习日本,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传统之上。
    而今中国之所以积弱如此,实在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根,而盲目“学习”发达国家的结果。
  •        汤祯兆的日本系列,加上这一本已经拜读过三本了。比起《日本中毒》与《整形日本》,这本让我感觉更加用心。
       其一,与上面提到的两本均以吸引眼球的命名现象来进行简单的文化解说,当中并没有详细论述的部分。其实这一套书的致命弱点和优点都在这里——看似说了很多,但都没有深入。唯这本给我感觉不同的是,这部中提到的其他学者的观点的论述部分较另外两部更复杂一点,也就是说在书中提到的很多文化论点是从书中所描述的语言中难以得出来的,类似于作者先跳过一个悬崖,再告诉你那边的风景一样。这就引导了读者更好的去拜读书中提到的各类文化研究的书籍。但另外两本却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反而让我觉得读了这些极少的文字就了解了原著的意思一般。
       其二,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就是书中特设的三篇对谈和若干篇后记。 这三篇对谈的深度远超过书中的主要论述部分,对香港本身的反思非常深刻,甚至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反而体现在这三篇对谈上。同理后记的深度也不输于任何一篇对谈。我明白汤之所以没有深入讨论书中主体的文化现象是因为篇幅限制与内容过多的缘故,作为一本科普类的文章应该更好的引导他人去了解原著而非受制于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在读另外两本书的时候,我就怀疑汤是否有写这类书的资格,他让我觉得很多现象都一笔带过,但之前在读了《知日 书之国》中关于《恶人》的论述之后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并且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平反。我想他是一个比起摆出自己的学识基底更专注于学者本职的人——与其摆出一堆论述,不如先让读者感兴趣,那自然读者就会去了解相关信息了吧!如果他是这样想的话,那我能说,他在《命名日本》上是成功的。
  •     是散了些,但都算是有趣
  •     有D好悶
  •     一直很喜欢汤先生的行文,这本在季风购入,刚开始看,觉得不错
  •       阿汤哥这本《命名日本》最难得之处当然是每章节结尾的和香港一众文化学者的对谈,从日本诸现象引申开去,检索自身,端正视角看本港,相当有益。
      但是总也要考虑到内地读者的信息量,给一些近年热门事件来点前情提要吧!比如“《中大学生周报》”,“天星码头”之类,若不是对此类社会事件一直特别关注,很多读者应该会有些状况外。此外还有传奇人物如丘世文,是不是也该稍微多介绍一下啊(数了数好像也就标了一二)。
      当然这些稍微上网一搜便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但是标注注释和在线google应该是两码事吧。从事后者当然能获得海量知识,但阅读前者更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乐趣——揣摩作者情怀或体察编辑心意,更获取一个进入更广阔知识的通路,由此再深入从多方(如网络)了解背景知识及后续发展。现在则是只开了半扇门,读者要向真搞清书中对谈内容,必须得先去茫茫网海做一番功课,再回头阅读(当然这样读得更透彻印象更深也说不定)。
      
      或者是出版合约里写明不可做任何脚注索引?只是我妄自揣测,总觉得如果注释丰富些,这本书当是更丰富的亚洲城市文化读本。
      
      以下的引用或许不是特别适合,但基本就是我想说的意思:
      吕大乐:“又例如有时记者会来电,问我对中产阶级的看法,甚至会问我哪里有相关文献。我说:‘我也曾写了一两篇文章。’然后他说:‘哦!那我上网找找。’然后挂线!以前的记者一定会先与你讨论研究——这就是媒体心态上的转变。”
  •       
      从《菊与刀》那本日本的镜象观察开始,关于日本社会的一切总能挑起重重迷思和战幔。一面是特别羡慕,一面又是源于民族上的反感,于是在这种二元的对立情绪场中,就很难清楚的看到日本社会多元价值的纷呈。比如一边是男尊女卑的家长制,另一边又是叫人咋舌的性爱解放。而这种任何意识形态均可并生共存的、几乎矛盾的时空压缩载体,又恰恰是日本文明的标志所记。于是怎么跳出这种对立情绪,一边遥接大和古风的文化品味,另一边又深入现代日本的形体活动,进而做社会文化关照,就算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姿态和策略了。香港多重战线文化人汤祯兆绝对算得上个中好手。
      汤写作的方向和旨趣一直自定位为“乱步”和“杂踏”的“流民”,走的是“沿街看风景,翻书寻自省”的驳杂一路。当然,这里面肯定有香港文化人时时自省的谦和。毕竟香港殖民地的背景文化,本身就含有“博取所需,不囿一门;质素先行,题材不限;草根自学,尊重经典”的素质。再者就像汤自己讲的:香港的成长经验教晓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最重要自觉性,应该体现在不可自觉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上。于是乎,这种“不自觉的自觉”正好轻省的绕开了关于日本社会那些已然过分拥挤的假大空的宏大叙述。比如汤在文字中就从不讳言自己对日本(流行)文化的放纵沉溺,但是从这种低处的沉溺中,他又可以向上直陈到动漫、电玩、影视等日本文化创意工业勃兴、发展、求变的轨迹,以及日本人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观和大众流行文化工业融合,运用不同产业的配合营运,从而汇聚生成创作上的爆发力之种种见解。真是有点“散兵游勇、低空飞行”的架势,从低处采撷,在高空击破,既娱乐了别人,又娱乐了自己,是众乐乐的文字。
      之前读过其《整形日本》,如果说《整形》还只是“冷观日本”的话,那到这一本《命名日本》,就已然开始“插手日本”的实质动作了。所谓“命名”,其实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好玩儿的、讨巧的写作模式和角度,当然,“命名”也有其特别的论述权利向度。正如汤在为好奇的读者提供消费这些东瀛字眼的部首索引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字眼所带动的两性处境,教育体系变化衍生,消费文化的模式衍化等问题。
      老人家讲“名不正则言不顺”,欲“正名”必先“命名”。当然,纵观日本社会的“命名文化”,肯定是根深于更硬性的商业考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命名”也刚好有意无意的将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被视为问题,进而展开相应的示警和归纳。正如梁文道所说:借助这“命名”功夫,打造媒体渴望的新形象、新名词,让大家在消费产品之余还能引入一种可堪咀嚼的次文化系统,可以投身其中的生活方式的做法。背后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发此地的人们思考流行文化、次文化与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对其加以利用。
      从《整形》中的御宅族、蛰居族、暴走族、寄生族,到这一本的“人妻”、“腐女子”、“丰乳”、 “武士道”、“欺凌”、 “宠物狂”、“AV”、“M型”等一大堆至潮名词,汤正是通过这些命名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日本流行文化进行了探本溯原的考察,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纷杂多端的社会趋势,当然在这些指涉的现象之上,汤也注入了新的意义。
      
      比如汤讲“腐女子”与“落水狗”,骤眼看,两个名词像一回事,但其实不然。那种30多岁还单身的女子,即为落水狗。但事实上,和无聊空想的腐女子又根本不是一族的。落水狗大多充满机心的盘算,并且在感情上都有很大的空间供她们玩儿与婚姻无关的周旋。当然,在这种落水狗的阳刚美学之后,如果将其解魅,还原至日常生活层次的话,汤也梳理明辨出了这群女子在大都市里沉重精神压力的另一面。
      
      又比如“化妆狂”和“御宅族”,在汤看来,根本就是一族的。毕竟能在地铁车厢内公然化妆的行为,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无视社会现实的态度。而这就几乎和御宅族同出一辙,反正都是把虚构的价值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
      
      再比如“动物狂”和“寄生族”,汤从一种日本人已经不单纯把动物视为他者看待的社会行为中,观照出了当代日本人的动物化倾向。即动物追求“欲求”,人类寻索“欲望”,毕竟欲望除了建基于个人的主题性上,同时亦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存在才得以完美拼合。于是这种由沉溺于宠物以寻寄托,到化身成动物化的一员,其实也未尝不是日本社会的代价。
      
      由此可见,汤在以 “命名”为向度梳理种种流行文化现象之时,更透视到了流行文化底下的当代都市人面临的共同的生存景况:关于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物化和动物化,以及对于后资本主义时期,大面积消费文化的无望沉溺。
      
      总之,关于日本社会的种种,一定要回归到日本的特别境况中去考察,比如很多西方学者不理解,那个“寅次郎”何以成为日本人普遍认同的国民化偶像摹本,而这,就要从这个男人如何以柔性的个人主义,对时代和制度做出私密性抗衡这一点出发去看了。
      
      再比如说回日本的“AV”文化产业,汤这代香港学者绝对对AV有特别情怀,近乎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关系。但是汤在这种纠缠之外,也讲的很明确:“凡事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在乎我们想去认识哪一面的日本,而不是在想象日本”即是说,如果我们惯用窥秘的、割裂的角度,和身居道德高地予以批判的姿态去观察日本情色文化的话,那我们所见的,也只能是整个华人社会对其“变态”的误读了,并且这种“误读”竟然延伸至将日本AV视为华人色情指南的地步。搞得前些日子饭岛爱一吊颈,大家唏嘘缅怀半天。更可见日本文化喂养大家到何种地步,几乎连色情想象,都需要他国指南。
      纵观汤的这本《命名日本》,其实更是在或隐或现的指涉香港本土。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然,有一些儿二手、三手的经验亦有必要叫内地这边加以借鉴,并且获得一种知性的刺激去为这边的境况想象。毕竟,这个当代亚洲的第一文化输出大国,以及其背后整体的结构性视野,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并从中寻求各自的路向。
      
      
      
        
      
  •       主要是想说一下毛丹青给汤祯兆作序的事儿,实在忍不住了。
      从上一本到这一本,这哪叫作序啊!《整形》里面极其云淡风轻地写了一篇中学水平的日记,对全书无任何直接评论,只在最后象征性的提了一句,还用“也许”开头。与梁文道的序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命名》的序,我基本上已经想要为汤抱不平了,毛先生在序里阴阳怪气,态度模糊的扯了一堆有的没的,看起来完全克制不住自己想要批评此书的强烈愿望,但总在批评完毕之后勉强扯回为本书作序(即应展开积极评论)的主题,显得极其精神分裂。汤祯兆一再称毛丹青为研究日本的学者大师,可这位实在没有一点大师做派。即便这样的研究方式与自己的理念相悖,本也完全可以从中读取有用信息。结果一副强忍但又似毫不掩饰的嗤之以鼻的态度,明确地把自己与汤祯兆划开界限,以快餐慢餐对垒,显示自己深邃高雅。殊不知这本就是日本文化及其显性的一部分。
      退一步讲,蛮不明白既然您不喜欢就干脆算了呗,已经为人作序,何必如此小家子气,还有作者汤生,这不自找不快遍地寻仇嘛~!
      汤祯兆的文章确实有快餐化视角之嫌,但也绝对没到毛丹青所说那么速食的地步,看得出作者本身严肃地进行了大量阅读研积累,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百科化信息普及有明确的差别。这一本相比《整形日本》,从广度到丰度都见提升,只是越来越像论文…蛮喜欢三个对话的部分,看得出用了心思。
      (多产又高产,某人不会是某种程度上的葡萄酸吧。。。)
  •       老是引用别人的文章,酒井顺子的“落水狗”,前前后后出现在N篇文章里,大抵都是写给杂志的吧。装装装,继续装吧。写论文呢你,讨厌!
      
      100502晚外公家
  •     不错,算是比较早的。
  •     虽然有些部分浅尝即止,但是让我更加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同时,为何每一种社会现象必须被命名,被媒体关注,才让研究者感觉到兴趣所在?究竟,社会学怎样演变才可以让人切实关切到我们社会真正的生态?
  •     如果说这是学术,过于流行化与轻浮。但又算不上畅销读物,信息量十分巨大...那只能是两者中间的,给喜欢日本文化的那些otaku们看吧...
  •     击败对手的方法之一就是向对手学习
  •        此书如书名所说,“命名”
       解释了几个代表性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可以在某方面来解说日本,让我们看到一个角度上的日本。
       “人妻、女子铁道迷、主妇、悠长假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道、AV、足球、等等”
       这些词语对我们来说,大多都不陌生,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我们其实并不太清楚,但看了这本书,可以给与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
       此书的文字可以说带有一点学术性。少了一些趣味,多了一些认真。
       一个国度,能全面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带有了庞大性和多变性,而一些当下流行的词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简单的描述这个时间段这个国度的一些面貌。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或者说想知道那些词语的意思,可以一看。
      
  •     Ga妹是怎樣煉成的
  •     其他地方性的心态....注意其他啊.
  •        继阅读上一本《整形日本》到如今手中这个《命名日本》,中间大概隔了不过半年的时间。作者汤祯兆就“词汇”入手,借由香港作为桥梁,书写日本流行文化的笔触,却日渐深刻了。尚还记得,当日读起Hello Kitt、腐女子、电车男等诸多概念时,发现自己误读了许多;而如今再在书中读到这些字眼,联系起变化着的社会状况发现,其实“误读”现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自己。个人视野的有限,总不能跟上风水轮转的社会情态;变化着的社会,让词汇的语意日渐丰富,即使后知后觉如我,也觉得,社会两个字,实在太高深了。
      
       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听他说,”we need change”还有”yes ,we can”。甚至日本某个远郊的小城市也因为城市名称与奥巴马发音类似而火爆起来。时移世易,大概如此,作何判断,都要弄清楚事态如何。“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只能在桃花源中虚无一回,坚定立场选好队伍才是当代人安身立命的法则。改革开放三十年,股指一泄千里,80年代尚为生僻字眼的股票、基金、期货,如今弄得遍地哀号,全民皆痛;而“小姐”“同志”“文学青年”等字眼也在时光的洗染中,有了不言自明的含义。
      
       这都还是在中国而已,横跨大洋的日本,即使有许多看似很中国的汉字,其含义却并非一目了然那么简单。日本每年都会有流行语汇的评选,如今中国也有了,火爆2008的“囧”“雷”“打酱油”“俯卧撑”“艳照门”这些词,如果你不知道含义不知道如何应用,你还真有些out。而借由BL等漫画流行于某个群体的“年下功”“腹黑受”等特定词汇,如果你不知道,也还就算了。总起来看,这些词汇的流行都与一定的社会时事相关;而引领潮流的,除了个别极为经典的精英,还是要靠群众的力量。这里当然不是说,群众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反而普罗大众其实最有通俗的审美趣味,要不然“小沈阳”也不能09春节以登上五台春晚登顶夺魁。
      
       香港的词汇因为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多时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解释清楚,倒果真有些妙处。单从香港茶餐厅的餐牌讲,pancake港译“班戟”就比普通话的“煎饼”有趣的多。其实最有趣的还不在于这两个字,而在于恍然大悟的欢笑,原来如此啊。而香港商业的发达与日本经济的繁荣,在很多社会现象上也就有了相通之处。所以,汤祯兆选择香港这个平台观照日本文化,实在是选了一个很好的点。无论是电影、书籍,还是社会现象中的禁室培育、丰乳传说、购物狂人,如若没有香港这个跳板,大陆人估计还要过许久才能接触到最切实的日本流行风。最明显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的Av和香港的三级片,而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却鲜为人知。日本AV女优可以裸身在摄影棚内游走,香港的三级片演员拍戏时尚且遮遮掩掩,而大陆人就算是拍了AV也多半是把脑袋打上了马赛克。这里谈论的不是开放度的问题,更倾向于在三个地域文化迁转的过程中,人的姿态、话语的姿态如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天,一个女孩子告诉我她是腐女。然后我问她,你评断腐女的标准是什么呢?她诺诺的,大约也说不上来。所以流行名词并不是简单的标签,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支撑,这些词基本上都会被误读。你可以说自己周末“宅”在家里,但不能轻易说自己是“宅男”或者“宅女”;你可以天天做电车上下班,但你千万不能说自己是“电车男”;你可以信用卡刷到爆,但“购物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担当;你可以结婚了,但“人妻”两个字的深意却并不简单……如今的“落水狗”已经不是鲁迅先生痛打的“落水狗”,语汇一旦易容,用起来可就要小心了。
      
       书中主要分了三部分,一部分是容易命名的女人,一部分是名字很苦的男人,还有一部分消费无止境的人间男女。大概也就这样了,一男一女,是凝缩的整个社会。书中即使大部分都在说看似贬义的“化妆狂”“丰乳”等反自然字眼,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最好有一颗平常心。所有结果都有一定的根源,而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词汇,也要放在社会迁转的语境下才能明白其确切含义。
      
  •     拜读了各位对于日本的意见,我知道中国人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是有成见的。我也有,各位的指教相当有所见地。我也很欣赏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宽容。谢谢!
  •         近期随着汤祯兆先生评述日本文化的作品在大陆地区出版,俨然有成为日本文化普及教育的模样。现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本映画惊奇——从大师名匠到法外之徒》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则出版《整形日本》、《命名日本》、《情热四国》。而后续也将有颇多的新著面世,2009期待中的书籍颇有一些,汤先生也在其中,尤为关注其作品选集《全身文化人》的内地出版。
        因为平常较多阅读电影评论类的书籍文章,本身也确有看颇多的日本影像作品,对汤先生关于日本电影的论述,不曾有更多的了解欲,而对于文化研究型的《整形日本》、《命名日本》则更有兴趣,其中有溯源、有对照、有反思、有分析,文字通达浅显,不曾卖弄专业词汇,读起来就更有意思一些。当下来说,汤先生的著作对于了解认识日本当代文化,是有很多益处的。
        先就此书的装帧型格说几句,封面上颇多突兀地印有为促销量而刻意为之的副标,开本则像是图文读物。若此方法真有助于文化研究之推广,倒也是一件好事。内文的图片有一些选择欠妥,原先《整形日本》写于正文一侧的脚注也有取消,此之一种稍有遗憾。文章部分,水准有一些比较大的参差,三个大类也显得不尽其实,而另由他人所写的附文二《离陆的思想与着陆的思想》太多知识分子口吻,并不适宜汤先生这类文化普及读物的助读。
        全书分为“容易命名的女人”、“男人名字就是苦”、“消费男女的文化原像”三部分研究,参照汤先生近期一贯的文章,其实很易于总结其行文思路以及相关资料阅读的限界。但纵然如此,汤先生著作研究的意义,在于整理与提炼其中的社会形态,并进行了文艺表达。没有无端产生的潮流,而有顺应民众思维倾向的潮流。汤先生又有举一部分十年开外的文艺作品(《悠长假期》)来进行现在时的比对,虽要小嘲一下不跟进年轻人思维,实际上却钩沉了一部分至今仍有可述性的社会现象。国家发展达到城市世代,所遇到的问题就大同小异,汤先生著书“预警香港”,其实对应大陆的大型城市,也各自有类同的社会问题。相比之日本多元以及细分化的娱乐、文艺、时尚潮流,中国大陆更趋同的审美倾向显然不曾跟上城市的高速发展。汤先生的日本研究,也可借鉴来对应城市发展的现象分析。而作为读者,阅读这样一本书时若生出些“原来如此”之感,也颇多获知识长见识的乐趣。
        《命名日本》整部书虽是“命名”的框架,其实却借题发挥,更多谈论作者所发现,或曰所中意的文化现象,比如对寺山修司、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的一再提及。要说汤先生的优势,大约是从“下流社会”到“M型社会”,从“落水狗”到“御宅族”,他都有着对比性的解读,从而发掘了社会多元文化的内在互联。而这一点,恰又是读者极希望作者写的东西。
        文章的讲述面相当广,铁道学、化妆、购物、AV、足球、流浪、单车、手机、宗教、温泉、百货公司,可窥见汤先生对于日本文化是在多方面的接受,并且尽力梳理到自身的语言体系之中来进行表达。在《命名日本》一书中,我尤为喜欢《百货公司城市末日?》一章,另有如《社区重建的地缘动力》之几篇所提及的城市问题也相当地引人详读。汤先生的著作,最厉害的也当属于解读“文化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部分。
        文字方面,有些句子看了颇以为然,如“……催促子女尽快融入系统,接受规范以及磨灭个性”(P101),“受害者的过来人转化而来的加害者,往往才是杀伤力最高、心肠最狠的变异一族”(P102),“……那都是一群寂寞的无根儿童”(P122),“……既投入又抽离,想膜拜却又存疑”(P129),如此的解读文字为全书添上了更多一层研究的厚度。
      
      
  •     呼唤标点注释,看爱伦坡恐怖小说时,底下的注释激发我乐趣,描述了当时的新闻事件。那种文字也是会叫人激动的。
  •     哦,居然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
  •     汤祯兆是个怪胚。介绍了个十分陌生的日本…
  •     看看来谈
  •       中国人在战后,由于某种原因,处于自我的考量,喜欢丑化和抹黑日本人,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日本鬼子”和“小日本”的嘲笑话。但是,真正接触过和了解日本以及日本人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呢?他们是不会轻易的对陌生又熟悉的日本人妄下结论的。因为这就好比是一个围棋棋局,谁都不会是一开始注定的赢家!
      
      日本这样的国家,日本人这样的民族,在战后几乎发展成为一个没有绝对,没有权威,均衡的到大多数外国人都无从去想象的一个无极世界。那些原本书本中描述的用于战争的坚船利炮,还有那些神风敢死队,珍珠港,卢沟桥还有南京大屠杀,似乎与这些斯文的人们无关。一切都好像台风,迅速得了来过了,又走了。虽然留下满目疮痍,但是人们依然在这之后复建。并且恢复到了一个完全超脱的地步,也许伤痕仅仅留在心中?
      
      穿梭于日本各大城市之间,看着极度文明的人们,雅致的生活着,谦卑而自信。干净而且整洁。高度的文明和优雅,似乎割裂了历史的时空。让中国人看不明白!仿佛是空想,仿佛又很踏实。
      
      每个来到日本的旅人都应该清楚。无论如何,如果你不打算在日本长期居住,你我真的不了解日本。不了解就无从发言。还有,尽管你居住在日本,但也未必了解日本。因为日本的民族性,可以让你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日本人没有中国那样典型的集体意识,但是却有着强烈而且自由的集团意识。前提是在不消灭共性的同时保持住每个人的个性。这也是日本人的暧昧。如果是中国人,肯定就虚伪化了,并且很俗气!因此无论日本还是日本人,真的是一本难以读懂的天书。而这些都不是各类旅游风情片以及类似图书可以解释得清楚的。
      
      
      日本人是认真的,也是较真的。日本人认真到一种极致和细微。钜细糜遗,这点儿几乎中国人都是极度反感的。与日本人工作和学习,有的是几乎窒息的快感和要命的速度。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不再是列强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人调过头,开始学会如何做自己的主人,并且不断的殖民他国和民族。
      
      司马辽太郎形容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收益,曾经这样说:“当欧洲的列强来到日本,发现东方居然拥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大为惊讶,衣着轻宽,面容姣好,头脑清晰,识字率极高。于是乎采取的是果断通商,因为日本人是海洋民族,所以很快通商条款就开始。一开始日本人处于弱势,但逐渐低头服从的那些“矮个子亚洲人”开始与“欧洲红毛”平起平坐。并且开始要超过其他欧洲传统列强。一切,都从明治维新开始。还有类似的态度。而日本这样的海洋民族自始至终都不具备如同蒙古人一样骁勇善战的鹰一般广阔的民族性,所以只好因地制宜,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
      
      也许殖民地久了,香港'澳门'新加坡给人一种严谨认真的感觉。但是其实那不是魂之所在,也不是民族根性。有些东西,是学不到的。自始至终,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从没有一次明治维新式样的自我觉醒。自始至停留在别人给铺垫好的历史上面。中国,顽强的抵抗着殖民者,然而却是被迫打开国门看世界的。
      
      阿汤书写得再好,也只是卖书骗钱的工作方法而不是态度。对于日本人的态度,阿汤似乎无从了解,也根本不想去了解。什么叫做命名,什么叫做整形,那么谁又知道av真实现场的工作态度呢?就像买卖古董一样,你是行家里手就不会被骗。永远都不要按图索骥!而日本就是这样的古董鉴别师。
      
      而真要了解日本,还是像我一样,请来日本。日本,真的是让你又爱又恨的国家。但是我说一句话:“吃透日本,心里面有日本这碗酒垫底,走到哪个国家,无论世界各国你都是游刃有余”。这就是日本,一个极品东方国度。而这点,中国还差得太远,太远。
      
      而如果仅仅是通过别人告诉你的,书本上的那些政治化的知识,或者是一些个历史遗留问题去了解整个日本。我只能说这就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日本比你我想象的难以捉摸和巨大。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水面以上也许并不大,可是水面以下呢?谁知道呢?至少将亿吨巨轮撞翻是完全可能。所以,日本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熟悉,而不仅仅是历史的问题!
  •     妈呀,这书装订质量也太差了,亏你还是港版的,呸
  •     2012年12月2日考完托福的下午
  •     挺可观的评价,想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图书馆的伯伯见我抱着的全是日本作家写的书,满是鄙夷道:我极度讨厌日本,看都不看。
    抱着这种心态,怎么去了解这个强大的传统又先进的国家呢。
  •     特别不喜欢媒体舆论拿这些命名随便定义别人
  •     虽是浮光掠影,还挺有意思的,流行文化是孤独的都市红男绿女互相抱团取暖的地方。
  •     如果近代史熟,最痛恨的应是俄国,我们割让了太多的土地给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应向当年日本学习唐朝虚心向他们学习
  •     难得看到如此浮于表面, 又没有趣味的日本文化解说... 观察不到位, 理论不扎实, 语言不有趣, 他妄想一网打尽, 但完全无功而返
  •     命名日本
  •       
      还记得大约四五年,我大学毕业时去一所学校讲课,其间串词的时候用了“in”、“out”来说明潮流和落伍。当时感觉自己真得很潮,现在看来,那些词真的是很“out”了。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其周围这些五花八门的词汇,等我看到“打酱油”已如喝白开,宅男、宅女已是身边知己好友时,才恍悟,自己跑的再快,也追逐不上这些新鲜玩意,一直到我看到汤祯兆的《整形日本》和《命名日本》,也才开阔眼界,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命名”的世界。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来另一位香港作者李照兴,说他关注中国用文字已经来不及记载了,打算下一步用眼睛。的确,笔头是永远跟不上时间的,在纸上,一切都是过去时(当然幻想小说除外)。而阿汤,却有这样的神功,可以让你对已经产生的现象有刨根纠底的欲望。他在和吕大乐的对谈里讲到“命名只是一种策略,这类方法在日本很流行,香港以至整个华人中文世界其实也可以拿来作参照”,阿汤眼里“命名”只是手段而已,究竟命名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我们翻开书才可以知道。人妻、女子铁道迷、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武士道、足球、欺凌、AV等,这不过是一种符号,这些飘浮于次文化时空的概念,其实有着他们自身得以生存和传播的技法和根基,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被传播、被深化、被消化,就像毛丹青序言:这些词有的就如夏天河沟里泛滥的雨水,有的沉淀下去,有的随波逐流,再也不见了。所以更有朋友说,不是结了婚的都可以叫做“人妻”,也不是所有的大龄剩女都可以叫做“落水狗”。
      日本是一个让我们既爱又恨的国家,在港人眼里,政治就如一口白水,吞下去,没有任何感觉。但我们内地人,仿佛喝下去的不只是水,还有一根永远扎在喉咙的刺,自然不会那么舒服。阿汤自言他对日本没有过的迷思,既不特别羡慕,也没有源自民族上的反感之情。从书里的文字,可以读出他是个极客观和冷静的观察思考者。他在香港出版了《AV现场》至今依然火爆,内地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引进的,我有机会看过这本书,在此不作评论,只想说一句:极是专业。所以,回头看这里面的一篇“香港对日本的AV色情想象”不仅非常正面地展现了香港三级片与日本A片的渊源与不同,而且也让没有看过《AV现场》的朋友为阿汤的专业和客观拍案叫绝,没有色情、没有猥亵,有的只是你从未想过的二者的关联。我们,或许只能拿这个来望梅止渴。因此,阿汤笔下的这些“命名”无一不带有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的思考。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度,又如何可以写出“日本AV正是香港人的色情指南,他本来可以是场游戏,但我们却将它视作心灵鸡汤,连色情想象也需要指南工具,那才是色情想象的真正墓场。”这样的惊人语句。或许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在日本,妻子可以给丈夫钱并让他出去找“小姐”的。文化的差异也正在此,文化之间,之所以会吸引,是因为异,之所以会让人咀嚼,是因为同。
      前几天看湖南卫视一档娱乐节目,请了几位年轻人玩you you球,其中水平最高的一位是个日本人,三十几岁,时尚朝气。当时便想起了阿汤在《整形日本》里的观察“日本青年是妖怪吗?”不管日本青年是不是妖怪,但他们的次文化(街头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邻国——中国。依稀记起前几年新闻报道:有日本女孩子将长裤穿于裙装内,飘逸的纱裙罩在牛仔裤外。当年看起来怪极的配搭方法,今时今日已成流行。令人不得不暗自佩服日本人的“创新”能力。这个次文化输出大国,在亚洲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正以为此,所以1995年日本就已出现的街头大头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已是2000年以后的东东了,但是大批男生女生还是趋之若鹜。“Kawaii”过来,我们仍有张含韵和新版《射雕》里的黄蓉“林依辰”中流砥柱。
      尽管有些词汇在日本已经不再是当季的产物,但在汤祯兆笔下,我们仍可以看得生龙活虎,他不是在炒冷饭,而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认识一个眼花缭乱的日本。你可以往自己身上比照,看自己是不是腐女,是不是人妻,是不是化妆狂,是不是巨乳,是不是寺山修司的粉丝,更重要的是,比照过后,你会发现什么都不是,因为我们不是日本人,最多,也只能是照猫画虎。看这本书的目的,至少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要条件就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底线限制,而这一点看来始终是我们的禁地。”此为阿汤语。能透过他,认识一个真正的次文化输出大国的本质,并和我们香港进行比照,至少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鳞半爪生活在内地的我们的影子,给我们一个观察外面世界的天窗。
      台湾片《海角七号》上映,据说最新的词也出炉了,“今天,你海角了吗?”姑不论这部片子怎样,这是继很多年前《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内地公映的第二部台湾影片。台湾男和日本女,日本男和台湾女,跨越时空的情书,爱情。无论怎样,我们都躲避不了日本这个近邻,如果你“不差钱”,也可以买一本《命名日本》回味一下。
      
      
      
  •     呵呵,满公正的评论
  •     抛开历史,看到的日本是个比中国发达好几倍的国家。我们需要的不是重翻历史的旧账,而是应该看到中国名族与之的差距,完善自己。人不能抓着别人的旧账不放。
  •       这本『命名日本』,在辞藻的堆叠上做足了文章——但终归是文人的创作,难免流于浅层的八卦。至少,这本书在深度上可能远远不及作者的上一本『整形日本』,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的错觉,或许跟阅读前的期望有关。
      
      所以,本书在『猎奇』层面上的意义可能要大过『研究』——至少,它终归是属于追求销量的畅销书籍,而非钻研学术的利器。
      
      作者汤祯兆的视野之广阔,我在其于『城市画报』等杂志开设的专栏就已见识过,但这部『命名日本』的新作,在深度上着实让我略感失望——视野的确够广,但所有目光所及之处都只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让人非常的不过瘾。当然,这可能本就是此类畅销书的特征所在。
      
      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本书成为一部市场上的佳作——至少,它还是可以在只言片语间让我们一窥日本现代流行文化的星星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却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界的喧嚣光年。
      
      
      ---------------------------------------------------------
      http://www.leeforce.com
      
  •     一直在酝酿一个去日本旅行的情绪,当然了还有¥¥
  •       華人世界對日本的崇拜不因為戰爭仇恨而減退
      年輕一代更是盲目,以為日本甚麼都好,
      日本的明星、衣著、潮流,不追貼即屬落伍一群,
      每每令我聯想到自強運動的中國,
      學西方國家的表面而缺乏內在成功本質的改進。
      給自己一個機會,讀讀這本去,認真了解仰慕背後的真相,
      反過來審視自己以及居住的地方。
      為什麼研究他國文化的論述我們趨之若鶩,
      研究自身環境的文章棄如敝屣?
      崇拜的背後,因為看不清別人,
      更因為看不清自己。
  •     很牛的名词解释
  •     第一本較好看,內容也是我較有興趣的…umum
  •       
      Kawaii
      
      西方社会对于Kawaii的认识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可爱”(cute, pretty)中,包含的是生性灵敏,惹人喜爱的意思,而缺乏了“幼童华”即所谓的“洛丽塔情结”的一层意思。
      
      从文化的传统上来说,日本想来崇拜一些微小之物,日本古典名著《枕草子》中开宗明义“凡事细小的都是可爱的”。不论何物,日本人总是设法把它变成轻便的小物:如折扇和折椅的发明。在人的身上,则侧重对于未成熟之美的崇拜。
      
      由于社会压力过大,人们通常只有通过对于幼童状态的回返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表现出和公众场合中不同的幼稚状态。
      
      人妻:
      
      作为已经身为人妻女子的乱伦现象,在日本仿佛已经“蔚然成风”。从渡边淳一笔下大量的婚外情情节中就可见一斑。
      由于全部的社交圈子和压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家庭,也是身边“唯一”的两个男人——儿子和丈夫。所以其全部的苦难也来源于此,儿子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丈夫回家的生活是否舒心,成为自己努力的全部,再加上刻板的生活,日本新婚女子往往出现“星期五抑郁症”,担心在即将到来的两天假期里又要面对丈夫焦急的情绪,于是追求在星期五放松身心,成为特殊的“人妻不伦”的背景。
      
      当然经媒体塑造,“人妻不伦”增添了“纯爱”色调,这是理所当然的策略——既惹人同情,亦可乘势合理化“不伦”的抉择,以减轻个人的罪孽感。
      
      
      AV girls
      
      从总体上来说,拍AV对于日本女子来说不过是一种很好的赚钱的途径,进而解决自我的经济独立问题。
      从传统观念上来讲,日本女子并无法通过正常的工作来获得自我独立,所谓“女人在三界并无家”(所谓“三界”在这个语境中指的是父亲、丈夫和儿子),造成对于女子的轻视。
      从女子本身出发,即使是在婚前有工作的大多在结婚后也做起了全职主妇,辞职回家。
      从社会整体来讲,虽然日本在1985年已经通过了《平等雇佣机会法》,但是由于其中规定了女子的法定假期以及工作量,使得女子作为劳动力远不及男子,因而大多数企业变相拒绝接受女性员工,女子因而没有工作保障。
      
      另外,性观念的不断开放是AV girls大量出现的另一原因。
      从传统上来讲,日本国教神道教中有一个日本起源的故事,说日本列岛及日本人都是天神乱伦的产物。天神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是兄妹俩,他们树起了天之玉柱,建立起八寻殿。然后哥哥问妹妹,“你的身体长成了吗?”妹妹回答,“我的身体已经完全长成,只有一处没有合在一起。”哥哥说,“我的身体也都长成了,但有一处多余。我想把我的多余处,塞进你的未合处,生产国土,你看怎样?”妹妹答应了。于是,他们结合在一起,生下了日本各岛。日本对于性的崇拜可见一斑。
      大约三成的女学生在初中毕业前已有性经验,日本女生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均持有最高的女性解放意识——少数人认为在婚前需保持贞洁(29%),极少数人认为要融入社会以及受到社会肯定,一定要结婚(14%)。
      
      所以,在日本存在着这样的“怪异”现象:有的已婚妇女在做好贤妻和良母的同时,又是一名女优,用不用做家务的时间来工作,只是为了家庭可以更加幸福。
  •     其他是泛指好吧...老兄
  •     2009.10.1 購於 旺角
  •     我觉得人们都喜欢命名
    命自己命别人
    也是喜欢标榜吧
  •     人妻、腐女、欺凌等等等等日本流行语的解读,略嫌浮浅,但此书本来就是对流行文化的解读,无可厚非,亦值得一读。
  •       这本书曾经用它的标题引起了很多我的朋友拿起来看
      我总是笑着让他们拿去看 因为知道
      他们绝对看不了五分钟
      
      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纯议论性的东西和引文枯燥无味
      即使有这么多新鲜的照片
      读不了两行就会让人昏昏欲睡
      不过这本书若真能说出什么
      也还好
      
      
      作者自己的观点很少
      要么源自他人的文章
      要么就是含糊不清的平庸老套子
      
      
      不够真诚坦率又没有精辟的见解
      
      
      那些可怕的大段议论吓唬门外汉还行
      
      
      
      不过若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
      不建议购买,没有一定对日本社会现象或者文学作品的了解
      你根本不会理解这本书在写些什么,根本不明白都写了什么
      
      
      对于稍稍了解一些日本文化的孩子来说最好不要花冤枉钱
      
      他懂得知道的未必有你多
      他说的未必是你没看过的没想过的
      
      
      我觉得就是标题党的代表
  •       记得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中文版出来后,身边不少人纷纷将自己和书中列出的二十条测试条件对照,比如“月收入总比城市收入水平低1000元”,“每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等,够条件和不够条件的都会会心一笑。随后,我们见到国内的报刊杂志就纷纷套用“下流社会”,全然不顾其针对的是特定的日本社会的内容。于是乎,“下流社会”从一个日本热门词,变成了中文热门词。同样例子的还有“御宅族”、“腐女”、“萌”,它们都首先是通过某本书、某套日剧、某本漫画,而从东瀛流入到华人世界。像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男的纷纷自称“御宅族”,女的就叫“干物女”,一见可爱漂亮的事物,就“卡哇伊”、“好萌啊”不停。东瀛的流行词汇,像日货一样,迅速登陆,占据了国内城市白领和小资的口。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意思来表达,那就是,原本因为无法确定自己身份和生活状态的小资们,因为有了这些日系的“命名”词汇,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焦虑仿佛风吹云散,欣欣然将自己和这些“命名”对号入座,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汤祯兆的《整形日本》,是对日本的种种“命名”现象系统地进行梳理的一本书,现在的《命名日本》更上层楼。《整形日本》出来时,有心水清的专家预言,日本的“命名形象”,实则是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为使书畅销,而面壁虚构的一些词汇,若以之代替日本社会的真实现象,则正中他们的下怀了。诚然,“M型社会”、“下流社会”命名的发起人确实说过,这些他们自创的名词。但是,像“御宅族”、“腐女”、“萌”则不仅是一种命名,实在已经成了无疑的社会现实,更进一步,成了一种文化。当你发现日本的“御宅族”、“腐女”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产值时,你怎么可以轻易地将“命名”视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观念?
      
      
        不妨将日本人热衷于“命名”的现象视为是一种“日本人论”的现代版。在世界上,也许没有比日本人更敏感和焦虑于自己身份的民族了,南博的《日本人论》一书,网罗了明治维新到1990年代初期近五百本关于日本人论著,正是一个明证。同样地,继《整形日本》之后,《命名日本》探讨了近年来日本社会流行的热门词汇例如人妻、女子铁道迷、女高中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欺凌、百货公司、感泪、效外、AV等,正可视为日本人近年来如何透过命名,来把握身处变化极快的社会安顿身心的一种策略。在此意义上,“命名”并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研究者为成名走红炮制的名词垃圾,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场域各种势力表达和争持的象征。透过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对这些词汇的命名、贩卖和消费,以及社会各阶级的回应、认同、争持或探讨,人们也许能找到在动荡多变、日新日异的文化潮流当中释放焦虑的方式,同时寻求一个相对确定未来的新方向。“命名”并不只是社会学者标新立异的独家观念,它也成了社会各界的角力场,在此各自争得各自的表达空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整形日本》和《命名日本》超越了一系列速食、短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论述书籍,也不是为“哈日”风潮煽风点火。汤祯兆的立意,正如《整形日本》所述的,在于“点击日本,侧击香港”,更进一步地说,从日本的“命名”风潮,侧击华人文化世界,引发我们对文化产业、文化视野的思考。汤祯兆在《命名日本》的后记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文化输出大国,其实很重要的前设是要有一整体的结构性视野。举例而言,日本不可能仅凭歌舞伎或是茶道俘虏人心,文化的输出同样需要不同产业的配合营运,才可以汇聚成创作上的爆发力。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要条件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底线限制,而这一点看来始终是我们的禁地。”仔细反思日本“命名”文化,其实对我们可以提出不少启发。“命名”文化的多姿多彩,大概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产业多姿多彩的表现,汤祯兆更指出,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成为潮流思维上的领导者,就要接受一切正反可能的效果。日本人对“人妻”、“巨乳”、“AV”的“命名”热潮,大概会为我们这里的正人君子所不齿,而日本人恰恰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超越好坏和高尚与低俗的分野,成就思维观念上的振荡和文化上的创新。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恰恰缺乏这样的观念和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刺激。
      
      
        ●延伸阅读
      
      
        本书既对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进行了盘点,也对当今活跃于的日本电影生态有扼要的描绘,两者都以电影人(主要是导演)为经纬。作者将日本和中西各界就日本电影发表的最有见地或最新颖的观点加以整理,通过对它们的诠释、引证、援用、驳斥、协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观察。一方面,汤祯兆的观点丰富了我们对导演和其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汤的观点和众家的论点的并列,构成了对导演更为全面的认识。
      
      
        □连城
      
      
        《日本映画惊奇》,汤祯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29.00元。
      
  •     201007 沒讀完
  •     努力学习,了解才会更透彻。接触过的日本人都有种自然的自信。
  •     原来全身文化人也要出了…大家到底怎么知道消息的…我白买港版啦!
  •       清明时节看完了《命名日本》,汤祯兆著。
       ↓
       〔这位童鞋在城画上连载中毒日本来着,可惜每次都直接忽略掉了……,直到哪一天介绍了他和他的这本书(应该是吧),那天在图书馆不小心瞥见了就顺手牵回来辽~〕
      
      《2.9 寺山修司2006札记》中的《回忆解体的自由与不自由》中提到:
      
      “川本三郎在《都市的感受性》(筑摩书房,1988年)中,正好看穿了幻想背后的主题:重心在孩子而不在母亲身上,更重要的为那都是一群寂寞的无根儿童。唯其无根,所以才虚构本源;也因为寂寞,所以才满溢丰饶的空想。在《死在田园》的少年回忆中,故乡一切安然美好,连憧憬的人妻都温柔可亲,在充满乡愁的怀想背后,即使出现了前后两章的“我”之冲突,但关键明显不在于矛盾,而在于修正——究竟要把回忆修正到哪一地步才可以消解“我”的主体,令主体可以重觅自由?换句话说,寂寞的孩子可以摆脱往日的残缺(对寺山修司来说,现实中其实为父母同时不存——父已战死,而母则离乡别井工作),从而为昔日的自我夺回主宰权。”
      
      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当时不正是在潜意识的催使下在修正回忆吗。回忆,应该是由事实+当时的心情及评价等构成,而事实是没办法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修正自己当时对那件事情的感觉以及评价。如果当下的某件事或某个决定是需要建立在某个回忆或某个回忆中的某种感觉上的话,而回忆又不符合你想要作决定的基础的话,潜意识就催使了我去修正回忆。然而这样就真的获得了自由了吗?现在,我觉得相反,恰恰是更加束缚了自己。何不尊重自己当时的感觉,尊重回忆,何必要把本来就美好的抹杀(我居然作这么愚蠢的事?),或是修饰不美好的呢~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何必要让回忆束缚自己,还自己一个真正的自由。
      
      另外,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些模糊的回忆吧,“记不清了”。我最近对自己很是怀疑。觉得自己貌似把,因为一些事没有做到完美而觉得的遗憾,都归结到“错误”的回忆(我也不敢肯定我记对了没有)里面去了,给自己找借口,逃避遗憾,逃避现实。因为是,“错误”的回忆,所以我害怕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而是自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回忆”来让自己有逃跑的去处,像个心理病症一般,很是恐怖……所以我曾经固执的想要找人来求证当时到底发生了这样的事了没?或是将一些东西记录下来以待“未来”能够被证明。……,然而这样真的有意义么?不又是一种不自由了么?……人何必活的那么累?……既然是不模糊的回忆何不就还原它模糊的本质,当你想知道当时的事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你喜欢的——“发生了”或是“没有发生”——去相信,给自己一个自由。
      
      下文是:
      “不过其中包含了讽刺的转折:如果过去的真正记忆令寺山世界中的主人翁不自由(记忆的千疮百孔),于是摆脱时间轴的限制,从记忆中去解放就是追求自由的不二法门,然而一旦解放出来,又会因为失去了记忆而令人不自由(无根的浮萍),结果只好以虚构的记忆去填补空白,而且为了掩饰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只能够不停地幻想下去。所以《死在田园》的今天之“我”直指所有都是谎言,指涉的正是过去乃无数胡扯瞎编之大成。本来以为虚构是解放记忆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冷静下来才发觉反倒成为了虚构的奴隶——得到自由的一刻,却又成为不自由的一员,寻找解放的荒谬莫过于此。”
      
      真是累啊……
      
      顺便唠叨两句:感觉自己最近弱下去了?仿佛肩背上和手臂上都蒙上了一层灰......“小宅乖乖女”的定位错了?OK!我要作power women(英文也变差了很多...)!
      
      发表于2010年04月12日 10:11
      
      
      补充。。。:给了三颗星是因为觉得这本书不够系统,读起来感觉凌乱,还有很多深层文化的东西没有用简单的写法表达给大众,有些地方有点难理解。。。
  •     讀了才知道我是一名正宗的腐女.
  •     看不太懂,就书中介绍的新名词还是需要通过baidu google寻找更深层次的解释,不过作者提供了不同的观点,比较适合艺术家和学者用来博弈,我不是他们的目标读者,打算看完后贱卖此书
  •       确实,我对香港不了解,所以这也只是我的一种各人的狭隘的读后感罢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