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的誘惑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0-12-10
ISBN:9789868646735
作者:許知遠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隨後投入記者工作並開始他關於當代中國的反思與寫作。曾擔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目前在《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擁有專欄。他也是北京知名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的創辦人之一和知名博客網站「思維的樂趣」的主要寫手。堅定的批判立場、深厚的文化蘊底、以及獨特的書寫風格讓他脫穎而出,成為今天中國最知名的新生代公共知識份子之一。從2009年到2010年在劍橋大學從事學術訪問一年。已出版十一本著作,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祖國的陌生人》、《未成熟的國家》等等。

书籍目录

自序:歷史的陷阱?
第一章 未來的魅力
第二章 他者的想像
第三章 可疑的懷舊
第四章 陰謀與恐慌
第五章 獨特性的誘惑
第六章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模式
第七章 文化的缺席
第八章 梅鐸與Google
第九章 忠誠的反對派:從劉賓雁到胡舒立
第十章 這一代人:許志永、余杰、和我
第十一章 劉曉波:國家的敵人

作者简介

「中國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它的內在困境很可能吞噬掉表面的繁盛。而且,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許知遠
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使西方世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當中。對資本主義與民主失望之餘,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然而,當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得烈.紀德在一趟實地觀察後卻發現,關於這個新文明的事實與傳聞不符。華麗的國家建設的外表下,是勞力的剝削與個性化的消失。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被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到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早就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加州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的跟隨毛澤東等人從事他心目中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曾經被他當作為了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認清現實的他才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
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與江澤民相談甚歡而決定寫《中國大趨勢》的未來學大師奈斯比、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的約書亞.拉莫,是否也將有如李敦白樣大夢初醒的那一天?而為了這個覺醒,他們與人類將付出多大的代價?
許知遠,當代中國最年輕、最才華洋溢、最具批判性的公共知識份子,提醒我們,今天世人對中國的高分貝讚嘆,正是在重蹈當初西方人對蘇聯的盲目幻想的覆轍。
黑格爾說:「人類歷史唯一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嫻熟近代人類文明軌跡的許知遠再次證明這句話。他引經據典的指出,當人類對既存體制失去信心的時候,很容易就在隨手抓一個替代品來安撫心中的空虛徬徨。就好像七十年前的法國文人,在戰敗給德國的怨恨與對美國霸權的嫉妒之下,狂熱的投入崇拜蘇聯的狂潮。「對他們來說,現實是一回事,觀點卻是另一回事。」底層老百姓的苦難在意識型態的光環的遮蔽之下,被視而不見。
批判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但大部分都是從當代社會與政治的實際功效的角度切入,批判中國在人權、環保、勞工保護、政治體制上的缺失。許知遠卻能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給迷惑。而他的記者工作,以及他與當代中國異議份子,如余杰、許志永等人的私人關係,更為我們帶來關於中國的民權奮鬥運動最真實的第一手報導。
這是一本點醒世人認清今天中國的好書,更是一本讓我們瞭解人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的警世之作。


 極權的誘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沉默的大多数。
  •     同一,二楼。
  •     这种算禁书了吧……不能随便有啊
    我在单向街买的,还拿到了许老师签名
    在独立书店找找或者台湾香港应该有的卖吧
  •     相当有共鸣
  •     同一楼,大学对我影响很大的几个人之一,毕业前刚好来了趟我们学校,彻底被许大哥口才折服了
  •     在哪里买到这本书?
  •     我觉得关于更加全面的,而不是迎合大众偏见的报道,其实也可以走商业化模式,那就是迎合精英(知识精英)的需求。其实很多知识分子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想读到不同的声音,只是市场没有提供。
    政府资助这件事情应该没有可能性。政府当然希望自己的国民素质更高,但如果这建立在牺牲它的利益立场上,估计一个不是多方制衡型的政府是做不到的。
  •     当当似乎没有
  •        雖然這句話堪稱裝逼人士防身必備家庭良藥,但是我還是堅持用這句話來闡述我的想法,沒錯,世間裝逼者千千萬萬,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自以為懷著一顆所謂真誠的裝逼之心,足矣。
       許知遠的《極權的誘惑》很大程度上給予中國各種裝逼的赤裸裸的鞭撻,我等糞青聽之大感痛快,常在體制裏面,你的憤怒可以有很多,可是出口很少,就算是有出口,往往都是隱蔽的,堵塞的,無效的,甚至是愚昧而缺乏理性分析的。每個孤獨發聲者都在無聲呐喊,到底有多少人聽得見,聽得懂?
       我們就是身處于這樣一個大國,體制永遠淩駕于人民與人性之上,個人的面目永遠扭曲,破碎而不被尊重的。就如同書裏面所說的一樣 “而現代歷史的中國人呢,要麼是革命的材料,要麼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他們從來都不是豐富的個體,從來面目不清。” (P48)想當初是誰風風火火鬧革命,多少人被愚弄在盲目的個人崇拜下集體喪失基本理性與自我,親人自相殘殺,基本人性與道德都遭到空前的扭曲。到今天呢?先不要說我們如何塑造作為未來的下一代,不要說我們教育制度如何活生生壓迫著學生作為個人的想法與創造力。就從現在一個個血淋淋活生生的案例著眼,看到都是滿目瘡痍。那些因為制度殘缺腐朽而一個個葬送的生命,那些兒戲而漠視生命的解決賠償方案,那些在龐大制度機器下作威作福并理直氣壯的官員,這樣例子比比皆是,最後你看到只是一個龐大體制下傷痕累累的人民,他們沒有面孔,他們沒有聲音,他們受傷,他們流血,他們無人救援。
       樂觀的人會說,現在不同了,現在媒體發達了,現在我們有微博了,我們還是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是的,我們可以,在龐大監察制度打瞌睡的時候零星地發出自救的呼喊,然後呢?以後呢?在一個制度缺陷的國度里,這樣零碎的聲響能改變什麽嗎?更可怕的是,這種發聲方式本身有著致命的缺陷 ”倘若你生活在中國,你會發現中國人享有實際自由要比這個排名多得多。表達的空間,不僅是僵化的,甚至是不斷生長跟擴張的。它和被西方所嚴格限定缺乏言論與出版自由很不相同。在中國,一種新的精神世界已經形成,它嘈雜、生命力十足,但很可惜,它註定是自我娛樂式的。 “ (P313)這種自我娛樂式的發聲只能是短暫的,紛亂的,缺乏理性的。今天達芬奇,明天郭美美,後天溫州動車。然後呢?但大家關注的熱情消退之後,有任何制度性力量來繼續問責?來為我們出錯的體制修修補補么?沒有。
       任何一個稍微瞭解當今的問題都不敢樂觀,也不看奢盼未來有什麽改變。有勇氣者拼命呼喊,可是聽見的人少,響應的人更少。一個個被壓迫被囚禁的案例活生生擺在眼前,每個發聲者面對的黑洞,不但黑暗而無人響應,而且隨時把你吞噬。儘管這樣,還是有這樣呼喊者,還是有人撕破那些虛偽,懦弱的面具,大聲呼喊,他們那麼孤獨,那麼憤怒,那麼危險。人們站在遙遠的平原遙望這一群在山頂的人,我們聽不見他們說什麼,只看見他們情緒激動,用生命力氣在呼喊,我們有時迷惑,有時好像明白了什麽,我們不敢行動,我們惶惶不可終日,我們當做沒有看見,或者我們看不見。
       書的後面,許知遠加入了個人的反思,他說”我們不僅要用成功與否來理解這個體制,還需要道德上的判斷,而在道德判斷之後,則是相應的承擔。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些什麼。我能夠一直逃避下去嗎?“ (P215)是的,我就是我們中的一個,我何嘗不是逃避大軍的一員。我也只是通過這本書,好像明白了什麽,好像知道應該憤怒些什麽,我想表達,我想交流,可以我儘管在號稱自由網絡找不到平臺,發不出聲音,等待著我永遠是關鍵字,永遠是敷衍人的檢查,審查。我默默在這裡,我憤怒而無聲,而我也不認為自己任何行動,能改變現實。
       就渺小如我,也感覺到那個黑洞強大,感覺到作為一個發聲者無望的孤獨。
  •       初次接触许知远,是通过他出版于二零零八年的一本小书《中国纪事》。我犹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的兴奋。从《祭南京中山陵》到《别人的生活》再到《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他几乎是在炫耀般展示自己无比深刻的想象力与洞察力,他对现实本质的解构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在我极度枯燥的学习生涯中,他总是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带给我心智上的启示。他是我在这个信仰迷失的国家见过的为数不多的有坚定原则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作家。
      我渐渐感觉到许知远文风的转变。在许前期的文章如《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你能看到浅薄的青春哀愁,对现实的憧憬,对美好的缅怀。从《中国纪事》开始,我开始看见一个悟道者式的许知远。他变得更为悲观,更为理性,磨削了青春的热情与不切实际的冲动,他充当起了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的文笔渐转冷峻刚健,独带“雄文”之风。对现实的审视使他变得更为成熟,也更为焦虑。他不再相信缓慢的变革、刻板的传统、僵化的体制。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他要揭穿伪装的表象,展现整个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他试图重新去理解自己的国家和她与世界的关系、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历史的运行轨迹。他仍然拥有李普曼式的执着:在兴趣所及的某些领域,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
      今天,当我看见许知远的《极权的诱惑》,我仍然感觉到惊喜和感动。在这本书的十篇文章中,我真正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公民责任。这本书选择了台湾的出版社出版,可见许的批评声音还是相当尖锐的,甚至充满了“政治不正确性”。可是,在激烈的异议意见下,却是其将“全部的熱忱與精力投入到一場構建一個值得生活的好社會的過程”没有怒发冲冠,没有鼓噪呐喊,甚至没有宣示”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张狂,但他的所有文字都戳中了一个面临转型压力的社会的痛处。这个国家的体制困境、混乱逻辑、物质主义——所有这些,他通通看在眼里,他要在审视这个“镀金中国”阴暗面的同时,重新强调被遗忘的常识。在读本书的最后一篇《我们这一代》时,我更是深深感受到一种孤独抗争的滋味,犹如在看一幕悲剧,使我伤心且无奈。
      “倘若我們這一代不能正視這個國家深層的困境,用膚淺的時髦來轉移我們對這種內在困境的理解和改善,那麼我們只能被證明是輕飄飄的一代。 ”读着这样的语句,我更愿意相信,我所认识的许知远再也不是以往那个“忧伤的年轻人”,他正在成为顶着偏见和误解前进的时代英雄,他的魄力和勇气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颂扬。
      
      
      
  •       或许我们无法拥有百年前断头的勇气,
      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社会中富有建设的一员。
      
      去拒绝身边的谎言,做一个直言不讳的人;
      去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反思,而不是充斥版面的绯闻头条;
      去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而不是到此一游的留念;
      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尊重每一份努力,而不是空怨财富的不公;
      我们可以试图跟朋友在饭桌上谈论一本书,而不是房价与二奶。
      
      我同许知远一样相信个人的力量,
      我们愿意相信。
      
      因为这种渺小的火花可以影响周围的人,然后扩散开来,
      友情、同情、公正、正直、质疑、反思,
      这些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结晶,会逐渐浮现……
      再遥远,也值得为之而努力。
      
      
  •     大学里改变我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