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4-01
ISBN:9787507714265
作者:亚瑟·亨·史密斯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保全面子
第二章 节俭持家
第三章 勤劳刻苦
第四章 讲究礼貌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易于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顺而不从
第十章 思绪含混
第十一章 不紧不慢
第十二章 轻视外族
第十三章 缺乏公心
……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


 中国人的性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他是个幽默的传教士。中国没有救了,一百年前的书拿到现在来看,除了生产力方面稍稍落后,跟现在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把经典的段落都摘下来:------------------------------------------------------为了理解“脸面”的意思,哪怕是作不完整的理解,我们也必须指出,中国人具有强的爱演戏的本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通行全国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对戏剧演出的热情,犹如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只要略加鼓动,任何中国人都会有模有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他会摆出演戏的姿势,鞠躬行礼,下跪叩拜。西方人很难接受像中国那样的教育模式。总体上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仍有一点却总是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只为勤奋,不求回报。......除了中国,我们又能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祖孙三代为了谋取同样的职位参加同样的考试,经过同样长时间的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同样都是在80岁时获得盼望已久的荣誉?   1889年春天,北京的《邸报》上披露了各种材料,其中有关于省级考试中老年考生的事。福州总督报告说,福州秋季考试中,有9位超过80岁和2位超过90岁的考生通过规定的考试,他们的考试文章,结构严谨,文字书写有力、准确。他说,这些老年考生中秀才后己过60年,在此期间已参加了3次晋级考试,如果第四次再不成功,当授予名誉头衔。河南总督以同样的方式报告说,有13位超过80岁和1位超过90岁的考生,他们全部“通过为期9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练,并没有表现出暮年的痕迹”。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安徽省,那里有35位考生超过80岁,18位超过90岁!还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种奇观呢?中国人在访问外国人时,根本不可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会一连坐上好几个小时,一个劲儿地说,不知在说些什么,也不说要走。一位高明的牧师有句格言:“想见我的人,也是我想见的人。”假如这位牧师在中国待过,无论时间有多长,他都会对他的这一格言进行实质性的修改。最可怕的是出席中国人的酒宴,其持续的时间之长几乎是没完没了。酒菜的数量之多、花样之繁,几乎难以置信。所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的外国人都会感到恐怖和不知所措。而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招待所花费的时间还嫌太短。中国人有句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格言,这就是“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在社交场合,不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不中听的话,都可以算是一种侮辱,就像不到合适的地点迎接来客人的身份送客一样。规矩如此之多,献少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表示一种隐含的侮辱。中国人因生气而互相辱骂时,充分运用各自的文学才华,很得意地用一种精致的暗讽表示一种恶毒的意思,其暗讽水平之高,使人不能当场听出其中的真正含意,需要仔细琢磨,就像糖衣药丸,里面才会令人恶心。再比如,“东西”——字面上是指东西方向——意思是一样物品,而称某人是“东西”就是骂人。同样,拐弯抹角他说某人不是“南北”,意思就是,他是“东西”!有一种头发俗称“牛舐过的”,也就是,一绺翘着不易梳理的头发,而其他头发,不管有多少,都必须顺着这一方向梳理。如果把我们居住的星球看成是一个头,各个民族看做是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一绺古老的牛舐过的头发,它可以梳,可以剪,可以剃,但依然与以前一样,生长的大方向是不可改变的。 在中国,“会捉老鼠的猫,就是好猫”。一事成功,事事成功,中国人天生怕碍罪人,生怕出乱子,因此,出现了违反命令的不端行为,就算有500人知道内情,也不会有人去报告。中国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国家。富贵者与贫穷者、受高度教育者与愚昧无知者,都生活在一起。成千上万命该贫困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的眼界狭窄,自然头脑含混。他们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只是黑暗中的一块。有不少这样的人连10里以外的地方都没去过;他们并没有想过要过上比周围的人更好的生活。在他们身上,任何人都具有的天生的好奇心似乎已经泯灭。即使当他们知道,离他们家不到1里的地方住进了一个外国人,他们也从来不打听一下他从何处来,他是谁,他要干什么。他们只知道如何为生存而斗争,此外,就一无所知了。他们不知道人是否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有3个灵魂,还是只有1个,还是1个都没有;凡是与粮食价格无关的事,他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其中会有什么重要意义。他们相信来世,相信来世中坏人会变成狗和虫;他们也纯朴地相信,身体最后会变成泥土,灵魂——如果有的话——会消失在空中。在西方,造就了“实际者”的力量,同样也造就了他们,他们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肚子和钱袋。这种人是真正的实证主义者,因为你无法让他理解他没见过或听过,当然也没有任何概念的事物。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一连串事实,而且绝大多数是不称心的事实;至于涉及事实以外的任何东西,他立刻就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一个多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尊敬和食物,就足以满足他的依赖本性,但是,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人的习惯。在他看来,人的肉体只是独自地生长发育,而与心理的和精神的因素无关。要把这些人从麻木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输入一种新生活,向他们展示古代基督教创始人所讲述的终极真理:“人是有精神的”,因为这就是所谓“上帝的感召赋于他们知性”的全部含义。 在我们看来,最愚蠢的是普通中国人习惯于生了病而不及时治疗,也许是因为当时太忙,或者是因为治病要花钱。他们往往认为,忍受一阵阵的打摆子要比花10个铜钱——约1美分——买一剂能治好病的奎宁更便宜。思绪含混的一个突出事例是,中国人习惯于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你问一位中国厨师,“你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些盐?”得到的解释是,“我们都不在面包里放盐。”“你们城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冷冻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冬天吃呢?”“是的,我们不留冷冻食品到冬天吃。”一位拉丁诗人说过:“能够知道事物缘由的人是快乐的”;如果他生活在中国,他就会把他的格言修改为:“试图找到事物缘由的人是自寻烦恼。” 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去看中国人,我们都会发现,中国人是而且肯定一直是一个谜。我们将不断地去理解他们,直至我们终于相信,他们与我们相比是“缺乏紧张”的。中国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人也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他们的理想学者是书呆子。这种人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忘记,拥有多个学位,学习刻苦,废寝忘食,虽有几寸长的手指,却不会做事(除了教书);正是这样,才保持了灵魂与肉体的统一,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此外,中国人反对一切都采用外国模式(尽管有时也不得不采用)。他们不关心卫生设备和通风设备,也不关心生理学。他们喜欢接受一些西方进步的成果,但不采纳西方人的方法,若要他们采纳西方人的方法,他们宁可把进步的成果也抛弃掉。只有那些肯定能直接使中国成为“强国”的东西,才能被接受,其余的必须暂缓一步;任何改良,如果没有时代精神,不会比中国优越,都可能被抛在一边。某些中国学者和政治家显然意识到中国的劣势,但又声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知识只是古代中国人在高度发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所积累的,而近代中国人却不幸让这些东西被西方人盗走。 中国人是否有爱国心?这是一个经常提出来的问题,同时也不是用一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问题。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的,因此他对外国人抱有敌对情绪,并认为西方人的发明源于中国。近年来,湖南省出现大量排外的文章,恶意诽谤外国人,妄图引起混乱,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在中国人看来,出版这些文章的举动是值得赞赏的,正如我们看待反无政府主义一样。这场运动主要是由于误会,另一方面,也由于是对西方国家的憎恨。也许有许多中国人都认为,这场运动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写文章的中国人是出于为国效劳的需要,还是为了获取报酬,这个问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才能说得清楚。一个中国人是爱国者可以不必非常关心当前清朝的命运,但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民族的整体感情是与今天一样的——这就是极度的漠不关心。对此,孔夫子曾在《论语》中含蓄地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们看来,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半是结果,另一半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中国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的原因。 当人们被迫起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和苛捐杂税时,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成为带头人。此时,政府会作出妥协。但事后,“受骗”的群众无论被如何处置,带头人总难免为了正义而一死。为了正义甘冒危险、愿献生命,这才算得上是公心的最高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关健时刻,尤其是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担当起重任,勇敢地献身于他们所崇敬的事业。这些人不仅是真正的爱国者 ,他们本身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人能够在具有公心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激发出极大的英勇气概。 更有甚者,女人们把被褥拿出来,晒在街上,因为他们的小院子远不如街上来得宽敞,中国人几乎没有不能摆到街上的东西。 古代经典铸造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国的政体;无论这种政体的质地如何,至少它是经久耐用的。自我保存是个人同时也是民族的第一法则。一种统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运用最后仍然适合,这种统治方式就可能被奉为经典。如果某位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能够对中国的政体如何形成为今天的样子有清楚的了解并成功地予以解释,这就是一桩惊人的发现。从他的发现中 ,我们肯定会清楚地看到,为什么中国几乎没有经历过其他民族所经常发生的那种政体改革,曾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工匠砌一堵石墙;墙有6尺厚,4尺高。问其原因,他回答说,这种墙若是被风吹倒,反而会更高!中国的政体根本不可能被推翻,因为他是一个立方体,它翻倒时,只是换了个面;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本质,都与原来的一个样。这种过程的反复出现,使中国人懂得了其结果肯定是像猫用脚走路那样不会改变;于是,人们便开始相信当初设计建造者的天才。任何要求改良的建议都成了十足的异端邪说。结果是,古人毫无疑问地优于后人,后人自愧不如地劣于古人。 外国旅行者在经过中国乡村时,经常会看到一只驴伸直地躺在地上,一条结实的缰绳绑着它的脖子,拴在一根柱子上。由于缰绳太短,牲口的头被吊起了45 ,好像脖子要脱臼似的。令我们奇怪的是,它为什么不会挣扎而弄破脖子,反而心甘情愿听任摆布。没有一头外国驴会这样中国人极富生存能力,这构成了中国人其他特性的一个重要背景,而其本身也值得思考。要制止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唯一有效且持久的方法是采用鸦片、战争、饥饿、瘟疫等一类导致其民族灭亡的手段。中国人的繁衍能力之强,现有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群的孩子,他们像查尔斯·兰姆在给好吹嘘的母亲泼冷水时所说的,“挤满了所有死胡同”。这么多的孩子靠什么为他们提供吃穿,这是中国社会永远解不开的谜;但必须记住的是,许多孩子并没有基本的“吃穿”;换言之,极度的贫穷显然不可能导致中国人口的减少。如果一个民族具有像中国人那样的身体素质,能够在战争、饥饿,瘟疫和鸦片的影响下生存下来,如果他们能进一步注意生理和卫生法则,有适宜的食物,保证营养,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自己就足以占据世界的主要地区,并且还会更多。“没有尿床的孩子,就没人坟前烧纸。”对于中国人过分夸张的孝顺,有一种忧郁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既没有把崇拜对象具体化为上帝,也没有能够认识到上帝的存在。祖先崇拜是孝顺最完美的,最终的表现形式,它纯粹是由泛神论、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构成的。它把死人变成神,神也不过是死人而已。正如那茨博士在上面的那篇论文中指出的:令人恼火的是,数亿中国人都受无数死人的支配,“活着的一代受过去无数代人的控制。”对于令人窒息的保守主义来说,祖先崇拜是最好的形式与保证。我们还应该提醒中国人去注意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表示“仁”的汉字与其他和感情有关的汉字不同,它没有以心字作偏旁,这说明,它代表的美德通常是缺少诚意的,其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东方,中国人的辱骂艺术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争吵一开始,骂人的话就像污水一样喷涌而出,在这方面,英语望尘莫及,其刻毒与持久,令人不由想起伦敦毕令奇街的卖鱼妇。哪怕最细微的摩擦,都会引来滔滔不绝的辱骂,就像两根电线一碰,马上就会产生电火花。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哪一社会阶层,情况都一样。人们普遍抱怨女人骂人比男人更恶毒,更持久。俗语说:女人不裹脚,舌头利如刀。父母常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教他们用土话骂人,并把自己被孩子骂当成最大的乐趣。骂人己成为中国人的第二天性,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中。文人及各级政府官员,甚至最高层官员被激怒时,都会像他们自己手下的苦力一样随意骂人。普通百姓在街上相遇,甚至以骂人的活来打招呼,这可以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汉语中有个极不可思议的词,通常表示发火的意思。英语中委婉地译为“愤怒的物质”,这个词就是“气”。中国人的责任观常被视为其各项制度永恒不变的原因之一。它就像脚镣手铐,束缚着每个人,各级官员也因之为他们从未参与或根本不晓得的事情受到处罚,这就不能不破坏各种公正原则,并直接导致了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吏都掌握了一套弄虚作假的手段,如实汇报情况,还要受到严厉惩处,完全颠倒了公正原则,违背了人性。因此,官员们发现不能控制犯罪现象或觉察得太迟的时候,即使本该负责,他也要掩盖真相,以逃避责任,过分要求人们彼此负责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弊政和缺乏公正。另外,歧视妇女的观念还渗透在文字中。作为客观的表现形式,它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为了回答笔者的问题,仔细研究了一百三十五个以“女”字为偏旁的常用字。结果发现,其中十四个为褒义,如“好”、“娴”等;其余三十五个为贬义,八十六个为中性。那些贬义字囊括了汉语中最恶毒无耻的意义,如虚伪、欺诈、堕落、不忠、自私之类。各级官员经常颁布的文告,就是一个独特、简明的例证。这些文告篇幅冗长,文辞华美,内容繁杂,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华美的命令并不准备让人们去执行。这时,即使最不了解中国的人,也会赞叹中国格言的精妙:“吃自己的,吃出泪水;吃别人的,吃出汗水。”主人还要被迫装出一副真诚欢迎的样子。说一个中国人‘撒谎成性,眼下正在撒谎’,就像对英国人说,‘你这家伙就爱说俏皮话,我保证现在你脑袋里装满了糟透了的俏皮话’。” 中国人公开的和私下里的表现,都与信背道而驰,他们的敌人也以此讽刺他们,虚伪矫饰,欺骗、不真诚和趋炎附势是这个民族的显著特征。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现实性、快乐,这些方面他们都是杰出的。他们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中国社会就像中国的许多风景胜地。远看,具有诱人的魅力。可是,再近点,总会发现很多破烂不堪、令人讨厌之处,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照片绝不能客观地反映中国的风景胜地,虽然照相机被认为具有“无情的公正”,但有关中国的照片却不如此,肮脏和难闻的东西都被遗漏了。“...为什么最好的楷模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他们无力使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生命中的最初动力。”文化是自私的,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我,而不是你”------------------------------------------------------
  •     合上书的那一刻,闭目,这些性格,这样的人从书里跃了出来,蹦进了千千大世界,更在我的脑海里活灵活现,因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周围的人乃至自己均一一被别人解剖了,这种感觉很难细说分明。作者史密斯在中国22年的传教生涯中,可谓是眼光独到,非常善于观察,将中国人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且语言幽默形象。阅读此书,不仅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更是与作者不断辩论的过程。这位传教士先生仿若就坐在对面的高凳子上,一边翘着腿,一边娓娓地道:啊哈,小姑娘,你可不要不相信,你听我说完。于是他显示出极大的耐心列举出大量形象的事实,而大部分的这个时候,我只得干瞪着眼,默默折服。当某一性格描述与当下国人某个具体行为表现或情形吻合时,有时禁不住莞尔,有时便又沉默,而有时便又会痛心疾首…… 这样的情绪辗转反复,好不容易把书看完,才得略略的舒一口气。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至今,儒家思想影响了悠悠二千多年的华夏中国,在这样的桎酷下,造就了一个个爱面子、因循守旧、因为遭遇的太多而逐一冷漠麻木等等脸谱化的国人。而说到这个东方封建专制帝国历朝更替时,作者仅引用了一个简单故事,便一语惊醒梦中人,故事大意是说:有人造一堵石墙,墙有六英尺厚,却只有四英尺高。有人问他为什么早这样一个怪东西,他说这是考虑到墙被吹倒之后反而会比过去更高。一句话,内里子是空心,还是实心,是粉末,还是铜墙铁壁,都照旧啊,而且更是变本加厉。当然,当今中国,正在发生大巨变,书中描述的很多性格特点与当下情况已时有不同,譬如漠视舒适等。只是国人真的理解舒适么?倘若理解,为何很多时候舒适成了走马观花的拍下到此一游的照片?然而我也不懂,也许只有那类拿着国外户口赚着大陆大把金钱的人理解并实现了吧。再说勤劳致富,勤劳的人很多,致富的人也很多,然而以勤劳致富的人却甚少了,到处充斥着投机倒把原始资本积累。再说因循守旧,当下的人可一点都不守旧了,正在努力摒弃一切旧的东西,崇洋化可谓是严重啊,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也没能警醒国人,现在是不管适不适合照单全收。破而立,中国在清朝末年破的太过彻底,而今却又在立的路途中迷失方向,需要前方一盏明灯照亮这迷失的东方龙的眼睛,看清未来之路。此时的国人依然会很多时候神经麻木,会很多时候缺失公德心,也会时不时的假仁义,然而在历史齿轮的滚动过程中,总会寻找到新的平衡点。另外,虽说传教士先生说不带任何偏见的展现一个观察者的真实所见,然而即使速写的画家,也有早已形成的画面布局、几何透视等固定思维,因而,常常地,仿若听到传教士先生在跟他的朋友说到愚蠢的中国人,笑声四溢。后记:最后吐糟下,亚马逊上购买的某报出版的电子书,每一篇性格特点介绍前,都有段编者按,真正儿像是在跟作者狡辩一样,看起很是烦心,编者君,求你不要再按了,让读者自己分辨吧。
  •     我觉得说的不完全对,这是对当时时代人的描述,现代的中国人已经改变了很多了。好面子,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内在,适当可以过犹不及。节俭,与中国经济现状有关。漠视精确,应该是部分人。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不管哪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人和事,不能以偏概全。题为《中国人的性格》实为不妥,或许是作者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所文,可以理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说中国人缺少人格和良心,赞。
  •     一百年过去了,国人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     100年前写的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有一些在现在中国人身上,尤其是中小城市还有乡村体现得尤其明显,全书就是罗列了很多个性,举了很多作者亲身体会的事件。有助于了解一百年前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但是100年以来,虽然劣根性很多还在,但中国人也改变了很多。
  •     19世纪的中国人。
  •     此书还没看完。就像上面的豆友所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书还是需要做笔记的,记录旁观者眼中我们的问题,然后改之 争取做让自己满意的人。
  •     推荐中国人看
  •     一点时代局限性都没有,活生生就是当代中国,从小就耳闻目睹的事情。佩服这位传教士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     一百年过去了,对照书中的描述,我们有了哪些变化?
  •     就看看而已吧
  •     笑死了,还挺幽默的。类似于闲聊吧。
  •     大一的时候看的,那个封面似乎更素雅。。道理固然有,但是更多觉得所谓低劣的地方其实只是我们的特点,中国人就这样活的挺好的,但是西方为什么要觉得我们不好,进而要改变我们呢。
  •     前面有点意思,后面越写越离谱
  •     看清自己
  •     这是一本还能很好地能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书。亚瑟的语言穿越100多年达到我们的耳边......亚瑟是个出色的观察家,用严谨的语言认真的先我们讲述他说知道的中国人的性格。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却能在叙事时保持如此的客观实属不易!亚瑟无时无刻不表示对中国前景的担忧,并在书结尾大声疾呼:中国需要正义,中国人需要爱,诚实和良心;中国人需要和上帝建立关系。为了中国的改革,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人性格的来龙去脉,知道让爱与信实如何在中国人心中扎根。 100多年过去了,我惊奇的发现现在的中国人竟然和当年如此相似,现在的中国人虽比100年前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中国人的本性却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     有偏见有事实,记录了百年前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想法。有的民族特点至今也没变。
  •     柴静推荐。
  •     有些地方让人感觉作者高高在上的态度,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确实让人看不起,这样就使一些分析显得很过时。但有些性格分析确实让人无话可说,直到现在中国人还保留着一些无法改变的性格。但观察现在的小孩子,明显要强于上一代人,成长于物质丰富的年代,追求更高了。教育能改变一个民族,中国正在越做越好
  •     鞭辟入里
  •     还好很多都改过来了
  •     很有诚意的一本书,读来也充满趣味。想想在接近150年之前,就有外人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如此精准的描述,真的让人有点感叹。近百年来国人的妄自菲薄,从这本书里竟也可以找到源头。与今天比照来看,很多东西保留了下来,比如服从中的倔强,关心中的麻木,很多器物和生活甚至自己小时候都体验过。中国积贫积弱三百年,今天终于算是爬出了大坑。就像很多篇章的结尾那样,作者乐观的说如果中国人生活水准变好,将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庆幸,因为我们就是中国几百年来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关键转变的见证者!
  •     读来无妨
  •     虽然有些偏颇和宗教色彩,但大体上都不错,但是作者过于悲观,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是有改观的,虽然骨子里还是那样。
  •     性格——文化|气质
  •     狗屁不通
  •     第十六章《顽强生存》里说的事例都是真的吗?14个月大的小孩头上被蜜蜂蛰了三十多个包不治疗还不哭不闹且第二天就痊愈、捡拾废弹壳的人两次被炸没了小腿和手掌都露出骨头在野地里晒了4个多小时又被抬了两里路后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后失血过多脉搏微弱抽了鸦片减缓疼痛后住了四周的院后居然原地满血复活了。不知怎地,看完这一章我突然想起韩松写的《杂草》。
  •     抛却一些夸张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偏见式的印象,大体对中国人的性格描述的十分犀利和客观,从当时封建时期的外国人的刻画,再看时至今日的中国人,其实大体本质有些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的。很认同对于儒家思想的分析,无可奈何而又有些悲哀的事实便是儒家思想最终造就了中国。但整本书仅仅也就是停留在了描述上而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刻的探究。
  •     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其实想说 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啊 呵呵 总体来说 书还是不错的 讲述了很多晚清的真实例子 对中国人的性格大体上的分析也算比较客观 只是缺乏对比度 读完鲁迅的作品 可以有一个明显的比较 从西方和中国学者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发展
  •     好书•值得一读,引人深思。
  •     这是一本鲁迅先曾极力推荐过的书。
  •     最后五十页才是亮点,信耶稣,耶稣打救你;此书可与《江村经济》对比着读,看看数十年里中国变化了多少;或者改名叫清末民众共性辑录更吸引一点
  •     很多点更多的是人性的特征,部分现象把“中国人”换成其他国都能说得通,当做了解当时历史社会状态的书很好。
  •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性格。很多性格是恒久不变的。作者虽然在中国生活许久,但对很多东西依然是无法深入。诸多描述令我想起了我们在讨论非洲原始部落的样子。全面,缺乏深度。只是百年前的中国人的一个侧脸,而非中华民族的整张脸谱。
  •     翻译的不行,讲的不错。
  •     哈哈,项目管理人员必读的数目。。。
  •     一百多年前,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人。
  •     在看中文的,非常有趣。回头有时间再把英文的重新读一遍
  •     农村上帝
  •     旁观者比当局者看得更清
  •     百年了,很多倚老卖老的酱缸陋习依然未变
  •     喜欢读社会人类学研究书籍,除了历史因素导致的原因和外国人理解不了的思维冲突以外,一个民族的性格真的可以根深蒂固存在……
  •     你听一百年前老外对中国人的描述,才知道这一百年来中国已经被改变了很多,你听一百年前老外对中国人的描述,才知道几千年来的沉淀依旧深深影响着你。
  •     还是不太了解中国人 不过有些现象说的很好 比如不求精确,思维混乱等
  •     百年前的书至今读来还是值得咀嚼。很多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必须经由另一种文化的折射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与评价。
  •     有很多东西,100多年了就没怎么变过!
  •     虽然有失偏颇,但外国人看我们的角度还是颇有道理的。另编者的话都写的很好。
  •     如此細緻而又深刻卻又通俗易懂的描繪百年前的國人形象如今依然存在著。基於兩千年漫長的鄉土社會的積澱,怎會是三五十年的現代化進程就可以扭轉的?
  •     摘抄的片段: 如果“适者生存”的历史教导确实可信的话,那么,中华民族的前途不可限量。 中国人通常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远方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除非是迫不得已。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是:好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汲取营养、开花、结果,叶落归根。 勤劳致富,这是所罗门的经济学格言。假如这一格言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当然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兴旺的民族。如果他们能有一种全面的美德以克服所谓“恒久关德”的明显缺乏,那么这个民族的兴旺,更是无可置疑的了。当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真诚的品质重新恢复其应有的地位时,那么中国人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因他们的无比勤劳所带来的全部报偿 人们不禁要问,当有朝一日白种人与黄种人进入空前激烈的竞争之时,谁将败下阵来?
  •     一百多年过去了,有些东西是变了,可真不能说人家看得不真切,放在那个时间点是字字见血的,更难得很中立。当然,住了30年的中国通,还是保留着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完美的理解中国的想法,不过这种对立的有偏差的理解,对步入科技时代的中国是大有鄙夷的。即使劣根性无法根除,至少能对症下药,师夷长技吧。
  •     To us it's like a social history record. Learn more about religions. Not rebel religion thing any more.
  •     其实也没啥不对的,但是我对传教士一向是呵呵态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