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

出版社:迪克•威尔逊 (Dick Wilson)、 封长虹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2505025
作者:迪克•威尔逊
页数:4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多次收养 在淮安,坐落着一栋雅致的上流社会的住宅。对一个注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领袖的人来说,这里似乎不可能是一个起步的地方。然而,没落的周氏家族的绅士们,尽管在中国东部海岸那繁荣的城镇里挣扎着来维持自己的官吏阶级利益,当他们听到1898年3月5日出生的那个孩子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总理的消息时,却根本不感到惊奇。他们觉得这是丝毫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事。 今天,如果你到江苏省淮安去的话,人们会带着你穿过一条两壁洁白的通道,进入那老式的却又具有新的传奇色彩的房子里去。房子上面写着:“周恩来故居”。这栋房子并不算大,仅仅一层,但那砖砌的墙壁却厚厚实实,那支撑着房檐的木柱雕刻得精致华丽,那传统的灰色中国瓦片昂首翘望着天空。 在这栋房子里,你可以看到周降临人世的房间,他祖父的居室以及他父母的卧室。屋外的院子里,有一小块菜地和一口古井。整个故居显得古老陈旧,在一个国家目前正忙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却俨然像座静静的小岛。按照当地的水平来讲,这栋房子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淮安县城坐落在大运河畔。这条大运河是过去皇帝们修建的一项了不起的人造工程,它连接了中国的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通过许多沼泽地、湖泊及水路,使江苏中部变得犹如中国的荷兰。这就是周恩来的家乡所处的位置。长江流域大量的稻田,使这里变成了一块非常富饶的土地。 在填写大学入校表格中出生日期一栏时,周恩来写道:那是在“民国成立之前的第十三年”——一个令勤劳的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共和国,周为了巩固这个共和国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周恩来出生时,一个旧的世纪正在走向死亡,因此,他的童年经历了犯有时代错误的清朝皇帝统治下的最后几年,而这个清朝皇帝则是一系列统治中国的皇帝中的最后一位。 周的家庭长辈们是一些有修养的、遭受了艰难时世磨炼的绅士。他的国家竭力让人们知道,在无能政府的统治下和来自海外的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一个自豪的文明的国家走向了衰落是多么令人感到屈辱。欧洲列强正在欺凌中国,侵吞它的领土,强迫它接受带有掠夺条件的贸易,可软弱无能的王朝统治者们却对此一无所措。 周的父亲——贻能(1874~1942),有着玩世不恭的特点。他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却是个开朗的人。不过,他对长期在中国实行的崩溃中的官吏制度感到不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县官职位,而这是他受的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他那著名的儿子出生时,他才不过24岁。孩子取名为恩来,意为“恩惠到来”,是用以对孩子的来到表示感恩和期望。但是,贻能徒劳地期待着,得到的只是外省的一个很不重要的小职位。当周恩来几十年后成为总理时,他常常十分严肃地这样回忆他的父亲“一个地方小吏,月收入不足30元”。那时也称30美元。 这位父亲温文尔雅,与世无争。在几个更富有成就的兄弟面前,他便显得相形见绌了。他置生活的压力于不顾,对那微薄薪俸甘之如饴,以喝米酒和吟颂一本诗集来打发自己的日子。在淮安的故居里,墙上有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相片。从这张相片中可以看出,他身着老式大袖衫,神态玩世不恭,容貌粗糙,却流露出安宁的圆滑老练。

前言

“哎哟,天哪,你还在这里等呀!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已经变了,我们已在内阁大楼举行过了。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过,我可以肯定,总理将会单独与你会晤,以此来进行弥补……”    尼泊尔礼宾官身着宽松的白衣裤,头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向一簇刚刚来到拉那宫的人群旁。渐渐地,人群闪开了,从中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瘦小而又虚弱的身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计划,周1960年对尼泊尔的这次访问将在他的下榻处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宫,距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3英里开外。我到尼泊尔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采访来访的中国人。不巧的是,在他们访问的最后一天,我要替我的杂志干些其他事情,所以没接到记者招待会变更地点的通知。    因此,按照约定的午夜时间,我单独前往拉那宫参加记者招待会,结果发现那里空空荡荡、寂静无人,只有两个持枪却熟睡了的哨兵。我战战兢兢地从他们中间跨过去,谷仓般的大厅里见不到一个人,出现在眼前的只是布满地毯的烟蒂和鸡骨。没有中国的采访者,没有尼泊尔的官员。    而此时此刻,我却面对着62岁的中国总理。尽管是由于尼泊尔人的过错而不是周的过错使我失去了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但周却欣然接受了单独会见我以示补偿的建议。当时已过午夜许久,中国方面的随行人员已到各地访问了几个星期,预订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起飞回国。他们人人都感到疲倦了,然而周的随行人员中的十几名官员,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陈毅,却站在那里等待着这个未被列入计划的会晤的结束,然后他们才能去睡觉并为他们的起程作准备。他们中的一些人眼睛盯着我,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愤懑感。    但是,周却不是这样。他跟我谈了40分钟,却显得谦恭耐心。我感到有点尴尬,便把提问限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如周的这次访问如何改善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并希望得到简单的回答。但是,周却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一个一个地讲到了他这次所访问的国家。这又持续了大约半小时,其中包括翻译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正如我后来发现的那样,他所讲的话与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因此,我的单独会晤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周一个人在场的话,我将借他这次邀请的机会多提些问题。但是,由于陈毅不停地交换着左右腿来支撑他那相对而言较为肥胖的身体,再加上那些年轻些的随行人员斜着眼睛望着我,所以我便决定到此结束。然而,周却还没讲完。他继续往下讲,好像时间还很多似的。他问我是否去过中国,是否知道蒙哥马利将访问中国,以及我是否也愿意去中国,等等。    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去中国,却未获成功。

内容概要

迪克·威尔逊,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封长虹,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历任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军法学会会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外交策略、国际战略环境、美欧安全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蒋介石传》《统帅们》《掌权者》《里根自传》《海湾战争》《为和平而战》等。

书籍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 求索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第二部 奋斗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第三部 国家总理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编辑推荐

《周恩来传(典藏版)》编辑推荐:西方视角下真实的周恩来,被誉为全球数百种周恩来传记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近两百幅珍贵历史照片,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周恩来波澜起伏的一生,其中披露了许多珍贵的一手采访资料,视角新颖,可读性强。原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文字,增加一百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打造最新珍藏全译本,极具收藏价值。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20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只要与周恩来会过面,人们就会对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之下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潜力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使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迪克•威尔逊

作者简介

《周恩来传(典藏版)》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周恩来传(典藏版)》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权威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周恩来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笔记周恩来,1898.3.5-1976.1.8,江苏淮安人。之前看的画传印象已淡。周真是一个传奇,服气得五体投地。想附于其身感受他的一生所历。神一般的存在。虽然他并不完美,但是足够完美。看外国人写中国人传记,不是滋味。划分的人生阶段,逻辑蛮有,条理清晰。但主观评论略多,事件发生时间多模糊或有误,译者的纠正略显单薄。不过,有些总结、评论对我来说很新颖。目录求索(1898-1924):多次收养,就学津门,东渡日本,身陷囹圄,留学法国。奋斗(1924-1949):革命婚姻,占领上海,南昌起义,重获信任,技高一筹,长征路上,虎落陷阱,猪变成鸭,赢得胜利。开国总理(1949-1976):蓝色睡衣,国际舞台,百花齐放,拨乱反正,非洲之行,文革之初,文革受困,握手言和。摘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觉悟》:邓颖超,逸豪;周恩来,伍豪。“幸福是要自己去找;株守相等,是没有得到一日的。”“巴黎是美丽的,巴黎的妇女也是美丽的。”/“为了邓,我到法国后,从没有交过异性朋友。”“途穷了,终须改换方向;势单了,力薄了,更须联合起来。”“共产主义是彻底的改造良方。”两人的思想迥然不同。毛倾向于农民式的游击战争,周坚持使中.共军队正规化、专业化,并使其形成一个专家团体。1925.8,周邓结婚。虽说他们出身于旧中国小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已背叛了那个阶级的习气、价值观、生存方式。邓流产,女孩,失去生育能力。1927-1976,中.共内阁成员(政治局常委)。/周既不热衷于个人势力,也不看重荣誉。他关心的是所能做的事。周是明智的经验丰富的中国布尔什维克领袖;瞿秋白是感情丰富的文学家;李立三是歇斯底里的煽动者。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二万五千里长征,11个省,一年。相当于从伦敦到东京,或者从纽约到里约。“如果记者们的报道总是那么正确无误,历史学家就没用了。”1938.11,长沙大火,周在长沙。“我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刘、邓)为了有利于经济复苏和提高效率,他们不怕丧失某些党的意识形态原则。“文化大革命”是一盘由混乱、讨伐、争权夺利组成的大杂烩。因此,周讲话的调子因时而异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是要消灭阶级,但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不论是他的诗词、歌曲还是他的遗嘱,都没有被采纳发表过。1976.1.15,人民大会堂追悼会,邓致悼词,毛未出席。他过分地爱整洁、节俭、敏感、令人难以置信地热爱工作。只有周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别的人不过是在玩弄空头政治。
  •     作者:朱晓容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伟人,他的名字震惊世界,他的名字响彻华夏;他死不留灰;他生而无后;他官而不显;他党而不私;他劳而不怨;他去不留言。他就是被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高度赞誉为注定不平凡的一代楷模伟人——周恩来。每当听到“周恩来”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说不尽道不清的感觉。周恩来这名字,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记得我开始接触这位历史伟人,是小学课本一篇散文诗《万里长街送总理》时,当时全班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诵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所以从那次的学习后,周恩来那高大伟岸的形象已深烙于心。而对于他的一生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还是有幸在这次阅读了英国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著精装版《周恩来传》一书后。这是一本令人心潮澎湃、慷慨激昂的书,读完了会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本书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通过一种全新的视野、平实的笔触、用传记体形式如实的记录周恩来总理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及革命生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与总理一起,经历了他少年时的挥斥方遒、青年时的南昌揭竿、壮年时的战火硝烟、中年时的世界扬名与晚年时的动乱年代。本书分为三部分,从求索、奋斗、开国总理三个层面来向我们阐述周恩来总理的生活历程,我不仅看到他简洁朴实的一面,也看到他兢兢业业为中国谋求光荣道路的背影。众所周知,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使人之一。他全心全意地献身于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对中华民族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党内出现的分歧,周恩来都很少能置身事外。本书最打动我心绪最让我敬仰的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在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时曾说过一句话一直激励我们成长,成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至理名言,给予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那就是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另一次是他十九岁赴日本求学前夕写给同学的一句话“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可以看得出,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就忧国忧民、志向远大,他不仅心存梦想,而且努力为梦想去奋斗。他的梦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过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话:“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的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易不肯改变的。”这反映了他宠辱不惊的处世方式,涵养虚心的心态,以及真诚、平实、坚韧的性格,不计个人利害功名观,确实使他高雅脱俗,这又是他人格魅力的又一次彰显。社交上,他与人为善,温和谦逊,真诚守信,礼貌周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恐怕是世界上朋友最多的人了,由于他的性格, 他的经历, 他的地位和他所从事的工作, 他一生交了无数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东方人,有西方人,有党内的,有党外的,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普通老百姓。与他交往的人,往往被他的真诚、热情所感动,为他的气质、才华所折服,对他产生由衷的信任感、亲切感。一位四十年代的共产党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很久以来,我一想到共产党,脑子里就出现周恩来的形象。建国以后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从1950年1月首次赴苏联协助毛泽东签署《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到1972年9月30日又与届时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赢得了外国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外友人是这样讲的:周恩来的风度、品格和气质形成的独特魅力使见过他的人都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富于同情心,理解他人,善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这一切结合起来,是使其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人物的基础。特别是在1954年4月——7月首次以政府首脑的身份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不仅把周恩来当做一名老练的外交家,而且视为一名政治上的“稳健派”。一位美国人迪安-艾奇逊称其跟丘吉尔一样,是世界上“最有才干的外交家”。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为挽救党、为党的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定,作为中流砥柱,起了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极力保护党的忠诚老革命前辈,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苦撑危局。即使在得知自己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尽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我无不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周恩来无私无怨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所折服。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与迷惘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的周恩来精神。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精神,这种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的精神。我们更需要在平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有真诚守信、温和谦逊的品质,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周恩来博大胸怀;在任何困难与挫折面前,给与自己坚忍不拔的勇气,努力进取的决心以及时常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具备这些高贵品质和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投入地做好了我们的本职工作与事业,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综合国力会越来越强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会早日实现。这就是我敬重的周恩来总理,他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我阅读了周恩来传的书,走近了这个世纪伟人。但我内心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更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如果说毛泽东是个出色的但又有点反复无常的船长,那么周恩来就是个有耐心的大副,由他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及船员们的辛勤工作并负责补充给养。周恩来,这个响彻世界的名字,这个20世纪中国最受人热爱、最有才能、最成功及最激动人心的一代中国领导人,如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也使我们直面复杂的人生;正如我们21世纪的领路人习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而伟大的梦想塑造伟大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为民族复兴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他崇高的精神风范,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20世纪的中国深受三重大山压迫、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抛弃一切个人杂念,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势必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此为动力,以此为航标,激励我们21世纪的主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周恩来如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我们前行!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这本书不一定是最详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但是的确震撼了我。
  •     书的排版很喜欢,既有文字也有图片,看起来不枯燥,内容详实而生动,字里行间也看的出来作者对周恩来的佩服,读完发现一个人的早前经历对一生真的很重要。周总理真的是温文尔雅,善于社交,一生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真的羡慕邓颖超和总理白头到老的爱情。
  •     很好,非常喜欢,我们和孩子都喜欢,伟大的周总理!
  •     作者力求真实、理性、客观,春秋笔法之下,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而高尚的“传统士大夫”、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周恩来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传统官僚”周恩来左右逢源、谨小慎微、阳奉阴违的另一面。体会有四:现实很残酷、做点事很难、要忍辱负重、永远别放弃。
  •     还没看完,但是书的质量很高。完全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伟人,记录了他伟大的一生。值得继续读下去。
  •     本书全面详实,细节丰富,评述结合。不过就是个别地方不够严谨准确。
  •     越写越好,没有神化周,语境还是西方的, 很多重要部分觉得写得不够深入,也许是翻译删节了吧
  •     包装和印刷很好,是一本不错的从西方角度看待周总理的书
  •     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很切实,源自西方人理性的和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我想历史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和评点,人的经历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很多让我好奇和不解的地方,那么我就要从其他方向去了解充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了解周总理的一生。我很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特别是历史类,让我感觉更真实。这本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这样很好,我很喜欢。
  •     传记内容充实,对大事件描写比较完整。角度比较偏西方视角,对事务的定论恐因出版物政策影响更偏官方
  •     内容只能说是普及,都是熟知的观点和事件。对于周的性格没有深入挖掘。一种鸡肋的感觉。
  •     写的挺中肯的。只是不太习惯西方作家的一些用词。
  •     国外作者从一个中立的角度更好的还原了真实的周总理。和蔼可亲,富有智慧,懂得自保。只是有一个小瑕疵,文中有一处成语使用不当,想必是译者语文功底还略有欠缺。
  •     质量不错,外包装有点不好
  •     写的比较简略,不过挺通俗易懂,史料反映的面不是太大,总体上太过一般。
  •     周总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内容太简单了,没有写出周恩来的个人的品质。
  •     大海航行 谁是舵手 水虽凶险 却未覆周
  •     给朋友买的,物流挺给力的,准时送到,暂不知道内容如何,可惜的是亚马逊没有礼品选项,时间紧迫,送人的,里面加个账单,总觉得……
  •     纯平铺直叙式,基本上把周的履历介绍了一遍。并没有读到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     篇幅不是很长,对周恩来的了解有了一个还算全面的认识
  •     很喜欢,正在好好研究
  •     读传记就像读一个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认识他所在环境下的人生轨迹,周恩来是我从小很尊敬的一个老者
  •     书再厚,字再多,也写不完周总理的用心良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有周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别的人不过是在玩弄空头政治。
  •     不错 我最喜欢的人物了
  •     不算很深入,但是在西方人与中国官方的看法中取到了一个平衡。对外施展魅力,对内忍辱负重,无私忘我但不能力挽狂澜。 / 有意思的是作者对毛泽东的叙述不算太友好。
  •     可能是外国作者的原因。很多细节没法深入
  •     迪克 威尔逊的《周恩来传》, 读过之后感觉叙述不够连贯,不够细腻。有些地方断章取义,有些地方一笔带过。周总理的丰功伟绩,这本书显然展现不足。只可做为一般快速笼统了解周总理生平之用。
  •     追寻伟人的足迹,瞻仰伟人的胸襟,跟随伟人的峥嵘往事拓展视野。
  •     书的质量很好,不重.字体清楚
  •     这本书的内容很不错。
  •     从其童年经历才可透彻分析其一生,本书根据周的重大人生阶段来分析,尤其是结束语,总结的非常好,值得一读!
  •     简史
  •     一个外国人写的周总理,总觉得刻画的不够深刻。翻译的也一塌糊涂。但是本着对周总理的敬爱,给个四星吧
  •     以外國人的視角解析一代偉人,重構了周總理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有血有肉的總理比中國一貫塑造的高大形象更加魁偉,還原了周總理凡人的一面,他的性情、他的無奈、他性格缺點給我們更好的理解他的一生提供了更好的註解。但外國人的書寫風格有點堅生,讀起來不那麼朗朗上口
  •     结束语让我给了这本书5颗星,看着很激动,很深刻
  •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印象不是很深刻,作者可能掌握的史实不全,可能看的角度不同,可能表达立场不一样,总之写的不是很详实,只是简单按时间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的一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