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谴行动

出版日期:2015-12-18
ISBN:9787569904656
作者:[加拿大] 乔治·乔纳斯
页数:512页

内容概要

乔治·乔纳斯(George Jonas,1935— ),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1956年匈牙利革命期间移民加拿大。作为作家和记者,他出版过3部纪实类的全球畅销书,并获得过“爱伦·坡奖”的最佳罪案实录奖和“加拿大作家奖”,批评家称他为“加拿大最好的英语写作者之一”和“加拿大最好的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序言
序幕
第一部 特工成长史(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部 改变犹太历史(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部 任务(第五章—第十七章)
第四部 孤独的路(第十八章)
尾声

作者简介

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
以色列摩萨德特工亲自讲述的真实经历,挑战西方文明的20世纪大案纪实
《纽约时报》畅销榜年榜第2位,《卫报》《Kirkus书评》等权威媒体郑重推荐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第78届奥斯卡热门影片《慕尼黑》原著作品
文明世界的良心对野蛮世界的恐怖展开了秘密的复仇
——————————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提倡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上,在世界各国热情观众的注视下,11名无辜的以色列奥运代表队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残忍杀害。这一轰动全球的悲剧性事件史称——“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暗地里,时任以色列女总理果尔达·梅厄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制造惨案的恐怖组织“黑色九月”付出代价。为此,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提供了一份罗列出11名恐怖分子头目的暗杀名单。就这样,一次历时多年、花费巨大、足迹遍布欧洲的秘密复仇行动在无声中开始,最后又在无声中结束。后来,当媒体逐一披露出这些秘密暗杀事件时,为方便报道,将其统称为——天谴行动。
5个普通以色列人被“摩萨德”选中,组建行动小组,肩负起了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头目的任务,誓要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死在恐怖分子手上的11名以色列人报仇。阿夫纳(化名),是当年那个5人行动小组的组长,如今已离开“摩萨德”的他和妻子女儿在美国生活。
本书是作者乔治·乔纳斯根据阿夫纳的亲自口述编写完成,真实记录了复仇行动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一些相关人士的名字均采用化名,以免曝光其身份。
——————————
这本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
——《纽约时报》
在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之间架起的罕见视角……几乎可以让所有读者对情报工作的阴暗面感兴趣。
——《Kirkus书评》
我们所处时代的真实故事。
——《星期日邮报》
引人入胜!
——《卫报》


 天谴行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书#34《天谴行动:以色列针对“慕尼黑惨案”的复仇》:和预期很不一样的一本书,本以为是讲摩萨德如何坚定信念的复仇故事,或者是詹姆士邦德一样的英雄事迹,结果却是……(我这里就不剧透了)。原来摩萨德不过如此,而以爱国之名行龌鹾之事,东方西方,古代现代的官僚都是一样的。下一本书,据说挺神奇的《斯通纳》,1965年出版,很快绝版,五十年来没有重印的书,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重新出版后,销量超20完册。话说,为什么我最近看的书,都是已经出版五六十年的了
  •     如题。和菜头叔在年前推荐的一本书,关于此书的书评请见他老人家的微信。我在这里想写一些读时的感受。一个是这书写得很流畅,易读,到手后一个下午就吃掉100来页,总共400多页的书我以为这样的速度4天后就可看完,结果整个星期工作多到精神崩溃,什么都看不下去;几天后心开始静下来时边读边研究过渡事件,所以读得比较慢。书中有两三个地方人名搞错了。这种越反恐越恐怖倒是让我想到越镇压越反抗。想起了刺杀本拉登。关于三个战友先后离奇死亡,除了罗伯特意外炸死真有可能是意外之外,卡尔和汉斯被谋杀极有可能是和路易斯有关。但路易斯只是提供情报,他不会执行谋杀,所以到底是谁想要谋杀他们呢?恐怖分子和本团人员了。觉得恐怖分子采取措施的话他们可是会大肆声张,挺长脸的,但几次都是没消息放出。书中的描述是一种转述的形式,没有加入作者的观点,另外一个是阿夫纳做特工确实技术上很专业,但情商还是略显尴尬,如作者所说,存有幻想。本部解决本部人员总觉得很不合理,但巴勒派特工过来暗杀以特工貌似也不合理。不可能任务总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阿夫纳的父亲深知其中,但无法用语言表达。
  •     尽管现实的特工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精彩刺激戏剧性,但前十三章一路高歌看得我热血澎湃,从伦敦卡尔的死开始急转直下,虽然狗血但现实不就是往往比剧本更狗血?最后归于可怕的平静和压抑,没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悲和孤独,还有那么一小点不安分不甘心和无奈。正义是什么,牺牲生命的反恐行动价值何在?“和平,和平,但真的会迎来和平吗?”看看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恐怖主义依然猖獗,“很悲惨的事实是,世界地图几乎都是用鲜血绘制的。”尽管现实是“小人物是不够伟大的”,但人类从来都有英雄主义情节,”谁又关心英雄的挣扎与孤独?谁又关心干掉大boss之后其实会有一个新的大boss继续作恶?就像没有人关心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茶米油盐酱醋茶的故事,没有人在意超级英雄其实并没有拯救世界拯救人类但却要独自默默承受心理阴影痛苦挣扎,我们依旧热爱超级英雄的热血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犹太民族啊 感觉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 记住了那个加西利亚人和基耶人的老笑话。
  •     反英雄。我爱祖国,但祖国他爱我吗…很喜欢这个复仇失败的故事,比勒卡雷还要好,非常简洁
  •     没必要写这么厚吧
  •     好看好看
  •     半纪实文学半传记,很详实,震撼的描写。特工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远远没有邦德那么酷,没有香车更没有美女,还要时刻记着开发票。对于慕尼黑惨案这种残酷的杀戮,去复仇,去震慑,或许任何人放在那个时刻都会拿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奔赴前途未知的旅程。正如作者在结尾说到的一样,虽然善恶有时候很难界定,正义和邪恶的界线也非常模糊。我们可以说,巴勒斯坦的事业是光荣的,以色列的事业也是光荣的。但是不能说,反恐活动是光荣的,而恐怖活动也是光荣的。
  •     一个现世真正特工的样子
  •     “人们越是快速的、彻底的毁掉一切,才会越早停止共同毁灭的脚步。” 有一种像是在听他人讲述意见事情的感觉 有一些事情能感觉到是一笔带过 有些一笔带过的事情让人感觉确实是在听一个人在讲述一样 因为很多事情不能像看小说一样被作者描写的很完全 并且也不会把心理状态的细节描写的很到位 然而重要的是这些语言很真实 其实很多我们看似高尚以及吸引人的职业或者觉得一些触不可及的人 也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 在一开始以法莲就告诫他们不要伤及无辜,即使真的很难再遇到一个机会,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国土安全里的Quinn,在失误杀掉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怀疑以及产生的各种想法,这就是和恐怖分子最大的区别。
  •     不能说很引人入胜吧但是全书很流畅。排版设计太差了,故意把书搞那么厚开面又很小每页的字数也不多,不适合阅读。
  •     读的第一本国外非虚构类纪实文学。 书越到后面节奏越紧凑,情节也越迫切。 言外之意就是前半部分背景有点絮叨。 读完这书,三点最深结论: 1.真实的摩萨德特工经历,跟好莱坞特工不一样。废话 2.马克思主义或者以此为信仰的苏共及别的共都是支持恐怖主义,为恐怖主义买单或做后盾。 3.阿拉法特曾是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Big boss,所以期待除去阿拉法特的以色列特工揭秘。 其实还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以前一直认为人类可以和平相处,事实上,人类从来不会和平,从前是,现在和未来依然。
  •     “他在这里还意识到,那些荷兰小男孩也是国家的公务员,在官僚机构工作,同那些官僚们无异,浑身充满了个人的忠诚、对外的敌意、满腹的诡计和办公室政治。” “以法莲口中的怪物仍然存在,并且生命力旺盛。它的新脑袋在交替不停地生长。有时,一个头死了,另外一个头又长出来了,比旧的头还要凶猛...”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会对它的公民提出过高的要求呢?在这样的国家里,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并不会感到低人一等或是内疚不安。” 这本儿书讲了什么?个人认为是个荒诞的故事,甚至有点儿卡夫卡的色彩——没有英雄,没有胜利,甚至没有多少了不得的事儿,有的只是几个“有着普通品味、平凡观点和平凡事业的普通人”,被“无休止的、臃肿的”官僚机构指派去完成一项云山雾绕的任务,陷入了迷茫困境,最终白白牺牲
  •     有意思的故事。可惜的是还有些问题没解释
  •     要是那些靠着祖先不断流血才画出版图的老牌国家,非要新兴国家接受什么道德约束,那就是虚伪,因为如果它们自己过去曾有那些道德约束的话,就不会有它们的今天。
  •     看起来没有惊心动魄,那种感觉。也没有给人特别高大上,特别专业的那种感觉。真实的刺杀可能就是这样。
  •     小说笔法演绎纪实作品,可读性佳,后续因为题材原因稍影响发挥。一切预谋已久的杀戮都有着顽强的理由。
  •     “正如果尔达·梅厄总理在议会上说的那样,以色列政府不敢对人民保证自己可以制止恐怖活动。不过,任何人胆敢碰以色列人一根手指头,以色列就一定要砍掉他的手。”看完此书,再回想一下电影《慕尼黑》,会发觉斯皮尔伯格的活儿干得实在是不够出色。
  •     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     哎。
  •     有几个场景波澜不惊,却是血液瞬间凝固,冥冥之中躲过的美人计暗杀,湖边没有凶手的悲剧,队友一个个离去,谁懂这种恐惧,一声如影随形
  •     不仅有间谍小说特有的刺激,还包括对于冲突的思考
  •     历史,比小说好看
  •     中间杀后几个人的行动跳过没看了,行动前和行动后也很酷,特别喜欢行动后在美国的部分,可能是比较有小人物对抗整个国家机器的个人英雄主义吧。
  •     看完发现死掉的恐怖分子都是没什么保护措施,或者是由摩萨德和军队合力击杀的;活着的恐怖分子都受到严密的保护。如果说这次任务很成功,那和神奇的老爹团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团伙的存在和它的逐利性,恐怖主义活动没那么容易消亡,只能暂时被遏制。btw,书名为什么不是"Wrath of God",而是"Vengeance"?
  •     以色列的摩萨德组织一直以来以其神秘、高效著称,这本书是对以色列一个暗杀小组的纪实报道,书中的内容一般,但也可以反映出特工对自己任务中涉及到的无辜平民的小心,以及他们对人性的反思。
  •     队员们发生争论时,总有人说,行动吧,别讨论得那么哲学,于是在以色列的沉默中,在情报组织的隐蔽下,七十年代的族群冲突一步步走向顶峰。作者的文字冷静,理性,必要处一言不发就能把冲突感渲染到极致,一种精巧的手法总是被使用,那就是在阿夫纳们对反恐暗杀行动犹疑时,迅速铺陈同时间发生的恐怖事件,这无疑是对反恐伦理悖境的写照……当恐怖仍在肆虐,反恐到底有没有必要?谁来为之划定界限?
  •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     想起寒鸦行动,好刺激~///又是别样的人生啊~~
  •     全程读罢,激动人心。无论是恐怖主义还是反恐行动,给人心里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恐惧。
  •     停不下来
  •     第一次了解如此真实的特工活动,暗杀行动描写的很刺激,而小组同伴的死去也令人难过。然而特工也只是普通人,在巨大的机器面前如同蝼蚁。
  •     开始阅读时间 2016/3/15(未读完) 重新阅读时间:2016/7/25-7/28
  •     是时候把斯皮尔伯格根据本书拍摄的影片再看一遍了!
  •     多年前在杂志译林读过,那时叫<复仇>,相当精彩的一部小说,电影版叫<慕尼黑>,这本小说很多年前就引进过,不知现在这个版本的翻译如何,抛开翻译不谈的话,十分推荐大家读一读这部作品!
  •     特工执行任务时候的坚毅果敢,和身退时候回归家庭的担心谨慎,一个男人要对国家民族负责,更要对家庭负责
  •     从爱国主义到后来的怀疑,太顺滑,太讲理;偶像的幻灭;情节紧凑,心理活动描述得当,阅读起来太享受,以至于常常要停下来提醒自己这是真事。有点在意阿夫纳之后的境遇…。
  •     好想知道三个队员究竟是被谁谋杀的啊
  •     反恐真的对打击恐怖主义有多大作用?反恐和非反恐在道德制高点的争锋!地球如此美好,世界却如此暴躁-_-#
  •     没啥别的可说,看完就记住了摩萨德一条要求,执行任务期间一切开销都得有发票。。。
  •     后半段画风急转直下,更精彩
  •     真实的特工生活简直比真实的日常生活还要压抑,压抑5倍,这主角当日的全身而退,现在还全吗?电影和小说,当时爽完就算结束了,真实的生活只有死了才算结束。。。
  •     现实并非电影那样惊醒动魄,但是或许更丑陋。
  •     故事扣人心弦,一口气读完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了真实特工的一面,唯一的遗憾是头号恐怖分子没有刺杀成功。
  •     这就是阿夫纳喜欢这个团队的其中一个原因。他们每个人对阿夫纳来说都不同,各自对彼此来说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说话干净利索。不会说无休止的如果和但是,不会有无休止的叽叽喳喳的讨论。他们会认真仔细地做计划,但是不会抱怨那些他们能想得到的各种不利条件,尤其不会胆怯到谨小慎微迟疑不前的地步。他们都不是那样的人。往往只需扫一眼,他们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把握比较大,他们就会立即行动!如果没有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以色列也无法建国,至少阿夫纳是这么认为的。事情回到过去,三年前,你为什么选我? 我们觉得你永不放弃,这是你部队里的长官说的。可能你不是那么强壮,行动也不那么迅速,但你会一直向前。当那些大个子和行动迅速的家伙都躺下的时候,你还在奔跑。你很固执。我们觉得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固执的家伙。
  •     我想看的10%的快意恩仇和90%的不快意恩仇这本书里都有。
  •     “令人信服的细节”
  •     不隐恶,不虚美,还原一段历史。
  •     我们所受的教育大概也是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要义无反顾献身。但,不知道谁下达的命令是正确的么?要执行的行动从长远看是必要的么?且,国家如此要求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是应该的么?
  •     另一种人生体验。
  •     译林刊登过,里面特工要保存发票对账的描写很搞笑
  •     真实而不无聊
  •     看完这本书 再去看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才看明白故事线索 其实和电影版《白鹿原》一样 影视剧本要讲好一个故事比400多页的原著要难太多太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