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侯家事儿

出版社:侯金 中华书局 (2008-01出版)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101059540
作者:侯錱 编
页数:273页

章节摘录

我在天津这五年,应该说是天津的观众和同行把我培养起来的。天津同行多,我向他们学习,这也是我能够较快成长起来的一个原因。我在“燕乐”演完了,没事就跑到其他相声场子去听相声,看看人家哪一点适合我用,我就学哪一点,这也是学艺。一个好演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是集各家之长,吸收了别人很多长处,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一派。天津有好些老前辈。师爷这一辈的演员,有周德山先生、郭瑞林先生。我和郭瑞林在沈阳万泉茶社同过台,这回在天津又见着了。师辈的演员有张寿臣、高桂清、马桂元(马三立的大哥)、于昆江等。张寿臣先生有两个段子,我很喜欢,但我没有学会,不敢用,一个是《小神仙》,一个是他的《绕口令》。凡是听过张寿臣先生和周德山先生说《绕口令》的人,没有不认为好的。我听过一次。那天正好他俩调过来,甲演乙,乙演甲,那天是周德山老先生演甲,张寿臣先生演乙。周先生演说不上来这一点,真像说不上来,真实极了,一点儿不造作。他说绕口令的词“从门后头出来一个抱小短扁担的”,这句话一口气要说十一遍,他说“从门后头出来一个抱小短扁担的”、“从门后头出来一个抱小短扁担的”……一口气说了六遍就上气不接下气说不出字来了,憋得满脸通红,好容易说完了十一遍,最后说一句“我可没有换气”,然后喘口气。这么说,真实极了;而我们说《绕口令》,都是说得上来故意装作说不上来。我们比他年轻,精神好,嗓子也好,怎么演也演不出人家那个真实劲儿。这个劲头儿,一辈子没有学会。我和郭启儒原来也说《绕口令》,但当我们听完张先生和周先生说的《绕口令》以后,就觉得自己确实说不好,或者干脆就叫不会。我俩就主动停了这个节目,不敢再演了。这就叫“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师辈演员尹寿山常说《卖布头》,我的《卖布头》是我成名的节目之一,但他跟我说的不一个味儿。我的卖布头最初是跟刘永春学的,他是学广安门内卖布的彭香亭的语调,我后来也跟彭学。我说的是快板卖布头,他学的是天津卖布头,节奏比我慢,音乐性强,好听。我说相声《空城计》,里面有个端碗片儿汤进剧场的片段,那是我从马三立先生那儿学来的。马先生说《挂票》中间有这个片段,我拿过来搁在这儿,我认为比搁在《挂票》里边合适。据说前辈的艺人中有个崇寿峰,单口好。李少卿,单口也好。刘宝瑞就是崇寿峰的徒弟,师父死后,他又拜在张寿臣的门下。我们“宝”字辈中最有出息的演员是常宝垫,我通过收音机常听他的节目,也赶到他那场子去听过,我的《打牌论》、《家庭论》、《打电话》等节目是学他的。在地摊表演的艺人中,有个平辈演员叫刘奎贞,后来写成刘奎珍,从来没有念过书,他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但他在相声方面很有创造。譬如说《画扇面》这个传统节目,大家都会说了,他就改编成《补袜子》,描写一个光能说、不能做的懒老婆子,把一块十一尺的布最后给人家补了袜子;后来人家听了去,学会了《补袜子》,他又改编成《吃包子》,描写一个“二百五”,一顿饭吃四百个包子。他说相声,内行没有不服气的。比我们名气小的演员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听了沈君的一个《小堂会》节目,我就把它改成《六十整寿》这个段子,里面有学王人美唱歌的表演,是当时很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我在天津这几年,确实体会到当一个好演员,要集各家之长,同样一个传统段子,大家都说,各有各的观众,就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博采众长,才能培养出好演员来。

前言

我是因喜欢相声,倾慕侯宝林才在上世纪60年代初走近这位大师的;也是因为倾慕他而有《论侯宝林的相声艺术》论文发表,才在80年代初晋升为副教授;还是因为他的提携、推荐,我的专著《中国的相声》得以出版,此后不久我便升为教授。侯宝林对他的儿女们总是耳提面命地说:“别忘了你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布丝儿都是相声给的。”故也鹦鹉学舌地向我的儿女们重复着粒米寸布和相声的干系。“反右”以后,我的“作家梦”破灭,在升人大三分专业时,我被“服从分配”到了“语言专业”。由于才气不逮而兴味索然。于是就做《关于相声语言》的毕业论文,希冀因此而接近艺术。天如人意,我竟因此而被分配至侯宝林所在的中央广播说唱团任创作员。在我第一次和他见面时,他既热情而又略带矜持地告示我两句话,使我铭记终生。一句是:“曲艺是个金饭碗,你一辈子也吃不完。”一句是:“别看你是北大高才生,搞这行还得从头学起。”从此我谨遵师教,不仅越发仰视他,而且越发仰视曲艺和相声。“文革”开始,我和他相继受到冲击,他是定了性的“死老虎”,我是审查始终尚未定性的“活老虎”。下放“干校”之前他被监督劳动时,我贸然钻进他正在擦洗的厕所,也正告他两句话,一是:“交代问题不要胡说八道。”一是:“相信群众相信党。”就像第一次见面他送我的两句名言一样,算是对他赠言的回报。尔后我们在干校劳动时虽不发一言却“眉目传情”,知道彼此的心境。只是麦收扛麻包时连当初“小病大养”的“走资派”们都扛起就走,急起直追,而我则包一上肩立即坐地,屡试屡败。是他正言厉色地告诉我:“腰,腰是男人根,你得挺起来。”哦,他的话立即奏效,不仅使我免遭批判之苦,同时也增强了生命信心——还有这话的潜在含义更是受益终生。尔后就是林彪垮台了,在他接应我锄完棉花趟子的地头前,我们痛饮孑孓浮游在水洼上的雨水,尔后在地头喘息的片刻,我预言说:“你该回去了,肯定比我早。”他含含糊糊不知所云。就在此后不到一周,他便打道回府。据说毛泽东圈定十人“落实政策”,他是其中之一。我的“预言”也算对他棉花地之情的另次回报。再后我就调到南开大学接受工人阶级“上、管、改”了。直到80年代我们才因合作写书走到一起,虽是京津两地工作分离,却是相知相交友谊的开始。他对人介绍我说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我则坚称他是我“全方位的老师”。我对他的仰视与时并进,历久弥深。日前一家电视台采访我,要我提供侯宝林笑话。他们拟创办一“逗你玩”栏目,要求从头到尾笑声迭起。我顿时哑然。因为在我大脑的映像里,除去舞台上他那幽默智慧的喜剧形象而外,在我和他无话不谈的深层接触中,他的“逗你玩”本领只在物态和行为文化的表层——只在起居饮食、“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性格和情感的层面。在任何一个群落里他从不“耍活宝”,也不“逗你玩”,他精神和灵魂世界不仅是严肃的,甚而是伤感的。正是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使他从小就极其自尊,连捡煤核儿、乞讨时都从不涎颜媚脸。也正是这种自尊使他在学艺时绝少说熊话或贱话——在他打钱的钱板子上是从来没有“您就当我是逗您一笑的欢喜虫”,以及猫儿狗儿之类自侮的语言。也正是这种自尊,激励他要把自己当人,要把相声从“玩意儿”擢升为艺术。1940年他在天津走红,不是凭着丑化自我,是靠他传神动听的学唱、清新洗洁的语言、略带儒雅的风度而在白天一场《空城计》、夜晚一场《改行》的当天一炮打响。是他坚定了相声在剧场与其他曲种同伦并列的地位,并由“倒二”递升至“大轴”。于是他第一个蓄起了分头,穿上了西装,并在街上碰见了他的同行。这位朋友不屑地说:“嗬!说相声的穿西装——人啦!”这“人啦”在天津话里有“人模狗样”和“人者仁也”的双重含义。侯宝林立即抗争说:“人啦怎么着,说相声的就不是人吗?我就是要把自己当人,把相声当成艺术。”这位同行不以为然地说:“你行,咱们走着瞧!”建国以后,时代赋予了他展示才华的天机。他的相声以寓庄于谐意高味浓的美学趣味、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本色自然夸而不诬的舞台风度、亲和观众合作默契的交流关系、留有余地恰到好处的含蓄简练、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喜剧内容以及运斤用斧“三言两语出人物”的语言能力,使这门艺术不仅“老少咸宜,妇孺皆知”,并且走出国门享誉国际。侯宝林的名字几乎成为中国相声的符号。但是,就在他从干校归来“还原为人”的不久——1979年7月,侯宝林“正式宣布息影舞台,专门从事相声研究工作”了。他对我说,这是他个人的“擅自决定”。因为尚未通过领导的批准——他还没有退休,那个时候也不兴退休,像他这样级别的演员也不存在退休。他的这一决定立即引起社会反响,我一时也不太理解。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屈辱、磨难忍耐和期待,社会发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和动荡,整个民族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才从不幸中挣扎出来有了今天——我们民族和国家希望的春天,每个中国人机会均等的春天,知识分子经历了希望一失望一无望一绝望后从天而降的春天——他为什么放弃呢?他不是说过“一个演员设若脱离了舞台,他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从而成为行尸走肉了”吗?他不是因为忘情曾经在干校田间唱起劳动号子以一解心中的艺术情结而几遭批评吗?他这是怎么了,如今的生活可对他不薄呀。请看:这年的1月,他在首都体育馆演出新作《采风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3月,他在“文革”后创作和改编的相声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结集为《再生集》出版;同时他被任命为中央广播艺术团总团艺术指导;6~7月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他名誉和地位的节节上升胜过以往。他究竟是怎样想的呢?他严肃地对我说:他艺术的高峰时期已经过了。他不愿像有的戏曲大师那样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魅力,把一个残缺不全老态龙钟的形象留给观众。他说他如今的心力体力都不比从前。他不愿意凭着名声让观众可怜他。他希望留给他们的是他全盛时期的形象。或许他也同时向舆论界披露了他的想法。于是便有或惋惜或劝慰或祝贺的各种意见发表,而主导评价则是肯定他“激流勇退”。这无疑对当时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明智的启发,即不要躺在名声上倚老卖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不仅是对“艺术终身制’’甚至是对“干部终身制”以及民族心理中的世袭和守旧想法一次不小的冲击,尤其对罹难方醒失而复得敝帚自珍的整个民族精神也是一次深刻的提醒。侯宝林的做法和他“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可不够,不可过头”的人生和艺术哲学是一致的。他始终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富余——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获取创作和表演的自由。而自由是游刃有余、心随物游意随境迁、随时都升腾着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甚至能穿越罅隙“带着枷锁跳舞”,从而认知天地时空阴阳主客。人云:无自由毋宁死。做人如此,从艺尤其如此。而现在他已经感觉不到这种富余和自由了。他的那些拿手节目如《改行》、《戏剧杂谈》等他有些拿不动了。除去气力不济而外,更主要的是心气不济。当然这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在留给今天的录像里,我们依然感到他的精神焕发和神采飞扬。但他告诉我,那已经是努力勉为其难了。他对我说:“不知怎的就是高兴不起来。”我当时认为,或许是他老了——他已然六十开外了。但他坚持说不,在这之前或尔后,他总是向我提及曾经影响过许多年轻人的英国名著《牛虻》。他说,那位主人公痛苦着身心还要充当马戏团小丑逗人们发笑,这是怎样残酷和无法忍受的践踏及扭曲。我们同时都沉默着。我联想他当时或许就是被这种情思折磨吧。难道不是吗?“文革”所钩沉的不仅是时代的垃圾,同时还深及几千年的民族劣性,这或许才是他开心不起来的真正原因。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现在特别需要严肃,需要自尊,需要在尊严中度过余生。”我理解他并为他的神态所感动。其实我已然察觉了他对那些戏称他“侯宝林儿”的人们,不管是好意还是无知、昵称或谑称,只要“林儿”字一出,他就顿时神情严肃阴沉下来,轻则装作听而不闻,重则面带愠怒。我请他到南开大学作学术报告,其时校长来看望他,谈话间随便提及给学生“来一段”。他马上沉下脸来说:“我是来讲座的,听相声你们可以去剧场买票。”弄得这位校长当场难堪。虽然我知道他绝无别意,但不由自主就是那么反感。他的自尊几乎到了有些过敏的程度。我同情他并深知这自尊是曾经心灵创伤而形成的自我保护。古人就艺术有“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创作主体和客体相互依赖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内极才情”是说艺术家只有达到个性和心灵自由的状态才能才情横溢汪洋恣肆,做到“言必有意,意必由衷;或雕或率,或丽或清,或放或敛,兼该驰骋,唯意所适,而神气随御而行”。而“内极才情”又必须以“外周物理”为条件和依据。只有传达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个人的才情才能被激发出来并具有社会意义。而当物理总是依时依势标准不一,与个性不合时,才情的张扬就不仅是困难的并且是压抑的。侯宝林他们这一代艺术家最大的悲剧,就是虽努力一生却难以格致物理——那种愈趋愈变不可穷尽的理。不是吗?他的《种子迷》修改十一稿而竟未能通过,他的《再生集》虽然出版而未能欣然,这些正是他更张易弦从台前走至书案从事理论研究的心理原因之一。当然他不是消极地退却,因为相声的史论更等待他发轫进取——他也是相声理论的拓荒者。原载《博览群书》2004年10月

后记

2007年年初,中华书局与我签约此书,用以纪念先父侯宝林90冥诞。原定由我主笔,再精选一些家人的回忆文章,汇集成册,自说自事,因而取名“侯家事儿”,计划于“十一”前出版。不料,家兄耀文6月末突发“心病”去世,致使我两月有余不成一文,眼看交稿日期已过,心急如焚。不得已求助众位至爱亲朋,方成此书。因此又于书名前缀“七嘴八舌”,以求名副其实。转眼已是父亲的90冥诞,而我也在“知天命”间徘徊了五个年头。细细一想,人生原本就是“悲喜”之间的漫游。乐极或许生悲,否极也会泰来。回想当年陪着父亲打麻将,父亲坐在我的下家。我上家打出一张牌,我伸手要和牌,父亲说:“你和自摸多好。”我于是选择放弃。轮到父亲抓牌,他和了“自摸”。我假装气得瞪大了眼,他却真的乐得合不上嘴。后来不论是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及此事,父亲都开心地像个得了压岁钱的孩子。父亲走了,他留给我许多快乐的回忆。我三哥耀文走了,他让我体验了一句成语——肝肠寸断。记得2001年我患乳癌手术前,他知道我惟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14岁的儿子——介行。他说:“你放心吧,万一有什么事,介行归我。”我看了他一眼说:“我还怕我儿子跟你学坏了呢!”耀文去世后,我和侄女侯瓒提起此事,告诉她,我担心当初说的那句话可能让她父亲误会了。我只想要我儿子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他从小住别墅、坐高级轿车。侄女说:“我听我爸和别人说起过这句话。”我的心里一阵刺痛,我知道,我曾经严重地伤害了他。可我再也没有机会为我的话向他解释和道歉了。他走了,留给我的是心痛。当然,不止为这一件事。他去世百日时,侯瓒从网上发给我一封她写给父亲的信,让我的心又痛了好几日。我把这封信和几位世交的缅怀文章收在附录里。因为我还没有清理好我的伤口,我还不能为他写点什么……感谢中华书局为我提供纪念亲人的机会!感谢助我完成此书的各位师长、亲朋!感谢薛宝琨老师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向该书提供照片而无法署名的各位摄影师致以真诚的歉意!侯錱2007年11月12日

书籍目录

侯宝林一:一一个极其严肃的人(代序)
人生几度秋凉
我的父母都是孤儿
摇摇篮的手
我当年的住处
父母同台
从滑稽二黄到反串京剧
培养我成长的天津
博采众长
侯宝林与旧天津电台
天津人怎样培养了侯宝林
酒香不愁客少
我登上银幕
我演《游园惊梦》
毛主席听我说相声
在中南海说相声
郭沫若先生题词
凤凰在鉸兮鸡鹜翔舞
侯宝林“智斗红卫兵”
扫厕所的老头
“大师”的称谓
侯宝林的打油诗
父亲教我为人“奴”
幸有清风皓月
侯宝林与新相声
侯宝林与南方滑稽
谈“三人相声”
相声中的“开场小唱”
我是怎样整理相声《改行》的
侯宝林一生说过多少段相声
侯宝林与电影
侯宝林的“现挂”
侯宝林一生反串知多少
侯宝林的“柳活”
侯宝林京剧造诣的趣事
留与世人评说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

《七嘴八舌侯家事儿》为图文书,大部分照片为侯家私藏,第一次公诸于世。走入侯宅,翻开侯家的私人相册,聆听鲜为人知的家轶事,品赏一帧帧珍贵的照片,浓缩中国一个相声时代的历史影像。

作者简介

《七嘴八舌侯家事儿》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回忆性图书。编者侯錱是侯宝林先生的女儿,书中内容涉及侯宝林的演艺生涯(以反串戏、电影等为主)、谈相声及回忆性文字;侯氏子女的回忆以及友人的回忆等。

图书封面


 七嘴八舌侯家事儿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cha/qzbshjs/index.shtml
  •     侯宝林先生一辈子坎坎坷坷 早年拜相声名家朱阔泉为师学习相声 此书。。。。。。非常好 非常好
  •     一代相声大师的笑与泪,读来轻松,读后让人沉思
  •     侯宝林大师这一生为相声艺术做出的贡献不可衡量
  •     与自传对读,颇能补其缺漏。似有几处失校。另,总提为毛演出事,略失风采。
  •     书里影印了不少民国时期报刊
  •     #2016051#
  •     一入侯门深似海啊,大家庭的人,远不如小门小户的有人情味。书就看着玩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