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509779103
作者:[日]杉山正明
页数:496页

内容概要

杉山正明,1952年出生于静冈县。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同校大学院博士课程单位取得退学。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专攻中央欧亚史、蒙古史,他的蒙古研究很有特色,新意迭见。著有《忽必烈的挑战》《耶律楚材及其时代》《蒙古帝国与元朝》《蒙古帝国的兴亡》《大漠:游牧民的世界史》《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大蒙古国的世界》等。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2007年凭借《蒙古帝国与元朝》获日本学士院奖。

书籍目录

I 时代的产物蒙古
1——蒙古国的诞生
黎明之前……被黑暗包围的高原……迟暮的苍狼……成吉思汗的追求……淳朴的牧民和坏心的邻人……蒙古帝国的构成……第一次对金战争……向西进军!……河中地区的太阳——花剌子模沙……蒙古并未进行“破坏”?……青草芬芳的帝国
2——征服世界的道路
疑团密布的继承人选择……引人注目的第二次伐金战争……人口压力作战……编撰出的美谈……消灭了妨碍者的三头体制……草原的首都……书记局的实貌……中央与地方……重编华北……世界战略……蒙古军队中的青年部队……第一次大失败——阔出南征……罗斯的大地——拔都西征……东来狂风……庞大的术赤帝国
3——帝国的动摇
混乱的遗产争夺……老将斡赤斤的野心……孤注一掷的乃马真皇后……拥王者……物极必反……第二次征服世界的计划
4——与欧洲的碰撞
祭祀王约翰的传说……期望与恐怖的东方……马修•帕里斯的证言……巨人诺森四世……幸运的柏朗嘉宾……贵由的回信……不幸的使节团……圣路易的挫折……鲁不鲁乞的旅行
II——世界史面貌的改变
1——忽必烈夺权
忽必烈和旭烈兀……剧变之年……不睦……蒙哥暴毙……继承者的资格……决定命运的赌博……长江之畔……皇帝阿里不哥……负遗产……察合台家族的背叛……靠政变换来的政权
2——旭烈兀的旋返
西征的目的……伊朗与远方……暗杀教团……厄尔布尔士的雪……巴格达沦陷……命中注定的旋返……未竟的远征……阿音札鲁特的惨败
3——多极化时代的序幕
讯问……虚幻的忽里台……蒙古帝国和世界的走向……转变之时
下册
III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
1——世界的改造者 12
帝国的二重构造……尾大不掉……老皇忽必烈……大统一的计划……夏冬两都……忽必烈王朝的“三大王国”和“两小王国”……世界的帝国之都……海陆征途的起点……大腾格里之国
2——草原世界的缓和
风云儿八剌……塔拉斯河会盟的真相……窝阔台家族的权力复兴……会盟的意义……八剌的梦……阿八哈的陷阱……混乱的中亚……全新的格局
3——向大河之国扩张
郝经的雁书……李璮的“叛乱”……事变的经过……华北的变动……伐宋之战的方针……襄樊包围战……战争的系统化……西方传来的新兵器……吕文焕的选择……大举进攻……接收南宋
4——向海洋扩张的征程
向海洋时代进发……半岛的悲剧……忽必烈与王典……蒙古的“王政复古”……对“国书”的过分解读……第一次对日远征的意义……第二次远征日本的真相……蒙古征日的余波……欧亚大交易圈
IV缓慢的大统一 147
1——从内陆纷争到东西和睦 148
第一次反弹……乃颜举兵……忽必烈的最后出击……海都的焦虑……史上最大的蒙古会战……东西和睦……笃哇篡夺中亚……“皇太后”卜鲁罕的阴谋……海山的夺权……“蒙古和平”的到来……王朝出现的阴影
2——帝国的经济系统 187
企业家群体……由“斡脱”连结的欧亚大交易圈……白银循环,世界旋转……出人预料的文书中心行政……大汗的“总统制”……宴会政治
V蒙古解体与后话
1——天历之变
昏君也孙铁木儿之死……海山的遗孤们……两都内战……“中都”的兄弟阋墙……消失的大统一
2——渐渐沉没的蒙古世界
三大汗国的动荡……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末代政权……江南决战的霸者……落日
3——蒙古的后裔们
遗存于亚洲的四大帝国……黑暗的继承者“大明”帝国……回归北方的蒙古人……生活在清朝的蒙古人……近现代的风暴……名为历史的存在
后记 246

作者简介

☆杉山正明蒙古史代表作☆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
——杉山正明


 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52年4月,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不久的钱穆,应朱家骅之邀赴台北演讲,结果途中演讲厅楼顶坍塌,他被巨石砸中脑部,几乎当场死亡。抢救过来后,钱穆在台中住院,养病间隙,开始读元明之际士大夫文集,结果却惊讶地发现:“明初诸人,皆不忘元廷,无意出仕。”不要说郑玉、叶子奇、杨维帧这些边缘知识分子了,即使是宋濂、刘基等位高权重的明朝开国功臣,在私下里也经常流露出轻蔑明朝,崇重亡元的意思,“一时群士心情,实有为后代人所难于想象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民族主义者钱穆而言,反对胡元和反对苏俄一样,对于汉人来说本该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明太祖朱元璋生性残暴,不吝酷刑,但他毕竟赶走了蒙古人,从此“乾坤洗涤,天地清明”,这些汉人士大夫为何不识“尊王攘夷”之大义,反而以蒙元为“本朝”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钱宾四试图强为之解,说这是因为当时的汉人士大夫已经居于异族统治下几十年,难免被北方的腥膻所沾染,“心志不免自狭,意气不免日缩,乃以为斯文所在,即道统所在。”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者,最后皆不免被汉化——这种观点,几乎被所有民国学者所认同,其影响延续至今。只是偶尔有吕思勉等人发出微弱的声音,指出南北朝之后,北方民族的自觉性明显加强,拒绝被彻底汉化,主张保持民族本位。与中国学者大唱反调、消解“大一统”论的,是日本的东洋史学者,尤其东京帝国大学一系,包括和田清、原田淑人、羽田亨等人。他们强调的是游牧文明压倒农耕文明的一面,即中国历史中被长期贬抑、忽略的“内亚性”。与最近围绕“新清史”的争议一样,当年中日两国学者的论战,动机也颇为复杂,掺杂了学术分歧与政治影射。抗日战争时期,傅斯年和矢野仁一激辩“满洲和蒙古是不是中国”,可谓这场论战的巅峰。1952年出身的杉山正明,虽然是京都大学的著名蒙元史学者,却似乎更多地继承了东京学派的衣钵。新书《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两册,就是这样一部大东亚视角的蒙元史。作者认为,以1303-1304年海都之死为界,“蒙古东西一片和谐。欧亚大陆以再次得以统一的蒙古为中心,呈现出舒适祥和之态度。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辽阔和平之地,在这里铺展开来。”这种论述,明显与民国学者所描述的野蛮、落后、腐败的“胡元”大相径庭。但如果按照杉山的观点,那元明之际士人对元朝的怀念就是和情合理的,绝非如钱穆所说“不可思议之尤”,大汉族视角和大东亚视角,到底哪种更符合事实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下杉山正明的论述。在收入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里,杉山曾指出,自从蒙古以多部族统一的“兀鲁思”形态出现之时起,“它就已经基本上是现成的国家了,而且是组织极善的军事权力体。”换句话说,与早期的匈奴、突厥、回鹘,以及后期的辽、金、西夏等北方游牧民族相比,蒙古帝国的成功不单是靠武力,还是“兀鲁思”(ulus)这一制度创新。“兀鲁思”制度有点像联邦国家体系,只不过它适应的是北方民族那种居无定所、随聚随散的游牧生活方式。与中华帝国圈层形的差序朝贡体系不同,“兀鲁思”没有固定的疆域和官署,人畜和物资如水银一般跟随战争流动。除了要效忠一个共主,听从其军事指挥以外,各个“兀鲁思”地位平等,互不统属,宗教信仰与内政也一般不受干涉。允许其他部族以半自治状态存在,乃是蒙古人的共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宣布独立时,还将“中华民国”称为“中华人民兀鲁思”(Dumdadu Arad ULus),犹见传统的烙印。“蒙古”一词最早的意思其实是“淳朴、孱弱”,在其崛起之前,周边有金、西夏、高昌、葛逻禄等强敌环伺,“这些邻人既拥有知识和经验,又掌握着丰富的信息并建立了良好的组织。其策略、骗术以及操纵人的手段是蒙古牧民所望尘莫及的。”蒙古人自知生存下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广泛吸纳各族人才。所以后来“大蒙古国”真正的意思,并不是指“由蒙古人组成的国家”,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由多个兀鲁思组成。” 相应的,蒙古军队中除了来自塔塔尔、钦查、康里等部的蒙古骑兵之外,也有契丹的游牧军团,做后勤的畏兀儿人,以及从各地搜刮来的,担任筑城及运输任务的“哈撒儿”。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蒙古还有水军。萧启庆在其著名论文《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里就曾指出:“在灭金、西征过程中,随着征战地理条件的变化,蒙古人不断吸收各民族的资源与人力,形成一支以骑兵为核心而兼拥步、工、炮等军种的复合大军,而水军则是适应对宋作战需求而成长的军种。”蒙古军队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对平民的大屠杀。对于这点,杉山正明特意为之做了辩护,指出蒙古联军在西征到中亚一带时,忽然开始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屠杀,那是因为“在伊斯兰的史书中,数字表记多用一位数或两位数,本身带有估计的性质”,其实这些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也没那么多,所以数据本身并不可信。而且在尚武的蒙古人的观念里,在记叙战争时尽可能地夸大杀戮数字,是为了彰显军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蒙古人的确进行过破坏和杀戮,但并不是人们之前所说的那样穷凶极恶。”杉山所提到的“伊斯兰的史书”,指的是14世纪初,伊尔汗国(位于今天的伊朗)宰相拉施特主持编纂的《史集》。但细读此书,就会发现蒙古人“对平民的大屠杀”并非发生在其剑指西亚之后,而是在早期蒙古史中便已非常频繁。比如突厥部落曾击败蒙古人的祖先,“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躲进人迹罕至的深山,才侥幸延续血脉。而成吉思汗在打败塔塔儿之后,也下令“在扎撒规定的限度内,一个活的也不留,妇女和幼儿也要杀掉,孕妇剖腹,为的是将他们消灭干净。”每逢大战之后,必进行斩草除根式的血洗,这是游牧民族间为争夺生存空间的常见举动,并非蒙古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个游牧部落间,生产方式其实基本类似,相互间没有互补功能,若不能纳入“兀鲁思”,则存之无益。反而是南方农耕区,有牧区生产不了的茶叶、丝绸、金银器等物品,需要开榷场以互通有无。所以蒙古在伊斯兰地区的大屠杀,只是延续了游牧传统,他们后来意识到多留被征服地区的活口以征收赋役,好处似乎更多,于是减少屠城,这其实才是真正的“突变”。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这种转变最终完成于元世祖手中。1260年,蒙古大军在巴勒斯坦地区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交手,结果以后者的压倒性的胜利告终。蒙古军队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引发连锁效应,显示其对外扩张已经到达了其极限。也是那一年,代表西部蒙古势力的阿里不哥,和代表东部蒙古的忽必烈之间爆发汗位之争,总共持续了四年。在决定国家“往东”还是“向西”的路线和权力双重斗争中,忽必烈最终获胜,全赖背后富庶的汉人补给基地。杉山考证后认为,1260-1264年间,其实蒙古帝国上下都视阿里不哥为大汗,只是元朝建国后,相关材料被系统性地删篡了而已。在忽必烈在夺得蒙古大权时,其实已经是50岁的“老人”了,衫山提醒我们:“这之中所包含的意义十分重要”。在位的35年里,忽必烈以其成熟的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治理这个国家,“用令人难以想象的扎实与罕见的计划性,和他的智囊们一起一步步实现了构想规划的国家蓝图。”在忽必烈把权力中枢从蒙古高原偏向东方后,元帝国的形态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汉化”两字能够解释的,因为元朝还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抱负,这是之前的汉人王朝所没有的。借助通惠河和白河,船只从元大都的内港出发,可以直达东海、黄海乃至印度洋;忽必烈派兵二度远征日本,虽然最终以惨败告终,但征高丽的海战却获得了胜利;除此之外,元朝还鼓励与东南亚地区的通商贸易。与这些积极的海洋政策相比,南宋“在海洋上所摆出的是被动的姿态,南宋的海洋活动始终是依存于民间行动的”,更不要说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生生把本国商人逼成“倭寇”的明朝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杉山才把明朝称为元朝“极不合格的继承者”,“忽必烈时期之后的很多遗产,都毁在了大明帝国手里”。最显著的就是疆域的大幅萎缩,明朝其实从没有彻底推翻元朝,只是将其赶回北方而已,结果就是后来蒙古残余势力一直威胁着明朝,亚洲东部陷入“南北朝对立”的分裂状态中。而在海洋层面,除了永乐朝短暂的航海高潮外,明朝的海禁政策直接导致东西力量逆转,为19世纪西方侵略东亚埋下了伏笔。由于“兀鲁思”制度的影响,元朝在中国南方实行某种程度的“无为而治”,就连钱穆也不得不承认,像倪云林这样的汉人士大夫,在元末生活还是颇为自由的。但明初却是一个通过国家强制力对社会进行重组的时代,包括基层“里甲制”的建立,民籍军籍匠籍的划分,对于文化人的噤声和杀戮,都导致明初与元末相较,很多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万马齐喑,“整个社会回到了接近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状态。”仿佛是为了反驳钱穆,衫山正明认为大明帝国,至少在其初期,才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黑暗帝国”,难怪士人会怀念元朝,把元末比作人间地狱的人,“只能说受到‘中华思想’的荼毒太深了。”普通读者对于“中华思想”(ちゅうかしそう)一词,可能没有敏感性,这个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流行起来的词汇,按王柯的梳理,指涉的是“汉民族炫耀自己的文化和国土,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思想。” 对中国的这种自大观念做最系统剖析的,是京都大学教授那波利贞1936年出版的《中华思想》。“中华思想”说认为,北魏、辽、金、元、清五个王朝统治的年代,加起来相当于中国历史的三分之一,所以“中华”从来断裂的而不是连续的。既然如此,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接受日本的统治呢?所以钱穆、傅斯年的观点,其偏颇当然不容否认;但杉山正明这本读上去给人不少新启发的《蒙古帝国的兴亡》,也不自觉地继承了日本二战前的某些危险观念。衫山此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国家权力的作用,其实到了明中后期,很多社会力量的发展,早已溢出了国家划定框架之外,中西势力的消长,也并非单个因素能够解释,更何况有满清入关的干扰?元明之际的断裂与延续,是史学界至今聚讼的问题,杉山的观点,最终还是一家之言。尹敏志/文(已发表于763 期《经济观察报》,转载请征求作者或报社同意,并注明出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比较通俗的史书,很多观点十分有启发性,特别是元攻打日本的那段。篇幅限制,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适合大众读的史书。
  •     衫山对烂明的评价很到位,从开放重商的元朝退化到封闭农奴倒退落后而又残暴非常的黑暗国家。十足的牲畜王朝,猪王八所为和三百年后某人所为一样
  •     线索梳理的很清楚,相对于蒙元时代的复杂性,可读性十分强。可以作为入门书籍之一。
  •     沉浸于对蒙古军事征服的叙述,外加一字无注,本书自然不能称得上合格的学术通史写作.此外,对宋明正统合法性的嘲弄,以及背后对中华文明的不屑一顾,本书也势必饱受争议.但是,流畅的文笔与剑走偏锋的思辨,或许会引起如我般门外汉,对蒙元史的兴趣...P.S.蒙古没征服日本,真可惜!
  •     看完全书到了后记才知道,这是作者1996年写的书。而现在是2016年。
  •     粗线条过一遍。把明清黑成屎。名字太难记。
  •     我读过的的第一本蒙古史著作,很有世界史的眼光,从世界史角度将欧亚大陆连在一起看蒙古帝国,视野很开阔,不少观点很给人启发。
  •     捧蒙古我不反对,但黑南宋黑明朝黑的有点过分了吧
  •     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对蒙古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蒙古是大陆与海洋并重的时代。 同时也知道了明朝开国时候黑暗。
  •     主观倾向太明显
  •     果然很赞,从全球视野来看蒙古、看大元,与传统元史相比较,更显开阔!
  •     另一个视角。
  •     杉山正明老师的这本著作澄清了以往我对于元史的一些误解,怒黑大明,不过黑得很有道理。同时核对二十多种语言的史料,此生我只仰望这样的人才了。后半部收束略仓促,配图极佳。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值得一看。
  •     这本书热情的讴歌了蒙古帝国的伟大功绩,甚至连连绵起伏的内乱都不成蒙古帝国的一大缺点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断代史研究者,究竟是什么支持了这个研究者多年潜心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入研究?除去师承和经历,恐怕真心从心底里热爱或者愤恨这一时期才是原动力。衫山正明作为日本蒙元历史第一人对于蒙古的热爱和对于宋明的诋毁简直是力透纸背,虽说论据也是截取于正常的资料,但是也不难看出他个人的因素。这部书大多数还是王侯将相史,从英雄、权力和战争的角度上讲述了蒙古帝国的兴旺。但是技术条件是否支持如此庞大的帝国运转?经济和制度因素是否是蒙元崩溃的原因之一?这种大元兀鲁思的体制和现今全球大国采取的联邦制的异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没有讲清楚,甚至没能提到不得不说这本书不太合格。
  •     杉山正明就是个驴草的
  •     日本历史学者写的书还是很严谨,值得一读。这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讲蒙古历史的书籍,个人觉得对于宏观了解蒙古还是有帮助的。
  •     杉山正明先生以大量波斯文史料为基础,重新梳理了蒙古帝国历史,细节与大势并重,廓清了许多历史偏见,使人对蒙古时代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     蒙古帝国历史地位不高,既因文化正源论,也因其历史火花不足
  •     「适万里如履庭户」长久以来对于蒙元史总有与生俱来的抗拒,但听过一场姚大力的讲座又对这个蒙古帝国充满着不可泯灭的兴趣。之后也曾研究过天朝在蒙元时代是不是属于殖民地,但鉴于大元帝国将政权设立在大都,结合此书中旭烈兀兀鲁思也将大元视为宗主国,则可以发现天朝在那时不应视为殖民地。再回到此书,上半部太有魅力,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描述的欧亚大一统帝国实在迷人!而如今的国策也在某种程度上在重构这一辉煌。到后半部的混乱和失落则一笔带过,而且夹带了作者太多的个人情感,尤其对我大明有种黑到深处的迷之粉感。但总之,这本书相当推荐啦!
  •     叙述很扼要而且流畅,有私货。对国人习以为常的宋(或汉地)正统观念当然是毫不考虑的。在某些民族主义和阴谋论情绪强烈的读者眼中,作者为蒙古人的屠杀作的辩白可能是别有用心的吧。
  •     不错。原来襄阳之战压根没死多少人,不知道郭大侠怎么挂的。。。 蒙古的衰落并非被谁击败,而是不停的分裂衰落下去
  •     内容浅显,地图恰到好处,其余配图质量不高、多余,译注在下册完全消失
  •     因为蒙古名字,除了简单或较工整的外,都很难记忆,所以,基本就可以了解一下蒙古帝国的大概
  •     私货较多,通篇无注,有专美传主之嫌,编辑校对很差,文字错误太多
  •     科普了很多知识,以前只知元朝,现在明白了蒙古帝国的庞大
  •     新年70本之58。这书的三星,有一星给叙述。一直就听说作者在日本是蒙古史大家,还是难得的学术作品畅销作家,不过说实话,读了几部作品,只觉得名不符实。如果说治史有才德识三端,作者顶多占才字,还是指语言方面的才能。先存倾向性,是历史工作的大忌,先不说别的,就从本书的自我叙述看,为何盛称的多民族融合,成了削弱皇权,导致分裂的因素?为何出色的穆斯林财政官,却使得宫廷用度从来不足,并一力仰赖东南财富?为何蒙古人不相攻击的信条,元朝却是皇帝最不得善终的王朝?为何直到元末还让朱元璋无法对抗的蒙古骑兵,反而在漠北被蓝玉击溃?这些自我叙述的矛盾,恐怕就难以收拾。更别说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表象叙述和一厢情愿,同时对于汉文史料的绝对不信任,和对于波斯阿拉伯文史料近乎绝对的信任,都说明史识的匮乏。个人资料,此书不过尔尔
  •     作者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写得可不痛快。读到《黑暗的继承者大明帝国》标题,前面跟着作者快板而紧张的阅读节奏终于强行笑场而搁浅了。
  •     神秘的金帐汗国 留在我国历史教科书和民间传说基本都是负面事迹 但在基督教对抗伊斯兰的13世纪 蒙古这股神秘力量大破大立 承接东西方后500年的辉煌,非常值得研究。有意思的是750年前也有类似Isis 的组织 最后被金帐汗国灭成渣渣 自从看了这本书 我觉得我没法再读 【天龙八部】【射雕】【神雕】【倚天屠龙】了。另,校对小编不仔细 难扛大社旗帜啊。
  •     题目起的有点大,书内容上泛泛而谈,没有历史的细节。
  •     该书完全不能称之为学术著作,读后感详见:http://weibo.com/p/1001603942776076155340
  •     2017年1月 [完]对比波斯《史集》而写 客观
  •     不懂蒙元史,仅就这一点儿入门知识谈下看法:就像后来的满洲一样,蒙古一开始也并非是民族或国家,而是一个兀鲁思(共同体),它的征服基础来自于不同地区群体的聚合,大一统的格局则来自于散落在各地的千户对蒙古高原的认同。历代大汗更替,都需要经过库力台大会的确认,以此巩固蒙古世界的认同。然而到蒙哥死后,由于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位,库力台大会的传统出现了问题。争位战争胜利后的忽必烈未能及时召集中亚的旭烈兀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参加大会,最终导致这些原本实力就很强大的兀鲁思形成了割据。杉山正明采用中文、波斯文史料相互对照,将蒙古帝国置于全球视野下考察并对以往的“残忍论”提出质疑,尽管他的论断新意屡出,常引发中国学界的争论,但这部书作为一部元史入门读物,我觉得至少还算不错。
  •     当年蒙古没能征服日本真是可惜。作者是一个标准的蒙吹,全书都洋溢着对于蒙古帝国文治武功的赞美和对宋明中华文化传承的嘲讽。在作者的东亚史观下,蒙古不光军事无与伦比,其对于“全球化”的贡献也无可替代,就连饱受诟病的屠杀也被有意淡化成是宣传需要。至于明朝则直接被定位成黑暗的继承者。不过看惯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史观,换个视角还是挺有意思的。
  •     不说历史内容的正确与否,作者的角度是否客观,就书本的出版设计的尺寸,文中的配图,对读者真的非常友好,旅行中,夜晚躺床上,信手拈来的就可以方便读几页而不失去脉络,看完以后剧本对蒙古史,成吉思汗家族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五星赞!
  •     日本学者的缜密严谨 我们应该学习 这个系列的书装帧排版翻译都不错 通过日本人用他们惯有的逻辑分析模式进行阐述后 也意识到了我们本土研究者的优势与缺陷 他们行文中所表现的谦虚谨慎 是否根源于本身语法中的敬辞和语言模式
  •     正本清源。文末提出的问题“中国在脱离开放的商业帝国大元之后为什么会转变成封闭的农业帝国大明?”确实引人深思。
  •     颠覆性的观点不少,如果能标注史料出处会更好,这本书意义在于,必须跳出汉文史料的局限,多参考其他文献(波斯文等)才能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
  •     译笔流畅是其长处,对于专有名词的准确对译是其短处,或许译者非其专业吧(如对亦思马因教派的翻译)。此外校对与编辑很值得吐槽,历史事件年份的错讹以及错别字远超基本要求。不过就我看来,这套书实践了杉山“蒙古-世界史”的理念,也是所读过的其最好的著作。因此其叙述不仅在传统中国,更在钦察草原、阿拉伯世界、中亚以及高丽和日本,非精通多种语言之学者不能为,又熔铸(当然也忽略了)许多研究成果,足称最好的蒙古通史。翻译与编辑减分。
  •     蒙古帝国的统治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明朝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倒退是耶,否耶?
  •     通俗蒙古史纲。杉山正明的观点虽然不能完全苟同,文章也没有严谨的文献学支持,但是他流畅的文笔、清晰的历史脉络讲解、深厚的学养以及对蒙古历史的见解都让本书值得一读。长久以来蒙古的历史对一般中国人来说都如同迷雾中一般。这不仅仅是因为蒙古的历史在地域上横跨了欧亚,出现了因为多种语言、文明、自然环境而带来的复杂度,更是因为中国的元史的曲解误导。蒙古很难说成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其文化和中国的儒教相去甚远,元史很大一部分是用汉人儒生的想象去理解,这样难免脱离真实的蒙古。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图书,翻译很好。
  •     2016.05.24
  •     通过一本书把《史集》和《元史》完美的结合,了解了蒙古兴衰的来龙去脉,蒙古史就是转折期的世界史。
  •     呵呵,先给蒙古人洗了地就能给南屠洗地了,这就是日本东京学派狗的作风(他虽然是京都的,但是继承了东京学派人渣一样的传统)
  •     算较为通俗的蒙元史,但是有很多创新的论点,却缺少论据的支持。
  •     这是我第一本看过的系统讲述蒙元时代的书,还没法能说写个书评,感觉作者主要以拉施特《史集》为依据高度评价了蒙古帝国的世界性,不过叙述流畅有趣,值得一读。
  •     他说 明朝是黑暗帝国,弱了还是被看不起哦
  •     當小說看嘍
  •     故事挺流畅,议论不少个见,还是蛮启发思路的。蒙古人的“残暴”事出有因,这是对中亚和欧洲的一种“恐怖”心理战略,要统治那么大地盘确实挺难的。涤清了我对襄樊大战的误解,真是被金大侠给误导了,元军攻宋基本走了一条和平解放道路,老百姓的愿望向来朴素,才不管谁统治呢,只要有安生日子就好。
  •     文笔流畅浅显易懂。具体观点:把蒙古吹的有点高了吧,当然,最后黑明朝黑的漂亮~
  •     作者扬海洋文明,贬绝对君权的封闭专制,触到皇汉G点了。在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期,你大明朝主动封闭自己不参与,你还抱着“中华正统”做美梦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