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32149933
作者:(智利)亚历杭德罗·桑布拉
页数:144页

内容概要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1975— ),智利诗人,作家,文学批评家,是智利年轻一代作家中的翘楚。他的第一部小说《盆栽》即轰动文坛,并获得当年的文学评论家奖最佳小说奖和国会图书大奖,被称为“智利文坛的一次放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还著有诗集《无用的海滩》、《移动》,散文集《未读之书》和小说《树的私密生活》。2010年,他被著名的文学杂志《格兰塔》评为“西班牙语最优秀青年小说家”之一。《回家的路》是桑布拉最新创作的小说。

书籍目录

Ⅰ. 配角
Ⅱ. 父辈的故事
Ⅲ. 晚辈的故事
Ⅳ. 我们都好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回家,就像是离开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亚历杭德罗•桑布拉
《回家的路》中的一代人,在智利皮诺切特时期学会读写,而他们的父母,则是独裁年代的同谋犯或受害者。1985年圣地亚哥大地震中,九岁的男孩首次见到比他大三岁的珂罗蒂雅,后者竟让他帮忙监视她的舅舅劳尔。多年后,长大了的两人重逢,在一场无关爱情的交往中,终于明了当年的真相。九岁男孩眼中的圣地亚哥,成熟作家心念的还乡之路,在作者与角色、过去和现在、虚构与现实之中交织在一起,通过两个家庭的遭遇,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伤痛。本书荣获智利2012年度“阿塔索国家艺术奖”和同年全国图书理事会奖。


 回家的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新一代年轻作家,这本书是可以给5星的。因为从文字中嗅出了一丝大师的气质,那种欲言又止的叙述,就是想回家不能回家的那种感觉(这点像《天使望故乡》、法国版《奇迹年代》等)。用了不到年代的人,不同的视角但可以说相同的价值观来叙述那个年代发生的人与事,这样的故事比较合我口味。因为我们的父辈从未展示过自己真正的面貌,而我们也从未认真地观察过父辈的面貌。宁愿活着那个年代,停留过去,尽情追忆。因为那里有回家的路。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1读一本智利作家亚历杭德罗•桑布拉的小书,《回家的路》。故事的主人公,是智利的皮诺切特时期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他们在那个非常时期学习成长,他们的父母是独裁政权的同谋或受害者。四个章节,在小说角色与写作者、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中切换。“父母是溺爱也好,放任不管也好,终究都保护不了孩子。儿女是留下也好,远走高飞也好,最终也陪伴不了父母。”沉默常见,是独裁时期的遗留。两代人之间的鸿沟,随着这额外的沉默,又加深了。桑布拉被视作波拉尼奥之后最重要的智利作家,新生的一代(1975年生)。他的笔触较之波拉尼奥自然不够圆润。行文之间,热情被压抑克制着。压抑,或许是年轻一代尚未有的坦荡造成的。“回家的路”的“路”是复数,formas (ways)。并不是存在着许多条回家的路,而是并不存在这些路,路只是寻找的途径,无法抵达终点的途径,仿若始终在卡夫卡的城堡脚下游荡。只是这城堡,是由一代独裁政权影响下的普通家庭、父母构造出的隐形城堡。桑布拉在小说中提供了数种回家之法。记忆中回忆、像游子一样归家、在父母家中同女友做爱……而事实上,他在篇首便已揭露了回家之路的可疑之处:“六七岁时同父母走散,他自己走回了家。母亲说:‘你走岔道了。’他其实觉得走丢的是父母,心想:‘明明是你们走了另一条路啊。’”——其中的裂缝,并非以回家之路可以填补。2若要细心分辨,我们父母的回家之路也是存疑的。他们童年时经过那些罪行,旁观着好人与坏人,分不清罪恶与清白。童年属于组织,答案是背诵的,对家庭的爱有着问号……我还想不清,也许我也在经历着同父母的分割,但是是同他们的年代不一样的分割。我们需要再度看清,需要记录。南美是距离中国最远的地区,但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又有什么不一样呢?1973年911,美国支持下的皮诺切特军事政变,已被2001年的911恐袭覆盖。《春光乍泄》里,何宝荣和黎耀辉为了开始新生活,去了阿根廷,因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地球上能够去到的,距离香港最远的地方。我想起那些失恋患者的台词:“我想逃到一个没有你的地方,可是这世上竟没有一处是没有你的。”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而我们做的承诺,是相爱之后再无新鲜事。3 “ π+1”女友看完这本书时,我打了4.2分(满分5),他问:为什么是这个奇怪的数。我说:很喜欢这本书,但毕竟还是年轻的作品,觉得4.5太高,4又太低,于是就选了一个中间数。他说:那么干脆用“ π+1”分吧。——再精确一点,4.1太低,4.15又太高。我被哄骗得头头是道,觉得今后用“ π+1”来计分倒是不错。心里又想,也许在他心中,我正是“ π+1”女友。不是完美的,但是却是最喜爱的。在亦步亦趋的追随中,永不因“完满”而停止前进。4在桑布拉另一本小说《盆栽》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不能改变你生活的人,同他们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 唯有当你找到一个改变你生活的人,甚至摧毁你人生的人,人生才有了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只记得作者长得不错。
  •     政治总与生活分不开
  •     狂赞……
  •     “我们记住的,往往是杂音而非真实的影像。(……)其实我们单纯地记录这些杂音、记录这些记忆中的瑕疵就对了。这不过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筛选,仅此而已。可就为了还原所谓真实影像,我们却谎话连篇。也正因为如此,一本记录记忆杂音的书,往往与那本记录所谓真实影像的书背道而驰——真实的回忆太过厚重,免不了遭到曲解。”(P108)文学不是日记,不是仅仅记录记忆杂音,而所谓的“谎话连篇”里,却有某种艺术的真实在里面。第一章“配角”写得很好,有莫迪亚诺的味道(我想到了《缓刑》);作为书中现实的一个内容——创作,以及折射着现实(成长、自我与他者)的回忆与虚构,小说意在营造一种真实与虚构、回忆与现在杂糅一起的氛围,通过言说者与被言说者的关系表现时代、表现他者、表达书写的困境:但是题材和手法未被充分把握和表现,显得空洞。
  •     如果我有收藏癖的话,那么我想我又可以在我私人的地图上插上一面智利的国旗了。
  •     4.2 很喜欢.文笔时而热情时而克制. 哀而不悲..
  •     举重若轻,诗意的哲思。
  •     文章中出现的几首小诗都很不错,特别是这首: 独子为大/孤寂中懂得/大为何物/仿佛所有从未到来的弟妹/都已然故去
  •     小说文本与历史、现实与虚构都交织在一起,简短、凝练,又不失历史的厚度,满满的都是温情。“曾经的我,将是年长时的回忆。”
  •     挺不错的。轻巧好看。
  •     智利年轻一代最好的小说家?波拉尼奥后继有人?James Wood高度评价!值得慢慢期待。
  •     太轻薄了,这么好的背景题材和元叙事结构,写上一千页也是可以的。拼贴行文和自由跳跃可以有,不过在这里面处理得就像流行歌一样轻佻,没有力量。全书最好的还是封面上的那句:「回家,就像离开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
  •     在上海书展的签售会买了这本书,作者很帅,总的来说,这本书很温馨,就如作者自己所说在作者和小说角色角,现实与虚实间相互转换,很温馨
  •     我想这本应该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时限与代沟让两辈人之间充满了猜疑矛盾和一方的拯救,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一旦提笔写作,我就成了独生子女,好像永远孤独无伴。我想这是一个孩子的梦想和确凿的将来。
  •     感觉像是一个通过回忆重构生活舞台的故事。很喜欢作者的文风和叙事的方式,文字惊艳但节奏不紧不慢,读起来很舒服。
  •     亚历杭德罗
  •     能引起共鸣的一部小说
  •     看到下面的一个短评觉得有共鸣:不够厚重 对智利这个国家没什么了解 加上我对世界史本来就一头雾水 看书的时候 疑惑就更多了 但是 提到上一代人 我就会想到中国很多当代作家写的关于文革前后的东西 虽然我也不够了解 但是觉得很深刻啊 本书的故事也很简单其实 但是如果要表达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我觉得 中心事件不够典型
  •     回家,就像是离开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我们花了一生去离开,然后。。。。。。
  •     我不管。虽然还有一点点没看完。有的地方感觉翻译真的好棒。比如阅读就是掩饰面容,而写作则是揭开面纱。太嘟啦
  •     温柔如水的叙事。诗意的乡愁中,带有一点独裁年代下的悬疑气氛。一章故事一章作者自叙的结构很有意思,我好喜欢
  •     非常美妙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智利向往之感油然而生。世界最南端城市,南极洲首府。这些一带而过的文字,让我很想旅游,很想买一本关于智利的lonely planet。很多文字的锐利,思维的独到让我凝视很久,发呆很久。这是一本笼罩着智利的一段伤痛史的故事,这种context赋予这部作品独特的意义,这本书10年在智利的出版,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智利人对这段历史的追忆惆怅吧。“回家,就像是离开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第24人读过。
  •     想起08年地震住在搭的田里的棚子里,想起停电时使用过煤油灯,想起在昏黄烛光里写字,想起贫穷却和睦的往日。都模糊了,记不清了。冬日里山坡上打滚,藏猫,捡柴,烤红薯;夏季捉鱼,洗澡,刨地瓜,打猪草。充满纯粹欢乐和担忧挨骂的日子啊,都记得不够清楚了。
  •     智利青年作家。1975年生。写独裁时代到民主时代的世事迁延。一名父亲利用了妻子兄弟的身份,而他的女儿委托一个小孩对其监视。这个小孩就是作者,长大后他和委托方虽无感情,但多次行房。小说味道不够麻辣。少油。
  •     语调很舒缓。感觉阿拉丁和珂罗蒂雅的短暂结合,与the cat's table里主人公和朋友妹妹的婚姻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希望通过与分享了过去的人在一起,将某种状态由游离走向稳固。他们都失败了,似乎并没有一条这样的路。
  •     恐惧都是父辈的,而我们在血色的阴霾下,活得很好。
  •     里瑞克哥哥凑单买的,寄到我单位了于是就翻完咯。
  •     结构很有趣 虚构与写实 现实与梦境交错
  •     重庆森林加一星。。
  •     回家路漫漫,但回家之后又有什么区别吗?作者告诉我们,你可以穿着父辈的衣服,在镜子前面好好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
  •     “曾经的我,将是年长时的回忆”
  •     首先非常感谢Genoveva同学去帮我找Lluvia要签名,Lluvia真的好可爱~ - Que te guste el libro. -Sí. Me gusta el libro mucho.在寒假回家的动车上读完了这本书,跟完全没看内容介绍之前想的温暖美好的小故事不同,是个略显沉重黑暗的故事。真的好有想去补补拉丁美洲历史的想法,期待下学期的概况课。
  •     前半段有比较清晰的剧情,后面更多是如作者所说的,“记忆中的杂音”和“瑕疵”,无始无终…
  •     也就……一般啊……
  •     伤痕文学
  •     虽然作者有时叙事太卖情怀了,不过读起来还蛮舒服的。作者的笔触带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有点像《城南旧事》。
  •     出其的好看,阅读过程有很多惊喜。一个中篇写的层层推进,四个小部分,一章虚构,一章写实;一章虚构,一章又写实,虚实结合的很巧妙,既客观又主观。内容方面,作者将严肃的政治话题溶解到爱情、家庭、邻里、单个人的日常故事之中,细致而又柔软。你能体会到智利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细微变化,如此精细。政治的字眼并未成为高频词,但是你依然可以从人们琐碎的对话中无时无刻感受到这个国家在变化。或许正如奥布莱恩所说:“纠缠回忆的,恰是那些无始无终、难以言说的琐碎片段”。“回家的路”是启程也是返程,启程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爱情、国家的未来的好奇;返程是他们对“迈普”这条街过去发生的一切怀念。这本小说很短,但是我尽量拖着读,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读,嘈杂的时候不读,总之,我享受它时必须是我状态最佳的时刻。
  •     7 哀而不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