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32160319
作者:[美] 苏珊·奈曼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苏珊•奈曼(Susan Neiman),爱因斯坦论坛的负责人,2014年斯宾诺莎奖获得者。她的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包括《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义者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现代思想中的邪恶: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理性与文火的统一:柏林犹太录》(The Unity of Reason and 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受业于罗尔斯,先后在耶鲁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多家媒体撰写文化政治评论。现居柏林,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

书籍目录

导言
1.哲人的思考
可能世界
何为启蒙
打破枷锁
2.幼年、童年、青年
出生这件事
别再被愚弄了
不满足的心灵
3. 成年
教育
旅行
工作

4. 为什么长大

作者简介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为什么长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王如菲的微博图片,感觉内容不错,就买来四本哲学类读物来看,分别是《为什么长大》《事件》《自我》以及《真理》。以前也借过哲学的书籍来看,总是因为实在费脑子而看不下去。但是目前来说,第一本是看下去,并且看完了。第一本打开的是《为什么长大》,因为书名看起来就有意思。每个人都在长大啊,还有为什么吗?但是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书中所说的长大并非我们通常说的长大。书中的概念更贴切地说,是成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那么作者眼中,一个成熟的生命体是什么样的呢?又如何可以做到呢?
  •     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小册子,给了我不少回答和启发,读的时候也就顺便做了一些笔记。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从自身抽离出一个他者,(尽量)冷静客观地看待作者的偏好、倾向,避免把她的思考当成了自己的思考。自由是你遵守你为自己设定的准则的能力。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只是当权者的发明,他们建立了一系列规则来愚弄我们,道德只是在帮助他们继续愚弄我们?在纯粹理性问题上标志着其幼稚时期的第一步,就是独断的。其第二步是怀疑的;而这一步,是表示经验已经使我们的判断力变得更聪明而更慎重了。……所以,怀疑主义乃是人类理性的休息所,在那里理性可以反思它的种种独断性的流浪经历,而检查一下它所在的地区,使得它将来可以更正确地选择它的途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应然无法从实然由理性推导出来,这里只涉及情感。休谟认为理性是无力的。卢梭怀疑讽刺,休谟怀疑的是真挚;卢梭因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提出重塑世界的要求,休谟倾向于放弃应然。斯多葛学派认为拒绝接受一个既定的世界是人的弱点,而将目光转向灵魂自身,通过塑造美德和灵魂,改变情感来治愈来抵抗外部伤害。处理我们内心的不满来修复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削弱情感,直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触动情绪。这是一种双重自我欺骗。一则痛苦与不满是真实存在的,二则灵魂很难被塑造操控,内心可以修补,但外部矛盾仍旧存在。美德与幸福无关。(在作者看来,斯多葛学派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黑格尔和莱布尼兹论证使我们明白既定世界本身的本质和必要性,即去理解这个世界,而斯多葛学派则把我们从既定世界里抽离出来。(其实两种方式都谈不上对错,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和专注自我修行并不代表对这个世界的不合理袖手旁观不是吗?)借助无条件的绝对者这一概念——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合理的——理性后退了一步。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绝对者仿佛一条地平线,理性指向它,但任务在于确保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点。卢梭:我们需要的没有我们一贯认为的那么多,而事物的可能性则比我们以往想象的要多。把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哲学对真正的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首先是揭示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个问题。哲学努力解答的是一些孩子们会问而大多数大人认为已经解答了的问题。我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把成长过程描绘成注定走下坡路的画面受到利益各方的支持。
  •     让康德助我们长大顾文豪将届十六岁时,列夫·托尔斯泰还在过着浑浑噩噩的公子生活:除了应付考大学的必要课程之外,整日不是独自胡思乱想,就是进行体操锻炼,打算成为世界第一大力士;有时则漫无目标地在家中各个房间游荡(尤其爱去使女室的走廊);又或者照照镜子,之后“怀着灰心丧气,甚至厌恶的沉重心情走开”。按托尔斯泰自己的说法,这时他的生活依旧是“平凡的、错综的、闲散的”。直到有一天,一种思想忽然“以那么朝气蓬勃的精神启示的力量涌上我的脑际”——这种思想的实质在于确信人类的使命乃是毕生追求道德完善——使托尔斯泰为自己浪费掉那么多大好光阴而深感震惊。就在此刻,他希望把力求人类道德完善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下定决心永不改变。在《青年》的开篇,托尔斯泰写道:“我认为这就是青年时代的开始。”一瞬的思想震动,自我意识的陡然唤醒,将个人从少年时代的懵懂迷离中拉拽出来,那是一个生命的同时也是生活的裂缝。此后,睁大眼睛轻信世界的童年少年阶段宣告终结,而兴奋、跃跃欲试混杂着恐惧、挫败感与日俱增,借用康德的定义,所谓成熟即是指“理性将自己从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中解放出来”。但这种“自我解放”并非人们所想的那么顺利。事实上有人指出在今天这个“巨婴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曾有意无意地回避长大,害怕长大。在美国哲学学者、2014斯宾诺莎奖获得者苏珊·奈曼看来,现代人拒绝长大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成年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逐渐习惯接受既定的生活限制,屈从于现实,就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所说的那些在二十、三十岁上就死了的人,一天天重复自己,最终“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很可能,向来被美化了的青春岁月反倒是我们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日子,而那些将人生确认为一个走下坡路的描述,又无形中使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灰心丧气。为此,苏珊·奈曼为企鹅图书“地铁上的哲学”系列撰写了一册玲珑小巧的《为什么长大》,旨在探究何为成长,以及21世纪是什么使我们的成长变得如此困难。从婴儿肥到马甲线,从天真烂漫到精通世故,这些显然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应有之义,但在奈曼看来,成长的最根本标志在于从此认识到世界是怎样(实然)与世界应该是怎样(应然)这两者间的差距,并且并不因为这种差距而心生颓唐,而是努力求取平衡。对稚拙的孩童来说,理性在幼年期是独断论的,随着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可理解——热水会烫手,皮球会弹跳,路上的车会移动,按下按钮电灯就会发光。但进入青春期之后,童年时代对世界的无限信任将因为对世界真实面貌的发现而转变为巨大的不信任,原本光彩夺目的世界一夜间就可能黯淡无光,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琐细裂缝将密布在漫漫人生的各个角落。这时往往就产生两种通常的看法:或是完全臣服于现实,嘲讽乃至否定应然的力量,以斯多葛派的鸵鸟哲学与自以为得计的世故犬儒求取自我宽慰;又或是盲目拒绝外部的现实图景,将抗拒长大误认为“自由和精神的标志”。奈曼指出,这两种态度都流于片面,更合理成熟的态度是既关注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又观察它现实的样子,“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却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奈曼试图通过康德——一个据说每天下午三点出门散步,风雨无阻,邻居都拿他对表的伟大哲学家——来纠正上述关于长大的观念误区。因为她相信看似呆板无趣的康德不仅在其著作中“描述了青春期的所有症状”,并且给出了通向成熟的可能的答案,奈曼相信康德可以帮助我们长大。而这种帮助,既是认识上的,更是行动上的。康德不仅不会灌喂我们减轻疼痛的鸡汤,相反透过独断论与怀疑论之间的辩证法,他要求我们在坚持内心信仰的基础上,坦然接受现实世界日复一日对我们施加的欺骗、失望与伤害。康德告诉我们,那种对世界真实面貌的盲视与拒绝,那种“只有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其实是孩子对自己的力量和周遭环境的“未加反思的自信”,而这些也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会显得楚楚动人惹人怜爱。错误的不止是对世界的轻信,还有对世界简单的愤怒,而停止错误的方法,唯有理性。但何为理性?是谋事老成,精于算计,还是挥别任何冒险的冲动,安静地躲在岁月囚笼中?奈曼指出,在康德那里,理性是规范性原则的源头,它无意于“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要引导我们在世界上行动的方向”。换言之,康德眼中的理性是推动我们追问万事万物成因的一种力量,引导人们追寻世界的合理性,最终造出一个更公正的世界。而正因为有了对世界合理性的清明执着的追求,弥补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裂缝才变得可能,因此康德说“成长最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知识”。但这种勇气从来都是来之不易的。世界有时就像一家麦当劳,你千辛万苦排队等待,轮到你时,却往往是看中的那份套餐已经售完,这时你要不忍饥挨饿,要不就接受不喜欢的选择,不论结果如何,生气在所难免。这时,拒绝接受一个既定的世界以及面临不可估量的风险的勇气,就显得如此重要,如此珍贵。在康德看来“这种拒绝恰恰是人的力量”,是真正“源自理性批判的声音”,也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声音。所以,如果你的辛劳理应换来西瓜,世界却丢给你黄瓜,那么真正的成熟既不是哇哇大叫(你早该认识到失望是人生常态),更不是照单全收(这是斯多葛派的自我欺骗),而是运用康德所说的理性去重新恢复你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不是通过改变自己对恢复平衡的要求来一次次降低自己,屈从现实。因此,长大就意味着要学会保持真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平衡,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尤其在今天,长大变得越发艰难。狄更斯的时代,长大更多意味着获得足够的衣食,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饱含血泪的生活确实摧折了不少人,但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成长的催化剂。今天的时代或许提供了更充足的生活保障,但在为人们勾画足可期待的成年图景方面却是退步的。奈曼指出,这种退步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利益各方的支持与共谋——权力需要长不大的顺民,大公司需要长不大的消费者,媒体需要长不大的受众。各种延长童年的玩具制造出来——从智能手机、梦幻电影到没有成就感的工作——它们的共同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让我们贪嗜快乐,放弃思考,让我们习惯依赖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但问题是,正是这种“巨婴时代”的集体合作驱使我们接受了本该质疑的社会秩序,主动放弃了对更合理的世界的改造权,但“一个从根本上否定成年的社会不可能培养出非常活跃且有责任感的公民”,而“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有责任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创造出另一种社会”。也就是说,表面上我们拥抱了童年的快乐与安宁,实质上却消灭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可能。这时,“长大”就不仅意味着个人心智的拓展,它更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是否准备好创造一种有能力自我更新的文化——它让成长成为更好的选择,给人们留出足够空间质疑现行秩序,让个人摆脱对当下幼齿化时代里各种小玩意的沉迷,并学会如何抵抗依赖。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有趣,值得一看。philosophy in transit系列好棒啊,而且引进的汉译版不管是开本还是封面都太可爱了。
  •     这本书并不是如书名那样简单的解释为什么要长大,更有点像是哲学的科普读物。介绍了康德,卢梭,柏拉图等一系列著名哲学家围绕成长的相关理论。然而哲学也不会给我们打鸡血
  •     你从未做过一个浪漫的决定—可能是我们所做的最重大的决定—抛开欲望确证爱?/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够抓住的快乐/ 需要勇气对抗所有依然抵制成熟的力量/ 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革命,我想鼓动它
  •     这本书写得太太太太太好了,几乎每一段都在我自己身上找到印证,而我作为一个彼得潘综合征的青年患者,解答了我想了几年的问题。我现在认为,哲学应是放在第一位要去读的,不然人生还能懂得什么呢?
  •     惯例给翻译打负分,语气前后不连贯,直译导致语义生硬。但是内容很有趣:虽然有小部分内容极端而且信息落后/不属实(比如有一章她论述在国外生活工作对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她举的例子就跟我出国学习生活工作所观察到的现象完全相反)。总结起来,她口中的长大就是变成一个因为有经验有见识爱思考而有判断力有自信的人,这能够让人实现一个崇高的最终目的——变得自由。(她对自由的定义是能够随心所欲制定一套规矩,但是会去执行这套规矩。我对这个定义有一点点争议。)
  •     提的问题很好,没回答好
  •     书名掩盖了内容的深度,作者可是写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义者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现代思想中的邪恶: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理性与文火的统一:柏林犹太录》的人,可不会写日式治愈哲学或者那种港台成长学的东西。入门但不乏哲理的深度。
  •     很喜欢这本书 本来在车站随手翻,被序言吸引到。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Neiman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写康德的。在 为什么要长大 这本书里,她对康德做出了一种可能的运用。尽管并不深刻,但是还是有一些启发。我们要成长,要实现应然与实然之间微妙的平衡。
  •     很不错的小书,是本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论长大的书。作者对成长进行追问,解读了彼得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哲学问题与思考,告诉读者成人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与必然之间又该是怎样的,当出现疑惑或者迷茫的时候,要向内寻找答案,读来让人受益。
  •     成长就是:“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却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     特别鸡汤的一个题目,内容却深入浅出,很有内容。哲学入门推荐读物。
  •     关于哲学、生活态度及个人自由等议题提供了有意思的解读,适合在迷茫的时段阅读。
  •     完全看不懂
  •     文笔非常好的导读小册子,优美流畅通达有序而且很有内容(经典与当代材料兼备,有对《爱弥儿》《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恰切解读,以实然应然之区隔来联系(实践)理性和个人成长),只是第三章最后半节显得过于急着用某种框架来刻画世界(左得太浪漫了一点)。思考题:为什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     这是一本关于启蒙时代思想家对成长这个问题的综述。最重要的思想是:成长是关乎勇气的,你需要勇气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努力缝合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有些地方浓度太高,难以消化;有些部分浓度太低,掺水过多,索然无味;还有一些,刚刚好,给我以安慰、启迪、激励。
  •     一本充满康德哲学理论的小书,论述完整,用前后很多哲学家的理论来说明成长这件事,而有识之士康德贯穿于其中。康德认为,理性最终达到成熟。真正的成长、成熟是承认实然和应然的差距,但不放弃任何一种,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寻确定性,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个人之所以不成熟是自己造就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懒惰,让别人帮你做决定是舒适的,而制度性的懒惰即文化上的反作用也奴役着人们不再聪明地思考。作者也阐述了教育、旅行和工作的经验对成长的关键,但也对现代性教育、旅行和工作作出了批判。
  •     不错的哲学小品文儿
  •     大概这个系列的意义是告诉大家哲学还是可以实用的吧,虽然书名取得太鸡汤。
  •     虎头蛇尾的一本书。
  •     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作者用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人的成长
  •     卢梭和莱布尼茨是天真的孩子,黑格尔幼稚得不行,休谟是犬儒的老男人,只有康德是成熟可靠的成年人。
  •     始终只有哲学配得上智慧
  •     有一些收获。
  •     16年看的最好的学术书。有了这本书,才有了写了一半的论文。
  •     哲学家真牛逼,很佩服。而且也有启发,对现在世界的批判也都抓到了点
  •     看起来像是创见的内容,似乎都是本就了解的。
  •     这个十一假期分两天读完这本书,还是会把摘录整理好做上笔记,挺谢谢作者写了这本小书的,读起来也很轻松也有启发。
  •     四册里排版最好的
  •     书名掩盖了内容的深度,昨天上课前读时,还被旁边的学生笑话了下,大概他以为又是某本浮夸空洞的心灵鸡汤吧!作者以康德和卢梭为主要思想来源,进而分析了我们这个电子娱乐设施风靡的时代下,社会的趋于幼稚化。“长大”成了一个被迫与理想分割的现实残酷体,“职业”是为了稳固我们在消费群体中的地位,以借此获得我们自以为可以安慰心灵的“玩具”——智能手机、汽车等。而相反的,“创造更公正更人性的社会理想被说成是孩子气的梦想”,认真的态度成了稀缺的品质。为什么长大?因为长大是件美好的经历,“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     一个下午读了近70页,已然疲于笔者翻来覆去的康德卢骚翻来覆去的阐释----一个母亲的育儿经太可怕。但不得不承认,作为童年的发明者,还是应该承认受虐狂卢骚的地位的。
  •     关于“理想中的成年人”的探讨。结合赫拉利的观念,社会进展的同时即是裹挟,战胜现代性桎梏的武器是优质判断力下的理性指导。
  •     哲学鸡汤真的安慰到了我。某种程度上是很好的指引和导读。
  •     翻译不太顺畅 哲学基础薄弱有几处还是艰涩 斯多葛式的自己受到了巨大嘲讽 所谓道理读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比较关注书里儿童的部分:成长是一个过滤父母为你所做选择的过程,不得不搬的家,不得不听的音乐。如果运气还不错,如果年幼的你有能力选择,你也会选它,那么恭喜你,可能你是下一个杰伦朗朗李云迪,但现行的教育大环境下又有多少此种幸运儿,大多是不得已不快乐的学习和接受。一本给人回味的好书
  •     个人感觉比齐泽克那本事件好读太多
  •     在哲学的广泛定义泛滥的时代,要学会成长来分辨应学的教育,非常棒的一本哲学入门书。同期的其他几本也要读。
  •     一本简单的易读的哲学作品,看到了叔本华阴沉的一面,看到了人性中的挣扎和诙谐,不可多得。
  •     书中的观点极多,涉及面非常广泛,以致于只有40%的内容忠于书名,70%的内容忠于小标题。不过另一方面,作为一本“地铁阅读的哲学入门”书来说,内容非常实用且忠于生活。也由于其内容如此贴合实际生活,读起来给人感觉浅显易懂,颇有启发。
  •     很快的看完
  •     这本书成功撩起了我读哲学巨著的欲望。
  •     哲学的论点展开就像是巨坑的美剧。
  •     为什么 我没有在高中读到这本书 如此理性的调研隔三页就有落泪的冲动
  •     一部纯理性的“文献综述”,对理解康德哲学,休谟和卢梭等哲学家有很好的帮助。
  •     书挺好的为什么归在儿童读物……
  •     啥也没说。
  •     成长的烦恼 是实然与应然的断裂
  •     这名字好像有点幼齿哦?然而没有,值得看。
  •     2017第一本书。去年在书店里看见后没读完,因为读书卡没激活所以网上买的,标题和封面都充斥着童话气息,但内容出乎意料的产生共鸣,不算是鸡汤,客观的评价解释了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道路上心理的变化,我只读了一遍,准备隔一段时间二刷。最近处于迷茫的状态,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大致也从专业角度解释了我的迷茫,今天读完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抓住的快乐,你知道分分秒秒都会过去,一旦辜负了就再也体验不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