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47711103
作者:鲁迅

内容概要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幼时就读于绍兴府城内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899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1902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读东京 弘文学院,1904年转入仙台医专学医。1906年终止学医,在东京研究文艺。1909年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任教。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先后在教育部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职。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26年间编著《汉文学史纲要》、《而已集》及《故事新编》的部分作品。1927年到上海,专事著作。陆续写作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及三本《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精神领袖。

书籍目录

《鲁迅全集》总目
第一卷 坟 呐喊 野草
第二卷 热风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 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续编
第七卷 致许广平书信集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籍郡故事集 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 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月界旅行 地底旅行 域外小说集 现代小说译丛 现代日本小说集 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 表 俄罗斯的童话 附:药用植物

作者简介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
《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
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风貌。
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按原版编排,共分20卷。其中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依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仅根据最新关于写作时间的考证,调整了个别内容的顺序。
全书文字校订,只是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鲁迅当时的译法。


 鲁迅全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鲁迅与郁达夫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如果比较一下,无论是他们的写作主张还是个人行为都大相径庭,然而他们却惺惺相惜地走到了一起。很难想象一位革命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与一位浪漫主义小说家是如何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并且还一起创办了《奔流》杂志,在文学之路上携手并肩。鲁迅去世的时候,郁达夫正漂流在福建,晚饭时与一位记者同席,从他口中得知鲁迅死讯,起初郁达夫未敢轻信,总觉其中有误,饭未吃完,就已离席。他到报馆证明,看到中央社的电文,才敢相信鲁迅逝世。立刻电报许广平(鲁迅妻),赶去上海。这段事在鲁迅去世后郁达夫写的《回忆鲁迅》里可以找见具体的文字。他写这篇文字的时间是1938年8月14日,这时鲁迅已经去世两年,他为何选择这个时候写这份回忆性文字呢,按照郁达夫自己所说,这是《鲁迅全集》出版的日子,为的是大家多读一读鲁迅的书。巧的是这套《鲁迅全集》正是同心出版社再版的这套全集。如今这套全集以这样一副面貌到达我的手上,冥冥之中时光仿佛凝固住了。我跟随着郁达夫的回忆,走进了他与鲁迅第一次相见的时刻。在这篇《回忆鲁迅》里,郁达夫没有写到具体的日期,只能表述出当时的场景。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对日期这类数字总是遗忘得厉害。不过幸好还有《鲁迅日记》可以查找,明确地记录着时间是1923年2月13日。两人相逢是因鲁迅二弟周作人介绍。周作人与郁达夫有着深厚的友谊,在这里格外提上一笔:郁达夫留学日本十年后归国,创作了小说《沉沦》、《南迁》与《银灰色的死》,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以《沉沦》为名将这三篇短篇小说合集出版。然而很快来自各方面的读者的攻击之声传遍上海的上空,批评为不道德之文学。在郁达夫郁郁苦闷之时,周作人对《沉沦》之作写了一篇公允的评论类文字,由于周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以及这篇评论本身论证的合理且充分,很快平息了当时的不公之声。在郁达夫的文学之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两人收获了一份重要的友谊。话题再调转回来,然而谁都没有想到,郁达夫与鲁迅相识五个月后,周氏兄弟失和,原本周氏兄弟与母亲一大家子人生活在北京八道湾的四合院里,不想兄弟二人发生矛盾,鲁迅于1923年7月被二弟作人“赶”出了家门。在郁达夫看来,无论是周氏兄弟还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都是好人,三人出现矛盾兴许同经济有关。可是谁能想到,周氏兄弟从此老死不相往来。郁达夫作为他们二人共同的朋友,依然同他们走动,直到名字出现在鲁迅的葬礼上,而对于周作人,由于北平沦陷时周作人没有同其他文化人一起离开这里,选择为日伪工作,成为他人口中的汉奸。这时郁达夫远在新加坡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当知道他投敌叛国做了汉奸,面对着声讨周作人的文字,他一直犹豫不决,想必在周作人人格这一问题上郁达夫不止一次地陷入深刻地思忖,期间的遗憾与心痛是不能少的了。其实,对比起来,郁达夫与自己的大哥郁曼陀也发生过兄弟失和之事,但是二人都没有周氏兄弟固执的性格,况且有大嫂在期间调和,最终恢复了兄弟之情。当郁达夫遗憾地写到周作人的叛变,他还重要地提到了自己的大哥,因为那个时候爱国法官郁曼陀先生在上海被特务枪杀牺牲了。面对挚友的失节,与良师益友般大哥的牺牲,郁达夫的心痛是双重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由于郁达夫掌握了大量日本侵略者的秘密,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至今未找到他的尸骨。后人为了纪念这对烈士兄弟,在他们的老家浙江富阳建造了一座双烈亭,由还记得他们的人,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去悼念、祭奠。面对郁达夫的惨死,追溯起来,鲁迅似乎对郁达夫在人生之路的选择上有过阻止之意,但郁达夫没有听取鲁迅的话。那是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移家杭州前,王映霞请鲁迅题诗纪念写下的,全诗如下:钱王登假仍如初,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这首诗简单地说,钱镠虽然早已死去,但像他一样残暴的统治者仍然统治着杭州,杭州虽然是个好地方,但处处存在着高压。很明显这寓意的是当时的国民党统治下的杭州。结果用郁达夫自己的话来讲,遗憾当时没有听鲁迅的劝阻,果真被一个国民党搅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果不是因此,郁达夫不会像自我放逐一般远去新加坡,更不会遭遇惨死。从中也可以看到郁达夫去新加坡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是主因,但也暗含着家庭破裂这一重原因。开篇我提到鲁迅与郁达夫二人在行为上大相径庭;大家都知道鲁迅娶朱安为妻,朱安通常被理解为一位不幸的女人。然而我认为这里不幸的是两个人,在这里我并非有为鲁迅开脱,只提出一些个人想法。朱安确实是一位不幸的女人,但鲁迅也是一个不幸的男人。由母亲做主娶了一位自己不喜欢的女人为妻,想必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幸福的。但后来鲁迅娶了许广平,找到了自己的所爱。而朱安一生追随鲁迅没有得到自己的所爱,在这点上来说鲁迅似乎存在某种背叛的嫌疑。但鲁迅与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背叛不同,相比之下,在其他的门户里当母亲过世之后,早已可以休妻,而鲁迅一生未与朱安有过夫妻之事,两人在一起更情同亲人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赡养关系。鲁迅提出朱安另嫁他人,可有自己的自由,但作为一个封建女子只愿意跟着鲁迅,这就是朱安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她一生未得到鲁迅,她是可悲的。我认为朱安爱慕鲁迅,不然不会有这种选择,所以仔细想一下为自己所爱追随一生并不是可悲的,并且也确确实实被鲁迅赡养了一生。但是有人认为一个被封建主义毒害的女子,且无文化,是无所谓爱与喜欢的。如果照此理解,这里又出现了矛盾。既然无所谓喜欢与否,那么鲁迅不与她有夫妻之事,不给她夫妻之爱,她不为鲁迅而欢喜,这也就谈不到有什么值得可悲的了。另一方面对于鲁迅,如果他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与朱安有过夫妻之实,鲁迅的背叛,甚至说鲁迅的人格就矛盾且复杂了。下面再来对照着说一下郁达夫的婚姻生活。郁达夫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在这之前他在日本有过去妓院的事实,而这不是别人的披露,正是郁达夫自己暴露出来的生活经历。当与第一任妻子结婚后,仍有去妓院的记录。然而婚姻破裂并非因此,而是后来喜欢上了年轻美丽的姑娘王映霞,在疯狂的追求后娶她为妻,但这也没有免去去烟馆妓馆闲逛的历史。后来二人离婚,除了实质上的问题,还有文学创造给婚姻生活带来的裂痕。这一点属于真实的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事实的区别的问题,由于这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在这里,所以略去。他的第三次婚姻是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后,流亡至苏门答腊,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日军发现,娶了一位当地女子为妻。这个时候的郁达夫不再同于以往,他戒酒,处处谨慎,并知自己可能遭遇杀害,偷偷写下了遗嘱,俨然一位光荣赴死的义士。正如李初梨指出:郁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坊间流传较广的还有鲁迅与林语堂的一次失和,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鲁林二人闹僵时郁达夫夫妇正好在场。当时鲁迅因为北新书局托稿费的问题,两方打起了官司,在北新书局看来中间有个挑拨的第三者,是鲁迅的学生。林语堂席间偶尔提到了这个学生之名,鲁迅喝了些酒,且认为林语堂话语中带有讽刺意味,就站立起来,连大声说:我要声讨!同林语堂就此闹僵了。而郁达夫夫妇目睹了全过程,当了和事佬。郁达夫虽然敏感多情,但对待朋友从来没有如此倔强,相反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日子居多,潇洒到似乎眼里没有这些事,一副酒肉穿肠过的样子。但在原则立场上他也有过及其认真的一刻,那就是在苏门答腊时被叛徒出卖时,真实身份泄露了给了日本宪兵,他狠狠地打了那叛徒耳光,然后写下了遗嘱。其实,从这些事情中都可看出,虽然鲁迅与郁达夫二人在情感经历上、性格上、文学主张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他们的追求里存有一份共同的人间正道之心,也正是这份核心才要他们并肩站在了一起。他们共同创办《奔流》时,郁达夫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评价他们二人共事时为中国文学留下的踪迹:奔流的出版,并不是想和他们对抗,用意是在想介绍些真正的革命文艺的理论和作品,把那些犯幼稚病的左倾青年,稍稍纠正一点过来。当编《奔流》的这一段时期,我认为是鲁迅一生之中,对中国文艺影响最大的一个转变时期。最后此篇文章用郁达夫对鲁迅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做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我对鲁迅的作品的看法。这是一首古体诗: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读毕前十一卷。后九卷只读了先生所写序言和后记,译文未读。
  •     读到60%,继续看。
  •     109入手,值得一读!
  •     买的是这套。
  •     感觉离全面下架不远了。买买买。
  •     大师之作不可不读。38年的增补版,值得收藏。
  •     用了小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二十本。先生的杂文不必多说,自是一等一的,但译作和古籍校辑的水平,就见仁见智了。同心的版本算是收录较全的,个人建议的话,完全可以将文字精简到十本,抛开全部的译作和部分古籍校辑,或许能更明显地展现出先生个人风貌。
  •     标记读过仅仅因为:“一个人要有多蠢才会认为鲁迅翻译的文字糟糕”?
  •     镇宅之宝
  •     只要完整读鲁迅,而不是人云亦云,就会明白这个近年蒙冤的人,是先知级人物。鲁迅现在被很多人断章取义说成反传统,亲赤苏,其实前者,鲁迅的国学修养和对真正传统——我以我血荐轩辕、中国根底在道家——以及取今复古的态度,胜过绝大多数同代大师,后者,顶多是蒋中正访俄之前幻想程度,让他给现代史曲折背黑锅是荒谬的。
  •     
  •     全集已入。
  •     哪位能告诉我这个版本有什么特殊价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