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工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10807848
作者:潘毅
页数:214页

章节摘录

  打工者主体的生成  “打工”意味着个体变成劳动主体的过程,尤其是在为资本主义老板工作的情况下。“妹”则进一步显示出这个劳动主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性别身份。“打工”一词来源于香港的方言--广东话,在香港,劳动关系主要由市场决定。简而言之,“打工”就是“为老板工作”,带有强烈的劳动力商品化或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工资的意味(Lee 1998a)。在过去的20多年里,“打工妹”和“打工仔”成为两个在中国被非常广泛使用的词汇,与“工人”,即无产阶级--这个在毛泽东时代更加普遍使用的词汇形成对比。在毛泽东时代,“工人”在社会中享有为农民阶级所望尘莫及的高度特权地位,政府宣扬工人无产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再异化于劳动,而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是普遍存在的。工人是社会主义中国将劳动力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的新型主体的理想类型。实际上,在过去3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工人是为国家工作的,而国家则不仅给工人发工资,同时还为其提供终身雇佣、住房、医疗保障以及子弟教育等福利(Walder 1986)。总之,它是中国为了改变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打工”不仅仅意味着离开“社会主义劳动关系”,而且也意味着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劳动关系的到来。“打工”意味着劳动者不再受到国家的保护,它是临时性的劳动,是会被任意解雇的劳动,并且是随时可能被更低价格的劳动所替代的劳动。打工的价值,如果有的话,是由市场决定的,资本家榨取其劳动剩余价值作为利润。换句话说:“打工”一词意味着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向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打工仔/妹则是清楚劳动剥削、具有工人意识的新蜕体。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潘毅写了一本充满“社会想象力”的书。她能够得到社会上举足轻重的“米尔斯奖”,的确是实至名归。  ——梁文道  “如今,中国经济所发生的一切正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潘毅的著作应被视为必读书”  ——Andrew Ross,Low Pay,High Profile: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无法逃避的社会暴力,在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寻找中国打工者主体的漫漫长路,并尝试在当代中国--它正迅速成为一个为全球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世界工厂--提出一种社会抗争的次文体(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内容概要

潘毅,女,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四年分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一九九八年于英国伦敦大学取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书籍目录

导言
是社会行动者?还是打工者主体?
打工者主体的生成
主体、欲望与抗争
田野地点和田野工作者
全书概述
第一章 国家与资本:中国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与消解
打工者主体新释
中国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与消解
青河村:一个农村公社的变迁
外来工城市——深圳
劳动力使用的技术
模糊的身份:工人力量的根除
第二章 背井离乡:农村女性的挣扎
城乡迁移与亲族网络
重述女性命运
夹缝中的挣扎:异化劳动与农村家庭生活之间
冬:“这不是我第一次出来打工。”
春:“有时候我不得不为自己活着。”
经历对立
第三章 社会性身体:规训与抗争的艺术
中国工人:“社会主义”的身体
空间的艺术:生产线上的定位
一种权力技术:装配流水线
速度、控制与反抗
规范劳动习惯:作息时间表
时间观念:1996年1月19日
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工厂守则
电子眼:全景敞视主义原则
第四章 当上打工妹:身份认同与差异的政治
摸索身份认同:—上班第一天
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身份认同:美芳的到来
成为工人:城乡差异的政治
训导会上
地方及血缘——族群身份认同与不平等
工资制度与分化
日常的偏见与适应
语言与身份认同:车间的广东化
第五章 性与性别的想象
打工妹:非单一化的主体
渴望性主体
性与性化身体的泛滥
召唤性主体
性别分工
性倒错的身体(perverted bodies)
女工打架
女人们的谈话
闲谈与说笑
消费主义欲望与现代自我
外出购物
第六章 工厂里的尖叫、梦魇与叛离
尖叫
个人创伤
慢性疼痛:身体与工序
月经政治:女性时间与工业时间
资本的阴谋诡计
阿英的痛楚:在身体与社会之间
扭曲的自我
梦魇、尖叫与抗争
第七章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
一种抗争次文体
多场域的抗争(muhisited resistance)
英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政府文件与出版物
报纸与杂志

编辑推荐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曾获得社会科学界世界级权威“美国C.Wright Mills2005最佳书籍”奖项,使潘毅成为自1964年该奖项创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作者简介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曾获得社会科学界世界级权威“美国C.WrightMills2005最佳书籍”奖项,使潘毅成为自1964年该奖项创立能来的首位亚洲获得者。《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潘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最真实形态。

图书封面


 中国女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潘毅的调查是很出名的买这本书也是慕名而来 内容很充实但是书受损严重 书皮被折了一道大痕 尘也很多 有些尘都抹不掉了
  •     一直以为叫maid in china呢
  •     去港科官网找老师邮箱去...
  •     我们老师的老师写的书,更像是在用小说的手法来陈述一件事儿,没有深入的分析。有的地方牵强附会。
  •     中文版发行太晚,书里的有些分析显得有些陈旧。“半农半工的主体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结构与关系。相反,这种新型打工主体呼唤出一部反叛的诗学,它是多阵线的,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具有穿透力” 这句话很有启发 但没有更深的阐述
  •     漫长……
  •     对我很多启示的书。几乎逐字逐句读完,11面A4摘记,围绕主体与微观权力来讲,抗争部分的写作很具前瞻性。不过自我感觉有些语言稍显累赘与浮夸。
  •     福柯无处不在~
  •     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地方读的人来气,能不能综合考虑一下中国国情,潘毅对于社会中人情世故的态度有时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天真’,用事实去套已经认定的理论或结论而两者之间缺少逻辑性分析的连接,最终也没有发散引申还在局限于打工妹团体,可惜lian儿了
  •     令人触动的人类学阐释性研究,阅读作者生动、翔实的叙述,仿佛生活在这个被三重权力压迫的女工电子厂内,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     收获很大。内地学者跟潘毅比简直一泡污,
  •     书本是正版的,很好。
  •     一开始很吸引人,到最后也觉得蛮好看,回头看看,似乎也没说什么啊……好吧,我没看懂
  •     其实我特别不愿意看到新工人民族志变成类似“弱者的武器”一样的东东……
  •     她们都在拼命抗拒着自我分裂的可能,捍卫着打工-主体的自由:一种带着人类的尊严将自身融入生活世界的自由,一种对自身所遭受的社会暴力发起反击的自由。
  •     纸质比较薄,不过这个价钱也值了
  •     引封皮:“一部惊心动魄的民族志”。
  •     心中期待很久的著作。
  •     新左
  •     关于90年代国家与地方对劳动力及人口控制的部分,的确涨了不少见识。可以看出作者的采访做的不错,但是写作上觉得有些太过学院派。拿毛时代工人、女人与女工做直接比较显得跳跃。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分析与实例的结合稍差一些。
  •     有这么一个群体,游离在城市与乡村间,夹在模糊的阶级认同和父权统治里,与经济发展裹挟在一起,这本书是描写此群体的生活志。其中一个章节讲到精细分工中人技能被弱化,重复用低端技能换去个人价值的例子,值得互联网和IT从业者反思。总之,此书能出版已属不易,值得一看。
  •     她是学社会学的,很喜欢潘毅老师的书,也希望她能喜欢我。
  •     潘毅老师的理论功底深厚,值得细读。
  •     #一刷##等笔记#
  •     在烦躁的一天读完了这本书。觉得很沉闷。显然,作为一个作家,张彤禾更了解普通读者的喜好,同样写女工,《打工女孩》比这本书轻松有趣的多。潘毅完完全全是个正统的社会学家,全书充斥着马克思、福柯、布迪厄等人的理论观点,前几页完完全全就是文献回顾。这样写有个好处,就是诠释了女工,而张作为一个记者只停留在“描述”。然而,这种诠释存在着许多毛病,它仅仅反映了社会学家眼中的真实,对于女工自身来说,有时并非如此。
  •     “资本主义的实践逻辑需要战胜所有非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才能巩固它的霸权。为了获得权力、赢得战斗,必须彻底摧毁所有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战争:以政治获得正统性的普通话,与以地方市场获得合法性的粤语。时间社会学:时间控制了人,而不是人控制了时间。阶级的形成与解构:社会主义国家与全球资本主义联合创造了事实上的阶级,但又尽最大可能消解阶级话语与阶级行动。身份认同政治总是差异的政治,其标准基于性别、地域、阶层、语言、城乡。召唤性别身份的话语,要的是更为驯顺的生产身体。”玩笑“作为解构异化劳动的武器,让我想起丁学良曾讲到的幽默作为解构极权统治的武器。无处不在的歧视折射人性的卑劣,但人也正是在歧视他人中确证了自我。被劳动异化的客体,以及通过消费赢得的主体。女性时间与工业时间。国家、资本、父权制。
  •     砚菲老师的课堂阅读材料。。之一~
  •     为了在疯狂的工业社会中生存下去,为了面对社会异化,人类所能做的只能是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统统撕裂。——说的何尝不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     15年:非痛苦表达痛苦化,对潘毅最有力的批评来自“劳工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14年:行动者主体的概念开始挺吸引我,但读到后面觉得缺少思辨,并且没有真正和田野打通(有可能是我没看懂?)。统治术部分平淡中有惊喜,不过如果自我形塑的细节刻画再细致点就更好了。四星减一星是觉得对阶级这个概念用力过猛,可以稍稍收回点情绪啦~#我真是擅长煞有介事地评论#
  •     underwhelming
  •     几次读的摇头叹息,心酸不已。一本充满了疼痛感的民族志。mark与《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能对接的部分:邬霞的《吊带裙》和打工妹以自我形塑技术为目的的消费实践,消费并未把打工妹的松散同盟粉碎成原子化个体,而是给她们带来想象性的连接,这与邬霞对吊带裙的持有者的善意有同构性。同时可以代入未被言明的“工衣”和“吊带裙”之间的对比张力。流水线和规训的身体的关系不用赘述,关键在找相应的叙述身体机器化的诗歌。疼痛叙事的关键则在于强调疼痛是一种对生产机器的生理—社会性反抗,不过我的问题是疼痛和伤残似乎不能被纳入一起讨论?这本书没涉及到工伤问题,需参考其他文献。
  •     值得尊敬的书,比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强多了
  •     借用马克思、福柯、布尔迪厄等大师的理论,结合田野调查所得,对中国打工妹群体的形成、抗争、心理及窘境等作了细致的剖析,比张彤禾《打工女孩》更有深度。《中国女工》说打工女孩即使赚了钱,在家里依然没有话语权,但《打工女孩》呈现了一个反面的例子:从外面赚到钱,在家里有更多话语权。也许,在中国社会里,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吧?根据我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在外打工赚到钱越多,话语权越大,无论男女。
  •     感觉潘毅老师身上有一种calling,真是好喜欢她。看见有人说这本书翻得好,其实原著的语句就很简洁明了。另外我感觉这本书能获奖的原因除却治学严谨等因素以外,可能还是潘毅老师抓住了当时中国的脉动,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到时代潮流中,并且这项研究也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吧
  •     关怀归关怀,但仍然不喜欢这类理论和立场先行的作品。压迫叙事一直都是个大坑。
  •     “具有想象力”真是很好的描述;后结构的许多语句就是在缥缈和混沌中才有点意义嘛,想吐槽也没用啊
  •     第一 我觉得用中国这个字眼不太合适 第二 本书的节奏把握的很有分寸 系统而全面 只是对性和性别定位还可以更加深入 而不是这么略显仓促 第三 毕竟是学者 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真正被捆绑在制造业的女工远比作者观察的要无奈和不安
  •     作為一個社會學的外人and比較了解打工群體的人,我看這本書是比較滿足了,有專業的分析,內容也比較詳實。我總是比較寬容的嘛23333,不能要求一本書面面俱到解決所有問題啊。
  •     我还没有进幼儿园的时候对于长大的理解来自那些十七八岁的辍学的女生在小屋子里贴在墙上的电影明星贴纸,还有凤凰电影台那些“未满十八岁”不准在无大人陪伴下观看的警告,将要去打工的大姐姐对城镇的向往诉说。看这本书我已经和书中人一样大了,看完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有空整理细写下来…
  •     可能因为我在南方工厂工作过的关系,这本书,我看着两次,两次都落泪。 潘毅写的故事的真实,描写人的细腻,还有,她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爱,关怀,对社会的质问。所有所有我曾经感同身受。除了我们普通百姓了解到的(想象到的)女工的生活现状, 潘毅作为人类学的博士,她在分析事件的观点,又让我学到不少东西。因为看到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我才查到潘毅当时是用英语写的原著。 所以我又在英国亚马逊订购了(英文原名叫 made in china)。 她的初衷是按研究方向,论文的形式来写的,所以文字把持很平稳,中肯,没有太多的感叹。 但是从她的每个一个词,我看到她,一位人类学家,对人的真正的爱。强烈推荐。
  •     由《打工女孩》引导而来的。
  •     当作一篇很正式的paper看完,冲击力很大。洞见与想象并存。p.s任老师说大陆版主体对应class。
  •     一片博士论文写的都如此针针见血而又具有可读性,在这片田野里作者真是煞费苦心。即使是时隔快十年的今天,这本书在读起来依旧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     虽然有些地方冗繁,但是看了肃然起敬……
  •     蹩脚的人类学家,蹩脚的一本书
  •     一直记得的当时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规训在现代时间法则里的社会工具
  •     蓝猫织布厂女工生存状况民族志
  •     是我
  •     读完《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回过头来读此书,前者给了一个很大的研究框架,潘毅给了更多的细节。相比之下更喜欢她的基于一个深入的田野的这本书。|第六章关于女性时间(以姨妈为切入点到达女性生命过程)社会时间的不可整合很有趣。
  •     才疏学浅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潘毅那么不满意这本书,文本无法和研究对象共享,西方脉络的理论框架近乎生硬。尽管“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将主体放在新的叙述中本身就在国家、市场和父权制三种力量下撕开了裂口。性别想象和梦魇两章读起来尤其好:在“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稳定的参考框架、没有可以供新型主体避难的港湾”下成为女工;在工业的线性时间里面以女性身体遭遇月经政治,在突然的尖叫声中民族志学者感受到了田野中的迷失,在规训的要求下如凯博文所言地用疼痛经验反抗。
  •     中国女工的痛,不仅在于资本压榨,还有城乡之间的隔离以及父权制家庭的阻力。三座大山造成了一个个伴随着梦魇却又无能为力的女工们。
  •     不喜欢不习惯这种写法。攀枝花火车站
  •     内容5星,4星给渣腰封。梁文道给畅销书做做序也就算了,好好一个民族志非得加上他不伦不类的推荐语,差评!
  •     挺差的,人类学民族志都写成控诉万恶资本主义了。装逼痕迹明显,连“真”旁边还打个括弧(Real)。稍微有点启发性可能都是沾前辈的光,原始资料收集可能还没何伟得多。
  •     真实而有力量。女工是国家、资本、父权三重威权塑造的群体,非深入其中无法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对劳动者的影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