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合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3310642
作者:蒋晓云
页数:273页

内容概要

蒋晓云
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集结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〇年后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
二〇一一年春天以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短篇小说集《掉伞天》于夏季出版。

书籍目录

001 / 序
005 / 百年好合
017 / 女儿心
035 / 北国有佳人
071 / 凤求凰
097 / 珍珠衫
119 / 昨宵绮帐
137 / 红柳娃
159 / 朝圣之路
175 /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3 / 独梦
227 / 落花时节
245 / 蝶恋花

作者简介

★ 蒋晓云被夏志清喻为“又一张爱玲”,连续三次获得联合报文学奖
★ 王安忆作序,倾力推荐
★ 我们终于等到曾源流于同一片黄土地,因改朝换代而离家离乡离国的人,之后的故事。
★ 张爱玲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女人,王安忆写的是一九四九年后留在上海的女人,而蒋晓云写的则是流亡在外的这群女人的故事。
《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但是这些主人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女,亲友,或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也有享尽繁华的军官小姐。她们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命运的捉弄,乱世飘零的她们,一人有一个传奇。


 百年好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0条)

  •     这是近年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买这本书,原本是一个误会,搜王安忆作品的时候,关联里搜出来的,以为是王安忆的,为了凑包邮,就买了。买回来发现是一个叫蒋晓云的台湾女子写的书。王安忆做的序。看是台湾女作家,心里有了点好感。读过不少台湾女作家写的书,比如朱天文、朱天心、仙枝、林文月、龙应台、林海音、齐邦媛。当然还有,琼瑶阿姨、席娟、于晴。台湾女作家的创作水平和才情整体很高。有品牌保证。那就看吧。竟然如俄罗斯套娃般,揭开一个娃娃,里面还有,再揭开一个,还有……我被这种结构迷住了。12个故事,一个套一个,就这样似有关联,又似乎平行发生的,一个个讲开来,回味无穷。序里第一句“少年时对感觉不可能发生的事,会跟朋友赌气一样地说:‘那你就等个100年吧!’”。浮生百年是什么样子?故事从金兰熹95岁生日说起。说是95岁,其实年龄远比这个大,应该有100来岁了。金兰熹和陆永棠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什么都看淡了。他俩谈不上爱不爱,兰熹的贵族身份,陆永棠的钱,共同保护他们的荣华富贵。兰熹的女儿陆贞霓嫁了大她20岁的丈夫黄智诚,接了荣华富贵的接力棒。贞霓在黄家过得并不好,忍受了丈夫的坏脾气几十年。也没办法时常和家里联系。为什么有钱却没选择爱情婚姻的自由?作者一语道破,“没钱的人以为富人不为钱发愁。不晓得敛财,现代叫理财,其实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压力大得很。求学问喊停,不过落伍一点,除非失忆,识字的人不会倒退为文盲。有财富在手不去管它试试?不注意随时可能归零破产,债留子孙。所以富人往往对钱财比没有的人看得重,不但在外面怕生意上亏钱,回了家还怕比自己穷的亲友告帮,对新交的朋友或者新结的亲戚就更加防备,怕人结交是别有企图。”富贵了,可是贞霓却抑郁了。黄智诚早年和舞女“大北京”有段罗曼史,遭到家里激烈反对。最后没在一起。“大北京”经历了各种磨难,最后有了一家餐厅。女儿爱芬是和黄智诚生的,命更好。嫁了两次,一次比一次嫁的好。最后嫁的人比黄智诚家还有钱。母女各自成就一段传奇。其他人的故事,都是从金兰熹和“大北京”生发出去的。韩家母女是帮助过“大北京”的人。安家是金家的亲戚。安静安心又各自有段故事。安静虽然出身官宦世家,却是离荣华富贵越来越远,但是自有一派宁静致远的局面。郭小美母女又是从安心生发出去的。郭小美的格局已经不大属于这个故事了。她已经是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新女性。与书里其他女性都不同,她不用再靠嫁人来获得荣华富贵或者维持荣华富贵。以金兰熹开篇,以郭小美结尾,人生悠悠,一晃百年,女人终于可以有点不一样的追求了。
  •     断代萍踪几抹红■王传言谈起台湾20世纪70年代的文坛,朱天文、朱天心、吴念真等名字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脑海中,这不仅因为他们那个年代的辉煌,更因为他们持续创作的经历。但提及蒋晓云,估计很多人都会陷入茫然中,尽管她在那个时代也是如日中天,差别就在于她已退出文坛三十年。直到2011年,她的小说《桃花井》问世,她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而这次又是一本全新的书籍面世,那就是《百年好合》。仅看书名,读者难以进入到故事的深层,因为书名选取的不过是该书十二篇小说中一篇的标题而已。并非全书所有的故事都如书名那般有着完美的结局,更多故事写的乃是在断代的历史中个人命运的漂泊,尤其是女性命运的浮浮沉沉。作者原本计划写民国时期三十八名女性,但收录在该书中的只有十四名。当书的副标题被冠以“民国素人志”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志”的写作,实际上这本书却是小说。对于作者而言,尽管都是小说中虚拟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却多少与自己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都是从上海走出,他们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上海。由于作者有生长于上海的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中对这些人物生活的时代有较多的了解,因而这些虚构的人物形象隐隐透露出时代的影子和印迹。时代就定格在1949年,地点就定格在上海。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一旦离开就注定漂泊,一旦留下也会心怀忐忑,但无论留下还是逃离,她们都是那个断代历史中的浮萍。这些故事,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正如王安忆在序言中所说:犹如套曲,一曲套一曲,曲牌如海。不难看出,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故事中,作者其实是在诉说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断代历史之下普通女性的命运变迁。当历史总是以男性为聚焦点的时候,蒋晓云的女性视角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这种透过女性视角安排人物命运起伏、把脉历史的尝试,更是一次大胆的努力。当然,在具体的写作中,作者可能并非觉察到这一点。具体到故事中的人物,像《北国有佳人》中的“小北京”,当历史变迁的时刻,她的思想并非与家国相关,仅仅是与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即如何生存下去成为第一要义,而这在客观上却是每个人对待断代历史的基本态度,有每个人的命运,才有家国的命运。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百年好合》与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些类似,因为同样是写1949年的人物,都是关于历史的变迁故事。但龙应台的叙述多着眼于人物访谈,蒋晓云的小说却是聚焦于人物的“素描”,这才成就了“素人”的标签。当然,访谈有访谈的优势,“素描”也有“素描”的优点。只是后者的着眼总是在旧上海的时空中,是发生在那个原乡的故事。尽管故事随着事件的推移发生了变迁,但原核却没有变化,内容的主轴也依旧存在。犹如尘埃一般游荡的女性人物,难道不正是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几抹鲜红的色泽,雕琢在历史的画卷之上吗?对作者而言,选择《百年好合》作为书名,可能也有着自身的思考和潜意识的呈现。因为这则小说里,老太太的百岁寿宴上,从世界各地前来的亲朋好友一个接着一个上场,操着不同的语言,讲述各自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在这里仿佛预示着功德圆满,但又预示着生生不息的人生年轮。当暮年回望之时,从当初民国人物的影子中应该也能够窥见作者自己的影子吧!
  •     《百年好合》的序是王安忆写的,蒋晓云三十年前初出文坛的时候是夏志清为她作序的。王,夏二位是张爱玲的骨灰级粉丝,时隔三十年,还是那么一句 – “蒋晓云是当代张爱玲”。这个说法据说蒋晓云本人和张爱玲都不太喜欢,就像谁都不喜欢被情人当成前任的替代品,没有一个认真的作家会愿意成为另一个作家的“影子”,更何况蒋晓云自称“都不太喜欢张爱玲”。其实我觉得除了时代地域上略有重合,蒋晓云的百年好合,和张爱玲的小团圆,真不是一回事。张爱玲写的是满清遗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时候连败絮都盖不住了,赤裸裸地暴露在三十年代上海租界的寒风里,长着冻疮,战战兢兢,仓皇无措,过去的光辉只剩下个骷髅,追求世家千金的暴发户,只需要为她买一管口红,就能得到佳人的青眼。《百年好合》里完全没有那样落到实处的窘迫,金家大小姐确确然是为了钱嫁给姓陆的,可是那可不是一管口红的价钱,这一桩买卖婚姻的结果是子孙后代离开大陆不论漂泊到世界那个角落都能有至少小康生活;嫁给新墨西哥州华裔科学家的安大小姐,被在台湾的父母认为是充军,因为虽然衣食无忧,沙漠里的生活却太清苦。这跟张爱玲小说里为了一筐梨也能吵得沸反盈天的所谓世家全然不是一回事。我觉得与其说像张爱玲,不如说像白先勇,至少主人公们的背景更接近 – 民国时期的权贵以及权贵的朋友圈。虽然蒋晓云说了一切都是“虚构”,可是我赌一百块钱尹雪艳和应雪艳的同名绝对不是“纯属巧合”。可是像也只有三分像。张爱玲和白先勇都是工笔画,蒋晓云更写意得多。离乱在蒋晓云那里,是客厅里听来的长辈的故事,隔了一层,她再向作者娓娓道来,多了旁观者的冷静疏离,少了切肤之痛。有人说白先勇每一篇故事都少不了一个人的“绽放和凋零”,大致是不错的,除了传奇式的尹雪艳,其他人物,无论高居庙堂还是江湖草寇,上中下各色,都少不了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没落,一方面受教于红楼梦式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另一方面白先勇个人和他的家族经历过扎扎实实地从盛到衰,是以在白先勇笔下,一切都是“从前大陆”的好,绸缎,吃食,戏子,情人,到了台湾,及至于异国,从前的好都没有了,所以“最后的贵族”李彤的出路只剩下纵身一跃。蒋晓云更看得开,她笔下的人物对过去没有那么多牵丝绊藤的挂念,对于当下没有那么多失望,而对于未来就没有那么些无言的绝望。她写的女人都是“survivors”。Survive是个有趣的词,英文讣告会常规性地写,某某被他的妻子,孩子……“survived”了,从中文的语境读过去简直像是场谋杀案,他被比他活得长的妻子孩子谋杀了。不知道怎么才能翻译的确切,也许就是“活过了”。蒋晓云的女主人公都很长命,她们大都活过了战乱,活过了大萧条,活过了一夫多妻的时代,活过了不忠的丈夫,活过了中年危机,活过了抑郁症,甚至有人还活过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幸存者,用自己的方式和命运做着拉锯战,不管是忍辱负重还是正面迎敌还是迂回战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都活下来了。卑微到在以往任何故事里都不配做主角的乡下正室贞燕,在男女平等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蒋晓云以这个时代的女作家才有的宽容和温情,为她做传,为她书写转瞬即逝的爱情,还为她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生活清苦的贞燕不但高寿还很少看医生,她活过了位高权重俨然人物的前夫安居圣,还活过了养尊处优,官太太派头十足的二房金瞬蓉……”这不是张爱玲笔下充满反讽的小团圆,也不是白先勇念念不忘却无迹可寻的繁华似锦,这是人生最终极的圆满,正能量的励志剧 -- 活着,好好活着,咬咬牙,活下去就好,别管我们姿态多难看,别管我们多卑微,别管荣辱,别管青春的枯萎,也别管爱情,我们是“survivors”,这才是最后的胜利。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写的真不错,可是从头到尾我都疑问一个,这书三观究竟有没有毛病?
  •     时代造就的命运
  •     豪门八卦。说是豪门,到底都是流亡的难民。蒋晓云笔风很平和,这倒不像张爱玲严峻冷艳,但写出来的世情却冷得让人打颤,太老辣了。感觉这里头男主角都是渣男,好像只有韩国清好点。女主角的人生目标都是要嫁得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放到今天也是不太能理解了。
  •     很少爱看这些小说的我 看的也是泪点满满
  •     初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趣,看完也有些感触,平常人家的生活何尝不是时代变迁的协奏。尤其是去过台湾,看过台湾的现在,再读读过去也饶有趣味。但是也不过就是故事,前半部分甚至不能称作是素人。其实那个时候能够有办法逃到岛内的又有多少是素人呢?而且整个故事都透漏着作者的某种“优越感”。
  •     金兰熹,商淑英,百年好合,珍珠衫,这些名词都是传奇。
  •     2017年2月6日—2月10日,by Kindle 。手不释卷,除了上下班路上读来消遣,基本上每天都早早上床读,已经被里面的情节吸引了,虽然分为好几个篇章,但是前后都有连结,每个人物差不多都有所交代,发现自己还真是比较偏爱民国时代的小说。
  •     就读这种书最快
  •     满腹唏嘘不可语
  •     啰嗦的没有美感。
  •     该不该怪这世道呢,让我变成一个四不像
  •     女人啊。
  •     真的是嗲嗲的,作为言情小说也够力道,她跟张爱玲还是不一样的,张的格局深一些,但蒋也有气魄也有格局,相对张她是轻盈的~
  •     方言混杂再加上湾湾的某些行文模式,让阅读的顺畅感打了折扣。故事人物相互串联的草蛇灰线是亮点,总要在脑内画个关系谱和时间表出来。大概有点期待过高了,真正戳到我的却是最平民的韩氏夫妻那篇凤求凰。倒是get了儿时那些小言里美国华裔资本家少爷们遵从父命去湾湾找妻子的梗,原来有迹可循。
  •     读起来很有劲。
  •     在人间已是颠
  •     六十岁再回来做回二十岁的兴趣,还都做成了。厉害。
  •     会有共鸣
  •     生与死,好与合,爱与恨,举重若轻地写,却千回百转的念。
  •     文笔真好,人物命运如经纬线般交织纠缠。
  •     非常好的民国叙事,读起来缠绵入骨,可见作者底蕴,每一个女性故事从头到尾,娓娓叙述而来,不见半死拖泥带水的滞涩,饱满圆润。每个章节是个不同的女性角色故事,细看又都是渊源颇深。实在是民国小说的新高度。强推
  •     其实不太像张爱玲啦,蒋晓云更阳光更爽朗,有一种不湮没在女人情爱中的大格局。人物串联的方式非常有趣,有重建民国素人史的野心。
  •     民国野史剧情版
  •     一直对女性文学充满好感,虽难免自寻烦恼也还是读得津津有味。其实哪里是平添烦恼,更多得还是教会你豁达与大气。有一种叫做命运的东西我始终相信她的存在,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也终将去往不同的方向,或怨或艾,或悲或喜,命意如此。然而世事轮转、岁月更迭,走过人生不尽相同的过往,终点却是一样,那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坦然,你说是认命吗,不,我说是大气。
  •     百年间民国各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     以现在的我的阅历看来,这本书称得上深刻二字。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又决定了命运,人生如浮萍,有多少漂泊能把握在手中?有限。
  •     起初很乏味,读起来越看越上瘾。看书名本来以为是1940前后的事情,十里洋场啊,风花雪月啊,谍影重重啊,想不到多半是国民党逃到台湾前后的事,倒是补上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空白。每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把一个人的一生徐徐道来,男女百态,都被时间带走,看完忍不住叹一口气。
  •     旁观了几代人的故事,又有谁的命运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呢,只是感觉每个人都像浮萍,来去不由自己
  •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正是小人物的命运,才让历史更有温度和深情。
  •     就着几个失眠夜终于翻完,文字的确通畅引得人读下去,但少了犀利的眼光,生生写成了豪门八卦往事,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本好书。不明白为啥很多书评硬将其与张凑做比较,两人骨子里丝毫不同。张应是和Karen Blixen或Jean Rhys一类的女人,她们的不幸福成就了她们的文字。想起Jean Rhys说“当她快乐时完全不想写作,但她宁愿快乐着而非写作”……
  •     最欣赏两点,一:不只讲了一段故事,而是写了女人们的一生;二:女人与女人直接或紧密(如子女)或松散(如恩客)的联系,让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很多话欲说还休
  •     因为作者的生活阅历而非常有趣的书。旁白里充满翻译腔长句,同时充满民国特色的用词;对白里上海话、粤语、东北话、闽南话、英语能起神奇又融洽的化学反应。 一幅展开的素人长卷,作者仿佛一直精力无限,兜兜转转坎坎坷坷,最后总能满足读者期待似的,迎来一个没有悬念的结局。
  •     民国风俗画儿
  •     一辈子,有感情的也就那么几年
  •     读出了白先勇的味道却又相差甚远 刚开始觉得越看越觉得豪门八卦还是很有意思
  •     并不觉得哪里像张爱玲。语言风格一时像台湾言情小说,一时像梁凤仪的港式豪门恩怨。
  •     一开始看时还比较有新意,但越往后就感觉比较拖
  •     看的起腻
  •     讲实话,是因为喜欢这个封面而买的书,庆幸都是he,虽然不太能表述清楚,但书名起的很妙,百年好合,译成日语是末長くお幸せに,我曾经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这句话,所谓的百年好合,不一定非要合,非要在一起,百年幸福就好了。
  •     虽然和张爱玲的文笔没的比,故事值得一读。
  •     没想到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八卦故事,令人哀叹人性凉薄但又如此真实,看的时候心情真是很低落。王安忆给作序,叙事风格的确有点相似,更粗糙直白些。
  •     故事真太俗套了,或者是豪门八卦本来就无聊吧,12个女人都是面目模糊,没有代入感,让人根本不在乎这几个主角的死活,只想草草结束这个故事。每个故事间也都只有人物关联,不串联在一起也无所谓。
  •     写长篇力有未逮,这种拼图式的写作不失为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叶广芩的几本写的不错。夏志清等人将蒋女士吹成什么似的,但文章一看不仅叫人冷笑,难怪现在港台文学一蟹不如一蟹的,原来成了小圈子自娱自乐相互吹捧的把戏了。
  •     不一样的张爱玲
  •     看了《四季红》,开始喜欢蒋晓云;看了《百年好合》,止不住地细读了两遍,每一篇都做了笔记和书摘,彻底爱上了蒋晓云。改天要写长评的,先标记。
  •     说作者是“张爱玲第二”这部小说谈不上,不算是一个路子。这么嘈杂这么多事,读起来不难读,已属不易。说百年好合,真正好合的又有几人。民国的东西味道还是要好一些
  •     豪门富太太的好朋友,勾搭她老公被发现; 受宠的二配生不出儿子转而数落被修的原配; 被老公抛弃,公婆还当她是干女儿的狗血剧情; 简直电视剧好题材啊
  •     轻巧玲珑的文字,甚是喜欢。
  •     永远的尹雪艳
  •     每一个故事都带你回到过去 兜兜转转 我们都命中注定是有关系的人 继续读四季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