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56-6
ISBN:9787101001839
作者:[宋] 司馬光 編著,[元] 胡三省 音注
页数:9612页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1页 - 卷一

@喬巴瞧吧 哎,看到這個【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突然發覺,殺妻求將殺妻求國安神馬的,古已有之,而且是一代代循環,穿越不是夢,只是換了名字換了場景而已,乙弗后啊,楊貴妃啊,都是穿越之人啊!淚。。。。
----------------------------------------------------------------------------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3页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这个老学究
逵某翻,于某翻,音同某,彼某翻···是一个意思么?存疑
对于"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的论证使用说理,举桀,纣,汤,武的例子来论证“礼莫大于分(wen)”,举例且不甚全面,这样论证其实放今天来看是很没有逻辑性的,归纳从来就逻辑充分的论证,更何况只是举一两个例子。通篇骈散结合,流畅押韵,论证稍欠,光叔真是感性···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卷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关于有些问题,是必须站队,找立场的,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恐怕不行。想来想去,也明白五四以降,必得把这个冠之以“礼”的大框架批烂批臭,扔在地上砸个稀巴烂的理由。所谓“矫枉必先过正”,不把这个框架结构破了,它就是个杀人的机器。那些套话原来也并不玩笑。
至于砸烂之后,那些零配件、钢材、木材.......都是有用的东西,大可以拿起来好好再利用。
这个世界必得有“礼”,不是可能实现人人彻底均一的,但机会均一确实可以获得进步的。
人类当然须有尊卑,但尊卑的划分标准是可以获得进步的。
我们尊重老人,爱护弱势者,尊重一生勤劳正直之人,尊重为他人牺牲者,尊重为国家社会有功绩贡献之人,尊重学术上有成就者........
而不是因为国籍、性别、肤色......或者出生贵族等等.......
这些本是在当下时代不言而喻的明白道理了,却还面临着被混淆颠倒的危机。
尊重传统,热爱古典,必得跟那些阴谋复辟所谓“君臣男女”之尊卑礼仪者划清界限!!!而不是我们对文化之热爱有朝一日成就这些人险恶用心之嫁衣。
男女必得平等!!!并非每个男女间绝对之平等,也并非都要作一样的事。而是应该有对等的机会,也许男性国家领导人、男性科学家、男性将军.......会一直都比女性国家领导人、女性科学家、女性将军多,但我们的社会,一定应该是给那些立志并在能力上达到的女性敞开这扇门,同时,也不该去歧视那些愿意留在家中照顾家庭,愿意在临终关怀意愿照顾老人等等各种选择的男性。
在很久的未来,男性仍旧将是社会的相对强势和主导的性别,社会也不会实现绝对公平,但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希望让无论何种性别、出生的人,如果他愿意付出比寻常人多的多的努力,社会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那些史书方志上除了贞妇孝女就一个女人的名字也见不到的时代,就真的让它远去吧。无论那些儒家经典上修辞多么美好,冠以天大的名头,它真的都是极其恶心和丑恶的。
无论你是考科举还是考高考,无论你是当文臣武将还是当政客学者.......我希望,永远的永远,纵然我看不到一样的数据比例,但总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最最要紧的,愿每一个村庄山区,无论多偏远,那些小女娃们,能跟他们的兄弟一样,背着书包走进学堂!!!!!!!!!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0页 - 卷一

司馬溫公引<周書>:"將欲败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看到這句超級忍者神龜的智語,偶的心抽搐了,朱棣對解晉啊!四四對年羹堯啊!等等等,對著深藏不露的君主,囂張跋扈的權臣們居然忘記此話,最終被滅族,誰之過?不好好讀十三經和通鑑之過啊!得意忘形果然是人類之天敵,雖然人生活得精彩不能太過枷鎖,但世間的絕對自由絕對放縱也能毀人于無影。。。一如養生,唯有陰陽調和才可順暢~~~~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3页 - 汉高后元年

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王陵太憨直被夺权,陈平、周勃两小人见风使驼,反有后面剿灭了诸吕并立汉文帝为皇帝,忠臣不好当。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8页

韦昭(204-273)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生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卒于五凤二年,年七十岁。(《中国文学者生卒考》作生于建安六、七年间。此据华覈救昭疏“年已七十,余岁无几”一语确定)少好学,能属文。除西安令,迁太子中庶子。尝承令作《博弈论》,(见《三国吴志》本传及《文选》)为时所称。孙亮时,为太史令,与华覈、薛莹等同撰《吴书》。孙休时,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校定群书。孙皓即位,昭屡忤其意,卒下狱杀之。昭会注《孝经》、《论语》及《国语》,著《洞记》、《官职训》、《辩释名》等。
智宣子何许人,史书语焉不详。据智氏后裔考证,此公乃智申,凭借祖上智庄子、智武子等创下的基业,公元前5世纪时位列晋国六卿之首。清人蔡元放评《东周列国志》误把智徐吾当宣子,其实是兄冠弟戴。
赵鞅(?—前475年):嬴姓,赵氏,原名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其全称名讳当为赵鞅、赵志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没有嬴鞅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赵氏大宗宗主。赵武之孙,赵成嫡长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源远家族
  赵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光辉的家族。赵之先为五帝之一:少昊——原始社会羲和部落后裔,东夷部落首领。少昊之后,颛顼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子曰繇,史称皋陶,任尧帝之理官,其后代有一枝世袭此职,称理氏(亦作里氏),至周代逐步演化为李氏,为今李氏大宗之源。皋陶有三子,长子伯翳为舜帝蓄鸟兽,又辅大禹治水,舜帝赐姓其“嬴”(这枝东夷很早就以凤凰为部族图腾,凤凰疑为“燕”,古体字通“嬴”);次子仲甄(疑其袭父之爵);三子季封于偃,为偃姓之祖(亦有一说“嬴”“偃”本为异形字)。   
伯翳之后,正式称嬴姓。伯翳之子若木为舜帝封于徐城,建立徐国,以国为氏,称徐氏;另有一子玄仲为夏启封于江国,称江氏;伯翳之族有一枝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其后衍化为覃氏。夏商之际,嬴姓之族费昌、大廉辅商代,世代为殷商贵胄,多有分封,又有钟离国、运奄国、阮国、姑幕国、黄国、郯国、飞廉国……共同拱卫殷商政权。   
商周之际,武王伐纣,嬴姓蜚廉、恶来父子效忠商纣被杀,嬴姓中衰。
赵氏世家
  直至西周中期,恶来之弟季胜一系的造父擅御戎,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王作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族于是为赵氏。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连带受宠。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非子被安置于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   
造父之后世代出入周室,为周王亲信,后逐步位列卿士行列,赵氏日强。周孝王之后,周室走向衰微,周厉王无道,国人暴动,厉王奔彘,入赵氏封地。前789年,周宣王与齐庄公大战于千亩,周军惨败。宣王得奄父之力方才免于难。宣王之子周幽王昏庸,叔带屡谏不从,叔带携族入晋,侍奉晋文侯。
晋国六卿
  叔带入晋为大夫,至赵衰受晋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其后世代为晋国六卿,功勋卓著,家族显赫。后赵盾执政,赵氏一门力压诸卿,权倾晋国。赵盾死后,赵氏四分五裂。赵盾之子赵朔早亡,使赵氏陷于危机。后其遗孀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驱除赵婴齐,赵氏内讧致使元气大伤。   
前583年,赵庄姬诬告赵氏谋反,栾书、郤锜作证,晋景公召集诸卿大夫攻打赵氏于下宫,族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此役过后,赵氏地位一落千丈。大宗只剩一名婴儿尚存。幸得韩厥求情接济,晋景公归还赵氏封邑,命赵武续嬴姓嗣,赵氏才得以保留最后一丝血脉。   
赵武既立,赵氏衰微,退出政坛长达十年之久。前573年,栾、郤之乱,晋厉公被弑,晋悼公立。悼公以赵武贤,任之为卿,赵氏重建。前548年,赵武执政,赵氏崛起。前541年,年轻的赵武死后,其子赵成继立,是为赵景子。赵成初立,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又年轻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赵成为赵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他就是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赵鞅。
前525年,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韩起 中军佐 荀吴
上军将 魏舒 上军佐 士鞅
下军将 荀跞 下军佐 赵鞅
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发展,周代的宗法制逐步走向崩塌,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如今“公室弱而卿族强”。而晋国也从晋文公时代“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衍化为晋平公时代“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晋国的沧桑巨变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世人领略到国家卿族政治斗争的血腥与残忍。   
年轻的赵鞅就在这样让人几乎窒息的险境下位列六卿,赵鞅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赵氏宗庙的复兴乃至存亡的担子重重的压在小赵鞅的肩上。   
韩氏因与赵氏相善,彼此关系和睦。例如,赵成一出道就获得了中军佐的高位,没有韩起的提携是不可能,如今赵鞅太过年轻,当赵武的诸多优异政绩逐渐被人们遗忘,他的孙子只能从“基层”干起,否则难以服众。   
韩赵联合有着上百年的优良传统,范氏与中行氏也早已结为同党,从士会与荀林父的君子之交,到士燮与荀庚的携手,再到士匄与荀偃的生死相托。到荀吴与士鞅时,两家已经形同一家。最弱的智氏——荀跞因与中行吴同宗(中行桓子荀林父与智庄子荀首为亲兄弟)而依附于中行氏。韩、赵同盟与范、荀连枝都有着很明确的历史记载。六卿当中的魏氏家族在魏绛、魏舒的领导下逐渐崛起,立场不明确。从不多的史料中窥测:似乎魏舒更愿意接近韩起、赵鞅。韩、魏、赵在晋国的改革相对彻底,以至于延陵季子、叔向等贤臣都预测到一百年后三家分晋。至少我们能够从阶级的角度上看,三位奴隶主或者说新兴地主在面对利益时有着更多的共性。   
就这样,晋国实际上就已大体形成韩、赵、魏与范、二荀对立的局面。赵鞅在韩起、魏舒等人的协助之下步入政坛,辅助荀跞,佐下军,始入六卿。
虽然未能为赵鞅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韩起作为国家执政还是对赵鞅多方照顾的,赵鞅在韩起的关怀下,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干,初入政坛的几年还是顺风顺水。   
黄父会盟   
前520年,东周英主周景王崩卒,其嫡次子王子猛与庶子王子朝争位。王子猛即位是为周悼王,于当年即位后被杀,周室又立其弟王子匄为周王,是为周敬王。王子朝不甘人下,继续向周室发起进攻,双方在狭窄的王畿腹地展开激烈的对攻拉锯,经过一年的激战,敬王渐不能敌,急忙向诸侯求援。时晋国执政韩起洞悉周王室混乱不堪,决定再次扛起“尊王”大旗,插手宗周事宜。   
韩起坐镇晋国,派遣荀跞主持勤王,荀跞奔波几年,依然动乱。韩起向晋顷公提议应该加大对处事力度,另派在家服丧期已满的赵鞅协助荀跞:宗周事务一直就是赵家人来主持的,曾经的赵武、赵成。如今赵鞅,这正是一脉相承,且为荀跞之副,工作时摩擦较小。晋顷公应允。   
前517年夏,在韩起保举下,赵鞅第一次出国,在士弥牟的陪同下,与宋乐大心、鲁叔孙昭子、卫北宫喜、郑子大叔,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共十国代表在晋国的黄父(在今山西省沁水县)召开平定周室混乱紧急会议。赵鞅照会各国代表,要求与会各国都要立即提供粮草支援敬王,拨调军队保护周王,同时约定,明年出兵,护送敬王回到王城。   
这是在现有史料中所找到的赵鞅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虽然是第一次亮相,赵鞅在主盟国际会议期间,说一不二,作风干练,手腕强硬,而且敢作敢当,已然初显一副大政治家之风范。赵鞅在会议中与诸侯代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诸侯既然已经裁决出王子朝为叛军,那么晋国作为霸主就应该为周王室出兵,剿灭反动分子。这个与赵鞅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赵鞅力主由诸侯出兵,替周王室解决战斗,一劳永逸,省得夜长梦多。   
事实证明,由赵鞅主持的黄父之会非常成功,使平乱过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在黄父之会的第二年,即前516年,王子朝之党基本被肃清出王畿之地。在韩起、魏舒多方照顾下,赵鞅在政坛崭露头角。
士鞅诱惑
  前514年,老寿星韩起寿终,魏舒继之为执政。失去了韩起这样一位的重量级盟友的协助,魏舒基本无法控制秩序。尽管已高居执政之位,他却也只能妥协,艰难维护着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老奸巨猾的士鞅不可能善罢甘休,他又开始酝酿新的阴谋。因为曾经中行氏与智氏的反目,导致范氏、荀氏集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士鞅正酝酿着凑成新版的“三家联盟”,于是士鞅将目标锁定在尚未遭遇过任何大风大浪的赵鞅的身上。   
士鞅对赵鞅软硬兼施,迫使赵鞅归附于范氏、中行氏麾下。但是士鞅在韩起死后如何拉拢赵氏已经难以考证,只能从史料的点滴中观测。   
有一次,士鞅的三个儿子前往赵家拜见赵鞅,贪玩的赵鞅正在因一件小事而发愁:赵鞅爱在园里骑马,但园内树木茂盛,不便于骑马。范家三少爷到来便想着为赵鞅解决难题。长子说:“这种事,明君不问也不做,昏君不问就去做。”次子回答:“想让马走得畅快,就要劳动百姓来砍树。您如果爱惜民力就不要爱惜马足,爱惜马足就不要爱惜民力”。小儿子(疑为士吉射)胸有成竹:“我有一计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让百姓享受三次恩德:您先令百姓上山伐树,马也就有用处;随后,开放您的园子,让百姓看见里面有很多树,山远而园近,百姓自然乐得来伐园子里的树,百姓一定很高兴;上山道路崎岖,来园子道路平坦,百姓又会高兴;树砍完后,低价卖给百姓,百姓还要高兴一次。”赵鞅大喜,立即依计行事,不但问题迎刃而解,百姓也拍手称快。士吉射对自己的妙计也十分得意,回去告诉了母亲。不料其母感慨:“最终毁灭范氏的人,一定就是这孩子了!少年轻狂,炫耀自己就不去施德,干这种哗众取宠之事,岂能长久?”   
士鞅为了能够拉拢赵氏,鼓动中行寅将其姐嫁于馀子大夫赵胜,赵胜因其祖赵旃封于邯郸已经别为邯郸氏。作为赵氏旁支,赵旃后代为赵氏世代镇守晋国的东方战略重镇——邯郸。换言之,邯郸氏与赵氏本同属于一宗,但血亲上已逐步疏远,便成为士鞅的重点关照对象。当赵胜死后,赵胜与邯郸姬(本为姬姓,嫁于邯郸氏,姑且这么称呼)的儿子继承其父之位,担任邯郸大夫。赵氏与邯郸氏的血缘进一步疏远,而邯郸氏因为这层裙带关系被中行氏、范氏进一步拉近。聪慧过人的士鞅或许就这样通过邯郸作为杠杆,撬动了整个赵氏大宗跟着范氏、中行氏运作。   
年轻的赵鞅明显缺乏政治眼光,在利益面前取舍的犹豫不决使得士鞅控制他时游刃有余。当赵鞅明白过来这是士鞅为他设下的陷阱时,他已难以自拔!
铸鼎大戏
  士鞅的老辣远非此时的赵鞅所比,其政治资历更使其望尘莫及。就在魏舒执政的第二年,士鞅决定钳制魏舒,抵制其再次“胡作非为”,于是士鞅拉拢荀寅、控制赵鞅导演一出千古闻名的“铸刑鼎”大戏。   
前513年,士鞅与荀寅密谋,带着赵鞅至汝滨修筑城池,荀寅在赵鞅的协助下,收缴民间铁器,准备上缴给国家。这时候荀寅声称是奉了正卿魏舒之命,将所搜集的镔铁480斤熔化,熔铸成鼎,将当年范宣子时代所制定的法度立于鼎上。这时晋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国家法律明文昭于天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相当于以法律的形式宣布至少是在晋国“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时代已成为历史,成为过去。这件事尚未完成,已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的轰动,造成世人喋喋不休的议论的同时,也遭到了春秋士大夫的强烈声讨,这是对周礼以及周礼的一次巨大挑战、颠覆甚至是践踏。   
士鞅是实际操控者,荀寅是执行者,而赵鞅似乎只是背黑锅的傻小子,遭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先贤的唾骂。还是太史蔡墨明察秋毫,感慨道:“范氏、中行氏就快灭亡了吧!荀寅作为下军将,却违背执政之命,擅自制作刑器,还拿它作为国法,这是矫命!范鞅,篡改国法,在国内必然走向穷途末路。赵氏大概要受牵连,因为赵鞅也参与了,可他是被逼的,但愿他广行善事,多施仁义,或许能够幸免!”   
执政魏舒在国都听闻三卿做出如此惊天举动,急忙下令命荀寅停工,荀寅置若罔闻,并怂恿着赵鞅勇往直前,赵鞅已是骑虎难下,只能引着头皮跟着荀寅继续闹革命。   
铸鼎完工后,荀寅、赵鞅还朝,魏舒对于手下人如此僭越甚为不满,召集诸卿组织朝会商讨事件的可行性。结果范鞅是主谋;赵鞅、荀寅为参与者;韩氏与赵氏相善;荀跞默不作声。魏舒作为正卿,一个国家执政是那样的尴尬与无助。   
铸刑鼎一事在晋国影响极其深远,标志着晋国执政官权威的严重下滑,国家离心力的加剧。当晋侯不再是一国之重心,正卿尚且可取而代之。如今正卿的权威也必须受到士鞅法律的监视与钳制,晋国的向心力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   
最不幸的还是赵鞅,他为士鞅背黑锅,正在为他的年轻气盛付出代价,受到如此不白之冤至今也没有被平反。后世的附会,以当代思想将“铸刑鼎”之壮举归“功”于赵鞅,表明其进步性——打肿脸充胖子。
前509年,魏舒猝死于宁。噩耗传来,魏氏准备葬礼,魏舒之孙魏侈(又名曼多)继立,佐下军,这是一个与韩不信资历相若的卿士,
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士鞅 中军佐 荀跞
上军将 赵鞅 上军佐 荀寅
下军将 韩不信 下军佐 魏侈
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宦海沉浮,士鞅终于登上执政宝座。这一天的到来,士鞅的等待实在是太久了。范氏、中行氏集团终于熬到了这一天,离士匄崩逝的那一刻,整整39年过去了。   
一家欢喜一家愁,韩、赵、魏三家此时正面领着严峻的挑战,三家的宗主资历最老的还是赵鞅出道尚不过十六载,韩不信、魏侈更是祖死孙继的跨代之卿,资历、年龄乃至才能都显得较为平庸,才能比起他们的祖父——韩起、魏舒相比逊色得多。赵鞅太年轻,助手荀寅(二人同在上军)时刻监视着他,韩、魏又太嫩。三家走向低潮……    士鞅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要报复前任执政官——魏舒,报复魏氏在对范氏家族牟取暴利的过程中所设置的种种障碍,于是按照“刑鼎”上所注的法律为魏舒定罪:魏舒为周王室筑城墙过程中擅离职守,知法犯法,下令撤除安装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以大夫之礼下葬。   
事实上,魏舒与士鞅同事几十年,二人勾心斗角而又能勉强合作。魏舒死后,士鞅强令魏氏降低下葬规格,以死者警告未亡人。魏舒——晋国最后一位忠于国家的正卿受到如此不公的审判,大家敢怒不敢言。   
晋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霸业迅速瓦解与崩塌的时代,赵鞅虽然在之后的几年间,也曾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荣誉,但是事与愿违。在士鞅那令人窒息的阴霾之下,赵鞅的那一点萤光是那么的微弱。
赵鞅受到了士鞅的打压,但是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荒度,他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晋国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在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犨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中行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的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赵简子努力推行新兴封建制度的努力:在经济上,推行当时对老百姓最为有利的田亩征税制;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对战场上有战功者的奖励不是采用分封采邑的故旧办法,而是实行郡县。改革使赵氏家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逐步扭转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
士鞅贪婪之本性简直令人发指,在晋国霸权日益凋零的漫长过程中,士鞅“贡献”最大。   
在对国内权益重新分配之后,范氏在士鞅的领导下一举跃居国内第一强卿,因为晋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范氏自然成为全天下都为之侧目的强族。
昭陵闹剧
  前509年,蔡昭侯朝见楚昭王,为楚令尹囊瓦(字子常)索贿,昭侯力辞,子常扣昭侯于楚长达三年,后经蔡人贿赂,蔡昭侯得归。昭侯抵达汉江,投玉于汉水,誓报次仇。回国后,蔡昭侯往晋,以其子公子元即大夫之子乞求晋国插手。   
士鞅应允,于第二年(前506年)向诸侯各国下达会盟之令,至这年三月,士鞅陪同晋定公与周敬王的代表刘文公、齐国国惠子、宋景公、蔡昭侯、卫灵公、鲁定公、陈惠公、郑献公、曹隐公以及许、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路诸侯会盟昭陵,结果范鞅的世交荀寅向蔡昭侯索要贿赂,蔡昭侯失望透顶,原来士鞅、囊瓦一路人,转而去投靠远在南方的吴国。昭陵之会不了了之,由范、荀在天下诸侯面前如此卑劣之行径令人大失所望。  
 诸侯们目睹晋国的整体性无能,转而相继投靠正汲汲谋取中原霸权的齐景公。曾经的超级大国正在被边缘化。
扣留乐祁
  正当诸侯们正为顺利摆脱晋国的控制殚精竭虑时,一向对晋国忠心耿耿的宋国却没有去赶这个潮流。   
前504年,宋国司城乐祁提醒宋景公:“现在的晋国麻烦不断,内乱不休,诸侯皆欲叛离晋国。如今我们既不叛离他,又不去依附他,将来晋国人会怀恨在心的。”这些年晋国人的霸道与政策多样化弄得宋国人找不着北,宋景公考虑再三,决定让乐祁亲自去晋国,向晋国示好。乐祁深感此次去晋国凶多吉少,于是接受其家臣的意见,将自己的儿子乐溷推荐给宋景公后,作为戴氏的继承人,便离开宋国。   
就在晋国为维持霸权殚精竭虑时,宋景公既然不计前嫌,主动派使臣前来以示顺服,晋国人深感欣慰,士鞅派遣赵鞅迎接。赵鞅与乐祁在绵上会晤,二人把酒言欢,乐祁便把自己带来的60面上好的盾牌赠与赵鞅。到都城后,乐祁也就住进了赵鞅府上。乐氏家臣陈寅觉得十分不妥:“我们戴氏一族以前都是依靠范氏,如今在晋国,范氏正值强盛。这次改换门庭投靠赵氏,还将那么贵重的宝物赠与赵鞅。现在事情已经不可挽救了。您如果死在晋国,您的子孙日后必然在宋国得志。”乐祁不以为然,或者他早已料到自己是有来无回。宋国的一代贤臣为国可谓鞠躬尽瘁,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早已厌倦了士鞅的贪婪,看出范氏末日的逼近。相反,他从与赵鞅不多的交谈中,已窥测出这位尚不得志的赵鞅极有可能在晋国获得成功。为了家族,为了祖国,乐祁坚决的选择了这支潜力股。   
赵鞅的一举一动都在士鞅的监视之下,政治嗅觉极其敏感的士鞅再度预测自己的正卿权威受到了赵鞅的挑衅,眼看着昔日孝敬自己的乐氏家族有改换门庭之险,立刻以执政之身,强谏晋定公:“乐祁,晋国与宋国的使臣,奉其主之命,来我们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却擅自行动,结好赵氏,这分明就是要与赵氏勾结,与赵鞅寻欢作乐。已经失去了作为使臣的天职,不可不严惩!”   
晋定公又何尝不知道其中原委呢?范鞅一手遮天,知道又如何?晋定公下令捉拿乐祁。这一切自然是士鞅幕后操纵,赵鞅心惊胆战。
反晋联盟
  首先反叛晋国的是郑国,在郑献公回国途中,执政子大叔一病不起,这位亲晋派的贤臣的猝死拉开了诸侯叛晋的序幕,郑国由驷歂(字子然)执政。其后郑国灭掉许国作为反晋向齐的开门红,随即对晋国的霸主号令置若罔闻,竟向周王室发起进攻。   
前503年,郑献公与齐景公正式结盟,晋国彻底失去郑国。郑献公又积极向卫国投橄榄枝,想拉卫国入伙。卫灵公有些心动。齐景公察觉到卫国的暧昧,振奋精神主动套近乎,得到了卫灵公的默许后,随即联合郑、卫向鲁国发起进攻,鲁国不支,向晋国求救。   
郑国的望风使舵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盟友卫国也在疏远晋国,这是晋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况且卫国地处黄河南岸,如果反叛晋国,将对晋国赵氏的封地邯郸构成极大的威胁。
逼反卫国
  前502年夏,执政士鞅伙同荀寅、联合赵鞅出动大军救援鲁国。齐景公不敢接战,郑国收兵,卫国孤掌难鸣。晋军回国时,途经卫国边境,三卿商议去会盟卫侯,范鞅决定由赵氏去解决此次外交,因为卫国的反叛,受到威胁最大的还是赵氏。   
士鞅还是挺慷慨,叫会盟卫灵公一事交予赵鞅办理,赵鞅问亲信:“谁可以去与卫侯一会?”赵鞅的两家臣涉佗、成何毛遂自荐,赵鞅应允。   
晋、卫双方如期在鄟泽会盟,晋国方面只派遣两个大夫来与卫灵公结盟以示羞辱,卫灵公一阵心酸。但是卫国做了错事,如今晋国又大兵压境,只好硬着头皮与晋国大夫结盟。卫灵公也很识时务,晋国人的要求他尽量满足。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执牛耳。卫灵公请涉佗、成何二人为卫侯执牛耳。执牛耳一事向来是由职务、爵位较低的一方来动手的,涉佗、成何还真以为自己来自天朝上国,呵斥卫灵公:“卫国,一个小小的诸侯,才多大?不就像我们原、温两县那么大的地盘吗?有什么资格位列诸侯?”卫灵公一脸火热,还是压住了脾气,没有发作出来。   
双方要按照礼仪,歃血为盟。卫灵公作为诸侯,理应先歃血。结果涉佗连忙走上前来将卫灵公用的器皿打泼,将卫灵公的手推到一边。卫灵公的手鲜血很流。   
卫灵公沉默了,涉佗二人依然强横,双方互不相让,幸亏卿士王孙贾赶紧跑过来圆场:“结盟不过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其中礼仪。我们的国君怎么敢不事奉有礼者?怎么敢不接受盟约呢?”   
这次结盟效果之差不言而喻,赵简子用人不当,涉佗、成何的尖酸刻薄真让卫灵公伤心了。卫国被逼上梁山!
宋国反目
  眼看乐祁被囚于晋国已长达三年,诸侯尽皆反叛晋国,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赵鞅终于瞅着了机遇的来临。   
前502年,赵鞅壮了壮胆,向晋定公请命:“如今天下奉晋者寡。宋,晋是晋国最铁的盟友,我们尚且对他的使臣这么不客气,试问诸侯当中还有谁愿意与我们结交呢?”晋定公认为赵鞅所言有理,但还是不敢擅自决定,将赵鞅的计谋咨询执政于士鞅。这段时日,诸侯的相继反目已令士鞅焦头烂额,在国际、国内舆论的强压之下,士鞅也不得不让步。这是赵鞅的计策,范鞅的想法是决不能在他的有生之年便宜了赵鞅。即便学雷锋做好事,也轮不到赵鞅。   
于是赵鞅的提议又被士鞅强行否决了。士鞅私下找到乐祁,为当年扣留他说明“原因”:我们国君当初扣押你是害怕宋国也反叛晋国。至今范鞅还是不老实,甚至假心假意的请乐祁回国,用其嗣子乐溷来为父“顶班”。这样损的意见自然被乐祁排除了。    释放乐祁的呼声越来越高,士鞅终于同意以范氏的名义放乐祁回国。乐祁被扣押是因为党同赵氏,被释放是因为范氏恩德。就这样乐祁终于踏上回国之路。   
人算不如天算,乐祁竟然还没有走出太行山就因病一命呜呼,或者乐祁本就生无所恋,时刻准备成为烈士也不愿成就士鞅的功名。   
噩耗传来,晋国朝堂一片哗然。士鞅反映极快,立刻要求夺乐祁之尸,以作为与宋国将和的资本。曾经取信于诸侯、用诚于天下的霸主,如今却在走投无路之时手段卑劣到利用一个死人。
约在前501年,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士鞅寿终正寝,临终前指明由其最足智多谋的第三子士吉射继之为范氏之主,为下军佐,晋国正卿一职由其副手中军佐荀跞担任。
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荀跞 中军佐 赵鞅
上军将 荀寅 上军佐 韩不信
下军将 魏侈 下军佐 士吉射
智氏家族在荀跞的带领下结束了自荀罃以来,软弱不堪的悲剧,荀跞荣登执政。    与荀跞心情一样舒坦的是已高升为中军佐的赵鞅。他终于用自己的青春熬死了政敌士鞅。这回,晋国似乎已经没有谁能够管得了他了,至少文绉绉的荀跞不可能像士鞅一样权倾朝野,士鞅的儿子士吉射虽然聪慧过人却资格太嫩,仅仅一个荀寅无法再将赵鞅束缚。从士鞅死去的那一刻起,赵鞅终于逐步走出士鞅的阴影,其雄才伟略、远大抱负才真正可以拥有用武之地。
赵氏内讧
  士鞅终于死了,他的继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寅勾结更为紧密。   
前497年,赵鞅要求昔日安置在邯郸五百户良民前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表示愿意遵从宗主之命。赵午返回邯郸城后准备处理移民一事,却受到了其家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正值齐国进犯之时,如果仓促间移民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伤害卫国人的感情。   
赵午按照家臣们所计划的,请求赵鞅再拖延一些时日。结果赵鞅闻讯大怒,以为赵午亲于中行氏、范氏,将会反叛赵氏。立即以大宗宗主之命下令将赵午招至晋阳。   邯郸午入晋阳,赵鞅将邯郸午下狱,不久处死,并告知赵午的随从涉宾要邯郸氏家族自立其主,放涉宾归邯郸。   
涉宾满怀悲愤回到邯郸,众人对赵鞅如此“麻木不仁”群情激奋。邯郸氏家族谋划着为先主复仇,公推赵午之子赵稷为新一任邯郸大夫。一切准备就绪后,赵稷与涉宾以邯郸发动叛乱,晋国内战爆发。
战火扩大
  赵鞅在国都听闻邯郸氏不仅敢违抗大宗之命,如今更是拥兵造反。作为赵氏大宗之主,赵鞅想以一个大家长的身份去解决家族的内部纷争。   
夏6月,赵鞅下达军令:命上军司马籍秦统军攻打邯郸,剿灭邯郸叛军。然而赵鞅太过大意的低估了此次战斗的难易度,正是由于赵鞅解决问题时的大意导致一场赵氏的家族战斗迅速扩大。   
籍氏本为晋国公族之后,后世代为大夫,依附于荀氏,确切的说是荀氏的家臣,曾多次跟随荀吴、荀跞、荀寅,智氏与中行氏决裂后,便心向中行氏的荀寅,成为监视赵鞅的眼线。邯郸午本是中行寅的外甥,籍秦一方面向邯郸进军的同时,又命人将情况告急于中行寅与士吉射。   
中行寅与士吉射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议营救邯郸城。范氏、中行氏召集州兵,准备与邯郸一同叛变。   
赵鞅的家臣董安于敏锐的察觉中行氏、范氏家族出现的刀光剑影,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便提醒赵鞅早作准备。赵鞅很无奈的说道:“晋国有一条法律,首先发动祸乱的人罪当处死。我打算后发制人!”董安于劝解:“,情况危急,与其危害百姓,那就让我董安于来承担乱国的罪过吧!”见赵鞅还是无动于衷,董安于便私自调动赵氏的军队,积极备战。   
果不出董安于所料,还不足一个月,范氏、中行氏便向赵氏发起了进攻,本受命围攻邯郸的上军司马籍秦见战争爆发,也停止向邯郸的进攻,调转马头,与邯郸军一并向赵氏发动突袭。   
赵鞅在范氏、中行氏党徒的逼迫下仓皇逃离国都,撤回赵氏的大后方——晋阳。
命悬一线
  至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赵氏面临着自下宫之难以来的又一次危急。   就在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攻打赵氏,就攻晋阳不下时,六卿当中的其余三卿——智跞、韩不信、魏侈的站位就成为了左右战争的关键。   
此时的晋国六卿配置已经是矛盾重重:荀跞与赵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与韩不信相互厌弃;魏侈与士吉射相互憎恨。于是荀跞及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谋策划:驱除荀寅,以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赶走士吉射,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   
荀跞向晋定公请命:“当年君侯命令臣僚,首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君臣的盟书还沉在黄河里,现在赵氏、范氏、中行氏三家开始发动祸乱,如今我们仅仅是驱除赵鞅,这样的惩罚对赵氏太不公平了。法律之上人人平等,请将中行氏、范氏一并驱除!”晋定公同意三卿的请求,至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家底太过雄厚,三卿的军队竟然未能攻克叛军,反而令荀寅、士吉射恼羞成怒,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齐国公族后裔高强提醒二卿:“攻打国君是以下犯上,弄得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万劫不复!”高强的忠告明显没有引起二卿的重视。荀寅、士吉射将囤积在晋阳的主力大军掉转方向攻打首都,晋定公惊恐万分,号召国人剿灭叛军,于是范氏、中行氏至此走上众叛亲离的道路。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为晋侯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三家趁势反攻,赵军也从晋阳城中突围,赵氏之危暂时缓解。   
11月18日,荀寅、士吉射二人溃逃至朝歌休整,以图下一轮攻势。
四卿主政
  在韩不信与魏侈的多方奔走、劝说下,执政荀跞认定范氏、中行氏为国家的敌人,赦免赵鞅。12月12日,赵鞅回到国都,继续担任上卿。荀跞、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在晋定公的宫殿里盟誓,誓死讨伐中行氏、范氏,除死方休。   
由于范氏、中行氏两大贵族的退赛,国内又出现了新的贵族跃跃欲试,剩下的四卿也需要对战利品进行新一轮的分赃。由智氏、韩氏、魏氏三家早已预定的计谋,即范氏旁支士皋夷为范氏宗主、智氏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氏之位,也就是六卿制度不变,国家继续由六个家族来分治。这样的分配是荀跞等人早已拟定的,大家将议案交给赵鞅,争取他的同意,结果赵鞅表示反对。   
1,赵鞅并非一心谋私的政客,他非常希望国家能够集权,对于六卿分晋的局面导致晋国疲惫不堪早已痛心疾首;2,赵鞅因为士鞅的缘故,非常反感贪婪霸道的范氏一族,无论士吉射还是士皋夷;3,荀跞是个阴险毒辣、唯利是图的政客,为发展自家,连自己本家中行氏都可以出卖;4,梁婴父是个卑劣小人,赵鞅打心眼里鄙视他。   \
总之,赵鞅坚决不同意荀跞的政治主张——国家继续由六卿分治。而韩不信、魏侈这时候成为了赵鞅的追随者。三家合计:由梁婴父代替中行氏,必然成为荀跞的死党;范氏是最肥的家族,赶走了贪婪的士吉射,换来士皋夷,范氏依然强大,而且如果范氏、梁氏位列六卿,那么必然亲于智氏,对韩、赵、魏三家的威胁极大。于是韩、赵、魏异口同声,反对恢复六卿制,荀跞无奈只能作罢。
舍车保帅
  不管是赵鞅基于何种原因,他对荀跞的意见执意不从,却严重侵害到梁婴父的利益。梁婴父便对荀跞窃窃私语:“赵鞅的势力会强大得这么快,都是因为董安于。如果不杀董安于,让他始终为赵氏主持一切,赵氏终有一天会得到晋国,为何不借口董安于先发起战祸之名去责备赵鞅?”   
荀跞采纳梁婴父之计,派人转告赵鞅:“士吉射、荀寅虽确实发动了叛乱,但刨根问底还是董安于挑起的。晋国的法律早已注明:率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如今范氏、中行氏已经服罪,请您看着办吧!”   
赵鞅当初迟迟不肯迎战就是担心会有这一天,但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赵鞅六神无主,深恐赵氏也成为众矢之的,又自觉愧对于董安于一片赤诚。事情依然僵持,董安于再次成为赵氏家族的中流砥柱,他慷慨为赵鞅开导:“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   
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由于士鞅曾经的欺辱,赵鞅对范氏连同中行氏痛恨已极,而逃亡朝歌的二卿势力依旧强大,且在国内盘根错节,牵连甚广。赵鞅请命于晋定公,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则完全交予荀跞,即“智氏主内,赵氏主外”。赵鞅自此改名志父,以示改过自新,一切从头开始。   
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向二卿盘踞之朝歌进军,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齐景公求援。不久,晋军在赵鞅的领导下将范氏、中行氏团团围困于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围,野心勃勃的齐景公等待晋国内乱这一天已经等了足足半个世纪,为能够插手晋国内政,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与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范氏、中行氏,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反晋阵营。   
士吉射、中行寅为能够打击晋国后方以减轻朝歌城的正面压力,派遣亲信大夫析成鲋前往戎狄,挑拨戎狄与晋国的矛盾,联合狄军袭击晋国绛都。   
夏末,二卿乱军与戎狄联军趁着晋国大军主力皆被赵鞅带往前线,而绛都似乎只有智氏一族的军队驻守,向绛都发起突袭。老谋深算的荀跞不会不知道“擒贼擒王”这一要理,派军队稳守绛都,最终使绛都稳如泰山,乱军力竭而败。戎狄之军战败而逃,析成鲋逃亡成周、小王桃甲进入朝歌城,与士吉射、荀寅会和。  
 二卿的第一轮攻势被瓦解。沉稳的荀跞坐镇绛都,是赵鞅实行军事的较为牢固的后方基地。敌军退后,赵鞅进一步加大攻打朝歌的力度。   
入秋以后,齐景公与宋景公在姚地会面,商讨救援范氏事宜。   
无论齐景公如何挑动范氏、中行氏余党作乱,赵氏大军始终围困朝歌,意在围城打援,二卿家臣籍秦、高强从朝歌成功突围,二人来到原二卿的封地,号召他们的二卿家族军队救援二主。在士吉射、中行寅一再的催促下,这一年冬,范氏、中行氏的军队在籍秦、高强二人的领导下如同蚁聚,向晋国潞地发起进攻。为相应籍秦、高强的军事行动,郑献公在齐景公的支持下与范氏家军联合,进攻赵氏的封地——百泉。   
面对敌人的反攻,赵鞅沉着应战,分别于潞地、百泉大败敌军。   经过长达大半年的恶战,双方都进入休整期。在内战的第一轮,赵鞅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果。但是很多不利因素也相继出现:   
1,齐景公为代表的反晋集团实力的强悍。齐景公是春秋后期齐国一位有着伟大政治抱负的国君,他的目标是重建吕氏霸权。中行氏、范氏还在晋国母体里孕育时,齐景公就已在诸侯当中拉帮结派,悍然攻打晋国本土。范氏、中行氏发动叛乱,诚恳邀请齐景公插手,正中景公下怀。齐景公在赵鞅围剿二卿叛军时,便会盟卫灵公、鲁定公、郑献公、宋景公等商讨营救范氏、中行氏。齐景公援助二卿的险恶用心:最大程度的削弱晋国。 2,范氏、中行氏在晋国孕育长达百年(士蒍、荀息辅佐晋献公),其家族势力在世卿世禄的滋润下早已根深蒂固,党羽遍布全国各地。士匄、士鞅的经营之下,范氏的实力早已位居六卿之首;中行氏在中行偃、中行吴南征北战中掠夺了大量土地与财富。这两家在士鞅执政后,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与壮大。如果赵鞅不能尽快结束对朝歌的围剿,二卿极有可能逃回自己的封地,以宗主名义号召族人重新组织起更迅猛的反扑。   3,范氏的国际地位极高。外交是范氏家族的强项,范氏的国际威望很高。范氏与周王刘氏、鲁国季孙氏、宋国戴氏、郑国罕氏建立了一系列国际连锁,尤其是周王室的刘氏家族。刘氏世代与范氏通婚,又有苌弘这样谋臣为刘氏出谋划策,令赵鞅如芒在背。   4,内部不稳。在共同攻伐二卿叛党过程中,尤以执政荀跞与赵鞅的矛盾最具代表性。荀跞忘不了赵鞅反对他提拔士皋夷、梁婴父,赵鞅更忘不了荀跞逼死董安于。自赵鞅出道以来,荀跞就一直位居赵鞅之上,二人同事多年,既勾心斗角又能各识大体,勉强合作。荀跞将赵鞅推到敌人的刀口上,等着看赵鞅如何火中取栗。战事一步步向后延迟,很难保证荀跞还能够一直声势上支持赵鞅。   
经过一年的休整,前594年初,赵鞅带领赵氏的部队向二卿的另一个据点——邯郸发起猛攻以图速战速决,邯郸告急。形势逼迫齐景公、卫灵公抽动朝歌援军北调,救援邯郸,包围赵氏的基地五鹿。齐景公与卫灵公为商讨救援范氏在乾侯会晤。齐景公约定由鲁国及卫国孔圉联络不满晋国的鲜虞人进攻晋国,并攻占棘蒲,企图影响赵鞅围攻邯郸、朝歌的决心。入冬后,11月,赵鞅再次出军攻打朝歌。   
铁之战   
战事依旧没有完结,一生精打细算的齐景公决定放一次血,调拨大量粮食与军队,由郑国子姚、子般押运,士吉射率领军队迎接援军。赵鞅闻讯后,急忙调动军队抵抗。双方大军在戚邑相遇。   
面对敌众我寡的惨淡,赵氏全军上下都充满死亡的气息,大家压抑的心情让赵鞅十分担忧。赵鞅必须为鼓舞全军士气。   
至军前,赵鞅当众起誓:“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我们的国君依靠着郑国才得以保全。如今郑国无道,抛弃国君而帮助臣下,我们几个人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此战。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我,赵志父如果能够战胜敌人而免于问罪,还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我愿接受绞刑一死。死后以下卿之礼下葬,用三寸后桐木棺,不用衬版与外棺,用没有装饰的车马装运我的棺材,也耻于将我的尸体葬于我先祖的墓地!”   
赵鞅在铁之战的誓师成为后世兵家的楷模,商鞅甚至将赵简子的这种以奖励鼓舞士气编制成系统的制度作为秦国的国法,成为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军功爵制度。赵鞅的这段话具有相当的进步性。   
八月初七,赵军与郑军对至于前线,赵鞅身先士卒,大夫邮良为其御戎,卫蒯溃为车右。赵氏一族的部队集结待定,仍然是敌众我寡。赵家军看到郑国大军,不禁哆嗦。这时候赵鞅又一次作战前演讲:“毕万(魏氏之祖,因战功封于魏城,其后一枝为魏氏,位列六卿),匹夫也,连续七次作战都很勇猛,生俘敌军,获得四百匹马,在家里得到善终。诸位努力吧,我们不一定就死在敌人手里!”   
晋军敢死队拼了命的向郑国大军冲去,赵鞅身先士卒,亲冒矢雨,敌军的攻势也很猛,郑军有人击中了赵鞅的肩膀,赵鞅一时间倒在战车上,蒯聩用戈将赵鞅的身体捞起,赵鞅重新站起来,继续率军作战。晋国军队看见主帅都如此抛头颅,洒热血,士气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郑军竟然被赵氏的家军压制得喘不过气,节节败退,死伤大半。赵鞅终因伤势过重而提前离开战场,军队由卫国太子蒯聩指挥进行追击,最后的郑军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而逃。   
赵鞅心满意足,宣布撤军,赵鞅的心腹大患是执政荀跞,不是郑国。于是铁之战,以晋军的以少胜多大败郑军而结束。赵鞅此战中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前493年注定是赵鞅的丰收年。此年入秋,也就是赵鞅刚刚结束铁之战后不久,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终于走到油尽灯枯之时。赵鞅也随即迎来他一生当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刻。这一年的秋天,荀跞驾鹤而去,其副手上军佐赵鞅凭借着在军中的崇高地位,以压倒性优势继荀跞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
时四卿将佐如下:   
上军将 赵鞅 上军佐 韩不信
下军将 魏侈 下军佐 荀申
  从此,赵鞅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开始实现他的再度腾飞。
自公元前493年起,赵鞅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注道:“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赵鞅的执政是晋国世卿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也要拜前任执政官智跞的生命偏短所赐。荀跞的继任者荀申是个才干平平却又有些固执的嗣卿,他无论是能力还是资格都与其父有着较大的差距,且生命力一般。而韩不信、魏侈注定不会与赵鞅产生太大摩擦,赵鞅的独裁也就水到渠成。一向对赵简子嗤之以鼻的孔子先生在此时也无奈的说:“赵孟已经得志了!”   
赵鞅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组内阁,即构建一个权利完全属于他一个控制的高效率政府,他需要将荀跞时代,甚至更早时代留下的诸多弊政一一割除,他必须将曾经那个整体性无能的晋国政权再造一新,以备往后更大规模的对齐国、吴国的争霸。\
逼死苌弘
  赵鞅对范氏一族的仇恨难以释怀。面对范氏依然盘踞在晋国的周围,依旧进行着强有力的反政府军事行动,而范氏的亲家刘氏在赵鞅攻略范氏的过程中,不识时务的支援范氏已令赵鞅痛恨不已,只是介于荀跞的存在才隐忍不发。今荀跞已死,赵鞅当权。前592年6月,赵鞅率领晋国大军向宗周进攻,周王室上下一片震恐。赵鞅给周室发出信号,要求向刘氏问罪。刘文公在晋国的强压之下,只能屈服,杀死贤臣苌弘,并告知赵鞅:此前周王室出动军队帮助范氏、中行氏为祸晋国都是苌弘擅自做主,并保证下不为例。赵鞅对周王室的“知错就改”还比较满意,便表示既往不咎,撤兵回国。
清算范氏
  赵鞅回朝,开始将目标拟定于士皋夷。士皋夷为范氏旁支,或者与士鞅、士吉射等人关系很不睦,所以受到范鞅父子的打压。四卿驱除范氏后,荀跞一度希望将士皋夷立为范氏宗主,当时的赵鞅表示反对,似乎又同意士皋夷统领范氏的提议,已达到分化、瓦解范氏的目的。如今的士吉射已经是瓮中之鳖,士皋夷的可利用性已经贬值。时机成熟,赵鞅再也不用考虑范氏反叛的可能性,也不会再有荀跞来保全范氏家族。这年的十月,赵鞅直接派人杀死士皋夷作为对范氏彻底决裂的警告。
加强集权
  赵鞅执政,其后韩不信、魏侈的才干、实力不及赵鞅,且韩氏、魏氏与赵氏素来交好,对赵鞅的执政,他们不会过分抬杠,反而会为赵鞅分担部分压力。对于强大的智氏,赵鞅则选择以政治手腕压制对方,所以不论是默默无闻的荀申,还是蛮横要强的荀瑶,赵鞅都可以对其实施极为有力的控制,以至于威震华夏的知伯在赵鞅未亡时,都显得非常平淡。赵鞅此举在于根除诸卿分权,保证晋国领土的统一完整。
清剿二卿
  攘外必先安内,这样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范氏、中行氏依然强悍,只是在赵鞅的持续强压之下,才显得那么软弱。如果此时的赵鞅好高骛远的去和他国争霸,那他的政权极有可能被自己的政敌颠覆。   
铁之战后的第二年开春,齐国国惠子、卫国石曼姑就率领联军包围戚邑,戚邑本就是卫国孙氏家族的封地,如今卫国要将其地重新收回。赵鞅正在国内调兵遣将,暂时隐忍齐、卫的挑衅,积极备战。  
 这年冬天10月,赵鞅率领晋国军队主力包围朝歌,直接驻军于朝歌城南。中行寅预料到朝歌无法再固守,便假意攻打外城,让他的部下从北门进入,自己突围。   
10月23日,中行寅成功突围,逃亡邯郸寻求庇护,赵稷收荀寅入邯郸城。士吉射依然踞朝歌固守,晋军围攻朝歌,不肯退兵,朝歌城危在旦夕。   
前591年7月,齐景公命大夫田乞、弦施带领齐国的一支偏师,会和卫卿宁跪带兵,军指朝歌,救援范氏。赵鞅避实就虚,移师攻打邯郸,至9月,赵鞅兵临邯郸,下令大举攻城。中行寅、赵稷在邯郸固守近两个月,终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至入冬后11月,邯郸守军力竭而溃,赵鞅率军攻入邯郸,邯郸光复。败军之中,荀寅逃亡鲜虞、赵稷逃奔临地。   
齐、卫联军听闻北方重镇邯郸被围,便由弦施自领一军前往北方救援,接纳赵稷,并将临地的城墙拆毁。   
就在赵鞅为光复失地而奔波不止时,齐景公又派遣国夏向晋国腹地发起了进攻,由于赵鞅的军队主要在应对二卿内乱,对于国惠子的进攻无可奈何!短短一个月时间连续攻陷晋国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等城池,并一直打到鲜虞,护送中行寅至柏人。   
面对齐国近乎疯狂的在晋国大地上肆无忌惮的扫荡,赵鞅固忍,他坚信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晋军准备着向范氏、中行氏发起最后的攻势。   
前5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将柏人团团包围,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无法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不久柏人光复。   
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
扫荡中原
  这样与前几任执政不同,赵鞅在维护家族利益、巩固自身权益的基础上,依然把国家的霸权看作是第一要务。在当时“士为家而劳,卿为族而碌”的国际大潮流下,赵鞅这种对国家负责的政治节操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了!   
前490年夏天,赵鞅为根除范氏、中行氏余党,率领晋军讨伐卫国,包围卫国中牟,并伺机谋立公子蒯聩。这次出兵是自前497年二卿之乱以来,晋军第一次的主动对外战争,标志晋国已经彻底走出内乱的阴影。   
第二年,赵鞅再次出兵攻打鲜虞,旨在肃清中行氏余孽,巩固国家后方。   
就在晋国的内乱逐渐平息之时,齐景公猝死以及景公死后的田氏作乱,令齐国自顾不暇。齐景公经营的诸多联盟出现松动,面对赵鞅对终于的强势压迫,宋国率先倒向晋国,并甘为晋国马前卒。赵鞅的努力初见成效。   
这时候,南方的吴国崛起势头极猛,不断北上,向齐国发起攻势,令齐国内外交困。前485年,赵鞅果断的亲自率领晋军主力攻打齐国,并顺利攻占了犁(在今山东省临邑县西)、辕(在今山东省禹城县一带),并拆毁了高唐(田氏起家的封地)的城墙,赵鞅为了惩处近年来干涉晋国事务过多,并收留晋国二卿的齐国人,一直乘胜攻入齐国腹地,基本达到了当年郤克伐齐的渗透度,才班师回国。   
信心逐步恢复的晋国人又向卫国伸出橄榄枝,希望卫国也能够与宋国一样识时务,结果让赵简子大失所望。赵鞅遣魏侈攻打卫国以图强行拥立蒯聩,卫出公坚持不屈服。赵鞅的计划受到了挫折。
晋吴争霸
  无论赵鞅在中原多么的横行霸道,他必须面对一个重量级对手——吴王夫差。在晋国霸权日渐衰落之时,南方的吴国在吴王阖闾的领导下驰骋江淮,甚至在前506年千里奔袭,几灭荆楚。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立,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向夫差请降,夫差应允。自此夫差自觉功盖古今,便积极筹划北上。   
黄池之会   
面对吴王夫差几近无敌的强盛,晋国执政赵鞅决定接受吴王夫差的提议,与吴国来一场堂堂正正的霸主公选大会,时间定在前482年夏。在吴王夫差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下,力邀各路诸侯前往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观摩与见证天下新一轮霸主的产生。    前482年盛夏,黄池之会如约召开,与会诸侯则令人寒酸。晋国方面由赵鞅陪同晋定公出面;吴国则由吴王夫差亲自带兵至黄池;鲁国鲁哀公与子服景伯按约前来,另外还有周王代表单平公作为时代见证人。   
就在夫差兴致勃勃的等待着晋国让出霸主之位时。噩耗传来,吴国都城姑苏被攻陷,勾践乘虚攻入姑苏,杀死夫差太子友不幸战死。夫差为了不影响争霸的大好形势,秘密处决七名报信的吴兵,强忍住泪水参加会盟。   
7月6日,大会正式召开。大家心平气和的谈倒也融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歃血,出现了当年晋楚弭兵之会同样的尴尬。按照规矩,霸主先歃血。吴人放话:“于周室,我为长。”晋人反驳:“于姬姓,我为伯。”双方就这样僵持……   
面对蛮横的吴国人,晋国人在争论中似乎很难占到优势,赵鞅准备付诸武力,谁干赢了谁就是霸主,他喊来司马寅:“天这么晚了,大事还没完成,这都是两国臣子的罪啊!去!擂鼓整军,两边的臣子死战一番之后,长幼顺序自然就定下来了!”还是司马寅精细:“您先少侯,让我再观察一下。”……回来建议:“肉食者的气色不该应该晦暗,现在吴王面带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国家被人战败了?或者他的大子死掉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况且,夷人生性轻率浮躁,不能长期坚韧,我们最好还是先等等看吧。”于是,晋国方面干脆终止交涉,就这样与吴人对峙下去……   赵鞅毕竟不像赵武那么好说话,是个腰杆不会打弯的强硬派。考虑到自己的后方已经被越国人猛攻,夫差底气不足,只好同意由晋国人先歃血。   
通过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其虚名却已如鸡肋……
晋齐争锋
  黄池之会是吴国人强大的最后一鼓,接着他们回到南方,继续料理吴越问题,直至最后被灭国。而齐国因为田氏的掌权,又现重振之势,就在黄池之会的第二年,陈恒杀死齐简公及宠臣阚止,扫除了田氏代齐的最后内部障碍。   
卫国,是赵鞅攻略中原,图谋霸业的重要环节。卫灵公死后,并未传位于公子蒯聩而是直接隔代传与孙子公孙辄,是为卫出公。蒯聩不服儿子,投奔赵鞅,赵鞅纳之。时卫国已经叛晋,赵鞅的这一举动无疑使与卫国的关系更加疏远。   
前481年,孔悝之母伯姬与(卫灵公之女)人谋立蒯聩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到齐国。赵简子拥立蒯聩为卫侯,是为卫庄公。可惜,这位蒯聩很快就失去了在赵鞅门下那种士大夫精神,反而对卫国的诸多贵族进行报复,造成群情激奋,局面恶化。   
更糟糕的,这个蒯聩真是忘恩负义。当赵鞅将其拥立后,他继续卫出公之意——亲齐。这个让赵鞅非常难堪,赵鞅受不了这样的赔本买卖。于前478年,赵鞅遣使质问卫庄公,要求卫国派太子入晋为质。卫庄公却借故推辞   
这年6月,赵鞅率领晋军大举讨伐忘恩负义的卫庄公,卫庄公向齐国求救,齐国执政陈恒(一作田常)命国观领军出征,令派陈瓘监军。结果陈瓘被晋军的勇士活捉,赵鞅见好就收,却在邯郸屯驻重兵,以窥视卫国的一举一动。   
10月,赵鞅再度伐卫,亲自擂鼓助威,晋军士气大振,个个勇往直前,攻下楚丘外城。迫于赵鞅的压力,卫人在亲晋派石圃的领导下,驱除庄公向赵鞅求和,赵鞅拥立公孙师般为卫侯,撤军而去。卫国附晋,卫庄公奔齐。   
好景不长,卫庄公率领亲信杀回卫国,师般流亡。卫国又转而亲齐。   
祸不单行,庄公因为行为不检点而被戎人所杀,卫国人不得已再度找回师般,师般复辟。看到卫国的形势不再有利,齐陈恒出兵伐卫,卫国人害怕齐国的威势,交出师般,齐国拥立卫公子起为卫侯。卫国再度向齐。   
前477年,石圃发动政变,驱除卫侯起,出公辄趁乱回国,驱除石圃,稳定了局势,卫国依然是齐国的盟友,赵鞅的收卫计划落空。   
晚年的赵鞅将全部心血几乎都投入到与齐国争夺诸侯的复霸大业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形势一步步向齐国方向扭转。面对严峻的形势,赵鞅日夜操劳国事,却也不见好转。   
前476年年末,赵鞅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老迈的身躯已使他无法在参与国事,他的副手——朝气蓬勃的荀瑶已经准备抢班夺权。第二年年初,赵鞅将儿子赵无恤招到自己榻前:“……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言乞,赵鞅走完了他的一生,其子赵无恤继之为赵氏大宗之主。荀瑶执政,他是一个才干绝不逊于赵鞅的强悍正卿,他会将赵鞅的复霸大业进行下去。

综观赵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赵鞅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因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氏的势力迅速增强,奠定了赵氏化家为国的根基。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 200 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尼玛啊···百度百科前所未有的详细啊!!!
最大的一个收获:我知道了,原来秦始皇嬴政人家籍贯可是山西人~~哈哈
本页讲晋国的两大权卿智宣子和赵简子PK,就选拔继承人的水平一比高下。
在这场选拔继承人的PK中,智宣子不听兄弟兼军师智果的规劝,固执己见,把祖宗家业交给了空有一副好皮囊、毫无德行的小儿子智瑶。赵简子则采取考试的办法,让大儿子伯鲁和小儿子无恤PK,背自己的语录,最后把政权交给3年后能倒背如流无恤。智宣子那猛男加帅哥的儿子智瑶,在继位之初攻城略地,通过三次伐齐,联合韩、赵、魏消灭当时晋国另外两大权卿范氏和中行氏,使智氏集团在晋国一家独大,自封为伯。赵简子的儿子无恤一开始很受了智瑶的欺侮。公元前453年,被智瑶率领的智、韩、魏联军赶到晋阳。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随时可能水淹三军的危险,无恤派军师张孟谈巧施空间计,韩、魏阵前反戈,引晋河水倒灌智瑶,智氏全军覆没,硬把智瑶的脑袋漆成了飲器。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2页 - 秦始皇名符其实

嬴政当上秦始皇,的确是名符其实,他做了后世皇帝们的十大榜样,具体如下:
1.开创了皇帝的称号。
2.废除了封诸侯王的制度。封王的制度成为后世打天下的一个诱惑,但是天下太平后,藩
王们被逐步剿灭,中国再也回不到春秋战国时代了。
3.郡县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是一个伟大的制度。
4.到处打战。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成为若干大帝。
5.喜欢出游。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还被现代的电视剧排成细说XX系列。
6.追求长生。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
7.修建阿房宫,长城,兵马俑的建筑工程。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
8.焚书坑儒。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焚书可以变成文字狱,知识分子变成了犬儒,不用坑
之。
9.信任身边的太监。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成为国家动乱的开始。
10.不确定接班人。被后世若干皇帝模仿,成为国家动乱的开始。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3页 - 车裂商鞅

读到这里不禁长叹。历史上少有几个像商鞅这样能把一个国家翻身一变成为一流强国的政治家,建立了如此功勋的大人物,最终的结局如此悲惨。
他为人刻薄吗?刑法过重吗?杀人过多吗?
都不是主要原因,专治制度下,功勋再强的人都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以后的资治通鉴一再重复这类人的命运。这些功臣们,有的惨死,有的开除,有的叛逆,铤而走险,或死或篡位成功,篡位成功的,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读这些功臣的命运,是我认为資治通鑑里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我读的古文版的,很多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读起来很朗朗上口。应该文学价值很高。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0页 - 燕丹刺秦

标题不起荆轲刺秦是因为这里讲得是主谋燕太子丹。
历史上弱国要抵挡强国的吞噬,没有用暗杀强国首脑的方式能改变被吞噬的命运的。这是一个很愚蠢的流氓做法,不管暗杀能不能成功,都会激起强国的愤怒,而让弱国的人民也跟着遭殃。
通鉴里面,交代了燕丹原来和嬴政是好朋友,后来燕丹被嬴政冷落的背景。是在暗示燕丹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用流氓的方式来玩政治,是自寻死路。
更糟糕的是,燕丹辛苦找来的荆轲和重金寻来的利匕,以及牺牲自己颇为欣赏的樊於期,却在荆轲和秦王一对一的较量中,不能伤秦王一根毫毛,谋杀不成,国破人亡,岂不是一种讽刺?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9页 - 信陵君之死

把信陵君与其他三大公子并列,是因为他们的门客都很多。门客多并不都能像信陵君这样,可以为国所用,而且在历史上写下一笔事迹。
像春申君门客众多,却只是逞强好斗,奢侈浮华之士,并没有为春申君出国多少力。他养了那么多士,被杀前只有一位叫朱英的门客曾提醒过他,他不听,结果被李园暗杀。养那么多士有何用?
孟尝君比春申君稍好,还有鸡鸣狗盗之士,可以救命。
平原君比孟尝君要好,虽然也相人不足,但是还有毛遂可以自荐。
至于信陵君,可能前三位的综合能力加起来还不及他的三分之一。
信陵君乃战国第一公子,可惜生不逢时,死在老一套的猜忌的君王和谗言的小人手里。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6页 - 卷一

司馬溫公所推崇的君臣之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當時或許為最上乘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之法制了,不能苛刻一千年前的落後體制,其實司馬溫公所謂的名分論,歸根到底也就是法,一切有法可依便是秩序!法制啊法制!!!可惜一千年過去了, 有法可依可治都是...... 所以我並不認為司馬溫公所提倡的在當時有法可依之精神是糟粕落後,見仁見智了~
-----------------------------------------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资治通鉴卷第一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舟中皆敵國也。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4页

次奥 尼玛!看不下去了!!!不行,我得买本注释的注释
本页举了孔子的一堆例子论证“分莫大于名”
胡注:“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神马意思?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司马光把三家分晋看做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周纪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司马光说智伯灭亡的原因是才胜过德,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还是没有注意到韩、赵、魏三家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早在攻取赵国的时候,就应该想到韩魏两家的心思,及时派人监视他们的动向。要说智伯这厮也真贪心,要那么多土地干嘛,到头来还不是被三家瓜分掉,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为后人耻笑。
吴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狠角色,杀妻取将,心狠手辣。很难想象这个人曾经在曾参门下学习,母亲死了也不去奔丧,大概觉得道德之类的东西不适合自己,投笔从戎,在战场上攻城杀敌才是他一生的挚爱。魏文侯问李克,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克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吴起在打仗的时候很平民,跟士兵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同甘苦。有士兵患了毒疮,亲自为他吸吮毒汁。
魏武侯继位后,吴起原本以为自己会当上国相,谁知武侯任命了田文为国相。吴起不服,就去找田文,说了一堆我功劳比你大很多,为什么你反而爬在我上面的话。田文回答,国君还年轻,现在国内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由此可见吴起在政治方面还是相当幼稚。
田文死后,吴起就被小人进馋言赶走了。方法是这样,某小人担心吴起才能过大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想起让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来试探吴起,如果吴起真心想在魏国待下去,就会娶公主,反之亦然。然后此小人就打算搞一场party,邀请吴起和公主参加,在party上此小人故意惹怒公主,引起公主当场爆粗,吴起看到就觉得公主不是个好女人,然后拒绝婚事,然后就被赶出魏国。
于是吴起投奔楚国,在楚国搞了一场变法,得罪了权贵,最后身死异国。
评价:吴起在政治上比较单纯,尽管军事才能出众,但也因为这在政治上招惹了不少麻烦,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小人,一旦被这些小人瞄上,后果可想而知。对了,上面那个小人名叫公孙痤。
公孙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国搞了一场商鞅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和发展力,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被车裂而死。司马光对商鞅的看法是:刻薄寡恩。在秦国为相,执法严酷,不留情面,搞得最后秦国人强大是强大起来了,但也有很多人对商鞅心怀忿恨。
变法之前,在对秦孝公的一次谈话中,公孙鞅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翻译:对老百姓不可以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蠢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评价:秦国变强大,无疑商鞅变法有重大的贡献,奠定了以后秦国凌驾于六国之上的资本。政治改革是成功的,但在做人上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太子,等以后秦孝公死后,商鞅想在秦国混也混不下去。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法家的严酷无情让秦国变强,也让商鞅车裂而死。
孙膑和庞涓。这俩哥们是同门师兄弟,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毕业后,庞涓去了魏国当将军,由于长期以来嫉妒孙膑的才能,于是召来他师兄(or师弟?)孙膑,砍掉了他的双脚,在他脸上刺字(狠毒!)。孙膑身残志坚,说动了齐国使者,逃离魏国来到齐国。齐威王很信任孙膑的军事才华,聘他为军师。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孙膑大败魏军,完败师弟庞涓。
马陵之战:孙膑兵不厌诈,巧设炉灶,诱敌致胜。师弟庞涓兵败自刎,临死之前说了句:遂成竖子之名!
评价:孙膑真牛,庞涓真次,妒忌心作怪啊,当初好好跟师兄学习也不至于落到最后惨败自刎的下场。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5页 - 列国的衰弱

公元前三一八年,秦国在函谷关,开关迎战五国军队,五国联军败退。(齐国也参加,但是孟尝君田文却让齐国的军队很慢的前往函谷关,便于坐山观虎斗,破坏了合纵的精神)
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列国开始衰弱,秦国像一只猫一样,慢慢吞食六只老鼠。
后世的杜牧,在他的名篇《阿房宫赋》里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而是六国自相残杀。
之后,魏韩被秦国蚕食,楚国的怀王,被张仪玩弄,又丧师又赔地,连怀王也被秦所捉,丢失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燕国和齐国之间忙于火并,而且两国各自出现了昏君,燕国的二任王姬哙和齐国的湣王。
赵国让人惋惜。赵武灵王,本来是一代英雄,平定了北边的中山国,推行胡服骑射,使国力大增,几乎可以与秦抗衡,可是儿女情长。居然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他的儿子惠王,算是一位贤明的领袖,虽然没有老爹那么雄心勃勃的想偷袭秦国,但是他执政的三十三年内,出现了不少贤臣,廉颇,蔺相如,李牧,乐乘和赵奢等,国家开始强大,还打败了一次不可一世的秦国。 可是惠王的儿子孝成王不争气,以为可以像他老爹发掘赵奢那样发掘出赵括,弃用廉颇,四十万大军被纸上谈兵的赵括饿死活埋,从此只能凭秦国宰割。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汉记二十一

东郡京房学《易》于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上疏屡言灾异,有验。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乡之。时部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剌史复以为不可行。唯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初言不可。后善之。
  是时,中书令石显颛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又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小议:
初看这段文字,深觉汉元帝乃腐朽固执至极啊,如此清晰明了的劝谏却罢了不听,为之叹息。可是事实上,汉元帝认为,宦官相比外戚、诸侯王而言因为没有后代,所以无法形成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网,难成大器。虽然京房言之凿凿,可是他却并不清楚元帝的想法,典型的上司都是傻逼的思路,倘若先言宦官乱政,再辅以上述大段劝谏之言,元帝恐怕很难会置若罔闻。
读史看来要杂取百书啊,倘若只顾一家之言,可能会导致史观狭隘啊。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5页 -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

三家分晋。
司马光同学一开篇就不喜欢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因为当年,魏斯的爷爷魏桓子,赵籍的爸爸的叔叔赵襄子,和韩虔的爷爷韩康子三个人在做晋大夫的时候,一起把为非作歹、欺负他们三个人的另一个晋大夫智瑶给灭了,并且把智瑶的地也给分了。司马光觉得,你们三家怎么能把智瑶的地给分了呢?那是对你们的顶头上司晋诸侯的蔑视啊!对于他们三家,周天子不能讨伐也就罢了,怎么还能“使列于诸侯”呢?你把晋诸侯放到哪儿了?嗯,把这三个晋大夫提拔为诸侯简直是不讲礼、乱了名分的事情。
可是,自始至终,那个晋诸侯哪儿去了呢?他是三个晋大夫的顶头上司啊;司马光觉得周天子应该注意名分也是想让周天子为他做主。可是,一直到三个晋大夫被提拔为诸侯了,都没有见到司马光提一提这位晋诸侯。。。司马光。。。你要是觉得这位晋诸侯很重要,那你咋都不提一提他呢?难道你也和周天子一样忽略他了么?
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位晋诸侯是“晋幽公”,没有任何实权,没有任何制约力量,只拥有绛与曲沃两地。由于晋国自身的历史原因(晋无公族),这位晋幽公的地位真是风雨飘摇。估计智瑶欺负那三个晋大夫的时候,晋幽公一声没敢吭。难怪他会被后来所有人(周天子、晋大夫们、司马光)忽略。司马光一边忽略他,一边强烈谴责忽略他的周天子和晋大夫们。有些事情可能后来看上去可以换一种方式、变得挺好;可是在当时当地的人,也许别无选择。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8页 - 白起之死

白起在坑杀40万赵军后的两年后自杀。他自杀和坑杀赵军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功勋盖世,被范睢妒忌而不能灭赵,由此和范睢有了嫌隙。
白起在军事上战无不胜,相比而言,政治能力要差很多,得罪了秦王,被秦王所废,继而自杀。白起死在自己的耿直,和秦王闹别扭,被贬后还不满意,发牢骚,以至于到了死亡的地步。
“于是官场中的人一旦受到迫害或委屈后,不但不能表示不满,不但不敢口吐真言,反而诚惶诚恐,自认臣罪当诛,幸而天王圣明。这样拍一阵马屁后,重罪可能免死,轻罪可能重新出头”(引自柏杨)。
白起死的冤,但是却不比岳飞冤。因为坑杀40万赵军是白起一生不可抹杀的污点,而岳飞冤在,原本可以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却被奸臣昏君害死,让数万平民老百姓跟着家破人亡。
秦国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卓越的人才,商鞅,张仪,范睢,白起,蒙恬,李斯等等,却一次又一次的浪费他们。似乎这也是秦国灭亡的一个原因吧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1页 - 王翦称病

王翦认为灭楚要六十万人,被秦王蔑视,于是称病。
回顾之前白起也因为军事策略不被认同而称病。
但是结果是,王翦最后率领六十万大军灭楚,而白起“一病不起”,自杀。
两位都被后人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是,他们的政治能力却一见高低。
白起属于那类凭自己的本事,一刀一枪挣取功勋的能人。王翦也是个能人,可是要比白起
圆滑世故的多。懂得和领导打交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特别是率领六十万伐楚之前,还要秦王的良田美宅,可谓手段高超。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5页

呜呼,呜呼,呜呼你妈逼!!!
讲周之尚存,因其"名分"之故···啊啊阿,名,分(wen),这就是名分这个词的由来么!!!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0页 - 129

王太后疾笃,使呼废帝。帝曰:“病人间多鬼,那可往!”太后怒,谓侍者:“取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宁馨儿!”己丑,太后殂。%d%a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5页

今天早上出操后躺在床上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并将在以后把它作为早读内容,短短的二十分钟就获益匪浅,一共有两处让我深感有理。一句是“才德兼备为圣人,才德皆无为愚人,德胜于才为君子,才胜于德为小人”,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关于德才的注释;另有一处是被现代人各种引用的关于何时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的论述,值得自省。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3页 - 汉纪1

张良。
我佩服的一个古代谋士之一。初,张良欲报秦灭韩之仇,于博浪沙中令力士操铁椎狙击秦始皇(这个猛),结果误中副车,嬴政命大,得以逃生,要不然几千年历史要让张良改写了。这个时候的张良应该说是一个有想法有谋划的年轻人。后来投奔刘邦,成为其帐下不可多得的谋士,在楚汉战争中协助刘邦夺取天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也像范蠡一样精通黄老之道,找到权势达到极高点必将会衰落,故在帮助刘邦取得天下之后,明哲保身,“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
韩信。
名将,政治新兵。韩信打仗厉害自不用多提,他后来的下场也为世人所扼腕叹息。蒯通曾经劝说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韩信却认为刘邦有恩于自己,不能背信弃义。后来被吕后骗到大殿上杀掉,临死前还悔恨不用蒯彻之言。
司马光评价: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不是太难了吗!)我以为然。
韩信,打工命,能屈不能伸,在未发达之时屈于市井屠夫胯下,在有实力之时难于伸展自身优势,重视小恩小惠,大局观差,政治意识薄弱,结局是怎么样的也就自然而然。
项羽。
有勇无谋,一莽夫耳。
刘邦在取得天下后问群臣,知道我战胜项羽的原因吗?群臣答: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陛下与人同利,项羽只可与之同苦不可同利。刘邦就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为人杰,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定都彭城的原因竟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现在留给后人看的也只是笑料罢了。
刘邦。
刘邦,流氓,大流氓也。但,此人天生一副领导相,能与人同利,能隐忍,用人得当,听得进劝谏,可以说是一成功的君主。刘邦当初在跟项羽斗时,失败逃走,坐上车,发现有两个自己的孩子(刘盈太子和鲁元公主),连忙把他们推下车(为了加快速度?),多亏滕公出手相救,才保住两个孩子。刘邦,一遇到生死攸关的情况,流氓本性就流露出来了,自己的孩子都不要了,还是人吗?但是,我发现历史往往会将胜利的天平朝向流氓的一方,最熟悉的有毛某人。
萧何。
辅佐之臣。萧何要是玩LOL,一定是最强辅助!可惜最后放不下权势,还想着一心一意为大汉做贡献,另一个文种,临终入狱受苦,之后苟延残喘几年才死去。近代周恩来学萧何的吧?挺像,不过老周最后倒是善终。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 周纪2

苏秦张仪。
两位是同窗,跟孙膑和庞涓一样,师从鬼谷子。
苏秦用合纵策略促使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张仪则采用连横各个击破六国的合纵。苏秦后来不得善终,张仪最后老死魏国,也算是个好结局。
这两个人,用现在的话说是屌丝逆袭成高富帅。苏秦在未发达之前,被家里人看不起,等身配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之时,其嫂匍匐于地,谄媚之语油然而生。张仪还未入秦之时,“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还是苏秦提携了他一把,将他激到秦国,才促成了后来权势炙人的张仪。在战国时代,只要身怀才华,不愁找不到买家的。而苏秦、张仪,两个集鬼谷子先生游说之术之大成的学霸,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再说六国合纵,基本上注定会失败。只要当中有一国出现讨好秦国的情况,虽说约定是其他五国要征讨它,但是纯属纸上协定,不起任何作用。后来秦国对任何一个国家,其他国家也只是在观望,等着捞便宜。史玉柱说的好,“中国人没有合作精神,内斗是常常有的”。
楚怀王。
基本上是一个逗比,愚蠢到最后被囚于秦国,死在异乡也是no zuo no die。
赵武灵王。
改革派,有胆有识的君王。提倡国人均穿胡服,提升战斗力。
孟尝君。
善养士,不管三教九流,一概全收,后来这群人当中有善模仿鸡鸣、善偷盗的人为他逃离秦国起了作用。个人没什么能力,跟水浒中的柴进类似。
白起。
杀人狂魔,为秦国扫平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长平之战就坑杀了四十五万的赵国士卒。想想以前的战争,真是血腥暴力。降卒太多了难以管理怎么办?杀!白起,这个战神最后的下场也是在政治斗争中牺牲掉的。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太厉害。
燕昭王、乐毅。
燕昭王是明君,所以才成就了乐毅这个名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正是燕昭王给予乐毅足够的信任,才使他在扫荡齐国的过程中百战百胜。后来燕昭王死了,换了君王,小人进馋,乐毅逃到魏国,终生致力于燕魏两国之间的友好。可惜了一代名将。
范雎。
第二个张仪,挤魏冉下野,使自己成功上位。实行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使秦国统一六国的路线愈加清晰。
吕不韦。
著名的风险投资商。由风险巨大的政治投机中取得丰厚的回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有意思的是,吕不韦跟邯郸一个美女同居,美女怀孕,恰好异人(未来秦王)看上了她,要吕不韦把这个女子送给他,吕不韦假装愤怒,最后还是献给了异人。异人和此女后来生了个儿子,名叫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寻秦记没骗我啊!= = )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7页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这五、一分别是指什么?
“美须(原字打不出来)长大则贤”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义疏证》。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按隶续谓其家在荆州古郢(今湖北江陵)城中。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少明经,有才艺,善画。拜为太常年九十余,先知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儿、叔身四像居宾位,自画其像居主位,绵为赞颂。《后汉书本传、续画品录、历代名画记、隶续》桓帝延熹元年因得罪宦官党羽,惧受祸,变姓名逃匿北海(今山东昌乐西北)卖饼。安丘(今山东安丘东北)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三年。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
世本:《世本》,又作世或世系。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南朝时,《世本》已缺《谥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丢失。后世的学者们根据其他书籍所引内容进行辑补,共分为八种不同辑本,商务印书馆曾于1959年将辑本集合而印成《世本八种》。《世本》的作者不见于史,书中所记载的时代,在古人的记载中有三种说法:   始于黄帝,不知止于何时。   始于黄帝,止于春秋。   楚汉之际好事者所作,录自古帝王公诸卿大夫之世,终于秦末。   而现代有学者因书中称赵王迁为“今王迁”认为此书是由战国末年的赵国人所作。成书年代约为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234年—前228年),比《竹书纪年》要晚上六七十年。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4页 - 卷第一 周纪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堂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扑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厌(敬),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厌者易疏,是以察者多弊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温公所言德才之辨,善矣~!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9页 - 孝文帝刘恒问政

刘恒是被政变的大臣们请上王位的,实权还在大臣手里,这样的皇帝做起来有点慌。
一开始的时候,刘恒对功臣周勃很恭谨,“常目送之”,勃“意得甚”。于是袁盎教文帝要庄重,让周勃开始敬畏。
和周勃权势和资历相当的是陈平。陈平本来就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
刘恒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借力打力。
早朝上,特地问周勃几个刁钻的问题。“全国一年要断多少案子?国家一年收支多少?”周勃被问得惶恐惭愧,汗流浃背。
然后又问陈平。陈平明白,这种问题是不好直接给答案的。于是说陛下如果要问司法,找廷尉,问钱粮,找治粟内史。文帝紧接着问,那像你做宰相的又是管什么。陈平首先自谦了一番,说自己愚钝,然后说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皇上,对下安排人事,对外镇抚,对人民亲近。文帝对陈平的回答很满意。
这个故事似乎是说,陈平做宰相的能力要强于周勃(周勃是将军出身)。其实,是刘恒一次很高明的安排,目的就是要让周勃出出丑。他为什么不先问陈平呢。因为他至少知道陈平行政的能力肯定要强于周勃。如果是问军事,那肯定不会难倒周勃。问周勃最不擅长的东西,让其当众出丑,而且还有陈平这个鲜明对比,更加重周勃的丑态。
后来的结果是,周勃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宰相,于是离职。
这个故事可以让一些刚刚上岗的领导者,领导一些在职很久的专业人士的时候,不妨问倒一下他们,树立自己的威信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卷一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日:“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日:“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日:“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于吾下,而位加于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这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当时情势,为什么田文比吴起更合适?
难道吴起只有将才,没有治国之才。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左傳》:「悼之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門于桔柣之門。鄭人俘酅魁壘,賂之以知政,閉其口而死。將門,知伯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爲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知伯不悛,趙襄子由是惎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杜預註:「《史記》,晉懿公之四年,魯悼公之十四年,知伯帥韓、魏圍趙襄子於晉陽。韓、魏反與趙氏謀,殺知伯於晉陽之下,在《春秋》後二十七年。」孔穎達疏:「《晉世家》云『定公三十三年,孔子卒。三十七年,定公卒』,則晉定公以魯哀公二十年卒也。又云『定公卒,子出公鑿立。十七年,出公奔齊』,則出公之奔,在魯悼公之十年也。又云:出公旣奔,『知伯立昭公曾孫驕爲晉君,是爲哀公』。哀公之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是殺知伯當魯悼公之十四年也。又《六國年表》亦云:晉哀公四年,魯悼公十四年,韓、魏、趙敗知伯於晉陽。《戰國策》說此事云,知伯帥韓康子、魏桓子攻趙襄子於晉陽,引汾水以灌之,城不沒者三版。知伯行水,魏桓子御車,韓康子爲右。知伯曰:『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之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安邑,魏也。平陽,韓也。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躡魏桓子之足。其夜趙襄子使張孟談私於韓魏,韓魏反與趙合,遂殺知伯於晉陽之下,而三分其地。事在《春秋》獲麟之後二十七年。」胡三省音註「距左传趙襄子惎知伯事七十一年」,訛誤。胡三省所言趙襄子惎知伯事乃惎知伯之始末,故喪知伯之魯悼公十四年乃《左傳》最後之年。魯悼公十四年卽周貞定王十五年(前四五四),距《通鑑》開卷之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〇三)爲五十一年。「七」乃「五」之訛也。
《竹書紀年》載戰國事,迄於周赧王十六年(壬戌、前二九九);林春溥《戰國紀年》始於貞定王元年(癸酉、前四六八),迄於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前二二一);顧觀光《國策編年》與《戰國紀年》同。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威烈王:胡三省所作释文为:“名午,考王之子。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彼乌合而来,既无统一……久必携贰”。胡释曰:“飞鸟见食,群集而聚啄之。人或惊之,则四散飞去,故兵以利合,无所统一者,谓之乌合。”
“商贾”一词,胡释曰: “行卖曰商,坐贩曰贾”。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神马等级理论的歪理邪说!!!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6页

“奸名犯分,天下共诛”哈哈,霸气!
史记六国年表,天干地支纪年,回头研究下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这段论证的还不错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慢慢读,认真读。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4页

此篇主要論證德才兼備的重要性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爾雅》:「太歲在甲」至「赤奮若」。邢昺疏:「此別太歲在日在辰之名也。甲至癸爲十日,日爲陽。寅至丑爲十二辰,辰爲陰。」胡三省音註引《爾雅》第三行「歲名」,訛誤,應作「歲陰」。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太岁:太岁,又称肉灵芝,为传说中秦始皇寻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比较明确的医疗价值。太岁同时在提高免疫力、抗疲劳、调节身体素质等方面效果明显,更是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抗癌方面,太岁有着超出其他药物的非一般的价值,并已治愈众多癌症患者,给癌症治疗带来划时代的革命。
又:“太岁之书,传世不灭”“誰敢在太岁共上动土”?可见“太岁”是个极厉害、极凶恶的东西,谁都动不了它;如果动了,就会自己倒霉。“太岁”是个什么东西,考据家们倒不妨去考证考证。看来这东西在中国的书上出现得很早,“尔雅”上就有“太岁在甲”、“太岁在寅”的说法。据说它是天上的一颗星,它所在的方位,就是凶方,“太岁”当头,人们动不得土,盖不得房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也就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总共三十五年。
尔雅上面有记载:
<<尔雅·八、释天>>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3页 - 陈涉的失败

他屡次不肯听贤人的忠告,犯下了以下错误:
1.起义一定要有很煽动性的口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但是起义的只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这句话只是说敌人没啥了不起,却没有说出拼了命起义后能给兄弟们什么,动机不纯。
起义居然是打着秦国故王子扶苏和楚国故将军项燕的名义,把这两个敌对国之人凑在一起,简直太荒唐了。
2.起义后,就急着称王。早称王最大的坏处就是,自己力量还不足,就急着给自己树敌。对自己而言,称了王,就要给底下的人封赏。而刚开始起义,哪有那么多实际东西来封赏?就算有东西封赏,也得封赏给有功之人。但是起义才开始,成功的路还遥远,还需要广大的能人志士,那么急的就把官位等级给定死了,能让多少人来给你陈王卖命?
3.控制不住手下大将。称王后,派将领带兵四处打战。但是有没有气度信任这些将领,导致他们一个个叛变。吴广被手下的将领田臧所杀,照样认可田臧,可见陈涉底下的将军们的忠诚度有多么低,也可以想见陈涉起义只是匹夫之勇,没有领导能力。
4.轻敌。打了几场胜仗就轻视秦军,以后就开始松懈,不做准备。秦军的主力都到北边去抗击匈奴,到南边的云贵丛林去征服蛮夷。要不是秦二世胡亥与赵高的腐败统治,秦军不可能不堪一击。秦国将领章邯带着一批犯人部队,把陈涉的张楚军队赶的到处跑,最后剿灭了陈涉的军队。
5.通鉴在 陈涉被杀后,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他失败的几个原因。滥杀亲朋好友,不尊敬岳父,自以为成王了就不可一世。对将领很苛刻,不喜欢的人严厉处置,导致将领们都对他不亲密,更何况是那些聪明的贤人?最后他死在了身边的车夫手里也不奇怪。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 卫鞅谈变法

“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某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卫鞅这类古人认为变革是属于少数精英分子领导大众的事情,那国外的政治家呢?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7页 - 贤明的领袖

資治通鑑的成书目的就是要让君主成为一个贤明的领袖。
在读了战国时代到秦始皇之前这段历史后,我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个贤明的领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不在于领袖自己对事情的处理能力有多强,而在于ta能不能用一些正确的人去处理事情。
那个时代的贤明领袖如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燕昭王,赵惠文王。
赵武灵王,算是一代雄主,但是却不能成为贤明的领袖。论个人能力,我相信他可能还要强于前面五位,胡服骑射是按他的设计思想推行的,使赵国强大。论胆略,他为了一睹秦王的相貌,而假扮马贩,面见秦王。而当他在赵国立储方面出现了错误的时候,李兑看出了问题,却和肥义商议,肥义认可李兑的想法,却没有劝谏赵武灵王。可见赵武灵王是一个能力很强,却听不进意见的领袖。他应该是比较跋俯,所以在要紧关头居然没有人能出来劝一下。于是导致了他被活活饿死。
至于,楚怀王和齐湣王之流,自身的判断力又差,又不肯听身边的能人的话,导致国家和他们个人一起被埋葬。
这五位贤明的领袖,相对于他们的能臣而言,要“谦虚”很多,在历史舞台上的戏份没有他们身边的能臣那么精彩。
首先要能够有用人的魄力。商鞅,张仪,范睢,乐毅在任用之前,哪一个名气显赫过?
其次要用对人,而且对事不对人。比如,秦惠文王并没有因为张仪之前的卓著的功勋,而一味听从其意见。在讨论是先打韩国还是先取巴蜀的问题上,他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攻取巴蜀,拒绝了张仪打韩国争天下的意见。从此巴蜀成为秦国的后勤保障,成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用对人后要坚持。没有秦孝公的坚持,就没有商鞅对秦国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没有燕昭王的信任,乐毅可能早就被谗言害死。
最后要既能忍耐,又能当机立断。秦昭襄王在自己当了第四十一年的国王的时候,范睢告诉他,“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于是秦昭襄王发动政变,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忍耐了四十一年,非常人所及。政变的时候,又干得干净漂亮。我认为 秦昭襄王 一直在准备政变,但是在没有能够替代穰侯的人才出现之前,他甘愿忍耐 。
赵惠文王没有他老爹武灵王那么有胆略,有魄力。他老老实实的子承父业。在他执政三十多年,在那个历史舞台里,不像他老爹那么戏份十足。可是,出现了廉颇,蔺相如,赵奢,乐乘,李牧等名臣。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所以他这位守成之君也是一位贤明的领袖。
这五位贤明的领袖,让他们的国家强大,自己也被后世敬仰。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9页

夏,户雅翻,见,贤遍翻,好,呼道翻,狃,女九翻,啥子意思啊啊啊啊啊 读音,还是含义?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4页 - 三对挚友的故事

当张仪知道苏秦暗助入秦的时候,说“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感言!”
柏杨先生评论,庞涓跟孙膑,苏秦跟张仪,以及管仲跟鲍叔牙,是古代三对传奇性的友谊,值得深思。
于是我想,管仲跟鲍叔牙是友情的楷模,苏秦跟张仪又何尝不是呢?苏秦明知张仪的才能要高于自己,还要把张仪推荐给对手,这是何等的胸襟啊。而张仪知道后,感叹“苏君之时,仪何感言!”。我认为意思和“今生今世无以回报”的意思一样。并没有因为受到苏秦的恩惠而放松与苏秦的博弈。这两位真是英雄豪杰。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5页 - 卷一

司馬溫公好有耐心啊,開篇的名分,治國有秩序,到亂臣賊子之論,徐徐道來,多溫厚的老家人,嘆其看透世間,統領朝綱,天下為公!但《資治通鑑》問世后滅國何其多,司馬溫公算是白忙乎了,唯嘆千年君王無知音而空抱憾啊!
--------------------------------------------------------------------------------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 卷一

司馬溫公開篇就教育我們,名分很重要啊!所以我們要上位,君不見朝堂宮鬥紛呈疊彩,連續劇各種宮鬥宅斗屌絲斗高富帥,矮窮挫斗白富美...反正一不小心,連各色小三都開始官斗了,郭美美說因為善良信錯了你們乾爹啊。。。現在落得人財兩空么麼噠,一副可憐樣啊~斗斗精彩人生樂趣無窮!有司馬溫公之言,便可無往不利鳥~~~~斗起來吧
-----------------------------------------------------------------------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页 - 1

0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 —— 通鉴
0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 通鉴
0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 通鉴
0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 通鉴
0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 通鉴
0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 通鉴
0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 通鉴
0公叔尚主而害吴起。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 通鉴
0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 —— 通鉴
0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 通鉴
0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崐予五十金。乃下令。 —— 通鉴
0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 通鉴
0越王无强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 通鉴
0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 通鉴
0”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 通鉴
0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通鉴
0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通鉴
0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通鉴
0在《司马光曰》中,可以充分看出司马光的意识形态,他有一种崇古的狂热和一种维持现状的固执。他关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远超过关心人民的利益。我们了解他的基本立场后,才能了解他苦口婆心以赴的目的何在。 —— 1战国时代
0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 通鉴
0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 通鉴
0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果争之。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 。”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公仲侈入谢于秦以请平。 —— 通鉴
0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 通鉴
0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 —— 通鉴
0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 —— 通鉴
0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 —— 通鉴
0许历请刑,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师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与廉、蔺同位;以许历为国尉。 —— 通鉴
0取一绨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 —— 通鉴
0”太子因变服为楚使者御而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之。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王从之。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 —— 通鉴
0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 通鉴
0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 —— 通鉴
0秦王欲为应侯必报其仇,闻魏齐在平原君所,乃为好言诱平原君至秦而执之。遣使谓赵王曰:“不得齐首,吾不出王弟于关!”魏齐穷,抵虞卿,虞卿弃相印,与魏齐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 —— 通鉴
0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 —— 通鉴
0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赵尚有余力困安平?),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 —— 通鉴
0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薛公隐于卖浆家,欲见之;两人不肯见,公子乃间步从之游。平原君闻而非之。公子曰:“吾闻平原君之贤,故背魏而救 赵。今平原君所与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以无忌从此两人游,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为羞乎!”为装欲去。平原君免冠谢,乃止。 —— 通鉴
0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士,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 通鉴
0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 通鉴
0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 通鉴
0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馀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拒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 通鉴
0赵人李园持其妹欲进诸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无宠,乃求为春申君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而还。春申君问之,李园曰:“齐王使人求臣之妹,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纳之。既而有娠,李园使其妹说春申君曰:“楚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 通鉴
0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 通鉴
0”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 通鉴
0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 通鉴
0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 —— 通鉴
0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 通鉴
0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 通鉴
0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 通鉴
0武信君曰:“何谓也?”彻曰:“范阳令徐公,畏死而贪,欲先天下降。君若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则边地之城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君若赍臣侯印以授范阳令,使乘朱轮华毂,驱驰燕、赵之郊,即燕、赵城可无战而降矣。”武信君曰:“善!” —— 通鉴
0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桀欲共立广为燕王。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强,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家乎!”韩广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家属归之。 —— 通鉴
0养卒走燕壁,见燕将曰:“君知张耳、陈馀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耶!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县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 —— 通鉴
0变也。”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二世雅爱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 —— 通鉴
0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 通鉴
0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 通鉴
0冬,十月,齐将田都畔田荣,助楚救赵。 —— 通鉴
0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军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 通鉴
0沛公从骑百余往见梁;梁与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 通鉴
0遣将兵距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欲连和;沛公欲许之。张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懈怠击之。” —— 通鉴
0杨凯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 通鉴
0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通鉴
0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崐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 —— 通鉴
0“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 通鉴
0“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通鉴
0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 通鉴
0“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 通鉴
0项王北至城阳。齐王荣将兵会战,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项王复立田假为齐王。遂北至北海,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 —— 通鉴
0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 —— 通鉴
0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 通鉴
0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 通鉴
0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 通鉴
0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 通鉴
0汉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及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 通鉴
0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 通鉴
0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 通鉴
0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 通鉴
0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 通鉴
0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 通鉴
0“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 —— 资治通鉴
0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 资治通鉴
0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 资治通鉴
0杨凯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 —— 资治通鉴
0”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 资治通鉴
0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 (刘邦会让他轻易反吗?只身能夺他兵马能用可见一般,其手下曹参等能相助?项羽射中刘邦需刘邦强起才能定军心亦可见刘邦对军队的控制和威望!刘邦初见项梁,项梁会给一个笨蛋五千人马吗?)—— 资治通鉴
0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是岁,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苛从弟也。 —— 资治通鉴
0“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 —— 资治通鉴
0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穀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 资治通鉴
0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 资治通鉴
0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资治通鉴
0韩信至楚,召漂母,赐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此。”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帝以田横兄弟本定齐地,齐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取,后恐为乱。乃使使赦横罪,召之。 —— 资治通鉴
0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 资治通鉴
0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帝曰:“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之。既葬,二客穿其冢傍孔,皆自刭,下从之。帝闻之,大惊。以横客皆贤,馀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死,亦皆自杀。 —— 资治通鉴
0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布母弟丁公,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 资治通鉴
0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 资治通鉴
0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 —— 资治通鉴
0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将兵多少。 —— 资治通鉴
0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 —— 资治通鉴
0杨凯 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乎,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 —— 资治通鉴
0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太仆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武,赦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 资治通鉴
0春,二月,上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 —— 资治通鉴
0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亢,遂死。 —— 资治通鉴
0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 —— 资治通鉴
0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豨军遂败。 —— 资治通鉴
0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 资治通鉴
0杨凯 梁大夫栾布使于齐,还,奏事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以闻。上召布,骂,欲烹之。方提趋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 —— 资治通鉴
0”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留陆生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违法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 资治通鉴
0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争锋!”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 资治通鉴
0上与布兵遇于蕲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上令别将追之。 —— 资治通鉴
0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资治通鉴
0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之夫,有亲且贵。帝以仇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 资治通鉴
0平行,闻帝崩,畏吕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 资治通鉴
0齐悼惠王来朝,饮于太后前。帝以齐王,兄也,置之上坐。太后怒,酌鸩酒置前,赐齐王为寿。齐王起,帝亦起取卮;太后恐,自起泛帝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佯醉去;问知其鸩,大恐。齐内史士说王,使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太后喜,乃罢归齐王。 —— 资治通鉴
0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 —— 资治通鉴
0“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疌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资治通鉴
0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 资治通鉴
0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 —— 资治通鉴
0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报亦如之。两人深相结,吕氏诸益衰。陈平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 —— 资治通鉴
0太尉尚恐不胜诸吕(周勃得兵权不多也),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饣甫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 —— 资治通鉴
0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举兵,使使召魏勃至,责问之。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而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魏勃。灌婴兵亦罢荥阳归。 —— 资治通鉴
0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 资治通鉴
0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 资治通鉴
0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 资治通鉴
0绛侯周勃既就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 —— 资治通鉴
0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宠幸,上欲其富,赐之蜀严道铜山,使铸钱。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于是吴、邓钱布天下。 —— 资治通鉴
0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 资治通鉴
0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 资治通鉴
0通诣丞相,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 —— 资治通鉴
0初,文帝除肉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是岁,下诏曰:“加笞、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 —— 资治通鉴
0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椎锋可耳,安知大虑 —— 资治通鉴
0都为人,勇悍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及为中尉,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 资治通鉴
0郅都为人,勇悍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及为中尉,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 资治通鉴
0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装奴才就对了????)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 资治通鉴
0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 资治通鉴
0董仲舒: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 资治通鉴
0《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资治通鉴
0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分免,申公亦以疾免归。 —— 资治通鉴
0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上置酒,胜闻乐声而泣。上问其故,对曰:“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臣得蒙肺附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臣窃伤之!” —— 资治通鉴
0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要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 —— 资治通鉴
0上始为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鄂、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伯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正有溺耳!” —— 资治通鉴
0程不识正部曲、 行伍、 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 资治通鉴
0光: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 资治通鉴
0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 资治通鉴
0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若冒顿不因而击之耶),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罢兵。王恢主别从代出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亦不敢出。 —— 资治通鉴
0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 资治通鉴
0东夷薉君南闾等共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燕、齐之间,靡然骚动。 —— 资治通鉴
0主父偃尤亲幸,一岁中凡四迁,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谓偃曰:“太横矣!”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 资治通鉴
0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馀万人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 —— 资治通鉴
0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 —— 资治通鉴
0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 —— 资治通鉴
0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 资治通鉴
0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董仲舒为人廉直,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端骄恣,数犯法,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弘乃荐仲舒为胶西相;仲舒以病免。汲黯常毁儒,面触弘,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 —— 资治通鉴
0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 资治通鉴
0比岁发十馀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军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经用竭,不足以奉战士。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诸买武功爵至千夫者,得先除为吏。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 —— 资治通鉴
0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独与数十骑驰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 —— 资治通鉴
0益封票骑千七百户。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臣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 资治通鉴
0上与诸将议曰:“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乃粟马十万,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私负从马复四万匹,步兵转者踵军后又数十万人,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票骑。 —— 资治通鉴
0票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票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 —— 资治通鉴
0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者不可胜计,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犯者众,吏不能尽诛。 —— 资治通鉴
0汤不谢,又佯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子以汤怀诈面欺,使赵禹切责汤,汤乃为书谢,因曰:陷臣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既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乃尽按诛三长史。 —— 资治通鉴
0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而楼兰、车师,小国当空道,攻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又时遮击之。 —— 资治通鉴
0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语卒而单于大怒 —— 资治通鉴
0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 —— 资治通鉴
0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汉兵物故什六七,充国身被二十馀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 —— 资治通鉴
0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 —— 资治通鉴
0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 资治通鉴
0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 资治通鉴
0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 资治通鉴
0“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 —— 资治通鉴
0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日磾长子为帝弄儿,帝甚爱之,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 资治通鉴
0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 资治通鉴
0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 资治通鉴
0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近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 —— 资治通鉴
0司马光: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傅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 资治通鉴
0冬,匈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馀,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 —— 资治通鉴
0时赵充国年七十馀,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 资治通鉴
0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九月,下盖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 资治通鉴
0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上封吉为安远侯。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馀里。匈奴益弱,不敢争西域,僮仆都尉由此罢。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不可者诛伐 —— 资治通鉴
0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 资治通鉴
0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尝侍燕从容言宣帝:“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 资治通鉴
0淮阳宪王好法律,聪达有材;王母张婕妤尤幸。上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宪王,数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宪王,然用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故弗忍也。久之,上拜韦玄成为淮阳中尉,以玄成尝让爵于兄,欲以感谕宪王。由是太子遂安。 —— 资治通鉴
0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 资治通鉴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2页 - 公孙鞅

公孙鞅才,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孙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人心难测,为什么能断定不会杀他。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19页 - 卷一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馬溫公多能耐啊,千年前就為我們制定了屌絲們該取什麼樣的老婆鳥~想取白富美的屌絲一定木有接受這個千古名言啊!!!血淋淋的教訓啊!!!牡丹亭西廂記神馬的,田螺姑娘白狐千年白蛇神馬的都是士大夫們YY的。。。現實很骨感,理想好豐滿啊~~~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3页

虔诚求学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的笔记-第5页

历史是一面镜子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