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6059992
作者:乐崇熙
页数:36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包头小住半月后,又去大同找亲戚,君楚表兄的族叔李二叔。他在军队工作,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告知兵营的防空洞有四层楼高,是天然土崖,如遇空袭,炸弹只能炸毁一层楼的高度。一天上午笔者正大解,忽听兵营的军号手吹出2351、2351……的号声,知道这是空袭警报。笔者的奶妈急带笔者奔向防空洞,洞前已挤满了人。只见前面小李背着十一伯母,她高人一头。人挤人进洞很慢。笔者着急地想:“快点啊,快点啊!”警报解除后,有三个人还不敢出洞,笔者就是其中之一。 逃反到大同的几天里没正经吃过一顿饭,每个人都饥肠辘辘,一旦到了兵营食堂,见有白面馒头,就纷纷抢食起来,这时十五伯父也放下身份,两手拿了四个馒头。十年后李二叔来北平小住,他带来新续弦的老伴,这时十五伯父已经去世,十五伯母和兄嫂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李二叔身材不高,消瘦面孔,左颊有子弹穿过的伤痕。他感慨地说:“我们又见面了,你们大家都好,我也没阵亡,这就好啊!”笔者父亲乐东屏陪他去故宫参观,在御花园他想吸烟,父亲及时劝阻,他却说在院中吸烟问题不大,刚吸两口,一个执勤人员到他面前“啪”的一声先立正敬礼,然后说:“请长官将烟熄灭!”他点点头又紧吸几口,然后将半支烟掐灭。 我们从大同又到临汾,我记得在山西时,孩童们一起围小圆桌吃饭,大家全坐在小板凳上,主食是馒头,副食就是一盘醋溜白菜,大家抢完菜后,又急用馒头去抹菜汤,直到抹净为止。那时每人肚内很素,有一天分得一块奶油点心,众孩童有两种吃法:哥哥是第一种吃法,“先甜后苦”,先吃奶油再吃蛋糕;笔者则是第二种吃法,“先苦后甜”。在此后七十多年间,先苦后甜成了笔者处理事务的准则之一。

前言

同仁堂是具有三百四十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全国著名的四大药店之一。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亦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同仁堂产品的质量上乘,驰名中外,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同仁堂起源于乐家老铺,乐家是一个大家族,解放前,同族各房轮流掌管。本书从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乐平泉(号印川)成为唯一继承人写起。他幼时生活相当贫困,后过继到同仁堂,经不懈努力而成为同仁堂的中兴人物。另一位中兴人物是他的夫人许叶芬。他们一共有四子:孟繁、仲繁、叔繁和季繁,即是后世常说的四大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发扬了同仁堂,可谓中兴后期巩固阶段的中流砥柱。许叶芬老夫人看中了两个孙子,即大房的乐达庄和四房的乐达仁,认为他们是继承中药事业的好苗子。这两位后人也确实没有辜负老祖母的期望,早期即出洋游学,继而创造出一番不平常的事业,至今大房后代旅法的居多,四房后代旅美的居多。二、三房的乐氏后裔,以二房人数众多。如乐元可和李铮及其子女积极参加革命,乐松生解放后当选北京市副市长。都是乐氏家族的荣誉。本书不但记述乐家轶事,也记载了同仁堂及乐家老铺员工们的辛勤劳动史。作者追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亲历亲闻的事与人,勾画出当时富户人家的生活景象,重现了当年一幕幕的往事情境。    作者追述了老宅——乐家大门的概貌,一个大门内有几座阁楼、一二十个院落、两百余间厢房,这在北京实属罕见,书中描述出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还提到了不少民俗趣事,如除夕午夜肥猪拱门,大吉大利;又如清末作者祖母与大爷乐佑申的一番对话,反映出民国初年二人见面的一套寒暄;以及春节时及婚丧喜事的诸多礼仪,恐今世之中,青年鲜有人知。    书中还附有非常珍贵的照片,有1893年的老照片,作者将此照片的来历以及每个人都标示清楚,另有一张是1937年老二房因七七事变逃到包头时的全体合影,此外还有1995年乐士骧(乐松生之子)与众人以及2006年乐崇辉回大陆探亲与家人的合影,这些照片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与作者初中及大学两度同窗,真正的发小,是默契挚友,毕业后我们均在卫生系统从事中药工作,往还不断,过从甚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作者记忆不凡,所述往事栩栩如生,令人钦佩,我有幸出版前先睹为快,故愿为之序。    姚达慕    2011年元月

后记

一    曾祖父乐平泉,号印川,原为乐嵩年的遗腹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过继给乐百龄为嗣,时年2l岁。他精明强干,仅用12年就恢复了祖业。他接收同仁堂时,仅有同仁堂1%的股份。经过几番努力,终于排挤出外股,全部收回了同仁堂,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人物。曾祖母许叶芬协助他共同整顿管理同仁堂的业务,锐意经营,二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印川公1880年去世后,曾祖母又掌管同仁堂长达27年,这时,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兴旺发达。    大房、四房几位伯父比较先进开明,六伯父达庄本身是前清秀才,四房的七伯父乐达仁独创达仁堂,成为除同仁堂以外乐家老铺的魁首:十伯父乐达义大公无私,成为重新整顿同仁堂的中坚力量。二房、三房相对保守、落后。在20世纪40年代,二房的十四哥元可和十四嫂李铮夫妻从同情革命到参与革命,为地下党保存经费。大房的乐佑申大哥管理同仁堂时间最长,积累了一套管理经验。五哥乐笃周当年就提倡过大同仁堂主义,与今天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做法颇为相似。1954年,四房的十三哥乐松生带头申请公私合营,起到模范作用。1955年他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尤其是1956年1月15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代表北京工商业者向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递上全国工商业胜利改造的喜报,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各位领导的亲切接见,这是乐氏家族的荣幸,也是同仁堂全体员工的荣誉。    从印川公1843年收回祖业同仁堂到1954年同仁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为止,纵观这一百多年中乐氏子弟的作为,主流依然是好的。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按照祖训和印川公及许叶芬老夫人制定的规矩认真制药、售药,亲自把关,并代代有所发展。乐氏家族始终以五世祖梧岗公提出的“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制药宗旨,从而保障了药品的质量。几代人都是乐善好施,宽容豁达,忠厚仁义,至今印川公和曾祖母的家规遗训仍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子孙们仍有不少人从事医药事业,正是“忠厚传家久,医药济世长”。    经考证,乐达文应该是十五老爷乐咏西。    纠正与疑问:根据父亲乐东屏的笔记记录,四世祖尊育公有五子,一子早夭,所以五世祖中的乐凤翔不是长子而是次子。三子凤鸣,号梧岗;四子凤仪,我辈均是凤仪公之后。五子为凤岐。1993年版的《同仁堂史》等书均误以凤仪为兄,凤鸣为弟,这是不对的。由曾祖母许叶芬署检的《同仁堂药目》的药目序中说:“……五世伯祖梧岗公……”可知凤鸣公为兄,凤仪公为弟。    十二世的二伯父、三伯父、五伯父、八伯父、十二伯父、十四伯父和二姑均幼年早天。除十一姑告诉笔者,八伯父和十二伯父是二房的子嗣外,其余伯姑分别是哪一房的,无从得知。    十二世的父辈,在前面文章中称为“先生”,后面改为真实称谓“老爷”或伯父。    本书力求真实,有九成以上的可信度。所述全凭记忆,不准确及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指正。尤其是对乐姓家人前辈,提到“许多不该说的话”,尚望在世之人多加谅解,笔者在此向各位长辈、族人深致歉意。    二    在完成了《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的写作之后,笔者想到了很多。乐氏家族作为民族工商业中的一个特殊支脉,生活跨度三个多世纪,在社会生活层面反映出民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最近一百多年里,乐氏家族成员们,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不少变迁。但不论好坏,不论善恶,留下的都是时代的足印,难免有些是是非非,一时难以看清,难以因此论成败。在说到乐氏家族的人们在生活、社会中的表现时,笔者并没有加以掩饰,也做了些批评和暴露,这使笔者心有惴惴。因此,仗着自己现在是乐氏家族里辈分最高的人之一,斗胆写了这本书,在结束这本书的写作时,给自己的后辈写下了这封信:    乐拯与乐氏十四世及十五世的族人们,及乐家的近亲挚友们:    你们好,春节好!    谢谢乐拯的回信,解答了三房有关人员的问题,那是一份重要资料,我二人仅在兴隆街同仁堂集团公司院内匆匆见过一面。你既是同仁堂的一名员工,又是三房的直系子孙;你既有德国留学的经历,又是一名当代青年。以你的高学历,一定是事理通达,可以理解我写此书的初衷和理由。2007年,同仁堂宣传部金永年部长要我写些乐家旧事,当时我只零碎写过一些;到2009年早春老伴弃我而去,个人深感孤寂无聊,这时我才认真写起了《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为祖上歌功颂德,众皆欢欣;若提到前辈不是之处,尤其是说到某人的不是之处,他的直系子孙会有不舒服之感,我希望各位能以豁达的心胸,宽容大度地对待此事。正像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我们又怎么样能影响到祖上的行为呢?我的宗旨是给后人留下一个当年真实的乐家形象。有人鼓励我说:“您这是在写乐家的历史啊!”我深知“当为长者隐”的道理,在我提到各位长辈之短时,本人愿领大不敬之过。    大房和四房比较先进是有原因的,他们十二世几位老爷到过东洋、西洋,很早就开阔了眼界。再往远了说,当年老夫人许叶芬就看中了两个孙子,大房的六老爷和四房的七老爷,认为他们二人可以发扬光大同仁堂。六老爷乐达庄亲口对我说:“因为我喜欢西学,故有‘鬼子六’的外号,为了这个别号,我奶奶都不疼我了!”此后老人家更加培养七老爷了。七老爷乐达仁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出国游学,又到同仁堂当学徒,为中药业做出了一番成就。    十老爷乐达义大公无私,扭转了各房在同仁堂寄卖药品的混乱局面,使同仁堂走上康庄大道。    总之,本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及时纠正错误,多批评指正。    此致    春安    乐崇熙谨启    2011年新春    这封信发出后,得到了正面的回应。乐氏家族历代都有很出色的人物,这本身就是同仁堂得以创立、中兴以及走向辉煌的保证;而这些出色人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高风亮节,品味周正,他们是乐氏家族的代表,维护了家族的体面和荣誉。笔者对他们的一些生活片段的批评,并不能抹杀他们的优秀作风和根本品质,毕竟是瑕不掩瑜啊。

内容概要

乐崇熙,1932年出生,男,汉族,北京市人,同仁堂创立者乐氏家族第十三世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1987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北京同仁堂顾问。曾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并用中英文作报告,出访美、英、法、日、尼泊尔、缅甸、及加蓬等国。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楔子:乐家老铺的谱系与轶事
一、同仁堂中兴人物——乐平泉和许叶芬
二、乐平泉二去太原
三、进一步兴旺的起点——记曾祖母许叶芬
四、详谈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五、印川公到底长成什么样?
六、一副对联
七、一本药目
八、四个小故事
九、乐姓四代管理同仁堂
十、家族内部商战
十一、祁州药市与地道药材
十二、同仁堂的继承与发扬者——乐达义和乐松生父子
十三、四大房和乐家老铺
十四、大排行和小排行
十五、乐家风格
十六、大房轶事
十七、二房轶事
十八、三房轶事
十九、四房轶事
二十、几号乐家老铺及其员工们
二十一、儿时记趣
二十二、老宅忆旧
二十三、老宅生活掠影
二十四、后记
附录

编辑推荐

《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编辑推荐:1、历经数代、载誉三百余年的同仁堂是一个历史的传奇,其发展演变史以及创始者的历代往事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2、《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系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崇熙先生近20年的心血之作,为我们打开了尘封的往事,深入到大宅门的生活中,感知同仁堂的创建者乐氏家族的兴衰起伏,了解乐氏老宅里面的轶闻趣谈。

作者简介

乐家是老字号“同仁堂”的创始家族。乐家第十三世传人乐崇熙先生以其亲身经历和回忆为线索,全面介绍了乐氏家族第十世到第十三世各家的情况,追忆了同仁堂近百余年的发展概貌。
作者以乐家轶事为经、以同仁堂发展史为纬,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同仁堂的浮沉变化,辅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人物描述了乐家老宅生活的人和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清平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乐氏家族是老北京同仁堂的创始者,历经数代、载誉三百余年的同仁堂是一个历史的传奇,原汁原味的回忆录,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第一手家族资料,告诉你大宅门里的真实故事。作者是同仁堂创始人乐氏家族第十三代传人乐崇熙,文笔谦和、内敛,更为真实、贴切和传神地诠释了同仁堂的精神内核——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        当年红遍国内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的故事到底有几分真假?七爷白景琦、二奶奶是否真有其人?他们的真实面貌何样?《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为您揭开真实的大宅门故事。乐氏家族的一支自明朝年间举家迁京,200多年后,在清康熙年间成立了闻名遐迩的同仁堂药铺,时至今日,这个北京同仁堂创始人的乐家在老宅生活已风雨飘摇了几百年,北京同仁堂至今也创立了344年。乐氏家族第十三代传人——乐崇熙先生在耄耋之年追忆了乐家第十世到第十三世的生活点滴,全书以乐家轶事为经、以北京同仁堂发展史为纬,重现同仁堂的兴衰起伏和大宅门乐氏家族百余年的生活见闻,揭开乐氏老宅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和逸闻趣事。   乐崇熙老先生特别从第十世乐平泉开始讲述,按照支脉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分别讲述了乐家四房的故事及北京同仁堂发展的历程。而电视剧《大宅门》中二奶奶和七爷的原型都在这本《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中找到。其实除了同仁堂和乐家的老宅,北京城里还有不少乐家的影子,例如,如今什刹海后海的“郭沫若故居”和八一中学部分校舍和附近的白家大院曾经都是乐家后人捐献给国家的。乐家二房的乐东屏先生,也就是本书作者乐崇熙先生的父亲,曾将收藏的明清瓷器99件,紫檀、黄花榈等硬木家具50件以及铁树、腊梅等15种珍稀树木花卉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如此等等……乐家自明朝年间,便举家从浙江迁往北京,绝对称得上是一老北京了,由此,乐崇熙老先生在该书中还记录了不少老北京的传统习俗和深宅大院的生活规矩,这对那些“北京城已不再是过去的北京城”的感叹也算是一剂回味。
  •     曾经的电视剧《大宅门》火遍大江南北,至今仍有人对二奶奶和白七爷的角色记忆犹新,对其掌管一个家族的魄力和胆识钦佩不已。众所周知,《大宅门》中百草厅的原型是【同仁堂】,而真正的【同仁堂】里的大宅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乐崇熙是【同仁堂】乐氏北京第十三代传人,他在这本饱含了近20年心血的《清平乐: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宅门,深入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创建同仁堂这个民族品牌的乐氏家族的兴衰起伏,了解到乐家老宅生活的人和事及逸闻趣谈。一 乐氏家族兴衰史1、初入北京城乐氏在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宁波府迁至北京城,以铃医为生,走街串巷,行医制药。2、创立【同仁堂】第四世乐显扬,“喜读方书”“善辩药味”,进入清太医院为吏目;他集古方、宫廷秘方、民间验方和祖传秘方于一身,又集儒、道家思想于一体,创办了同仁堂。其子乐显扬在《同仁堂药目》中明确了同仁堂制药宗旨:“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3、【同仁堂】中兴乐姓十世传人乐平泉(号印川)先生中兴了同仁堂,他用毕生精力排除了当时已占90%以上的外股,成功地逆转了岌岌可危的局面,使同仁堂又成为乐姓独家经营的殷实企业。他有四子:孟繁仲繁、叔繁、季繁,即后来习称“老四房”的祖辈,他们四人确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恪守祖训不不设分号,自掌自东。乐平泉是作者乐崇熙曾祖父,原为乐嵩年遗腹子,道光十一年过继给乐百龄为嗣,精明强干,仅用12年就回复了祖业。其续弦夫人许叶芬(《大宅门》二奶奶白文氏原型)协助他共同整顿管理同仁堂业务,锐意经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乐平泉去世后,许叶芬又掌管同仁堂长达27年,这时,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兴旺发达。作者这样回忆其曾祖母许叶芬:曾祖母的一生是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是承上启下的一生,是继承并发扬光大同仁堂的一生。她处理事务稳妥而果断,是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人物。她一生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认真执行印川公和她一道制定的规章制度,继续奉行祖训;勤俭持家,以身作则;知人善任,奖罚分明;培养孙辈,选拔人才;身体力行,威仪自成。二 乐氏宅门轶事1、三房九老爷独子八爷乐鉴秋吸食鸦片,喜欢嫖妓,无儿无女,放纵享乐,最终疯癫而死。目前有关同仁堂的电视剧,编剧常把带有反面色彩的人物写成“八爷”,因其无后,免得乐家后人挑剔,以避影射之嫌。2、 三房四老爷乐达聪六十七岁收房一郭姓女子,两三年未生育,遂抱养一子,即今日著名导演郭宝昌,《大宅门》中白景琦原型即四老爷乐达聪。郭宝昌称其养父是“真正的大男人,优秀的大男人”,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不是年龄的原因,他非常想自己演绎白景琦。”对养父的仰慕溢于言表。3、同仁堂在药市进货量最大,出价也最高,逐渐形成同仁堂不到药市就不开盘的局面。同仁堂不怕价高,就怕不好。三 书中后半部作者对老宅回忆及读解旧照片等篇章部分,只是单纯的生活片段,家长里短,并无十分有趣之处,也许只有对【同仁堂】十分感兴趣之人,才能有兴致读下去。但是在书中前半部分作者以平实无华的文字向读者娓娓道来了一个宅门的兴衰史,其中乐氏中兴人物乐平泉如何逆转危局、再次兴旺【同仁堂】,许叶芬如何在其夫乐平泉去世后继续支撑家业不倒,及其四子——四大房的轶事,颇为引人入胜,虽不似电视剧中惊心动魄,但也能看到“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得以贯彻始终,一个家族支撑一个良心民族企业的心路历程。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大宅门背后神秘的同仁堂往事,历史的印记。
  •     中医世家
  •     大宅门揭秘背后的同仁堂。
  •     就网上看看连载得了,文笔一般,又都是口述史。
  •     历经几百年的同仁堂。
  •     大宅门第三部要播出了,这书不错,大宅门背后的同仁堂。
  •     这本书由乐姓现实辈分最高的人撰写,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好多内容,可以拍十部《大宅门》了。
  •     书的纸张超好,内容很不错,更清晰地认识了大宅门背后的同仁堂了。原来七爷是有同仁堂的原型人物。
  •     好多八卦~内容多于大宅门十倍
  •     神秘的同仁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