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书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30213679
作者:路内
页数:320页

为什么总在少不更事的时候遇到这么好的女子然后错过

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喜欢稍微年长一点的姐姐。后来有个词,叫“御姐控”。遇到这样的情节,总是心有戚戚。这个姐姐的名字叫“白蓝”。我眼前浮现出白蓝色块,然后就流口水了。不好意思,我想到了“蓝白”。当然,“白蓝”一点也不摆烂。《野花》那段开篇写小黄花零落成泥碾作尘,脑海中情不自禁地响起朴树《那些花儿》的旋律。当时我在上大号,可是我忘了自己在上大号,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哼着哼着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越唱声音越大。不知道有没有吓到厕所内外的人。还是这一章,小路第一次进入白蓝的房间。他说自己不一样之处大概是因为悲观。一下子捕捉到整个小说的基调。确实在那些日常描写的背后,弥漫着一层蛋蛋的忧桑。回忆性的作品似乎总是这样,像隔了雾霾看风景。小说最后,流露出我这种人青春最大的迷茫:爱也好,恨也好,太多激越的感情,却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或对象。大概只能憋出内伤。可是,这大概就是生活吧。时间缓缓推进到九三年。每次看到以此年份开头的段落,就会想到那本著名的《九三年》。小说里也提到了他的《悲惨世界》。可以励志的悲惨世界。我父亲从我记事起就在与书中所写类似的工厂上班。我想这对一个老知识分子来说,一定是痛苦的。我也接触过一些那个工厂的工人,确实如书中所写的一样粗鄙。我相信他们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善良的。但是善良并不代表可爱。他们可能都是压抑的,进而麻痹了自己。真正的人不该这样生活。考上师范后,父亲欣慰地说:等你毕业,就是国家干部了。这就是一个老工人对“干部”的敬畏和向往。干群就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级。P129隐晦地写到了“那件事”。

从电影《少年巴比伦》重回文本

路小路,高中毕业后进入糖精厂,理想成为一名无所事事的宣传科科员。师从“老牛逼”,成为一名只会拧螺丝的四级钳工,而后成为一个只会换灯泡的电工,之后由于调戏女科员被下放操作间倒三班。在工厂的岁月里,他结识了“小噘嘴”、“长脚”、小李、倒B等人,并与厂医白蓝产生了爱情。白蓝考取上海的研究生,一去不复返。在白蓝的怂恿下,路小路报考夜大并学习会计专业。多年之后,路小路在上海街头,凭吊着自己二十岁时在工厂的岁月。对于这部小说,我是十分钟爱的,尽管它有许多毛病。不知道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对于读者而言,有些作品像老婆,有些作品像情人,老婆纵有千般好,还是抵不住对情人的偏爱。这一年,我时不时也会想,为何对路内如此钟情,由其是这部《少年巴比伦》,除了其本身幽默、青春等特质外,到底是什么导致这部作品久久令我无法忘怀,目前有一个答案是,作品虽然呈现的内容无比现实,但是都蒙上了一层梦幻的砂纸,就像加了滤镜一样。在追随三部曲的最后,宝珠对路小路说:“我在婚纱店看见你,像童话一样,你开飞碟像童话,炸鸡也是。你把自己搞得那么像童话,现在傻了吧?”其实路小路的工厂岁月,何尝不是一个成人童话呢?路小路,他无处可去,青春香甜腐烂在糖精厂,他无人可爱,却又爱上了厂医白蓝。不管他是钳工、电工还是倒三班的、联防队的,他做着不得不做的工作,却也凭着一腔孤勇,满肚蛮横,没有忍气吞声,过得爽快。正如他所说,“理想之高,不必高到去拯救全人类,理想之低,也不应该低到不想上三班”。虽然悲哀、纵使无聊,他被白蓝“遗弃”在戴城,他仍然是路小路,那个曾经桀骜,无所畏惧的路小路。技校生活,工厂岁月,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是陌生的,题材的陌生化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可是,工厂题材在传统的小说书写中是令人乏味和厌倦的,没人愿意再看到“乔厂长”苦心改革,路内工厂叙事的成功就在于,他将无聊与乏味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一定是还原,而是呈现另一种工厂生活的可能。小说中的工人们,他们几乎都是悲惨的,但是这悲惨中,并没有悲哀,或者可怜,就是所谓的悲而不伤吧。老牛逼横行一世,“光荣退休”之时,临岸的小屋已被过路的船只摧毁;老牛逼的女儿,霸道蛮横,低三下气求得一点卑微的爱情,无疾而终;“长脚”只是想读大学,却蒙受着巨大的羞辱和阻挠;黄春妹因为过于肥胖,被所有工人视为“老虎”,没有人关心她是否温柔可爱;“小噘嘴”掉进沸水,烫伤残疾,多年后相见,却也云淡风轻;路小路呢,追着疯狗在大街奔跑,像杂耍一样被人观看。等等等等。这些工人的或许悲惨,但是他们自有方法去应对,并且活下去。作者就是路小路,他看到的工人们是什么样子,他就呈现多少,其他都不追究,在这留白里,读者循着作者的痕迹想象。除此之外,作者幽默奇崛的语言,或许也是这部小说呈现出梦幻般童话色彩的原因之一吧。这里选取我最喜欢的三处:在一个不必亡命的时代里既不会杀人也不会被杀,我会被送去造糖精,犯了错会被扣工资,如此而已。在这种时代我可以把自己杀掉,无论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我不会为了糖精和工资而自杀,也不会为了爱情,但是我可以毫无理由地去死,如此而已。【这是作者如何呈现无聊】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真进了工厂才知道,这世界上哪有不生锈的螺丝,恰恰相反,所有的螺丝都是生锈的。【这是作者对某些道理的反诘】我研究过一点星相学,我妈是射手座,这就是十足的傻大妞,而且一辈子都很乐观。因为有了她,我看这个世界犹如喜剧。这是我命中注定的好运,后来过了些年,我独自去上海谋生,我妈送我到家门口,我还挺伤感的。我妈说:“你不要去占人家小姑年便宜。”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说:“当然,也不要让人家占你便宜。”她就用这句话把我打发走了。她养儿子如同养狗,就怕我身上长跳蚤,就怕我出去招惹异性。我爱她犹如爱这世上的一切鲜花和白云。【这是路内独有的表现亲情的方式】《少年巴比伦》终于上映了,董子健满足并终止了我对路小路的想象。可是路内,仍然令我充满期待。以上。

伤感而狂妄的旅程

路内到目前为止,写了五部长篇:《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云中人》、《花街往事》。从第一次接触路内起,我就对他爱不释手,一口气翻来他的五部长篇读完。酣畅淋漓,别有一番快意。路内的文字,向来收放自如,读来毫无羁绊感。既无诘屈聱牙的文字卖弄,也无刻意经营的叙事圈套。读下来流畅自然,文字放肆恣意,只能令人拍案称快。然后沉醉在作者的故事中,这绝对是天才作家才有的资质。路内的几部小说都是回忆少年或青春往事,作者像是在写故事,又像是在写自己的少年,自己的青春,毫无虚构矫饰的痕迹。这可能是另外一种意义上路内文字的魅力吧。无论是在戴城,路小路的工厂生涯,还是在高中时代,他和杨一的腐烂青春。在路内的笔下,青春时常是伴随着大时代的沉浮而起的,缺少了华丽而自卑的苍白。更多的是一种弥漫文字间淡淡的伤感,那种伤感绝非刻意经营做作。而是源于青春自身的绝望与无力,源于个体在大时代下的脆弱与卑微。路内的小说里可以看到很多前辈作家的影子,如《少年巴比伦》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王小波,除了文字风格上的相似性,还有就是叙事上的相似。一个是在云南插队搞破鞋的故事,一个是在戴诚工厂发生的同样荒诞的故事。他们的文字或许显得特立独行,却是别具一格,更多的朝私人化写作的角度发展,通过私人化的写作来展现或是对抗某种时代镜像的荒诞与离奇。这也是我同样爱着这两位作家的原因。《云中人》则被认为小说中隐藏着诸多日本作家村上的影子。无论是咖啡店女孩、爱吃猫的小广东,这些具有某种偏执特性的人物在村上的小说中都不难找到影子。《云中人》是我最喜欢的路内小说,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阴郁奇美。还在于故事本身极强的带入感,虽然没有高潮迭起,更多的像是散漫呈碎片化的叙事。但毫无疑问,小说吸引我的就是大学、和大学毕业前夕那一段看似末日狂欢的告别,这个世纪的末尾留在了下个世纪的曙光,仿佛是向过去一刀两断。但正是小说中所呈现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纪末的狂欢,有天然孕育着伤感的底色,加上这段奇遇而诡谲的敲头杀人事件。整本小说弥漫着阴郁、华丽、腐烂、伤感的气质,令人读着读着像是一种自甘的沉沦,欲罢不能。第一次接触路内的小说,已经忘了是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回来的,只是还记得《少年巴比伦》是靠在床头,借着台灯,一晚上读完的。而后疯狂的爱上路内。他的很多本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每次都感叹作者天才般的叙事天赋时,更重要的是其玩味故事和文字的能力。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戳中读者的泪腺,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展现某种现实背后虚空和独蹈的苍凉。于是他的每一本小说既有青春的荒诞,又具有青春所不具备的苍凉,那是一种无由而起的沧桑。他源自作者一次次在小说中强调的与世纪末告别的一种决绝,于是我们时常会产生这样一种虚幻的舞蹈,以为告别这个世纪,什么都会属于下一个世纪,未来是伊甸园、是黄金海岸、是共产主义。关于青春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残酷或是苍白,都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路内的味道,这或许也是我钟爱路内的原因吧。把青春写的像是一块带着黑色血迦的伤口,阴郁美丽。又像是一场纷纷跳入时间大潮的淬炼与救赎。这就是路小路。所以我依然渴望某一天,路小路坐在马路上,啜饮完一罐可乐,踢一脚,可乐罐翻几个滚,然后跟着我们叨逼叨几个故事,几段回忆或是往事,他叫路小路,他也叫夏小凡……

我来谈谈村上与路内

苏苏,村上对于中产阶级对抗,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这源于他学生时代参加过的左翼学生运动。但是,村上不是那种简单的“无产阶级”对抗,特别随着村上思想的逐渐成熟,他始终在反思的就是当年日本无产阶级运动内部的误区和偏激。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村上不排斥中产阶级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于出身背景、成长经历和专业的不同,村上跟路内的51xmbjz.com差别当然很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把他们俩比较可能没有太大意义。村上是个文学专业出身的专业作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他在文本的掌握、社会的分析等方面当然已经很职业。对于村上的背景资料,网上应该有很多,苏苏可以去搜索。另外,读书哥哥的这篇文章可能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苏苏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指导一下

又轻松又荒凉

一个少年不矫情,却踏实的成长。

我是在我们学校的漂流瓶交流区看见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封面和它的颜色让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春伤痛文学。于是连打开都没有打开它。然而当我第二次路过他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现在想起来都很庆幸的决定。翻开了它,并瞬间被吸引。短短三天的时间。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里有成长,有爱情。有叛逆。有看似与世界妥协的背后深深地挣扎。我似乎在路小路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身体不得不妥协但是灵魂却永远不低头的少年。与其他青春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更接地气一些。不同于其他那些存在于大家幻想与意淫中的书。这本书踏踏实实的描写了一部分人真正的青春。在小镇车间里的年轻人,因为家底不厚没有关系。最大的愿望便是坐办公室。那个年代就连去读夜大都是愚蠢的,奢望的事情。而大家唯一的盼头就是不被调去糖厂和调戏各种小阿姨。路小路不同,他坦然的接受了一切,但是灵魂却始终没有被当时的环境所污染,即使被调到了糖厂,即使得罪了领导使得领导处处与他作对。但是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去调戏小阿姨,他爱上了和其他小阿姨不一样的白蓝。他也没有在糖厂上三班的时候一味的抱怨,他甚至开始写诗。即使路小路满嘴脏话喜欢动粗,但是他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成长着,接受着这个社会的真实性,却不愿低头。即使整本书看似像一部搞笑的成长小说。没有一点点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影子。但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我感动在路小路接受了一切却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或许是梦想。我感动在路小路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护好自己坚守住自己。我感动在路小路和白蓝在地震中迎来了高潮。我感动这一切的一切。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懦弱和随波逐流的卑微的影子。路小路,如果可能,我愿变成你。

河中央的少年

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路内的文字读起来很顺,总是在戏谑中透露出无奈和伤感,里面的路小路也总有着和周围人不一样的感情。他不细腻,有着儿童般的顽皮和率真,却也能打动我,让我对戴城、对河中央的那段时光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我对戴城很熟悉,可是对于那个8、9十年代的她又很陌生。改革刚结束,一切都在变。有时候变化是让人欣喜的,但也会有失落的东西。书中没有描写戴城的园林、小桥流水,而是工厂、黑水河、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她夹在上海和南京之间,没有太多的活力,也没有太多的政治压力。那时候的国营工厂、商店还象征着一个稳定的饭碗,这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是很重要的标志,人们就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不用倒三班的工人,成为一个能够对顾客翻白眼的售货员。路小路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城市中。他的理想就是当个售货员,可是爸妈帮他安排了糖精厂的工作。他陆续的成为糖精厂的钳工,电工,三班工人,最后辞职。他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就应该成为工人,在工人中写诗发表就会被认为是傻逼。然而他是幸运的,他碰到了白蓝。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那个年代灰色戴城的理想化,白的,蓝的,那是梦想的颜色。本来两个身份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的人就那么神奇的认识,产生好感,恋爱,最后分离。看到路小路和白蓝能够相爱,我觉得很开心,他就该碰上她。而最后的分别,是无奈而必然的。如果最后一直在一起,我就要担心他们是如何避免成为柴米油盐的奴隶了。白蓝就是去启迪路小路的,他们爱的美好,但是在那样的基础和环境下,没有未来。可是谁说,一定要未来呢?这是一本有趣,让人能称快的书,同时也能看到一个坚硬外壳下柔软的心,因此为之无奈、感伤。路内解路小路说这是他站在河中央的岁月,渡过去后会怀念、会因为一个人而记住很多东西。而我正在这湍流中走着,无法控制走快走慢,有些需要经历的都已经历,但愿时间过的慢一点。

地毯厂

看这本书才特别怀念小时候住在超大国营厂里的生活(那是一家超大地毯厂,因为那时候每天都可以见到超大幅的地毯,且多以印度,中东为出口对象,那么多繁复的色彩画纹交织也让日后再也无法对这些浓烈的色彩产生多强烈的兴趣),那就是一个小社会。厂里面什么都有,除各种车间外,生活区有各种球场,大会堂,每家每户一样大小的的宿舍,甚至还有一架军用飞机。。。厂里定期给工人开各种培训班,烹饪(我妈学到一半中途退学了)、裁缝(我舅舅出山了),住在那样的社会里生活也没什么开销,吃的永远都是免费食堂的肉丸加豆芽,一碗山东毛阿姨的猪油肉丝面能让我快活一礼拜,洗澡也是免费浴室(小时候我妈带我去的就是女浴室,还未懂事就见惯了裸女光屁股跑),读书就在子弟幼儿园(很久之后才知道当时怕的要死的幼儿园老师其实是厂里会跳舞弹琴的普通职工)。。。除此外,还听外婆经常给我讲,自己当年如何被厂长老婆穿小鞋,错当投机倒把分子,外公如何被劳资科长整,妈妈和舅舅做家属工及顶岗如何艰难,虽没见过这些传闻中的恶人,报应这回事儿却是很早就在心底扎了根。不过很快,没几年国营时代就走到尽头了,厂倒闭了,一大群人拿到遣散费后都成了无业游民,还好,幸有我爸定期寄来生活费,日子倒也不难过,不过脸色也没少看。很快,我自然回了老家,从母系社会回到父权社会,从此过上了另一段乡村日子。

回忆是最好的祭奠(未完)

路内的《少年巴比伦》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满嘴的荒滩怪谈,满肚子的离愁别绪。他的叙述带着一种无以言状的黑色幽默,笑着打趣却流下眼泪。读完整本书后,我对路小路的这样一句内心告白印象深刻,这句话是路小路在很多年后看见了一个与白蓝长得十分相像的女人并且大声呼喊出她的名字后的独白。我曾经对她说过,将来我再遇见你,一定毫不犹豫的喊你的名字,因为有情有义,不能装作从来没认识你。你在河流中看到岸上的我,这种短暂的相遇,你可以认为是一种告白,我在这个世界上无处可去,所以又撞见了你。 所以即使在阅读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的后记、各种书评,很多人一致表示作为追随三部曲的巴比伦是对时代的告别,我还是坚定的认为,路小路之所以在很多年以后坐在马路牙子上跟一个90后的女朋友讲述自己90年代生活中的零零总总,不过是一个已不再年轻的男人在低吟自己曾经那段激情燃烧的爱情的离歌。

青涩一些的,提着板砖的王小波

为什么突然关注起路内来,想想也简单,在我读过的国内小说里,讲1990年代的似乎一片空白,这倒也和我的记忆相映成趣,这10年发生了那么多事,可现在回忆起来,却大部分混混沌沌影影绰绰,也有记得住的部分,但不是颠倒错乱就是拧成了麻花,还不如记不住呢。而读路内的故事,他反复出现的1992年的夏天1992年的秋天1992年的冬天,神奇咒语一般打开了时空之门,让我可以和当年的自己对视。路内笔下的戴城,市井里的小市民,化工厂的工人们,真实的可怕,就如一位编辑说的“像直接从生活中切下来的”。主人公路小路,满嘴脏话,无所事事,上学时是小混混,进厂后是黄蛇工,老师和领导都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他满脑子性幻想,狡猾而颓废,只有在思考的时候才满腹忧郁、孤独至死。路内的语言很有特色,以性器官为代表的脏话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表达方式贯通南北,不知道是不是拜京杭运河所赐。作者受到了王朔影响,但更多的继承了王小波衣钵,没王小波深邃,但却更好看!像是青涩一些的,拎着板砖的王小波。好吧,既然时空大门已经打开,我得跟20岁的自己说点什么:“喂!哥们,我现在很好,我早已经不再怨恨你,我原谅你了。”那边的我认真听完大声回答道“大爷您大点声,我听不见!”这边的我不由得热泪盈眶:“卧槽”!


 少年巴比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