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33643041
作者:钮先钟
页数:282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国历史的研究是一门范围非常广大的学问。古往今来已经有非常众多的史学著作,但在如此众从的著作中以战争为研究主题者却非常稀少,而尤其专以决定性会战为研究主题者,则更可以说完全没有。所以,我才决心想写这样一本书,以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作为研究的主题。  ——钮先钟

内容概要

  钮先钟,1913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军事译粹社》发行人,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等职。现任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译著近90种,可谓著作等身。译作近90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艺术》、《战争论》等等;著作涵括战史与战略,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略漫谈》、《现代战略思想》、《中国战略思想史》、《西方战略思想史》、《孙子三论》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导言第一章 涿鹿之战第二章 牧野之战第三章 城濮之战第四章 长平之战第五章 垓下之战第六章 赤壁之战第七章 淝水之战第八章 萨尔浒之战第九章 澎湖海战第十章 黄海海战

作者简介

“决定性会战”一词在西方军事史研究中使用已久,一般指的是此次会战结果对于其战争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所以其意义是纯军事性的。但本书作者依此定义再推而广之,认为决定性会战之意义不仅只是认为某次会战对于某次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而更是认为某次会战对于历史的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中,真正能对华夏民族历史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会战,则恰好只有十次。作者以战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选择正确资料,除了对此十次会议的经过详加叙述外,更深入分析每次会战结果对于中国历史演变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让读者对战争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本书记叙了中国史上自黄帝以迄清朝的十次重要会战,说明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所产生的作用。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作述时特别注意以战略知识基础,选择正确资料,了解古文真意,并尽量采用现代西方学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与名词,以收相互比较之功。 作者在本书中参照了西方军事研究中“决定性会战”一词,且对其定义推而广之,认为决定性会战的意义不只是某次会战对于某次战争具有决定作用,更在于某次战争对于历史的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上古到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会战,则只有十次。作者以战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选择正确资料,除了对此十次会战的经过详加叙述外,更深入分析每次会战结果对于中国历史演变过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让读者对战争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书封面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钮先钟是翻译家,但是翻译的书多未必就是军事水准高。借用别人的话说:“钮先钟写徐蚌会战,居然认为要是王耀武集团和青岛守军放弃城市,狂奔一气与徐州国军会和,会战或有转机。嗯,让野战能力差到一塌糊涂、一天跑个40里顶天的国军,在共军阻击之下在解放区内没有后勤依托,狂奔近400里。他是嫌国军命不够长么?”
  •     先说这本书的来历。最初是在先知书店买的富勒的《战争指导》,看了很震撼,并且知道了富勒的另一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豆瓣上的评价颇高,就动了心。只是价格那个高啊——三卷本,定价168!况且还不知道翻译得如何呢——台湾人的翻译,信得过吗?我忍。在豆瓣的一篇评论介绍到,《西洋世界军事史》的译者纽先钟自己也是军事历史学家,并且著有《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一书。巧的是,看到那文的第二天,我就在一个小书店的角落里奇迹般地发现了这本书。本来有塑料封装,不知道让谁给撕破了,于是,不只是塑料封装上有厚厚的灰尘,连书的侧页也蒙灰了——真是暴殄天物啊。我赶紧拿到手里,生恐它飞了。继而与店主讨价还价。书的卖相如此不好,最后还是以八折成交——奸商就是奸商,看出了我眼底放出的光。首先,这本书的序言澄清了不少知识。比如战争战役会战,以前只是模模糊糊知道,现在则很明了。其次,这本书呈现了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以往我看的历史,大多是片段的,静态的,古板的。而本书虽说是战争史专著,其实也颇为精心地描绘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将我以前所知的历史片段连接起来,并且解答了不少疑惑。再次,对历史人物的点评非常到位。比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因王猛死而败,进而国家破灭;西晋则因谢安而胜,进而国家幸存。再比如,刘邦与项羽征战天下,对两个人的评价都很公允,既非哀叹项羽的英雄末路,也不是反感刘邦的流氓称王。最后,对会战的分析那可真是“拳拳到肉”。缺点:1, 大量引用古文,有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淝水之战前,众人劝苻坚的章节。固然引用古文用好处,但多了容易厌倦,且古人写书也不老实,时常有遮婉与粉饰,不加以分析,实难得到接近真相的机会。2, 有时结论失于武断。比如赤壁之战“实为”乌林之战。3, 汉族中心论非常强烈。对五胡乱华,对元、清入主中原,颇有微词。4, 个人意见,萨尔浒之战不如一片石之战来得具有决定性。5, 从淝水之战到萨尔浒之战的时间跨度过大,起码钓鱼城保卫战——也许作者认为钓鱼城保卫战不是会战——不仅对中国历史,而且对世界历史都有决定性作用。6,作者重战前态势,会战本身有时过于简略。有许多模糊不清的东西依然模糊不清。
  •     曾在朋友那边,看到过钮先生翻译的那套《西洋世界军事史》,深黑色的封皮,厚重的三卷本,很是讨喜。从此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本书也是很早就听说过,前几天又恰好翻到,中国历史+决定性会战,感觉这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分析视角:用西方战略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史料中的那些经典战役,应该会很好看吧。入手之后,先是翻翻目录,对这十个战役的选取标准很是疑惑。还是先看看再说。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的逐鹿之战被放在了首篇。与曾经同样以为只存在传说中的特洛伊之战不同的是,这场战斗至今仍无考古发现来支持,是否真的发生过,依然是个疑问。纵然真的是历史存在,可这种基本上完全没有原始资料留下来的战役,又如何能做到像《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对高加米拉会战那样的具体分析呢?如果只是像钮作中这样大而化之的阐述一番,比起顾颉刚、傅斯年等先生的夷夏之争说,就要逊色得多了。进入半信史和信史时代,商周鼎革之际选了牧野,春秋和战国分别选了城濮和长平,楚汉相争挑了垓下,三国鼎立自然是赤壁,南北朝的淝水。这些虽然能否入选最有影响的前十战役大可商榷,不过基本还算靠谱。然而接下来一跃千年,居然就是萨尔浒了……中间隋唐第二帝国的建立,天可汗征战四方,安史之乱和宋辽夏金百年之争、蒙古入主中原、明祖立国之战,统统不选入内。天啊,这是个什么标准?就算是明清易代之战中,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对整个战局的决定性,难道不比萨尔浒更大些么?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呢?降服洪承畴的松山之战呢?后金入关之前始终只是一个边患,纵然萨尔浒之后虽然势力大张,却并不是一举取得了战略优势,可以压倒明朝了。恰恰相反,明朝在那之后,其实仍有多次机会,击倒这个小对手。   接下来选取的澎湖海战,也就是清收复台湾之战。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会有什么决定性呢?更不要说进入前十的地位。很显然,它主要影响的是台湾地区的历史,而非整个中国。纵然此役之后,台湾正式收入中国版图。那么划定东北疆界的雅克萨之战呢?击败平定准噶尔之役呢?明征安南、保朝鲜之役呢?更不要说卫公以数千骑击灭东突厥之役。如果说是因为郑氏投降之后彻底为异族征服而无中华法统存留的话。那么宋元崖山之战才应该是入选者。   如果选取标准争议颇大的话,那么章节篇幅的安排,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本书完全借鉴了《西洋世界军事史》的叙事架构,用大事记来简单概述各个会战之间的历史。只是本书中讲述这些衔接历史的篇幅所占过大,往往占到一半甚至更多。以萨尔浒之战为例,该章从P174-P204,其间却用大量篇幅叙述了从淝水之战后到萨尔浒之间的中国史,到P192才开始说到女真,P195才开始分析萨尔浒之战。这种喧宾夺主式的叙述完全淡化并削弱了本书应有的主题——即运用西方战略学观点和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战役。而最重要的具体战役过程的描述,也往往不着重点。仍以萨尔浒之战为例,本书只是泛泛的强调了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重要性。“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却完全不提后金军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正确战略的原因,即后金军与明军的行进速度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一决定性的原因,才能保证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而大战之前,诸军的具体兵力、装备、粮草的分析,也是全然欠奉。想想也是,大把的篇幅都用去复述中国史了。留给会战就这么几页篇幅,却哪里还有详细叙述的余地?澎湖海战中,作者以今日台湾地区的居住经验,直接拿来推断十七世纪该海域的台风发生频率,也显得很不专业。相隔三百余年,就算是今日官方的气象记录最多只能用作一个参考,更何况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体验?可能是事先寄望过高的缘故吧,看过之后,实在是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钮先钟的治学态度不是特别严谨,例如,他只是从一些个别的历史事例中得出一些结论,但是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呢,这还值得进一步考究。这种历史研究方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比较,简直是肤浅至极。但是,钮先钟经常是从决策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还原历史(尽管是他自己设想的),这种主观性却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因为每一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是受极大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从这个角度讲,他的书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事实也是,真正要作重大决定的时候,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哪还能让你静下心来细细研究,学术研究都是事后行为,说的不好听点,就是“马后炮”。
  •     内容有些不足,部分细节值得商榷。
  •     特洛伊之战同样是传说,那个所谓的“考古证据”数目太少,毫无说服力,业内基本不认同。
  •     如果一片石之战,李自成他们击败了入关的满清,满清还能继续?
    _____
    萨尔浒之战对后金政权是生死存亡之战,失败了就不再有出头之日,胜了,改变了战略对峙格局。而一片石之战即便满清暂时失败,也不妨碍其继续经营东北,蓄势待发。而且李自成的政权采取的政策决定了他们很难统治中原。
  •       钮先钟是翻译家,但是翻译的书多未必就是军事水准高。
      
      借用别人的话说:
      “钮先钟写徐蚌会战,居然认为要是王耀武集团和青岛守军放弃城市,狂奔一气与徐州国军会和,会战或有转机。
       嗯,让野战能力差到一塌糊涂、一天跑个40里顶天的国军,在共军阻击之下在解放区内没有后勤依托,狂奔近400里。他是嫌国军命不够长么?”
  •     如果一片石之战,李自成他们击败了入关的满清,满清还能继续?不是我对满清有意见,是钮先钟对农民起义有意见——他一概称之为流民。
    澎湖海战的会战意义也值得商榷
  •       曾在朋友那边,看到过钮先生翻译的那套《西洋世界军事史》,深黑色的封皮,厚重的三卷本,很是讨喜。从此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本书也是很早就听说过,前几天又恰好翻到,中国历史+决定性会战,感觉这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分析视角:用西方战略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史料中的那些经典战役,应该会很好看吧。
      
      入手之后,先是翻翻目录,对这十个战役的选取标准很是疑惑。还是先看看再说。
      
      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的逐鹿之战被放在了首篇。与曾经同样以为只存在传说中的特洛伊之战不同的是,这场战斗至今仍无考古发现来支持,是否真的发生过,依然是个疑问。纵然真的是历史存在,可这种基本上完全没有原始资料留下来的战役,又如何能做到像《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对高加米拉会战那样的具体分析呢?如果只是像钮作中这样大而化之的阐述一番,比起顾颉刚、傅斯年等先生的夷夏之争说,就要逊色得多了。
      
      进入半信史和信史时代,商周鼎革之际选了牧野,春秋和战国分别选了城濮和长平,楚汉相争挑了垓下,三国鼎立自然是赤壁,南北朝的淝水。这些虽然能否入选最有影响的前十战役大可商榷,不过基本还算靠谱。然而接下来一跃千年,居然就是萨尔浒了……中间隋唐第二帝国的建立,天可汗征战四方,安史之乱和宋辽夏金百年之争、蒙古入主中原、明祖立国之战,统统不选入内。天啊,这是个什么标准?
      
      就算是明清易代之战中,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对整个战局的决定性,难道不比萨尔浒更大些么?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呢?降服洪承畴的松山之战呢?后金入关之前始终只是一个边患,纵然萨尔浒之后虽然势力大张,却并不是一举取得了战略优势,可以压倒明朝了。恰恰相反,明朝在那之后,其实仍有多次机会,击倒这个小对手。
        
      接下来选取的澎湖海战,也就是清收复台湾之战。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会有什么决定性呢?更不要说进入前十的地位。很显然,它主要影响的是台湾地区的历史,而非整个中国。纵然此役之后,台湾正式收入中国版图。那么划定东北疆界的雅克萨之战呢?击败平定准噶尔之役呢?明征安南、保朝鲜之役呢?更不要说卫公以数千骑击灭东突厥之役。如果说是因为郑氏投降之后彻底为异族征服而无中华法统存留的话。那么宋元崖山之战才应该是入选者。
        
      
      如果选取标准争议颇大的话,那么章节篇幅的安排,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本书完全借鉴了《西洋世界军事史》的叙事架构,用大事记来简单概述各个会战之间的历史。只是本书中讲述这些衔接历史的篇幅所占过大,往往占到一半甚至更多。以萨尔浒之战为例,该章从P174-P204,其间却用大量篇幅叙述了从淝水之战后到萨尔浒之间的中国史,到P192才开始说到女真,P195才开始分析萨尔浒之战。这种喧宾夺主式的叙述完全淡化并削弱了本书应有的主题——即运用西方战略学观点和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战役。
      
      而最重要的具体战役过程的描述,也往往不着重点。仍以萨尔浒之战为例,本书只是泛泛的强调了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重要性。“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却完全不提后金军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正确战略的原因,即后金军与明军的行进速度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一决定性的原因,才能保证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而大战之前,诸军的具体兵力、装备、粮草的分析,也是全然欠奉。想想也是,大把的篇幅都用去复述中国史了。留给会战就这么几页篇幅,却哪里还有详细叙述的余地?
      
      澎湖海战中,作者以今日台湾地区的居住经验,直接拿来推断十七世纪该海域的台风发生频率,也显得很不专业。相隔三百余年,就算是今日官方的气象记录最多只能用作一个参考,更何况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体验?
      
      可能是事先寄望过高的缘故吧,看过之后,实在是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读史,以欣赏者的身份来读钮先生的战略思想。
      
      回顾历史,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
      还要尝试着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假如”。
      
      虽然人生不能假设、历史不能假设,但是,进行假设,却是对大脑的一种锻炼——思考的乐趣!
      
      读钮先生之书,不觉频频点头称是!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企业管理方面 进行借鉴性思考。
  •     我看台湾版
  •     看了钮先钟翻译的二战史,才买了这本书。感觉本书质量委实一般。同意您的看法,几个战例选取未必尽如人意,描述也有所偏差。最让人失望的是甲午海战。
  •     虽对钮先钟先生的治学态度不甚满意,但是这也许是因为他的目的只是晓其大略而不拘泥于细节
  •     满清的兴起和入主中原是两个过程,如果萨尔浒一战明军胜利,满清压根连关外都无法立足,可谓永绝后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萨尔浒历史意义更为关键。
  •     基本同意。
    作者某些战役的描述和研究是花了功夫的,比如城濮之战就写得很好。
    个人认为,决定性会战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有时候并不统一,例如萨尔浒之战,其军事意义称不上决定性,但其历史意义则有决定性,因为如果此战失败,满清就绝不会兴起,中国历史就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萨尔浒比一片石之战更具有历史决定性。
  •     富勒写西方决定性会战用三十年,遂成名著;钮先生写中国决定性会战用一年(而且是病中的一年),质量可想而知
  •     不错了,中文军事书不能要求太高
  •     这本就一般了 不知道那个炎黄蚩尤大战的阵形是怎么来的
  •     个人认为钮先钟对于这本书的治学态度远比不上富勒对《西洋世界军事史》的治学态度,后者是把它当作一生的代表作来看待的。
  •     买亏了吧!
  •     汉语之敌....
  •     这种历史意义纯粹是个人之见而已,钓鱼城保卫战有何历史意义?宋朝继续存在何以能改变历史走向?
    一片石之战又何来多少意义?李自成那种政策何以能掌控中原?
    澎湖之役列入也不是一点没道理,这意味着海洋中国的幻灭,当然事实上就算郑氏独立于海外,也是不可能搞成海洋帝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