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过眼录(新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220090240
作者:杨奎松
页数:472页

内容概要

杨奎松:
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间地带”的革命》《西安事变新探》《读史求实:中国近代史读史札记》《民国人物过眼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忍不住的“关怀”》《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

书籍目录

华人洋事
瞿秋白与共产国际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洋人华事
牛兰事件及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苏联大使罗申的秘密使命
联苏秘闻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
抗战前夕陈立夫赴苏秘密使命失败及原因
抗日秘辛
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之开启
党人内争
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
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
读史札记
蒋经国莫斯科历险记
王明上台记
宋庆龄何时加入共产党?
人物纵谈
蒋介石与民国外交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历史纪实
李、白反蒋和共的密谋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事件始末
后 记

作者简介

(历史学家杨奎松笔下的国共争议人物:孙中山、蒋介石、王明、向忠发……)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民国人物过眼录(新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所谓“过眼”,绝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而是漫谈,随意而谈之意。光从这本书的目录:《王明上台记》、《牛兰时间和共产国际在华的秘密组织》、《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一本街边常常能够买到的,印刷粗劣,作者不详,哗众取宠夺人耳目的地摊文学。但这毕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著,不同于地摊文学的捕风捉影、漫无边际,即使篇幅短小,每一页也有细密的脚注指明材料出处,可以说这是一本趣味性极强,学术价值也不低的好书。中共党史的部分兴趣不大,比较注目的是有关抗战的内容。1、关于解放战争是否一边倒的问题“短短几个月之后,除了3月29日(47年)胡宗南进占延安让《中央日报》热闹了几天以外。。。坏消息一度纷至沓来。到五月。。。数月来仅东北国军之消耗就在40个营左右,约三四个师,东北的五个军目前已经只剩下3个军了;山东的损失更惨,达19个师之多。战争刚刚开始就遭遇如此惨败,也难怪国内外舆论都不看好国民党。”——P102我们都知道,根据一般的初高中教材中描写解放战争的部分,也承认三大战役前解放军处于劣势。同样还看过玉树增参照各大野战军战史写成的《解放战争》,里面的观点是解放军直到辽沈战役尘埃落定之后,才在盘面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杨奎松的观点很有趣,整本书中涉及到解放战争的部分,从侧面推测他是认为自47年全面开打以来,国民党在军事上就一直处于被动。2、三个月灭亡中国记得中学教材和抗日战争纪录片在提到淞沪会战的时候总有一句铿锵有力的话:“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估计无数热血青年在听到如此狂言时义愤填膺,“靠,太狂了吧,三个月,当我们中国没人吗?”但你一定不会想到,这句话在当时居然是中日两方公认的事实。P153 “蒋先生说过,我们的军事装备对日作战最多只可支持3个月,因此非想办法找到援助不可。”这句话是1936年邓文怡受命联苏时说的,当时中国在世界上孤立,英美态度消极,唯有求援于同样被世界孤立的苏联。此时距抗战爆发已不到一年。国力凋零衰微如此。。。3、蒋介石是否“卖国”关于蒋的文章早已汗牛充栋,观点两极分化严重,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把他写成只求巩固自身统治消极抗日的独裁者。东三省的“不抵抗主义”,孙文越飞宣言、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打红军不打日本人。。。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太多太多的证据去证明蒋只求苟且不敢拼命的嘴脸。。。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对于一再退让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罪状',杨奎松以苏联十月革命之初面对十四国干涉时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做对比,认为在政权的根本遭到动摇的时候,牺牲部分的领土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亡国等同于被奴役的近代历史时期。在文中引用的国民党高层的通电中,常常可以看到“忍辱”二字,可见避免与日本发生全面冲突是国民党高层的普遍共识,而不仅仅是蒋介石一个人的看法。事实上当时国民党高层几乎全是主和派,在对日强硬方面蒋介石是不折不扣的主战派,36年绥远抗战时和77事变爆发时,蒋的态度几乎是国民党高层中最坚决的。上面一段已经说过了国民政府在军备上与日本的差距,一旦冲突,显然是打不过的,但是有人会说了,为什么37年短短一年间,中国军队就能与日本作战了呢?不也打了八年吗?这又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既中央政府领导权的问题。在中原大战(30年)后蒋确立了名义上的统治地位,但是国民政府依然对地方的实力派无可奈何,只要张学良不答应,中央军就进不了东北,阎锡山不同意,中央军也进不了山西。最经典的例子是36年的绥远抗战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主动的情况下,蒋一再督促阎锡山出击,但阎始终推诿扯皮拒不执行,而蒋毫无办法。这种状况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的民望达到顶点,才真正具备了动员全国的能力。37年抗战军事上失利,可以退守西南,但如果在31年开战,退无可退的南京政府将很快覆灭。4、抗日与“反蒋”在30年代,每有军阀想另立门户割据一方的时候,总要高举“抗日”大旗。从1933年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34年19路军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红军的长征、36年的两广事变无不打着“请缨抗战”的旗号。但绝大多数都是为行为正当化找的借口:因为中央不抗日,我爱国,所以我反了。其实是假抗日,真分裂。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让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加剧了内耗。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好的史学通俗本。
  •     中东路、向忠发、毛蒋比较三篇较好,总体感觉一般。
  •     书中对中东路事件、向忠发、立三路线、瞿秋白等人的问题讲的比较详细,当时党内的内部斗争既是人事问题的斗争,也是路线问题的斗争,我也终于弄明白了立三路线问题的始末,以及王明等留学生上台的前因后果。
  •     人物縱談:蔣與民國外交,毛與蔣的比較研究是講座實錄,講的挺好。厘清了應如何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應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抱同情之理解。張學良發動事變的主要動機還是想保住東北軍,怕蔣瓦解他的實力,還幻想蘇聯幫助打回東北,收復故土。看來中共之忽悠作用不可誇大。事變後蔣之聲望反而升高。瞿秋白乃一書生,非梟雄,不適合搞政治。宋慶齡30年代即被共產國際發展為黨員(可理解為國際共產黨黨員,非中共黨員),81年臨終前才批准加入中共。
  •     看这本书 感觉杨的文笔不太好
  •     大家的随笔,西北计划、远东局写的尤其好,向忠发顾顺章一节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观点
  •     洗地学
  •     通俗易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中肯
  •     不带成见,还原真相。瞿秋白,蒋介石,张学良,孙中山,陈立夫,毛泽东,向忠发,王明,蒋经国,宋庆龄……
  •     虽然书名是“民国人物”,但作者是党史专家,讲的大多是蒋、毛之类的人物。杨奎松的文章可读性就是强,条理也很清晰。
  •     虽然有很多可靠的八卦。。奈何写的不有趣啊!!没看完,但是不妨碍它是本好书
  •     除牛兰事件一文外,中东路事件可以印证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对张学良的评价并非全属虚妄激愤之词,然而更真实而全面的张学良还应综合西安事变两文去看,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东北军是我最大的包袱”。“人物纵谈”里的关于蒋毛的比较评价中肯到位,以上种种所折射出作者“历史的态度”令人敬服。“读史札记”里的蒋经国历险记再一次教育了我什么叫做三人成虎。最后,不得不说最令我大开眼界还是关于向忠发和王明的两篇文章,CCP早期领导人的想象力真是非用捭阖壮阔瑰伟雄奇的谪仙之才而不能形容得尽啊。。。
  •     内容不错,就是装帧差点儿
  •     联苏秘闻那两篇颇有可观。居然有煞笔评论说此书是“洗地学”,尼玛,杨奎松这要也能算洗地,那还真是天下无人不通共了
  •     与高华老师的《革命年代》一并比较阅读,于注入之「同」中找寻感知,于呈现之「异」中予以反思。至若感知所得,反思者何,首先是实践问题,其次是反复实践的问题,即材料与问题的问题。尔后再来言说「忍不住的关怀」,未为晚。当然,每每读后记变形励志体,惭愧悲凉自我鄙视。
  •     这书名肯定是书商起的,白瞎了这么好的内容。
  •     2014年12月8日,阅毕。#堇评#杨教授历来是用大量的史料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发生的故事。当然这样的写法对于外行人来说会让人觉得学术味过浓,引文注释太多,读着累。这书里关于向忠发的文章不失学术性和通俗性。
  •     所以说分析历史跟人物还是要尽可能的客观 多用事实说话 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     杨奎松老师的这个“文艺书名”把我骗进来了,然而依然是满满当当的论文风,后面有两篇演讲倒是轻松的对胃口。
  •     文章结集,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