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过哭过,方知幸福滋味》书评

ISBN:9787550279322
作者:(日)卫藤信之

只要你愿意,幸福就在身边

如果问:幸福是什么?相信答案将会五花八门。亲情、爱情、金钱、地位、工作上的成就感等等,每一项都是人生幸福的必要因素,只不过重要性因人而异。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其实并不 幸福。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爱情和婚姻费神,还有人为孩子劳心,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挫折都可能积累成不幸感。听到身边太多人抱怨生活,也因为自己最近状态不佳,读到卫藤信之的《痛过哭过,方知幸福滋味》时,就感触颇多,忍不住谈一谈幸福。作者卫藤信之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日本心灵健康协会的会长。他经常给日本企业员工和普通民众做心理学演讲,演讲中喜欢用一个个小故事引申出自己对于生命、幸福、苦难以及生死等问题的理解。这些小故事在书中也有体现,除了真实的咨询案例,书里还提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你很难相信,他的一生那么曲折:少年时父母离异,深爱的继母又自杀,和父亲关系一直不好,自己的大儿子一岁时又曾患癌症。生活对于他,似乎是一个低谷接着一个低谷,不禁让人怀疑,他怎么可能出书讲述幸福?然而,读过全书,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在儿子罹患癌症又痊愈后,他说道,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吃早餐时,他经常会暂时抽离自己,认真地审视和体味着那一时刻的小家庭。他的幸福自然而然地洋溢在文中,这就是对读者最大的说服力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作者讲故事。卫藤信之自诩为讲故事的人,他也将此当做自己的人生使命。我认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也在于,点明了故事对于个体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意义。一个好故事,不光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还能让听者在或感动或激愤之余,联想起自己的人生。“听过许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也许一个小故事就能让人打开心门,顿悟人生。故事对于个人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想象和行动的可能性。而人类的所有故事联结在一起,就是一条承载着经验智慧的心灵纽带,由讲故事的人牵引着,联系着前人和后世。读完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故事,分别谈到与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幸福的千万种方式》一文中提到他的一位编辑朋友,每到周末,就关闭手机,或出去逛书店、品美食、与三五好友相聚,或在家安静地看书、睡觉、写文章、陪父母散步。面对别人对其生活方式的质疑,她能勇敢地说,她的理想就是这样悠闲的生活,不想到了老年才如愿以偿。如此“不上进”的生活,不知有谁敢这样过?读完掩卷沉思,我们的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总是“要上进”“有出息”“当大官,发大财”,似乎每个人都必须很努力地赚钱,才能拥有幸福生活。其实不然,正如文中所说,幸福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有一千万种方式,只要你觉得适合自己,你就去追求那样的生活。即便在别人眼中,你的生活如何“不对”,对你而言,那就是你最正确的生活。第二个故事则是一部电影,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电影中丈夫喝醉酒回家,给妻子带了一块蛋糕。但不巧,妻子身体不舒服,就委婉地说她明天再吃。一句简单的回答却让丈夫暴怒,他抱怨妻子不懂得爱,她应该把蛋糕吃掉,因为这是他的心意。如此无理的要求却被丈夫视作理所当然,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妻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完全按他的意愿行事,这就属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分离感不健全”人群。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似乎不少:不按他想的做就发脾气的主管;把妻子当佣人使唤的丈夫;总是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家长们……分离感不健全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一旦付出得不到回报,就会产生愤怒。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尝试说服自己,别人和我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尊重别人的意志,让别人舒服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幸福。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而社会本质上就是关系的集合。人的活动分为向内的与自己的关系和向外的与他人的关系,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达到内外平衡。这个过程不易,因为问题颇多。作为心理咨询师,卫藤信之认为人们在处理内外关系时,对幸福有了太多的误解。他在工作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不幸的故事,深知不幸已经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病。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习惯把“幸福”诠释为“金钱和物质的丰富”,简单化了幸福,也简单化了人生。接受不了挫折、缺乏忍耐力;生活中怕麻烦、心灵变得麻木;永远期待明天更美好,却不懂珍惜当下;目标太功利化,只关注结果,不在意过程……所有这些,都会变成负面情绪蒙蔽心灵,进而缺少发现感动,发现幸福的能力。除了如何改变自我,珍惜生活中琐碎的小幸福,整本书还在最后一章谈到了生死问题。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如何看待死亡也就成了人生哲学之一。可日本、中国似乎都很忌讳死亡,因此“在医院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人越来越多,没参加过爷爷奶奶葬礼的孩子也渐渐增加,不供奉逝去亲人灵位的家庭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尝试让不吉利的死亡远离生活,却可曾想过死亡也可能是亲切的?作者在书中提到,印第安部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周围的人笑着迎接生命。人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周围的人却因痛苦而嚎啕大哭。”在印第安人看来,唯有死亡才能诠释灿烂的生命。死亡不是结束,而是重新回归原来的世界。他还用科学上的“熵定律”解释生死。按照宇宙定律,世间万物从“生”到“死”,从有序到无序,才是符合宇宙规律的现象,因此,不必为死亡悲伤,最重要的是在有生时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生命。读完全书,身心如有清泉流过。从自我接受到与他人的相处,从家庭教育到婚姻之道,从外在的成功到内在的心灵,从有生时的感恩到离世时的坦然……人生本来就是一本复杂的书,幸福也不能一蹴而就。正如卫藤信之在后记里所说,“从现在开始,凝视自己的内心,减少对物质的依赖,练习爱生活、爱自己、爱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并从中感受幸福。”要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幸福就在身边。

痛过哭过幸福过,仍对生活一往情深。——编辑手札

很难形容,做出第一本书的感觉。初见文稿,是上班的第一天。主管把她改了几节的文稿发给我,告诉我,这是你接下来的工作。稿子已经建好了目录,我需要做的就是把句子好好组织一下,把充斥其中的翻译腔改成正常的汉语,同时要注意错别字。听完要求,我就老老实实地看起稿子。这篇稿子就像当时的我,懵懵懂懂,不太明白应该怎样才符合别人的要求。所以,最初每改一篇,就要上交一次,听取意见。从“但是”“可是”“然而”的细微区别,到“句式杂糅”“主语一致”等常见的病句错误,我就像是重新上了一次语文课,本来小骄傲的文青情怀也备受打击。就这样,一点点学习,一点点进步,从天天挨说,到后来偶尔挨说,我也慢慢体会到编辑对于书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本书从校改文章,到排版,做封面,出片晒蓝纸,再到下印厂和最后的宣传,几乎穿插了我整个实习期。辛苦的时候有很多:改稿的时候,文字功力受到质疑,一度不会说人话。经过一次次的改动,才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开始按自己的步调前进;第一次排版的时候,不懂目录、篇章页和每一篇文章应该怎样设计才有美感,还特意跑到三联书店,翻看学习别人家的书,用手机拍下各种优美的排版作品。当时的中央美术馆正有鲁迅作品展,参观后就被鲁迅亲自设计的字体和封面美哭了。为了加图,我往排版老师的小黑屋跑了无数次,加图,换图,来回折腾;封面也是做了好几版才最终敲定;等到书稿基本成型,还要来回检查错别字……摆在桌上的任何一本精美的书,都少不了编辑、排版、美编等背后人物在其中倾注的心血。惊心动魄的时候也有:到晒蓝纸才发现,页眉页脚出现了问题;封面都已经确定了,又被老总否定,又肯定,各种修改……经历了一番下来,才明白,做书真的是一项手艺活。它需要你细致,需要你耐心,需要你有专业能力,还需要你有审美。这个过程,挫折很多,但也学到很多,比如说人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单字成行”,页边距到底有什么意义,一本书的宣传是怎么做的……做完一本书后,觉得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以前,大学四年,没认真做过一次实习,只是零星地做过兼职。知道交际能力不足,在朋友堆里,也没觉得是特别大的缺憾。直到,大学答辩早早结束,也确定考上了研究生,我就义无反顾地奔来北京,开始尝试人生最初的梦想。第一次在办公室实习,第一次和YZ合租生活后,我才似乎第一次认识到了社会,见识到了未来大致的模样。我有点玻璃心,也害怕犯错误,碰到一个心直口快的上司,好处就是一针见血指出错误,快速学习,快速进步,坏处就是感觉不停地受伤害。累的时候,怕的时候,曾一度想过,要不要放弃,回家过舒适的生活。百般挣扎之后,最终说服自己,你现在克服不了的东西,总有一天还会来挑战你。所以,我选择坚持了下来,也才能见证到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并把这本书介绍给读者们。所以,到最后,这几个月不仅仅是做了一本书,更是让我脚踏实地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像是重新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熟悉了做书的一整套流程,熟悉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们之后,才觉得如果我继续这项工作,说不定也是挺好的生活。我想,最幸运的是,尝试了梦想,而梦想并没有被现实打败。这几个月,就如同这本书的宣传语一样,“痛过哭过幸福过,仍对生活一往情深。”编辑佩2016.7.28


 痛过哭过,方知幸福滋味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