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

出版社:《群书治要》小学小组、魏徵、诸葛、 虞世南 中国书店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14905502
页数:42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译文】孔子说:《易经》中包含有圣人之道的四个方面:圣人通过发言而施政教,则看重其爻卦之辞;圣人有所行动作为时,就效法其阴阳变化之律;圣人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就效法其卦爻之象;圣人用来占问决疑时,则崇尚它的占筮之理(这四个方面存在于爻辞和卦象之中,可以从中获取并且使用)。 【原文】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章,说明《易》有至精、至变、至神之性。 【注释】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至“其孰能与于此”:《周易正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将欲有所施为,将欲有所行,往占问其吉凶,而以言命蓍也。“其受命也如响”者,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无有远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凶,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遂深远之处,悉皆告之也。“遂知来物”者,物,事也。然易以万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来之事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万事之内,至极精妙,谁能参与于此,与易道同也。此已上论易道功深,告人吉凶,使豫知来事,故以此结之也。

前言

中华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出现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数量举世罕见。这些经典,让中国古圣先贤的圣贤教育代代都能培养出圣贤君子,使得中华民族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后继有人,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始终不灭。这些经典,不仅让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给世界人民带来和谐安定。  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这样一部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而且还远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爲圭臬,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然而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却在我国历史上因爲失传了一千多年,一直鲜爲人知。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馀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万卷,设立“弘文馆”,即爲国家藏书之所,亦爲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 “或至夜分而罢”。每当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便延请衆人同入弘文馆,向衆贤士请教治国良策,以爲日后施政良方。  儘管诸贤士日夜在弘文馆轮值,但是也并非时时随侍在太宗之侧,而且古代经典卷帙浩繁,很难遍览,即使是遍览群书,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遗憾。太宗有感于此,故而産生编撰《群书治要》的想法。对此,《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彙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馀万言。书成,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説,实爲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爲劳也,不亦大哉!(见《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缮写《治要》十馀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  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閲读《治要》的感受説:“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将《治要》作爲创建贞观”盛世”依据的道理了。  此外,按照宋代王应麟编撰的《玉海》引用《集贤注记》一书上记载:天宝十三载十月,敕院内别写群书政要刊出。另外,在李蘩《和邺侯家传》里面也提到:“‘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对曰:‘“昔魏徵爲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可见,唐朝的人对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爲圭臬,成爲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根据日本岛田翰著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日本《三代实録》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唐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在唐文宗时已传入日本。至唐僖宗时,日本清和天皇仍然“与大臣共研读之”。据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号)四年(相当元大徳九年,即公元一三零五年)二月十八日,《群书治要》“以右大办(日本官名)三位经雄卿本书写点校毕”。可见此书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里就説道:“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指出日本承和、贞观年间(约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  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十三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一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宽政八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尾张藩主家以五部移送长崎海关掌管近藤重藏,托其转达中华。近藤氏以一部存长崎圣堂,一部赠诹访社,三部赠唐商馆,由中国商人携回,《群书治要》重回中土。嘉庆七年,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书治要》。其后,《群书治要》入阮元辑《宛委别藏》。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曾将《群书治要》重新排校出版。《群书治要》得以传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版《群书治要》,后带回国交由吕效祖先生点校,先后出版了《群书治要》点校本和《群书治要考译》。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勳曾爲该书题词:“古镜今鉴”。  爲了让这一罕见的治世宝典利益当今世人,这次我们将此书进行了注释和白话翻译,并补録了亡佚的三卷,以便于当前人们学习。  《群书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邦的经验彙编,是中华先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相信一定能够爲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以铜爲镜,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镜,可以知兴替;以人爲镜,可以明得失。”研读《群书治要》,可以达致“君”学可以治国、“臣”学可以辅政、“民”学可以齐家的效果。愿我辈同仁,共学此书;愿古圣先贤之教诲,利益世人,和谐世界。                  《群书治要译注》学习小组于壬辰年春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                                              —— 唐太宗读《群书治要》感言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 魏徵《群书治要序》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书治要校正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唐朝为什么兴盛?就这部书!上从他自己,下面文武百官统统要学,依照这个方法治国。这个方法是集中国唐太宗之前两千年五百年,从三黄五帝一直到晋朝,这两千五百年古圣先贤的教诲,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文字统统抄下来给他看,抄成这部书。所以唐朝在历史上极盛一时,靠这个。                                        —— 一位当代大德对《群书治要》的评价

内容概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前言 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 《群书治要》译注序 译注说明 《群书治要》序 校正《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考例 卷一周易 卷二尚书 卷三毛诗 第二册 卷四春秋左氏传(上)补 卷五春秋左氏传(中) 卷六春秋左氏传(下) 卷七礼记 卷八周礼周书国语韩诗外传 第三册 卷九孝经论语 卷十孔子家语 卷十一史记(上) 卷十二史记(下)吴越春秋 卷十三汉书(一)补 第四册 卷十四汉书(二) 卷十五汉书(三) 卷十六汉书(四) 卷十七汉书(五) 卷十八汉书(六) 第五册 卷十九汉书(七) 卷二十汉书(八)补 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第六册 卷二十四后汉书(四) 卷二十五魏志(上) 卷二十六魏志(下) 卷二十七蜀志吴志(上) 卷二十八吴志(下) 第七册 卷二十九晋书(上) 卷三十晋书(下) 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卷三十二管子 卷三十三晏子司马法孙子兵法 卷三十四老子鹛冠子列子墨子 第八册 卷三十五文子曾子 卷三十六吴子商君子尸子申子 卷三十七孟子慎子尹文子庄子尉缭子 卷三十八孙卿子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第九册 卷四十韩子三略新语贾子 卷四十一淮南子 卷四十二盐铁论新序 卷四十三说苑 卷四十四桓子新论潜夫论 卷四十五崔寔政论昌言 第十册 卷四十六申鉴中论典论 卷四十七刘虞政论蒋子万机论政要论 卷四十八体论时务论典语 卷四十九傅子 卷五十袁子正书抱朴子

编辑推荐

★全注全译:本书对《群书治要》进行了全注全译,由多位传统文化学者、教授和资深人士历时一年完成。★繁体竖排:为保留经典原貌,本书采用繁体竖排,是今人学习传统经典的经典读本。★补录三卷:《群书治要》原亡佚三卷,本书补录了三卷,使得此书得以完备。


 群书治要译注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多多学习,很好!!!
  •     粗略翻了下,质量还不错,唯一的缺憾就是有几部纸张切割的不整齐,不过还是可以接受的。
  •     买了很多次亚马逊的书,这还第一次写评论,先说送货速度是比较快,差不多晚上下的单,第二天早上就到了。第二个书的内容是没法挑剔的,虽然价格上是有点贵,但是很值得每个人用心去阅读,这毕竟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精华,对自身的修身也好,齐家也罢!都非常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也对当前的社会和领导都有很好的指导性的作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