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9210928
作者:[美国]维吉尼亚·萨提亚,[加拿大]约翰·贝曼
页数:252页

走近心理学家《当我遇见一个人》

走近心理学家《当我遇见一个人》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不过重名的书也有不少,我听说的这本来自一位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她从事的是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有很多流派,其中罗杰斯提倡的是家庭治疗,维吉尼亚就是罗杰斯理论的追随者,也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是在很多家庭治疗的书中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介绍。维吉尼亚出生于一百年以前,1988年去世。她是美国人,出生在威斯康星州,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社会工作,毕业以后在芝加哥的“少女之家”工作一段时间,最后开始了自己的家庭治疗诊所。家庭治疗,作为一种今天比较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是对原来个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发展和超越。因为家庭治疗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根植于他的童年,而且是童年的家庭关系导致的,而且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不改变家庭关系,只单纯的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我们总说,人其实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改变,其实是和其他人的关系的改变,而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家庭关系。不改变家庭关系,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维吉尼亚把家庭当作一个治疗的单元,这样更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维吉尼亚说应该在整个家庭背景下理解病人,病人的每个行为和观念,其实都有特定的家庭环境背景的,如果换一个环境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脱离开家庭背景去看一个病人的行为,是很难找到本质的原因。书中第一章介绍的是精神分裂,作者认为精神分裂是因为父母之间隐瞒他们的差异,而造成一种假象。从而影响到了孩子的身上。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扭曲。其实所有人都是有差异的,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敢直接面对这种差异,总是想要在孩子面前维持一致的形象。这并没有真正消除差异。和谐的家庭是要明确表达,直接面对这种差异,然后接受彼此的差异,根据什么是合适的,而不是根据什么是对的来进行选择。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会为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两个人的差异,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当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纠结谁是对的,去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而规避冲突,隐瞒差异,形成表面上的一致,反而会给孩子心理产生巨大的困惑。一个人言行不一,那么与他交流的人就会接收到双重信息。这样孩子就会发生扭曲。扭曲的程度不同,严重的就发展成为精神分裂。老实说这本书不是小说并不很好读,但是只有当你静下来,仔细品味的话,你就会发现这本书里面的闪光之处。就好像一个金矿,你要下力气挖掘才能找到金子。

当我遇见那个人

当我遇见那个人当你遇见一个人,一个碰到问题却无从下手,一个心理充满负向能量需要开导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当我遇见那个人,我想我会尽我所能帮他找到自我解救的道路。我会首先倾听他的问题,了解他问题背后的背景,我会询问他的需求,他想解决问题的一个目标。在目标和问题之间,我会尝试和他一起搭建一座解决的桥,我不会完全为他搭建,他应该学会自己搭建,我会根据他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适合他自己的搭建方法。当我遇见那个人,最开始的破冰之旅也许只是互相的寒暄,也许只是说说天气,看着他的表情说一些轻松的话题,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下我会表达对他的尊重,我的身体前倾,眼睛注视着他,不管他的处境有多么的糟糕,或者他的身世有多么的显赫。在寻求相互的接纳之后(这里我们可以说相互之间的“联结”),接下来也许我得知道的是他来找我的原因和目的。当我遇见那个人,在我知道了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之后,我会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调查”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工作背景。建立联结之后或许会像是朋友之间的交流一样顺畅一些,或者还存在一定困难。围绕着他的问题展开的搜索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的问题或者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所致,或者确实是在生活的背后存在一种直接的伤害,亦或者还有其他原因。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他内在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一种柔软。在很多情况下,以家庭背景来思考问题看起来更容易解决问题,因为它建立在一个“人的内在是可以触碰和改善”的前提下。当我遇见那个人,如果那个人确实是因为家庭原因产生的问题,我想我还会进一步展开调查与了解。我会倾听他对家庭成员的看法,尽量了解他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会和他的家庭成员取得联系,获得更多家庭方面的信息。在时机成熟时,我会召开一个家庭会议,把所有必要参加的家庭成员都集合在一起,然后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心理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表达与沟通,在做足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连结之后,也许我们可以把问题当做开放式的平台供大家思考,而我需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路径。当我遇见那个人,他和他的家人们冰释前嫌重新坐到了一起,他们会为共同的目的寻求办法。家庭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它可以滋养成员们的心灵,也有可能造成伤害,成员们要做的是努力表达自己的爱,忽略掉那些不开心的恨。在在生活问题的处理和经验的积累上,每个人都会在问题的处理中得到心智上的锤炼,每个人都会在生活的思考中得到成长,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爱之深,责之切”,却忘了“爱是忘记”。当我遇见那个人,那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在我遇见那个人之后,我也会对自己在这次遇见中的所做所思进行总结,让自己的心智更加完善,让自己与他人取得联结的方法变得更加亲和友善,在为人搭建平台时更加宽容耐心,在为他出主意的时候变得更加智慧合理,即使只是业余上的一次朋友访谈,也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一些。即使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多么有经验的思想工作者,我只是得到萨提亚众多心理咨询智慧的一点点,想利用自己所学尽一份力,如此而已。2016-8-29

遇见萨提亚,很美好

维吉尼亚•萨提亚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学界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但是遗憾地是,她并不像其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很多可供参考的文字资料,这正是《当我遇见一个人》之所以珍贵的原因,本书是1963年到1983年,萨提亚的一些演讲和手稿的合集,有些曾经发表在其他萨提亚的著作中,有些发表尚属首次。萨提亚这些珍贵的文字,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她留下的著作偏少的原因——她倡导的家庭疗法,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沟通,体态语言、表情、面对面语言的沟通来进行的,这正是家庭疗法的真谛。它要将家庭成员拉入一个“场”,通过家庭成员的互动,来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分析,而这些,有些是语言所不能及的。虽然如此,但是前人的智慧,后人领略的方式最好还是通过文字这种方式。在这本演讲集中,涵盖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主要之精髓。我正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萨提亚的,而这位在我出生的年代就去世老太太的理论,直到今天,有些还是很超前的。而这一切跟她立学的信念是分不开的,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这正是她治疗四个基本的、普遍的目标:1 责任感2 更好的决策者3 自尊4一致性在我们今天来看,这些方法和灵修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比如,一致性即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和谐状态,它是与生命能量的和谐共鸣。如今,我们看市面上大多灵修的书籍,都逃不开“自在的自我和谐”这样的字眼。在五六十年前,萨提亚首先在家庭疗法中秉承了这样的信念,首先还是基于她对人的尊重,不仅是对患者,也是对参与到治疗中的治疗师的尊重。在萨提亚看来,“诊断和治疗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五六十年前的精神病患者,不管是通过药物还是电击以及胰岛素衰退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是具有惩罚性的,而一个人为什么要惩罚另一个人呢?通常都是因为“犯错”。那么精神分裂是精神分裂者的“错误”吗?时间推移到2016年,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并不。当人们开始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追溯母亲的错误时,如果读了萨提亚的著作,你应该会做出这样的判断:精神不和谐者的错误如果不是他个人的错误,那么也不会是他母亲的错误。对于一个病人而言,真正的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重要的是治愈,治疗不是赏罚,不是找谁的责任,而是将一个家庭放进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抽丝剥茧地诊治这个家庭出现的问题,最终所要达成的,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的治愈。萨提亚说过,治愈了家庭也就治愈了整个世界。难道不是吗?多少人复制了自己父母的人生,却在泥沼中无力逃脱,多少人责怪自己,排斥自己,厌恶自己,却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痛苦的源泉。作为一个孩子,你有没有见过父母双方对彼此的厌弃,通过拉拢你达到孤立其他家庭成员的呢?而作为一位父母,你有没有曾经向你的孩子发出“双重信息”呢?或多或少的,我们的人生都遇到过。想起一句话:最好的婚姻就是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在萨提亚这里,或许应该解码为,最好的家庭就是,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互相相爱,互相尊重,言行一致。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监督,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你考虑到他接受到你“双重信息”的困惑和分裂,将你对生活的理解一点点注入孩子的血液中去,你就会明白,“治愈了家庭也就治愈了整个世界”的真谛。萨提亚并不推崇外界的干扰疗法,她希望患者能通过内心的和谐而自主治愈。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能。我们的老话“心药还需心药医”其实是一样的。问题在于,你要如何看清楚自己的心病到底来源于何方?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过我们所想象的。萨提亚,不但应该被阅读,而且她的心理疗法理论透着对人类的理解和悲悯,她是一位让我感觉温暖的心理治疗治疗师,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很美好。

遇见萨提亚,遇见未知的自己

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名字在心理咨询行业已如雷贯耳,只要提到潜意识,我们往往就能想起她的“冰山理论“,直观又生动的隐喻,让人过目不忘。不过,她对于家庭治疗的创造和发展,则开拓了又一崭新的治疗模式,对心理咨询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萨提亚在1963年至1983年的演讲内容汇编,从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的章节中,我们能逐渐感受到萨提亚从个体走向家庭、从理论技术走向运用自身、从心理治疗走向关系联结的过程,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大师在几十年对咨询关系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和升华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既可以看作是对家庭治疗理念由浅入深的指导,也可以为许多沉迷各种技能流派的咨询师带来心灵的启发。里面不仅仅有她所发明的沟通姿态、家庭雕塑等工具的介绍,还指出了一条通往来访者内内在渴望的转化之路。听萨提亚娓娓道来她的想法、感受、理解和建议,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正如她自己所说,她选择赋予来访者力量来促进他们自身成长。作为读者,我也被萨提亚所敞开的深层自我所深深打动。 下面,我就对于感受最深的三点内容谈谈谈我的理解。 本书第一章到第六章全面介绍了萨提亚是如何开创了家庭治疗方法,她对此的理解和具体的应用。这一部分无论对于心理咨询师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作为反思和自我探索的借鉴。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高度以关系为重要情感需要的国度,每个人都受到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极大影响。家庭对于个人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是原因,又是环境,并且还在持续进行相互作用和反作用。这也是如今大家开始对“原生家庭“进行反思和声讨的理由。因此,将家庭成员视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单元,不啻为一种具体创见性和有效性的咨询理念。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家庭规则,这是一个封闭的家庭系统在相互成员之间达到的平衡模式的产物,这些规则将一直持续对个体的表达自我产生重大的影响。哪怕孩子已脱离原生家庭,这种规则仍内化进人们的心中,今天常听到用“内心的父母”来形容主宰人们行动的思维模式,其实就脱胎于萨提亚观察到的“家庭规则“。 以前,我一直对于心理咨询里提到的“一致性“不能很好的理解,总觉得不撒谎、言行一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际上,一致性更表现在潜意识与意识层面的一致,本我、自我与超我上的一致。当萨提亚用观察到的“双重信息”现象来形容时,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在我早年的相处习惯中,当我情绪不好或者内心有矛盾冲突时,妻子问我究竟怎么了,我总爱回答“没事",但脸上的焦虑或烦躁则清楚写明我的状态不佳,这就是典型的“双重信息”。我从原生家庭中习得了压抑情绪的模式,超我要求自己做一个克制的人,结果本我的压力没有得到释放,未来便转化为其他的隐性发泄模式。尽管我做到了表面上的暂时和谐,却迷失了内在自我的和谐状态。 萨提亚在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实际上已经在不断阐释她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这些中肯的建议,实在是值得每位心理咨询师用心领会,可以说对于今天良莠不齐的心理咨询行业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心理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人性格、过往经历、外部环境和突发事件所共同塑造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相互反应以后的综合现象。它不像生理性疾病,只要找到病灶,就能药到病除。它要求咨询师将来访者当做活生生的人、有情绪的个体、有成长困难的求助者来对待,需要通过双方之间最坦诚无私和积极关注的紧密关系来改善。萨提亚将对于自身的运用视为比如何技术和理论都更积极、更有价值的治疗手段,这正是这位家庭治疗大师大爱的体现。 虽然本书存在翻译偶尔不顺畅、部分内容重复等瑕疵,但丝毫不影响读者领略萨提亚思想的伟大。伴随着她的积极引导,我缓缓走进自己的内心。原来,遇见一个人,并不只遇到这位充满洞见的家庭治疗创始人,更遇见了未知的自己。文/卢育涛 2016.09.10 P.S.恰逢教师节,向这位咨询师的老师致敬!

每个人都多少处于家庭关系之中——Leo鉴书231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处于家庭关系之中,即使你今天一个人活着,心里的某部分也还受着家庭的影响。萨提亚是家庭心理治疗的开创者,本书是她数次讲演的合集,让读者能有机会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了解此种疗法及其作用。相信很多读者还能在书里读到自己,毕竟每次看书其实都是找回自己的过程。缘起与雕塑家庭成员介入心理治疗以前是心理咨询界的忌讳,我感觉其中逻辑就是——有事儿说事儿,单个人的问题自己解决。萨提亚之前也是如此,直到1951年治疗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本书第117页,这个故事太有名了),本来都差不多好了,突然女患者的母亲出现,一下子病又复发了。萨提亚决定把这位母亲加入治疗,再之后是母亲,再之后是儿子——天之娇子一般的。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父母把关注全都放在儿子身上,女儿受到忽视。由此案例,开启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因为每个人都处在某个环境中,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个此疗法比较有名的就是“家庭成员雕塑”,每个家庭成员摆个Post,表达心理的感觉。书里提到基本有五种回应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一致。超理智就是像神一样不表达感情。我个人理解讨好与指责其实是一体两面,试想一个家庭成员摆出讨好的姿态时,另一个他很可能表现出的是背后的指责——每个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谁也不应该讨好谁。双重信息很多精神分裂都是在家庭中接受双重信息导致的,也就是父母做的和说的完全不一样——相信在中国长大的你并不会对此感觉陌生。父母一边说要好好学习全凭自己本事,转身就给自己老板送理,还美其名曰这是社会现实,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想不分裂都是很难的哈。书里举的例子更生活化一些,父母说不在意成绩,结果看起来很在意;父母说意见一致,其实表现出来很不一致。关于双重信息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某个人面带微笑说:“房子正在着火:)”是不是很诡异?想不分裂,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让表现出的信息和接收到的信息一致,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对家里的孩子就更为重要与关键。每个人都想自己的下一代能正常地成长。家庭心理治疗方法某种程度上就是弥合这种双重信息造成的伤害。顺便说一句,后来萨提亚走的是企业治疗的路子(想想你的XX老板),被认为是与心理学离的比较远了,尤其是在中国的那些徒子徒孙们。真正的价值心理治疗并是由一位心理治疗师解决你的问题——没有人可能,除了你自己之外,而是帮人们发现一种不同的。在这里有几重意思,心理治疗师不是什么神,不能解决问题。书里还提到一种“切面包式”的治疗,就是把问题切的一片片的,然后用不同方法机械应对——把人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机械问题——这个怕是不成的哈。另一层意思是,每个人的问题都应该最终由自己解决,而不是凭什么外力,如果真的要任凭,那应该是自己家庭的力量而不是什么之前不太认识的一个大夫。第三次是,家庭是每个人出发的地方,处理好和家庭的关系,估计很多事情都会解决。本书算是读的时间比较长的,大概用了半个月,还是挺有收获的。

家庭治疗中的大学问——《当我遇见一个人》书评

提起心理治疗,之前我看过河合隼熊写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书中主要讲了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具体过程以及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而我手上这本《当我遇到一个人》虽然也是讲述的心理治疗,但是其侧重点在于家庭。家庭方面的心理治疗与广义的心理治疗相比起来在我看来效果可能还要更大一些。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主要采用的是用维吉尼亚的演讲来指引我们进入家庭治疗这一领域。书中共分为十一章,也即是十一篇演讲,在这些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的知识。以前我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精神分裂患者的报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极端的事情才会这样,而且听到身边的亲朋好友的评论无非是这样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差等等。然而在本书第一章“精神分裂症与家庭治疗”才发现自己以前对精神分裂症的了解是真的太肤浅了。在这里作者从我们每个人必经的孩提时代开始进行分析,将精神分裂症坐在的家庭拿出来进行详细解剖。在这里我发现了,孩子如果接受其父母言行不一致的长期熏陶教育的话,其患上精神问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在这里,作者详细论述了父母的言行对其子女的重要影响。我比较欣赏其中的一句话就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与一个沟通系统、一个假设系统、一个编码系统和对结果的期待”。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比较形象的将家庭成员的沟通流程表达出来,作者也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沟通。但如果家庭中出现言行不一致而导致其成员受到不正常的影响时到底该如何处理,作者也在本章最后部分对家庭治疗师提出了理论上的专业建议。我在上段文字中将第一张的大致内容进行了概括,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说其他演讲是不是也是这样比较专业的编排呢?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模式呢?在本书中你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演讲魅力。本书收录的所有演讲都是围绕着家庭治疗的这个中心来展开的,也由此引出了家庭治疗师这一私密性相当强的一个职业,想要当好一名家庭治疗师的人,我建议本书你可以用心研读。当然不是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专业的人群也是可以研读本书的,例如新婚夫妇如果一方出自单亲家庭,要如何比较彻底了解另一半,在第五章你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本书在我看来也适合各个家庭的成员来阅读,请注意不分男女哦!

当心理治疗遇见萨提亚

在刚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情感的书。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这是一本专业精神疾病预防性治疗资料书。作者约翰•贝曼将萨提亚将1963-1983年从未公开出版、珍贵的演讲资料整理成册,书中每一篇都附有家庭治疗流派最杰出代表人物对萨该篇演讲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高超疗法的细致诠释,向读者深入展现了萨提亚独特的家庭治疗法的精髓。真本书对于心理治疗师是极好的指导手册,对普通大众认知自我、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很好的助益。如果说一种职业的前辈和先驱者可以为我们坚定地走向未来提供源自过去经验的指导,那么萨提亚的这些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她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成长历程,也提出了她的观点——预防性的治疗是重要的,治疗师可以通过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识别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最初症状,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成员病理性症状的发展。如果治疗师在治疗开始时就见到家庭中所有的人,那么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将会更加有效。因为家庭没有被分割,所以不会出现矛盾的诊断,而且能省去重复劳动,节约很多时间。正是因为家庭成员辗转于不同的机构,被分别对待,才制造出了永远的家庭功能不良。我欣赏萨提亚的心理治疗理论:每个人都是宇宙生命力的独特展现,拥有内在的资源,这一生命力推动人们积极成长;改变总是可能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治疗需要把焦点放在健康及可能性的部分,而非病理性的负面部分;希望是促使改变发生的必要因素;人们因相似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这些理念和我们中国传统的人性观恰巧是完全一致的。在书中,记录了萨提亚提出了治疗师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整个人和来访者整个人相遇,治疗师自身对生命的态度,自身的人格都会随时对来访者产生影响。当治疗师使用自己的自信、生活经验以及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工作时,会让来访者发现自己身上也具备同样的能力,带来来访者内在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开发了“家庭重塑”这一工具。它是一种体验式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解决童年未完成的事件,找回个体内在的资源和能量,以成人的方式与父母建立健康的关系。正如萨提亚所说:“作为咨询师,运用自己是一件让人敬畏的任务。为了与这个任务相匹配,咨询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人性和完整性。我们是和人类生命一起工作的。”总的来说,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当我遇见一个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演讲集》是一本不可或缺、干货满满的硬书,非常值得一读。

家庭必修课

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一起阅读了这本书,她认为这是一本适合心理学者阅读的书,因为里面充满了专业而严谨的家庭治疗理论,相对没有这心理学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可能会晦涩难懂,太过专业。而我的观点正好想法,这应该是每一个将会拥有孩子与家庭或者已经拥有孩子与家庭的人的必读本。相比这本书中的专业知识,我觉得书中对于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成长与治愈有着无比重要的启发。关于家庭,中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是个无比重视血缘与家庭羁绊的国度,这样的联系让家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然而也有着因为几千年的文化残留下来的某些糟粕理念。书中提到“家庭中,不一致可以被质疑,面对并且被尊重”然而我却发现在我身边绝大多数的家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就以“听话”一词来说,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我说,你听,我决定,你做,因为我年长而经验丰富,所以你得听我的”,家长缺失了引导的功能,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功能健全的家庭会根据“什么是最合适的”而非“什么是对的”来做出决定。这一点,我很想举例我所知道的一个小孩,他是一个不太惹人喜欢的小孩,因为他会突然不分轻重的攻击身边的人,不知理由,然而某些时候却又表现的如同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一次散步中,他用很粗痞而下流的话骂只是路过他的我,并且突然踢我,他妈妈听到后开始痛骂并且打他,这个小孩表现的很惧怕,然而却在十分钟后同样对待我身边的同伴,而她妈妈再一次痛骂并且打他。我自己听,我发现他的妈妈的尖声痛骂中,没有任何关于他行为对错的教育,而是单纯的用愚蠢、傻、再这样我会打死你,类似的语句攻击。然而我不认为每一个孩子会突然喜欢攻击人或者辱骂人,家庭中的某些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发展。作者在书中曾说道“个体言行作法和他的角色不相符,那么便会出现矛盾与角色功能的失调”,然而家庭角色功能失调在身边表现的比较常态,就是如此,使得病态的发展反而成了正常。通常在这便会有人反驳,如果这样,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精神疾病?作者在书中说道“孩子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精神分裂的症状,我认为他们只是没有遇到外在的压力,如果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家庭有幸没有经历过外在压力如:大灾难、家人死亡、社会地位下降、经济衰退等等,那么也就可能没有人发展出不幸的症状”。所以并非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特征那么家庭角色功能便是良好的。我希望向身边的每一个家庭都推荐这本书,因为某些孩子在承受着不自知的伤害,某些家长在施加着错误的爱。然而这些伤痕没有鲜血淋漓的显著伤口,却有着比外伤更深的溃烂,因为看不见,所以被忽视。心理医生国内不普及,很多家长甚至没有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念,也不知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呵护孩子成长,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到更多人。

我们都有病

很羡慕心理医生这个职业,为别人排忧解难,好像他们是万能的,你的问题在他们那里都能得到解决,无论你是好是坏,他们都会有微笑迎接你,让你哭着诉说自己的苦恼。这就是心理医生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需要适应对方,满足对方,有的时候,磨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更不要说,对于一些心理上确实存在疾病的人来说了。在这本书中,作者作为家庭治疗师i,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像书中说的,本书收集整理了维吉尼亚·萨提亚1963~1983的演讲内容,共十一篇。所有的篇章都包含了生动的介绍、未发表的资料和早期已发表过的文章。如果说一种职业的前辈和先驱者可以为我们坚定地走向未来提供源自过去经验的指导,那么萨提亚的这些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她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成长历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学术上,实践上都非常专业非常难得的好作品。作者用他亲身经历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总结出来的众多理论,告诉我们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就像书中说的,她坚信人们拥有不断成长,改变,和获得新知的机会。她的治疗目标是改善家庭中的关系和沟通方式。他曾说过,治愈了家庭也就治愈了整个世界。作者把自己的治疗总结成很多实用的理论。比如说,他将自己的治疗目的总结成责任感,更好的决策者,自尊,一致性。通过确定这样的目标,让她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家庭产生的不同问题。正如萨提亚所说:“作为咨询师,运用自己是一件让人敬畏的任务。为了与这个任务相匹配,咨询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人性和完整性。我们是和人类生命一起工作的。”而作为治疗师,治疗的元素也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几种元素,体验式,系统性,积极导向,聚焦于改变,治疗师自己。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们对家庭治疗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想要认识自己的家庭。

人要有人才存在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剖析,是萨提亚的理论中重要的一点。由于家庭中成员的互动是压抑或禁止的,禁止表达不同,从而催生了家庭中的虚假繁荣。每个人貌似客气和气,但心底暗潮汹涌。这也就是萨提亚所说的功能不良的家庭。那么,同样身处这样的家庭之中,为什么有的人发病,有的人还正常呢?萨提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没有遇到外界的压力。于此,我再增加一点,当然也源于基因的不同。当然,功能不良的家庭也的确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本来不一致的父母,或者说,所有的父母本来就都不一致,偏要在某种规条下表达得一致,所以,家庭中最弱小的孩子就承接了压力,替父母表达出了这些不一致,于是,精神分裂症出现了。孩子是家庭问题的表达者。熊孩子的原理也莫过如此。两个大人征战不休,当然,不一定是亮在明处的争战。孩子就爆裂了呗。如同婴儿从母亲眼中看见自己,一个人也需要从与他人的互动中清晰自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够自全。经过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后,回到现实中的人,如果仍然处在矛盾的系统之中,症状最终是难以疗愈的。这也就是萨提亚以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的初衷。人,始终需要有人,才能存在。参加过萨提亚的工作坊之后再来阅读萨提亚的书籍,开始时有些坐不住的。因为工作坊中活生生的触动,很难在文字中显性。身体的感觉永远强大过语言。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谈到萨提亚出版的作品比同期的人要少一些,深以为然。因为萨提亚不是依靠或者说不是仅仅依靠语言来工作的。我认为这也是萨提亚的工作坊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语言可以矫饰,身体永远诚实。“家庭治疗处理的主要是成员之间互动和沟通的观念和过程。”由此我们发现支配每个家庭成员行为的规则:“我可以如何表现?”“我对你有什么期待?”“在家庭之外我可以做什么?”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个有着良好意愿、正确而又懂得关爱的人”,怎么会出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呢?就像我们常常满心委屈的好心没好报。萨提亚对此的解释是,我们认为自己看起来、听起来的样子和真正看起来、听起来的样子不同。如同我们听到自己的那么陌生的声音,在别人耳朵里听起来本来就是如此。我们自以为的面目和蔼,说不准在孩子眼中一派内藏奸诈。成人会发出双重信息,就是这个意思。诚恳、真实,是萨提亚笔下的风格。最喜欢的还是她叙述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成长历程的篇章,如何发明新的治疗工具——家庭生活事件编年史;如何运用三个层次吸纳其他学派的治疗方法;如何发明“模拟家庭工具、沟通姿态、游戏”技术,包括如何对单亲家庭、对联合家庭工作,以及治疗师对自己的运用,萨提亚娓娓道来,事无巨细,让人如沐春风。她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家庭治疗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家庭治疗训练。在心理治疗学界,如此袒露自己的“苍白”,足见萨提亚的真诚与坦荡。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确实成为疗效因子对他人发生深刻的作用。遇见萨提亚,是一种幸运。


 当我遇见一个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