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战争全史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01250219
作者:服部卓四郎
页数:1472页

内容概要

作者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陆军军人,长期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长,自始至终参与并见证了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全过程,战争结束时为陆军大佐。日本战败投降后,服部卓四郎于1946—1952年担任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第一复员局史实调查部、资料整理部部长。他采访相关人员,整理战争档案、会议记录、机密战争日志,在西浦进、堀场一雄等原日本陆军同僚的协助下,于1953年撰成《大东亚战争全史》,由日本鳟书房分四册出版。1956年日本鳟书房将该书分八册再版。1965年日本原书房将此书合为一册出版,以后多次再版,并被纳入日本著名的“明治百年史丛书”。

作者简介

世界知识出版社决定出版该书,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主要是出于这部书在战争与战略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史料和学术参考价值的考虑。编者和出版社当然不赞成作者从日本旧军人角度出发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立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过去那段军国主义的历史和当前日本一部分人的历史观,都会有所帮助,相信读者自会明察。
从内容来看,全书简要追溯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记述了1931年“9?18”事变和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以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详细刻画了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大东亚战争”全史,研判了战时各阶段国内外形势和各国关系,再现了日本天皇、内阁,以及大本营陆、海军部高层对战争的讨论、争议和指示,详解了每次战事行动的政略、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进程,探讨了幕后原因,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全书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战争指导和军事行动的一部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著作。
该书出版后,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美国、法国、意大利的战史研究部门相继将该书译为本国文字出版。1962年,美国著名军事史专家、达特默思学院教授路易斯?莫顿博士高度评价该书说,“它较之《麦克阿瑟战史》中日本战史部分远为逼真有力,是站在高水平的历史观的战史,作为资料也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大东亚战争全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史》是研究太平洋战争最权威的著作之一。这部煌煌近70万字的著作之所以重要,一是作者战时曾任日军陆军部作战课长,是大本营的核心参谋人员,二是其战后又担任日本战史史实调查部与资料整理部的部长,有充分的条件从事日军二战史的整理工作。作者的观点是“右翼”的,书中不无对日军的侵略行为的辩护,但以日方角度而言,由于大量战时文件多在日本投降时销毁,服部当年可谓穷搜博采,保全有功,这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优势,是以此书不可不读。对于日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决策的制订,这是笔者一直感兴趣的问题,也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但服部只是罗列了战时日方高层的决策过程,如御前会议、五相会议等,并没有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个人式的解读,或是由于其意不在此,或是觉得自己不够格,总之,还是需要读者自己去分析。日本在二战中有两次重大决策,一是“七七事变”,二是对美英开战,国运悉决于斯。这两次决策中,都是内部争论激烈,但最终选择了错误。在“七七事变”中,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参谋本部作战部的军官主张不扩大,而石原更是在日本控制满洲后,即前瞻性的提出“胜利极限论”,主张消化既得利益,对华要缓和,不要步步紧逼。应该说,倘若日本军方听取他的意见,对中国则是另一种折磨——有痛说不出,战、和皆不是。何以见得呢?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所收获的只是道义上的支持,并没有实质的外援,唯一的变化是与苏俄的利益有所趋同,双方有合作的可能。以中国的状况,即使国民政府“安内”成功,实现一统,经济总量追上日本的水平,至少十年的时间;而军事上的差距,恐怕要二十年,海军还要更长时间。更何况战斗力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单纯花钱买武器的事,而是制度、文化、民族性格的综合养成,此点中日的差距实在太大。因此,日本只要不再继续挑战国际秩序,一恃自己“武士道”的战力,二依靠“满洲国”的资源,二十年之内,中国几乎没有凭自己的力量收复东三省的可能。而随着“满洲国”自身地位的巩固,极有可能成为类似“外蒙”的既成事实。太平洋战争前夕是战时日本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日本有“北进南下”之争,外相松冈洋右与陆军的部分参谋主张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以海军为主的意见是进攻东南亚的英美殖民地。从形势而言,海军的主张更有现实性。这是因为英美的禁运,尤其是对石油资源的限制,导致日本维持战争的困难加大,而东南亚有石油,故值得冒险一搏。而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恶劣,尽管有资源,石油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发的,当时只有库页岛北部有一点,年产量150万吨,满足不了日军每年500万吨的需求。但鉴于苏联是日本以及“满洲国”的最大威胁,必先除之,方可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此乃日本陆军一贯之思路,而中国并未放在眼里。但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没有将战争目标置于全球争霸的战略高度上,也缺乏对自身实力与世界强国比较的清醒认识。当时,有实力称霸全球的国家无非是美、英、苏、德,日本实力稍逊,但与任何一方阵营组合,都可以成为决定胜负的砝码,退而其次,至少可以确保自己的势力范围。但由于日本进攻中国,与英美交恶,已无结盟之可能,苏俄又是宿敌,因此只能选择德国。德国固然“炮利”,可惜“船不坚”,与日本相隔太远,地理上双方无法互相倚恃。但轴心国在整个二战中最大的问题是:既没有地利,更没有战略行动上的配合以弥补劣势,困守一隅,各自为战,最终被各个击破。德国进攻苏联,竟对盟国日本也保密,而日方偷袭珍珠港亦为是。反观同盟国,先不说英美的紧密合作,即使是西方民主国家意识形态的敌人苏联,一旦它与德国开战,立刻全方位的支援,胜负从双方阵营一开始的合作状态就决定了。在二战中,德军的战术水平第一,日军的士气第一,而对手苏俄的人力资源第一,美国的国力第一、英国的殖民地第一。如果轴心国将战术与士气合理组合,集中攻击一个对手,速战速决,肢解其联盟,利用其资源,至少可以避免进入消耗战阶段必败的趋势。实际上,德、日即使独立作战时,其特长的发挥,都能在一段时间内确立对各自敌人的优势,但两者从无机会组合使用。德国进攻苏联是唯一可能实现配合作战的机会,但日本最终选择“南进”,这是战争中第二次战略决策失误,自此再无机会翻盘。如果日军在德国进攻苏联时“北进”远东地区,苏联很难抵挡两面夹击。首先,日本联合舰队对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优势巨大,击破它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海参崴,又掐断了英美援苏的一条重要通道。而关东军的实力能否战胜远东苏军呢?有人会以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质疑日军的战力。其实,诺门罕并非双方真实实力的体现,日军一输在上层的不支持,二输在下层部队的轻敌。所谓上层不支持,即边界冲突是关东军下面的部队挑起来的,试图用“九一八事变”的方式造成事实以追认,而日军大本营并不认可其举动,只是由于冲突已起,不能示弱,才批准作战。但在战争规模上,大本营给予前线部队极大限制,如兵力不能超过一个师团,空军不可深入外蒙境内轰炸等等,直至23师团惨败,关东军准备调动3个师团大规模反击,大本营又否决了其请求。总之,当时日军大本营并无与苏联开战的计划,主要因为中国战场激战正酣,满洲的军事资源储备很不够,达不到与苏军大打的要求。而参战的23师团是个新编部队,只有1.5万人,加上临战配属的部队也不过2万余人,战力在日军中属于三流。而当年苏军投入战场的是最好的将军(朱可夫)与远东地区最好的部队,对日军的兵力优势是3:1,坦克与炮火的优势是7:1,诺门罕的草原地形又极利于苏军机械化的发挥。即便如此,在苏联解体后,俄国公布的解密材料表明:尽管苏军在诺门罕战役取得胜利,但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其损失皆超过日军。因此,即使用诺门罕战役作参照,关东军的战斗力还是胜过远东的苏军,前提是需要认真地准备。诚然,中国战场拖住了不少日军,但太平洋爆发时,日军进攻东南亚依旧实力十足,用这些兵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足够了。而日本海军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空军本不是苏俄的强项,日军数量与技术皆压倒对手。综上所述,只要在1941年夏天日本与德国能够协同进攻苏联,独自击破远东地区的苏军,对日本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如果在1941年冬季降临以前,日军能进军到贝加尔湖西侧的伊尔库茨克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线,那么远东甚至中亚地区的苏军将难以西调,而没有这些援军,德国极有可能攻下莫斯科,并进行冬季休整。德军与日军有相似之处,都是集中国力打造一支精兵,一开始使用所向无敌,但其一旦受损补充,战斗素质立即下降,这是因为国力不行,一点精心准备的本钱只有这么多,对手美苏本钱足,则越打越强,因此,保存“第一批精锐”的实力对德日尤为重要。德军在苏联战场的失败,就是由于莫斯科战役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掉了第一批精兵,导致后劲不足;而中途岛的失败导致联合舰队的衰落,情形亦然。如果在1941年冬季以前,日、德能完成各自的作战目标,那么冬季会进入防御性的休整,保持精锐的元气,而失去莫斯科和远东地区的苏联,固然还有实力,但反攻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到了1942年春季或夏季,休整完毕的德、日军即可再次发动攻势,争取在冬天以前实现在乌拉尔山的会师,从而彻底击败苏俄。当然,以俄国人的顽强,这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但根据真实的历史,德军在1942年几乎占领了高加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也势如破竹,倘若不是因力竭而致强弩之末,苏军依然不是对手,其所欠缺的,就是一支能牵制、分散苏联兵力的盟友力量。如果德、日联合打垮苏联,最重要的成果是获取苏联丰富的资源,尤其是高加索的石油。尽管会有游击战的困扰,会有运输距离过远的困难,但在实际中的太平洋战争,日本千辛万苦占领印尼油田,却因运输船损失过大而无法运回本土,相比之下,里海油田还不算太遥远的地方,陆地运输的把握比海运要高得多。轴心国只有控制苏联资源之后,才能真正有底气地挑战英美。然而,轴心国会以此击败英美而统治世界吗?应该说,依旧很困难。原因如下:第一、德日未必能很快地修复并利用新掠夺的资源,美英不是傻子,不会坐等轴心国的吸收消化,很有可能在苏联尚未完全崩溃之时即发动进攻;第二、原子弹会成为胜负手——无论如何,轴心国的研制进度比不上美国。因此,尽管苏联垮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会被拉长,战况会更惨烈,人类的苦难将更深重,但废墟之后,主导重建的赢家仍然会是美国。如此说来,日本大本营当时的战略选择岂不是毫无意义?非也!说起来,二十世纪有两大乱源,一是由民族主义引发的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二是苏俄所秉持的主义。二战虽打垮了德日,却打壮了苏联,而后东、西方的核冷战,给人类生存的威胁甚至超越二战。如果日本采取“北进”的战略,可与德国联手解体苏联,自己固然不过是延迟了灭亡的时间,但等于提前完成解决一个苏俄“乱源”的任务。而重建后苏俄元气大伤,至少不会恢复的斯大林极权统治时的实力,这可以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在东亚——没有后台撑腰的外蒙古,绝无可能独立;而没有外援的某党,也绝无可能革命成功。对于日本自身而言,虚拟的“西伯利亚战争”与真实的“太平洋战争”结局差别不大,无非是过程更曲折——有本钱更不愿投降,那就多挨原子弹,最后还是要投降,反正战败肯定会被占领,占领后肯定会迎来经济复兴……但当年如果选择“北进”,或许会有为战后世界秩序的稳定做贡献的意义,即使纯粹为自己打算,至少今天不会有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不会有神经兮兮的北朝鲜天天用导弹吓唬你,不会面临邻邦“前事不忘”的持续仇恨——一个包含外蒙的“海棠叶”大国,一个作为美国副手而领袖东太平洋的大国,富强而自信,会有不与岛国纠缠历史的气量。如此看来,日本人真是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战争时,他以为让别人懦弱,就可以让自己安全;和平时,他以为让别人堕落,就可以显示自己文明!可惜最终回报的是一个敏感又趋于野蛮的邻居。究其源头,还不是当年日本军部的这些人所赐?而服部卓四郎这本精心编纂的巨著,只能证明他们是多么愚蠢!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删去了地图,光盘里是表格!
  •     日本人的脑回路实在是奇特的可以
  •     比老版书增加了一些配图,看起来舒服多了,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     以日本右翼的史观来写作此书,有为日本侵略美化的嫌疑,但是此书较为完整的保留保存了日本战时的资料,给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此书还是建议较专业的人士阅读!
  •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服部先生说:都是别人的错。
  •     今天150到手,文字未删,是全本,比台版残缺本好不少,地图做在光盘上。这个就是商务版再版,一模一样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