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起源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4742180
作者:(美) Hugh H.Genoways,(美) Mary Anne Andrei
页数:322页

内容概要

马库斯·特伦蒂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7),罗马最伟大的学者,著作颇丰,但现存唯一完整的只有《论农业》。

斯特拉博(公元前63—公元23),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史学家,以他的《地理学》一书著称。

约翰·查尔斯·罗宾逊爵士(1824—1913),著名收藏家,维多利亚女王的藏画鉴定师。

鲁伊吉·帕尔玛·迪·切斯诺拉(1832—1904),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

弗朗兹·博厄斯(1858—1942),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

爱德华·沃尔多·福比斯(1873—1969),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第二任馆长。
………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博物馆起源
1 地理学 ——斯特拉博
2 论农业三卷——马库斯·特伦蒂乌斯·瓦罗
3 牛津古物研究者安东尼·伍德之生平与生活年代,1632—1695,由其自述,选自其日记及其他文章——安德鲁·克拉克
4 我对这座博物馆的构想——查尔斯·威尔逊·珀尔
5 弗农山庄妇女会——萨拉·艾格尼丝·普里厄
6 博物馆之我见——埃德温·劳伦斯·戈德金
7 博物馆起源与发展史——赫尔曼·奥古斯特·哈根

第二部分:博物馆理念
8 就美国博物馆的实用价值发表的演说——鲁伊吉·帕尔玛·迪·切斯诺拉
9 现代博物馆的目的与目标——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卢卡斯
10 博物馆的职能 ——保罗·马歇尔·利亚
11 战争博物馆——赫伯特·波尔顿
12 博物馆与人民——埃尔温·巴伯
13 州立与地方历史学会——鲁本·戈尔德·斯威特斯
14 公立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与城市的理想关系——奥立佛·法林顿
15 艺术博物馆与公众——玛丽安娜·艾利·凡·伦瑟雷尔
16 英国的艺术鉴赏与收藏——约翰·查尔斯·鲁宾逊爵士

第三部分:新博物馆
17 博物馆的使用与滥用——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18 博物馆的各种关系与责任——乔治·布朗·古德
19 现代博物馆:1893年7月3日在伦敦博物馆协会会议上的主席发言——威廉·亨利·弗劳尔
20 博物馆的理想目标与方法——本杰明·艾弗斯·吉尔曼
21 新博物馆——约翰·科顿·达纳
22 博物馆意识——约瑟夫·格里内尔
23 博物馆伦理学——路易斯·厄尔·洛维

第四部分:博物馆教育
24 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安娜·比林斯·加鲁普
25 博物馆与学校的关系——卡罗琳·莫斯·利亚
26 既然公共图书馆可以,为什么公立博物馆不能?——爱德华·莫斯
27 教育工作中的博物馆——弗雷德里克·斯塔尔
28 博物馆:视觉教育的最早代表——弗兰克·科林斯·贝克
29 博物馆教员的功能——伊丽莎白·惠特摩尔
30 博物馆及其他用作自然历史教育工具的分类收藏——亨利·斯卡丁
31 博物馆在教育中的地位——托马斯·格林伍德
32 博物馆在美国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劳拉·斯凯尔斯
33 博物馆的教育信条——温妮弗雷德·伊娃·霍维

第五部分:博物馆展览
34 服务于人民的博物馆——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
35 欧洲和澳大利亚现代博物馆实施的改进措施——约翰·路德维希·杰拉德·克雷夫特
36 博物馆的枯燥乏味——约翰·乔治·伍德
37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展——乔治·道希
38 博物馆管理的一些原则——弗朗兹·博厄斯
39 服务于公众的自然历史和民俗博物馆的现代布展趋势——亨利·列维·沃德

第六部分:博物馆与大学
40 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爱德华·福比斯
41 社会博物馆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工具——弗朗西斯·格林伍德·皮博迪
42 艺术博物馆与大学的关系——爱德华·沃尔多·福比斯
43 博物馆员工的培训——霍姆·迪尔
44 博物馆及其目的——纽顿·霍拉斯·温切尔

第七部分:活体藏品博物馆的理念
45 植物园——纳森尼尔·洛德·布里顿
46 密苏里植物园——威廉·特勒里斯
47 阿诺德树木园:其性质与功能——查尔斯·斯普拉吉·萨金特
48 对动物园的批判——西奥多·卡尔·林克
49 一座动物园杰作的诞生记——威廉·坦普尔·霍纳迪
50 公立水族馆的管理——查尔斯·哈斯金斯·汤森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物馆起源》是一部关于早期博物馆历史和博物馆理念的重要历史文献。全书收录50篇来自“博物馆开拓者与大师们”的文章,记录并串联起了博物馆学史上智者与先驱们关于“什么是博物馆”最原始、最根本的思考。

这些涉猎广泛的文章介绍了博物馆起源和理念,以及一些教育和展览方面的理论,既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给那些对博物馆丰富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带来一些启发。


 博物馆起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博物馆(museum)一词的词源意思是缪斯女神的神庙,因此,宽泛来讲,任何一个用于音乐、美术、科学或者提高学问的地方都能称为博物馆。近代以来,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革命、知识民主化潮流促成了欧美国家大量公办和民办博物馆的建成。因博物馆突出的馆藏陈列、学术研究功能,使之通常被视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代名词。在二战后,博物馆的文化创造和公众教育教育得到凸显。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设计产业崛起,一些先锋城市的博物馆融入到创意文化产业,甚至开始发挥引领作用。而依托政府拨款或带有公益性基金会资助的博物馆,也通过积极面向公众开展教育,很好的履行了公共文化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一般的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个不小的距离。在我国各地,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歌剧院等场馆设施建设热潮,这是快速城市化的产物。但很多城市都重建馆轻维护,公共部门并不了解博物馆的起源和理念,无法区分博物馆与展览中心,不重视博物馆各项功能的发挥。并且,在大量新建扩建博物馆等场馆设施的同时,许多历史相对悠久的博物馆却受到了冷落。译林出版社日前引进出版了《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一书。这本书汇编了西方从古至今“博物馆开拓者与大师们”关于博物馆的许多经典论述,再现了博物馆、博物馆学兴盛发展时期(1850-1925)所积累的睿智观点,对于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的管理者、文化主管部门官员、文化学者以及文化NGO、博物馆赞助人、教育界人士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全书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7篇介绍博物馆起源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查尔斯·威尔逊·珀尔撰写的《我对这座博物馆的构想》一文。珀尔1794年建立了费城图书馆,这是全美第一家个人创办的博物馆,也是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文章中,珀尔强调了博物馆获得公众关注的重要性,以及收集科学藏品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博物馆理念,包括藏品的意义和价值,公众为什么需要博物馆,公立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地方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的价值及应有理念,以及博物馆应与社区建立怎样的联系。这些文章阐述的观点到今天仍远未过时。第三部分文章就博物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同样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资助部门、赞助人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全书第四部分“博物馆教育”中,我们可以读到早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就已经形成的通过博物馆支持教育、发挥公众教育功能的若干基本观点。《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文介绍了如何通过儿童博物馆让孩子获得自然科学和历史教育,《博物馆与学校的关系》、《教育工作中的博物馆》、《博物馆教员的功能》等文章进一步深化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观点,《博物馆——视觉教育的最早代表》一文要求扫除教育工作者对博物馆功能的狭窄认识。而在书中第六部分“博物馆与大学”,则将博物馆服务于大学教育提出了宝贵建议。有意思的是,第五部分中谈到了博物馆因为远离公众偏好,而影响了其教育、宣传功能发挥的问题,对增强博物馆的公众吸引力,更好的服务社区与市民提出了而今看来仍具有可行性的若干建议。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多篇文章分析了植物园、动物园等活体藏品博物馆的理念。(刊于南方教育时报)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其中《博物馆的枯燥乏味》这篇最棒,哈哈哈……
  •     早期博物馆资料集,可读性不强
  •     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的了解,不好读。
  •     研究博物馆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集。
  •     很多都是讲稿,或者呼吁建立完善博物馆的文章。不断重复提到博物馆对公众教育的意义和职能,信息量太少
  •     博物馆学在中国比较边缘化,相关教材少而且普遍陈旧。如果已经对世界博物馆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看这本书会挺感慨的。博物馆的形态和意义真的一直在变迁。现代博物馆的形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早期文章的合集,没感觉;
  •     在国外,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虽然在教育功能上有些许类似,但在理念、手段和目的上有着很大不同。艺术博物馆偏向所谓的“孤本”,侧重于让观众体验和感受;科学博物馆偏向“标本”,侧重于让观众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是历史博物馆,既包含器物类的青铜器、陶瓷、漆器、金器、佛像等(类似标本)和与人类进化相关的化石、工具(标本),又包含艺术品类的绘画和书法(孤本)。它既不完全像国外的美术馆、艺术馆,也不完全像国外的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其结果是很多中国博物馆的定位很模糊,导致在展览方式、社教活动、宣传等方面没有重点。
  •     第20篇:《博物馆的理想目标与方法》: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于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eg.养花与收割)。审美的目的是调用人的各种能力,教育的目的是改进这些能力。教育范围开始之处就是艺术范围结束之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