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09788099
作者:吴十洲
页数:352页页

内容概要

吴十洲,1953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两周礼器制度研究》《乾隆一日》《紫禁城的黎明》《民国人物绰号杂谭》《百年斋号室名摭谈》《伦敦诱惑――中国文化名人的西学情结》《寻找鲁迅——从百草园到且介亭》等书。

书籍目录

一\“国府”元老,归骨田横岛
白头青年,老蒋陪祀立铜像 —— 吴稚晖
北投梅庭,每日三千字 —— 于右任
二\西学精英,文学硕彦,道不同亦相为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胡适
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 梁实秋
阳明山上有书斋,性灵解脱写文章 —— 林语堂
三\“战犯名单”中的文人,落叶不归根
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壮游 —— 王云五
风雨孤舟,夜海飘摇 —— 朱家骅
少年不同路,花枝几回顾 —— 吴国桢
四\几多大学校长,几多大学
知音一曲琴,男儿肝胆异乡泪 —— 蒋梦麟
早开风气,一代名师 —— 傅斯年
水木清华,教育原来在,春诵夏弦 —— 梅贻琦
巍巍乎高哉,读书新潮诗音来 —— 罗家伦
五\“中研院”旧部,典守国学
卜问“贞人”,凿破鸿蒙 —— 董作宾
殷墟田野播火种,传薪终成学脉 —— 李济
博学通儒,新潮中整理国故 —— 毛子水
六\外交风云激荡,念故国家园
全中国精通英文者“三个半”中的那“半个” —— 王宠惠
内圆外方,无愧民国第一外交家 —— 顾维钧
七\《自由中国》主脑,蒋家王朝阶下囚
铁窗外,“堂堂小溪出前村” —— 雷震
自由思想者,“五四的儿子” —— 殷海光
八\丹青宗师,几度漂泊
瀑畔幽居映白云 —— 黄君璧
流离半生,精神上从来未颠沛 —— 溥心畬
从“大风堂”到“摩耶精舍”,还是那个“袍哥” —— 张大千
九\三船宝物,隔岸两座故宫
故宫国宝两岸各半,人在文物在 —— 庄尚严
漫漫南迁路,典守国宝七十年 —— 那志良
十\鲁迅余脉,留葬小岛
眷念老友不忍去,喋血台岛埋忠骨 —— 许寿裳
歇脚斋里“一张封尘的败琴” —— 台静农
十一\几个舞台,别样的戏
一样青衣别样娇 —— 顾正秋
隔山隔水,还是梅派的皮黄 —— 齐如山
十二\新儒家,继绝学在台湾
素书楼里,六经皆史 —— 钱穆
写瓶有寄,传灯不绝 —— 方东美

作者简介

三十段悲喜人生,一个时代的家国故事
1949年前后,大批知识精英随国民党到了台湾,他们对台湾各方面的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延续,功不可没。2010年至今,作者多次赴台,机缘巧合地寻访了他们其中三十人的故址。以故址切入,广参史料,展开了三十位名家在台湾的奋斗和悲喜,耐人追思。写人记事的同时,作者的落脚点又在于强调台湾的“小地方,大文化”,即中华文化与台湾之间的相互作用,视角独特而积极。
【编辑推荐】
●书中所记之三十人,在中国百年文化史上,分量可谓不轻。他们是吴稚辉、于右任、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王云五、朱家骅、吴国桢、蒋梦麟、梅贻琦、傅斯年、罗家伦、董作宾、李济、毛子水、王宠惠、顾维钧、雷震、殷海光、黄君璧、溥心畬、张大千、庄尚严、那志良、许寿裳、台静农、顾正秋、齐如山、钱穆、方东美。
●1949年前后,他们去了台湾,当属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领域建设的奠基人之列,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奇迹”的实现。他们把中华文化带到台湾,对中华文脉的延续,功不可没。
●他们生前未能再回到大陆。作者多次赴台,寻访他们在台湾留下的痕迹(故居、墓地、雕像、纪念馆、工作之所等),以故址切入,广参史料,展开他们在台的生活和奋斗,成功和痛苦。他们的故事,会让后辈感受到祖国统一的希望。
●台湾是小地方,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也是台湾发展的内在动力。作者说,台湾的文化格局,既要尊重小文化的现实,更应以历史的长度来看待大文化的存在和影响,立意于此,视角积极。
●著名史学家张海鹏先生作序推荐。
【媒体推荐】
作者提到,台湾是小地方,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台湾奇迹”的经济神话的内在动力实际上是“大文化”的作用。2008年5月以后,台湾的局面有了新的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积极的变化。本书中描述的许多人物故事,会使读者清晰地看到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
——史学家 张海鹏


 归去来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这本归去来兮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失去了大批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部分被蒋介石带去了台湾,成为了台湾文化以及政治的支撑。但文人,或者说有独立思想的文人其实内心是有所坚持的,在那个政治理想并不明朗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乌托邦,或是旧三民主义、或是新三民主义、或是资本主义、或是共产主义,亦或是无政府主义。他们各有想法,且均是文化名家,常以自己的文笔针砭时事,批判政治。不能说全部正确,也不能说完全错误,纯为言论自由。但是细想,在共产主义政权刚刚巩固的初期,这些文人的心是否依然自由如旧,不羁如旧,他们留在大陆,或许将大大地影响新中国政治的稳定。在一个经济匮乏,物资贫穷,生活潦倒的年代,在一个政治依然动荡的年代,文化的力量会带来精神的稳固还是社会的动乱却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对于大陆,对于台湾,对于那些文人来说,都是如此吧。
  •     1949年前后,他们选择了台湾,从此再未能回到大陆。作者数次赴台,寻访了他们其中的三十位在台湾的故址,记述他们的奋斗和悲喜,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到台湾后的生活轮廓,北投梅庭,于右任的别馆,一栋清幽素雅的日式木建筑。似乎还能听到他十几年的乡愁酿成的绝唱:“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台湾“中研院”里的胡适故居纪念馆,保留着胡适在时的简朴陈设。他1958年从美国赴台,生命的最后四年,在这里度过。梁实秋在台北的“雅舍”仍然充满人间情味。林语堂的“有不为斎”,是他亲自设计的四合院式建筑,中西合璧。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还可“持杆观鱼”,是林语堂式生活的写照。在故居的二楼,林语堂可以望见到观音山,而观音山的后面,就是他心心念着的漳州。王云五的故居纪念馆,原在台湾商务印书馆旁边。王云五去世后,用用两万本藏书、数百万台币的积蓄,建立了云五图书馆。李济的故居纪念馆也在台湾“中研院”里,绿树掩映,几分清冷,据说曾被小偷光顾,被偷的竟是他的书稿。张大千的“摩耶精舍”,身后捐献给了台湾政府,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代管。大千就葬在这处庭院中。“摩耶精舍”院里有一块从美洲空运回来的大石头。据说,在大千看来,这块石头的形状像台湾。台北温州街的一处寂静庭院,庭院里的书房名为“歇脚斋”,可见主人台静农原无久居之意,结果命运弄人,一歇便是后半辈子。钱穆是 1967 年 72 岁高龄时筑巢台北的。他的“素书楼”,“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23 年后陈水扁 提了一个素书楼乃公产的案子。钱穆愤然迁居,三个月后去世。遵遗嘱,回葬于内地苏州。后来,公案澄清,马英九因此多次向钱穆家属道歉。方东美故居在牯岭街,一巷之隔便是兴建于民国十七年的台大前任校长虞兆中的府邸。 青田街6号,许寿裳的旧宅早已改建,当年那栋日式建筑已不知去向。1948年年初,就在这里,一位“谦冲慈祥,临事不苟”的白头老翁喋血梦中,几乎身首异处。吴稚晖的铜像曾是台北的地标性建筑,蒋介石死后立的唯一一座陪祀铜像,就是吴稚晖的。遵遗嘱,蒋经国亲自将他的骨灰洒在金门南海。台湾大学里的“傅园”,是傅斯年长眠的地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梅园,种了242棵梅树,每年梅竹赛前,清大师生都会到梅园祭奠恩师梅贻琦。梅贻琦辞世后葬在这里。园中有一面镌刻着“勋昭作育”四个大字的碑墙。台湾“中研院”西侧的胡适公园里,有胡适墓,从胡适墓的左侧登上山丘,就是董作宾的墓,墓碑上用甲骨文镌刻着“依礼义为安宅,弃名利如土苴”。庄尚严和那志良,为两岸“故宫”奔波了一生。顾正秋唱戏的“永乐戏院”早已被拆除,留下来的是大稻埕“迪化街一段 46 巷”,一条不长的街道,对面就是永乐市场,徒让人去怀旧。在那个“反攻大陆无望”的年代,京剧是大陆迁台民众集体发泄乡愁的渠道。……这些故事一一读下来,五味杂陈,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的风骨。台湾不大,可谓是“小地方,有大文化”,“大文化”即是中华文化,也是“台湾奇迹”的内在动力。作者说:“台海的文化格局,既要尊重小文化的现实,也要强调大文化的作用,并以历史的长度看待之。”史学家张海鹏先生说:“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台湾实际上存在统派和‘独派’两大倾向和两大政治势力。可以说,维系统派的文化观念就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文化。本书中许多人物故事,会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不好意思,最后稿子也没能写出来
  •     三星半,原价买的作者签名本
  •     补历史
  •     泛泛而谈
  •     300来页写30人,截头去尾,每人含插图摊不到十页,必然失之草草,既然是名曰去台名家,则应聚焦至少是40年代末易代之际及以后时期,然而基本每人都是把整个文化生涯叙述一番,字里行间,还能感受到作者洋溢着大陆正统观念的春秋笔法,甚不喜。其实一看到是张海鹏作序,就感觉要完。书是露背脊装帧,算是个亮点。
  •     聊备一格。
  •     科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