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3936075
作者:[南非]J.M.库切
页数:160页

作者简介

《福》是对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颠覆,与《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有人把它看作是“南非状况”的寓言。小说以苏珊作为个体对事件的亲身经历,以一种小历史去反拨那个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一条解构历史的路径。


 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暑假写论文看的时候,匆匆而过,觉得寓言性太强,而我本身理解寓言的能力又特别低,所以不知道从何说起,觉得再读一遍也许才能明白一点。可惜这一次,我只看到了苏珊的焦虑不安。当被水手们赶下船,游到克鲁索的小岛时,她就开始了人生意义的追问。先是不断地疑惑为什么克鲁索不写日记以便记下自己的遭遇,而不是让时间腐蚀这一切,好让后来人看到自己的故事,从而长久的留在读者的记忆中。三番五次疑惑无果之后,便开始将目标转向星期五,为什么星期五不能说话?他从哪里来?是谁割掉了他的舌头?他也有文明人的情感吗?他还残留着从前的回忆吗?他在海上撒花瓣是他的宗教仪式吗?这一切对他有什么意义呢?他为什么不趁夜色杀掉克鲁索然后吃了他?可惜这一连串的问题,星期五不可能为她解答,而克鲁索更是没兴趣参与她的十万个为什么之旅。于是苏珊忧郁时而暴躁,当然也会懊悔自己的差脾气,好在克鲁索都无言的原谅了苏珊的阴晴不定,毕竟,克鲁索不是个爱斤斤计较的人。运气好遇上过往商船,回到英国(此时克鲁索已逝),苏珊的全部精力便是为他们的遭遇找到存在的证据,而故事,是记录的最好方式,“等待你将书完成。只有这样,我、克鲁索、星期五才能获得自由。”同时,她还在不断地追问着星期五的一系列行为的意义,为什么你喜欢吃麦片粥,吃很多然后躺在床上发呆?为什么喜欢吹奏笛子?为什么不穿鞋子?为什么穿着袍子戴着假发在屋子里不停的跳舞?我教他单词他真的懂吗?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文字?这一切都让苏珊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虽然我穷,地位也低下,遭遇悲惨,回不了家,但是,我仍然是一个喜欢追着别人,问人家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的文艺女青年。想起来长胡子的一个故事,摘:友人盯着张大千长长的胡子,问:“您留着那么长的胡子有何感觉?”   张大千看着对方,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很炸耳又奇怪,一时无法作答。   没想到,对方又问:“比如,您晚上睡觉,是将胡子搁在被子里呢,还是将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这一问,又将张大千弄得瞠目结舌了。张大千还从来没有在睡觉前刻意考虑过如何安置自己的胡子!   然而,经友人这么一问,当晚张大千睡觉时,真把胡子往哪儿搁当作一个问题,挂在心上。他一会儿把胡子放在被子里,一会儿又把胡子搁于被子外,翻来覆去,折腾了整整一宿也没有入眠。 星期五的人生你不懂,你又何必强迫人家跟着你的脚步走?小说中,惶恐不安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人,只有苏珊你自己。书腰上说这是一个关于“南非状况”的寓言,历史的多面性复杂性blahblah。纯属吐槽。
  •     “约克水手鲁滨孙的生活和奇异而令人吃惊的冒险:他是一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漂泊到岸上,在美洲海岸奥利诺科大河口附近一个荒岛独自生活二十八年。连带记述他最后如何同样奇异地被海盗救走。由他本人撰写。”以上是《鲁滨孙漂流记》初版首页的文字,它被假设是一名海难水手的真实回忆录。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笛福的语言冷静而又简练,既避免了十七世纪的浮夸文风,又避免了十八世纪典型的滥情,对手工作业的描写生动而又详尽,就如同商业报告或产品和器具目录册,不加雕饰,又细致入微。 这一切都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库切也曾经表示:“儿时的他对《鲁滨孙漂流记》十分着迷,并且相信小说中所记述的一切都是鲁滨孙•克鲁索真实的经历,也相信历史上真的有鲁滨孙这样的人物。”当长大后在一次查阅百科全书时他才发现这些都是由笛福杜撰,儿时的梦幻破灭,那时该有多么伤感。这段幼时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在这个经典的文本陪伴了我们无数个日与夜之后,库切勇敢地说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他和他的人》中提到:“当一帮剽窃者和伪造者扑到他的荒岛历史上,用他们捏造的海上漂流故事哄骗读者时,他认为他们就是一群真真正正的食人族……但既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点冒险故事,如果后来的人不被允许去啃这些旧东西,就只好永远把嘴闭上了。” 并且,在发表这篇演讲的17年前,他写下了作品《福》,对于Foe这一英文标题,可以根据字面意思译为《仇敌》,也可以去掉笛福(Defoe)姓中的贵族头衔(De)取其本姓(Foe),译为《福》 ,本文中选取了后一种译法。并且在这本小说中,库切也让笛福恢复到他的本来真实姓名Foe。对于Defoe与Foe,我们可以想到Deconstruction(解构)和Construction(建构)的关系,《福》的文本也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和重组。《福》在传统鲁滨孙•克鲁索和星期五的荒岛故事中插入一个女主人公:苏珊•巴顿。苏珊流落到克鲁索和没有舌头的星期五所在荒岛,一年之后他们终于获救,然而克鲁索却病死在回国的船上。而苏珊带着星期五向作家福寻求帮助,请他将她流落荒岛的经历写成作品以谋取生路。在向作家福求助的过程当中,苏珊和星期五开始了一种新的探索和征程。在他们的探求过程当中,在苏珊对作家福的质疑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福》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全新阅读视角:难道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真的只有《鲁滨孙漂流记》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库切对文本写作的思考:所谓“真实”的文本,究竟是什么?一、 对鲁滨孙殖民神话的颠覆我们都知道:《鲁滨逊漂流记》所记述的是一个现代殖民神话,它由男性主人公的叙述:“我于1632年生于纽约市一个很好的家庭……”为开篇,为我们展现了殖民活动和殖民者的强大与活力。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笛福对鲁滨孙的技术进步津津乐道,他颂扬人类坚忍不拔地与物质斗争,他赞美一切活动的地位与艰难并且赞美其伟大。然而,《福》却剥夺了鲁滨孙的话语权,鲁滨孙的全部故事是由苏珊的讲述呈现的,她推翻了之前所营造起的一系列殖民者开拓进取、勤劳苦干的幻梦,转为一个苦涩的、找不到自我归属的痛苦故事。在苏珊的眼中,克鲁索变成了一个沉默,固执,不思进取的老人:“他不愿意造船,不愿意写日记,不愿意从船的残骸里拿回工具,除了天气,他们之间再也没有别的话题可聊的了。”她说:“获救的克鲁索将令全世界的读者大失所望。想象中的那个身处岛上的克鲁索,比真实的,身处异化英伦岛的那个不苟言笑,令人沉闷的克鲁索要有趣得多。” 然而,对于克鲁索的一切,苏珊的叙述也并不可靠。因为苏珊对克鲁索的了解并不全面,她缺席了他最黄金的时代,她并没有见证他是如何开拓荒岛、驯服星期五的,也就无法真实地记录那一段时期的故事。于是,在苏珊的故事里,克鲁索之前的生活和真实的思想状态就完全被屏蔽掉了,他是否本来就这么木讷、专制、视野狭窄?或者他在遇见她之前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从这点,库切让读者认识到,苏珊作为讲述者,并不权威。二、 苏珊的疑惑在苏珊从荒岛回到英国的路上,受到船长的启发,她决定把荒岛经历通过文本的方式再现,她说:“请将我的实质还给我,福先生,这就是我的恳求。虽然我说的故事都是真相,但是却没有传达出真正的实质感。” 然而,她自己并不具备写故事的技巧和讲故事的能力,所以她向作家福寻求帮助。苏珊竭力想表述出故事真实的质感,然而,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她很快产生了疑惑,究竟何为“现实”,何为“虚构”? 自我和人物的界限又在哪里?她对福说:“一开始我以为我会给你讲孤岛上的故事,讲完之后我就回到我从前的日子里。但是现在,我的整个人生都要成为故事的内容,我自己什么也没有了。我原以为我就是我自己……但是现在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除了疑惑还是疑惑。我在质疑:谁在说我?我是不是也是一个鬼魂?我属于何种秩序?还有你,你又是谁?”可见,讲述者对于她自己,也存在着讲述的权力或能力缺失的问题。苏珊的疑惑恰恰代表了她的思考,或者说是库切带给我们的思考:叙述主体的转换真能够还原原本历史的真实么?一个叙述主体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遮蔽同一段历史的其他角色。《鲁宾孙漂流记》的叙述遮蔽了苏珊与星期五,那么《福》中苏珊的叙述,对于其他人物,是否同样是一种遮蔽?三、 星期五的沉默为了还原克鲁索真实的荒岛经历,苏珊一直致力于让星期五开口,因为她认为,如果她不讲述星期五的故事,那她的故事也就缺乏真实性了。作家福也说:“我们必须让星期五的沉默和他周围的沉默发出声音来。”苏珊试图通过画,通过笛音,通过教星期五殖民者的语言等各种方法来走进星期五的内心世界。然而她却失败了,她痛苦地意识到,“星期五并不是因为迟钝才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拒绝与她有任何交流。”星期五带着假发和袍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情地舞蹈,因为他的沉默,鲁滨孙真实的荒岛经历被永远埋葬。在被割掉舌头服从的表象下,他以他的沉默拒绝学习殖民者的语言,拒绝被叙述,被自由,也就拒绝了殖民者对他的压迫和同化。瑞典皇家学院曾经对库切的小说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关键时刻,库切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一动不动,仿佛是没有办法参与他们自己的行动。但是这种消极状态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这也是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 星期五的沉默恰恰是这种反抗,正是这种沉默,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他残缺身躯中所蕴藏着的极大能量。读者打开星期五的嘴,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展示。正如我们参观海底沉船一般,故人皆去,真相都已被埋没在了水底,然而,这却造就了我们更自由的阅读。正是这种阅读和重述,让星期五口中的涓涓细流,就那样不受任何阻碍地留了出来,流过全身,流向了我,流过了船舱……向南,向北,流向世界的尽头……” 。就算在小说的最后,库切也没有告诉我们苏珊是否写成了她的故事,因为,就算苏珊写出了,也只不过是用一种新的话语权来代替旧的话语权而已,历史的真相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或者说,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最后,鲁滨孙死去了,星期五沉默着,而苏珊在困惑中继续追寻,作者“拼命地朝小岛黑色的悬崖游去,说出的每一个音节立刻被水侵蚀然后消融于无声,鼻孔里闻到的,只有灰尘陈腐的味道”。最后进入历史的,只有那部看似完整的《鲁滨孙漂流记》。通过这种解构,“历史”和“真相”变得不可言说。库切通过多维视角对经典文本或是重述文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向我们表明:所谓的现实主义作品,并非像作者宣称的那样,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只是由小说家根据生活的片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并通过恰当的叙述手法,配合逼真的细节描写,来制造的一种现实主义的幻相罢了 。并且,他通过这样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说明我们不能在瓦解一个历史的同时又构筑另一个以我们为中心的历史。“真实”与历史对立,讲述行为本身也和不可讲述的世界对立,那些原本存在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分明界限也随着这种解构消散于无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奇幻漂流
  •     阅读体验很差....
  •     有时间去读英文版!一看就是学院派风格。对【鲁滨逊漂流记】一个很好的补充。
  •     短短一本书,几个小时可以读完,挺有点意思的
  •      说实话,这本书我是没看懂的。当初是看中了精装的封面才看的。
  •     如果不是看了后面译者的观点,我还没有理解那么深刻,只是单纯当一个故事来读,觉得与童年所读的鲁滨逊不同,挺有趣,以前也没想那么多,但这本书中作者确实提出了很多哲学的论点发人深思,所以要好好再读一遍的。
  •     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新结构 故事的主人公看似是苏珊 其实没有真正的主人公 故事从谁口中说出来的不重要 …夏天读库切总有种清凉感
  •     嗯,大概刚开始读他的书,写人性,写心理。他这本书写作的触发点跟翻阅资料有关系。他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是文学博士,后来去当英国做了大学教授,这些经历都对写作有影响。
  •     不能说话的星期五与被删改的女主,历史的还原和故事的讲述
  •     解构主义 鲁宾逊的互文
  •     #2015##所读过的#《福》。 较之《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我更喜欢这本。一是对鲁兵逊漂流记的熟悉,二是对书中所探讨的话题的兴趣。可以看到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影子,尽管,泛读产生不了太深刻的理解,但还是比较不错的阅读体验。
  •     喜欢这本多过《迈克尔K》
  •     最烦这些学院东西
  •     不如《他和他的人》
  •     剥夺话语回到原初状态 3.5不入
  •     啊,库切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整个故事倒是挺简单的,不过坦白说,其实没太明白库切在这本书里想要表达什么~译者在译后记里说,“库切在《福》中所展现的是:作者是完全不可靠的,而历史的记述是不全面的”,结合苏珊与福之间的对话,似乎也有点道理,Sigh~
  •     概念大于内容吧,不是喜欢的类型
  •     41
  •     在14岁的时候,鲁滨逊漂流记是所有老师布置要看的名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
  •     穿越小说算是某一形式的互文写作吗?星期五让我想起桃花岛上的哑仆。
  •     通过这本书更好地理解了鲁滨逊漂流记倒是,殖民性什么的,小学时哪懂呀。
  •     库切的小说缺乏逻辑性,《内陆深处》的意识流风格其实最适合他,而《feo》则显得过于说教和苍白,显示了明显的作者意图,也丧失了抒情氛围和语言的爆炸性
  •     通过在《鲁滨逊漂流记》这一殖民主义文本中增加苏珊这一反抗的女性形象,并削弱原作中鲁滨逊荒岛求生的殖民色彩,以解构西方中心的叙事形式。不能言说的“被割了舌头的”非西方,和胆敢反抗的女性形象在原作中的缺失,正凸显了“历史是不可信的”这一主题。
  •     什么后现代风格解构鲁滨逊漂流记。。什么批判殖民主义思想。。我看不懂的小说就不是好小说。
  •     一口气读完。一次种族、身份之间的冲突与拷问。
  •     读这本书的过程告诉我:我这么多年的中文系算是白念了。我以后就说我自己是学那个啥的。
  •     精彩!!
  •     女主通篇通篇的说话看着有些累,这种互文的手法第一次见到。
  •     第四章的女主,是《福》中笛福笔下的苏珊。在此,我认为是库切的二次解构。不太同意后记之中译者对第四章女主身份推测出的两种观点。
  •     在去交大的地铁上读完了最后两章。没有想象中那种兴奋感,故事摧毁了我对鲁滨逊太多美好的回忆。书名直接叫Foe,甚至都不给Defoe留下那点贵族的尊严。
  •     没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可能错过了一些什么。
  •     午后三联书店消闲
  •     一直很喜欢这类“故事新编”,但尽管《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有些想法,总体上还是中规中矩,不算惊艳。
  •     第一天晚上入手,第二天晚上看完……看着书这么薄一直在猜测结局是否神转折,果然不出所料= =(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orz……前面都好棒的说…… ——于是在看了豆瓣的书评之后,毅然决然改成满分= =
  •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克鲁索曾说过,'这世界充满了岛屿。'”“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是什么样的人都取决于我想将他塑造成什么样的。”“她就是那个海难者苏珊·巴顿。”库切的《福》有一点像加缪的《鼠疫》,故事里的人被困住却无比想要逃离的哲理小说
  •     临睡前助眠,却一口气读完,本以为跟上一本库切一样那冷冷的调子,没想到竟是改变布克奖的写法,这本写人性写社会,写真与假,写话语权,各种寓言各种后现代,太恐怖了。这是让我继续读库切的节奏。
  •     另一本涉及鲁滨逊的重述,和图尔尼埃的很不一样,文风反倒和彼得堡的大师有些类似,怎么港,总觉得还是迈克尔K更讨人喜欢..
  •     一部深刻的后殖民寓言,强大且复杂的后现代解构。De-foe,de-construction
  •     “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某人说,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
  •     我的天呐!为了防止读完看啥都像中央六套译制片我还是别看了…(看到56页实在看不下去,对鲁滨逊漂流记不感冒也没读过,看这本真是好boring…
  •     没梗。
  •     我拿着蜡烛凑到纸页前 亲爱的福先生最后我再也划不动了 叹着气就从船上滑到了水里 直到最后的最后我仍然尝试着将指尖伸进星期五的嘴间 那我最后得到答案了吗 星期五的沉默才是对我最大的打击和抵抗
  •     有故事性又有思想密度
  •     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一个后殖民主义的反思,星期五的无声是对殖民者的无声谴责。
  •     很别致
  •     才疏学浅,堪堪读过一遍而已,看不出什么门道,也不好妄下评论。
  •     库切的小说从来不缺乏隐喻,这一部的延展性和可解读性极强,是绝佳的论文材料,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互文性的文本,殖民主义与强权的批判,甚至女权主义,都可以各取所需。库切在诺贝尔演讲辞中再度提及鲁滨逊,可见这一部虽稍显力度不足,但在其整个小说系统中不可等闲视之。
  •     这不就是曹帅最爱的后现代主义!
  •     先是感到孤独与挣扎 后来是自由 等待 无实体的毁灭
  •     我读不懂,所以剩下那颗星是保留成为一份敬畏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