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女孩

出版社:樂果文化
出版日期:2012-9-12
ISBN:9789865983161
作者:张彤禾
页数:439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城市生活
1、出走
2、城市
3、死於貧窮,是一種罪惡
4、人才市場
5、工廠女孩
6、無名碑
7、方圓之間
8、八分鐘的約會
9、生產線英文
第二章 農村生活
10、窮鄉僻壤
11 、我的家族史
12、華南Mall
13、愛情與麵包
14、皇陵
15、完美的健康
我的感謝
與作者的對話

作者简介

中國,從1978年開發改革,農民進入城市工作,成為了不可檔的趨勢,這些農民後被稱為民工,他們遍佈於工廠、餐廳、建築工地、運輸業、幫傭保姆、垃圾工、理髮店、和妓院。
東莞,這座印刻著太多標籤的城市,是很多進城民工第一首選,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打工妹行走在矛盾鋒刃上,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從挑剔的人才市場到忙碌的生產車間,從擁擠雜亂的出租屋到名目繁多的培訓機構,從燈紅酒綠的夜總會到幻想發財的傳銷窩點穿梭,女孩們追逐著夢想,但卻不知他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他們的夢也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幻滅…..
「工廠女孩」,為美籍華人女記者LESILE T. CHANG(張彤禾)於2004年至2007年間在東莞暗訪三年,深入接觸了以敏和春明為代表打工女孩,見證了她們夢想的萌芽與破滅,記錄下了中國工業化時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故,剖析鮮為人知的中國…….


 工厂女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张彤禾写了这样一本好书,没想到也还是被相当的人口诛笔伐的送上道德审判台,她罪孽很多——丑化中国人、没有深入到土地制度、忽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连人家中国话说不顺溜也成了攻击点,最后一点简直和去年柴静被爆已婚就突然冒很多人黑她一样诡异。有人说她太主观,新闻学我是不懂,但凭自己的成长经历(西部某人口输出大省,十一岁前念的是乡小,从小学毕业起就有好朋友辍学打工)印证,本书无论是写打工女孩在东莞或是在乡村老家,她都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非常努力的想要描写出真实。如果有人觉得有什么东西被丑化了,那我只能说很可能你没意识到那东西本来就很丑。如果有人非要她披露天朝黑暗的土地制度,把几千年来农民贫苦的原因说清道明,那你也太不会欣赏和吸收别人的长处了。
  •     看了张彤禾《工厂女孩》读书笔记,我认为片中所反应的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前些日子才看过东莞的形象宣传片,相比较,心里很不是滋味。最近比较闲,一直在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周六日去新华书店看《资本论》和《邓小平理论》,前两天还刚看了纪录片《激荡三十年1978-2008》.《工厂女孩》所提到了很多问题,我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样的遭遇会发生在中国,为什么会引起远在他国生活的华人所关注,而不是生活在中国环境下的人。来东莞深圳工作五年多,由于职业关系进了好多厂,大到华为,中兴,富士康,小到2-3人的手工作坊。有美资,港资,台资,日资,本地老开的,政府开的,内地人开的。《工厂女孩》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大的方面说,是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作用于每个人的大脑,以及国家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前有“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后有“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打工女孩》片中女孩所反应出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只有当中国社会总的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都发生改变时,片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少。但中国领导人制定的发展规划是达到中等富裕国家水平,讲的是GDP ,谈的是金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谈的还是金钱。要发展是全面发展,不能只顾搞经济,重商轻农。要达到国富民强,讲的是人才,思想,人心。得人才,让我想起了钱学森之问,想起了中国的教育。要思想,电视没交钱不能看中央台,交了钱也不能看香港台,澳门台,台湾台,更不能看国外台,只能看中央电视台对国外的报道,听它所认同的价值观。网路也要和谐。有价值点的新闻要出钱买。得人心,让我想到了周忌讽齐王纳谏,而现在,“又被代表了”的声音不断,政府大门老是有人堵,“为人民服务”好像只是一句好听的口号。期待政治体制改革,期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希望不是一个口号!
  •     《工厂女孩》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是Peter Hessler(何伟)的妻子。把他们两人的书放在一起看有1+1>2的效果,何伟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一个陌生的文化,得到了温暖和亲密,却在除了朋友之外的人面前始终是一个外人,而张彤禾则是极力抗拒着她来自中国的这一面。她父母从台湾移民去美国,她年轻时尽自己所能去排斥抗拒来自中国的一切可能的影响,排斥自己华裔的身份。而若干年后,她以一个记述者的身份回到中国,却因这种身份而受益。她和去东莞打工的工厂女孩交了朋友,也忠实地记录下了她们的生活。虽然避免不了因选配新闻材料而为她所描写的景象镀上一层玫瑰色,但是她仍然更多描写了何伟书中所缺少的那种焦虑。作者的文字是作者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道成肉身。何伟轻松,平静,他笔下的江城也一样慵懒宁静,即使有出租车司机每分钟鸣笛500次也不例外。而张彤禾则紧张而愤怒,她被中国和美国的双重身份所撕裂,这种矛盾也在她的文字体现出来。她对这些打工女孩颇有同情心,却对她们生活的场景中出现的其他人颇多怨念,对政府的一切则极尽刻薄。她和工厂女孩一样,离开故土,并竭力融入一个新文化,而那些东莞司机,东莞本地官员则构成了她努力想与之划清界线的一切,不友好的历史,不友好的男性,不友好的政治,不友好的话题。在一个东莞夜总会里,一个学校老师试图在她面前逞能而强调她的书应该写正面,并且中国人“都是好人”。随行的老板始终关注自己的事情,听到这里却插了一句话:“中国人至少70%是坏人”。作者在这里评论道“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是东莞之王,而另一个却只能当一个会唱卡拉OK的老师”。一个女性,一个华裔美国人,一个记者,一个作家,一个外来者,这些身份让她的作品几乎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她没有论断同时交往若干个男朋友的敏,却毫不掩饰对自甘当中年男人“二奶”的年轻姑娘的鄙夷,对于两者中间的部分——那些普通的“失足妇女”——她的态度却不甚明朗。她有自己的爱和恨,但是遇到两者中间的不明地带,她却慌了手脚,不敢评论。这本书透彻且真诚。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张彤禾也观摩了几次传销演说,她发现跟美国的传福音很像。只不过有一个不同,信耶稣无论多晚都能得救,按照传销者的游说,传销如果加入晚了,赚钱的机会就没有了。 传销特适合中国,这个传统道德土崩瓦解,人们只相信硬邦邦的丛林法则–谁也别信,快点挣钱。
  •     个体是不能代表整体,但是个案有的时候确实能反映很多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观察视角。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把“农民工”看成是一个整体问题呢?在舆论的影响下,我们对农民工已经有太多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和理解,这些理解有些是对的,但我相信一定有误区。诚如每当春运时,面对几亿人次的农民工反乡大军时,总是要高高在上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回乡过年?”一般!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作为个体何尝有过主动?区别只在于能否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过程往往导致结果。既无法预测结果,何不完善过程?三个女孩,说急功近利也罢,说不则手段也罢,她们所面对的仅仅只是个人生存嘛?存疑
  •     我和她们都一样
  •     作者比较会煽情,漫漫人生奋斗路,谁和谁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呢?但她挺矛盾的,一方面不屑中国鱼龙混杂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又给予在这个环境下不按规则出牌而成功的人以肯定。最重要的是,作者作为美籍华人,对中国国情了解太少,始终看不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真正原因,盲目以为这是在彼岸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国梦。
  •     当你以后回头看这些年,所有发生过的大事大概都比不上个人命运上的转变。更有意思的是,关心中国打工妹命运并跟踪采访两年的,却是华尔街日报的外国记者。
  •     東莞,或許是讓我看這本書代入感最強的地方。雖然書中的東莞,因為遠離我的生活環境有些許陌生,現在的工廠估計也不是張彤禾筆下的樣子。张彤禾说初不喜欢东莞,后来“开始喜欢上东莞,这地方似乎铆足了劲要把中国最极端的一切表达出来,如果你能受得了这,到哪里你都能受得了”。如果提前看了這本書還有ted的作者演講估計那天他問我的東莞故事我會說得不那麼幼稚。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也落入全國性的劣習,讓人沒辦法打破團體的無形枷鎖,做自己想做的事...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在中國鄉間大行其道的原因,因為這些習俗就隱藏在團體里。”作者的寫作除了描述女工,其實也穿插了好多自己的家族歷史,因此會更加有時代質感。果然是名記者!五星好書我怎麼這麼遲才看完==
  •     不错的视角,但是也许是亚洲人的容貌,少了很多中外文化的碰撞,乐趣少了些。
  •     藉由張彤禾女士樸實的文字,一窺女性民工的生活與精神。
  •     也是白描式的文字,对打工女孩的跟踪访问,展现了另一个世界
  •     信息量够大,但表达技巧和叙事脉络显然不如她家那位,而且主观情绪表达太强烈了些!
  •     如果不是何伟,这本书应该得不到如此关注。所以就算是华裔,但文化隔阂就是文化隔阂。不生长在这土地上,就没有根,自然难以理解和很好的阐释各种“中国特色”,你写的自然难以得到这片土地上的共鸣。但是何伟又不一样,所以还是功力有限吧。如果作者向内观照,写写自己,说不定还更有意义。
  •     看过“八旗”的何偉的中国三部曲后,满心期待的这本何太写东莞女工的作品,可是翻译太台式了。大陆妹口口声声“我只读到国小”、“去三温暖”、“我不晓得”、就算了,连《歌唱祖国》的歌词都翻译得我唱不出来~~ ╭(╯^╰)╮ “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和某個人失去聯絡。” 书中比较突兀的地方是家族历史的书写,不过在最后艾琳阿姨的信说“那些中国女性需要面对的挑战……在我们家族里,你的祖母、我,还有你,身处于一百年来最急剧转变的世界……我们牺牲、承受、堂堂正正的生活。”算是把这本书的女性主题结合起来了。张彤禾自己的中国/外国身份,会说但看不懂中文,完全的西方思维模式和观察视角,看到的是这些女孩子的职业生涯,从谎言开始,一切又充满各种谎言同时又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生活。
  •     其中一大段在講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什麼的,我就跳過了。。
  •     感觉张彤禾始终进入不了打工妹的内心世界,大概是她太过于纠结于自己的身份了。
  •     怎么读着有种作者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观点武断,想幽默但弄巧成拙。
  •     第一次看的时候有点震撼,虽然书中还是有发达国家的居高临下和大惊小怪,但还算是对农民工浪潮一则传神的片段小速写。中学的时候在作文里写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样的大话真是再也不敢说了。一个首都北京高知家庭长大在香港念书的小姑娘,对中国到底能有多少了解呢。连了解都没有,又怎么能为其开万世太平呢。
  •     “I am the same as you.”
  •     A boring but informative book. Just cannot finish reading it...
  •     力荐!!
  •     好奇 不安定以及戏剧性的变化 梦想 还有peter hessler,谢谢你让我看见一切的可能,无论是在生命中或是写作。每一位作家都应该有一位像你一样的读者。
  •     张的笔墨不如海斯勒。这是不由自主的比较。但是她用功,胜在扎实。
  •     刚开始什么觉得挺好,可是为什么读着读着就烦了呢?
  •     可读性是不错,可是主观情绪强到无法摆脱呀,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优越感(或者隔膜?)所以由于身份认同混乱的原因,华裔对大陆社会的认同感反而不如白皮肤的外国人?
  •     一饮一啄
  •     就像是东拼西凑的论文,作者太主观,虽然老说自己能理解女孩们,可是却不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结构跟《甲骨文》有些相似,但是比她老公差多了。因为是冲着何伟老婆来看的,所以多扣一星。
  •     挺厚的一本书,430多页,花了挺长时间才看完。个人觉得这本书的逻辑性很差,有一种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经历到什么就直接按顺序写下来,没有太多的加工和整理。另外,家族史什么的,虽然知道你家历史悠久曾经显赫,但是和本书的主题真的没什么关系吧,直接写出来真的大丈夫?我的个人感觉:要么就老老实实写纪实,比如《蚁族》,要么就写个人经历和家族和社会变迁,比如《巨流河》。
  •     有机会写篇长文推荐。
  •     这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的家族变迁史更让我想起巨流河。沉重的灾难后一个民族的变革与挣扎,你和我,都是这历史大潮里的一颗小浪花。工厂女孩,是个特定群体,更是这个民族在狂热发展下的缩影。
  •     平铺直叙,没有太大的感想。老外固然会喜欢这类题材,但于我来说,就像每天看看新闻,报纸就能了解这类打工妹的生活。
  •     竟然找到了台版的=。=,翻译真的很拙计,除此之外,作者主观性过强,不过本来就是她自己的书,我也不能说什么,调查还是不错的。好评
  •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来去匆匆
  •     台版翻译:大陆人不常说“干”吧,而且是“初中”不是“国中”好吗?!本来要给三星的,不过看完末尾的采访,多少了解了作者的想法
  •     思维不太一样偏向很重太主观
  •     其实我们都是"民工"
  •     对同龄人的一点感受:那些在贫困乡镇上学、准备高考的人一点前瞻预告、少留幻想、你高中就是整个大陆生活的缩影、外面与高考纪录片里的生活一模一样。人生也并没有多大差距、学校里的同龄女在行动力方面可能还不如书里春明这些工厂女孩。
  •     繁体版更完整,但也有一些译错
  •     最早听说这本书是在Ted上看过Leslie Chang的Factory Girl的演讲 后来喜欢上她先生Peter Hessler的书 在买来收藏的同时一并把这本书也收下 说实话书不如演讲来的精彩 比何伟的作品也有不小差距 但是书的立意很好也很有人文关怀 关注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这些年里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又是弱势群体的年轻女孩们
  •     作者尽管刻意地减少了对西方中产精英不可或缺的对GCD直接攻击的内容,但是仍然掩饰不了从骨子里带出的那点俯视天朝大地的优越感,这尤其体现在对英语学习和文秘进修班的那段描写。那些对显赫家世的叙述,其实直接跳过也丝毫不会影响对本书主题内容的理解。
  •     从方法论上说,作者对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和西方知识背景缺乏自省意识,把“非虚构写作”化约为“记者入场+长期观察”也太过简单,诸如“从农村来的人很少说你好或是再见”、“根据一份调查显示”之类的武断陈述几乎页页都有。从价值观上说,其实很多人都被张彤禾的自我陈述误导了。对于工厂女孩努力向上爬“奋斗史”,她的态度与其说是赞赏,毋宁说是略带嘲讽的冷眼旁观。
  •     作者也算尽力了
  •     客觀冷靜地呈現事實的寫作手法留出讀者思考的空間。更讓我反思自己的局限与偏見
  •     看完了被国内版删掉的三章,才算看到了全貌。如果硬要比较的话,这应该是《黄河青山》的女性版吧。黄仁宇在《黄河青山》里写了一个满怀希望的结局,张彤禾看到了这个结局,但却是以黄从未想到过的方式,也与他的希望截然不同。
  •     断断续续看完了,何伟夫妇都是才华横溢,洞察力惊人,可以总结出我们国人自己无法看到或者已经适应而无法反思体会到的一面面。写这样一本纪实的书籍,作者真的狠下一番功夫,除了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还得吃苦,作者跟随书里面的几位主人公一起生活,去她们的家乡,切身感受她们的境遇以及不断向上的乐观坚韧。
  •     如果把介绍作者家族的部分删掉就五星了~
  •     还不错,真是了解一下东莞面貌。不过现在也许不一样了?
  •     居然忘了标记了,一定是因为之前大半本家族史看得已经让我忘记了这叫“工厂女孩”;就切题部分来说,也写得太浅薄
  •     书很好,出版社太差。大家有机会的话还是看英文版(不过英文版里张家的那些人名恐怕不容易对上)。
  •     农村人的城市梦奋斗史和美籍华人作者探寻被GCD迫害的家族史。大陆简体版已出,改名<打工女孩>,但说实话真心没啥可看的,被删减的差不多了,能看能思考的字儿都消失了。
  •     非常想去东莞看一看~
  •     没别的 就是觉得有一点点无聊 没有他老公写得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